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八章 開朗的情懷   

  一束優郁的小花,

  在焦躁的花市中歎息,

  我買回家來,

  插在佛龛的瓷瓶裡。

  廳堂的蔭涼抒展了生機,

  淨瓶的清水沃開了絢爛,

  花笑出咯咯的香郁,

  葉伸展細致的輕韶。

  聽!花兒已在歌頌:

  “如是我聞……”

  噢!是生命的梵呗。

  開朗的情懷,建立在良好的情緒上。

  情緒的好壞,影響你的身心健康,決定生活的品質,左右思考的方向,並間接決定事業的成敗。情緒,可以通俗的解釋為心理世界的氣候,表露出喜、怒、哀、樂。它能干擾思想、態度和判斷。因此,情緒一旦有了障礙,必然產生心理上的困擾,甚至帶來心理疾病。

  優郁的情緒好象一層濃濃的烏雲,沉甸甸的把心理世界的陽光遮住,下起陰霾的雨;激動狂飚的情緒,像狂風大雨一樣,讓你沖動怒吼,引來火爆的沖突。由於情緒是個人內在的激動狀態,所以它是絕對主觀的。不同的兩個人遭遇同樣的挫折或打擊,所產生的情緒狀況截然不同。能從事態中看出希望的人,情緒顯得平靜;不能從中看出希望的人,情緒即刻激蕩起來。優郁的人,激動不停地回旋在自己心中,焦慮和失望使他痛苦,愁眉不展。沖動的人,情緒向外強烈的發洩,一時失控,向外攻擊怒吼。當然,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順逐得意,也有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能看出深度意義的人,反應著謙遜的喜悅;反之,就會狂喜慶祝,成功往往沖昏了自己的頭。所以,佛家把那種看不出希望的情緒狀態稱為“妄緣”,而且告誡說:

  “淨化你的妄緣。”

  一般人都以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情緒的好壞,穩定與否,都是天生的。事實不然,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情緒是後天學來的習性。因此,要想克服自己情緒上的沖動不安,改變焦慮煩躁的心情,一定可以透過重新學習,而獲得改善。在佛家的修行當中,情緒的調理與淨化,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透過情緒的學習過程,思考清楚了,人際關系改善了,感受性提高了,對人的寬容和耐性也就增長了,整個情懷或心境也開朗悅樂。就在這時候,情感和理智調和,綻放著光明智慧之光,而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充分表露出來。這就是禅家所謂的:

  “般若大神珠、

  分身千百億。”

  優郁的情緒,能扼殺你的快樂。憤怒的心境,會破壞你的和諧人生。不安的情緒,令你懼怕而畏縮。緊張的情緒則造成膚淺而出錯。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讓內心的大日如來佛性展現出來,你一定要在情緒生活中找出它的出路,看出它的希望。否則,理智就會被情緒障蔽,被洪水般的激情所擊垮。

  人若能在情緒生活中看出希望,就可以淨化它。請注意,生活本身必然附帶著情緒,我們不可能放棄或壓抑情緒,而是要引導它走向清醒;使惡劣的情緒化為開朗,把畏懼不安轉變為樂觀自在,這就是情緒的希望。人若想要活得好,一定要在情緒生活中,看出希望來。以下討論改變情緒,看出希望的方法。

一、看出順逆對你的意義

  生活總順逆之間循環,在成功與失敗間交替,在稱心與委屈中反覆。禅家認為順利、成功和稱心,未必都是好的。因為順利成功的同時,已經埋下失敗的陰影;在躊躇志滿的剎那,已經種下錯誤的因子;在完全適應環境的時候,創意已遲頓下來。所以,在成功和得意的時候,要知道它的意義與價值,才可能看出下一步的希望和曙光,否則,必然墮入逐漸擴大的新陷穽裡。大的成功,緊跟著而來的是更大的挑戰,如果沒有在成功的同時,虛心學習,力求心智的成長,成功的背影就是失敗。

  反之,失敗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只要能看出失敗的啟示,失敗確實能帶來成長的智慧。每一個人都是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因此,懼怕失敗的人,必然斷送成長的機會。所以禅家常說:

  “無善無惡,

  無貴無賤。”

  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開頭失敗未必就不會成功。成敗與否,全仗你是否從中看出它給你的啟示與意義。成敗之間是無情的,但禅家卻知道聆聽“無情說法”,看出它的啟示,聆聽它的契機,從而增長智慧。所以生活的關鍵不在成敗得失,而在於你能否看出它的禅機,發現它的希望之光。

  風水好,地理好,對你未必就是好;你升了官,卻養出了不肖子;發了大財,卻壞了家庭和氣;得到一時的成就,卻留下無可彌補的遺憾。我的意思不是要你死守老子所謂的“福禍相倚”和“有無相生”的觀念。而是要你從禅的法眼去突破,看出它的光明面——事情的希望。那麼,福可帶來更多的智慧和成就,禍也可以給你帶來啟示和新希望,令你轉敗為勝,佛家把它叫圓滿法。而這個圓滿法是建立在智慧的不斷增長上。

  當我們不能在種種事件中,看出它對自己的意義、啟示和價值時,不但思想愚昧,情緒也隨之郁悶紊亂。我們很難確定,究竟是因為思想愚昧,才導致情緒的嚴重困擾,抑或情緒有了障礙,才影響智慧的開展。不過,無論如何,如果你不能從種種事件中看出希望,必然導致情緒、情感和思想的迷失。

  逆境是人所不願意接納的,逆境使人產生痛苦的情緒。但我認為,痛苦的情緒是逃避“解讀”逆境的意義所造成的。也就是說,當自己未能發現失敗的價值時,便看不出希望,看不出發展的空間,因而產生絕望抑郁,痛苦不堪。有一位年輕人跟我說,當他知道自己的一份祖產,被做生意的長兄賠光時,他一點也沒有難過。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從那天起,我真正有自食己力的環境,我可以為我的生活自豪。”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脾氣火爆的老板,跟他做事的伙計,經常流動更換。他也承愛不了老板的脾氣,想另謀他就。他母親知道時,特別從家鄉趕來告訴他說,“你若能接受老板火爆脾氣的試煉,將來才有足夠的耐力和寬容去做更大的事業。”於是,這位母親帶著他到佛寺去拜佛,並禱念著說,“佛啊!感謝你的福佑,給我的兒子一個這麼好的訓練機會,我現在祈求祢,給他一點平靜之心和智慧,好讓他通過考驗。”這位朋友,果真耐得住,也得到老板的信賴。他們共事得很好,也為日後發展事業,奠下厚實的基礎。

  古時候,有一位滴水禅師,教學非常嚴格,許多人都學了一半就打退堂鼓,只有峨山禅師堅持下去,並且說:“僧有三種,下等僧利用師家的影響,中等僧欣賞師家的慈悲,上等僧在師家的鍵錘下日益強壯。”人只有從鍵錘下,發現它的意義,才看出希望。這時,一切苦也都能承擔了。

  有一位先生問一位法師說,“我幫人作保,結果賠了很多錢財,請師父為我念經,好解一解厄運。”師父看了看他說,“報怨行。”稍停,又說,“經已經念好了。”這位先生又問,“報怨行”是什麼意思?法師說,“損失了這些錢財之後,你的厄運也就不復存了。好好的努力吧!”這位先生即刻有所領悟。

  打破情緒的障礙,也是一種解脫。但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悟。從你的困頓中看出價值,光明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氣就可以引燃起來。從你的遭遇中看希望,你又會振作起來,這就是情緒生活的希望。

  人在艱難的時候,情緒最不穩定,意志力最易動搖,這個時候,若能看出堅持下去的意義,那麼痛苦就會減輕,甚至消失。禅家說:

  “豁然大悟。”

  這也是指大悟之後的豁然。因為在悟的時候,他已看出了生活的光明面,看出生命的玄旨。他再也不會被迷妄的情緒和苦惱所束縛了。

  民國七十二年,我脊椎受傷,嚴重的時候,幾乎不能行走,每天躺在家裡,望著天花板發愁,而疼痛難耐,是不可言喻的。當時,我對自己未來可能的行動不便有著嚴重疑慮,所以煩惱就更重了。內人是我的同修,他看到我的苦悶,也是心疼的。不過,有一天她卻對我說,“先生!我看你以前所學的佛法,似乎是拿來說給別人聽的,自己並沒有受用啊!”就這麼一句話,直接滲透心靈的底蘊,我的眼前一片光明,有所契悟。我領悟到即使從此不良於行,也要接納這個事實,因為“畢竟是我自己”,我已發現到這件困境的意義,在困境中看出了新希望,“我決定即使是躺著,我也要把微妙甚深的佛法,通俗地寫出來,讓更多的人得到這分清新智慧的洗滌。”我開始寫作,從此疼痛自然減少。我的業馀寫作,就這樣展開,而身體也在醫療和持續的復健中,完全恢復健康。

  心中存著一念光明希望或意義,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避免惡劣情緒的發生。無論你從事任何工作,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懷著崇高的理念,就能锲而不捨的堅持努力下去。從前月船禅師為了赈災和實踐他師父發願建寺的遺志,到處替人作畫,不但價格極高,而且要預付。於是,受到許多的批評和侮辱,他都覺得無所謂。經過很長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心願。他放下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再作畫。他的忍耐和堅持,就是靠著希望來維系著。我深信禅門的說法:

  “心須是清淨的。”

  而一顆清淨的心,必然展現希望、光明和活力。

二、用否定來肯定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割捨,必然造成生活復雜,心情紊亂。人若能以單純的信念生活,就能剔除種種的誘惑和干擾,使自己活得起勁。若能懂得寡欲,自然免於牽腸掛肚的紛擾。單純和知足,就是禅者所謂的“無”。他們用“無”字來否定繁雜,驅除壞情緒,截斷狐疑,停止三心兩意。禅者所謂的“無”,即是要否定虛妄,肯定真我,“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唐朝百丈禅師答覆弟子問“什麼是大乘頓悟法門”時說:

  “先歇諸緣,

   休息萬事。”

  只有透過淨化自心,智慧才綻放著希望之光;情緒才可能真正的安寧。有一位先生告訴我,他念大學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專心,讀書效果不佳。他請教一位法師,這位法師只告訴他參一個字,這個字竟然就是:

  “無。”

  法師還解釋說,“打開書來無旁念,念頭來時別睬它”。他試了一段時間,竟然發現“無”字很像金剛王寶钏,真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息心息念,真能專注用功。

  唐朝的趙州是最善於以否定來肯定真性的禅者。所以禅家稱為“趙州無”。意思是說,你若能抗拒引誘,就能當主人;若能否定貪婪,就能平靜心安;若能有所不為,就必能有所為。

  我們總是礙於情面,才勉強答應了不能應允的事,不便推辭,才壞了大事;一時心動,涉入陷穽;一念心貪,才鑄成大錯。如果不懂得以否定來肯定真心,必然使自己陷入困局,所謂晚節不保,那是因為疏於否定最後一次來襲的妄念所致。

  “無字參”是很美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撥雲見日,讓心情開朗,恢復平靜。在波濤洶湧的世事中,我們必須以平靜之心,看待流逝的波濤,古人說:

  “水流雖急,

  境長靜;

  花落雖急,

  意自閒。”

  生活在一個忙碌緊張的開放社會裡,世局種種變化,有如急流;人事變遷,更是白雲蒼狗;經濟財政的變化,諸多詭異。如果你未能定下心來,就照見不出真實的事象;如果你不懂得否定與割捨,就免不了迷失之憾。這一兩年股市是詭谲多變的,有一位小姐,在聽過我的演講之後對我說,她深知在股市跑短線有如賭注,所以一直不願意涉足其間。過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朋友賺了錢,於是動心了。她把自己的積蓄投入股市,沒想到,股價節節下滑,跌入谷底。她非常懊悔難過地說,“老師!你說的對!我在‘利多’的引誘下,不能說一個‘不’字,才有今天‘利空’的結局。”隨後,我告訴他說,“現在最重要的是看出這件事對你的意義,而不是再難過下去。現在,你已知道這件事情的意義了嗎?”她面露笑容的告訴我:

  “無。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禅者經常教導弟子,從否定中找出肯定。但否定不是把自己連根拔起,把自己的自性也背棄,消極的走向“住空”,執著在消極裡頭,從現實生活中逃避開來。這就有了危險,有了嚴重的消極和壓抑。請注意,禅家的否定法門是割捨,是放下妄緣,從虛幻中走出來,看出真實的希望。

三、  摘下狂妄自大的面具

  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多多少少總為自己戴上面具。愛面子、逞強、虛偽、撒謊等等,都是為了維護尊嚴。明白一點說,尊嚴往往與自大密不可分。如果你不能從尊嚴的五裡雲務中,看出了點光明的希望。它一定會破壞你平靜的情緒生活。

  人的尊嚴是很脆弱的,它很容易受到傷害。有人批評你,便覺得尊嚴受損,面子掛不住。所以勃然怒,心情惡劣,甚至處心積慮,及思報復,扳回面子。越講求尊嚴,自我的強度就越弱,受傷的機會就越大。所以禅家告訴我們,一定要把“我相”放下,把美麗的面具摘除,要如如實實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越是不能自我接納的人,越需要尊嚴;越是自卑的人,越是需要面子。所以禅家常說:

 “放下,

  歇歇著。”

  那是要我們沉重的面具放下來,不要被它壓垮了。事實上,帶著自己的假面具,會使你失去自由,令你焦躁不安。因為它好像在夏天裡穿上華麗的大衣一樣的不智。韓國前總統全斗煥,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受局勢所迫,逃難到百潭寺,當時正是嚴冬,酷冷的天氣和簡陋的生活設備苦不堪言,窗子是紙糊的,寒氣逼人,沒有取暖的設備,吃的更是簡單。一個國家的元首,在頃刻之間,生活有著天淵之別。權勢去矣,名譽掃地,顯然是孑然一身空了,還能剩下什麼呢?我想沒有比這樣的打擊更嚴厲的了。他在百漂寺過了一年,也修行了一年,韓國的佛學作家南知尋去拜訪他時問,“初到百漂寺時,最難以適應的是什麼?”全斗煥先生說:

  “是在佛殿裡,向菩薩叩頭膜拜。我一到寺廟裡就決心遵守寺規,與和尚一起拜佛,但是要我下跪向菩薩磕頭,卻讓我難為情透了。過去我所知道的都是舉手或彎腰敬禮,而且大都是別人向我敬禮,不是我向別人致敬。因此,每當我跪地磕頭時,總讓我覺得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我更不希望讓侍衛們看到我的那種模樣。”

  “不過,三個星期之後,我就不再有屈辱的感覺了。現在我是非常虔敬的向菩薩磕頭。我也由衷地接納了佛教是我的宗教。

  全斗煥在百漂寺的第一年,“我相”的虛妄太重了,所以覺得非常痛若。特別是失敗與挫折對其尊嚴的打擊,更使他“覺得像是被丟棄到荒涼的田野,當時看建築物好像幽靈。”

  人若不能看破尊嚴的虛偽性,便會執著在嚴重的自我迷戀之中。稍稍一點打擊,就有著嚴重的心理創傷。特別是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誰都有自己的看法,都可以提出異議,都可以反對你的看法,拒絕你的好意。如果為此而你覺得自尊受傷,你怎麼會有好的心情,去作更多的創造與實現呢?

  人要想在情緒上生活得安和,除了要勘破我相和避免執著於汲汲追求自尊之外,還要進一步去愛護別人的自尊。你若能維護家人的自尊,家裡就一團和氣;若能照顧同事和朋友的自尊,工作交友無處不順逐。事實上,人類心情的希望,就在勘破我相和維護別人自尊中顯現出來。

四、在作息中調整情緒

  作息的情況與情緒生活也大有關系,如果你的作息緊張的,經常在強烈的欲望中奔騰,生活變成白熱化的渴求,在得失之間,形成心靈的矛盾和怨天尤人的窘迫,那麼,情緒生活真可謂惡劣了。

  你要當心,情緒惡劣除了表示不幸福、不快樂之外,健康也不必然出現問題。根據調查研究,因心髒突然停止而猝死的人,有百分之二十,在死前二十四小時內,受過強大的心理壓力。在日常生活中失去家庭的和諧、慰藉和支持,是引發心髒病的重要因素。心理壓力和心髒退化,乃至對疾病的抵抗力,也大有關系。因此,工作的態度,生活的節奏,心理的欲求,都需要作適當的安排與調整。在醫學上研究發現,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在玩電子游戲時,像進行生死搏斗一樣。這些人,在平常生活中,情緒容易激動,血壓顯著上升的次數,每天可能多達三、四十次。在治療上,除了降血壓和抗心律不整的藥品外,這些人還要進行谘商、施以松馳技術,和調整生活作息。

  作息的實際狀況,能影響思考、情緒和情感等心理活動。它是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幸福的本身。因此,禅家告訴我說:

  “平常心是道。”

  道就潛藏在平常生活與作息之中,只要你能把它調理好便是道。唐朝趙州禅師問南泉禅師說,“是否在平常心之外,還有可以追尋的道呢?”南泉說:

  “如果生活本身之外,還有可追尋的,必然使生活偏離正道。”

  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調整自己。“青山元不動,白雲自去來。”你自己若不被境界拖著走,而把生活軋得紊亂不堪,起伏不定,這不也就是禅定嗎?現在,我要告訴你如何在作息之中,看出好情緒的希望:

  ·學習做好你的工作,更需要學習喜歡你的工作。要看出它的價值,才會真正喜歡它。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等於不喜歡自己;這會產生嚴重的自我否定和空虛。

  ·性急和念婪兩個因素,會使你背離安穩踏實的生活常道。要避免讓自己一頭栽進狂熱之中,這不但沒有把事情做好,反而讓自己陷入聲嘶力竭的掙扎之中。

  ·要學習安排溫馨的家庭情趣;你要主動的付出,而不是被動的享受;要在主動的逗趣、分享平安、有益的交談和互愛中,看出美好家庭的希望。

  ·注意!你的行持完全表達在語言的世界裡,要在說話和肢體語言中,時時保持著傾聽、接納、勿作評斷,不要自以為是,但要表達你的愛意。

  此外,在生活作息中要學習緘默。如果你要說的話會影響別人的自尊,會激怒自己的脾氣。那麼,你最好還是放下你那“替天行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習慣。學習緘默對你和對別人都有好處。禅家說:

  “語默動靜,

  體安然。”

  這是說,以緘默做為你的語言,以恬靜當做你的行動。這時,你就看出安然閒適的希望。你可以去散步走走,可以歇歇唱一首歌,那就可以避開一次情緒瘋狂奔瀉的危險。而美妙的希望,就在那兒出現。

  人免不了遇到困頓、落魄、或受到嚴重的打擊。有人以無耐的態度苟且偷生,不能在作息中振作起來。比如說,疾病、親人的死亡、離婚或失業等等,對個人而言,打擊是很大的,情緒生活必然陷於困絕之境。有人以為,佛家對於這種情境,多半教人柔順與認命。其實,這只對了一半,也只看到佛門智慧的一面而已。對的,佛法教人要柔順的接納自己的遭遇,那是要人避免怨天尤人,去面對事實。然而第二個對治之道則是積極的努力。佛經上說:

  “正精勤。”

  要對自己負起責任,肯去“承擔”,不可陷自己於自艾自憐;而要越過心靈的傷口,奮力振作,看出心中的太陽,接受大日如來佛為你洗滌消極的念頭,讓自己能活在雨過天青的新天地。

  人總是在作抉擇時,發生矛盾的情緒反應。猶豫不決,患得患失,以致一事無成。因此,你要清醒的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動機,明白自己的條件,擺脫你的野心和虛妄之念。然後,你要勇敢的做決定。佛門的智慧是:

  “大雄,

   大力,

   大智慧。”

  如果你想當一位優秀的管理人才,這份基本的性情是把握的。當然,不是每個人生來要當管理人才的。不過,任何一個人,在日常作息中,能把握這個原則,總是可以自由的割捨,成就自己的專業。

五、接受自然性靈的洗滌

  如果你有機會看一個多媒體的宇宙天體影片,或者讀一篇娓娓動人的天文報導,你會神往,投入於浩瀚無垠的天體,神馳忘我。驟然,你忘了自己,而原有的自我觀念卻在無限廣袤的宇宙下,相對變得渺小,而另一方面,清妙的靈性卻不斷的擴大。好像自己從狹小的房間,走出遼闊的原野一樣,感受到自己與無限的時空融合。這時,你發現了短暫的甦醒,從許多人為的、刻板的、欲望的和偏狹的思維和情緒中解脫出來,輕松無比,寬心舒暢。這時,你清醒、無私和喜悅,沒有匮乏,沒有偏執,更不是昏睡。那是什麼呢?我可以告訴你:

  “禅定。”

  它使你從自己的繭中走出來,看到四周的美、寧靜和祥和。你的心與法界發生了交會。頓時,一切煩惱如風吹雲散,真是“萬裡無雲萬裡青”了。

  人來自自然,自然之於人類有如母子的關系。當我們接近大自然時,心裡頭總有一種親密的感受。所以登得越高,看得越廣,心胸越是寬闊喜悅。就如你從飛機上鳥瞰山河大地,自己與山河大地同等開闊。

  人來自大自然,身心涵藏著它的靈秀之氣;當你被利欲薰出塵垢時,情緒困頓了,思想愚頓了。這時,別忘了要接近大自然,接受它的洗滌。唐朝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說: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宵何所為。”

  這是多麼一針見血的體驗呀!你要不是面臨江上的明月,或者在深山幽壑裡接受松風的撫慰,是不可能發現閒情逸致,滌蕩千古愁的感受。所以,當你為著自己的事業奔波,或者在宦海急流中忙碌,或者為著不如意的事情而看不開時,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接近大自然。給自己留點時間,去接受它的撫慰和懷抱。你就會驟然清新。這時,你與淨土法界將有個交會,只稍念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

  就在這一念之間,你皈依了永恆光明的覺性(阿彌陀佛),你與法界的精神力量同步,接觸到佛的清淨法身。從而孕育了你的高貴心志和智慧,而展現了圓滿報身。這時,你的一切思想、情感和智慧,都會很自然的表露出來,無處不相宜,那就和千百億化身佛有了默契。你聽過吧,《阿彌陀經》上說:

  “樹木花草,

  悉皆念佛。”

  人一旦契入覺性,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悅樂歡喜的生活情懷。宋朝雪寶禅師說,“一切處光明”,指著就是人與自然同步契合時,所啟迪的那分光明清淨情懷。

 自然的壯闊,山川的靈秀,太空之無垠,星體之奧秘,只要你放眼神會,接觸到它,便不得不肅然起敬,引發你內心的幽思寧靜。自然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詩歌和優美的音樂。它能扣人心弦,淨化塵勞,孕育高妙的情操。

六、忏悔與復蘇

  忏悔是在心智上徹底了解過錯,在情緒上洗淨愧疚與宿怨的方法。因此,高級宗教都會有忏悔的儀式和活動。佛教也有忏悔的儀式和活動,那就是拜忏。一般而言,拜忏是為了消除業障和祈求福佑。透過拜忏時,虔心所念的忏文,把自己過去的錯誤忏盡,把過去的心結打開,把自己的不安和懼怕消除。繼而,厭離種種惡行,發心修行,淨化自心。誠如《慈悲三昧水忏》中說:

  “發露忏悔,

  不復覆藏。”

  當自己把心中的積郁和惡劣的習慣(惡業)忏盡之後,便有了清淨之心,有了發心向善之強烈動機,引發福慧增長的實踐力量,故雲:

  “一切苦具。

  轉為樂緣。”

  從而發大慈悲心,願把自己的快樂和功德,與一切有情眾生共同分享。很明顯的,佛家所謂的“拜忏”,是一種實踐性倫理,把自己的情感加以洗滌,檢討自己的過錯,洗面革心,發心實踐大乘菩薩行。故雲:

  “忏如浣滌,

  以水為名。”

  透過這個心理淨化與覺醒,才能真正“慧日普明,覺海性圓澄”。忏悔是人類心智提升的最佳途徑之一,是給自己改過自新、淨化情緒和恢復活力的最佳方法。但是,要注意,忏悔是重要的還是改過遷善。聖印大師說:

  “唯有忏悔,

   會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

   無盡的光明。”

  當你積郁的時候,不妨透過唱頌佛門詩歌,一方面淨化情緒,一方面讓自性中的智慧,透過佛法的引發,綻放出光明,看出新的希望。

  在佛教的教義中,有兩尊佛各代表兩個不同的心靈世界。一尊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祂代表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是治療眾生疾病業障的。祂以淨化的方法來治病,讓一切有情眾生的心靈,都能像淨琉璃一樣,照亮著生命的希望,去過悅樂圓滿的生活。

  另外一尊佛是阿彌陀佛,代表著西方極樂淨土,祂教以平直心待人處事,並接引佛法的實踐者,到西方極樂淨土以成就不退轉的圓滿功德。淨土象徵著精神生活的清純,也代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終究希望。

  忏悔,令我們洗滌自己。洗去濃妝,才看清自己。改正消極的思想,才展放積極心智。淨化虛妄的心情,才現出活潑喜悅的人生。忏悔可以淨化思想、情感和眼光,讓自己看出生活的希望。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陷。生活在忙碌多元化的社會裡,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得意也有失意,每個人都不免要承受各種壓力、緊張和煩惱。因此,現代人在情緒生活上,總離不開一些困擾,在情感上顯得焦虛不安。因此,大家都需要清淨開朗的心情。但是這種輕松的情懷,不是不停的追逐得來的,而是在淨心中發現來的。

  大家也許太忙碌了,長期的積郁,使得有些人感到焦虛難耐,有些人覺得莫名的倦怠,甚至有些人要借著酒色和藥物來麻醉自己。這都是現代人精神生活上的困擾。

  情緒多半學習來的,人可以從環境中學習焦慮和不安,當然也可以透過許多陶冶訓練來培養開朗的襟懷。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方法是學習在困頓與失敗中看出意義,提醒自己用否定虛偽來肯定真性,嘗試從放下狂妄中看到生活的自然之美,也要調整作息,接受自然的洗滌。

  最後,你需要一點宗教的情懷。透過信仰的力量,以忏悔來淨化自己,提升自己,從而走出自己的繭,看出遼闊的精神法界,看出那片“心淨即佛土淨”的希望和悅樂。它就是究竟圓滿的生命情懷。        

 

上一篇:星雲法師:淨修法門
下一篇:星雲法師:律修法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