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0~1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11)

                ◎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本次提要:

   ■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 學佛法不難,只要聽得懂
   ■ 能海上師的話簡短明了,都是精密攝持
   ■ 佛法能廣開,靠你廣學多聞
   ■ 念頭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 思維正法,念念無間,久即相應

法力不足煩惱難去掉

“法緣不及,故力微也。”煩惱是病,法是藥,藥的力量不夠,病治不好,法的力量不足,煩惱就難去掉。有人雖發大心,力量用足,但用法不恰當,一天磕五百個頭,昏倒在柱子上,頭撞出血,用紗布包了起來(眾笑)。這不叫法力,叫頭力,用頭去拼可不是法,證果成道是靠法的力量。你不聽法、不思維、不實踐,同學之間也不討論,吃不深吃不透,過一天算一天,這個法力就不足。

   能海上師說:學法貴精密攝持,深印於心,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則能隨文入觀。

學佛法不難,只要聽得懂

“學法貴精密攝持,深印於心。”法太廣了,心力也攝持不起來,所以要精密攝持。學科學開頭容易,後來就繁雜了,學佛法開頭難,越學越容易。凡事開頭難,因為你樣樣都陌生。昨天接到廣東來的電話,有位同學這次要來常住,她跟我說:“書我看不懂,別人講的法我也聽不懂,唯有傅老師講的法,我句句聽得懂,所以我一定要來。”不要怕廣大,不要怕難學,法聽懂了就不難了,天天聽,天天聽得懂,這有什麼難的?難就難在聽不懂。不論別人怎麼樣說,乃至取笑我講來講去不過戒定慧,我還是保持我的風格,為你們消除學佛法開頭的難。我做老師的幫幫你,一開口就讓你懂,那不是更好嗎?慢慢學廣了,再收,越收越小,精密攝持。

能海上師的話簡短明了, 都是精密攝持

今天我沒有遲到吧,我在房裡抓緊抄寫能海上師講過的話來作為提綱,怕准備少了不夠講,可是今天只講了提綱上的兩三句話。你們聽了一個小時的課,攝持起來就是能海上師的兩三句話,這就叫精密攝持。以後你們再看到這兩句話就懂了,用不著再回憶老師過去怎麼講的,我給你們講了這麼多,還不是抓住這兩三句話?所以這兩三句話就成了我講一個小時課的精密攝持。

佛法能廣開,靠你廣學多聞

由於我年輕時學多學廣,所以我就能把上師的兩三句話作廣大的解說。說這怎麼訓練出來?訓練不出來,功到自然成。就像婆婆急產房裡的孫子怎麼還沒有下來,急也沒用,等到你聽見“哇哇……”,就下來了,自己會下來的。文殊智慧全是自然出生,學不過是一個橋梁,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開了智慧才是自己的東西。

念頭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學法貴精密攝持。”既然有精密,自然有廣大,因為廣大,為方便起見,所以攝持起來。“深印於心”,容易在心裡深刻記憶。“念念無間”,念頭都在法上,沒有間斷,法的念頭不叫妄想。無間斷地去思維法義,就能排除妄念,妄念起不來了,就開智慧了。昨天你們的輔導老師跟我說:“老師總是叫我們討論,還叫我們說呀,想呀,叫我們去想、想、想,那我們不是沒時間打妄想了?”

思維正法,念念無間,久即相應

聞思修,思很重要,思維正法,能排除雜念,“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則能隨文入觀。”名相熟悉了,在這個時候,你就能夠隨著經文而進入觀想。

 (第七講完 2001.4.1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1)(總第12)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5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本次提要:

   ■ 重復才能熟,熟才能深印於心
   ■ 拋棄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 一下子去求高,十倒有九個半落空
   ■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 前世有根機,才能一觸即發
   ■ 速成畢業不頂事
   ■ 把塔頂放在地上,豈不笑話
   ■ 把經文攝頌,深印於心,不是方便了嗎
   ■ 能背出能海上師的話就行了

重復才能熟,熟才能深印於心

為什麼要精密攝持?精密攝持是便於深印於心,法義必須要熟,不熟你怎麼印得進去?要熟那就必須要重復,重復是很重要的。

拋棄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有人說現在人比從前人聰明,那是指某一點,並不是全面,從全面的發展看,現在人遠遠比不上從前人。把十分力量都集中在一點上,當然這一點會突出,哪怕集中八九分,這一點也會突出。修行可不能那麼干,修行應該在全面的基礎上,然後再集中一點。如果你拋棄了全面,集中於一點,只在這一點上成就,那算什麼成就?對初進佛門的人說些似是而非的話,強調他那一點包括全面,說起來挺好聽,結果耽誤了人家。

一下子去求高,十個倒有九個半落空

我年輕時上海有個地方講密教,我問去聽的人聽到些什麼,說:“這個法好比牛奶提純成奶油,奶油再提煉成酥油。”這種話聽起來很動人,但你必須要有牛奶啊,沒有牛奶,奶油哪裡來?沒有奶油,酥油哪裡來?根子還在牛奶上。這是利用眾生追求快高神奇的心態來吸引人往那裡跑。所以不懂佛法,一下子去求高,在我看來,十個倒有九個半落空的,除非有特殊根機。

從廣大中縮成,叫精密攝持

要精密攝持,首先要有一個廣大的基礎,原始材料都沒有,哪來高級的精密攝持?就算有個別得到殊勝的加持,開了智慧,也不過是小智慧,而且加持作用還離不開前世的根機。佛教不可能無中生有的,都是現實主義。

前世有根機,才能一觸即發

如果確實能這樣的話,為什麼別人得不到,就他得到了?不承認三世因果不叫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文盲,開悟後能講《金剛經》,如果沒有前世的種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六祖在前世唸《金剛經》、聽《金剛經》,不知多少回了,所以一觸即發,這是他的根機啊。

速成畢業不頂事

好比沒有小學,沒有中學,這個大學頂什麼用?以前出現過速成中學,速成大學。如今公司聘人,速成大學畢業的不要,為什麼?不頂事。

把塔頂放在地上,豈不笑話

所以精密攝持,必須在廣大的基礎上。好比建寶塔,寶塔建得高,關鍵在底下大,越上去越小,假如底下小,上面大,行嗎?你去試試,把一個玩具寶塔,寶塔頂放在底下,它安立得起來嗎?再說,你不要塔身,只要最高的塔頂,你把塔頂放在地上,它仍然這麼矮啊,光是一個頂嘛。別人就要笑話你:怎麼寶塔頂不放在寶塔上,卻放在地上?佛法是全面的,一抓片面就錯,不要把這種脫離實際的最快最高最圓滿作宣揚,末法時期不能成就,就是這個毛病。

把經文攝頌,深印於心,不是方便了嗎

精密攝持有什麼優點呢?基礎都已經熟了,不精密攝持,你搞得完嗎?拿背誦來說,你不精密攝持,每天從早晨背到晚上,也只能保持你不忘記。所以佛經裡長行完了,後面都有頌子,就是把長行裡廣大的法義歸結在頌子裡。比如《金剛經》如此廣大、深奧,最後歸結成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話把《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的修法全部說完了,這就是精密攝持。所以不僅僅密教是精密攝持,顯教也有精密攝持。一聽到《金剛經》裡的一個偈,就想起《金剛經》的法義,你把這四句話通過重復,唸得很熟,心裡刻得很深,那不是很方便嗎?

能背出能海上師的話就行了

如果你越學越廣,卻不能精密攝持,講起來就沒有系統,所以一定要精密攝持,而且還要重復,不重復怎能背得出來?我把能海上師的話抄在黑板上,怕你們不太懂,再廣大地給你們講,往往能海上師一句話,我要講一個小時,如果要你把我所有的話都背出來,能背得完嗎?那怎麼辦?你只要把能海上師的話背出來就行了,至於我的解說,你們理解了就可以了。我從前背能海上師講法的筆記,早晨走出門,全上海繞一圈,一面走一面背,背到家裡已經天黑,我一面洗澡一面還在背,連這些要緊的話都來不及背,再背我講的話,那背得完啊?所以精密攝持是很重要的。

(第八講未完 2001.4.25)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2)(總第13)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5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本次提要:

  ■ 攝總須知廣義,並非懶惰,越少越好
   ■ 把法深印於心,一想就抓起來
   ■ 念念無間,雜念插不進來
   ■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 不聽釋迦佛教導,不會有成就

攝總須知廣義,並非懶惰,越少越好

如果要把能海上師講的話再精密攝持,也可以縮成四句一個偈,但有原則,要全都明白,你不明白,豈不是開玩笑嗎?譬如有人聽說《金剛經》所有的法義就在四句裡,心想我何必去聽講《金剛經》?我只要念這四句就圓滿了,那你能懂嗎?說我有文化,我能懂,要你解說,你說:“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道教講清淨無為,佛教也講無為,所以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如夢幻泡影’,泡是泡泡,夢是做夢,幻是變幻。”再問你:“《金剛經》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怎麼解說?”你說:“我這四句裡沒有,問我干什麼?”豈不笑話?這四句你也該懂啊。“這裡邊已經圓滿了呀,我還要懂別的干什麼?”末法時期就是這樣,無知、傲慢、好高骛遠、追求神奇、懶惰、越少越好。

把法深印於心,一想就抓起來

重復能夠深印於心,照標准我們每天要修四座儀軌六次定,因為天天修,重復了,就能深印於心,然後才能起以後的作用,你前面的工作都沒有做,以後的作用咋起來?有人聽我講法,就討厭我講話重復,重要的話不重復,難道你真能一聽就不忘,你有這樣根機嗎?這個例子以前講過今天又講了,也不能說一個例子只能在一個地方用。譬如我編寫材料,戴了一副眼鏡,現在講課了,又戴這副眼鏡。要知道戴這副眼鏡我編材料也合適,現在講課,戴這副眼鏡也恰當啊。一個例子只要放的地方恰當,都可以嘛。有人說我講法會舉例子,會打比方,即使如此,假定有一百個例子,用到後來也要用完的。沒例子好舉了,過去舉過的例子又不讓我用,那我還要告假兩個月,再到經書裡去找例子,況且我重復的例子很難忘記,一想就能抓起來。

念念無間,雜念插不進來

如果你是偶然來隨喜聽經的,那麼隨你聽一次也可以,聽兩次也可以。你們將來要講經說法,想培訓成才的話,不重復是不行的,否則你搞不清楚,搞不全面,也記不住啊。只有重復才能熟練,所以說“念念無間,久即相應,名诠熟。”把聽來的法義一直放在心裡,念念無間,思考法義,不讓世俗的念頭插進來,妄想雜念插不進來,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修行人必須要通過聞思修,聞了以後,心裡思維,思維什麼?思維法義,這樣才能把法義搞熟。

不會觀想,談不上隨文入觀

譬如這本《文殊念誦法》,天天要念,念就是復習,心想法義,搞熟了能隨文入觀,隨著經文進入觀想。有人只會念經,不會觀想,就談不上隨文入觀了。你不修觀沒辦法成就,臨終一剎那靠什麼成就?靠觀想。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不作觀想,所以極少成就,這也是自己搞的,佛又沒有叫你這樣做。前幾年,我到寺廟去,臨別時,請一位懂佛法的師父給我開示,臨終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臨終最重要的是能觀得起來,觀得起來就有把握,觀不起來沒有把握。”

不聽釋迦佛教導,不會有成就

否則佛為什麼叫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修《十六觀經》啊?現在修念佛法門的人,哪一個在修《十六觀經》?一個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我不相信不聽釋迦佛的教導會有成就。有人還理直氣壯地說:“這是唐朝、明朝或者什麼朝代某某大德說的。”大德沒錯?他是佛還是人?我從來也沒有說過我這個老師沒錯,我只說佛的法沒有錯。很多人盲目崇拜,搞個人迷信,樹立心中的偶像,即使錯了,他也認為不可能錯,因為這個偶像倒不下去。碰到這種人,一句話就駁倒他,連阿羅漢都有錯,何況你說的大德可能煩惱都沒有斷盡,難道沒有錯的地方?阿羅漢沒有錯,當年佛為什麼呵斥不發大心的阿羅漢是“焦芽敗種”?就是錯了嘛。一個凡夫高高在上,竟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他絕對不會錯。

 (2001.4.25 第八講未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1-3)(總第14)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5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提要:

  ■ 不講標准,不講實際,度得了眾生嗎
   ■ 不懂法義,這個法就不存在了
   ■ 愚人的虔誠來自對神秘的信仰
   ■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 經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 得少為足,怎能有大成就

不講標准,不講實際,度得了眾生嗎

不講人的差異,也不講成就的標准,都能去極樂世界嗎?如果說念佛功夫不深,當然去不了;有人到臨終不能一心不亂,當然也去不了,那怎能說只要唸就能往生呢?一只手伸出來五個指頭還有長短,老師從來不保證學生個個升級。學生回家不做功課,天天打游戲機,你也保證他升級?現在唸佛的人已經不知道修觀的必要,認為唸佛不用修觀,那麼佛叫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多此一舉了?

不懂法義,這個法就不存在了

有的法師不講經,不講經能稱法師嗎?法師不講經,怎麼引導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呢?有的以儒教思想來指導佛弟子,大方向就錯了。你沒有正法的理論哪來正確的實踐呢?還有人提出唸經不必求懂,不懂經文怎麼隨文入觀呢?不要懂,不要觀,不按佛的教義去做,法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愚人的虔誠來自對神秘的信仰

很多人信佛的虔誠來自對佛教的神秘感。有的老太太唸《心經》特別虔誠,因為她不懂經文,只覺得有神奇的力量。以前有個年輕人捧著一本書來我家,他拉長聲音說:“這是經——書——啊,”好像經書有天書那樣的神。你跟有些老太太講《心經》的法義,她會對《心經》不感興趣,或者說:“《心經》怎麼講沒有眼睛,沒有耳朵的?不對吧!《心經》是死了以後當錢用的。”愚癡的人聽到佛法,他反而不要佛法了,“《心經》講到後來什麼也沒有了,那我不是白唸了?”

只要佛不要教,佛就成了偶像

現在人信佛信得很神,神已經神了,佛比神還要神。我寧願信佛,也不信神。不懂佛的教導,沒有佛的教言,怎麼叫佛教?法沒有了,教也沒有了,成了只要佛,不要教。好比一看見老師就高興,老師坐著從不教書,這個老師也變偶像了,末法時期為什麼證果的人極稀少?看看現在現象,能證果成道嗎?卻不知道這種現象是佛弟子自己搞出來的,佛看到這樣子,心裡難過。

經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怎樣“隨文入觀”?比如念到“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菩薩”時,把文殊菩薩觀起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三皈依的境觀起來,自己面前釋迦佛,釋迦佛前面法寶,釋迦佛兩側八大菩薩、十六尊者。真能這麼用功去修,成就很快。現在念經的人根本不談修觀,有人唸經有氣無力,斷斷續續,有人開頭特別高興,不久就低沉無聲,唸都唸不好,還談什麼隨文入觀?

得少為足,怎能有大成就

我發願培養人才,真正要有成就,十年還不夠,只有有志氣的人,才接受得了這麼高的要求。現在末法時期很多人得少為足,你要他來學習,他認為我已學得夠多了,這怎麼能有大成就呢?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提要:

  ■ 修定從念誦入手
   ■ 沒有干擾叫“靜”,思維法義叫“慮”,出聲叫“誦”,“念”是心誦
   ■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 唱唸不要世俗化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修定從念誦入手

“修定從念誦下手,是為上法。”修定跟念誦是分不開的,能海上師說“念誦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細的念誦”,看你怎麼用功了。像現在的念誦叫妄想念誦,禅定叫妄想定,怎麼了生死?法法圓融,法法相通,念誦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游泳的人,沒有跳下水的時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這雖與游泳的動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動活動,再下水游泳就靈活了。念誦雖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誦,可是念誦裡有禅定,禅定裡有念誦,念誦是粗的,禅定是細的,從粗入細,這是最好的方便。

          沒有干擾叫“靜”,思維法義叫“慮”,
            出聲叫“誦”,“念”是心誦

“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這講的是唸誦,唸到妄想越來越少,全神貫注,沒有妄想干擾了,就叫靜,唸的時候思維法義叫慮。靜慮就是禅定,所以說唸誦裡也有禅定。唸到這個程度,“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諷誦是唸出聲音來,持是在心裡保持。念佛名號唸出聲音來,叫誦佛號。念是在心裡,佛經裡的念,全是指心裡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裡唸,而是心裡念。諷呢,我們修儀軌,有舉腔,用非常和雅的聲音表示贊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麼唸。為什麼要唸得均勻?以便唸起來省力。後來人想出一個辦法,敲一下木魚唸一個字,大家不會亂,其實唸熟了,何必敲木魚?

唸誦不能歌調,贊佛慶祝可開許

在贊佛時,唱歌調配點音樂,這是開許,平時唸,不必唱。好比老師叫小學生唸課本:“東方紅太陽升。”他唱起“東——方——紅”的歌來了,老師說:“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進佛門對拈香還不熟悉,聽到唱“摩诃薩”,不知要摩幾個摩,才聽到“诃薩”,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師衣服,衣服一動,哦,要起來了。這樣的唱念我並不反對,只是有點太花時間,這也帶有點風俗。中國古時候唸書人也唸出調來,講究平平仄仄,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來還搖頭晃腦,“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也蠻好聽的,我在中學讀書時,聽語文老師搖著頭唸,“乾隆丁亥冬葬三妹於上元之羊山,當時雖绮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他頭搖得起勁,我遲到他一點沒看見,我偷偷地溜進去(眾笑)。明天文殊菩薩聖誕,咱們會供可開許唱一段,為了慶祝佛菩薩聖誕,平時不准唱,為什麼?沒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聽。

唱唸不要世俗化

現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樂,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個僧伽培訓班的學僧,有人聽到他在寮房唸佛,開始唸得慢,後來越唸越快,本來唸六個字,最後唸四個字,最後突然高聲把每字都拖長:“阿——彌——陀——佛”(眾笑),這樣像演唱歌曲那樣唸佛,總覺得有點離譜了。

雖然諷持經咒、唸儀軌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間歌曲那樣,變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來,能專心地念。(第八講完 2001.4.25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1)(總第15)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6


念誦有定的作用

提要:

  ■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 念誦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誦的作用
   ■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佛全在定中
   ■ 有願力還要有定力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要修觀
   ■ 十方如來說法一個樣,何必等待留學東西方再學法
   ■ 有定就有決定性
   ■ 有定力就不會迷

文殊菩薩聖誕要發歡喜心,求加持開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的聖誕,你們從各地遠道而來聽法,咱們都要發歡喜心,這兒學習修行比較緊張,可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文殊菩薩生日,要祈求文殊菩薩給我們加持,早開智慧,能夠在這一生中有所成就。上午仍然給大家講文殊法。

念誦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誦的作用

能海上師說:“修定從念誦入手,是為上法。”不修定,就沒有成就。念誦是修定的前方便,在念誦上得到一點定的前相是可能的。比如修禅定的人,在沒有出神通前,他會出現一些神通的前相,但是神通的前相不等於神通。修行人要止住妄念,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真正得定還要修好觀想。念誦裡有定的作用,修定裡也有念誦的作用,兩者不可分。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佛全在定中

戒定慧三學以定為主,戒是給定鋪平道路,打好基礎,慧是入定後開的智慧。修行關鍵就在定上。到了成佛的境界,無所謂出定入定,全在定裡。所以離開了定,一輩子空忙,當然也不會完全空忙,你可以種善根,可以培福報,可以多聽法得智慧,但那是後得智,並沒有開發根本智。

有願力還要有定力

入定有善巧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念誦。例如唸佛的同學願生極樂世界,一個是願力,還有一個就是定力,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否則不可能成就。如果有人說得那麼輕巧,“只要唸就能往生”,這就離開了佛經講話,佛說“離經一字,就是魔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要修觀

念了幾十年佛,從不修禅定,僅僅停留在門口,不肯入門,為什麼不進門呢?這種觀念就不是佛的主張,佛叫發願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應當修觀,就是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十方如來說法一個樣,何必等待留學東西方再學法

今天我們能修止修觀,發願了生死到彼岸,也就用不著繞圈子。比如,如果國內的大學水平跟國外一樣,那又何必去外國繞圈子?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講的佛法,跟十方如來講的法一模一樣,無有高下,又何必等待留學東方、西方再學法?

有定就有決定性

發願往生淨土,釋迦佛贊歎。你發願了生死,證阿羅漢果到彼岸,釋迦佛說更好,這是根本法。如果你發願圓滿菩提大悲,生生世世留在娑婆世界,當然更好。無論你怎麼發願,都需要定,沒有定,你把握不住。有定就是有決定性,沒有決定性,你發了願還會退心。班禅大師生前說:“漢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頓。”可惜這個工作還沒有做,他就圓寂了。有的活佛今世把握不住,受環境污染影響,還會墮落的。

有定力就不會迷

佛弟子要培福,我們不能說有福氣不好,有人說福氣大就會迷,這不過是片面的道理。有人迷,有人不迷,譬如你們從遠方來聽法,有福氣,可沒有迷嘛。那些打牌搓麻將的是迷掉了,炒股票想發財是迷掉了,就看你善根深不深。善根深就不會動搖,不會受環境迷惑,不動搖的力量就是定的力量。所以能夠學好,修好,戒定慧能夠生根的話,下一輩子也不會動搖,不會迷。這一輩子搖搖擺擺,看見境界就動心,下一輩子可能也會動心。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2)(總第16)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6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提要:

  ■ 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
   ■ “慮”是濾掉貪瞋癡的念頭
   ■ 法義不懂去念咒,怎麼成佛
   ■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 在弘法事業上有染污就有罪過
   ■ 偽經不能印不能誦

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

要修好定,必須配合念誦。“當其澄神靜慮,諷持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念誦久了出現靜慮境界時,就逐漸沒有妄想了。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沒有妄念,人總要有個念,念分正念、妄念,去除妄念就對了,去除正念成無想定了。腦子裡空空洞洞,是外道修法。如果不要正念,佛為什麼說法49年?在沒有證阿羅漢果前,你還是有學位,不是無學位。有學學什麼?學正法起正念。怎麼可以把正念否定掉呢?現在有很多把外道知見、世俗知見摻雜到佛教裡來,既迷惑人,又害人。

“慮”是濾掉貪瞋癡的念頭

“慮”是慮什麼?就是叫你起正念,濾掉妄念,濾掉貪嗔癡的念頭。念誦出功夫了,你自然會產生這種作用。

法義不懂去念咒,怎麼成佛

“諷持經咒”,誦經持咒都是好的。我個人看法,經咒最好不要分開,你可以一心持咒,但也要懂得經文的意義,才叫圓滿。有人不唸經光持咒,後來也出一種境界,得一種力量,不過如此而已。有修成就的為人唸咒消病障,我說現在醫院多得很,又何必勞你大駕?你趕快自己好好修行成佛。光靠咒怎麼成佛?法義不懂,煩惱斷不盡,連阿羅漢果都證不到。

佛教傳到中國形成了宗派,也就逐漸出現了不圓滿,同時也出現了經跟咒分開。尤其是現在喜歡唸咒,不大喜歡唸經,聽說咒的力量大,唸咒只要學一句,方便,那佛何必說法?有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咒齊全,開始是經文,最後“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是咒,要知道這個咒啥個意思?就是前面經文的意思,唸咒的人在另外時間也要唸經,唸經不能求好聽,要平和一點,不能使修行走樣變質。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為主,首先是佛教,然後是文化,也可以講佛教本身就是文化。離開了佛教的文化,是世俗文化。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文化來發揚佛教,可不能利用佛教去搞世俗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所謂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這些跟我們佛教文化有何相干呢?

在弘法事業上有染污就有罪過

我們每次搞文藝演出都很辛苦,要排演,同學們看見我來了,高興啊!老師來關心我們了。其實我是去觀察,就怕偏到世俗文化裡去,要絕對清淨。我跟他們說,戲要演得認真,可不能愛好演戲,那僅僅是一個度眾生的方便,表現一下原始佛教當年釋迦佛跟他的弟子怎麼樣生活。演戲化妝可以,可不能愛好化妝,一演完戲馬上洗掉。修行路上尚且要清淨,免受污染,何況在弘法事業上?對眾生污染了,就有罪過。佛法的道路,只能給眾生清淨。

偽經不能印不能誦

佛教本身就是文化。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可是我們要把握住,經就是經,不能修改一個字。昨天有人給我看了一本名稱有點奇怪的經,尤其是現在,有些不像經的經到處寄。這個人巧妙地按照佛經的格式,佛經的語言,可是整個經裡沒有法義,只是講你唸了這本經有什麼好處,看不出這本經到底在講些什麼,所以我提醒你們不要亂七八糟的偽經都誦。有本偽經,叫《三世因果經》,唸了有罪過,佛法搞亂了,有亂法罪!所以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話,幫助他去傳播。誦一本偽經有功德嗎?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3)(總第17)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6


是非兩面都要說

提要:

  ■ 心在生滅,世法也如此
   ■ 離開生滅,即到彼岸
   ■ 人世間一切都在生滅
   ■ 生死如瀑流,要切斷也不容易
   ■ 妄念雜亂,染是不清淨
   ■ 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 佛是非都說,說法也要兩面說
   ■ 無分別要從有分別進入

心在生滅,世法也如此

誦經會使心安定下去,能夠趨向定。念到成熟了,“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人世間的一切都在生滅,我們的念頭也在生滅,這個念頭起來了,就是生,當第二個念頭生起時,前一個念頭就滅了。如果你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來,也就離開了生滅。可是從小長到大,無論什麼時候心全在生滅。心法如此,色法也如此。人的身體天天在生滅,科學家說人身上有的細胞七天換一次。

離開生滅,即到彼岸

人所以能夠活著,是因為他生滅連得緊。如果脫離了生滅,只有兩種結果:一種凡夫——死亡,一種修行成就——超脫了,超脫以後再也沒有生滅了,就是到彼岸了。

人世間一切都在生滅

世間上的一切全在生滅,時間沒有生滅,可是我們為了知道時間去搞了個鐘表,這個鐘表也是生滅,滴答滴答。新房子可以變老房子,老房子可以變破房子,拆掉就沒有了,原來的土地上又蓋起來了,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後不等於完了,還會繼續投胎,也是生滅,這種生滅就是世間相,世間上就是這個相,一切都在生滅法裡。

生死如瀑流,要切斷也不容易

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世間,要切斷這個生滅。可是這個生滅的力量很大,習慣勢力很強,要切斷也不容易。無始以來,說不出從哪兒開始,即使從釋迦佛降生開始說起,咱們兩千多年來仍然在做眾生。如果不修行的話,生死如瀑流,就像高山上沖下來的瀑布,誰有力量把它切斷?修行人就要有力量切斷生死瀑流。所以這兒講截斷生滅雜染之念。

妄念雜亂,染是不清淨

雜,什麼亂七八糟的雜念我們都會想出來。我老了,還會想起童年在鄉下時見到農家孩子不穿衣服,在河邊磨刀,問他干什麼?他說要殺死猴子。幾十年的今天,還會冒出來,這跟我生活、修行,又有什麼關系呢?這叫雜。所有的妄想全是雜亂無章。

染呢,染就是不清淨,心裡充滿貪瞋癡的念頭,你即使沒有什麼行動,但也造了心業。

般若淨智自然出生

能海上師說:“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淨智自然出生。”清淨的智慧稱淨智。由於佛法是辯證的,說法教育人是非兩面都講就全面。按照佛說的話,既要告訴大家這樣叫清淨,也要告訴大家那樣叫不清淨。為什麼現在佛法如此衰落,如此錯見、紊亂?就因為很多人自己頭腦裡的世俗觀念、迷信觀念,再加上錯誤的話聽得太多了,尤其是說錯的是他的師父,他就以為百分之百的正確,所以形成了今天知見上的紊亂。

佛是非都說,說法也要兩面說

當有人指出錯誤時,別人就會說:“不要講,講了背罪過。”那麼不講兩面,只能講一面,就成了片面。有人關心我,說:“老師,你多講講正確的一面,錯誤的一面少講,講了他們要生氣。”這是為我好,可沒有為佛法好,沒有為眾生好。有時候我說:“我這個脾氣改不了,一說話就會那麼說。”其實我也不想改,因為代佛宣化,佛兩面都說,我能不兩面說嗎?我不能把佛的話改變,也不能跳過去不講,我居士沒有資格去說這個說那個。我今天說的是法,以法治教,佛弟子必須接受法的教育。我講的這種觀念,解說的種種言論,全是按照法上的要求講的。所以我說:“寧願得罪人,不要得罪佛。”

無分別要從有分別進入

法講得不全面不圓滿,不能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無分別,無分別必須要從有分別進入。你是非好壞都分不清楚,想進入無分別,結果整個都成了顛倒,顛倒了你也分別不出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4)(總第18)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6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提要:

  ■ 為了能悟,所以要闡明
   ■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 為正法掃除障礙,淨智才會出生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空不了,怎麼出般若淨智
   ■ 到了真空,就不可說了
   ■ 修行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能海上師是大般若宗

為了能悟,所以要闡明

講般若智慧,講就是語言,照經文講,經文是文字,語言文字僅僅是闡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雖不可說,只有你心裡去悟,可是你沒有一個材料給他悟,他怎麼悟啊?所以要闡明。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亂法罪

闡明的時候可以舉例子打比方,乃至可以用世俗的一種道理來闡明佛法的道理,那僅僅是利用,可不能加入。如果你加入進去了,就不能叫淨智了,因為不清淨了。所以講佛法的時候,舉例打比方可以,說幾句世俗的話乃至提一提儒教的某兩句話也可以。我也常提“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任何方面都講得通的。可是你不能把非佛教的思想灌輸參加到佛教裡去,例如把《了凡四訓》、《太上老君感應篇》當佛法講,這樣就有亂法罪。

為正法掃除障礙,淨智才會出生

有的法師講經,也常批判錯誤的知見。只要善知識都起來說話,邪的就不敢說話,為什麼邪的東西這麼猖獗?就因為人們不敢說話。為了正法的弘揚而得罪人,我看沒有罪過只有功德。佛法要清淨,要純粹。為正法掃除障礙,淨智才會出生。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了,心應該穩得住了,不要像鄉下人初到縣城,東去看,西去摸,很容易使自己染著了不清淨的東西。一顆追求神秘的心,一顆想追求某種境界的心,或者想得到些什麼的心,抓到不清淨的東西,也不明白這是不清淨,抓了還不肯放。《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清淨,等到證果成就了,還要放下。一執著,連執著正法都叫不清淨,何況執著邪法?

空不了,怎麼出般若淨智

什麼最清淨?虛空最清淨,始終是蔚藍色。到上海看天空,天空也兩樣,呼進去的空氣也覺得挺不舒服。其實天空沒有不清淨,不清淨是飄上去的煙灰,跟天空沒有關系。貪功德,抓高層,心裡得意、傲慢、陶醉,什麼都空不掉,你怎麼出生般若智慧?

到了真空,就不可說了

什麼都能講得出來,唯有“空”講不出來。比如吃饅頭,這個饅頭是甜的是鹹的?裡邊的餡是什麼?可以講得出來。“空”怎麼講?“空”裡沒有“有”,你怎麼講出一個“有”來呢?所以語言文字是解說“空”,可不是真“空”。到了真“空”了,就不可說了。

修行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修行人有講不出,有講得出。講不出的人回答你一句話,“我說不出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感受可講不出來。你要知道,自己去修呗。有人講得出來:“我是從小吃素”,他講得出來,因為他抓一個“有”;“我進佛門40年了”,講得出來,“有”40年了;“我唸經的時候有什麼境界了”,講得出來,“有”境界;“我現在是什麼水平,我講給你聽”,講得出來,“有”水平。抓住講得出來的東西,就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能海上師是大般若宗

能海上師說:“我們不是密宗。如果要問什麼宗,只能說大般若宗。”因為大般若顯密圓滿,圓滿了還有什麼宗?能海上師說是大般若宗,當然我也是大般若宗。有時我也喜歡講笑話,如果一定要問我是什麼宗,告訴你:“我是釋迦宗。”有法師講經時說:“不好好修行,整天什麼宗、什麼派,你懂什麼宗,懂什麼派?”能海上師圓寂前,說了一句話:“什麼也沒有”,這就是大般若成就。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2-5)(總第19)

◎ 傅味琴 講於 2001.4.26


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證得的

提要:

  ■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橋梁
   ■ 佛性圓滿,去煩惱等於擦灰塵
   ■ 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證得的
   ■ 要圓滿禅定波羅蜜,必須修精進
   ■ 修精進必要修忍辱
   ■ 修禅定能通氣
   ■ 對人對己沒好處,忍它干什麼
   ■ 你們將來要法布施
   ■ 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
   ■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

念誦、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橋梁

念誦也好,修定也好,都是一個橋梁,一個工具,把我們從這兒度到那兒。當切斷了生滅念頭的時候,你還有什麼?那只能說是常樂我淨。其實常樂我淨也是為了使人好理解,就這麼說了。截斷了雜染生滅的念頭的時候,般若淨智就自然出生了。

佛性圓滿,去煩惱等於擦灰塵

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你怎麼修也修不出來,因為不需要修。好比我們眾生的佛性,個個圓滿,圓滿了你還要修什麼呀?我們今天修,只是在圓滿的佛性上擦掉灰塵,去掉煩惱就等於在擦灰塵。

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證得的

六波羅蜜中,第六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自然出生的基礎,就是第五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出生,禅定中證得的。

要圓滿禅定波羅蜜,必須修精進

你要圓滿禅定波羅蜜,你必須修精進波羅蜜。你不精進,出不了般若智慧呀,為什麼?修定打瞌睡、打妄想,豈不成了瞌睡精進,妄想精進。

修精進必要修忍辱

精進是第四波羅蜜,精進以前的第三波羅蜜是忍辱。我前兩天還說,有些學生為了一點小事都要氣惱,我就朝他笑笑:“如果我老師像你,早就氣死了。”你們氣來氣去只氣一個人,我這個老師要氣多少人?包括不聽話,使我失望,偏要走的人留不住,只留給我一個長期的懷念,心裡難過不難過?還包括受人誹謗、誣蔑,四十多年來,豈不早就氣死了?

修禅定能通氣

說生氣女眾第一。常在我面前告狀、說氣話,差不多都是女學生。說句笑話,你氣得難受,你去修禅定,修禅定能通氣(眾笑),真的,放幾個屁就舒服了(眾笑)。所以我也給自己說句好話,我修忍辱是修得不錯的,不是我要標榜自己,是為了供你們學習。

對人對己沒好處,忍它干什麼

第二波羅蜜——持戒,忍辱必須以戒律為准則,否則盲目忍等於阿Q。忍辱是修慈悲,慈悲必須要有智慧,對人對己有好處你就忍,沒好處忍它干什麼?例如兒女跟媽說:“媽,你打牌已經四個小時了,可以停了,休息休息吧。”“我是很累,忍一忍吧。”這個忍有什麼好處?

你們將來要法布施

第一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你們今天來聽法,誰在修布施波羅蜜啊?“老師。”(眾答)說老師,沒錯,不過不全面,你們也在修布施波羅蜜嘛。好比商店要滿足人民的需要,總要進貨啊,進貨是為了出貨。你們將來出家人要當法師,在家人要當老師。所以你們也在修布施,僅僅是布施的前階段。好比吃飯和大便(眾笑),不過是前後兩個過程。

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

今天你們的學習生活我看六波羅蜜全了。天天聽法,准備將來法布施;遵守規章制度,也是持戒清淨;同學之間不要議人長短,背後不說人閒話,修忍波羅蜜;兩三點鐘就起床,精進波羅蜜;天天修禅定,禅定波羅蜜;聽傅老師講法離不開一個空,般若波羅蜜。這麼好的地方還想回家嗎?(“不回家了。”——眾答)下課。

                   (第九講完 2001.4.26 女眾專修班)

 

上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七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十八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