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悟·看出希望來 第十章 結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悟·看出希望來

鄭石巖

第十章 結語   

  漫步野徑,

  小小黃花一朶,

  細看,

  竟是華藏世界。

  小憇寒林幽谷

  涓涓泉流輕瀉,

  傾聽,

  竟是如來的低語:

  平凡人生,

  點點滴滴,

  在在

  都是璀璨的希望。

  人們都以為自己很清醒,知道冷靜的思考,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接受暗示,情緒的起伏就是最明顯的證據,意志的動搖更是直接源自外來的威脅。我們很容易被色相欺瞞,所以誘惑者的溫和聲音和動情利誘,足以使人墜入陷穽。在接受引誘時,自以為看到了希望,事實上已墜入了絕望。受辱動怒時,自以為在伸展尊嚴,實際上已淪為情境的奴隸,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的大門,就因為一時的迷失而關閉。

  在經營事業上,合夥人之間的一點誤會,可能成為吞蝕整個大企業的黑洞,因為明爭暗斗正好消磨了他們的創造力。在人際交流上,誰都免不了被誤會,或彼此有爭執,如果把它看成奇恥大辱,心中就會憤恨難平。在家庭生活上,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如果一頭栽進煩惱堆,那麼幸福也就消失殆盡。請留意!所有的色相和事物,無論好的壞的,高尚的卑下的,順的逆的,都帶著一個陷穽,如果你不能從中悟脫出來,好事會變為壞事。若能從中超越出來,厄運可以化為好運。禅家的教誡是不要被色相欺瞞。故雲:

  “色即是空。”

  你若能看透色相,不要被它蒙騙,就能清楚的思考,看出希望來。要常常提醒自己,色相容易導致你思想和情感的錯亂,如果你不能勘破它的束縛,你就注定要成為色相的奴隸。

  人若不懂得“色即是空”的道理,那麼越多的財產就有越多的煩惱;越高的名望,就帶來更多的苦悶。現代人財產富了,名片上的頭銜多了,但似乎越來越苦悶。這正是沒有從“色即是空”的禅機中頓悟出來的緣故。

  禅家是要我們在種種遭遇中看出意義,並從壞習氣中解脫出來,才能發現新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平淡的起居飲食,若以清淨澄澈之心去看它(觀照),定會發現它的美。在平凡的生活之中,若能保持醒覺的態度,則無處不展現純真微妙的情趣。所以禅家又說:

  “空即是色。”

  只有清除心中的成見(空),才能看出或發現(悟)生活的豐足和悅樂,才可能流露創造的智慧,看出新的希望(色)。

  禅門的傳承心法,無非是空一切色,成一切色。要人從許多紛擾、成見和刻板思想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看出希望來。中國禅宗第四代祖道信禅師說: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

  人唯有透過純淨的心去待人處事,才可能看出光明的希望。因此,修禅必須要像“落花隨流水”一樣,無情的洗去心中的成見,然後智慧才會像“明月上孤岑”一樣,清冷的照遍大地,覺照著孤高的自己。

  人,天生需要希望。唯有在生活之中不斷看出希望,才會快樂,有活力。希望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抄襲來的。悟的最簡潔法門就是:泯除一切,發現一切。

  在紛擾多欲的現代社會裡,感性的文化在慫恿你的意義,激蕩的社會動態在干擾你的情感與思想。因此,你要想泯除塵勞的一色相,看出如來的一切色相,並非容易的事。這本書已為你提供了禅門修心孕慧的基本法則。現在,留下來的就是你自己實踐的事了。禅家說:

  “言語道斷。”

  語言文字不是生活的道或希望,真正的希望必須親自去發現,去實現。

  為了提升自己的悟力,打坐和參禅是禅家的基本要求。固然不錯,禅不在乎坐臥,不在乎能坐多久,但打坐和參禅確實有助於個覺性的增長。坐禅對你最大的幫助有三:

  ·增強神往和感受能力,避免思想和情感僵化,消除工作的彈性疲乏,維持良好的創造性。

  ·打開經驗的限阈,培養開闊的胸襟,透過經驗的開放,自己才有心如虛空,包容萬物的可能。

  ·引發你自我實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產生豐足感。

  最後,我要提醒一點,現代人宗教的情操不足,信心不夠堅強,容易被色相境界所牽動。因此,學禅必須不忘念佛,透過念佛可以增強信心,克服障礙,培養清醒的覺性。當你綿綿密密的念佛時,禅的妙悅更能流露出來,匯成生活的朝氣和創意,展現生命的希望。 

 

上一篇:星雲法師:禅修法門
下一篇:道堅法師:佛教管理方法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