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2

   請看第三頁,我們繼續看經 題:

   講義【圓覺者,圓滿覺性也。具足眾德曰圓,照破無明曰覺。此圓覺,即諸佛之本源,眾生之心地,而為十法界所依之體,具有不變隨緣二義。】

   這幾句話很重要。學佛首先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心,這是我們修證的基礎,信心就是我們確實具足大方廣圓覺的體用,不但是諸佛如來他們具足,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具足,簡單的講就是具足圓滿的覺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道理在此地。底下兩句話也非常重要:

   講義【本來清淨,不動不變。】

   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本來清淨』,現在有沒有染污?給諸位說,沒有染污,我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沒有染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現在圓覺性為什麼不能現前?不能現前是自己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了,自己迷了,這是很要緊的。我們要曉得我們迷在什麼地方,除去了迷,圓覺性就現前,也就是你自己就能夠證得了。下面要給我們說明迷悟之緣:

   講義【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

   因為它本來具有不變隨緣這兩個義理,它雖然是清淨不動不變,而能隨迷悟之緣。隨迷緣就成六凡法界,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底下一句話要緊:

   講義【雖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

   這個道理就相當深了。你看看,只是『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所以它才是真如之體,才是一個清淨之體。決不是說悟了它就清淨,迷了它就染污,那它就隨緣隨著變了,它隨緣不變,隨悟緣它是清淨的,隨染緣它還是清淨的,由此可知,迷悟對它來講不相干,這個道理的確是很深。《楞嚴經 》裡面佛指示我們,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廣圓覺性。成佛成菩薩,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作凡夫,乃至作餓鬼地獄,作蚊蟲螞蟻,六根根性還是放光動地沒有兩樣,所以它與迷悟都不相干。悟的時候用它,迷的時候還是用它,悟的作用殊勝,廣大無有障礙,迷了的時候用它就有障礙,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礙,是因為你自己迷,障礙了自己,而六根根性還是那麼樣的廣大,絕不隨你的迷有一絲毫的改變。下面舉一個比喻:

   講義【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隨暖氣之緣,復溶為水,其性始終不變。】『如水隨冷氣之緣』,就結成冰,『隨暖氣之緣』,它又溶成水,可是它的性質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亦復如是,無論隨什麼樣的緣都不變,就是我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這是首先建立我們自己的信心,我們相信我們有真實不變的圓覺性。我們這一生的修學修什麼?就是修圓覺性,圓覺性在禅家講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修的這個,在淨土裡面講就是修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覺性。首先要信得過這個東西我們本有,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一定可以修成。可是你要想真修,沒有別的,因為這個東西既然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修個什麼?沒得修。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不是修得的,它本來如此,要你修什麼?所謂修,無非是破迷而已。圓覺不要修,它本有,本來是圓滿的,本來沒有欠缺的,你修個什麼?

   注解說,『具足眾德曰圓』,我們常稱贊佛萬德萬能,「萬」字不是數目字,如果是數目字,萬德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還是很有限,「萬」是圓滿的意思,無量無邊的德能統統具足,沒有不具足的。所以你不要以為阿彌陀佛具足,釋迦牟尼佛具足,你想到那裡就錯了,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所以《華嚴》裡面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今天信佛的有幾個人相信這個?能相信這個,這叫信佛。你信有釋迦牟尼佛,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用,那是你信「心外之佛」,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廣圓覺性,這叫真正的信佛,佛菩薩千經 萬論裡面教我們信佛是信這個,信這個才管用,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標了。人家問你修的什麼,你自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模糊,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礙,除去自己的無明,將自己性具的大方廣圓覺性顯發出來,佛法的修學如此而已。底下告訴我們修行的綱領:

   講義【圓覺平等。】

   『平等』就是『圓覺』,你要記住,「圓覺」就是六根根性,「圓覺」就是見性,「圓覺」就是聞性,乃至「圓覺」就是知性,它是平等的。我們想想,我們講要破障礙,要破無明,什麼是無明?什麼是障礙?不平等就是無明,不平等就是障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就是無明,這個要搞清楚。無明在哪裡?現在曉得了,無明在什麼地方,障礙在哪裡?現在曉得障礙在什麼地方,去掉你的障礙,你的圓覺性就現前。

   講義【在聖人分上,不曾增一絲毫,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即《金剛經 》所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也。《金剛經 》是法,指實相般若,即此經 之圓覺也。】

   在聖人分上,就是佛菩薩,不曾增一絲毫,在凡夫位中,未嘗減一些子,這就像《金剛經 》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金剛經 》講的『實相般若』,就是本經 講的『圓覺』。再說得親切一點,「圓覺」不是別的東西,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這個心,《楞嚴》裡面一開頭「七處徵心」,佛所問的就是圓覺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在哪裡?無處而不在。如果它有方所,有個所在,這還能叫圓嗎?這不能叫圓。它能夠說得上圓,就是因為它沒有方所,沒有一個所在,無處而不在,所以才是無障礙的法界。圓瑛法師舉例子說:

   講義【眾生迷昧真心,可以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問:心在何處?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

   『眾生迷昧真心』,凡夫迷了真心,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禅家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圓覺性,所以這個就是自己,這個可以試驗。『且問於人:汝有心否?』他一定是答「我有」,你再問問心在哪裡?他一定以手指其胸,「我心在這個地方」,這就是迷,這就是認假不認真。這一段文末後引用《楞嚴經 》上幾句話:

   講義【楞嚴會上,阿難認識為心,如來斥為非心,指名妄想。後向根中指出不動、不變、不失、不還之如來藏心,即是圓覺真心。】

   『阿難認識為心』,這個比一般認肉團心的要高明多了,「識」就是能夠分別思惟想像的,現在人以為這是腦,是大腦發達,這都與佛法講的有違背。你仔細去想想,我們這個心分布在身體每一個細胞之中,為什麼?因為它是盡虛空遍法界。《楞嚴》還有一句話說得好,「性一切心」,一切是指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有情的動物,無情的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都在你的圓覺性中,沒有離開你的圓覺性。我們的圓覺性就好比太虛空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太虛空裡,沒有離開太虛空,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幾個人覺悟到自己的心這樣廣大清淨無染?

   古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一個人認識心了,認識心就是悟道,這是解悟,從此以後修行才有門路可入,找到門道了。你要是不認識心,距離這個道就非常的遙遠,無論你怎麼苦修勤修,總是隔一層,可見得這個問題重要,關系之大。把識當作心的,的確大有人在,可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呵斥阿難尊者,告訴他那不是心,不是心是什麼?那是虛妄想像,這是一句話把它道破,那是六塵緣影。所以在十番顯見裡面指出真心是『不動、不變、不失、不還』,那就是講的圓覺性。由此可知,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心。

   前面跟諸位說,《大乘起信論》講的大乘,大乘是兩個意思,一個法,一個義,義則是大方廣,法就是眾生心。我特別提出來告訴諸位,什麼叫眾生心?眾生心是很多人的心,那就糟透了,你要這樣解釋的話,那是望文解義,你解錯了。眾生心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眾多生起所依之心。最近我們在《起信論》正好也講到這個問題,講到三細六粗,不覺依本覺,依本覺而有不覺,依不覺這才有業相(這是依無明才有業相),依業相才有轉相,依轉相才有境界相,依境界相才有智相。這個依是講依緣,因是什麼?因統統是無明,所以因是一個,緣不一樣。依的緣不一樣,現的境界果就不一樣,但是因是一樣的。迷的因就是無明,悟的因就是本覺,因是一個因,緣不相同。這個道理,諸位在大經 大論裡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悟,去體會,你才會開智慧,你才能真正的斷煩惱。

   小乘人斷煩惱用的方法很笨,那很苦,還不一定能斷得干淨。大乘這個方法妙,不需要吃苦頭,為什麼?他用圓覺照破無明。換句話說,小乘人斷煩惱從緣上斷,從依緣上斷,苦。譬如苦集滅道,我為什麼有苦?因為有集,我斷了集,我就沒有苦,他從這上斷的。大乘佛法不從這上斷,不從緣上斷,從因上斷,所以他修智慧,智慧開發之後,照破無明,那是一切都斷了,一斷全斷,這個方法就是講從根本斷。大乘經 、《禅宗語錄》裡面常常講從根本斷,從根本斷就是開智慧,不需要枝枝葉葉。

   講義【圓覺一法,是大陀羅尼,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諸位要記住,『圓覺』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就是『大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無量義不出大方廣,大方廣是無量義的總綱,一切法不出眾生法,眾生法是一切法的綱領,不但佛法十大宗派、八萬四千法門都在裡許,佛法以外的,世間一切的學術,一切的宗教,乃至於一切科學,無有一法不在這個裡面。所以我們的修學,會修的人,經 上常講「善學者」,著重這個善字,善學的人就是學圓覺,就是求根本智,圓覺是根本智。

   諸位要知道,根本智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智慧。「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心清淨,一心不亂。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麻煩了,有知是什麼?《楞嚴》裡面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得要問,這句話乍聽起來很難懂,怎麼無知又無所不知?所謂無知是無分別執著之知,沒有這些。譬如我們用眼見一切色相,眼睛一睜開,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怎麼樣?對外面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見性見,這是般若智光,在眼根門頭放光動地。你見外面的色相,這時是平等的,一起心了,這是我好朋友,好久沒見你了,一動念就有分別,那個不是我的好朋友,這就迷了。諸位要曉得,我們六根根性哪一天不在用?天天都在用,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唯有清淨平等才叫做大慈大悲。

   耳聽音聲,這是圓覺在耳根上放光動地,聽一切音聲的時候,在音聲的境界裡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可見得六根對這境界真是了了分明,它怎麼無知?這種知叫根本智,這種知叫真智慧,是真知,決定不是虛妄的,這就叫做般若無知。無什麼?無分別的知,無執著的知,無起心動念的知,無這個知,就是《楞嚴經 》裡面講「知見立知」,無那個立知。他有知見,無立知。如果連知見都沒有了,《法華經 》裡怎麼可以說入佛知見?那佛還不是有知有見嗎?入佛知見就是此地講的圓覺,就是般若。這個都要搞清楚,要是沒搞清楚,怎麼無知又有知?有知是講有虛妄的知,無知是無虛妄的知,眾生是有虛妄的知,所以真知沒有了;真知雖有,顯現不出來,被妄知蓋覆住,障礙住了。佛菩薩所顯發的是真知,因為他沒有妄知,真知是要從清淨心當中顯發的,所以你心愈清淨,智慧愈是流露,而且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是你本來具足的。

   你們這幾位學講經 的法師,你要想經 講得好,沒有地方學,到哪裡學?你存了心去學,你學無量阿僧只劫,你的經 還是講不好。怎麼就講好了?不學就講好了,心清淨就講好了,因為你自己心清淨是你的圓覺透出來,然後這個經 教音聲,從你自己圓覺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跟諸佛菩薩的無二無別,是這麼一個道理。你如果求一個「我要講得好,我要比任何人都好」,這是個妄念,這個妄念把你的圓覺心障礙住,為什麼?因為你在境界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了煩惱,這是障礙自己,障礙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下面還有幾句話很重要:

   講義【圓覺,即一心之別名。】

   諸位特別要記住這一句,為什麼?我們修淨土,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你一看圓覺是大陀羅尼總持法門,好了,我去修圓覺去了,你這又搞錯了。念佛人圓覺在哪裡學?一心不亂就是圓覺。圓瑛法師大慈大悲,圓瑛法師這個也不是他的意思,宗密大師注《圓覺經 》就是這個說法。由此可知,念佛法門了不起,我們讀《華嚴經 》真正是覺悟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就教他念佛法門,第五十三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看,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第一法門,禅、教、密、律,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千萬不要禅宗比我們高,密比我們高,我們去學,那你就顛倒了,你打開《華嚴經 》看看五十三參裡頭,頭一個,尾巴一個,是不是教你學密?是不是教你參禅?不是,禅與密有沒有?有,在當中摻雜的。一頭一尾這是主流,而且頭尾是一貫的,自始至終就是念佛,禅與密都是附帶修的。你在《華嚴》裡頭看到這個意思,看出這個樣子,善財童子修行就是給我們做示范,給我們做一個樣子,我們還不覺悟嗎?還要迷在禅裡頭、迷在密裡頭,禅淨雙修,密淨雙修,那都叫多事,那都叫起分別執著,你不會得一心,你也不會證圓覺。所以這一句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圓覺就是一心。

   講義【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

   你把這幾句話果然聽清楚聽明白,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議。曉得修行是什麼?就修個『一心』而已。得一心就得一切法,為什麼?『諸法所依之體』就是一心。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就是理一心,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也是依理一心而顯現的,何況這些如來所說的法門怎麼能夠離得了一心?所以才說「一心」是大總持法門。只要你心得一了,世出世間法,過去未來法,你全都悟了,我們常講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唯有悟得一心才真正證得。諸位懂得這個理,你也就相信這個事了。

   講義【此心一法多名。《華嚴》則曰:一真法界。】

   『此心一法』,它這個名詞很多,在經 典裡。有人曾經 問,既然是一法,一個名字就可以,何必說那麼多名字?一心不亂又說是圓覺,又說是大陀羅尼,又說是無量義,說這麼多有什麼意思?說這麼多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叫你了解意思就行了,不要在名字相上做功夫。於名相上不起分別執著,一見名相,一聽名相,這個意思就了然。《華嚴經 》裡面叫『一真法界』,就是《圓覺經 》裡面講的圓覺性,就是《彌陀經 》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所以我講《彌陀經 》強調一心不亂,全經 裡面我只強調兩句話,前面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重要的話,後面一句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要能把握住這兩句,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毫無疑問。

   講義【《楞嚴》則曰:如來藏性;《淨名》(維摩诘經 )則曰:不思議解脫;《法華》則曰:一乘實相。或雲真如實際,或謂寂滅一心。在有情分中,名為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為法性。】

   這是隨便舉出幾個,你要去經 論裡面找,恐怕會找到一百多個名詞都是說的這個東西,由此可知,名相無須要執著,可是我們都要曉得,曉得什麼?原來這是一回事情。大乘經 論當中,無論依哪一部經 論修行,你的心定了,死心塌地了。那個人學《華嚴》,修「一真法界」;那個人修《法華》,修「一乘實相」;我念阿彌陀佛,求一心不亂的。他也不必學我,我也用不著學他,為什麼?都一樣的,所謂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彼此要禮敬不要毀謗,大家都住在清淨心中,各個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正確的,這是正法。

   講義【名殊體一,無非圓覺一法也。】

   都說這一樁事情。

   講義【圓覺一法,通因徹果,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本具圓覺。】

   這幾句話重要了。

   講義【而迷背圓覺者,六凡也;雖聞圓覺,而不悟圓覺者,二乘也;分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滿證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這幾句話諸位多念幾遍,這是把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這裡面的關系,幾句話說得清清楚楚,就是迷悟圓覺程度上的不相等,才有這個區分。雖然這麼說,實際上有沒有?沒有,實際上是平等法,無佛無凡夫。因為迷悟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這種區分、這種說法都叫做權說,叫做方便說,不是真實說。

   講義【離圓覺無十法界,離十法界不成圓覺。】

   這兩句是廢話,為什麼?誰能離圓覺?沒有法子離圓覺。

   講義【體周十界,用等恆沙,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是之謂無上心法。】

   『體周十界』,十界就是十法界,『用等恆沙』,可見得前面講萬德萬能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字,此地講用等恆河沙數,那就不止萬了。恆沙還是比喻,恆河沙數還是有數字的,還是可以數得清的,而圓覺性的大用無量無邊,豈是恆河沙能夠相比的?『不即諸法,不離諸法』,它並不是諸法,但是它也不離諸法,就好像我們這個虛空一樣,虛空不是諸法,不是一切物,可是一切物也沒有離開虛空,都在虛空包容之中。這個事理在本經 要跟諸位來探討,入了經 文我們再說。說明宇宙萬法的真實相,關鍵是要我們自己能夠悟入,唯有悟入才有真實的受用。

   講義【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契經 。謂契理契機之教,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是諸經 之通名。凡經 藏,無論大小乘,同名修多羅。】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字叫『契經 』,契是契合,就是很適合的意思。很適合什麼?底下有兩樁事情,一個是諸佛所證之理,也就是圓覺的理體,契合圓覺的理體,不違背圓覺,其次又能適合一切眾生的程度,這部經 就叫「契經 」。諸位要曉得,這兩樁事情都能做到不容易。往往契合圓覺之理,不契合眾生的程度,眾生聽了不懂,適合眾生的程度往往又違背真理,兩者都契合不簡單。實際上,大小乘的經 論都叫做契經 ,都能契合,然而我們初學的人來讀,好像這裡面有很大差距,不甚契合,其實是真正契合。中國古人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就講了,圓人才是完全契合,根性不圓就很難契合。由此可知,不是經 不契合眾生的機,是眾生的機本身有障礙不能契合經 教。譬如陽光,不是陽光沒有遍照大地,而是你用個東西蓋到,障礙住了,你躲在陰暗地方見不到陽光,不是太陽沒照你,是你本身有障礙。契經 就像陽光一樣光明遍照,有一些眾生本身有障礙,所以他不契合經 ,不是經 不契合他。

   講義【了義者,大乘究竟顯了之義。】

   什麼叫『了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義」就是道理,「了」是究竟,最究竟的道理,而且是明顯,是「顯了」,很明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大乘佛法究竟顯明的了義法。

   講義【徹法流之源底,謂之究竟。】

   近代有很多佛學家、學者在探討大乘佛法的根源,小乘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法的根源,都在那裡找,找得很起勁,你們想想佛法的根源在哪裡?你們一定會想,在中國,在印度,你會想到這些,你那個找法全都錯了。此地給你說出,「一心為諸法所依之體,諸法乃一心之用」,根源在哪裡?根源在一心。大小乘佛法無非是迷悟不同而已,這個地方說得清楚,用此地的話來說,這個根源就是圓覺。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圓覺,雖聞而不悟;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證圓覺,而沒有證得究竟圓滿;諸佛如來的根源就是圓滿悟得圓覺,如此而已。必須徹一切法之『源底』,就是根源,這叫『究竟』。

   講義【談理至極,顯現明了;非同小乘權漸方便,隱密之談,說不究竟也。】

   這是究竟了義。下面是引清涼國師答覆順宗皇帝,了義與不了義:

   講義【昔順宗皇帝,問清涼國師雲:諸經 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答曰:佛一代教,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

   順宗皇帝問:一切經 ,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清涼國師答覆,『佛一代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若約唯為一事,則八萬度門』,度就是度眾生的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莫非了義』,怎麼不了義?哪一法不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圓』,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接受佛法,亦無法不圓,法法都圓通,『得之由人,亦皆了義』,沒有不了義的。

   講義【此二皆不必揀。】

   圓頓根性的人,那就無有一法不是了義。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圓頓根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圓頓根性自己可以培養的,這個不是天生的,「某人是圓根,我的根性很劣」,你是自甘墮落,那有什麼話說?某人是圓頓根性,我跟他差不多,我也不比他差,這不是貢高我慢。要曉得根性也是講迷悟淺深差別不同,煩惱輕的顯得根性很圓很利,煩惱特別重的,分別心重的,執著心重的,根性就比較劣,根性之勝劣就從這裡分。我們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去分別它,也不去執著它,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淨,有個幾年,你的根性就變了,就不一樣,你煩惱輕了,執著分別少了,在一切境界裡面不甚起心動念,這就漸漸把自己培養成圓頓根性,那麼一切法裡可以不必揀別,樣樣都是圓融的。

   講義【今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有了不了。】

   就方便來說,有了義、有不了義。

   講義【故《淨名》、《涅槃》、《寶積》等經 ,皆雲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

   這些經 典裡面佛都給我們講「四依法」,四依法裡面佛是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其實四依裡面的確有很深的道理在。尤其是末後一條,「依智不依識」,智就是圓覺,就是般若;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智是無分別智,識是有分別的智慧,我們世間所謂世智辯聰,他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要揀別,在一切法裡就要選擇,為什麼?他不圓融。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一切法裡不需要選擇,他圓融。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凡夫,我們不講聖人,阿羅漢以上的都不講,為什麼?阿羅漢以上的沒有五種受,凡夫有「五受」,有苦樂憂喜捨,因為你有苦樂憂喜捨,你不希望吃苦頭,你希望享樂,所以在一切法裡要選擇,哪一種法是苦之因,哪一種法是樂之因,你不選擇怎麼行?捨棄苦因我們來修學樂因,你所得的果報才離苦得樂,這就是要選擇,這是不了義。了義怎麼說?了義是聖人境界,心地清淨到法法平等,這五種受沒有了。

   諸位要是勘驗自己的功夫到什麼程度,從什麼地方去測驗?不要去盤腿面壁,我現在可以坐四個鐘點、可以坐五個鐘點,這是假的,這個不是功夫。功夫在哪裡?功夫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感受是苦多還是樂多?從前人罵我就生氣,氣好半天,現在人罵我不生氣了,這是功夫增上。以前人一贊歎我很歡喜,現在人贊歎我也無所謂了,這是功夫。八風吹不動這叫功夫,就是苦樂憂喜捨這個受漸漸淡了,統統沒有了,你就得一心,為什麼?一心裡面沒有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一出來,就變成好多心,有歡喜心,有憂悲愁惱的心,那你心就太多,就不是一心。

   我們現在的心太多,無量無邊的心,不止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歸納起來講的,無量無邊的心!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心,從早到晚你起多少念頭,你一年起多少念頭,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頭,這就叫「眾生心」。因為你有無量無邊的念頭,才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妄相。只要有念頭,念頭就有相,所以才說相隨心轉,就是相隨念頭轉。這是勸勉同修們,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你悟道證道(證得一心,悟一切法的事理),實在講是很快很快,不難達到。在中國古大德當中,看到人家修行三、五年,十來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太多了,打開大藏經 看傳記部,總有幾千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高明,他能夠把自己的根性提升。

   如果完全執著在不了義當中去修學,這個修得很苦,時間很長,沒法子開悟。在念佛法門裡面講,他苦修一生,如果幸運也不過是帶業往生,他苦在這個地方。如果他懂得了義這個方法,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用了義這個法門,他一生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他能夠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淨土,這一生就成功,這個果報相差就太遠了。如果苦修一輩子,連個帶業往生都沒有撈到,這就很可憐,這就還要受輪回,還要受業報,來生來世是不是再能夠遇到這個機緣,給諸位說,很難!大家要特別記住,末法時期五五百年之後是「斗诤堅固」,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國家去看看,你就會漸漸明白。

   像我們這樣在一起研究大乘了義經 典這種機緣,大概今天除了台灣之外,已經 找不到了,沒有了。過去還有幾位老法師,現在都太老了,圓寂的圓寂了,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沒有精力講了,再過個五年、十年,這一批老法師統統都往生了,後繼無人,所以想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沒有正法的指引,我們的修學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練,不知道自己修什麼,也無法勘驗自己的成就,好像念書一樣,要來考核成績,你無從考起。所以今天聞正法的機緣實在是太難得,尤其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不受任何限制,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我們可以擺上經 論注疏細細的來討論,這個機會在台灣都沒有了。李老師那個道場也沒有這樣細講,他受時間限制,一個星期講一次經 ,一次兩個鐘點,有一個翻譯的,實際上只有一個鐘點,那個經 又不能講太長久,所以受時間限制。

   李老師過去講《楞嚴經 》,我在那裡學《楞嚴經 》,三年,總共多少時間?一百三十六個小時。我在那裡學的,我統統都有記錄,我聽經 的經 本,這是我比他們一般同學留意的,我的經 本上面都寫哪一天講到哪裡,哪一天講到哪裡,多少次,我記次數,第幾次,幾月幾日講的,我的經 本上記錄的,全經 講完的時候,一百三十六個小時。我們第一次在台北市講《楞嚴經 》就用了二百七十多個鐘點,比台中道場就多出一百多個小時。所以我們此地,可以說在全省,這個討論真正是細講,細講幫助大家開悟,同學們也歡喜細講。我在南部講經 就不行了,就受限制,南部我一次去五天,五天五個小時,因為也有翻譯,五個小時,《圓覺經 》一共十二章,我去一次一定講一章,十二個月講完,十二個月總共多少鐘點?一個月五個鐘點,六十個鐘點,所以都受時間的限制。

   我們這部經 在此地,我預訂是兩年,所以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們可以細細來討論,這是希望大家要珍惜。就是像這樣細細的來討論,我們認真來探討,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們這個道場,這是事實擺在此地,我們如果不珍惜,錯過這個機緣太可惜了。同時我希望,平常你們要看這《圓覺經 講義》,有問題要提出來發問,或者是經 上的問題,或者是圓瑛法師注解裡面你有問題,或者是你聽我講的時候你有問題,希望都能提出來,這樣我們才能深入的研究,使我們大家都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上一篇:張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下一篇:單培根居士:因明入正理論通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