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優婆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優婆塞

智銘

“優婆塞”是梵文的音譯,若義譯則有多個名詞,如“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是佛弟子中以在家之身而親近奉事三實的男子,就名之為“優婆塞”。

但是,我國佛教界對在家的佛弟子,不稱“優婆塞”而稱為“居士』,真正說來,“優婆塞”與“居士”的意義,是有些不同的。在梵語中,“居士”名為“迦羅越”,義譯則是“居財之士”,如注維摩經上說:

“什日: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肇日:積財一億

,入居士裡。”

由此可見,在印度當時有財富之人,寧可以稱之為“居士”,沒有財富的人是不能稱之為“居士”的。但到了慧遠大師疏維摩經Se時候,就將F居士”的意義擴大了,他說:

“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由這一解釋,則在家學佛的人,也可稱之為“居士”了。其實,“居士”一詞並非外來語,是中國早已有之的,如韓非子書說:

“太公封於齊,東海上有居士,狂裔華士尾第二人立議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

因為“優婆塞”輿“迦羅越”的意義不完全相同,所以古代的譯經大師們,將“優婆塞”一詞保留原音而不義譯,如“優婆塞戒經”就不譯為“居士戒經”。現在已約定俗成,大家只稱在家佛弟子為“居士”,“優婆塞”反而少用了。

在家的佛弟子究竟要怎樣修持,才能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優婆塞(居士)”呢?佛陀告訴了以下的修習法:

第一、男相具足:

“男相具足”者,就是具有男子諸根的佛弟子。具足了男相以後,還要受三皈依。

三皈依者,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佾,不能皈依其他的一切邪魔外道及其經典。

第二、信具足:

既皈依了佛、法、儈三寶,就要以如來之道為正信的根本,信心堅固不動。這種信心,也不是天魔外道所能壞、所能動搖。

第三、戒具足:

“戒具足”者,就是要受五大根本戒,郎禁止殺生、偷盜、妄語、邪侄,飲酒。對這五種行為不但不能樂作,甚至不能作意。

第四、聞具足:

“聞”就是聽聞佛法,佛弟子必須前往講法處聽聞出家大德講授經法。聽了經法以後,還要能持。“持”郎是修持,若只“聞”而不“持”,等於不聞。這也就是王陽明所倡的“知行合一”,若知而不行,即是未知,二者的意義很為相同。

第五、捨具足:

“捨”就是自心出離於悝惜穢垢的纏縛,並能捨家而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而行平等施。不住於財物,也不住於施者,行無住淨施,才名真“捨”。

第六、智慧具足:

智慧是來自於四聖谛的證知,就是於苦谛如實知;於苦集谛如實知;於苦滅谛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谛如實知。如實知此四聖谛,才是真智慧、才是智慧具足。

依照以上所列的各項修為,一一具足,方得被稱之為一個真正的“優婆塞”。成就了以上的修為,再精進不已,可獲得以下的三種果位:

一、須陀洹果:

修須陀洹果的優婆塞,須三結已斷、已知。所謂“三結”者,即:

見結:就是心中具有的身見、我見,因見而成惑,故須斷、須知。

戒取結:郎取著邪戒,並為所惑,此邪戒須斷、須知。

疑結:即對佛法正道生疑,信不具足而成惑。此疑結須斷、須知。

佛陀曾在涅槃經中、先說修須陀洹果之人要斷煩惱,而後來又說須斷三結,使迦葉菩薩產生疑問,所以問佛:

“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橫四十裡水,其余在者,如一毛谛。此中如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

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

佛陀答覆迦葉菩薩說:

“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

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

由以上的對話,可知修須陀洹果者,須斷無量煩惱而又必須斷三結。在斷煩惱與斷三結中,佛陀認為斷三結較重要。因為三結是三三昧對冶的對象,如“空”對洽—“身見”;“無願”對冶“戒取”;“無相”對洽“疑結”。以三三昧對冶了三結,三結既斷,則煩惱亦滅,所以斷三結此斷煩惱更徹底。

    二、斯陀捨果:

    修斯陀含果者,是三結已斷、已知以後,則三毒巳薄,故能成就斯陀含果。三毒者,郎:

    貪欲毒:是六根接於六塵而生六識,順情貪取執著,且無厭倦,故因貪生欲,因欲生結。貪毒屬“見結”,見結斷,則貪毒薄。

    瞠恚毒:凡違逆於心者,郎生忿恚,故名為瞠。因瞠而忿怒,心浮躁而易動。瞠恚毒亦屬見結,見結斷則瞠毒薄。

    癡毒:凡心生迷闱者郎戍癡,因為心性的光明因癡而合鈍。迷於事理,疑於正法,郎戍癡毒。癡毒屬疑結,疑結斷則癡毒薄。

    三毒既薄,則不為毒害,故能成就斯陀含果。

    三、阿那捨果:

    修阿那含果者,須五下分結已斷、已知。五下分結者,除了前面所列的三結外,再加上貪欲、瞠恚二結,共為五下分結。本來,貪欲、瞠恚屬三毒的范圍,修斯陀含果的行者,只能使三毒“薄”,而不能使三毒“斷”、“知”。但修阿那含果的行者,則必須斷、知貪欲、瞠恚二結(毒)及癡毒。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方能成就阿那合果位。

    以上的三種果位,佛陀認為是優婆塞所能修學、成就的。至於“阿羅漢”果位,就不是優婆塞所能成就的了。為什麼呢?因為要成就“阿羅漢”果位者,必須破除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結縛外,還要能斷盡色界、無色一切修惑,諸漏已盡,入於湼盤,不再受生死果報。修學成就這一果位者,必須出家受具戒的人才有可能。優婆塞仍屬在家之身,不能非家而出家。所以無法修得阿羅漢果。所以佛陀不說優婆塞能修得“阿羅漢”果。(見襍阿含經卷三十三)。

    佛陀認為在家佛弟子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優婆塞,而又希望成就三種果位,就必須具足以上所說一切優婆塞事。若對佛法只有信而無戒,就應精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了信、戒而不具足淨施,須精勤方便,修習布施;雖具足了信、戒、施而不前往塔寺聞法,須精勤方便往塔寺聞出家大德說法;雖已聞法而不能持,須精勤方便,持法不失;雖具足了信、戒、施、聞、持而未觀察甚深妙義,須精勤方便,觀察甚深妙義;雖已具足信、戒、施、聞、持、觀察妙義,而不能隨順法次法向,須精勤方便,隨順行法次法向。將信、戒、施、聞、持、觀察妙義、隨順行法須法向一一成就,這也只能自我得果、得自安慰而已。

    大乘優婆塞,在自得、自安慰以後,又必須要能使他得。所以,未信佛法的人,要使其具足信;既信以後末持戒的人,要使其持戒;持戒而不能布施的人,要使他能行布施;行布施而未前往塔寺聞法的人,要使他能前往塔寺聞法;聞法而不能持的人,要使他能持;持法而不能觀察妙義的人,要使他能觀察妙義;已能觀察妙義而末行法次法向的人,要使他能行法次法向。這樣的自度化他,自他都利,才能算得上是位真正的優婆塞了。這樣的優婆塞,不論其在大家之前,甚至在長者、沙門之前,都是威德歇耀、光明顯照的。

    由此看來,出家難,要做一個真正的優婆塞也不容易,但是,生死事大,故成就優婆塞雖難而不應畏難,佛常說: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唯其能行,能忍,則任何艱難也阻擋不住優婆塞的升進。

(摘自《內明》197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