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海空法師:密宗資糧道要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密宗資糧道要義
 

    密宗資糧道是專為修行佛法而設的。

  得到了傳授、加持、灌頂,都只是具足了一種法緣,法緣具足,叫“法圓滿”,但不等於見道、得道,更談不上定道。我們的法緣具足了,菩薩的名份也已經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具足我們的功行,去圓滿我們的功德。具足我們的定道資糧,這就是“道圓滿”。

  只有法圓滿了,道圓滿了,方能功德圓滿。法緣只是一個基礎,具足資糧才是見道、定道的根本。如果我們沒有資糧,就沒有具足掃除業力障礙的力量。因此,學修佛法的行者就應在一生的修行中,完備自己的資糧功德道、見道、定道、圓滿道行。

  在學修佛法的時候,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和功德,才能見道定道呢?習修資糧道,一般分為八大類:

第一、拜讀大禮。

  拜讀大禮就是專門設壇忏悔和拜經拜念。

  忏悔,就是忏悔以前無始以來,在累生累劫中自己做的、他人做的、見作隨喜的一些業因障礙。我們以前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心生起的意念所產生的。因此,忏悔要從心中忏悔,不可流於表面形式。

  拜經,就是把自己最信奉的一部經,供奉在壇場上,定期進行禮拜,並發“覺我、覺他、覺行圓滿”的大願,這樣就可以萌發我們內心的慈悲,掃清心裡的障礙,喚醒深層次的意識,開發智慧。


第二、奉持戒行。

  學修佛法,它的目標是即身成就。所以就要求學修者要具備相當的資糧和功德。因此,對學修者在習修和行為上就有相當嚴格的規范,那就是“戒”。金剛弟子在“五戒”的基礎上,即“殺、盜、YIN、妄、酒”的基礎上,還要增加密乘十四教戒。

第三、發四弘誓願。

  我們在皈依時,就發了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了願,還要行願,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在行動中去體現、去運用。

第四、發菩提心。

  菩提心,在佛教的理論當中是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

  “何為菩提心,即如實知自心”。菩提代表智慧,但是如果僅僅把菩提心單純地認為就是智慧心,這是不全面的,菩提心就是要用智慧之心去觀照自身的心性,並將眾生的心性與自己的自己的心性視為等同之心。為何等同?因事而等同、因人而等同、因性而等同、因法而等同、因功德而等同。因平等而為之生心,即為菩提心。若要知他心,不如知自心,若能知自心,就能知他心。“如實知自心”與眾生無異樣才能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這也是菩提心與世俗的愛心、善心的區別之一。

  在此基礎上,菩提心需要具有兩種特征:

  其一、欲度無量眾生出離輪回。
  其二、欲成就無上智慧。

    缺少一種,都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被喻為“成佛的種子”。具足無量功德。

第五,讀誦經文。

  按照密宗道場習慣的修行方法,需每日讀誦《五字真言》、《真實明經》、《上師供》。《五字真言》是為開啟智慧,《真實名經》是發起大願,《上師供》是具足資糧。在家居士,也可讀誦《金剛經》、《心經》、《普賢行願品》等經文。

第六、身皈依與心皈依。

  舉行四皈依儀式,就具足了身皈依。但這只是皈依的一個方面,還要有心皈依。所謂心皈依,就是指我們的心性和一切行為都要皈護、依托到上師三寶的法性中去,德相中去。身皈依,就好象是報名注冊了,取得了學生的資格;而心皈依,就好象具有了資格以外,還要繼續認真習修,用心完成自己的學業。如果只有身皈依,而沒有心皈依,是不能見道、定道的,只能得加持。只有心皈依才能保證身皈依不流於形式。

  如果我們只是身皈依,心並沒有皈依,是不可能直接投入的。不去行持,不把這種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去,我們學一輩子也只能是把佛法當作是一種知識、一種學術、一種人生觀點。看了、知道了、明白了,但並不等於成就了。知道的越多、悟的越多,如果沒有用行持來完備自己的功德資糧,學佛只能是一句空話。

  精通佛法和明白了真理,並不等於就圓滿成就了功德智慧。你只能是對佛法有所了解,並沒有證得佛法的真谛。知道它而沒有得到它,沒有把自己融匯到佛法中去,沒有把佛法融匯到自性中去,於事無補,還徒增“所知障礙”。

  因此,三寶弟子學習佛法需要理事雙修,不但要報名,還要用心去做,不僅要身皈依,更重要的是心要皈依,這才叫真正的皈依。

第七、誠求知解。

  為什麼要在求知解前面加個“誠”呢?誠:就是要用誠實的、恭敬的心去求正知、正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所求的知,所求的見都是站在“我”這個立場上。“我認為”、“我覺得”,這就把我擺在第一位了。談不上“誠”。因為“我”本身就有一個“我自己”的個性和特征,在此前提下,我們所求的都是為“我”所需而求,為“我”所要而求,凡是對我有利的,我接受;凡是對我不利的,就不接受;我感興趣的,我接受;我不感興趣的,就扔在了一邊。這樣一來,看一本書,十個人看,十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都是困於一個“我”字。

  所以,求學任何知識,都必須具備恭敬心、誠實心。首先,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去,才叫“求知”。如果本身就我慢貢高,去找知識當中的空子鑽,你是永遠鑽不透的。因為很多知識需要我們去悟、去證,才能得到實益。放不下架子,鑽不進去,得到的只能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學修佛法,更要誠求知解。

第八、正知、正見和正行。

  正行,是要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的。怎樣才能算是正知、正見呢?只有通過修行,讓自己的身心清靜,用清靜的智慧去觀照一切,才是正知、正見。不能用自己的意識去觀察事物。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觀點,而你的觀點是有局限性、甚至是障礙。所見、所識,都帶著“我”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我見”、“己見”,甚至是偏見、邪見。所以,正知、正見是建立在自性清靜的基礎上的。

  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按照上師的傳授,如法行持,圓滿功德資糧,就是正行。

  總結以上密宗道的八個類別,把它們概括起來,就是要我們每時每刻都能夠發起一顆菩提心,那麼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具足功德。如果沒有菩提心,一切善行都不能成就佛道資糧。要具足功德資糧,關鍵是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具足功德資糧也往往在一念之間,一顆菩提心,哪怕是火花般的一閃念,也會具足無量功德,這就是方便善巧的立心之道。

為使學修者對密宗資糧道,有一清晰的認識,特將學修如意輪金剛法的資糧道行,歸納如下:
  
如意輪金剛法的資糧道行,分為正行、加行。

正 行:
       

1、皈依 身皈依和心皈依;
發四弘誓願;

2、持戒 五戒;
密乘十四教戒;

3、發菩提心 這是學修的根本;

4、如法行持 包括 a、灌頂 b、忏悔;c、次第習修;
                 

加 行:
       
1、事行道:就是多做善事,多行布施;
       
2、法行道:按照上師傳授的加行法輔助習修。如念《百字明咒》、《除萬病咒》、《大悲咒》、大禮拜等,幫助我們消除宿世障礙,得到佛力加持。
       
3、慧行道:就是用我們的智慧和覺悟度化眾生。

只要我們把握了正行,具足了加行,就可以順利地、有效地完成修行的全過程,圓滿定道資糧,成就正果! 

 

上一篇: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下一篇: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