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佛說諸婦不相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佛說諸婦不相隨

智銘

佛陀曾告訴弟子們,每一個人道眾生,都具有四種因緣,對這四種因緣貪戀不已。不過,眾生對這四種因緣不是平等相待而是有輕重差別之分的。因為貪著這四種因緣,所以離道日遠,輸回流轉於生死之中。

這四種因緣就是揩每個人的身體、財富、親屬和人意。為了說明的方便,佛陀以一人娶四妻來作比喻。比喻每個人每日如何面對這四位妻子。

第一位妻子比喻為四大假合之身,作丈夫的人,對這第一位妻子最為鐘愛,凡是行、住、坐、臥,無不相隨相偕,從來不曾分離,尤其是沐浴、莊飾、飯食、五樂的時候,無不常在一起。只要這第一位妻子有什麼寒、暑,饑、渴,作丈夫的人總是愛護有加,刻意保護,凡是她所喜歡的東西,無不慷慨地給與,從來不會因為吝啬而發生爭執。

第二位妻子比喻為每個人的財富。每個人得到了她的時候,必心生歡喜,一旦得不到,就心生憂悲。為了爭取這第二位妻子,到老死還不肯罷休,甚至為她打官司也在所不惜。

第三位妻子此喻為眷屬,對待這第一二位妻子,也常噓寒問暖,表示關懷,在她高興的時候,與她一道高興;在她苦惱的時候,則善為寬慰。但是,當她一旦病苦纏身,骨瘦如柴的時候,就心生厭患,或與她遠離,使她非常思念。

第四位妻子比喻人意。這位妻子只是供他使喚,工作非常辛勞。雖然她常想來親近一下,可是作文夫的人卻不聞不問。不與她談話,很少愛護她,連多看一眼也不願意,根本不將她放在心上,使她非常苦惱。

當那位丈夫快要死去的時候,就想要求四位妻子中的一位、二位、三位或四位相偕而去。於是,他喚來第一位妻子說:

“我現在快要死了,你應當隨我而去。”

第一位妻子聽了卻說:“我不能隨你去。”

丈夫聽了,非常詫異,就責問她道:

“過去,我愛你無比,你要什麼或要多少,我都隨你之意而給你,我養育你、保護你,從來不曾違逆你的意思,你為什麼不隨我而去呢?”

第一位妻子答道:

“你雖然很愛我,但我終不能隨你而去。”丈夫聽了非常悔恨,便叫第二位妻子來說:“你應當隨我而去。”

第二位妻子說:

“你過去只愛重第一位妻子,她尚且不肯隨你而去,我當然也不能隨你而去。”

丈夫說:

“過去,為了要得到你,一生勤苦,不堪言狀,為了你,受饑、受凍、冒暑耐渴。當火、水來侵;縣官來執、盜賊來襲、惡人相奪的時候,為了護著你,常與他們相抗拒,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得到了你與我常相左右,你為什麼不隨我而去呢?”

第二位妻子聽了,有點生“地說:

“喂—你得弄清楚些,你是為了自己的貪心而強求於我,我可從來不曾求過你什麼,你為什麼說一生為我勤苦呢?”

丈夫被第二位妻子責備過後,轉向第三位妻子說:“你總該隨我而去吧!”

第三位妻子也說:

“過去,我曾接受過你施與的恩德,但我頂多遙你到城外,可不能隨你到那要去的地方。”

丈夫聽了也很“惱,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喚第四位妻子說:“我要離開這世間了,你隨我去吧!”

第四位妻子說: 

“我離開父母,就是要來供你使喚的,死生苦樂,常隨你左右,你到什麼地方,我當然隨你而去。”

那位丈夫得不到一向愛重的前面三位妻子的相隨,卻得到平時最不關心的第四位妻子答應,願意相隨而去,心裡覺得暑勝於無。

佛陀說完了這個故事,告訴弟子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這四位妻子——身體、財富、眷屬,人意。身為比丘的佛弟子,要想解脫這四種纏縛,若不修四行,即不得度脫。所謂四行者,是:

一、憂苦:這憂苦由何而來?是因為眾生見色、受、想、行、識是我,因而被色、受、想、行、識系著。原本沒有憂苦的人,因此而有了憂苦,若能知色、受、想、行、識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行於中道,即能成就正慧,修成了這正慧者即得度脫。

二、習欲:這欲由何而來?是因為有貪而來。有貪者則必有欲。這貪又是因為見色、受、想、行、識是我,因為是我,所以即生愛著,愛著即生貪,由貪而生欲,若以正智觀察此能見色的眼是無常,即成就正觀,凡成就正觀的人,對這色身不但不再生愛著,反而生厭,因為生厭,所以離貪,離貪則離欲,無欲則是心解脫,若耳、鼻、舌、身,也都能離於聲、香、味、觸等等的貪著、欲著,即是心解脫。所以“習欲”者是修習離欲。欲是苦,離欲即是度脫。

三、盡空:這個“空”不是第一空,也不是第二空,而是中道第一義空,這中道第一義空是不執第一空,也不執第二空。二空不執,即是“盡空”。達於盡空境界者,即修斷了五陰,不見有我、異我、相在,臻於諸法不執,諸空不執的中道,臻於中道者即得度脫。

四、消滅:這裡所說的“消滅”者,是行者以正智觀察五陰非我、無常,故不為所著。不著五陰,則五陰於我無所作用。五陰於我不起作用,雖有即無,故說為“消滅”。這不是行者執意去“消滅”五陰,是五陰自然不現。五陰不現而消滅,故得度脫。

佛陀認為眾生之所以不能度脫,是因為戀著自己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的身體、財富、眷屬、意神四者。這四種因緣能使眾生變成愚癡,佛陀以一人娶四婦的譬喻來比擬這四因緣。要脫出這四因緣的纏縛,必須依上說四行去修學,修此四行即可去愚癡,無愚癡則諸惡息而不生,不行惡者則不受殃,不受殃者即不生,不生即不老,不老即不病,不病即不死,不死便是泥洹之道,得正解脫了。

摘自《內明》188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平時我們不正確的見地有五種
下一篇:法界法師:藥師法門修行概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