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覺·教導的智慧 第四章 自動自發的性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巖

第四章 自動自發的性格   

  自動自發的孩子無往而不利,他們克克業業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他們的適應力強,身心的發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屬於自動自發者的。

  每一個人本來俱足自動自發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學習的動力;思考覺知是天性,是心智成長的根源;《六祖壇經》上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萬法”。每一人個都有一個聰慧和自動自發的自性,只要做適當的引導,都可以展現出來,成光明的人生。這不只是禅家這麼說,人文心理學家也持相同的看法。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具備試探和好奇的天性。他們之所以失去這股自動自發的動力,主要來自障礙。這些障礙可能源自成人對他的壓抑,對他好奇和不同思考的譴責、批評或禁锢。可能源自縱容孩子,任其撒野,而沒有得到大人明智的引導。也可能是過度的保護和溺愛,使他們失去嘗試、負責、歷練和接受挑戰的機會和能力。教師和父母若能排除障礙,給孩子適當的指引,那麼自動自發的慧性,自然日日增長。六祖慧能說:

  “化導令得見性。”

  教導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孩子本自具的自發性。這必須對孩子作正確的啟發,提供各種經驗學習,豐富的知識與歷練。

  我認為一個人是否能過成功的生活,端賴他是否具備自動自發的慧性。自動自發不只是一種習慣或態度,而且也是一種能力,一股向上成長的勁兒,一種能待人處事的智慧。所以我說它是源自人類自性的光明力量;能使人振作、锲而不捨、接受挑戰、思考學產及心智成長的積極性。

  教育的重點應該不是強迫孩子名列前茅,不是強制孩子去爭取高學位或高學歷,而是培育孩子展現他自性中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種自動自發的慧性。依我的觀察,自動自發的孩子無往而不利,他們兢兢業業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工作;他們的適應力強,身心的發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屬於自動自發者的。

  具備自動自發能力的人,任何惡劣的環境都埋沒不了他,即使少年失學,也能自修苦學,終究在某一方面斐然有成。失去自動自發能力的人,即使父母親使盡心血,讓他擁有學位或財富,他的心智仍是一潭死水,是一個沒有創意的書呆子或守財奴。在開放的社會裡,生活多變、多競爭、多壓力。消極被動的人,必然覺得無能、自卑和脆弱。他們的生活就有了困擾;也許是心理健康有問題,也許是家庭生活上下不能適應,也許在社會適應或工作上有了麻煩。

  一個不能自動自發的人,總是不肯自學和自我成長。他們把自己禁锢起來,怕變化無常的社會環境,拒絕去學習新知,接受新的挑戰。在心理意向上,有著強固的自我防衛性,他為自己構築一道牆,說那是自己的為人原則,不願意去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失去好奇探索的興趣。他們只會用自己的想法來看事物,而不願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因為如此,他容易退化,慧性漸漸被他的防衛性障蔽。他迷失了,他的清醒和自由判斷也斷送了。繼之而來的是,他必須用許多方式來防衛自己;他維護體面,貪婪的占有,頑固獨斷,不能接納另人的意見。嚴重的話,他會使用麻醉來忘懷自己;酗酒、吸食麻醉藥品、沉迷於財博等等,都是失去自發自動的慧性所致。

  有一則寓言故事很能發人深省:一天住在海裡的榮螺和鲷魚在一起聊天。榮螺展示牠的硬殼,露出得意的神采。鲷魚也對牠表示贊美和羨慕。榮螺正在誇耀自己的殼有多強固時,聽到一陣危險的訊息。鲷魚說,有危險,我沒有你強固的殼,必須查明真相,然後游開了。榮螺卻很自負的說,我有堅強的外殼,怕什麼,於是把大門一關,不管外頭的動靜。過了很久,榮螺想著,危險應該過去了吧。於是打開牠的門,探頭看看。才發現自己意然被漁夫捕到館裡了。他正面對著一條大街,再看個清楚,水族箱上還寫著榮螺價錢。他傷心後悔自己的愚昧和無知。

  教育不是要給孩子像榮螺一般的硬殼或給他死的知識、學位和財富。而是啟發他們活潑思考、自動自發的慧性和積極的光明性,這就是禅家所謂的見性。

  自動自發的慧性是點石成金的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那只能點石成金的手,而不是教他貪婪地占有黃金。黃金是死的,是會曾盡的,是容易被偷盜的;點石成金的手是活的,是處處方便可用的。

  於是,無可置疑的,教育道要在引發一個人自動自發的慧性,培養自動學習和上直的態度。

  在佛經中,常常討論到佛陀放光的事。佛是醒覺,光是明亮;人一旦清楚的觀察和思考,清醒的待人接物,就同時有了光明的人生和生活態度。我認為佛所放的光就是積極醒覺的思想或態度。

  每一個人都要在光明中去成佛,在成佛之中不斷綻放光明的思想,照亮自己的人生,同時照亮別人,積極思想引導人自動自發;它使弱者強,病者愈,庸者慧,愚者明。有一位朋友說,他曾經是一位消極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由於經商失敗,一貧如洗。有一天,他徘徊於公園裡,神情頹廢沮喪。有一位卜封的老先生為他看命,道破失敗的原因在於心神不定和好大喜功。老先生說,他可以替他解厄,中要跟著他走就行了。這位年輕人將信將疑,跟著他走。老先生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抬頭朝公園的樹梢到處張望。驟然老先生停了下來,指著樹上的毛毛蟲說,“你看到沒有,他一拱一伸,一拱一伸,那就是你成功的秘訣。”老先生告訴他:“三心兩意會蹉跎歲月,喪失機會。心懷野心,想一蹴而幾,往往使自己陷於絕境。你要像毛毛蟲一樣,點點滴滴的努力,不積蹞步是無以至千裡的。”談了一會兒話,老先生又指給年輕人看,“沒錯吧!那條蟲子已經爬得很高了吧!這就是你的命,你一定可以出人頭地。”他領受了老先生的指導,發憤圖強起來,他成功了。

  積極思想使人振奮,使人展露蓬勃朝氣。教育上必須以積極思想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佛經裡,精進被視為六種成佛的憑藉之一(六波羅密之一);精進的意義就是勤奮或自動自發的積極思想。孩子一旦具備積極思想,就會表現出專注、肯學和自發自動的態度。

  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發自動的,所以天天要求孩子自發自動。若有不盡人意之處,即予以訓斥,以為對孩子施以批評、訓斥和叮咛就可以培養其積極思想和態度,這是錯誤的。須知批評往往造成對孩子的貶抑;訓斥無異養成孩子被動的意識。這對孩子的積極思想是一種傷害。

  積極思想是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喜悅而啟萌;又因為父母和師長的他享而體驗到榮譽感。成功是指自己能完成一件事情,從而克服一次挑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心智也向前伸展了一步。成功是從生活中體驗得來的。舉凡游戲、功課、家事和待人處世,都是孩子爭取成功的機會。所以有經驗的父母和老師,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予以指導,讓他們自行克服困難,得到成功的滿員和信心。這樣心智經驗也漸漸豐富起來,而成為孩子積極思想的素材。

  榮譽感與成功的喜悅是相伴而生的,不過它不是成功本身的喜悅,而是別人分享時的喜悅。師長幫助孩子建立榮譽不是一味對孩子灌迷蕩,也不是對他的人大加贊賞,而是要對孩子所做的事予以肯定和贊美,從而與孩子分享“成事”之樂。這才能正建立一種對事負責、有信心的榮譽感,它是積極思想的火炬。

  孩子不斷累積成功的經驗,便有了積極思想的素材;有師長分享他的成功經驗,便有了積極思想的火炬。這樣是佛學上所謂的精進。大智度論對精進的解釋是:

  “於事必能起,起發無難,

  志意堅強,心無疲倦,

  所作究竟(能圓滿達成),

  如是等名精進相。”

  這段話在於闡明精進的意義就在具備成功的經驗,能主動持續的工作,興致盎然的完成生活上所要做的事。

  積極思想必須透過教導和實際的成功經驗才培養得起來。它絕非在孩子面前說一篇大道理所能能之。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光明的太陽,它就是法身佛的光明性。它不是用說教的方式所能開啟,更不是高壓強索所獲得。光明性是在生活的歷練中綻放,在學習的活動中滋長。

  然而,現代父母,對於子女卻百般的溺愛。他們怕孩子擠公車幸苦,所以,買轎車送他上下學;怕孩子沒時間讀書,一點家事也不敢交付給他做;怕孩子在外頭吃虧,什麼事都為他打點好。結果孩子成了被保護妥當的受哺者。他們失去生活的創意和適應能力;既不能負責,又缺乏積極思想。結果,孩子形成了脆弱的性格;稍不如意就抱怨和逃避;略有挫折便起了反叛和嗔怒。嚴重的話,他們會變得憂郁和空虛,常常有無奈或欲振乏力之感。

  時下有些年輕人顯得很消極,所受的心理壓力很大,經不起波折或打擊。心理壓力是指一個人應付一個新的情境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體力。所謂新情境包括環境的改變、挫折、失敗、變故或打擊。更通俗的說,一個人在生活適應上所承受的痛苦、緊張、焦慮和悲傷的總合,就是他的心理壓力。一般言之,積極思想的人,其自我強度較高,自然較能承受沈重的壓力。消極思想的人,自我強度較差,承擔壓力的能量較低。

  人的自我強度取決於四個因素:其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是他的情緒習慣,其三是對於挫折或失敗的忍受能力,其四是身體的健康狀態。也就是說,這四個條件越好,承受壓力的能量越強。因此,教育上應該培養孩子具備好的自我強度。我認為培養之道是:

  ·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要從小做起。固然必要時你應給予指導和示范,教他怎麼做,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完成。

  ·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一方面要培養求真的態度,一方面要透過生活教育,培養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要避免對孩子作評價式的責備和贊美;要針對事的本身來稱贊或指導。這樣才不至造成情緒困擾和沖突。

  ·幫助孩子擬訂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和計劃;孩子能建立適當的抱負水准,才能樂觀敬業;否則眼高手低,反而容易變得消極。

  ·避免用急躁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的急躁和缺乏耐心習慣,往往是從成人那兒學來的。

  ·注意孩子的健康;除了飲食和作息外,要培養孩子運動的技術、休閒和藝術的欣賞能力。

  自我強度高的人,他有著堅忍不拔的耐力,較能克服困境,排解憂郁。它能引導一個人朝著光明面走去。它像幸運之神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教育除了要培養每個人的自我強度之外,還要涵養積極樂觀的思想。這才能引導自性中自動自發的光明性,促進其福慧增長。《六祖壇經》上說: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

  人透過自己積極光明的覺性去作正確的思想和判斷,就不會被色相所欺,被引誘所系縛,被煩惱壓力所侵蝕。這就是自己的“如來”在放大光明。

  積極的思想使孩子免於學壞,免於步入墮落的泥淖。它幫助孩子建立堅強的毅力,去完成自己所擬完成的計畫。為了培養孩子的積極思想,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維護自尊

  就心理生活而言,人們為維護自尊所消耗的精神力量,為數甚是可觀。人為了自尊,要跟別人拚個你輸我贏;為了面子,理虧也要堅持到底;為了名譽,不得不做出符合社會規范的起碼水准。自尊得不到維護,會使一個人變得頑固、不明事理、消極、退卻、和自暴自棄。得不到自尊的人,往往是防衛性很強的自卑者。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維護其自尊:給他成功的機會,顧及孩子的顏面,給他伸展自尊的空間。這樣孩子較能自動自發。因此,你不能貶抑的批評來激勵孩子,那會使他失去自尊;也不能為了一時的玩笑,去損害孩子的尊嚴。要注意!孩子的自尊一旦受損,就會像根部得到病蟲害的樹一樣,繁茂不起來,甚至會枯黃凋冷。

  最容易傷害孩子自尊的是令他感到不如人。只要你拿他跟別人比較;長他人之氣,滅孩子的威風;孩子很快就會铩羽而歸,意氣消沉。其實,學校的成績單一直是孩子們很介意的事,特別是把每一位孩子的分數和名次,一起列在一張成績單上,更足以損害某些孩子的自尊。

  我相信公布成績可能促進學生競爭用功。但相對的卻助長成績好的孩子,產生自負自傲。對成績不如人的卻造成貶抑。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和能力,書今不好並不表示別的能力差。我們的社會需要各種不同腦力、技能和服務的工作者。教育應該發掘每一個人的長處,予以肯定和鼓勵。我很懷疑,把一張相同的試卷,發給能力不同的孩子作答,然後排列名次,是公平的作法。我們必須認清考試本身的缺陷,避免考試挫敗而傷及孩子的自尊,進而影響他的自信,壓抑其潛能發展。

  我經常看到孩子常回全班排名的成績單,學校規定要家長簽字,寫意見。每當我目觸到有些孩子多科不及格,或者只考個位數成績,便油然而生憐憫之心。我想著:這些考試挫敗的孩子,是否曾在另一方面獲得成功的經驗?如果老師不能在道德、體育、群體活動、藝術或者音樂等方面,提供成功的學習經驗。他們又如何發展自尊,孕育自己的肯定性呢?長此以往,每天都在貶損自信,得不到成功的悅樂下,他們會用什麼方式尋求補償呢?我很擔心這樣的教育所衍生的嚴重後果。

  有些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成績雖差,但深信孩子有可資發展的潛能,他們提供適當的指導,給他信心和成功的機會。孩子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這是值得我們喝采的。但是大部分的家長,卻對孩子低落的學業成績露出失望的表情,在言語中有意無意對他貶損。孩子長期受到冷嘲熱諷,怎麼承受得了呢?

  求學應該是快樂的,但對於智育成績較差的孩子,卻是一個漫長的苦悶。成績落後已經夠慘,如果連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賠進去,那不就是反教育呢?

  糾正孩子的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改過自新,這是教導上很重要的一環。但是,指正錯誤若不顧及孩子的自尊,指正往往失去效果。特別是青少年階段,如果不注意同時維護自尊,就不免引起抵制和沖突。

  禅家的教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诘追問,有時“暗示含蓄”。暗示含蓄就是為了維護自尊。禅門公案裡有一則故事說,良寬禅師年老的時候,家鄉父老捎信請他回去救救他的外甥。他外甥不務正業,賭吃玩樂,快傾家蕩產。良寬於是千裡迢迢回鄉,外甥知道舅舅回鄉,也高興的接待過夜。良寬沒有任何責難,次晨臨走時,他說:

  “我想我真老了,兩手直發抖,請幫忙把我的草鞋帶子系上?”他的外甥很高興幫他系好。良寬又慈祥的說:

  “謝謝你,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乘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良寬禅師說畢,掉頭就走,對外甥的任何不良行為,一句不提。但他的外甥從那天以後,就不再去花天酒地浪蕩了。

  就禅的修持而言,自己不能為自尊而追尋、辯解、抗衡、占有,但在教育上卻要注意給受教者留下自尊。父母切忌以為孩子成績不如人,有損自己顏面,而導致情緒發洩,損及孩子的心智發展。對待孩子一定要留給他們自尊和反省的機會。才能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積極的思想。

  許多人以為教導應該嚴格。這個原則固然不錯,但若只一味嚴格管教,而不講求自尊的維護,往往得到反效果。到頭來不是把孩子教成屈從性格,產生憂郁性弱的個性;就是引起反叛與沖突。爸爸看到子女參加大學生群眾運動,氣憤不已,給他一巴掌;子女怒不可遏,也回敬一掌。親子發生這樣的沖突,是很令人惋惜的。追根究底,是沒有注意維護自尊的結果。

  我認為教導從嚴這個觀念必須加以厘清:如果嚴格只建立在處罰、批評和責備上,那會是無效的教導;如果嚴格能在維護自尊的前提下,認真而有耐性的幫助孩子認清事理,改正錯誤,學習新知,那麼嚴禁格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二、支持與鼓勵

  如果你新種一棵樹,千萬別忘了同時打上木椿。它需要外力的支持,才經得起風雨,獲得成長的機會。

  禅家對於弟子是很懂得采用支持與鼓勵的。支持對於學生而言,會像及時雨一樣,適時獲得舒展和成長,帶來信心和主動學習的力量。有一則故事很具有教學智慧。它是用象征式的語言寫的,其涵義即在表達教導者對被教導者的接納與支持,而使一個殘缺的人也能因而悟道。這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慧嵬禅師在山洞裡坐禅,來了一個無頭鬼要問法,他說:

  “你本來沒有頭,所以不會頭疼,真好!”

  無頭鬼聽了得悟走開了。有一次來了一個只有手腳的無體鬼,慧嵬禅師對他開示道:

  “你本來沒有身體,所以不會為五髒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這是何等幸福!”

  無體鬼聽後也得悟走開了。後來許多鬼都來問法,無口鬼前來就對他說,沒有口最好,免得惡口兩舌,造業受罪。無眼鬼來求法就說,沒有眼睛最好,免得亂看心煩。無手鬼求法就說,無手最好,免得偷盜打人。他們都得悟而去。

  人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有其缺陷,學習能力各不相同,興趣、體能亦各不同;每一位學生的資賦各有勝負優劣。教育必須先能支持學生,接納他,肯定他,然後才能引導他學習成長,實現其潛能。

  有睿智的老師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專長和優點,給他支持和鼓勵。他也能一眼看出學生的困惑、不安和脆弱,及時予以鼓勵和增強。透過支持和鼓勵,才能引發孩子自動自發的積極性。

  鼓勵和支持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方法,還不如說它是一種活生生的教學藝術。必須在掌握人性,了解學生和深知教導的本質之後,才能對孩子發出有效的影響力。不過,這種說法太抽象了。我們還是舉幾個重要的原則,供作參考:

  ·支持和鼓勵必須有明確的行為目標;不可籠統的加以贊美,不宜盲目的灌迷蕩,這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害無益。

  ·支持和鼓勵必須能培養孩子的主動思考和積極態度。因此,你必須先設法使孩子主動表現之後,才對他的行表示支持和鼓勵。

  ·孩子遭遇挫敗、失望、懼怕或退縮時,要先安慰,給他纾解心情的機會,然後再引導他看出希望,重建信心。

  ·強制和辱罵是違背支持和鼓勵的教導方式。孩子犯錯也需要支持才能改正;當然不是支持錯的行為,而是支持他改進的積極性,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支持和鼓勵的媒介包括一句話贊美、一個獎賞、一次激勵、一個微笑或肯定的態度。物質和獎金雖可用來表示支持和鼓勵,但宜少用。

  ·支持和鼓勵的最終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實現、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健康的人格,而不是一種溺愛的親昵。

  我總覺得,我們社會很缺乏支持和鼓勵。慣常的教導方式是利誘和強制,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來教育孩子。結果,支持和鼓勵的目標是師長自己,而孩子倒反而成為大人為達到自己的願望的手段。這只能稱為強制或引誘,而不是真正的支持與鼓勵。

  教育的結果如果不是造就了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個人,就不是好教育;誠如臨濟禅師所說:

  “達摩東來,只是為尋一個不被人惑的人。“

  如果用支持和鼓勵的手段,來塑造聽話、依順和溫馴的孩子,那麼教育就成為扼殺“覺生“的劊子手。

  

三、培養情操

  積極主動的態度與生活情操有著密切的關聯。所謂情操是指維持良好性情與操守。就佛學而言,情操來自好的生活戒律,恪守生活戒律,無非在促進自我控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從而展現成功的人生。

  有情操的人才能堅持原則,獨立思考;他們不被利益所動,不受色相所欺。因此情操是一種維系心智成長的力量,也是幫助一個人走向光人生的守護神。戒在《六祖壇經》中稱為“戒香”,因為那是一種芳香無比的品德,也是精神生活的至寶。戒幫助一個人離苦得樂,免於墮落,免於松懈。守戒,就現代教育的內涵而言就是守紀、守時、守法、守分。其目的在培養一個人具備好的工作能力和習慣,好的適應和生活習慣。

  情操可以防止消極,策勵精進,可以有效的適應環境和工作,可以幫助一個人過成功的人生。因此,教育上應重視戒律,並涵養其情操。

  有見地有教育愛的師長,必然會在培養孩子的好情操上下功夫。它能使孩子弘毅,令孩子堅強。情操也像抗體一樣,保護著孩子,避免被奢靡的社會風氣所感染。

  我們的社會處處呈現色情、賭博、吸毒、犯罪的歪風。為預防孩子走向險途,就必須教給他情操的觀念。特別是最近,一切講究自由化;開放的環境和各種引誘同時出現。人若不能自我節制,欲望就沒有止境;許多青少年就這樣誤入歧途。如果教育界不重視情操的涵養、孩子們將面臨極大的災難。

  民主社會的繁榮與進步,是要每一個人透過工作來貢獻社會國家。透過知識與民主素養來締造安和樂利。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總此,教育的根本要先培養情操,透過團體紀律和生活錘煉來培養它。民主必須與紀律情操並存,否則民主會變成雜亂,自由會化為縱欲,開放會變成墮落。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情操,是因為它除了具有戒律、紀律和守法的本質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對自己產生內在化的價值。情操屬於自己的;它能肯定自己的人生,肯定自己的毅力和意義。它使人覺得光明而有價值。精神生活的價值主要建立在情操上,有情操就顯得神采奕奕,活得振作。它能產生耐力,克服萬難。做到洞山禅師所謂:

  “真常流注。”

  要讓孩子們的純真智慧得以流露,潛能得到發展。教師和父母務必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情操,讓它伴著心智成長,匯成內在的心志力量。它會汩汩不停地流瀉著德力量,成為禅家所謂“潛行密用”的實證功夫。

  培養孩子的情操,必須從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做起。如果父母親的身教不彰,自己不守法紀,缺乏公理心和正義感,就不可能奠定生活的律則,孕育自愛的情操。同樣的,如一果個社會制度和文化,不講求紀律,缺乏純樸的風尚,處處投機取巧,情操也就蕩然無存。一個缺乏情操的家庭、社會是很不容易培養有情操的子民。

  我在《天下雜志》裡看到一篇德國經驗的報導,德國的文化重在訓練每個人各安其位、孜孜努力,生命力因此相加相乘,而不是互相抵銷,於是社會上紀律分明。“大部分高速分路路段沒有限速,但一到限速區,汽車總是慢下來。波昂露天市場小販收攤時,一定把攤拉收合得干干淨淨,地上連葉片都看不見。地下鐵入口沒有查票員,但乘客自動買票登車。遠古普魯士文化裡的勤奮、紀律化成德國人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這就是情操。有情操的社會,孕育了有希望的文化,培育了自動自發、積極向上的國民。然而,我們應怎麼培養情操呢?這就像唐朝時,有一位弟子問法眼文益禅師,“一天之中應該怎麼修持呢?”一樣。他所得到的回答是:

  “步步踏實。”

  你要踏踏實實的生活,表現出助人、紀律、忍耐、勤勞、安定和求知六種情操,去影響孩子,孩子也很自然地表現出應有的情操。你在家庭和社會所表現的,正是自己孩子所學習的;別以為你在外頭的行為孩子看不到。其實那些缺乏情操的行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出來,誤導孩子。

  情操不是從知性的認知中學來的,而是從實踐與生活體驗中學來的。你可以要孩子背熟四維八德的涵義,才出家門就可能做出不仁不義的事。你也可以教孩子記誦格言律則,但他可能言行不一。所以,情操的教導一定要從師長的身教做起。

  我認為師長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動自發的態度。孩子如果能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者,他的知識會不斷的累積,思考會日益周密,能力也將一天天增強。自動自發也是一種智慧,它是每一個孩子本自具足的,但父母和老師必須透過維護自尊、支持與鼓勵,以及情操的培養,才能把這分與生俱來的光明性引導出來,成為生命的光輝、成功生活的導航。        

 

上一篇:道堅法師:霧裡看花更美麗——為某患憂郁症朋友說
下一篇:道堅法師:無節制的放生行為全導致更嚴重的殺生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