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海空法師:願行的力量(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願行的力量(下)
2008-5-2於白塔寺

  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日子,今天得到德陽市統戰部的一個電話,在沒講經之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德陽市統戰部通知我說:“白塔寺已經被四川省政府宗教局評為和諧寺院,是和諧的先進寺院啦。”他們表示祝賀!我們作為白塔寺的僧人和白塔寺的護法菩薩,你們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嗎?(眾答:高興)
  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的精神,佛的思想,佛的方法,用他來作為我們人生修行、生活、工作的座右銘。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什麼呢?講《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在我們中國有四大菩薩,最著名的四大菩薩,有哪四大菩薩呢?就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他是代表智慧的圓滿;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他是代表大行的圓滿;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他是代表大悲的圓滿;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是代表大願的圓滿;這就是四大菩薩的內涵。中國的佛教界又把五台山比為金色世界,峨眉山比喻為銀色世界,普陀山比喻為琉璃世界,九華山比喻為清涼世界。當然比喻的方法不同,大概就是這些類型。
  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給大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的行願品》,這一部經,在我們佛教的經典當中,是王中之王,什麼叫王中之王?也就是經典當中的經典,是佛教裡最重要的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幾種,但是都不全面,因為在翻譯的時候,就連八十一卷都不全,從原本中的十萬個偈頌翻譯過來的,在翻譯的時候,只識出了四萬五千,但是這個四萬五千,它已經具足了序分和正宗分、流通分兩種,這是正宗分和流通分兩種體系。
  釋迦牟尼佛說完這個經以後,這部經就沒有存在這個世間了,世間上沒有,而被龍王請到龍宮裡面供奉了起來。後來有一個非常絕頂聰明的,非常有智慧的龍樹菩薩,他聽完了佛講的這部經以後,聽說這部經還存龍宮裡,他就到龍宮裡去把它請出來。請出來以後他就發心看這部經,然後慢慢的把它流傳到世間。
  《華嚴經》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特別是上本,它講到三千大千世界和微塵世界。一個世界,微塵已經就無量無邊了,我們何況是大千世界呢?
  我今天下午給大家講這個行願品非常具體,非常真實,希望大家要認真聽。至於你信和不信,它都是存在的。我以前在跟大家講開示的時候,經常說這麼一句話,世人有世人的觀念,特別是現在的世人,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更想不到這個本質的起源和它的因果關系。我經常說,在我們中國無論是馬列主義的思想基礎,還是科學態度,它都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存在決定意識。存在的東西,你信也是如此,不信也是如此,因為它是真理。我們的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是宇宙的真理,是經過過去的覺者,過去的佛和菩薩和現在的覺悟者、及修行人的實證,總結起來的經驗。那麼佛說的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在以前的開示我也講過,這次把它講得具體一點,你們信不信都是這樣。
  大千世界呢,它是一個微塵世界的劫數,所比喻的一個總和為一個世界。實際上這個世界的微塵,已經就是無量無邊,那麼大千世界裡面的微塵,其數目就更大了。我們大千世界,即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便是一個世界。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看到一個月亮,一個太陽,能夠照見到的這個世界,就叫一個世界,這叫做什麼世界呢?聚成了一個微塵世界,聚集了一個小千世界,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日月,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聚集了一千個小千世界呢,就稱為一個中千世界。再聚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為一方佛,就是一個佛土。十方世界有多少佛哇?有多大的世界呢?由於我們的思維被煩惱所蒙蔽的這種思想境界來講,我們眼睛所以看到的,我們認為的這個世界太渺小了。
  談到這個大千世界,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中占什麼樣位置?我們人的精神,它就具足了這些智慧的總層面。我們人的形象只能是這個大千世界當中的一個分子,如果把我們的智慧聚集起來,用一種方法掃清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我們這個精神就能得到圓滿的開發,我們這個精神境界,也就是覺悟的境界,可以包容大千世界,我們在很多經典裡都講到這些。如果你們在座的能夠在這一生成佛,你們能夠達到佛的思想境界和佛的智慧,你就可以化為百千萬億佛,有這麼多化身,是無量的,你的每一個化身有著你的願力展現在這個世間。可以這麼講,大千世界裡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聞到你的法,都能夠聞到你的智慧了,得到圓滿和作用,得到大的利益。
  在《普賢行願品》中,行願品的行,它是指修行的大行,是把願用行來具體的完成。行願品呢,所提到的願,不僅僅只是一個願,它有十大願,它這十大願,不是只發一個願就行了,比如我們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四十八願,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我誓不成佛。”這是一個願。那麼阿彌陀佛也發了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要度盡娑婆世界有緣的所有眾生,凡是能夠念他的佛號,他就會來接引,這是他發的願。而《普賢行願品》呢,就是要我們的行為,來完成這些願,來隨這些願。如果我們發了願後,不用行為來體現,完成我們的願望,所發願的這些內容,那麼我們這個願,只能是一個口號。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要用行為來完成我們所發的願,叫行願,或叫願行。
  這次我到北京講經時,中國佛學院有一個學生問:“人們都說信、願、行,為什麼不叫願行品,叫行願品呢?”普賢菩薩主要是行為主,以行來完成所發的願的一種修行方式,所以叫行願品。他們之間沒有行願和願行的分別,是一個發願和行願之間的具體實施的一種方法。談到願這個問題,今天我還是要把它講一講,願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願,如果我們發的願,我們按照這種願望去行持了,去行為了,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都按照我們所發的願望去行為了,那行為的力量,行願的力量,就足以掃清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你們在座的有些人學佛多年,對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有些還能背得,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說的普賢菩薩的行願品,普賢菩薩究竟發了什麼願呢?《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請出來以後,他自己去閱讀,流傳到我們世間,是捨利弗尊者行的法,宣講出來的。《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行的法。那麼普賢菩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才能夠成就。”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就是阿難尊者請法的時候告訴大家的。普賢菩薩摩诃薩稱贊如來講的這些功德,得到這個《楞嚴經》和這個《妙法蓮華經》這些本身都是佛講的,這個對於菩薩要把它認識出來,講解出來。
  這個十大願望,還是提一下,雖然我們有好多學佛的人知道,還有沒學佛的人不知道。十大願望就是:第一,就是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有功德的,不是僅禮一個佛,普賢菩薩在行願當中說,“我們禮佛的時候,要有個恭敬心去禮敬諸佛,對所有的佛去禮敬,不是去禮敬一個。”這樣他是有很大的功德,不要去分別。
  第二大願,稱贊如來。一個是我們敬仰菩薩,敬仰諸佛,恭敬他,第二個就是稱贊他,稱贊如來,我們恭敬和稱贊,這兩種是一種功德。
  第三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並不是指供養錢,或者是供養一些物資,修供養有很多修法,這個供養不僅僅是物資錢財,還有法供養,還有心供養,還有意供養,還有身口意供養。身供養,就是具體的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口供養,就是贊歎如來,贊歎諸佛。意供養,就是生歡喜心,要用我們的意,經常的去供養佛法。
  第四,就是忏悔我們的業障。要發願忏悔我們的業障,我們供養佛,尊敬佛,尊敬如來,贊揚如來,供養諸佛,這只是給我們具備功德,具備資糧的一個方面,關鍵還要忏悔我們的業障。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有業障的。如果我們沒有業,我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間。所以,我經常給他們講開示說,有的人問:“你從哪兒來的呀?”很多人都知道,從父母中生來的,父母生你,只能是一種現象,那父母沒生你,你在什麼地方?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隨業而來的,你們以前種下了種種的善業、惡業,隨著你們的業力,帶著那種因緣,來到這個世間,來嘗報,來還報,來了願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忏悔我們過去的這些業障,我們在這一生修行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我們在修行中就會有障礙。
  第五,就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功德,作為我們修行的人,看到別人做了好事,做了好多功德,我們要生歡喜心。可是我們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特別是世俗的,看到人家有錢也不高興,看到人家學習進步也不高興,看到人家事業成功也不高興,心想:我為什麼不如他們啦,就這一不高興,就起嗔心了,這嗔心一起,就麻煩哪!今天再講一講,起嗔心的罪是很大的。我們佛教把嗔心視為:“嗔心燒毀功德林”,無論你以前做了好多功德,好像你栽了很多樹一樣,你嗔火一起,嗔心這把火一燒,整個樹林、森林都會燒了。所以,看見別人行善,看到別人的功德,我們要稱贊,能生起歡喜心,要隨喜。
  第六,就是請轉*輪。我們來到了這個世間,聞到了佛法,我們要生起一個恭敬心,恭請佛法常住,*輪常轉,讓所有的眾生,永遠都不滅法,不離法,得到法的利益,
  第七,就是請諸佛住世。我們發願請諸佛住世,不管我們行得了,行不了,我們有這種願,願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曾經有弟子跟我說:“我們要請諸佛住世,那佛已經濕槃了,我們到哪裡請呀?是不是在廟裡去拜一下菩薩,上面塑著的泥塑木雕,我們請一下,他就能住世?”請諸佛住世,具體的講,佛滅度以後,以戒為師,以法為師,繼承佛法,紹隆佛種的是僧人。佛法僧嘛,僧為佛的代表,特別是修密法的,上師是佛法僧的總代表。你請諸佛,你請上師,請那些僧人住世,我們供養他,我們隨喜他的功德,贊歎他,事實上也是請佛住世的一個方面,這是請佛住世的一個方便法。
  第八,常隨佛學,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經常與有佛的學問的,有覺悟的人學習。現在有些來到寺院學習佛法,住持佛法的僧人,僧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我們漢傳佛教,就把佛的代表稱為僧人、比丘。藏傳佛教,就把它稱為活佛,就是現在的佛。實際上活佛就是一個比丘,只是在藏地他的稱謂不同而已。在我們四川,總共有六萬五千僧人,藏傳佛教就有五萬五千多,漢傳佛教就一萬多人,這些僧人,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僧人,在稱謂上不同,事實上目的是一樣的。我們漢傳佛教的比丘,藏傳佛教的活佛,職稱是一樣的。我們漢傳佛教要信眾,尊重我們的比丘,尊重我們的僧眾,就是尊重諸佛,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沒有分別的。
  第九,就是恆順眾生。什麼叫恆順眾生呢?我們佛度化的時候,是隨緣對機的。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所宣講的佛法,弘揚的佛法,針對的還是人,還是眾生。那麼眾生有困難,眾生有痛苦,有煩惱,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盡量的隨順他們,跟他們講清佛的道理,讓他們自己覺悟。並不是見他們有痛苦有煩惱,就把他們呵斥一頓,有痛苦就訓斥一頓。隨順他,又開導他,幫助他,幫助這些眾生覺悟。
  第十,就是普皆回向。前面九個願望,所聚的功德,都把他回向給眾生。所以回向眾生,功德是很大的,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掃除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那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是不夠的。我們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眾生,自己無貪無住,那麼自己心胸就寬廣了。我們由於這種慈悲為懷的心,寬廣的心胸,去回向眾生,那麼眾生的願望,也是一種力量。眾生的願望,跟我們發的願望,我們的悲心,我們的慈善心,與眾生的恭敬心,合為一流,進入同步軌道,就變成一種力量,這樣的力量,就能夠摧毀我們累生累劫的所有的障礙。所以我們靠自己的力量,靠佛的力量,用我們的悲心和眾生的願力、願心合在一起,這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發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按照我們的願望去行持,那麼行願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談到行願這個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的核心,也是一個基礎。如果我們所有的願,而且發了很多願,我要怎麼樣,要怎麼樣的。我要成佛,我要成為一個智慧者,我要眾生安樂,要世界和平,要社會和諧,要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我們發一個願,如果我們沒有實際的行為,去實施,去了這個願,去行這個願,那麼僅僅是願而已。因為願的力量,促使我們產生行為,所以行和願,是相輔相成的。你沒有願,怎麼會行?所以談到行願品,與信願行三資糧的問題,那有人就說:“信願行,要產生信心才能發願,要發願才有行為,我們信心都沒有怎麼會去發願?”信心從哪裡生?這一次北京講經的38位法師,都沒有講到的問題,那就是因果。這次傳印法師是中國佛學院的副院長,也談到這個問題,只有我提了一下因果,其他都沒說。
  以上所談到的十大願,是我們修行之母,但一切信心,都是建立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因果也是緣起法的基石,不知因果,我們的信念是混亂的,身心無度,道業難成。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不信因果的人,是最可怕的。”因為他不昧因果,什麼事情都敢做,這樣的人知識越多,危害越大。行者,特別是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慎重。我經常說:“不知因果的人,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什麼好結果的。”因為他什麼都不信,他的行為就沒有軌范,沒有規則的,思想是混亂的。不信因果的人,他認為這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他不知道如何應該,怎樣應該,那就是業力所產生的應該。比如現在有的人,他要聰明一點,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有著好的地位,好的運氣,就為所欲為了,什麼都干,無惡不作,他認為他該做,他運氣好,他聰明。我見到很多人,還是專門管宗教的,他當著我的面說:“我就是不信因果的。”我說:“你不信因果,你管我們干啥呢?”我們就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你管我們信因果的。去年德陽市佛教協會換屆,請了一個什麼會計,他當著大家的面說:“我是來跟你們當會計的,首先申明,我是不信因果的。”當時我就說:“你如果是不信因果的,我們也不希望你作我們的會計。因為我是信因果的,我們大家都是信因果的,佛教徒都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就沒有資格來管理我們這個佛教,擔任這個工作。”然後大家就站起來說話了。所以社會上不信因果的人著多啊!就是因為我們要知道因和果這個關系,我們才能生起因果關系當中所產生的善見和善法。明白我們種了善因,就得善果,種了惡因,就得惡果的道理。
  佛教的緣起法,緣生性空的緣,是源於知因識果的基礎上,這是最根本的東西。有的人認為自己聰明,能夠找到個什麼東西,干點什麼事情,工作順利一點,那是因為你以前有福報。如果你福報享完了,那就有再大的本事,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收獲,不可能有什麼成就。我前年在四川大學給那些總裁班的總裁講課,在講《覺海之路》時,就說了中國人的一句常言:“富不過三代,”很多有錢人為什麼到後來沒錢了呢?因為有錢的時候,就奢侈、鋪張、享福,把福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智者就知道福從何而來,我們要得到永遠的幸福,那就要經常培福,我們如果不培福,福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在座的,如果你們有興趣,我在四川大學講的《覺海之路》,你們去好好看看裡邊因果的關系。比如談到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個光盤叫《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也是在四川大學的總裁班講的,這兩個光盤有四個小時的內容,足以能讓你們在生活當中,尋找到另一個方面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天談行願品,怎麼將行願落實到我們具體的修行上去?就是要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發心、發願,然後按照自己的願去行持。我們發願以後,要持之以恆。那麼發願,發什麼願?是善願、還是惡願。在座的人肯定是發善願,大家是學佛的,發的是善願、善行,在行為中有很多障礙和違緣。我們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個道場,供的是普賢菩薩,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在座的有博士生、研究生、有也教授。我請問你們:“有誰能超過普賢菩薩的智慧?舉手!有誰?有嗎?有沒有啊!(眾答:沒有)好像還沒有,但是今後必定能有,為什麼呢?如果你把我今天講的話聽懂了,去開發你的智慧了,當你證得了圓滿的智慧那就有了,但願你們都有,怎麼還不鼓掌啊?告訴你們,我叫你們鼓掌,不是我想出來的,我幾次在北京開會,見到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他們都是這樣的風格。特別是這次在澳門儒釋道三家對話,我們的許加璐委員長,也是北師大的教授,他也是這樣的,“怎麼還不鼓掌啊?”看來染上了,染習成性啰!也就是說有沒有普賢王的智慧,靠我們發心,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要成佛,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覺悟也是有早晚的問題。我們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瞧不起自己,我們自己要有信心這是關鍵。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瞧不起了,連這點信心都沒有,那你的前途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必須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建立自己信心。信要真願要切,我們的行為才能夠鞏固。
  我們行為的第一步是什麼?普賢菩薩在峨眉山,成為中國的四大名山之一,成為我們的願行之首,願行的楷模,他的第一個行為就是培福。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講,稱贊我們在普賢王菩薩光環附近,我們要學他的思想,普賢王菩薩煮了二十年飯,我們淨土宗的天天念阿彌陀佛,你們知道印光大師煮了多少年飯嗎?多少年啦?印光大師也煮了二十年飯。這麼大的智慧,為什麼出來的時候,現身的時候,出世的時候,不去講經說法,不到處去宣講?因為人們不聽這個,人們要看實際的,你是修行人,你在干什麼?大家看你的行為,所以他從自己做起。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從哪裡開始?從心開始,從我們的行為開始。所以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的楷模,普賢菩薩他做了,他具體去做了,實際去做了,先做飯,做具體的工作,把行為讓大家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實際行動學修。他為什麼這麼做呢?我學佛幾十年哪,還學了道術,我也有些經驗。如果沒有培福,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你學佛不培福,你沒有資糧,你不能定道。沒有資糧,就靠你這點願力和行為,在修行的道路上,你累生累劫的業障,早就把你推翻了,它就要來干擾你。你們不是經常聽說:“佛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我們在修行中,發現了好多事情,你修行越精進,發心越堅固,行為越真實,魔障就越大。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資糧,有足夠的福報,就沒有魔障來干擾,它來干擾你,你有定力,能夠戰勝那些魔障。我經常給我的弟子們講開示的時候說,我們在廟裡來,哪怕是掃地,做飯,你們都有無量的功德,你們的功德,具足了你們的資糧。我經常跟白塔寺的居士講、僧人講,我們在殿堂裡念經,做早晚課,他們在食堂裡做飯,如果他們不給我們做飯,我們還有精神去念經,上早課嗎?四川峨嵋山有個通孝法師,在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時候就說,禅定、修行、修心,必須要有一個基礎,當具足四事。我修了幾十年行,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個人不穿衣服,坐在山上一個大石頭上,不吃飯就能夠修行,就能成功。如果你們誰不聽,你們把你們的衣服脫光,坐到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一個大石頭上,不吃不喝,就能成佛嗎?這不可能,你離不開所有的眾生,都有一個相互關照,你累生累劫都能夠享受別人對你的恩賜?所以我們要培福,因為我們每一天都在損福,每一天都在消福。我們吃飯,我們要消掉做飯者他們發心的功德。我們如果不努力的修行,我們這一點功德一天天的減少,我們的資糧一天天的減少。所以要發心培福。我們在寺院裡只要你發心,做一點小事,只要你是認真的,它都是有功德的。我們培福是具足修行的基礎,沒有資糧是不能定道。資糧多的,培福好的,他的心胸就越來越寬,他們好像是一坨黃金,變成金身了,不變不壞。如果你培福,具足了功德,你變成一坨黃金了,不變不壞,你就站在哪裡,八風吹不倒,十風都吹不倒,要靠重量(定力),又珍貴又有定力,無論什麼歪風邪氣,妖魔鬼怪對你怎麼干擾,他都不動不搖,因為他有定力,他有資糧。如果沒有資糧的人,他是輕浮的,他是飄浮的,不要說八風吹不倒,就一句話都可以把你吹倒,一件事情也能把你吹倒,不但要倒,還要喪失信心,喪失道心,還什麼都不信。所以遇見困難,遇見逆境,遇見違緣都動心的人,主要的原因是福報不夠,要多培福。不要認為我現在已經有一點世間的人天福報和善報,衣食豐足,人緣很多,當你沒有福報的時候,什麼人都不會相信你,那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如果你沒有福報,你沒有資糧,什麼鬼都會找你。修行的人,你資糧具足了,福報具足了,智慧再充滿一點,你生起了恭敬心,心胸寬廣,大家都來供養你,十方諸佛都要贊歎你,天龍八部都要護持你,你的道心就堅固了。所以培福在我們修行當中,是第一重要。發心培福,培福的目的是干什麼?培自己的福,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化一方人,教化一方人,度化一方人,你自己都站不穩,你還度誰呀?所以,學佛的人要自覺,才能覺他,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要認為自己才高八斗,我看落一片樹葉子下來,你都要跑多遠,有的人信誓旦旦,我今天要這樣,明天那樣,為了眾生,為了弘法,為了什麼的,遇到一點困難他跑得比兔子還快,你是學的什麼佛呀?學佛的真與不真,主要看你是不是能應對逆緣。逆緣實際上是助緣,它提醒你,幫助你,被人罵一頓,能消掉你很多年的業障,被人打一頓,能消掉更多的業障,如果你不還手,那他的罪過就大了。我閉關十年,這十年間,凡是認識我的人都知道,那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閉關出來後還要培福十年,現在我都還在培福,還在給大家修路,為什麼要修路啊?就怕大家走路不平坦,要摔跤,修什麼路啊?修菩提路。我六十多歲了,一下飛河南,一下回四川,一下到南充、一下返中江,一下去德陽,一下到萬善寺,一下跑成都,到處跑來又跑去,為什麼呢?就是給自己培福,自己的培好了福,還要跟大家培福,跟我有緣的人培福。我要讓我的有緣人,在這一生,這一世能夠成就。
  前兩年我很擔心,今天下午我非常興,你說我高興什麼?有人說:“海空法師,不怕你弟子幾百萬,你身邊沒幾人是修行的。”我說:“你說錯了,我身邊修行的人很多,也有很認真的,為什麼呢?修行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好象是飲水一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多人是有成就的。”有的人擔心的是:他看到這寺院裡都是些老頭,大家沒文化,就只能做點佛事,打點铛铛,敲點梆梆,只能干點這些,又什麼也不知道,又講不來什麼佛法。我說:“你放心吧,時間一到,他自然會來的。我用自己的願力,用我的行為,去感化這些眾生,我相信有知識的人,願意弘揚佛法的人,慢慢都會來,你們說對不對?(眾答:對)這次我們棲樂寺,不來了一個博士生寂文嗎?現在也去授了大戒嘛!承擔老佛爺家業,現在慢慢又有年輕的博士生又發心要出家了,我很高興,佛教有希望了。只要他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精神,需要我們中華文化,需要我們佛法來武裝人們的思想,來改變他們的人生,讓他們都覺悟。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覺悟,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和諧社會從自己開始,和諧社會從心開始,那麼我們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希望,也就為期不遠了,你們說對不對呀?(眾答:對)如果說只喊一個口號,我們口號喊得再多,再漂亮也沒用,因為沒有行為,大家都心照不宣,我們這個和諧社會就只是一個口號。小說《西游記》大鬧平頂山,豬八戒與妖怪有這麼一段對話,那妖怪看到豬八戒長得這麼難看,那妖怪又變得很漂亮,妖怪說:“哎,你是妖怪。”那豬八戒說:“我不是妖怪,你也不是妖怪,我們大家都不是妖怪。”你們認為這是和諧社會嗎?是嗎?不是!和諧社會是建立知因識果的基礎上,大家都知因識果,從緣起上,從心上開始。人與人之間,都互相關照,互相支持,互相愛護,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原諒,多一些理解,把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座右銘,生活的座右銘,行為的座右銘,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大願。如果我們按照這個願望去行為了,做好我們身邊的事情,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家庭的事情,社會的事情,這就是普賢菩薩的願行,就是行願。普賢菩薩的行願說了這麼多,之乎也者一大堆,說來說去,要落實到人們自己的生活當中去。如果落實不到現代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對我們學佛有什麼好處哇?他與我們不相干哪?所以佛教提出了一個人們寧願做的,順應時節因緣的問題,佛法經常都是這麼講的,諸法是因緣生的,緣分變化了,我們的方法也要隨著緣分去適應它。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就是說這些。我們的行為能不能做到這些,我相信你們能做到,因為我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相信你們也能做到,你們相不相信你們自己能做到嗎?(眾答:相信)你們做得好哇?今天來聽我講的在家人,將來都變成普賢菩薩。你們江南來的,回去按照這種辦法去做,你們將來就會變成觀音菩薩。你們鞍山來的,你們把這些願行做到了,就會跟文殊菩薩一樣,你們也會變成文殊菩薩。安徽、山東那邊來的,你們發大願去行持,具足資糧,勇猛精進,認真修行,這一生能夠成就,這一生能夠成佛。把你們的智慧開發出來,運用到生活當中去,運用到社會當中去,感化一方人,教化一方人,度化一方人,你們自己成就了,他們也成就了,我們的人間淨土就在腳下,就不需要到西方去了,讓西方的人走過來,好不好啊?(眾答:好)這才象樣,我們老往別的地方跑,往西方跑。我們要發願讓西方的人往我們東方跑,什麼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我們自性中,在我們一切行為當中,我們的思想開朗了,我們的智慧開發了,我們的方法正確了,我們的行為端正了,這個世界自然就和諧了,你們說對不對呀?(眾答:對)為我們今後的人間淨土,為我們的和諧社會,我們每一個人的功德圓滿了,智慧圓滿了,覺悟圓滿了,成就我們這一生的願望,為成就我們的修行而奮斗。大家在這一生中能夠法喜充滿,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按照經書上講,就不是這麼講的,我沒有按照經書上講,我講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經書上說的,如果按照經書上講,大家聽不懂,就不叫講法,所以說大家聽得懂的話,才叫講法。所以叫諸法因緣生,這叫緣起。好了,今天晚上還要授法,希望大家精神飽滿去准備,今天晚上大家都能得道而歸,阿彌陀佛!(眾答:阿彌陀佛!)

  2008年5月2日於白塔寺

 

上一篇: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下一篇:張秉全居士:法華經品題略解—妙音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