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星橋居士:印光大師與佛教自身建設--紀念印光大師圓寂六十周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與佛教自身建設

陳星橋 

--紀念印光大師圓寂六十周年

  印光大師(1861-1940)一生處在中國飽經內憂外患的、最危難的年代,也是中國佛教極度衰落、教難不斷的時期。而正是在這非常時期,中華民族湧現出了大量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其中,印光大師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的一代宗師。
  印光大師對中國近代佛教的貢獻甚多,主要表現在:
  一、專弘淨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門,並編著有《文鈔》行世,深化、完善了淨土宗理論體系。
  二、創辦"弘化社",主持校訂、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書籍。
  三、創立了靈巖山寺十方專修念佛道場及其制度,影響至今。
  四、解行並進,以身作則,感染、度化了無數善男信女。
  今年是印光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盡管六十年來,中國社會和中國佛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印光大師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對於當今佛教界和淨土宗的自身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迪作用。

  一、以戒為師 搞好佛教的教制建設
  大家知道,制度和道德重建是包括佛教界在內的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兩個重大課題。清季以來,不少漢傳佛教寺院即存在"三濫"現象,即剃度濫、傳戒濫、住持濫。一些僧眾熱衷於應酬經忏,不注重修學,素質低下。封建制度的解體,使舊有的寺院管理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僧人素質的下降更使佛教的教化職能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印光大師非常敏銳地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在給泰順謝融脫居士的書信中說:"今之佛法一敗塗地者,以清世祖不觀時機,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試僧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為之作俑也。……禍廣覃於後世,至今泛濫至極,縱有知識欲一整頓,無從措手,可不哀哉!"可見印光大師是非常希望整頓僧制和提高僧眾素質的,只是在舊中國,佛教界一盤散沙、積重難返而已。
  印光大師一生沒提什麼"整頓僧伽制度"或"改革佛教",在這方面他是一個實干家,主張從我做起。為了對治"三濫"等時弊,"不與流俗同起倒",印光大師除自己堅持不做方丈、不收剃徒弟外,還在創建靈巖山十方淨土專修道場時,制訂了五大規約以及《靈巖念誦儀規》和"念佛堂"等堂口每日行持細則、規約,其中五大規約為:
  1、住持不論台、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淨土法門為准,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2、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3、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升座,不招外方來聽耳。
  4、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忏佛事。
  5、無論任何人,不得在寺內收剃徒弟。
  以上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
  從這五條規約可以看出,印光大師十分憧憬十方叢林以德為尊、六和共住的生活,對當時寺院的叢林制度淪替、法眷私屬、寺院子孫化、生活經忏化諸弊端和陋習深為不滿,因而他專門制訂了一套淨土道場的管理制度。它們的制訂與實施比較成功,使靈巖山寺道風丕振,至今仍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這是印光大師對淨土宗制度建設的一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恢復或新建了上萬所寺院,為了加強寺院管理,中國佛教協會先後制定了《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通則》和《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全國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退職的規定》、《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等。盡管如此,寺院子孫化、生活經忏化諸弊端仍相當嚴重;一些寺院攀大求"洋",或忙於應酬佛像開光、方丈升座等法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些僧人信仰淡化,爭名奪利,貪圖享受。這些都給寺院的管理和道風建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應當從印光大師的教制理念和實踐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事實表明,凡是教制建設搞得好,住持能以身作則的,道風就好,常住興旺,四眾安和。如比較知名的福建莆田廣化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廈門南普陀寺、河北趙縣柏林禅寺、蘇州靈巖山寺、五台山普壽寺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重視因果 搞好佛教的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
  因果業報理論基於佛教的緣起思想,是佛教的一種根本理論,對於社會道德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印光大師即非常重視佛教的因果業報理論,每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勸人。他認為: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約佛法論,從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今之世亂日極,民不聊生,皆由不講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所致也。"(見三編《文鈔》下冊P638《復林贊華居士書》)"光常謂:′家庭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見三編《文鈔》P631《復章緣淨居士書》)印光大師的《文鈔》,除了弘揚淨土理論之外,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在勸人改惡向善,修福積德。他一生援儒入佛,主張融會儒佛思想,平日常以孔孟人倫道德及念佛教人。他認為: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儒佛二教並弘,實出於古印度佛教文化與本土中華文化融合的需要。如他說:"忠之一字,義貫萬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恤孤寡,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則不欺,不欺則盡分,盡分則屬已分中事,自必務乎實行,決無虛應故事,不盡己心己力之虞。近世雖則推倒帝制,然須事事講忠。"(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示修持方法·楊椒山言行錄序》)
  尤其可貴的是,他不僅勸導別人,而且自己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印光大師許多感人的事跡來:
  1、一生愛國愛教。如當年印光大師對日寇的侵華罪行義憤填膺,對漢奸助纣為虐的行徑更是嚴加譴責。在《 復寧德晉居士書》中說:"日人以豺虎之心,欲吞吾國。吾國許多人私受日人之賄,為彼作走狗,致彼之凶勢益大。使無人為彼用,決不至有如此之橫暴也。"(見三編《文鈔》上冊P210)1937年有一日本軍官拿出當時日本修訂出版的《大正藏》,欲贈送給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當即拒絕。他委婉而又堅決地說:"我們這裡的僧眾都是念經的僧人,不是研究經文的僧人。請把你們這麼好的《大藏經》轉送給有關研究人員吧。"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代高僧嚴正不阿的民族氣節。
  至於印光大師保全寺產、維護佛教合法權益方面的事跡就更多。如1922年,江蘇省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准省政府,借寺廟作校捨,經印光大師安排調停,得以制止;1927年,全國刮起廟產興學風潮,印光大師與谛閒法師一起上書民國段祺瑞政府,又多方設法,才使當時政府已經制定的"驅僧奪產"條例被擱置起來。
  2、一生教誡世人"老實念佛",反對迷信與神化個人。如近代著名佛教學者江謙(字易園),早期虔誠奉佛,並皈依谛閒法師和印光大師,後期沉緬於扶乩,笃信乩壇所語,遭到印光大師的嚴厲批評:"被乩語贊歎得頭腦已昏"、"……好譽而迷之已極,竟將乩語視作聖旨。"並指出"若易園者,初則知見尚可,提倡頗切,今則正知見已無……而不知其全身墮在糞坑子裡,何可為清淨香潔也。"(見三編《文鈔》上冊P151《復胡慧徹居士書》)
  有些涉及印光大師的感應事跡,他都予以淡化,叫人勿事聲張。如印光大師在一封給其皈依弟子的信中,自述到寧波阿育王寺朝拜,觀看佛捨利的經過。說自己"並無甚感應奇特之事……。"並告誡其弟子諸人"切不可妄造謠言,以無感應為有感應,則罪過不淺矣!"(見三編《文鈔》下冊P736《復袁德常居士書》)
  3、真參實修,淡薄名利。印光大師一生"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出家以後:三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來往,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中年時期,赴各地參學苦行,充當行單。後多次閉關,遍閱經藏,念佛不辍。書信來往,皆以"常慚愧僧"自稱。凡有所請益,大師皆妙契機宜,博征旁引,不拘於一說,不談玄說妙,但勸人"老實念佛"。
  1939年至1940年間,大師的皈依弟子等計劃為印光大師慶賀八十壽誕,他知道後,堅決反對。他說:"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麼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者,是視光為流俗矣!又及。"(見三編《文鈔》上冊P422《與嚴伯放居士書》)有一次印光大師召集靈巖山寺僧眾及在山居士講話:"聽說眾道友在為我籌辦八十壽辰祝壽活動。感謝大家的一片誠心好意。不要辦了,因為我個人反對搞祝壽活動。社會上有一些人為顯示權勢、擴張勢力而辦壽,也有些人為斂財、為揚名而辦壽,他們都把辦壽引為光榮,可是我印光引為可恥!"(見《名僧錄·回憶印光大師二、三事》)印光大師圓寂前,亦不忘囑咐靈巖山寺方丈真達和尚:"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4、儉樸刻苦,勤勞惜福。印光大師雖名聞遐迩,然"刻苦儉樸,一如故昔,灑掃洗滌,親自操作,粒粟寸紙珍若拱壁。"他嚴己寬人,助人為樂,一旦有錢,從不儲蓄,不是救濟孤苦,就是印經贈人,或辦慈善事業,而自己卻總是"破衲粗粝,一生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略說印光大師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師回憶說:"大師一生於此事(指惜福)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師每日晨時僅粥一大碗,無菜……飯菜盡已,注開水於碗中將滌蕩以嗽口入肚,與晨無異……。"若看見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等,必大呵曰:"汝有多大福氣,竟如此糟蹋!"在蘇州報國寺時,真達法師請他到靈巖山去看一看,已經替他准備了轎子,但他堅決不肯坐轎,從上山到下山,拄杖步行。印光大師這種苦行僧式的道德生活、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知感染、教化了多少人!
  印光大師一生不尚玄談,惟深信因果,老實念佛,老實做人,且常以因果之理教導人,整部《文鈔》也不外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念佛。他為自卑者找回自信,為迷失者確立道德理念,挽狂瀾於既倒。在他的影響下,靈巖山寺道風丕振,聲名遠播。我們應學習印光大師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尤其是寺院僧尼應不斷加強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只有這樣,方不負人天師表之稱,眾生的靈魂工程師之譽。

  三、弘揚《印光大師文鈔》 搞好佛教的人才建設和文化建設
  如今,印光大師圓寂已經六十周年,中國和世界乃至佛教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印光大師當年痛斥的許多佛教弊端,不時常在異地重現,而且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大潮中,一些寺院管理混亂,部分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追求享樂、腐化墮落的現象日益嚴重。佛教的自身建設任重道遠。正因如此,集中反映了印光大師嘉言懿行的《印光大師文鈔》就彌足珍貴,無疑是當今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設的一大寶貴資源,應當深入研究,大力弘揚。不過當今教內外的環境同印光大師時代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而佛教是講契理契機的,因此就有一個如何繼承乃至創造性地予以發展的問題。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人才要求與社會上的人才培養是不同的,關鍵在於一個"道"和一個"德"字。固然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都必須以道、德二字為核心,為基礎。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秉承印光大師遺風,在創辦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的過程中,一向提倡學修一體化,學院生活叢林化。二十年來,該院培養了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效果是顯著的。我以為,《印光大師文鈔》中充滿了作育人才的理念和教導,我們通過深入研究,並借鑒靈巖山寺的辦學經驗,對於搞好當前佛教的人才建設還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在末法時期,淨土宗成為了一個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一大方便法門。由於念佛修淨土重在真信切願,原無所謂在家出家的,甚至在家修淨土更具優勢,因而淨土宗擁有最廣大的信眾。因此,印光大師一生弘法教化的重心是在家信眾。在家信眾人才眾多,護法弘法熱情高,但成分復雜,要攝化他們,必須有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和佛法造詣,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而《印光大師文鈔》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火花,而且多從真參實修中得來。在印光大師的感召下,廣大淨土宗弟子勤修三福,積極從事文化教育、出版流通以及社會慈善公益等弘法利生事業,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在當今,我們通過深入學習《印光大師文鈔》,對於加強佛教的文化建設也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淨土宗是博大精深的佛教中的一部分,在繼承、弘揚的過程中,我們應避免將它與整體佛教和其它宗派對立起來,應避免修行方法的簡單化、絕對化;應與被教界廣泛認同的人間佛教思想相結合,多做一些弘法和慈善公益事業,避免被誤認為淨土宗僅僅是關注死亡或來世的宗派;應對世界上有關淨土宗的理論和實際進行研究和交流,同時對所謂的"本願法門"或其它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邪教進行必要的研究和清算。
  從淨土宗的理論與修行方法來說,一方面應作深入、系統的研究,一方面要結合時代機宜作通俗性的闡釋,或利用現代化的資訊手段廣為宣傳,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因特網等等。同時還應組織靈活多樣的淨土法門講學活動和念佛修行活動,使廣大的信眾得到良好的信仰指導、修行幫助或臨終關懷。
  從教制或寺院管理來說,淨土專修道場應根據印光大師的教制理念,制訂既有淨土宗特色,又符合時代要求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也可靈活多樣,一味因循守舊是不行的。其它宗派也可從印光大師的教制理念中汲取經驗,搞好寺院的管理。
  從佛教徒個人來說,應不斷從印光大師的嘉言懿行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應注重整體素質的提高,樹立全體佛教的理念,本著菩薩四宏誓願,以勤勞刻苦、堅忍不拔的精神,開放、樂觀、積極的心態,在各自的崗位上致力於弘法利生、莊嚴國土的事業。在修行方法上不妨根據自己的根機,一門深入,"老實念佛"。
  (原載《弘化》2001年)
 

 

上一篇:萬行法師:你以佛性看眾生,眾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眾生,眾生都是人。
下一篇:萬行法師:聖人有妄想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