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勸請功德”的講解(150~15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2-3) <150>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4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是為了悟到實相般若,
理悟是否定,親自喝一口才是證悟

本次提要:

  ■ “心誠則靈”如果變成“有唱則靈”就成了心外求法
   ■ 虛空永遠不會變,修行就是為了成就一個空,俗谛是渡船,真谛才是彼岸
   ■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是為了悟到實相般若,理悟是否定,親自喝一口
   才是證悟
   ■ 不能以知道了為滿足,如果自己沒有開悟,又怎能知道別人開悟了呢
   ■ 禅師的瞪眼、拍掌,沒有基礎的人是悟不了的
   ■ 好名利的人,未能離欲,怎能開悟

 “心誠則靈”如果變成“有唱則靈”
就成了心外求法

所以聲音也是假相,《金剛經》裡說:若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你向佛菩薩祈求,佛菩薩並不是聽你的聲音,而是觀你的心。佛門常說,“心誠則靈”,現在變了,變成“有唱則靈”,好像你唱出聲音就靈,這真是在心外求法。

虛空永遠不會變,修行就是為了成就一個空,
俗谛是渡船,真谛才是彼岸

什麼才是無相?什麼才不會變?那就是空。虛空無相,虛空永遠不會變,修行就是為了要成就一個空。說“成就了空,不是什麼也沒得了嗎?”當你什麼也沒得的時候,你就成就了。這是深般若的道理,是真谛,是絕對的真理。廣般若都是從相上去說,為了使眾生能懂,說的是世俗的真理,叫俗谛。俗谛是個利用,是橋梁,是渡船,我們目的是要通過這座橋梁到達真谛的彼岸。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是為了悟到實相般若,
理悟是否定,親自喝一口才是證悟

這樣講你們就明白了,所謂真見就是見諸法實相。我們通過文字般若、通過觀照般若,就是為了悟到實相般若。在講實相般若時就要講到“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這麼講,就是剛才四個人比喻中的第三種。即使你確實理論上悟了,這是理悟,還不能了生死;要解決問題,還是靠第四個人的話,他給你一杯茶,你親自喝一口,明白了你才證悟了。

不能以知道了為滿足,如果自己沒有開悟,
又怎能知道別人開悟了呢

有人接受了善知識給他的茶卻不喝,僅僅是拿在手裡,“我知道啦,我手中有啦。”以此為滿足,這種人歷史上特別多。那些被稱為開悟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開悟?你說他開悟了,你自己都沒有開悟,怎麼知道人家真開悟呢?

禅師的瞪眼、拍掌,沒有基礎的人是悟不了的

如果你真的開悟了,要你講,你也沒辦法講,只能閉起嘴巴來。禅宗就是叫你閉起嘴巴來,所以用種種的手法來啟發你。你假如問禅師:“開悟是什麼?”(豎起一指)說“八萬四千法門到底講了什麼?”(做了個手勢),“什麼叫做緣生法?你給我講講。”(拍巴掌)就看你悟不悟。多少人坐到老死,還是不悟,只好說“慚愧慚愧,人生幾何,一輩子空過了。”禅宗一心禅是攝受上根上智的,沒有基礎的人是悟不了的。

好名利的人,未能離欲,怎能開悟

要看他到底是不是真悟,再打個比喻給你們聽。從前有兩個年輕人到巫婆那裡去,剛好有人在裡邊求神,巫婆一打哈欠就表示鬼上身了,那麼嗯啊嗯啊唱起來。這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說了一句,“地上一百元鈔票是誰掉的?”巫婆馬上說,“是我的。”假的!怎麼見了鈔票,神鬼都跑掉了?所以見鈔票就撈,全是假的。如果“開悟的人”一聽有人在講:“這是好生意呀。”便去投資,還不肯吃虧爭名爭利,這是假的,離欲都沒有離欲,你開悟什麼呀?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2-4) <151>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4日

   因為眾生具有能,所以眾生能成佛,
不能轉的思想就是外道知見

本次提要:

  ■ 以一切法性空的觀點去看一切,就叫真見,沒有悟到深般若的境界,又怎
   能成如來
   ■ 因為眾生具有能,所以眾生能成佛,不能轉的思想就是外道知見
   ■ 如果把作用也空掉了,那是斷滅空,從性空中緣起一切,這一切本身就性空
   ■ 知道並不等於見到,自己都不干淨,能見自己的佛性嗎?要斷盡煩惱才能見
   本來面目
   ■ 能見自己佛性的光,能見眾生佛性的光,才知佛性的光是一樣的,所以叫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覺悟、智慧和成就都是從法上來的
   ■ 不進入般若智慧,就打不開寶藏的門,永遠是個流浪漢

 以一切法性空的觀點去看一切,就叫真見,
沒有悟到深般若的境界,又怎能成如來

我們修行要想在法上開悟,那必須要能夠確實理解,並證到一切法性空。能理解僅僅是理悟,要達到證悟才能了生死。

你明白了一切法性空,以一切法性空的觀點去看一切,就叫真見。如來在哪裡?就在真見裡,如來說的法都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出於如來的真見。深般若講的是空,所以深般若就是真見。你不能從道理上理解深般若的一切,還沒有接受到深般若的種種智慧,不能在深般若裡達到覺悟的境界,那你怎麼成如來呀?

清淨的法身遍虛空,法身本來就是空,如果不空,十方如來的法身豈不要打架了?因為你碰到我,我碰到他了。能海上師說過,我們法流是一切法無自性派,所以我們修的道,就是成佛的道。

因為眾生具有能,所以眾生能成佛,
不能轉的思想就是外道知見

宇宙人生永遠存在的僅僅是個能,因為眾生身上有能,所以眾生能成佛,能就是作用。因果能轉不能滅,因果能轉,也是因為有這個能。如果你認識不到這個能,那麼就轉不了。不能轉的思想就是外道知見,外道說人永遠是人,神永遠是神,雞永遠是雞,狗永遠是狗。我們佛教就否定這個思想,佛教說狗能轉人,人也能變狗,因為眾生身上都有這個能存在。

如果把作用也空掉了,那是斷滅空,
從性空中緣起一切,這一切本身就性空

講空的人如果把什麼都空光了,宇宙的能也空掉了,宇宙能起作用的作用也空掉了,就是斷滅空,因為他否定了緣生法。緣起和性空,這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為性空才能緣起,由於從性空中緣起一切,這一切本身就性空。

知道並不等於見到,自己都不干淨,
能見自己的佛性嗎?要斷盡煩惱才能見本來面目

咱們修禅定經常要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明明心是心,佛是佛,眾生是眾生,怎麼叫三無差別?你認為有差別,就因為還沒有親證到自己的佛性,你連自己佛性都沒有證到,哪能見眾生的佛性?你見到自己佛性,見到眾生佛性,你就成就啦。

講法時常講眾生都有佛性,比如你看見一條狗,你身子一蹲去抓磚頭,它馬上就跑掉了,這就是佛性的表現,因為它有覺悟它能辨別。

這樣講佛性,僅僅是個比喻,做個初步的啟發呀,不要以為認識到這兒就是見到佛性了。一個孩子會講話,拿面鏡子照照自己的臉,還是拖鼻涕的孩子。有的孩子不肯擦鼻涕,他用髒手指一抹,結果鼻子墨黑的,成了貓鼻子,連鼻子的本來面目都給他掩蓋了。自己都不干淨,能見自己的佛性嗎?所以要斷盡煩惱才能見本來面目。

能見自己佛性的光,能見眾生佛性的光,
才知佛性的光是一樣的,所以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你能真正見到自己佛性,見到眾生佛性,你才知道沒有兩樣。如果你能見到自己佛性的光,見到每個眾生佛性的光,你去看看這個光還不是一樣的,所以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我們修行成就的境界。

覺悟、智慧和成就都是從法上來的

這些覺悟、這些智慧以及我們將來的成就都是從法上來的,所以不管你修什麼宗派都好,但是你不到成就,不到圓滿,還是不好。為什麼我們贊歎賢聖僧、贊歎阿羅漢、贊歎菩薩、贊歎佛?因為他們成就了。阿羅漢比凡夫好,阿羅漢跟佛比,不肯發大心、不想修菩薩道,不好,所以佛要呵斥他。

不進入般若智慧,就打不開寶藏的門,
永遠是個流浪漢

你要想得到大成就大圓滿,你不進入般若智慧,你不打開這個寶藏的門,你怎麼能得寶?所以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什麼宗派、顯教密教、性宗相宗,全要進入大般若,否則你是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你門都沒有打開。

今天咱們跟大般若法流特別有緣,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福報。我講了這麼多天了,講來講去,無非是教你們在大般若法流這個菩提大道上,怎麼打開這個寶藏的門,你打開了這個門才能得寶,你不得寶永遠是個流浪漢。

好,今天到這裡。(回向)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1) <152>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佛法是真理,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
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

本次提要:

  ■ 能見自己佛性才能知道自己佛性本來就具足,證到了圓滿的法身,就是
   成就了自己的法身佛
   ■ 破迷才能顯真,光明表智慧,沒有智慧就叫無明
   ■ 一切煩惱從無明開始
   ■ 前世的習氣煩惱會等流到今世,科學的研究達不到徹底圓滿究竟的智慧境界
   ■ 佛法是真理,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

 能見自己佛性才能知道自己佛性本來就具足,
證到了圓滿的法身,就是成就了自己的法身佛

昨天我們講了“能生眾生種種真見”,有了真見才能見自己本來面目,見到本來面目就是見到自己佛性。能見自己佛性,才能知道自己佛性本來就具足,只是由於種種妄想執著,而不能悟到如來的智慧德相。所以我們從法上證到自己的清淨法身,才知道每個眾生佛性圓滿、本來清淨,這種本來清淨就是如來的智慧德相。證到了圓滿的法身,就是成就了自己的法身佛。

破迷才能顯真,光明表智慧,沒有智慧就叫無明

昨天講到,只有破了迷才能顯現真,所以我們的知見、我們看問題的觀點,全要排除內心的迷茫以及外境使我們起的迷惑。人到迷惑的時候就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比如人眼睛老花了,陰天有霧,陽光不太好,看書就有點不清楚,如果是陽光非常明亮的中午,老花眼看字就看得清了。眼睛雖然有能看的功能,也還要靠光明,光明弱了,看東西也糊塗。在黑夜裡我們眼睛根本看不見東西,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眾生就處於黑暗的生死長夜中,為什麼眾生會在生死長夜中不斷地流轉受苦?就因為沒有光明、沒有智慧,看不清啊,這就叫無明。

一切煩惱從無明開始

從文字上可以知道,無明就是沒有光明,一切都看不清楚。光明表智慧,無明當然表愚蠢。煩惱從哪裡來?從無明來,一切煩惱都是從無明開始,也就是說一切煩惱都是從愚開始。

前世的習氣煩惱會等流到今世,
科學的研究達不到徹底圓滿究竟的智慧境界

從三世因果來說,前世的習氣煩惱會等流到今世。今天的科學只研究到:孩子的個性脾氣是父母遺傳給他的。遺傳當然也起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現在有許多說法都很勉強,科學家只能解說他所研究到、他所明白的,而無法解說他未曾研究、未曾明白的。沒研究到、沒明白,當然他也無從說起。

人們常說科學是不斷進步的,為什麼會進步?因為他是從落後中進步的,明天的進步就證明了今天的科學是落後的。科學永遠進步,說明科學永遠落後。所以科學不是圓滿、徹底、究竟的學說,也達不到徹底圓滿究竟的智慧境界。

佛法是真理,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
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

佛的道理是絕對的真理,既然是絕對真理,就不可能從相對中出現進步,因為它遠離了落後和進步、遠離了種種發展,已經徹底究竟圓滿了,還發展什麼呢?它這個智慧是一動不動,不動就是金剛,所以稱為金剛智,它超越了人世間的一切智慧。只有從不動的般若智慧中,才能達到像如來那樣的真見。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2) <153>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
這個愛不同於菩薩愛眾生的愛

本次提要:

  ■ 眾生的心跟著外境而動,就因為覺悟不夠,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眾生的
   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
   ■ 人從無明來,生孩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父、母,還有你自己
   ■ 教授聽了十二因緣,就皈依佛門了
   ■ 十二因緣所以會引起生與老死,是因為眾生有癡愛種子,遇境就會發動去愛
   ■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這個愛不同於菩薩愛眾生的愛

 眾生的心跟著外境而動,就因為覺悟不夠,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眾生的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

眾生所以會流轉生死,就因為有煩惱;眾生所以有煩惱,因為有無明。眾生的智慧覺悟還不夠圓滿,沒有達到不動的境界,外界的境一動,眾生的心就跟著動。為什麼眾生心會跟著外境動?因為眾生的覺悟不夠,看問題看不穿,這就叫無明。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破除眾生的無明,才能切斷生死的瀑流。如果眾生一直保持愚,就一直破不了無明,一直了不脫生死。

人從無明來,生孩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父、母,還有你自己

人從哪兒來?世俗上說人是父母生下來的。媽媽生孩子好比樹開花結果,也好比雞生蛋,現在玩具的雞也能生蛋,可見得這只是把蛋生下來的工具,也就是一個助緣罷了。媽媽的肚子也是孩子生下來的工具,如果條件不具足,光有工具也生不出孩子。生孩子必須要三個條件:爸爸、媽媽還有你自己,你不投到母胎裡,你也不可能從母胎裡生下來。是什麼推動你投到母胎裡去呀?粗說是男女的愛吸引著你,細說一切煩惱都起於無明。所以真正說明白,人是從無明開始,這就是佛教講的科學。

教授聽了十二因緣,就皈依佛門了

解放前能海上師在四川講經,四川大學有個信佛的教授,一定要拖另一個教授去聽講經,這個教授不想聽,說“我是研究科學的,怎麼去聽迷信呢?”他認為佛法是迷信。信佛的教授約了他好幾次,盛情難卻,他就去了。

那個年代是坐黃包車,他到了門口不進去,跟黃包車夫說:“你別走,我等一會兒就要回去的。”偏偏能海上師講法聲音特別響,所以他在門口也聽到了。那天是講十二因緣,就是講人到底從哪裡來的。他越聽越感興趣,想想佛法講的不是迷信,全是科學嘛,他也跑進去聽,後來就皈依了能海上師。

十二因緣所以會引起生與老死,
是因為眾生有癡愛種子,遇境就會發動去愛

緣覺是利根,他無師自通,不管佛出不出世,他都能悟道,脫離生死輪回,他悟到的就是十二因緣。他觀察宇宙人生的一切,乃至看到花開花落、人的生老病死,觀到後來他就悟了。

十二因緣,無明是第一位,無明緣起行;行緣起識;識緣起名色;名色緣起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裡長到六根具足,眼耳鼻舌身意都長全了,孩子就要生下來了;生下來他接觸到外面的種種環境,就有了觸覺,所以六入緣觸;有了觸覺就能感受到舒服不舒服,苦和樂,所以觸緣起受;他感受到快樂,對快樂產生了愛,所以受緣起愛;他心有所愛就會去拿,有愛必有取,愛緣起取;拿來了,本來沒有的,就有了,取緣起有;有了之後他就執著這個有,執著於有我這個人,有我所有的一切,執著了不肯放,又會引起下一世的出生,所以有緣起生;有生就必有老死,生緣起老死。因為眾生心裡有貪嗔癡的種子,這個種子遇到境就會發動你去愛,所以叫貪愛。

煩惱習氣的愛,會導致生死流轉,
這個愛不同於菩薩愛眾生的愛

我們今天講的愛是指煩惱習氣的愛、貪愛的愛,而不是現在社會上提倡獻愛心的愛,也不是指菩薩愛眾生的愛、慈悲心的愛,這要區分開來。我們反對的是貪嗔癡煩惱的愛,這個愛會導致生死流轉。因為你有貪,你就會去執著它,一執著你就捨不得放掉,越執著越難解脫,越不想解脫越執著,生生世世流轉,也不知道流轉了多少次了,數也數不清,所以說無始以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3) <154>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
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本次提要:

  ■ 覺悟的光是永恆的,它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為他的覺悟被傲慢蓋住了
   ■ 佛經有四句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 無明隱藏很深,要把它引出來,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覺悟的光是永恆的,它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我們被生死綁住了,不得解脫,根子就在無明。前幾天已經講清楚了,宇宙間只有我們覺悟的光是永恆的,它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光沒有來去就沒有強弱,沒有強弱就是平等。我們覺悟的光,也就是如來的法身光明,除了這個光明以外都不能達到永恆、平等。太陽有太陽光,月亮有月亮光,即使太陽還是在高空,烏雲來了就把它遮住了,晴天變了陰天,就看不見陽光了。如果烏雲太厚的話,明明是中午,一下子天黑起來,好像到了晚上,人們就會起恐怖,好像到了世界末日。

傲慢的人成不了好的修行人,
因為他的覺悟被傲慢蓋住了

無明就是能遮住陽光的烏雲,哪怕只是一朵白雲遮住了太陽,陽光也會打折扣。你不破除無明,你看問題多少有點看不清,你看不清,在黑暗裡摸索,必定會有許多事情你不明不白、顛顛倒倒,許多事情都搞錯了。傲慢的人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為傲慢本身就是一種煩惱。聰明有學問的人一起傲慢,他也成不了好的修行人,因為他的聰明和學問裡夾有傲慢,傲慢的煩惱會遮蓋他的聰明,為什麼他自己發現不了?因為他被傲慢蓋住了。

佛經有四句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
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佛經裡有幾句話:“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一個傲慢的人處處要在人面前表現出他的優越感,“猶如盲執燭”,好比瞎子拿了一個點亮的燭火,“照彼不自明”,雖然燭火的光照亮了周圍的一切,但是瞎子卻看不見。

從前我曾把這幾句話用語體文改寫了一下:有一間黑暗的房子,第一個人走進去,他什麼也看不見;第二個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什麼都看見了;第三個人也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仍然什麼也看不見,因為他是瞎子。

傲慢的人就好比瞎子,你用佛法的光明去照亮他,他不接受,你也沒辦法。或者多多少少聽到了一些佛法就傲慢起來了,好比傲慢的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一副傲慢的樣子,表示自己什麼都明白,什麼都看見,結果這邊一撞,那邊一碰,把東西都撞倒了,他還洋洋自得:你看我照樣往前走。門口的人嘿嘿嘿在笑,他還不知道人家在笑他。如今佛門裡這種人還特別多。

佛法能破無明,破了無明,
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為什麼要學佛法?佛法就能破你的無明。法身本來就清淨,本來就圓滿,破了無明,清淨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無明隱藏很深,要把它引出來,
才能看清,才能破除它

無明到底是什麼?很難講得清楚,因為它細得很,隱藏得很深,你看不見,好比是一個狡猾的敵人,怎麼去破它?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它引出來。好比土匪已經打敗了,表面上看,一個土匪也沒有,可是不等於徹底干淨了、太平了,他化整為零分散躲在山洞裡,很難找。他白天不出來,黑夜都出來搗亂,搗亂完又鑽進去,咋辦?

拿修法來說就有一種秘密的修法,要假裝成土匪,想辦法把土匪引出來。這是秘密法所以要保密的,不能給敵人知道,敵人知道,他就又采取對付你的辦法。

你們看過《智取威虎山》嗎?楊子榮就是假扮成土匪,扮得很像,土匪都相信他,就是座山雕稍微有點懷疑,處處考驗他,問他為什麼晚來幾天?他就胡扯。還不相信,那麼再舉行一個百雞宴,女土匪要和他跳一種跳起來像狐狸一樣的舞,就看他會不會跳?解放軍哪會跳這種舞,偏偏楊子榮就會跳,什麼都很像,每次軍事演習,楊子榮很是投入,座山雕就相信他了。結果把土匪引出來,解放軍來個大包圍,全部消滅。座山雕把椅子移開,想從地洞裡逃走,楊子榮早就知道了,一個箭步躍過去,座山雕就沒有辦法逃了,最後問他:“你到底是誰?”“我是人民解放軍偵察兵。”“完啦,只好我命休也。”

這個故事很有啟發,要把無明引出來,你才能抓住它,才能破它。從前有很多人解說無明,還有許多小故事。一個徒弟問師父:“師父,無明到底是個啥東西?”師父臉一唬,“修行還沒有修好,問什麼無明!”徒弟有點不高興,“問也不能問啊?”師父說:“這就是無明。”就把徒弟的煩惱無明引出來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4) <155>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無明是過去世的煩惱,到今世成熟了,
就起了煩惱的破壞作用

本次提要:

  ■ 無明一起,煩惱就會跟出來,所以要在煩惱剛起時去找無明
   ■ 無明是過去世的煩惱,到今世成熟了,就起了煩惱的破壞作用
   ■ 無明是智不及愚及煩惱愚,所以愚的人容易起煩惱
   ■ 如果小智不及愚,那麼佛是大智慧,豈不是更比不上愚

 無明一起,煩惱就會跟出來,
所以要在煩惱剛起時去找無明

還有人說:“你要找無明,就在睡覺還沒有睡著的時候找,剛剛要睡著這一剎那,就是無明。”我聽了這話,就在睡覺時體會自己睡著沒有,真正到這個時候卻已經睡著了。(眾笑,師笑)所以你們修行不要錯過機會,有人看見別人起煩惱,他也跟著起煩惱,真是大笨蛋,這是好機會呀,別人起煩惱你就看看自己心動不動。心裡一討厭,開頭上這一點點就是無明。但是時間不長的,一會兒就變成粗煩惱了。

無明是過去世的煩惱,到今世成熟了,
就起了煩惱的破壞作用

再看看佛法上是怎麼解釋無明的?“先世煩惱,今世果熟”,無明是過去世的煩惱,今世成熟了。人都有煩惱,人死了,煩惱可沒有死掉,等到你投入母胎,生下來了,前世的煩惱習氣也等流到今世,在你今世生存的時候就起作用了,好像果子熟了,當然是起煩惱破壞的作用,這就是無明。

無明是智不及愚及煩惱愚,
所以愚的人容易起煩惱

又說:無明是“智不及愚”及“煩惱愚”。愚人就是什麼也看不清楚,什麼也不明白,什麼都是搞錯,顛顛倒倒,所以愚是學不得的。學愚就是顛倒,學愚就是要你走向三惡道的路,永遠跳不出生死輪回。

把愚解說得詳細一點:一種是智不及愚,你雖然有些智慧,可是你這個智慧不夠,由於你智慧不夠所產生的愚,就叫智不及愚。還有一種就是你本身的煩惱,叫煩惱愚。煩惱的人都是愚蠢的,愚蠢的人也都容易起煩惱。學愚是在釋迦佛叫你修行的路上開倒車,真是誤人子弟,危害不淺啊。

由於中國佛門裡多少年代以來,有人提倡愚,許多人受了影響,學愚的意志堅決,還表示要一輩子學愚,要永遠做一個愚人,還說愚人容易往生。釋迦佛可沒說過這句話。她拿出一本書來,“這本書裡有這句話。”這是人寫的書,不是佛經呀,還以愚為榮耀呢!

如果小智不及愚,
那麼佛是大智慧,豈不是更比不上愚

前幾年我在深圳過春節,我的學生收到一封信,看了以後臉上很不歡喜。過新年大家都是高高興興,信上偏偏說,“我真想哭,可是哭不出眼淚來。”奇怪,遇到了什麼事這麼傷心,連眼淚都哭不出來?(眾笑)“聽說你去學法,學了法你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所以我為你悲哀,想哭也哭不出眼淚來。”後面一句,“難道你不知道嗎?有個大居士說過:小智不及愚。”小智慧還比不上愚,大智慧當然更比不上愚了,那麼佛是大智慧,所以佛也比不上愚。在佛看來,愚不可能成佛,在他看來,佛還比不上愚。你說顛倒不顛倒!如果愚人也能成佛,那豈不成了愚佛?

我在福鼎時,聽說有一天有人去拜訪一位法師,被法師訓了幾句,法師說他:“你也是學法的,你竟然連戒定慧都不要了!”連戒定慧都不要了,實在使人忍無可忍啊。沒有佛法的智慧的人,永遠也破不了無明,永遠也了不脫生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5) <156>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古代讀書人的孤高,學不得,
脫離了群眾,咋度眾生

本次提要:

  ■ 無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在人生的路上究竟過的什麼日子?好好體會體會
   ■ 輕信世間上哄人的好話,你也會顛顛倒倒
   ■ 有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我說:睡補不如禅補
   ■ 修行人不搞“修飾文字美”,所謂潇灑走一趟,哪個人沒有流過淚
   ■ 古代讀書人的孤高,學不得,脫離了群眾,咋度眾生
   ■ 眾生直到老死,每分鐘都不自在,唯有佛法,能解眾生之縛
   ■ “脫牢猶如鳥出籠,解縛氣壯千裡駒”,這就是修行人的自在

 無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在人生的路上
究竟過的什麼日子?好好體會體會

無明隨著我們生下來而帶到這世,這叫與生俱來。你生下來了,無明也生下來了,仍然在你心裡起迷茫。從小長到大,我們在人生的路上究竟過的什麼日子?好好體會體會。

輕信世間上哄人的好話,你也會顛顛倒倒

世間上有許多話聽不得的,全是哄人迷惑人,你稍微得到一點快樂,他就把這個快樂描寫得無比美好,讓你迷惑掉。所謂“花好月圓,百年好合”,其實鮮花只是迎春笑,到冬天花就不好了;月亮只在十五圓一天,十六就不圓了;“百年好合”,結婚後卻天天吵架;“白頭到老”,沒到白頭就離婚了;“海枯石爛”,心早就變了; “子孫滿堂”,現在計劃生育只有一個孩子,而且全跟老人分開住。全是用好話哄人,還不如把福字顛倒,表示你顛顛倒倒。

有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
我說:睡補不如禅補

從前廣告裡推銷“好睡飲”,這是種保健品,你喝了就好睡。廣告裡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假如我做廣告,我要加一句:“睡補不如禅補”。吳醫生說,如果我不操心,去休息三個月,什麼病也不會有,全是辛苦來的。我休息好再修修禅定,那當然更是補了。還有一個廣告說,用了這種香皂“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那麼後年呢?十六,再過幾年,鑽到媽媽肚子裡去,那不是流轉生死嗎?(眾笑)

修行人不搞“修飾文字美”,
所謂潇灑走一趟,哪個人沒有流過淚

文人非常無聊,總喜歡利用語言文字來迷惑世間上的人,無非是在做文字游戲,讓人家欣賞他,結果使人們受了很不好的影響。經書上有句話:“修行人不應該在文字上搞修飾美。”現在這種文字上的修飾美,很多啊。外國人有句話,叫羅曼蒂克,中國話叫浪漫、潇灑走一趟,你人生真的這麼潇灑嗎?哪個人沒有流過眼淚啊?有許多姑娘一夜哭到大天亮,因為遇到了負心郎。包公還要鍘驸馬爺了,哪個靠得住啊?

古代讀書人的孤高,學不得,
脫離了群眾,咋度眾生

從前社會受了儒教的影響,個個傲慢,宣揚“孤高”。孤就是只有一個,高,以一個為高。寫起詩來,天上一輪明月,下面一個詩人,拿了一杯酒,看了一朵花,全是一,那不是脫離群眾嗎?這種人咋度眾生啊?我就反對孤高,我主張發菩提心,深入群眾。

眾生直到老死,每分鐘都不自在,
唯有佛法,能解眾生之縛

你想潇灑自在,看看你這一輩子到底自在不自在?別說假話了!過去世就因為不自在,你才投的胎呀,你生下來一直到老死,每分鐘都不自在,因為有條繩索把你綁住了,這叫縛,這個縛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解開過。要解這個繩索,只有學佛法,“能解一切眾生之縛”,這就是說的佛法的功德和作用。

“脫牢猶如鳥出籠,解縛氣壯千裡駒”,
這就是修行人的自在

不解開縛,你自在嗎?鳥被鳥籠縛住,有翅膀仍不能高飛;千裡駒,腿被繩索綁起來了,不要說不能走,連站也站不起來。一個人必須要解開縛、脫開牢籠。從前我寫了兩句話,脫牢猶如鳥出籠,解縛氣壯千裡駒。不脫離鳥籠,你這只鳥想飛,飛得出去嗎?僅僅是被人欣賞,被人玩弄,根本沒有你的自在。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6) <157>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人受迷惑,還不是受感情的迷惑,
不從佛法裡覺悟,你是跳不出苦海的

本次提要:

  ■ 鳥尚且知道,靠外力和自力求得解放
   ■ 痛苦的人大都是感情問題,被感情所綁苦得很
   ■ 世人認為愛情比生命價更高,佛弟子認為,生命比愛情價更高,活著就是
   為了爭取自由
   ■ 人受迷惑,還不是受感情的迷惑,不從佛法裡覺悟,你是跳不出苦海的
   ■ 醒不過來,被死所綁,一醒過來,就被感情綁住,證了法身,就自在了
   ■ 世人為人所綁、為物所綁,一輩子為所得到的東西累得辛苦

 鳥尚且知道,靠外力和自力求得解放

有一種鳥,如果幼鳥被人關在鳥籠裡,母鳥會來找它,每次都叼一些東西給它吃,最後一次母鳥叼了一只有毒的果子給它吃,它就死了。飛不出去還不如死掉,鳥都有這樣的志氣。

還有一只鳥被關起來了,另一只鳥天天飛過來,“啾啾啾……”也不知在說什麼,鳥很有感情的,尖尖的嘴碰嘴,表示親熱。養鳥的人倒是好心,想放它出去,讓它自由,又怕被人家抓到,也很猶豫。後來有一天看見鳥籠的門被內外兩只鳥合力撬開了,裡面一只鳥就飛出去了,可能它們這幾天在商量怎麼樣越獄,好比從前的革命戰士相互溝通,求得解放。

痛苦的人大都是感情問題,被感情所綁苦得很

鳥尚且如此,人為什麼不求得解放呢?人有時候也有這個覺悟,痛苦的人來找我,很少是因為找不到工作、餓肚子,都是吃得飽飽的、穿得暖暖的來找我,有什麼苦呀?卻吞吞吐吐不肯說,眼睛看看旁邊人──哦,要旁人出去,他才肯講,說來說去無非是感情問題。眾生都是被感情所綁,苦得很。

世人認為愛情比生命價更高,佛弟子認為,
生命比愛情價更高,活著就是為了爭取自由

從前有個人寫了一首詩,他很想自由啊,“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都可拋”,看來他爭取自由的精神很偉大。在我看來,其中兩句應該倒過來,因為生命比愛情價更高。

人受迷惑,還不是受感情的迷惑,
不從佛法裡覺悟,你是跳不出苦海的

這種事世間上很多,台灣有個女作家寫文章多好哇,年輕人特別喜歡看,因為感情問題,自殺了。有個電台的主持人,專門給青年解答人生問題,幫助了很多年輕人,輪到他自己,卻通不過,自殺了,也是因為感情問題。

感情把人從早綁到晚,從小綁到大,人受迷惑,還不是受感情的迷惑。所以不從佛法裡覺悟,你是跳不出苦海的。世間上雖然有句話,要理智勝過於感情,但是有幾個人做到?好比兩個人受了婚姻的苦,一個說“我再也不結婚了”,另一個人也說“我不結婚了”,兩個不想結婚的人因為志同道合,非常投機,經常在一起說說笑笑,結果這兩個人結婚了。

我說的是人世間的真相,人世間一切都是假相,看看穿,別受迷惑了。

醒不過來,被死所綁,一醒過來,
就被感情綁住,證了法身,就自在了

眾生無時無刻不被綁住,從早晨醒過來開始,如果你醒不過來就不自在了,因為你被死綁住了;醒過來就活了,一醒過來,就被感情綁住了。說“醒也不好,不醒也不好,那咋辦哪?”證了法身,還有什麼睡覺、醒過來呀?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

世人為人所綁、為物所綁,一輩子為所得到的東西累得辛苦

醒過來,躺在床上不想起來,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賴在床上,自在嗎?你被床綁住,被被窩綁住了。剛結婚的新郎,本來天天早起的,結了婚也晚起了,被新娘綁住了。一起來要穿衣服,不穿衣服不要凍死嗎?被冷空氣綁住。起床要吃早飯,不吃早飯,餓得難受,被餓綁住了。一會兒熱了又要脫衣服,被熱綁住了。一會兒要去大便了,不大便難受,也是被綁住了。拖了鼻涕要擦,你不想擦,人家要說你髒。有人放個屁,別人就說臭,也沒有你不放屁的自在。

買東西被東西綁住,穿高貴的西裝,被西裝綁住,時刻怕別人碰髒自己的衣服,(朝衣服吹氣)不是衣服服務人,是人去服務衣服,綁得這麼厲害,人還會自在嗎?修行人哪有床?哪有西裝?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塊布,疊起來禮佛,攤開來睡覺,這叫“具”。修行人樹下、房檐下、露天,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躺下去睡的,這是頭陀行裡的隨處住。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3-7) <158>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5日

   佛教育我們要自己解脫自己,
所以自己的力量最大,成佛都是自己成的

本次提要:

  ■ 人難做,難做人,難就難在眾生被自他煩惱習氣所縛,連說句話都沒有
   你的自在
   ■ 佛教育我們要自己解脫自己,所以自己的力量最大,成佛都是自己成的
   ■ 法身就在我們生活裡,哪怕是一根草,我們都會在它上面存在覺悟
   ■ 眾生執著於一個我,就出現了不夠遍滿、不夠圓滿、不夠究竟的知見
   ■ 眾生全被生活中的我、我所、愛、家、名利所縛,不解縛就得不到自在

 人難做,難做人,難就難在眾生被
自他煩惱習氣所縛,連說句話都沒有你的自在

還有各種各樣的縛,首先被自己習氣綁住,今天菜不合口味,你就吃不下飯,多不自在呀,就被飲食的習氣綁住了。在家人吃三頓,出家了吃兩頓,實在不習慣,回寮房偷偷煮方便面,被三頓飯的習氣綁住了。人與人之間也綁得厲害,年輕人談朋友,談到後來總是這麼一句話:“你愛不愛我呀?”,如果你想結婚也只能說“愛”,不能說“不愛”,也不能說“愛不愛,隨便我。”哪來你的自在?還要問你“是真心愛我嗎?”你不能說“有相皆虛妄,一切皆無常”,連說這兩句話的自在都沒有,還自在嗎?

你到人家去祝壽,也沒有隨便說話的自在,你想說點佛法,“老太太高壽,注意身體啊,風燭殘年,無常隨時會來臨。”人家兩個耳光把你趕出去,你說“冤枉,我是來說法的呀。”連說法都不自在了。

我說法也很苦的啦,有時說得人家怄我的氣,我想想,既然對我這句話怄氣就別說了,這一句不說,他對那一句又怄氣了,那一句不說,他又對別的話怄氣了,變成我一句話也不能說,真是做人難,難做人,做難人,難人做,(眾笑)你說自在嗎?

佛教育我們要自己解脫自己,
所以自己的力量最大,成佛都是自己成的

開悟都是從生活中開悟的,哪有離開生活修行的?不自在就是有所縛,如果你不解縛,你永遠不自在。

誰給你解縛啊?佛是大教育家,他只是給你教育,解縛要你自己解,所以佛一直說自己解脫自己。誰的能力最強?有人說“佛是萬能的”,不對,就解縛來說,你的能力最強,因為佛不可能把你的縛解開,要你自己解開,那不是你的能力最強嗎?因為自己的能力最強,所以成佛都是自己成的。古人也說,“解鈴還靠系鈴人”,你自己不解,要別人解,那實在不像樣。別人幫忙也是無可奈何,說到底還是叫你自己去解。比方說,你說“我要大便了,麻煩你給我褲帶解一解。”人家就說,“你又不是三歲小孩子,我又不是你的媽,你自己解。”

法身就在我們生活裡,哪怕是一根草,
我們都會在它上面存在覺悟

生活中的一切本來就存在著覺悟,包括每個生活中的人。比如說一生下來,小孩子根本不需要學,就會吃母親的奶,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這種能力本來就存在。法身到底存在在哪裡?就存在你生活的覺悟裡。你能覺悟,就是你的佛性。這個覺悟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沒有內沒有外,哪來中間?它是圓滿的,遍虛空的,無所謂內、外、中間,也就是說我們的覺悟是遍滿的,內對自身,外對外面的境,包括一切事物,哪怕是一朵花,哪怕是一根草,我們都會在它上面存在覺悟。

眾生執著於一個我,就出現了不夠遍滿、
不夠圓滿、不夠究竟的知見

每個眾生都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他也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的佛性跟你的佛性跟他的佛性,跟每個人的佛性都是一樣,所以我的佛性就是你的佛性,你的佛性就是我的佛性,所有的眾生佛性就是我的佛性,我的佛性就是所有眾生的佛性,那不是遍滿了?可是眾生執著於一個我,分別你的、我的、他的,就出現了不夠遍滿、不夠圓滿、不夠究竟的知見,變成我的佛性、你的佛性、他的佛性,佛性都是一樣,何來你我他?

眾生全被生活中的我、我所、愛、家、名利所縛,不解縛就得不到自在

眾生智慧覺悟為什麼不能徹底圓滿?全被狹小所綁。有我被“我”所綁,有身外之物,被“我所”所綁,有愛被愛所綁,有家被家所綁,有名被名所綁,有利被利所綁,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被生活裡的一切所綁,你真正要得到自在,你必須解縛。

怎樣才能解縛?剛才跟你們說的那麼生動活潑風趣,都是生活中的真實的面貌。這是一個啟發,我總是先擺事實後講道理,怎麼講解縛的道理?明天繼續講。

好,今天就到這兒了。(回向)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4-1) <總第159>

傅味琴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6日

   佛法能解一切眾生生死之縛

本次提要:

  ■ 佛法能解一切眾生生死之縛
   ■ 見了強盜誰都害怕,被感情綁了,卻不知已被綁
   ■ 用虛假的形象來迷惑你,到後來你才會發現家裡的財寶全沒了
   ■ 被情綁住的人總感到愛情的偉大,還會幫壞人說好話
   ■ 一個受騙的故事,就能說明什麼叫軟賊

 佛法能解一切眾生生死之縛

佛法能徹底解救眾生苦難,所以勸請轉*輪的功德不可思議,說不盡,也講不完。

昨天講到“能解一切眾生之縛”,一切眾生,下至地獄,上至天道,不管是欲界、色界,乃至最最高級的無色界天,全有生死,全被生死所縛。這個縛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般人不知道的,非要用根繩子把他捆起來,他才知道被綁住了。除此以外,他都是糊裡糊塗的,明明被綁住了,還不知道被綁住。

見了強盜誰都害怕,被感情綁了,卻不知已被綁

好比強盜拿出刀,“你把錢掏給我!”那麼人人都知道:這是強盜。有種強盜,當時你不會知道,等你知道你也完蛋了,就是軟賊。他不用硬的用軟的,他不會跟你強行霸道,他會用軟綿綿的感情把你綁住。強盜搶你的財物有限得很,最多把你身邊的鈔票搶光,軟賊搶你的家裡的財寶可厲害了,會把你家裡的財寶全偷光,就是使用溫柔的感情把你綁住,你被綁了,還不知道被綁。

用虛假的形象來迷惑你,
到後來你才會發現家裡的財寶全沒了

以前在《晚報》上看到,有家人雇了一個安徽來的女青年做保姆,這個女青年非常老實,話也不多,不論桌子上放的大錢小錢她一分也不拿的,出去買東西回來報帳一點沒錯,干事情也挺好。主人很喜歡她,慢慢就把她當自家人,該回避的也不回避了。

這個女青年每天生活在她家裡,把她家裡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現金、首飾放在哪裡,存折、公債放在哪裡,鑰匙放在哪裡,等她全都看清楚了,有一天主人回來一看,抽屜全打開,值錢的東西都偷光,人跑掉了,這個時候你跳腳也沒用。這就是軟賊,專門用虛假的形象,用軟綿綿的感情來迷惑你。

被情綁住的人總感到愛情的偉大,還會幫壞人說好話

現在社會上男女談朋友,類似的事情也是多得不得了。先用感情把你綁住,讓你感到從來也沒有遇到過這麼好的人,對你真是體貼入微,而且口口聲聲“我是真心地愛你呀”。姑娘一聽到“愛”呀,就迷掉了,以為這人多麼偉大。假如有人提醒她,“你要小心,這人過去不好的。”她被感情綁住了,反而幫對方說話,“人會變的,你對他過去了解,你對他現在了解嗎?我是最了解他的人。”

一個受騙的故事,就能說明什麼叫軟賊

他看你被感情綁住了,就開始行動了,說“我想給你送一個禮物”,陪女的到珠寶商店,戒指、耳環都鑲有金剛鑽,標價八萬、十萬,女的只要稍微露出點喜歡,他就叫店員拿出來試,好像他是億萬富翁似的,女的被感情迷得心花怒放。

准備買了,忽然他臉上起了陰雲,仍然還給店員。出來以後女的問他,“你好像有什麼心事似的,為什麼事情難過啊?”“我是誠心來給你買的,結果我不能買給心愛的人,你說我心裡難受不難受?”“那你有啥原因啦?”“我現在手頭緊,經濟運轉不靈,所以我實在對你抱歉,如果我能得到十萬元的借款,我就比較輕松了。”女的想:你既然這麼愛我,我總要幫你啊。說,“你別愁,我給你想想辦法。”就挪用公款借給他十萬元。

等到第二天見面了,這個男的痛哭流涕,一個男子漢哭得這個樣子,肯定有什麼事情,“我對不起你呀,對不起你呀。”“啥事情?”“你借給我十萬塊錢,回去的路上給強盜搶走了。”女的還在幻想愛情偉大,“算了算了,別難過啊。”又給他十萬。他看看騙得差不多了,也就人影不見了,手機關機,地址都是假的,這就是軟賊。

 

上一篇:淨界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二
下一篇:淨界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