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非常重視講堂?佛陀時代講堂化佛教能否在今日重現
當我們利用電子《大藏經》進行檢索,發現“講堂”二字竟出現了1024次之多,尤其是在《阿含經》中,佛陀於各處講堂弘法的記載比比皆是,根據佛陀時期的講堂建設,或稱這個時期為“講堂佛教時期”也不為過。因而講堂是佛教最初弘傳佛法的固定場所,它包括佛教教育(對僧團內部及普通信徒的教育)、指導修行及僧團生活設施等建設。佛陀常隨修行弟子一般是一千多人,有一次,常隨弟子的規模擴大到了五千多人,佛陀便把弟子們分成二人一組,有組織有計劃地分派到各國去傳教,並建立講堂,以講堂為根據地,努力發展與傳播佛教。佛陀親手創建的講堂規模不一,最大的可能是竹林講堂及只園講堂,像著名的捨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的建設基金竟達九億錢。據《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載,佛陀在毗捨離創建的普會講堂,共住的僧眾就有五百多人;《分別功德經》卷二載,僅只洹精捨就有七十二座講堂,其他如善法講堂、大林重閣講堂、伽梨隸講堂、集法講堂、毗捨佉講堂、普義講堂、最勝講堂等弘法最盛的講堂亦散見於諸經論中。然而,佛陀對講堂的創建也是隨緣性很強的,最常見最普遍的,或崖窟或樹下或洞穴或露地,皆是佛陀及其弟子的天然講堂,尤其是居士為了發心請佛陀及其弟子講法,即捨出一間捨宅,或為造一間簡易的普通住宅,便永久性地成了佛弟子的弘法利生場所。
據《釋氏要覽》卷下“講堂制條”引用《佛本行經》之說,道出了佛陀最初建立講堂的因緣:一日,許多比丘在一個大廳裡學習佛法,當時眾中有二個德高望眾的比丘分別受到學生的愛戴,便各自宣講佛法。由於在同一處所,免不了互相妨礙,引起弟子們的不安,佛陀便規定造立二個大廳,以專門供有修行經驗及佛學知識淵博的師長講解佛法和領眾修行,這個大廳後來就叫講堂。
我國講堂的設制比較早,據說孔子時期就有了講學用的講堂。至於中國佛教的講堂建設,當隨著佛教的東傳而興盛,尤以早期的義學沙門為最。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載,北魏普泰元年(531),於洛陽建中寺設立講堂;《廣清涼傳》卷上載,五台山公主寺也設有講堂;《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鑒真大師在振州建講堂。這說明佛教傳入中國後,講堂化佛教的優良傳統被中國的歷代祖師繼承下來了。
講堂化是佛教最利於傳播佛法的方式,其一,它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隨處建立,不易受到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二,它啟建經費極低,有利於大力推廣佛教、傳播佛教教義;其三,它直接建立於信徒密集地,而不是遠離社會大眾,與時俱進,更有利於密切地引導在家信眾學習佛法;其四,以講堂為紐帶,組成輕便的佛教弘法網絡,便於佛教組織規范化管理;其四,它對社會的良性影響更為巨大,可以更及時關懷社會及信徒,比如進行佛教社會教育、慈善及社會文化工作。
現代新建寺院的花費是驚人的,數以百千萬計的規模,不實用的寺院古老格局,建成即變為社會博物館,或成了旅游景觀等,很難說盡到了佛教的宗教教育職能。而講堂就不一樣了,或租借或建設,在人口密集區少萬余元,多則十數萬即成規模,然其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當然傳統性的模式也是有優點的,只要善於利用,其功能比講堂更為全面。
鑒於當今社會對佛教的種種誤解,以及社會道德的淪喪,佛教最為迫切的任務是為社會提供精神文明建設,而最為快捷方便有效的,當是像佛陀時期一樣的講堂化佛教。我熱切地期望著講堂化佛教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