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一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靈峰宗論》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學人很高興,這次有一個殊勝的因緣來跟大家共同地學習《靈峰宗論》的課程。

《靈峰宗論》是蕅益大師一生當中在佛法的修學心得。在蕅祖滅度以後,由他的弟子把它編輯而成的。我們在研究這部論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研究這部論的一個目的。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龍樹菩薩把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成就佛法的功德大海他分成了兩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信心,就是我們依止過去的善根去接觸了三寶以後生起了一念清淨的信心,那麼由這個信心的支持,使令我們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就來到了三寶的功德大海當中。這個時候,在三寶的威德加持之下,持戒、修福,修福、持戒,在這樣的不斷的斷惡修善當中,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了一份的慚愧心,就是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內心當中開始有一個廣大的理想、目標,我們的生命當中要去追求廣大的聖道的功德,我要開始去消滅我內心的罪業。由於這個願力的支持,也能夠使令我們慢慢地、身口二業的罪業慢慢地減少,善業慢慢地增長。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境界還都是在一個有相的境界活動,內心還是有所得的境界。所以當我們這一念心受到有染污的境界去刺激的時候,我們的煩惱還是繼續地活動,這個煩惱一次一次地去干擾我們的信心、去破壞我們的慚愧心。假設我們只是停留在這個時候,一直都不前進,時間久了,慢慢地,這個無明煩惱是熟境界,它終究會把我們的信心跟我們的慚愧心消滅掉。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失去了慚愧,失去了對三寶的信心,也就失去了一個皈依處,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墮落到一種大苦惱的境界。所以當我們具足了信心以後,我們應該要進一步地學習大乘經論,成就智慧的光明。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慢慢地覺悟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能夠以這個空性的真理來調伏我們心中我執法執的顛倒。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方向會從前面的向外的執取變成一種向內的安住,就是內心當中有一種空性的廣大的家庭來保護著我們的善根、保護著我們的慚愧心。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在般若的空性的加持保護之下,它也就能夠慢慢地增長廣大。所以我們講“智為能度”,這個“度”就是解脫,由這個智慧的保護,使令我們的信心、我們的慚愧心能夠解脫於煩惱的干擾,能不斷地增長廣大。就是我們的修學佛法有兩個次第,一個信心、一個智慧。

我們應該如何得到智慧呢?在《涅槃經》上說,這當中有四個因緣:第一個、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聽聞正法,第三個、如理思惟,第四個、法隨法行。這四個當中,要以密教的說法,最根本的就是親近善知識,因為你依止不同的善知識,也就會有不同的知見、就會帶動不同的修行、招感不同的果報。所以在一個初學者,建立一個圓滿的正見,這件事情的確是非常地需要。那麼在我們現在所謂的末法時代,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的力量熾盛。在佛教界,可以說是眾說紛纭,各說各話,也不知道誰是對、誰是錯。那麼就在這個混亂黑暗的時代當中,我們依止一個有修有證、具足圓滿正見的古德,依止他的教法來修行,我們能夠在黑暗當中開創一條清淨光明的道路,這件事情的確是太重要。所以我們這次就以《靈峰宗論》來研究蕅益大師一生的思想跟他的修行內涵。希望在末法時代能夠幫我們抉擇出一條真正圓滿的菩提道路。所以我們依止這個宗旨很真誠地來學習《靈峰宗論》的課程。

現在我們請打開講義。

《靈峰宗論導讀》。將述此義,大分為三。我們要敘述本論的要義,基本上分成三科。甲一、前言,應有的認識;甲二、正文,是正式的內容;甲三、結示勸修。

先看第一科、前言。前言分三科:乙一、解釋論題,解釋本論的標題,就是“靈峰宗論”四個字;乙二、論主略史,我們對蕅益大師的生平事跡做一個簡略的介紹;乙三、主要教義,這一科是介紹本論的大綱以及整個修學宗旨。這三科都是屬於前言的部分,就是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的認識。

正文分五科: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三、持戒篇第三,乙四、止觀篇第四,乙五、淨土篇第五。第一科的發心篇是告訴我們如何地來確立我們修行的目標,說明發心的重要性乃至於如何地真正發心,這是第一個,目標的確認。有了目標以後是不夠的,應該進一步——修學正見,就是明白生命染淨的緣起,對於整個生命的真實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第二個正見篇。有這個正見以後應該要付諸身、口、意的實踐,就是修行。修行開出來是三科。持戒,持戒篇主要是對治身、口的罪業,由持戒的因緣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是對治身、口的罪業。止觀和淨土這兩篇可以說是對治意業的煩惱,可以說是“自淨其意”。不過,止觀是偏重在聖道門,淨土是偏重在淨土門。這就是發心、正見、修行這三個大科。這三個大科我們過去在講《佛法概要》也講過了,不過呢,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修行跟前面的《佛法概要》還不完全一樣。前面的《佛法概要》可以說是大小乘藏通別圓四教並談;這個地方的發心、正見、持戒、止觀、淨土完全是蕅祖的以一種天台圓教的思想,以一個圓滿的思想來開顯發心、正見乃至於如何地持戒、修止觀跟淨土,蕅益大師是把這五科認為是密不可分的,當這五科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呢,它是一種同時具足的操作。比如說,持戒跟止觀是分不開的,持戒跟念佛也是分不開的,它完全是以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這種華嚴經的境界,以一種圓教的根本思想來發展修行的內涵。所以,根據這種法門來操作,功德自然是更圓滿,使令我們成就大乘的圓頓種姓。所以,我們在講《靈峰宗論》的這五科,完全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枝枝葉葉的權教法門完全不提,完全講蕅益大師他的內心的真實本懷、圓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這個地方跟《佛法概要》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以蕅益大師的思想來發明這五科的內涵。

看甲三、結勸。結勸分兩科,乙一、結示法要,我們最後以一篇蕅祖的論文來總結前面的內容;最後乙二、舉頌勸修,我們舉出兩篇蕅益大師的偈頌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這個就是我們研究《靈峰宗論》,我們就分成這麼一個大科的情況。

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一科,甲一、前言。前言的第一科、解釋論題,我們解釋本論的標題靈峰宗論。靈峰宗論我們分成兩科,先別釋,再合釋,先把它分開來,把靈峰和宗論分開來,然後再把它合起來。

先看靈峰:

“靈峰”,地名,位於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上,介於桃園嶺及秦亭山間,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跡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

靈峰是一個山的名稱,是一個地方的名稱,是一個山,山名。它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杭州縣西湖之上,介於桃園嶺跟秦亭山這兩個山的中間,有一個叫靈峰山,就是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的名稱。為什麼以這個山的名稱來安立這部論呢?這以下說明它的理由:上有靈峰寺,竹木清幽,山石林立,乃游跡所罕及,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靈峰山上面有靈峰寺,寺外面的環境呢——竹木清幽,山石林立——山的前面種了很多的竹子,看起來清淨幽雅。不但是有竹子,還有各式各樣的大石頭,就像樹木一樣,石頭林立。因為這個山非常偏遠,一般的游客很少能夠到達。大師晚居此方,故依此立名。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年譜,會感覺到蕅益大師一生當中,他老人家二十四歲出家,五十七歲往生,時間也不是很多,三十幾年的時間,這一生當中,他老人家可以說是一心行道。蕅祖在五十五歲的後半年到五十七歲往生這兩年多,都一直住在靈峰寺,一直沒有下來。所以,晚年居在此方,所以為了紀念他的關系,就以這個寺或者山的名稱來紀念他。我們中國佛教經常以一種尊稱,比如說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開宗立教,我們有時稱為天台大師,天台大師就講智者大師了,或者講雲棲大師,蓮池大師在雲棲寺做方丈,就是以這個地的名稱來紀念祖師。蕅益大師也是這樣,以這個地方的名稱來紀念他,所以安立做靈峰,靈峰就是表示蕅益大師的意思。

再看宗論。

宗論——凡論藏有二種,專釋一經者曰“釋經論”;概宗十二部經,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經論”。此中言“宗論”者,即“宗經論”之略名也。

經,當然是佛說的了。佛陀說經,菩薩造論。菩薩為了解釋經典就造了很多的輪。論,我們一般分為兩類。一個,專釋一經者曰“釋經”,它是專門地解釋某一部經,比如說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它專門解釋《大般若經》,所以這叫釋經論,它是扣著一部經的經文來破字、解句、消文、釋義,這叫釋經論。第二種是概宗十二部經,自成名句文者曰“宗經論”。第二種是概,這個(既/木)是古字的概,現在下面那個木頭的木字是拿到左邊來,就是它是總括整個十二部經的要義。就是你把整個大小乘的經典融會貫通以後,你自己用自己的名句文、用你心中的名言把它表達出來、重新地組合,這個叫作宗經論,這個是綜合性的。比如說《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研究大小乘的經論,抉擇出一條使令我們對大乘的佛法僧三寶跟大乘的真如生起信心的一個方法,這個就是屬於綜合性的,叫宗經論。此中言“宗論”者,即“宗經論”之略名也。所以,這個宗論就是宗經論,就表示這一部論的功能是綜合性的,它是綜合性的,不是就著某一部經來討論的,那麼這個就叫作宗論。

那麼現在呢,前面是把它分開來,現在是把它合起來。

“靈峰宗論”——本論乃集大師生平開示之語錄及修學經歷所成之文集,師示寂後,由門下弟子成時法師輯成流通。

那麼這部論是蕅益大師在一生當中的一些開示的語錄,包括他的法語、他的書信乃至於他的修學的經歷。你看他的發願文,他經過很多次的閉關,這個閉關的過程就把它記錄下來。蕅益大師在生的時候,這部論並沒有流通,它只是一個稿子。蕅益大師往生以後,他的弟子成時法師把它編輯,然後才正式流通。這跟《論語》很像。《論語》也是孔夫子滅度以後,由他的門下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把它編輯、流通的。換句話說,這部《靈峰宗論》可以說是代表蕅祖一生的他的一些開示的法語跟他一些修學的心得。我們透過這部論的學習,能夠明白祖師的真實意。這個是解釋論題。

再看第二段,乙二、論主略史。以下我們把本論的論主也就是蕅益大師的生平事跡做一個簡單介紹。這以下我們是根據弘一大師所撰的蕅益大師的年譜所編輯而成,《蕅益大師年譜》。弘一大師這個年譜是根據年代來安排,學人把它稍微調整了一下。我是根據它的性質,分成七段,從他老人家的出生、整個修學過程到他滅度,把它分成七段,就不根據年譜的安排。

我們看第一段。第一段、名號。先解釋蕅益大師的名號。

大師俗姓鐘,名際明,字振之。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別號西有,晚號蕅益老人。

蕅益大師的名號,我們分兩部分,一個是他世俗的名號,一個是他出家的名號。我們先看世俗的名號。大師俗姓鐘,他在世俗的時候姓鐘,他的名字叫際明,他的字是振之,這是他在世俗的一個姓名。

再看他出家的名號。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這個智旭,旭就是早上的太陽。早上的太陽給我們一份的希望,光明和希望,表示他的師父對他的期許:希望蕅祖就像早上的太陽一樣,破除三界的黑暗,能夠引導眾生一份光明,叫智旭——智慧就像太陽一樣的光明。這是他的字號。

別號西有,晚號蕅益老人。智旭是他的名號。名號是師父給的, 剃度的時候師父給你的,你不能更改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你不能隨便更動。但是你可以自己安立別號,這個別號是可以自己個人的意願安立的。蕅祖安立一個西有、西有道人,晚年自號蕅益老人,這是他老人家的別號。這個別號表示一個祖師大德他當時的一個心境,西有、西有道人。

關於這個西有,我們看附表一,我們把它解釋一下。西有,第一個西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有表示存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真實存在的,不是天方夜譚,是真實存在的。那麼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真實存在,有沒有根據呢?這個地方我們引出它的根據:

《阿彌陀經》雲:“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是整個《阿彌陀經》的正宗分的一個大綱。蕅益大師認為,整個正宗分就是在發明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解釋得很多,在《彌陀要解》解釋得很多,我們可以約略地提出三個重點來說明。這段經文我們在研究的時候,第一個重點,我們看爾時佛告長老捨利佛,這個佛字值得我們注意。這件事情是誰說的?說這件事情是阿羅漢說的,或者是某一個在因地的菩薩說的,當然值得我們參考,但是不一定圓滿正確,阿羅漢跟菩薩的智慧都還有所不足。那麼這件事情是佛說的,那就值得我們注意了。佛陀的大智慧的境界是完全沒有障礙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說這以下的事情既然是從佛的金口所說,表示佛陀說的話都是真實語、如實語,完全沒有錯謬。所以這個佛字,就是這件事情是誰說的這件事情值得我們注意,佛告長老捨利弗,這第一點。第二點,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佛陀講出一個方向,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土。那麼這當中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有字是第二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有,這兩個有。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發揮得很多了,我簡單講一下。這個有,這當中的有是兩個內涵,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依報的存在,有一個依報的國土叫極樂世界;其次呢,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有一尊佛陀,這個正報的身心,在那裡說法。這個有,蕅益大師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發揮得很多、很詳細。基本上,在《阿彌陀經》當中有四段的結示:“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講到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以後有四段的結示。這個功德莊嚴,當然一切法的生起有它的因緣,蕅益大師就把它會歸到——三種功德力所莊嚴:第一個是本願功德力,第二個是名號功德力,第三個是自性功德力。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有,是存在,阿彌陀佛也是有,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存在哪裡呢?存在三個地方:第一個,存在彌陀的本願功德當中,存在名號當中,也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那麼,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蕅益大師最後的關鍵,他以名號功德力來總持一切的功德,他說,所有的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莊嚴是存在這句佛號當中——名以召德——以一句名號總持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有功德。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與名號一接觸的時候呢,我們內心當中“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個時候我們心中就能夠念念地存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以講“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當然事相上說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當然是正確的,佛說的話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功德是存在於這句佛號當中,當然也存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所以,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念念不可思議,百千萬億聲、念念當中都不可思議。所以在研究這段經文的時候,第二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有字。就是存在,極樂世界存在哪裡?我們把這個問題找出來。存在哪裡你都找不到,你怎麼能夠成就這個功德呢?這是第二個,有。第三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今現在說法這個今字。這個今字蕅祖也是發揮得很多,他最後的結論就是說,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是存在於過去、還是存在於現在、還是存在於未來?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有一個廣大的佛土,但是消失了;有一個廣大的佛土,對不起,還沒有成就,還有一個菩薩,他才剛開始在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說呢,這個今現在說法,表示這個國土已經成就了,我們現在就馬上成就、可以去受用的。這個今字,這個存在在時間上是屬於現在式的一個存在。所以,蕅益大師他為了使令我們在生死流轉的眾生明白這一層道理,大悲心啊,安立別號為西有,意思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存在哪裡呢?存在十萬億佛土外,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更重要是存在於這句佛號當中。蕅祖為了表達這樣一個觀念,所以他的悲心啊,就安立了西有道人這樣一個名號,這是這一層意思。

我們再看這段:晚號蕅益老人。蕅益老人這個地方也是有一段因緣,我們看年譜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蕅益老人是這個樣子的,蕅益大師的一生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就是他老人家在二十四歲到三十一歲的時候,這將近有七年的時間,他很少著作,完全是在自己的修行時間,就是出家的前七年都是在修止觀。這個止觀主要還不是其它的止觀,是禅宗的參禅的止觀、圓頓止觀。那麼到了三十一歲到五十四歲這二十三年的時間,他開始注意戒律跟教理,戒教二門,甚至於他還希望能夠真實地找到如法的五比丘來住世、如法地傳戒、如法地來受持比丘戒法,使令清淨莊嚴的比丘能夠如法地住世。他有這樣一個心情,在三十一歲到五十四歲有這樣的理想,追求五比丘的如法住世。但是到五十五歲,他的心情有變化,他講“臥北天目,萬念俱灰。 ”。蕅益大師感覺到,當然這是示現,蕅益大師的示現,一個生死凡夫在這樣一個眾生的塵勞境界裡面弘揚正法、續佛慧命,的確不容易,所以他抉擇應該先往生淨土去,所以他在五十五歲到五十七歲以後他就擺明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晚號的蕅益就是有這樣的心情,蕅者蓮花,益者真實利益。他最後的、晚年的心情就是說,不管研究戒律、不管研究教理,他的晚年的心情就是——最後的會歸,就是往生淨土,這個是真實的利益。這個事情是這樣啊,當然,有些人的心情他願意以凡夫的身份來眾生的塵勞境界裡面來弘揚正法、續佛慧命,這件事情啊,精神可嘉。但是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應該要先成就聖道,往生淨土以後。他說:“非法身菩薩,何以力挽狂瀾?”就是說,應該要先成就法身,以法身菩薩的身份來弘揚正法、續佛慧命,更有力量。所以,蕅益大師在晚年的時候就放棄了所謂的追求五比丘如法住世的心情,就一心念佛。所以他五十五歲上了靈峰山以後就不再下來,寫了幾個偈頌:臥北天目,萬念俱灰,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麼蕅益大師到晚年,為了表達他的意境、他的心情,所以自號蕅益老人,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休息一下。

 

上一篇:露意絲·海:生命的重建 第十三章 擁有錢財
下一篇:露意絲·海:生命的重建 第十四章 身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