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三章 希望與陷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三章 希望與陷穽   

  聽!那迷失的歎息,

  透露著沒落權貴的哀傷。

  看!那匮乏蒼白的貪婪,

  投射著股市長黑的疑懼。

  瞧!那困頓的眼神,

  坎坷在浪漫多欲的懸崖,

  化作癌症病房的呻吟。

  在危機四伏的道上,

  請聽聽:

  地藏菩薩的呼喚,

  眾生啊!

  切勿踩上貪嗔癡的地雷。

  看出希望是精神生活得以提升,情緒得以淨化,創意得以展現,困擾得以解脫的一種心理過程。我們透過悟的心理運作,看出豐富的意義,看出生活的價值,從而流瀉純真的情感、思想、認知和創造。它就是希望的本身。希望有線索可尋。現在,我們要闡釋發現希望的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障礙和陷穽。

  你若想擁有和諧的人生,心懷光明的遠景,解脫不必要的心理困擾,就必須小心避開一些陷穽和足以導致迷失的因素。

  禅家認為人之所以失去智慧,是因為心中有了種種刻板的意念。也就是說,你被“蘊”這個陷穽,牢牢的牽誘住,它像一片黑雲一樣蒙蔽了你,也像一個捕獸器一樣,把你緊緊地套牢。什麼是蘊呢?蘊就是你用五官去搜集回來的一切色相(色),自己心中的一切感受和情感(受),以及處理這些情感和資訊的思想和邏輯(想),反應的方式和行為(行)、知識和意見(識)。如果你被這些蘊緊緊的套牢,就注定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頭,為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看不到江河般的大智大慧。也為一點小小的不如意,而鑽牛角尖,痛苦萬分。因為你的心智和情感是狹隘的、有障礙的、膚淺的。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識和意見,用一個籬笆圍起來,跟別人劃分得很清楚:一方面排拒別人的心意,一方面固守自己的愚見,而形成強烈的蘊。它導致我們不能對事物開悟,不能展開心理生活的寬裕,不能看出更豐富、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現在,我們來討論牽絆現代人心靈智慧最大的識蘊和陷穽。

一、倫理意識的薄弱

  人類的心力動能,就像滾滾的江河洪流,如果缺乏河道,便會四散奔流,造成大的災難。倫理正是這心靈世界的河渠,有了它,人類才能孕育文明,做到禅家所謂的:

  “我心裡國泰民安。”

  倫理不是拿來約束自己,而是導正自己。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讓自己真正的自由。不是要自己拘束起來,而是引導我們在精神生活上真正的活潑,產生智慧和能力。

  現代人把傳統的規范視若敞屣,生活漫無章法,沒有規律,以致失去互相信任的豪氣,失去互相尊重的和氣,失去肯為自己負責的情操。現代人不斷的發掘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創造目不暇給的物質享受,陶醉在尋歡的娛樂。但是陶醉之後,卻又覺得空虛,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和真正快樂的。這時,蟄伏在心中的弱點,就猙獰可怖的表現出來。佛家說:

  “注意你的心魔。”

  一切魔鬼,都因為心中沒有倫理,有了弱點,才乘機侵襲你,令你產生錯誤的判斷,陷入迷失和錯誤。最後,被那頭潛伏在心中的古獸吞蝕。

  這是一個追求自由的時代,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不需要倫理,因為沒有倫理的人必然迷失。

  我們已將傳統倫理遺棄,應該更自由才對,但觸目所及,一般的人似乎更孤獨,更冷漠,更缺乏堅強的意志去面對挑戰。我們失去忍耐的美德,代之以輕浮。失去主持公義的勇氣,卻以苟且鄉願來縱容惡徒。目前所謂的自由個人主義,卻把彼此相連的安全感完全的破壞。這誠如羅素所說:

  “現代的自由人是痛苦的。”

  再說,勤勞和恬淡是中國人傳統的倫理規范。它一方面孕育個人的成長和堅強,一方面給我們知足和富裕的快樂。這種倫理是很能符合心智成長和心理衛生的。但是,短短的四十年之中,我們卻把西方的消費觀念,作了誇大的渲染和吸收,養成了貪婪的邪惡習性。最後,貪婪和自由結合成為一種混淆不清的觀念,形成了即貪婪又縱欲的風氣。結果,在商業行為中,投資變質為投機。在政治活動上,協調變成欺騙。群策群力的政黨活動,卻變成狹隘意識的傾軋。我們雖然自由,卻看不出什麼希望來。

  貪婪與浪費可能是現代人最嚴重的問題。為了滿足一時的欲望,股票市場變成賭場。被套牢的人正在失望的同時,那些賺到暴利的人,卻正在揮霍無度,這不是迷失嗎?其次,高度的消費,也使得環境變為垃圾山;森林因過度砍伐而荒蕪;河川更是污染嚴重,我們不愛惜生活的環境,就等於不愛惜生活的本身。

  責任感似乎已被一般人淡忘了。責任這種能使弱者強,而壯者弘毅的倫理,一旦從我們的意識行為中消失,即刻會發展成“軟腳蝦”的懦弱。強者,當然不是蠻橫不講理,而是有責任感,有意願把工作做好,有勇氣堅持崇高的原則和理念。有一位哲人說:

  “真正的勇氣,

  不在於勝過他人,

   而在於克己。”

  你能克服別人對你的冷言冷語,才能維持你的責任,專心工作和進德修業。你能寬容別人的攻讦,才能平靜的發揮潛能。因此,只有懂得避開旁生枝節的阻撓的人,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

  倫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外與的信條。它是從學習中得來,透過明白事理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可分為兩種:

  ·恐懼的道德。

  ·希望的道德。

  恐懼的道德建立在懼怕上。人為避免受罰,做出道德行為,本質上只是屈服於權威,害怕報應,而把內心的沖動加以抑制,所抑制的東西,包括個人的智慧在內。所以用恐懼來建立道德規范,是一種反倫理的作法,因為這樣的行動,畢竟沒有學會判斷,反而造成更多心智上的壓抑和負擔,而倫理的積極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有希望的道德則不然,其作用在於開創較好的自己,用智慧去解決生活中一切事務。懷有此項道德的人表現出來的負責和尊重是為了慈悲、成長和創造。他的毅力和勇氣,是為了發現更自由,更能免於優愁和彷徨的侵襲。

  現代人似乎正陷入倫理生活上的難題;其一是失去倫理的能力,而變得彷徨和軟弱。其二是迷失在恐懼的道德之中。處於怯弱不安的絕境。這兩種現象,已使年輕人的豪氣大打折扣,更嚴重的是表現出游手好閒或蒼白的人生觀。結果,情緒障礙的心理症患者不斷增加。無所事事、缺乏責任感的潰敗者,正發出無奈的呻吟。

  缺乏倫理的能力,使人的野性發作,當欲望被觸動時,本能便以直接的方式攫取,那就是偷、盜、搶和詐騙。當這些野性受到阻礙時,即刻化為暴力。

  現在該是重建倫理的時候。要在家庭生活中實踐它,在學校生活中教育它;要用身教來示范,也要透過生活的體驗、認同和討論來了解它。

二、恐懼與不安

  對精神生活戕害最大的不是匮乏,也不是失敗和挫折,而是長期的恐懼和不安。長期的懼怕可以把人貶抑為虛偽,把情緒弄得焦慮不安,把自己的莊嚴變成卑怯。它不但會破壞個人的肯定性,影響禅定的生活,甚至干擾和扭曲正常的認知判斷。

  心理分析學的研究指出,長期的懼怕和擔心,對心理健康的破壞是很嚴重的。許多心理症是由長期的懼怕引起的。一般而言,長期懼怕所造成的焦慮,很容易造成一些幻想。懼怕往往形成一連串內在的心理對話,那就是白日夢了。如果白日夢嚴重到脫離現實、自言自語,那就是精神病了。

  教育上,一般人經常使用威脅、體罰和疾言厲色對待孩子。相信透過恫嚇,可以促成他們用功和聽話。老師和家長更利用恐懼來告誡孩子,並透過彼此的強烈競爭,來引發他們用功。結果,讀書似乎不是為了救知的樂趣,而是為了打敗別人。而經常挫敗的人,再也不願意讀書,因為讀書給他的經驗是懼怕與痛苦。另一方面,成績比別人高的學生,在畢業之後,對讀書也覺得索然無味,因為他並沒有培養讀書的興趣。這一來,求知的希望就蕩然無存了。我想,我們國家讀書風氣所以偏低,可能正是這個原因。

  恐懼的人,通常對於新奇、刺激和危險的東西,有著逃避的傾向。他們對於新的工作、娛樂方式,甚至文學藝術,都會排斥。他們排斥的理由是懼怕,因為新的東西具有危險性和挑戰性。

  事實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養成了冒險犯難的習性。就正常人而言,如果沒有一點新奇和冒險,便會覺得生活平淡乏味,特別是年輕人最為明顯。他們總愛參加登山、海濱沖浪,冒一點險來尋求樂趣。如果把這種追求新奇,轉移在學術研究、大自然的探究、運動技能的磨練、生活技能的學習等上,無疑地,將會化作強大的主動性和樂趣。反之,如果采取死板的生活和刻板的教條,青年人就會變得壓惡學習。在此情況下,即使威脅他、逼迫他,學習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恐懼不但使人失去主動性,失去純真,同時也使人失去道德勇氣。懼怕和膽怯,只會把自己拘束起來,內心卻又對別人的成就嫉妒。把話藏起來,自己卻因為有話沒說,而覺得委屈。懼怕使人不能合理的伸展莊嚴的個性,壓抑自己而偷偷落淚。人類透過恐懼而作出許多愚行。

  過去,人由於懼怕無常變化的環境,所以才對周遭的事物權威化和神化,自己變得更卑順、更害怕,以致不能張開自己的眼睛去看個清楚,這就是迷信的起源。我認為迷信的行為是一種經由懼怕所引起的精神症狀。恐懼所造成的罪惡和痛苦是明顯的。禅家說:

  “愚迷造罪。”

  陷在恐懼中的人,是很煩惱的。有人懼怕世局的動蕩,而心懷極大的不安,所以要脫產移民,到了國外卻又人生地不熟,再生一層恐懼。終其一生都在逃亡,全家都在流浪,這就看不出生活中悅樂的希望了。

  人也會對人產生恐懼。一個不能愛人和不能信任人的人,心裡必然存著一種莫名的懼怕。他害怕別人侵害他,占他的便宜,更嚴重的是害怕別人看不起他。我相信越是無能的人,越怕別人看不起他。如果別人不慎對他有了侵犯,便會做出各種無情凶惡的反擊。這種因懼怕而發生的猜忌攻防,足以破壞人際間的溫暖和和諧,佛家的基本態度是:

  “只有雄渾的自在,

  才能孕育慈悲。”

  人若活在懼怕之中,就會失去智慧和慈悲;若活在恐懼的陰影下,就永遠看不出自在的希望。所以,懼怕的心情只會使人的尊嚴萎縮,而不能伸張真理。

  伸張真理不是用恐懼的怒吼,而是用人與人之間相互共鳴的慈悲力量;尊嚴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統治和使喚上,而是相互寬容的扶持。因此,人只有在不懼怕的情況之下,才有尊嚴。人因為懼怕與不安,所以要囤積財物,張揚名聲,嫉妒別人,中傷別人。所以說:

 “懼怕產生自私。”

  人越是懼怕就越顯得非理性,越是自私就越偏離人道的立場。人世間無窮無盡的斗爭和人禍不是天命使然,而是懼怕與自私造成的。

  懼怕的人不敢跟別人真正的會心,他沒有親密安穩的自在感,缺乏純真的相處態度,只想操縱人際關系,而不願創造人際關系。在需要別人的時候,他走了過來,看似有人情味,不需要的時候,他會悄然離去。他們看不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友愛的希望。

  懼怕有時也會反過來朝向自己。孤獨的時候,人們怕跟自己相處,而產生不安和無奈。於是,要設法陶醉,要用種種麻醉的手段來逃避。懼怕跟別人來往的人,會造成孤獨冷癖。懼怕自己的人卻會埋怨自己,卑視自己。

  懼怕,障礙了人類清醒的心智,是人類幸福生活的陷穽,是導致心智迷失的重要原因。人類提高精神生活的首要工作就是消除懼怕或恐懼。

  學佛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妙法,佛教徒透過對佛的感通,而滌除心中的懼怕和弱點。在念佛拜佛中得到佛的護佑和啟迪。在自己脆弱的時候,虔心的念佛。特別是綿綿密密照著念佛的音韶,虔誠的聽著、念著、和著、唱著、會得到一種特有的寧靜,漸漸安定起來,自在起來,堅強起來。透過念佛可以洗淨自私和懼怕,培養清淨雄渾的定力,自然從自性中流露出智慧,從中看出希望。《六祖壇經》解釋念佛時說:

  “心淨,

   佛土淨。”

  虔心的念佛,不但得到佛的護持,更重要的是淨化了懼怕,產生清醒的自在感。

  此外,人類天生有許多弱點,他需要飲食、保暖和安全,如果中斷這些給與,就面對死亡。同時,他必須面對天災、人禍、外來的侵襲和疾病,如果不能克服這些難題,也會面對死亡。無情的挑戰,養成了人類戒慎恐懼的心理,這種“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心理情結,正是人類不斷進步、保持醒覺和福慧增長的原因。因此,適當的懼怕或恐懼有利於生存與成長。反之,若恐懼變成了長期的焦慮,而成為一種病態行為,那麼恐懼就失去它的建設性,成為有害的情緒力量。它干擾情感與思想的正常運作,破壞幸福悅樂的生活。

三、盲目的自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好,自己比別人高明,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禮遇。如果受到批評,便會起來捍衛,受到褒獎就會得意快樂。

  自我是非常脆弱的,稍稍一點打擊就像淌血一般痛苦。因此,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自尊,甚至要刻意爭取別人的贊賞和羨慕。我敢說,人類的精神生活,絕大部分是圍繞在維護自我這個主題上,但是為了自我,卻扯出無窮的糾紛、痛苦和無奈。《俱捨論》上說:

  “為我執故,

   有煩惱。”

  人為了設法抵制外來對自我的貶損,必須反擊別人的批評,文飾自己的過錯,以虛偽和撒謊來袒護自己免於受傷。自我意識越強,執著的現象就越嚴重,抗拒外來的批評也越激烈,虛心接納別人意見的可能性就越低。

  自我是很主觀的,有時一句無關痛癢的話,在主觀的情緒慫恿下,可能產生嚴重的反應。家庭成員的糾紛,因為雞毛蒜皮小事而引起,夫妻在閒聊在起了沖突,朋友在玩笑中老羞成怒,反目成仇。人世間的許多仇恨,都因為自我的敏感和神經質反應,相互推波助瀾所形成。

  人類最大的悲哀是背負著既沉重又脆弱的自尊。

  人為了維護這個脆弱的自我,通常采取自我膨脹的方式。在言語中誇張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給自己戴上美麗的面具,編造一個美麗的謊言,透過這些謊言,可以滿足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被羨慕的可能性,結果,每天都在為維護自尊和面子疲於奔命,煩惱苦思。生活漸漸從真實面走向虛偽,時間一長,連自己本來的面目也遺忘了,那就是迷失。佛經上說:

  “做慢,

  起谄曲心。”

  人若活在虛妄的心理世界裡,把自我膨脹到連自己都認不得時,便背叛了自己。而自己也就成為谄曲別人的工具,那又何其空虛,何其茫然呢?

  人若不能自我肯定,自我接納,去過實現的生活;而一味想追求別人來肯定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采取向外追求肯定和虛偽的自我膨脹,想要獲得自心的安穩,是注定要失敗的。

  其實,每一個人都很平凡,也都有他卓越的一面。人最重要的是老實的生活,而不是要虛張聲勢的作給別人看。只有懂得以平淡之心去過踏實生活的人,才能看出生命的實現是什麼。

  生命的實現不一定是完美的。我們必須認清,生活之中有苦也有樂,有順也有逆,有得也有失。我們之所以欣然接受,正因為生命的本身就是如此,這就是希望。

  你不可能比別人好,別人也絕對不會比你高明。因為在你的生活之中,你是你的主人,是不應該拿來跟別人比較的。禅家說: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不要有盲目的優越感,想要跟別人比較,甚至想要貶抑別人,打敗別人,這樣的“作偽”,往往只是作繭自縛罷了。

  人一旦自我膨脹到優越感很強時,便開始想要凌駕或支配別人,可是卻又因為自我的過度膨脹而遮蔽了了解別人的可能性,這個矛盾將產生生活適應上的嚴重困擾。他希望別人絕對服從他,但是別人都在抗拒他。

  當然,一位盲目優越感的企業家,可能為了堅持己見,反而把有創意的部屬開除,把唯唯諾諾的庸才,當做貼心的伙伴。最後,把一個企業弄砸的正是那位惟命是從的伙計。

  依我的觀察,還是有許多主管喜歡唯唯諾諾的庸才。因為只有逢迎他的人,他才能嘗到當老板的滋味,享受那分優越感。他只想當老板,享受那分威風神氣,但不久他的企業就會出現危機。因為他弄不清楚到底自己是在經營企業,還是在虛妄的享受老板的滋味。

  政府機關也是一樣,那些氣勢凌人的主管,在開會時,遇到某些棘手的問題,經常以君臨天下的嚴厲口吻和眼神,一連串責問部屬的缺失,顯露著那分強者的威風。最後,一個個干部都像老鼠遇到貓一樣,銳氣盡失,創造力也被壓抑了。

  盲目的優越感,表現在曉著二郎腿,手裡叨著香煙,一副翩翩偉人的塑像,口裡正噴著煙霧。他一語不發已經令部屬產生懼怕和厭惡。那是不可能產生好的議事或交談效果的。又怎麼能在工作中看出希望來呢?

  民意代表在議事殿堂裡的議事態度,若有了盲目的優越感,心中即使懷有卓見,也要大打折扣,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問政功能。經上說:

  “若有我相,

   則非菩薩。”

  人若染上強烈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優越感,就不可能實踐菩薩的慈悲精神。

  人只有避免自我膨脹,才保留了鼓勵別人伸展智慧的空間;唯有停止盲目的優越感,才享有寧靜的高貴情操。

四、錯誤的愛

  錯誤的愛往往使人陷於哀苦的絕境。這個娑婆世界裡,沒有一個地方不揭橥博愛、正義和互助。但到處都是為了愛而戰爭,為了正義而沖突,透過道德而掠奪,我相信許多人對於愛這個心理需要和人性本質,有著錯誤的認知和體驗。而錯誤之點就是佛家所謂的“執愛”。

  錯誤的愛導致無可彌補的悲劇;它阻斷了心智成長和幸福之路,因為它已把關懷扭曲為占有。

  錯誤的愛,表現得最頻繁的是教育,最普遍的問題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投射到子女身上,以致把子女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期望子女為自己出一口氣。這樣的愛,極易忽略子女個性和潛能的發展。

  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潛能去生活,接納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才會樂於學習,樂於在自己的工作上投注心力。因此,如果父母把愛擴大到替子女決定其生涯,就等於抹煞了他的個性。父母必須明白,子女的人生,畢竟要由他們自己承擔,如果處處為他作抉擇,替他准備生活,子女可能成為一位事事作不得主的懦夫。

  溺愛子女可能是現代父母的共同現象。大家所注意的都是學業成績和考取明星學校。為了達到升學的目的,子女可能不做家事,不聞問人情世故,不關心親朋好友的交誼,甚至連上下學,也由父母來接送。這樣的青少年,他們腦子裡除了課本的知識外,生活經驗極為貧乏,對事物的認知將大受影響,他們的人情味很淡薄。

  我們的教育所標榜的是五育並重。事實上,除了智育之外,其他方面的教育幾乎非常貧乏。在國民中學的德、體、群、美各方面雖然安排了課程,也有正式的教科書,但是那些教材,顯然與生活脫節。青少年學校的任務是“讀書”,而不是學習生活的能力。

  在教學上,我們重視死記教材,卻忽視思考和判斷。生活教育強調的是說教,而不是討論與活用。學完了美育卻唱不了幾首自己喜歡的歌曲。至於體育,除了幾位選手之外,大部分青少年的體能也令人優慮。智育的結果,除了幾位智育的學生之外,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學習的失敗者,這是非常嚴重的事實。

  我們缺乏愛心嗎?不,我們的愛心是豐富的。我們的問題出在錯誤的愛。錯誤的愛使下一代得不到好的教育;他們的人生希望,會因為錯誤而變得迷罔。《楞嚴經》上說:

  “因諸愛染,

   發起妄情。”

  該是清醒的時候了。倘若此時,我們不在教育上加以反省改進,我們將會陷入一個嚴重的難題——社會性格的扭曲與墮落。

  另一種錯誤的愛是占有或獨裁。在意識上,他們認為對其所愛的對象負有責任,所以對方必須聽從自己的發號施令。在夫妻關系中,如果有一方表現著占有或控制的愛,那麼雙方必然會有爭執。請注意!控制了對方,就同時否定了對方。這是沖突的根本原因。

  占有的愛往往表現出粗暴的行為。當所愛的人不聽從自己的命令時,便會由愛生恨。怨偶是在占有的愛中造成的。親子的沖突,也是占有的愛所引起。在社交或政治活動中,也不難看到占有欲很強的熱衷者,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出於至誠的愛。所以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都是阻礙他擁抱高貴理念的人。因此,他由愛生恨,想盡辦法要毀掉對方。他不知道愛的真正本質是接納與寬容。因此,狂熱的愛國分子必然訴諸武力,激進的社會運動或愛心運動的群眾,容易造成偏激的言行。《華嚴經》上說:

  “愛欲海,

   我慢山。”

  強烈的執愛,帶著傲慢的自負;它不是博愛,而是強索偏狹的愛;不是大慈大悲的襟懷,而是自我中心的欲望。

  真正的愛是給予對方成長、幸福和快樂;寬容對方的過錯,尊重對方的個性;更重要的是伸出善意的手,彼此了解互助。這樣的愛,佛家稱做:

  “愛見大悲。”

  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固執而強烈的愛,而是明白事理的愛。如果我們堅持己見,認為自己的構想是好的,而不願意去了解和關心別人的想法。那麼兩種愛國的理念會對立起來,變成敵意,帶來戰爭。兩個不同的家計意見,會相互矛盾,造成家裡的不合,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看法,會互相攻讦,釀成摩擦沖突。禅家說:

  “主人公!

   醒醒著。”

  我們該是拿出“愛見大悲”的時候。只有這樣,我們才樂意在政治上作清醒的溝通,在文化上建立制衡的價值觀念,在生活上看到博愛的希望。

五、喪失心靈自由

  現代人都熱愛自由,但卻誤解自由。就心理生活而言,自由表示不被蒙蔽,能獨立思考,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自由在心理上最大的意義是創造和喜悅;它帶給我們幸福和自在感。然而,自由在開放的社會中漸漸被錯用了!許多人把它誤解為縱欲。他們把自由的權利和價值觀念,用在追求欲望的滿足上,結果自己卻一頭栽入物欲的洪流之中,無從自拔。禅家說:

  “從緣而起,

   苦哉!苦哉!”

  有人想一蹴發財,把房屋財產拿去抵押,貸款買股票。結果股市大跌,損失慘重,夫妻互相責怪,吵鬧嘔氣,這不是從貪婪之緣引來痛苦的生活嗎?

  欲望是無窮光的,如果一味的向外追求,就很容易被財利所惑,心靈便失去自由。人很可能貪圖眼前的一點近利,而失去正確的判斷。更可能因盲目追求欲望,而失去生活的品質。

  自由對於現代人而言,與私利是分不開的。大家把自由當做伸張自己權利和欲望的工具。因此,在自由社會裡,大家唯利是圖。只談權利,不顧義務;只說利害,彼此沒有什麼道義。特別是墮落的自由行業,像色情行業,淫蕩的電影,恐怖殘酷有害於青少年身心的影集,乃至滿街盈巷的電動玩具。這是自由嗎?我認為那將是一種迷失和陷穽。我們的年輕一代將因此而失去心靈的成長與自由,文化的黑暗期將會出現,為我們帶來精神生活的墮落。

  新聞和輿論的自由是現代人值得自豪的事。但是每天的新聞,都充斥著報導者一己之見。新聞自由了,讀者認知事實的自由卻被剝奪。最嚴重的事,是報紙熱衷報導丑陋的事件。好像這個社會壓根兒就沒有幾件好事可以報導一樣。新聞對於殘酷的犯罪和丑陋的無恥,必然詳盡報導,而對於美好的事物,往往輕描淡寫帶過,好像羞於見人一樣,也許廣大的讀者群本身,喜歡聞問離經叛道的消息,報紙只不過迎合大家的口味而已。但無論原因何在,一種心靈上的污染,將使未來的社會更加濁惡。更看不出希望。

  陳腐的觀念可能是戕害心靈自由的另一個來源。當社會上普遍流行著怪力亂神和陰陽五行的迷思時,個人的思考能力和清醒程度,便嚴重的受到考驗。許多人不肯去創造互愛的美滿婚姻,卻消極的等著風水師為他帶來好家道。身體虛弱,應該好好療養運動,改變作息習慣,卻成天想著求神問卜,唐朝百丈禅師說:

  “被有無諸法轉,

   不得自由。”

  迷信在陳腐的怪力亂神之中,不能福慧增長;執著在自己過去的經驗之中,同樣令人愚昧不堪。科技的進步,思想的演變,社會的變遷,是無常迅速的。如果不是用智慧去觀察發現,怎麼可能處世中肯呢?

  心靈一旦失去自由,創造的心燈就熄滅,煩惱的情結和緊張不安的厄運就會出現。如果你想在困局中看出光明,一定要從消極念頭、強烈欲望和刻板的成見解脫出來。這樣你的思想就純淨了,智慧才展現出來,待人處世才會融洽順逐,這就是所謂“理事無礙”了。

  為了保持心靈的自由,你要學習純真的生活態度,養成寬容的襟懷和慈悲的感受性。但最重要的還是單純,只有單純才有智慧,唯有單純才有自由。

 

六、嫉妒的悲歌

  在精神生活上,危害心理健康最大的莫過於嫉妒。嫉妒可以醞釀各種心機,萌生敵意,破壞情感。它不但不能使自己面對問題,提出正確的回應之道,而且還陷自己於消極情緒之中。心懷嫉妒惡習的人,一旦看到別人的成就,總愛在雞蛋裡挑骨頭,批評人家一番。他的眼睛像有了毛病一樣,張目閉看的都是缺點。禅家說:

  “心中有佛,看人如佛;

   心中有糞,看人如糞。”

  心中有了嫉妒,有如滿腦子糞一樣,看周遭的事盡是惡嗅,自己也就痛苦難耐。

  人若有能看出別人的優點,不能欣賞和贊美他人,相處也就不親切,不投緣。自己也就失去學習別人長處的眼光和意願。我們的社會嫉妒心很重,所以選舉的時候,總是互挖瘡疤,彼此攻讦誣蔑。在國際經貿市場上,我們的商人也各行其道,自相踐踏,不能合舟共濟。在學術上,文人相輕的習性,影響大型研究的推動。嫉妒之心阻隔一群人看出共同的希望。

  我們的社會因為嫉妒心重,許多人對於賢達名流或政要,抱著恨不得他們出丑,揭發其隱私,揶揄他們,破壞他們的聲譽。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嫉妒,因此習慣性的看到別人的丑陋,而自己也相對變得丑陋了。《六祖壇經》上說:

  “念念不被嫉妒染。”

  唯有放下嫉妒,肯用冷靜清醒之心去面對別人,才能培養明白事理的態度,有著通達開明的思想和謙沖的襟懷。

  人必須隨時能看出希望,否則就會無精打采,失去真知卓見和活潑的朝氣。但是在坎坷的生活之中,處處是五蘊所形成的陷穽,其中危害最大的有:倫理意識的薄弱使人挺不起豪氣,恐懼與不安令人失去堅定的意志,盲目的自大導致迷失,錯誤的愛扭曲了人性,失去心靈的自由招來愚蠢的行為,而嫉妒更是墮落與罪惡的淵薮。

  每一個人都應該察覺這些人性的弱點,克服它,改變它。在嘗試錯誤中尋找正確的答案,在努力改變自己中培養智慧。這樣才能看出希望,看出光明的人生。        

 

上一篇:星雲法師:星雲大師談環保
下一篇:星雲法師:星雲大師談管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