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宗法師:念佛勝易 緣起 序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勝易
作者:淨宗法師

   緣起
   序講
   正講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第三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第四章 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第五章 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第七章 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第九章 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
   第十章 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
   第十一章 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

緣起

   念著「南無阿彌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恨不能把十方眾生一時接到極樂世界。
   正因如此,淨土法門不是要我們修到某種境界去感動阿彌陀佛(就好像應聘考試,一萬個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彌陀佛用祂的慈悲感動我們,讓我們稱念名號、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稱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每個眾生都是開放的,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誰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們很容易把這普機普緣之教說成一機一緣之法:達不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不斷煩惱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臨終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門,誰不想斷除煩惱?誰不想清淨此心?然而,由於我們根機不堪,這種種條件實在難以達到,久而久之,我們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裡就忐忑不安。《無量壽經》說“信心歡喜”、“歡喜踴躍”、“歡喜信樂”,我們的念佛怎麼跟經中講的完全不同?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淨則土淨”、“心水渾濁,佛月不能現前”……這些引自別宗的高深理論使我們約定俗成地把《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理解為止息妄念、攝心歸一的功夫境界。於是,“方便法門頓生荊棘,易行之道翻成險徑”(黃念祖居士語)。
   善導大師完全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集成了龍樹、天親、昙鸾、道綽的淨土理念,糾正了諸宗行人對淨土宗的曲解,將釋迦、彌陀二尊的本懷和盤托出:一切善惡凡夫皆可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報土。念佛是乘佛願力,不是做功夫。
   淨宗法師的開示,完全忠實於善導大師思想,以淨土三部經為依據,目標專一,不涉他宗,深入淺出,不尚玄妙,樸實親切,打動人心,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每個濁世凡夫的嘴邊,讓我們歡喜踴躍地稱念,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真正體現淨土宗“簡單化、易行化、民眾化”的特點;當年善導大師在長安城的教化風格也正是如此。
   為方便蓮友學習、研討,我們把淨宗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整理出來,試著將初稿拿給大家傳閱。讀過的蓮友無不眼前一亮,“心裡像點了盞明燈似的”,三經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終有依托,從此真正開始老實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遠;不再見異思遷、搖惑不定;不再尋奇覓巧、旁征博引,試圖用各種般若經典圓解淨土法門,以撫慰自己那顆疑懼的心。
   淨業行人當中,的確有一些尊貴的念佛人,並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認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覺得累 --這可謂淨土門的上上根,印光大師謂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們大多數人,如果不把往生淨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沒辦法老實念佛的,“這樣念著佛就能往生嗎?心不清淨怎麼辦?妄念怎麼辦?惡業怎麼辦?還有臨終……”
   那就讓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從淨宗法師平實而生動的開示中領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領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為便易讀易記,我們在整理淨宗法師的開示時添加了小標目。為滿足廣大蓮友的渴求,茲按講解先後順序及各講份量厚薄編為三冊,另取書名,作為“淨宗講話之一、二、三”出版,而與法義開展的次第也剛好吻合。
   一、《淨宗略講》。內含淨宗法師二○○一年大連開示四篇:《淨土宗大意》、《善導大師要弘二門判略講》、《阿彌陀經略講》、《印光大師法語略講》。第一篇說明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差別,而重在淨土門;第二篇說明淨土門內要門與弘願的差別,而重在弘願;第三篇是就淨土正依三經之一的《阿彌陀經》的要點所作的開示;第四篇精選印光大師的法語而作講解,說明淨土法門之所以稱為特別法門,在於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力,而勸極生信願。
   二、《念佛勝易》。同是二○○一年大連開示,講解《念佛感應錄序言》,著重說明念佛法門簡捷易行,利益殊勝。
   三、《唯說念佛》。二○○二年山東龍口開示,講解《淨土宗略要文》,說明淨土三經一致的宗旨,在於“唯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知此,則專修念佛萬牛莫挽,往生淨土如握左券。

   佛恩 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序講

   念佛感應錄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先向大家介紹這本《念佛感應錄》,然後我們學習《念佛感應錄》的序言。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幅非常慈悲、吉祥的阿彌陀佛接引像。
   類似《念佛感應錄》的書,自古到今可以說很多,念佛感應的事例太多了,古代由於信息的傳播不夠通暢,記載下來的,不過是萬分之一。現代就比較方便一些了。殊勝的念佛感應,確實能發起我們的信心,也能使我們知道佛的慈悲。
   我們為什麼特別向大家推薦這本《念佛感應錄》呢?我覺得這本感應錄的優點,是別的感應錄裡所沒有的。
   第一是教理上的引導。一般的感應錄只是把事跡記載下來,讀的人也就讀了一遍,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教理不明了,甚至由於自己的知見而產生錯誤的理解。可是,這本書就不一樣了,編者作了一篇很好的序言,分成十一章,有五十多頁,從教理方面作了詳細的引導,把“一向專念”的道理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剖析,而且,在一些典型的事例後面,編者很慈悲地下了按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教理上的依據闡釋出來,使得我們通過這些事跡來體悟佛法,這是一大優點。
   第二是事跡上的分類。這本感應錄,編者完全選取的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感應事跡,並對這些感應事跡進行了分門別類。比如說,第一章是“念佛勝易”,顯示念佛殊勝容易;第二章是“念佛放光”;第三章“念佛鬼退”;第四章“念佛愈病”;第五章“念佛免難”……有現實利益,有往生利益,有條不紊;讓人一看便知念佛萬能,利益無邊,所求皆應。
   這本書可以說不論是信佛很久的,還是初機學佛的,乃至社會上的一般人士,個個愛看,因為讀起來不難,篇幅不長,每篇例子也很生動,都是很好的個案,加以教理的說明,可以講太完美了。這本書流通之後,反響很熱烈,很受歡迎。不管任何人學念佛,讀到這本書,都非常歡喜。

   慧淨法師

   先介紹這本書的編者慧淨法師。
   慧淨法師的名字有的蓮友比較陌生。慧淨法師是台灣人,專依善導大師,對善導大師思想有專門的、獨到的、精深的、系統的研究,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思想的代言人,在這一方面沒有人能超過慧淨法師。法師十幾年來,淡薄名利,清淨獨居,投身於淨土宗教典的編譯工作,這本書的後面列出了慧淨法師所編撰的叢書的目錄。慧淨法師本人也有很大的人格力量,持戒嚴格,念佛不辍,簡樸單純,柔軟慈悲。對於慧淨法師所編叢書,我們怎樣贊歎也是不夠的。
   慧淨法師所編纂的書,教理上非常有系統性,語言文字非常簡潔,完全依據經典和祖師的教釋,同時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慧淨法師所編這套叢書,可以肯定地說,會流傳久遠,因為扎根於彌陀的誓願,契合於眾生的根機。

   精彩論文

   《念佛感應錄》編者序,雖然是一篇序文,其實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論文,就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作細致的闡發,非常具體,淋漓生動。
   這篇序文總共分成十一章,前七章說明“念佛”二字,第八章說明“感應”二字,後三章說明“錄”之一字。教理的闡發主要在前七章,而以第二章“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為核心、為源泉,其它各章作從屬的說明。第八章是破疑。後三章交待本書目的,勸人專修念佛。
   次第來說,第一章“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首先從時、從處、從機的角度,將念佛一法從一般萬法中突出出來,說明念佛雙具“勝”、“易”的特點。
   為什麼念佛既勝又易,唯一適應末法、濁世、愚惡的根機呢?接下來第二章“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從根源上作了教理上的深刻闡發。
   彌陀本願之念佛,有什麼殊勝的功能和利益呢?接下來第三至第七,共五章來說明。其中第三“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第四“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兩章,從念佛本身來說明,因為念佛,順阿彌陀佛本願,蒙受彌陀光攝,佛聖護持。第五“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第六“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兩章,對比其它佛菩薩和法門,說明唯有彌陀與眾生緣分最深,念佛已總收一切法門,不必捨念佛再修他法。第七“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是對前四章的總結,突出說明念佛不僅得現世種種利益,更得當來往生成佛之大利;不單單是當來往生成佛之利,現世種種利樂也無不含在其中;所以不管是為了往生,還是為現世安樂,都只需念佛。
   前面從第一至第七章,教理的闡發已經透徹詳盡,第八章“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說明念佛感應的原理,兼破一般人可能有的疑惑。
   第九“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第十“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第十一“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三章,點出本感應錄的特點和目的。
   全篇一氣呵成,貫穿“專修念佛”。

  

 

 

上一篇:鄭石巖教授:禅悟與實現 第九章 禅悟的歷程
下一篇:鄭石巖教授:禅悟與實現 第十章 無住的生活藝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