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5
請掀開經 本第二十三面:
講義【金剛藏菩薩者:金剛是金中之剛,具堅、利、明三義。菩薩,證法身堅固不壞之理,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劍,斷歷劫無明煩惱之惑;即同金剛三義。經 中備起三問,頓斷群疑,能生無量功德之藏,故名金剛藏。】
十二位菩薩,這是第四位。十二位菩薩在本經 就是十二章,次序不能顛倒,它是從前前生於後後。金剛藏菩薩這一章提出大乘佛法所謂三大難題,這三大難題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就有,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的學者無法解決。其實這個問題佛已經 給我們解釋得很圓滿,而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佛的意思,真正是所謂佛的真實義難解,等到這一章經 文的時候,我們再細加討論。從注解裡面也能看出這個性質,說到「金剛」一定就想到般若,講到「般若」,它的作用一定是斷疑生信,這就說出根本的迷惑。
在《金剛經 》裡面給我們說的,金剛具足『堅、利、明』三個意思,此地注的是既簡單又切實。「堅」是證得法身之理,法身是永遠不壞的,不生不滅,不變不異。實在說金剛還有壞的時候,法身決定不壞,這是一切法的理體。「利」的意思是比般若智慧,這一句很重要,經 文裡面提出三大難題,如果智慧不開,這三大難題沒法子解決。哪三大難題?第一個就是真如本性與無明的關系,本性本來是清淨的,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是什麼理由生起來的?幾時生起來的?這是一大難題。第二個大難題,無明跟本性這個性質是異還是不異?第三個難題,成佛之後無明斷盡,將來還會不會再生無明?《楞嚴經 》第四卷,富樓那尊者也提出與這個同樣的問題。所以這三大難題,佛陀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已經 提出來。佛的答覆,單從言語文字上來看,你還是沒有辦法體會佛的意思。換句話說,這三個疑問你還是斷不了,為什麼?因為你般若智慧沒開,你是用思惟想像,所謂世智辯聰,沒法子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譬如現在哲學與科學裡面,同樣的也遇到這個難題,宇宙人生的根源,我們這個太陽系,從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什麼理由形成的?這些生物從哪裡來的?這是大問題,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根本問題。能不能解決?沒法子解決,這個事情完全要正智才能解決,正智就是般若智慧。世間人有世智辯聰,缺乏般若智慧,就難在這個地方。佛在這兩部經 裡面,教我們要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開了,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所以佛說的種種比喻教誡,表面上看好像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沒有給我們解答清楚,實際上佛是教我們這個方法,只要你般若智慧開了,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所以本經 與《楞嚴經 》,佛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究竟圓滿,所以比喻作『智慧之劍』,能斷無明煩惱,這就是在這一章所提的三大問題。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金剛藏菩薩的問題,他已經 是等覺菩薩,他這個發問是利樂有情問,代我們問的。有一年我還沒到台北來講經 之前,民國五十一年,我受戒之後五、六個月,我在大溪香雲寺住了一年,我有一個老同參明演法師也提出這個問題。那時中華大藏經 第一集剛剛出版,明演法師就請了一部,當年出書是一個月出一本,精裝四十本。他每一次書得到之後,他就看,他看得很認真也很仔細。看完之後他來見我,他說:我中華大藏經 第一集看完了。我說:恭喜你,很難得,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看一部藏經 不容易。他說:看是看完了,我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釋迦牟尼佛沒講清楚。我說:什麼問題?「無明是幾時有的?什麼理由有的?佛對這個問題沒有詳細的說明」。你看,也是提到這個根本問題。那個時候我正在學《楞嚴經 》,我就告訴他:「這個問題,《楞嚴經 》第四卷世尊解答得清清楚楚,可惜你沒看清楚。」實在也不容易看清楚,為什麼?這一段經 文你要是看清楚,疑惑斷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圓初住的菩薩,阿羅漢都看不清楚也聽不懂。這些地方必須到功夫了,功夫是定慧,單單有定還不行,一定要從定裡面開智慧,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真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的教學法善巧極了。
第五位菩薩是彌勒菩薩,在《華嚴》會上他是代表果地。《華嚴》裡面表法是四大菩薩,彌勒代表果地,除彌勒之外,還有文殊、普賢、毗盧遮那佛,這四個人代表全部的《華嚴經 》。佛代表理體,文殊菩薩代表修行所依據的智慧,代表根本智與後得智,普賢菩薩代表修行,彌勒菩薩代表證果,這是等覺菩薩以後補佛的身分來表法。這一位菩薩,彌勒是他的姓。
講義【過去遇大慈如來,修習慈心三昧。】
生生世世都修慈悲心,成就慈心三昧,心地非常慈悲。
講義【本名阿逸多。】
我們在《彌陀經 》裡面看到有他,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
講義【華言無能勝。】
中國的意思『無能勝』,沒有能超勝他的。諸位要曉得,沒有能超勝的就是慈悲,慈悲這一法無能超勝,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無能勝也就是無比法,沒有能跟他相比的。
講義【因修唯心識定,識心圓明。】
這代表行門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綱領,那就是轉識成智,智慧圓明了。
講義【照徹生死根源。】
生死根源豈不就是妄本嗎?一切虛妄的根本,一切虛妄的根源,全都了解。他跟金剛藏菩薩這一章有密切連帶的關系,沒有金剛般若智慧,怎麼能轉識成智?不能轉識成智,怎麼能解決根本問題?
講義【以愛為本。】
這個『愛』就是慈悲,是以般若智慧為基礎的愛,前面是金剛藏菩薩,以金剛般若智慧為基礎的慈悲,或者是這種愛,不是以感情用事的,是純理智的。
講義【慈濟眾生。】
正是《金剛經 》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這兩句話許多人沒有法子體會,不曉得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用種種方便跟諸位來解釋。「應無所住」就是金剛智慧,金剛藏菩薩代表的;「而生其心」就是彌勒菩薩代表的,生什麼心?生「度脫一切眾生之心」,沒有自己,沒說生度自己的心。生度自己的心,給諸位說,度不了自己的。你們想想,為什麼度不了自己?我執!生度自己的心,我執天天加深,我執怎麼能破得掉?破不掉,那就度不了自己。所以佛教你生度一切眾生之心,把自己給忘掉。度一切眾生,就真的把自己度了,我執破了,最起碼破我執,能更進一步度一切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法執也破了。
佛在《金剛般若經 》裡面告訴我們,「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前一句是度生,後一句離相,三輪體空,這個樣子才能將我、法二執都破了。所以諸位發心要發度眾生的心,要發慈悲濟世之心,不要想到自己。如果念念當中有自己這個本位在裡面,我執就不能破。我執不破,諸位想想,煩惱斷不掉,無量無邊的煩惱業障都是從我執而生,這是要覺悟。菩薩真正慈悲!這十二位菩薩全說的是自己,這個一定要懂得,本經 裡面就顯示出自己有十二種德能,十二是講到最極圓滿,就是我們常常贊揚如來果德上萬德萬能,用這十二位菩薩來做代表。第六位是:
講義【清淨慧菩薩。】
諸位想想,以金剛般若慈悲濟世,金剛般若是離相,不著相,清淨!慈悲濟世這是大慧,這叫『清淨慧』。
講義【慧覺清淨,無住無著。】
它起作用,就是:
講義【照了諸法,猶如虛空,故能隨順,得入圓覺。】
顯示它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想想,一般凡夫為什麼不能恆順眾生?不能證得圓覺?他有清淨他沒慧,他有慧他不清淨,障礙就在此地。既清淨又充滿智慧,才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才能證得圓覺,圓覺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理一心不亂。第七位是:
講義【威德自在菩薩。】
從清淨慧裡面現大威德。
講義【有大威勢,足以折伏魔軍。有大慈德,攝濟群品。】
魔是什麼?煩惱、生死。《八大人覺經 》裡面講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因為你具足清淨慧,這四種魔遇到你都降伏,都起不了作用,這是從威德上說。又有大慈,不但能折服他,而且能轉變他,轉魔為佛。怎麼轉法?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是個魔,釋迦成佛了,提婆達多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對他多麼贊歎!實際上這四種魔不在外境,在自己的內心,心迷了,現的相就有四種魔;心要是覺悟,這四種魔都變成佛了。所以外面境界既無佛是亦無魔,覺悟的心看一切境界是佛境界,迷惑的心看一切境界是魔境界。諸位就曉得,怎麼折伏魔軍?覺悟。一覺悟,眾魔都變成佛,自己一覺悟就度了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成佛了。這個意思,諸位在《華嚴》、《法華》與本經 都見到,本經 說得再清楚不過,見到自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攝濟群品。
講義【功由三觀成就,所以折攝自在。】
『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在「威德菩薩」這一章,要給我們詳細講這三觀的理論與修法。本經 裡面這三觀的名目與《楞嚴經 》裡面相同,奢摩他、三摩、禅那,也是說這個問題。第八位:
講義【辯音菩薩。】
自己功德圓滿之後再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必須要有無礙的辯才。
講義【能以音聲,而作佛事。】
特別是在娑婆世界,具足無礙的辯才。辯音菩薩為我們請教釋迦牟尼佛。
講義【請宣輪觀,饒益眾生。】
這就是本經 裡面也很有名的二十五輪,二十五輪說的什麼?說的修行方法,說了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根本的就是三觀,奢摩他、三摩、禅那。或者單修一種,或者是修兩種,或者是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或者是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這三種交叉的一配,一共是二十五種修學法。這二十五種修學法就把八萬四千法門修學的原理原則提示給我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這二十五種統統用得上,要自己會用。這個方法對治我們煩惱,對治習氣。譬如我們這個心散亂,散亂心重,那麼我們先修奢摩他,奢摩他是止,止不住的時候我們再修觀,或者是先修止後修觀,或者是先修觀後修止,自己要曉得用。
這一章經 文很長,確實要細細的去研究,要把它搞清楚,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上要能用得上,時時刻刻都會用,那你就把修行的門路找到了。修行的門路搞熟了,菩薩道上無處而不自在,無時不自在,你會用,你有辦法。譬如一般人他的煩惱現前、習氣現前,他沒有辦法,他解決不了,處處有障礙,處處行不通,你把這二十五種方法學會了,保證你處處通達,從此以後不會再有障礙,無論處什麼境界,順境逆境都無障礙,實在是妙極了!這是說法,以辯音菩薩來代表。第九位:
講義【淨諸業障菩薩者:眾生之障有三,曰惑障,業障,報障。】
『淨諸業障』,你要是沒有方法,業障不能清淨,你得到方法,你的業障就清淨了。為什麼?你有辦法。眾生之障有三大類,就是「惑、業、報」,回向偈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這三障。「惑」是迷惑,煩惱迷惑心。「業障」,你造作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業就是算不了什麼善惡),只要有業必定有果報,這個事情麻煩!沒有不造的,迷了必定造業,要受苦報。覺了的一切造作,那就不叫做業,或者我們稱它做淨業。什麼叫淨業?沒有三途苦報,沒有六道輪回,沒有這種果報我們稱它做淨業。諸位要記住,不是說我天天念阿彌陀佛,我修淨土,這就叫淨業,不是的。心清淨了,業就是淨業,造作一切善惡都是淨業。
你們在《華嚴》會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看到的,五十三位菩薩代表的,有學佛法的,有學外道的,有修善的,有修惡的,無一不是淨業,就是心清淨。覺悟的造作就是淨業,為什麼?因為他不著相,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在黃梅,每天破柴舂米那不算業,在獵人隊看守獵物也不造業。他有沒有造作?有,一天到晚都在活動。迷的人那就是有善業、有惡業,每天舂米破柴修善修福供養大眾,那是迷的人善業,覺悟的人淨業,不一樣!不是說修淨土念念阿彌陀佛就叫淨業,那搞錯了,為什麼?心不清淨。心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要曉得這個道理。底下說得好:
講義【菩薩能淨諸業障,必由斷惑功成,四相既除,業根自淨矣。】
『四相』,《金剛經 》裡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離開了,沒有了,心裡面確實沒有四相,這個時候你一切的造作都叫做淨業。所謂淨業決定沒有六道的果報,你的造作,六道裡頭沒有果報,也不墮小乘,小乘說實在還是不清淨。業障清淨了,這才能進入到普覺。第十位:
講義【普覺菩薩。】
『普覺』就是大覺,無所不覺。普是普遍。
講義【普覺生死涅槃,皆如昨夢。】
所謂生死涅槃等空花,到這個時候,不但生死離了,涅槃也不執著了。「生死」是生滅法,「涅槃」是從生滅法裡面建立一個不生不滅法,所以與它相對而立,既是相對的,生死沒有了,哪裡還有涅槃?如果還有涅槃,六祖大師那個偈子講不通了,「本來無一物」,還有一個涅槃怎麼說無一物?涅槃也不可得!但是我們現在在迷位上,既有生死就有涅槃。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二乘人!所以二乘人雖覺,不普,不是大覺。
講義【末法之世,魔強法弱。】
所謂『魔強』,從自己來說,煩惱情執轉深,比古人來得嚴重,來得深;外面境界來講,誘惑的力量多而且普遍。如果自己煩惱重,又有外界眾多的誘惑,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就叫「魔強法弱」;「法」是覺悟之法,「魔」是迷惑之法。迷法強,覺法弱,很不容易覺悟;換句話說,不容易了生死,不容易出三界,顯現出來的現象是愈迷愈深,顯現的果報是愈報愈苦。
講義【眾生修行,須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
末法時期,我們修行要依靠什麼樣的善知識,要依靠什麼樣的法門,要修什麼樣的行門,除去什麼樣的病態?
講義【故請佛為說,饒益眾生。】
這一章裡面講「任止作滅」這四種病,這四種原來是一般修行的四大綱領,怎麼成了病?因為你有執著,執著就是病。前天有個同修來問我持戒修福的事情,這個事情在佛法裡面講是極大的關系,持戒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夠違背的,而且要持戒清淨。但是戒相不一樣,初學的跟老修的、老修證果的,都不相同。我們從最淺顯的例子來看,小乘的戒相跟大乘的戒相不一樣。小乘的戒相戒在事上,那是最初級的,譬如殺生,必須把有情眾生殺了,他的命斷了,才叫犯殺戒;大乘不如是,大乘起心動念就犯戒。大乘菩薩去殺個人,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人被他殺了,不犯戒,為什麼?沒起心沒動念。這一點諸位要搞清楚,這不相同。
我們看到這個情形,那大乘不是戒律都破盡了嗎?中國古代有個公案,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持戒精嚴,感動天人送供養,他每天吃飯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給他吃。同時大乘法裡頭有一個很隨便、不守戒律的窺基大師,唯識宗的祖師。那個時候有些人叫他做三車法師,他是貴族出家的,尉遲敬德的侄子,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封侯的。玄奘大師看中他,要他出家,他提三個條件:出家可以,我要帶一車美女,帶一車黃金,帶一車書,所以人家叫他三車法師。對於戒律很馬虎,不怎樣看重。他到終南山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輕視他,雖然有學問,會講經 ,不守戒律。窺基大師去拜訪的那一天中午,天人就不來送供養,害他餓了一天。窺基大師走了,第二天天人來送供養,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來送供養?天人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地,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心裡慚愧,對於窺基大師才恭恭敬敬,恭敬心生起來,曉得人家持的是心戒,不重形式,真清淨!
你們在《華嚴經 》裡面看到的,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參訪甘露火王,那都是極不清淨的處所,一般人戒不都破盡了?他那叫真正持戒!所以持戒一般人看不出,初學跟高級的戒相不一樣,否則的話,他定怎麼能得,他智慧怎麼能現前。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大乘菩薩修學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多高!不是小乘、不是初學所能比的。懂得這個道理,自己再修戒定慧,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提升,不能老守在這個界限當中。一生一生的去提升,時間太慢,那是笨人的學法。聰明人的學法,一生當中完成,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裡面教給我們的,這是如來教學的本懷。不得已的時候才慢慢一世一世的來修,那是實在不得已。
所以我勸諸位修學,學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大的方面來說,三個層次,最初的目標我們修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決定有把握帶業往生,而且預知時至。功夫再好一點,不但可以預知時至,隨時可以去,功夫成片就行了,就生死自在。可是到這個境界不能滿足,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你隨時可以去,你不要貪圖現在馬上就去,馬上就去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從同居土再升方便土,方便土再升實報土,你看看經 文,你要修多少個大劫,花的時間太長了。到這個時候怎麼樣?壽命還沒到,可以不去,在娑婆世界加功用行,把自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比極樂世界時間縮短得太多了。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再加功,把自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這時候往生多自在,一去就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這是聰明人。
為什麼娑婆世界有這種能力?娑婆世界魔強法弱,這個地方好修行。真正肯用功的,娑婆世界是最理想的修行地方。經 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上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劫,不能比!就是那個世界沒有障礙,你走路平平穩穩的走過去。這裡障礙重重,你從這個地方走過,超勝那邊。你明白這個道理,娑婆世界是極好的地方,太殊勝的地方,成功容易也快,但是淘汰也容易、墮落也快,道理就在此地。西方極樂世界絕不墮三惡道,娑婆世界很容易墮阿鼻地獄,一不小心就墮地獄,就落在三途。不墮落那就成功,不成功就墮落,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好?曉得這個道理,太好了!你在種種障礙裡頭煉你的清淨心,消除你無始劫來的業障,不必帶業往生。普覺菩薩在這一會裡面提出這個問題請教世尊,世尊為我們開示。第十一位:
講義【圓覺菩薩。】
與經 題相應,經 題叫《圓覺經 》。『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覺則是成佛。這一章很特別,《圓覺經 》說法的層次,是先深後來慢慢就淺下去;不像其他的書,道理先淺說,愈說愈深。《圓覺經 》先說最深的,愈說愈淺,圓覺這一章最淺,接引初機的。前面文殊、普賢這二章是最深的,為上上乘人說的,當中是為大乘人說的,圓覺菩薩這一章為初學人說的。
講義【因能圓照清淨覺相,證入圓覺,故得是名。】
這是圓覺菩薩的得名。
講義【請示末世修行,最初方便。】
圓覺菩薩來請示最初方便入門下手之處,為什麼要圓覺菩薩來請示這個問題?用意就很深了,如果不是圓覺,我們都不相信!這就是說明啟蒙的老師是要最高明的老師,道理在此地,世出世間法都一樣,啟蒙老師是根本老師。過去台中大專佛學講座,有六門課程:《普賢行願品》、《彌陀經 》、《心經 》、《唯識》、《八大人覺經 》、《十四講表》。李老師擔任什麼課程?《十四講表》。大經 都叫他學生去講,老師講初學的,講起信的,我們曉得這個道理,這是根本!非常重要。你對老師如果沒有恭敬心,你就不能入門,已經 入了門,差一點的善知識來教,沒有關系,為什麼?他講得對你也曉得,哪個地方講錯你也知道。最初入門是不識貨,必須頂好的善知識來領導他,世出世間法都一樣,凡是講到初學的都是一等老師。《華嚴》會上善財童子初學,文殊菩薩做他的老師,以後參訪像德雲比丘這些,哪裡有文殊菩薩的名氣大!像這些表法的地方,我們要注意。初學要求最好的善知識。
講義【佛說建立道場,分上、中、下期,以令三根得益。】
本經 確實是為上上根人說的,但是大根性、中根性、一般根性也能得利益,這就是有圓覺這一章,這個法門也是克期取證。末後一章可以算得上是本經 的流通分:
講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者:既賢且善,而為上首也宜矣。】
這十二位菩薩是既賢又善,在大眾當中他們做首領,他們來做班長,領導這些同修,是適宜的,很適合。
講義【經 中請名流通,利益今後,厥功甚偉。】
他是屬於本經 的流通分,他來請教世尊,這一次法會講的經 ,應當建立什麼名稱,如何流通後世?佛一一為他開示。這些人是:
講義【十萬菩薩眷屬之上首。】
到這個地方,把上首十二位菩薩給諸位介紹過了。再看底下經 文:
經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四句經 文表現甚深的境界,與《華嚴經 》簡直沒有兩樣,與《華嚴》媲美。因為這些人全是法身大士,像《華嚴經 》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是法身大士,決定不能有『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個境界。你只要看到有這樣的字樣,他就是破無明證法身,就到這個境界了。平等心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大經 裡面常講「直心是道場」。平常我解釋菩提心,我都是用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來解釋,大家一聽好懂。直心就是平等心,我們自己如果也想能參與圓覺法會,參與華嚴法會,首先要修的就是平等心。
平等心現前,諸位要曉得,必得破我執,有「我」就不平等,為什麼?「我」總比別人要高一點,有我慢。《唯識》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我見、我愛(愛就是貪)、我慢,怎麼能平等得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這個心才平等。小乘人不平等,小乘人「人我執」破了還不平等,為什麼?他有「法我執」。由此可知,人我、法我都要斷掉才能參與平等法會。這個事情看起來好像容易,做起來是要真正下功夫,不但不執著我,同時也不執著法。
『與諸眷屬』,十二位菩薩與在會的十萬菩薩。『皆入三昧』,所入三昧即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楞嚴經 》講的首楞嚴大定;如果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都是得理一心不亂的人。「皆入」有兩個意思,第一、「佛力加被」,我們有沒有得到佛力加持?佛力加持,給諸位說,是相對的,你自己什麼都沒有,佛的力量加不上。你自己有一分定力,佛可以加持一分,有一分神力的加持;你有十分的定力,佛也有十分力量的加持,與你自己的定慧成正比例,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為什麼?佛心平等,決定沒有偏愛,沒有偏見,這種加持那是感應道交,這裡面一點勉強都沒有,佛是無心而應。像磬一樣,它有沒有心?沒有心,你敲一下它就響一下,你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時間長久;你敲得輕,它響的聲音小一點,時間短一點。它有心嗎?沒有心,這叫真正平等。如果有心就不平等,有心是什麼?是妄心,就不平等了。無心是無妄心,無妄心則完全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真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本來無一物那是講的真心。
第二、「智同於師」,真正智慧,老師的智慧圓滿,學生的智慧不圓滿,雖不圓滿,但是這個智慧跟老師的智慧是一樣的。譬如月光,十五的月亮圓的,光是圓滿的,初三、初四那個月牙跟十五的月光完全相同,只是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法身大士他透露出來的智慧跟如來圓滿的智慧完全相同,只是有大小不一樣。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把這個智慧區分為四十一等,初住菩薩智慧剛剛開,只有一分,四十一分之一;算如來果地上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分之一,但是他跟圓滿的是一樣的,真智慧,可以說那個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不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是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就這麼回事情。
這個智慧現前,就是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識一轉,阿賴耶自然就轉為大圓鏡智。這個時候大圓鏡智裡面透了一分光芒,就是般若智光,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從此以後,無明一品一品的斷,智慧一分一分的往外透,所以智同於師。這樣,十方如來、諸大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他們的智光、他們的威德才能加持得上。這種加持,對你自己本身來說,有感覺得到,也有感覺不到,所以有顯加、有冥加。自己能感覺得到,佛的光明、佛的威德加持自己。皆入三昧,這個三昧是首楞嚴大定,三昧就是定,可不是盤腿面壁這個定,這個定是什麼?沒有出入的,「性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也就是《金剛經 》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神通大光明藏,就是首楞嚴大定。一天到晚都在活動,從來沒有休息,但是都在定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取相是「禅」,不起心動念是「定」。他們皆入三昧,統統入這個三昧,所以才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到這個地方把六種證信序說完,下面是本經 的發起序,今天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陳兵教授:有時候在禅定中會看到一個星球,該如何處理?
下一篇:陳兵教授:阿賴耶識與第六意識的區別是什麼?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