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二佛三佛本佛跡佛之通號也。壽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跡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來壽量品。如來義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義。二身者,真身如來、應身如來也。如成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即二身義顯。何者?乘是如智,實是如境,道是因,覺是果。境智和合,則有因果。照境未窮,名因。盡源為果。因圓果滿,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生三有,示成正覺。即應身如來也。(報智冥法,名為真身。從體起用,名為應身。但雲二身,攝法周足。)三身者,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也。如大論雲,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故名如來。即三身義足。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故名為如。不動而至,名之為來。此約所證,即法身如來也。又復如智稱(合)於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故曰如法相解,此約能證,即報身如來也。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轉正*輪。故曰如法相說。此約起用,即化身如來也。偈雲,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如明之影遍萬川,故名為應,亦名為化。此之三身,不可單取。故大經雲,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脫亦非涅槃。三法具足,稱秘密藏,名大涅槃。當知三身不可一異,縱橫並別,圓覽三法,稱假名如來也。文雲,非如非異者,非彼偏如,以顯圓如。即法身如來義。又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稱如如境。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是報身如來義。又雲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應身如來義。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也。又法華前,亦明圓三身,同是跡中三身耳。發跡顯本三如來者,永異諸經。故天親論雲,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三種菩提。一應化菩提。隨所應現,即為示現。如經出釋氏宮故。二報佛菩提。十地滿足,得常涅槃。如經,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故。三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不變。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故。經具其義,論出其名。不如上釋,寧會經論耶!又三身各論單復。單義如前述。法身復者,一自性清淨法身。二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一自受用報,二他受用報。應身復者,一勝應,二劣應。又一應現佛界身,二應九界身。若束此單復三身而為二身。則二種法身及自受用報,名為真身。他受用報及勝劣應等,名為應身。故知若復若單。若三若二,平等!平等!

次明壽量者,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此法身壽也。境智相應,故名為受。此報身壽也。一期示現,連持不斷,故名為受。此應身壽也。诠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诠量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诠量應身如來,同緣壽命。故言壽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不論連持。非無量,非有量。故文雲,非如非異,非實非虛。蓋诠量法身如理命也。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蓋大,故文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诠報身智慧命也。應身如來同緣壽命者,緣長則長,緣促則促。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水濁月亡,月亦不去。故文雲,數數現生,數數現滅。或復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此诠應有盡有身同緣命也。當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無量,三者,亦有量亦無量,四者,非有量非無量。有量則無常,無量則常。雙亦則亦常亦無常,雙非則非常非無常。今以四句更作別圓二釋。一別教各釋者,非常非無常,雙非理極,即法身也。常,即報身。報智冥法,亦非常非無常,但取金剛道後,正智圓滿,不復生滅,故名為常。又依唯識,則法身不生不滅,故名為常。報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圓滿成就,故非無常。即雙非句也。亦常亦無常,即是應身。應用無盡,故亦常。數數唱滅,故亦無常也。無常,即是金剛心前,智用增進,(變易生死)乃至凡夫生滅出沒,皆是無常也。三佛各一句,(法佛,非常非無常。報佛,亦常亦無常。應佛,亦常亦無常。)凡夫共一句,(皆是無常)故是別義。

二圓教,心性隨緣不變,故名為常。所謂自從無始至盡未來,輪回生死,而生實不生,死實不死。此是性具法身常也。即此心性,不變隨緣,流轉五道,生滅不停,名為無常。此是法身無常義也。隨緣不變,故亦常。不變隨緣,故亦無常。此是法身雙亦義也。雖不變而非凝然,(凝固狀)雖隨緣而非斷滅。此是法身雙非義也。約性具法身既得作此四句。依法身而起惑,惑即般若。即是性具報身。亦作四句。依惑苦而起業,業即解脫。即是性具應身。亦作四句。是為凡夫理即三身。圓人稱理而解,故有名字三身四句,觀行三身四句。乃至果成,則究竟三身四句。從始至終,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一不異。亦不縱橫。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從別意,正在報身。何以故,義便文會。義便者,報身智慧,上冥(法)下契(應),三身宛足。文會者,我成佛來,甚大久遠。故能三世利益眾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報身。法報合故能益。以此推之,正意是論報身佛功德也。如是三身,種種功德,悉是過去久遠久遠劫前道場樹下,先所成就,名之為本。中間今日寂滅道場所成就者,名之為跡。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若諸經所說本跡,則以寂場所成法報為本,從本所起勝劣兩應為跡。今以寂場所成三身,乃至無量劫來中間所成三身,皆名為跡。獨取最初實得菩提所成三身,名之為本。故與諸經異也。

 

上一篇:海空法師:密乘十四教戒的開示
下一篇:海空法師:宗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