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佛說除苦法與五受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佛說除苦法與五受陰

智銘

佛陀教示佛弟子,認為人生是苦,他將人的生命歷程,分成為生、老、病、死的四個階段,經分析的結果,認為人生這四階段,無一樂可言,並皆是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亦是苦。因為是苦,所以必須求得一個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發現離苦得樂的方法,其關鍵在於五陰,因眾生欲貪於五陰而成五受陰,若能於五受陰如實見,能斷、能離,即能離苦得樂。雜阿含經中,有兩個故事,一是因病苦,一是因老苦,最俊能於五受陰如實見,均離苦得樂。

差摩比丘除病苦

雜阿含經第五卷中,有位差摩比丘,久病不能痊愈,身不安隱,他形容自己的病苦說:

“譬如多力士夫,取贏劣人,以繩縛頭,兩手急絞,極大痛苦,我今苦痛,有過於彼。

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髒,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

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

因為差摩比丘的病苦如此難以忍受,所以上座們令陀娑比丘前往慰問,並教給差摩比丘觀察病苦的方法。陀娑比丘受命前往,對差摩比丘說:

“世尊所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依上座所告知的世尊教法觀察五受陰,確是非我,非我所。既能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應成漏盡阿羅漢,但差摩比丘卻說自己不是漏盡阿羅漢,他承認自己於“我慢、我欲、我使,末斷、未知、未離、未吐。”

陀娑比丘將情形告知上座,上座又台陀娑比丘前往,教差摩比丘觀察:

“汝言有我,於何所有我?為色是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我異耶?”

差摩比丘聽了後,告訴陀娑比丘:

“我不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我異(受、想、行)識。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末斷、未知、未離、末吐。” 

陀娑比丘聽了,又將動身,將話轉告上座,但差摩比丘認為有勞陀娑比丘往返徒勞,有點過慧不去。就請陀娑比丘送給他一支手杖,自己撐著去上座的地方。

上座看到差摩比丘顫巍巍地走來,立刻相迎,並為設座,且好言慰勞。慰勞的話說完以後,就對差摩比丘說:

“汝(二度)言我慢,何所見我,色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我異(受、想、行)識耶?”

差摩比丘告訴上座說:

“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受、想、行)識、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末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缽羅、缽昙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須精矗香耶?為香異精矗耶?為等說不?”

差摩比丘反過來诰問上座,上座聽了說:

“不也。差摩比丘!非優缽羅、缽昙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須精矗是香,亦非香異精矗。”

差摩比丘把握機會追問:

“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受、想、行)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

譬如乳母農,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余氯,要以種種雜香熏,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離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受、想、行、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觀。”

差摩比丘說完以後,諸上座們反而因此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也因此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因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這是一個頗能發人深省的故事,差摩比丘原來為病苦所纏,痛苦不堪,其原因是因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末斷、未知、未離、未吐。可是,在與上座們一番辯論以後,不但自己的身病悉除,成了一個真正的漏盡阿羅漢,並使上座們也能離垢,得法眼淨。可見,辯論能開智慧,智慧開而漏盡,漏盡而法樂,因法樂而病除。

所以,有病苦的佛弟子,更宜精進,雖不能以辯論開智慧,但開智慧的修學方法很多,以智慧來除漏、除病苦,成為漏盡阿漢羅,是佛陀教示的正道。

五受陰是病苦因;

五受陰是無常,無常即是苦。因無常是苦,所以是生滅法。有一次,捨利弗告訴焰摩迦比丘說:

“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癬、如黥、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由此可知,取著於五受陰,保持護惜,才為所害,才有病苦。若不取著五受陰,病苦無有,雖有亦不為患。因為五受陰是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既空即無我,無我則無病苦。

關於無常苦的問題,佛陀曾與仙尼有一段對話,佛問仙尼?

“色是常耶、非常耶?”

仙尼答言:“無常。”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

、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仙尼:

“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闾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記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

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

佛陀與仙尼的這一大段對話,就是在說明除苦法。行者若執著五受陰,而起慢無間等,即是有因有緣,有因有緣者,是生滅法,家苦不斷;若行者不取著五受陰,則得無闾等,家苦不生,無苦即樂。

那拘羅長者除老苦

有位那拘羅長者,年已一百二十歲了,年耆根熟,贏劣病苦,苦患相逼,日夜不安,他前往佛所,請求佛陀為他除老苦,他對佛陀說:

“我年衰老,羸劣病苦,自力勉勵,……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佛陀聽了,告訴那拘羅長者:

“汝實年老根熟,贏劣苦患,長者當知,於苦患身,當修學不苦患身。”

那拘羅長者聽了佛陀這幾句話,就很高興地拜別佛陀,走到捨利弗不遠處的一根樹下坐著,捨利弗見長者如此高興,便問長者:

“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於是,長者就將佛陀告訴他的話,向捨利弗重述了一遞,捨利弗聽了問長者說:

“汝何不重問世尊:雲何苦患身、苦患心?雲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說:

“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暑說法要。”

捨利弗告訴長者: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雲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良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不)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閡,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捨利弗說完以後,長者即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於正法中,心得無畏,不但年老根熟,贏劣苦患不再使長者長夜憂苦,反而能以無畏的精神,勇猛法業。由這,可知除五受陰執著,即是除老苦法。

於五受陰不欲貪,不取不著,不但能除苦患,更能生福利,故世尊說:

“當斷不善法,於佛法中,修諸梵行,平等盡苦,究竟苦邊,若受諸善法因緣,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於善處。”

所謂“生善處”即是二順利”。行者於五受陰中,若末離欲、未離念、未離愛、末離渴,當生憂悲惱苦,身膺家苦,常與苦俱。五受陰是無常,苦、空、變易法,不堅實,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就即能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有此三無上,那裡還有苦。

摘自《內明》第149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