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大師的淨土思想》
蔡惠明
一、昙鸾大師的應化事跡和著作
昙鸾大師(476-542)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於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則謂並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自幼就聽到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多歲時,就登山尋訪,膽仰遺跡,深為感動,於是出家為僧,廣學內外經典。對於龍樹一系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及佛性義的研究頗有心得。以後,他讀《大集經》,感到經中的詞義深奧難解,就著手自作注釋,寫了過半,忽得氣疾,暫時終辍。於是尋訪名醫治療,到了汾州,氣疾忽然不藥自愈,又想繼續撰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能長壽,便難完成一切志願。因聞江南道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聲名遠播,遂南下拜訪,當時南方梁朝不許北人入境。他到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引見梁武帝。武帝召他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他的見解深受武帝的贊許。
當時陶弘景住句容的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致書問侯並說明願從學道術,陶弘景覆書表示歡迎。到茅山後受到陶的殷勤接待,授與《仙經》十卷。昙鸾就經辭返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
昙鸾回到洛陽,適逢北印度沙門菩提流支,遂向他敘述自已的願望,並請問佛教中是否有勝過中土《仙經》長生不死之道。菩提流支示以《觀無量壽佛經》並勸導說:“這是大仙方,依教奉行,便能解答生死”。昙鸾接受了菩提流支的教化,決心棄仙學佛,將帶回的《仙經》燒毀。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一時歸信者日眾。魏主尊他為“神鸾”,並敕住並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經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眾念佛,後人稱其處為鸾公巖。東魏興和四年(542),昙鸾圓寂於平遙的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敕葬於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立碑以彰功德。
關於昙鸾入寂的年代,在唐朝已有異說。如迦才著《淨土論》卷下的《昙鸾傳》載稱:“魏末高齊之初猶在”,道宣編《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均稱他為“齊時昙鸾法師”。另外,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的願主題“比丘僧昙鸾”的名字推算,說明昙鸾入寂的年代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以後,但這也猶待進一步考證,不能作為定論。
昙鸾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載,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失佚。《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於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昙鸾傳》載,“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探究病源),名滿魏都”。他所著的《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可見昙鸾在醫學上是有甚深造詣的。他的《大集經疏注》尚未完成,因而未見傳抄行世。但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在所著《法華文句》卷一中,引用了昙鸾所說的“細科煙飏,雜砺塵飛”的語句,可能出自他的《大集經疏注》或其他著作。至於《禮淨土十二偈》似乎就是現存的《贊阿彌陀佛偈》,可能在傳抄中個別字有訛誤。又所著述《安樂集》也似即現存的《略論安樂淨土義》至於《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現存三種,都可確認是昙鸾的著述。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問隨處陳述了昙鸾自已的見解。其中較為獨特的創見,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昙鸾的淨土教思想。
二、 昙鸾大師的淨土思想
昙鸾大師的淨土思想,完全表達於他所作的《往生論注》。他在論注的卷頭就引述龍樹菩薩《十二毗婆沙論》的二道二力。說明菩薩欲求阿鞞跋致(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鞞跋致是難行道;但以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因緣願生極樂淨土,由佛力住持入於大乘正定之聚名易行道。也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鞞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艱苦,事倍功半,名為難行道;然而乘著彌陀如來的本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就很輕松,事半功倍,名為易行道。昙鸾強調依佛本願力的思想根源在於《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的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的要點在以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大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於一念頃,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第十八大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二十二大願:“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臨命終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三大本願為中心的他力本願,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中國淨土宗實際創始人唐代善導大師所發揮的彌陀本願論,主張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亂為內因,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臨終接引為外緣,內外相應,自他結合,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就是祖述昙鸾大師此說的。
昙鸾大師的淨土學說傳自菩提流支,已經成為一般的通說。菩提流支約五、六世紀時北印度人,意譯為道希。他是大乘瑜伽行派系的學者,據《金剛仙論》記述,曾直接得到世親菩薩的直系,即他是世親的四傳弟子,不但深通顯教,而且熟悉當時流行的秘密陀羅尼法門。北魏.永平元年(508),帶大量梵本,經過西域來到中國洛陽。住永寧寺,進行佛典的翻譯工作。昙鸾當初因訪長生不老之術,向菩提流支請教。流支授予他《觀無量壽佛經》,並曉以長生不如解脫的道理,因為不超凡入聖,就要在生死輪回中流輪,天福享完還不是墮入生死海中,引導昙鸾歸信淨土。同時流支又譯出《無量壽經論》(通稱《往生論》),介紹世親的五種念佛法門,昙鸾為《往生論》作注,也大大發揮了淨土宗的教義,為中國淨土宗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昙鸾依《無量壽經》贊歎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所以又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見迦才《淨土論》卷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昙鸾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彌陀安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生、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迦才《淨土論》卷下說:“昙鸾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九百十五行並《問答》一卷流行於世”。由此可見,《略論》就是《問答》,曾附於本偈流傳的。但新羅元曉著的《無量壽經宗要》卻指出其中“渡河著衣脫衣”的譬喻為姚秦.鸠摩羅什所說,其他也還有異論,尚待進一步考證。
昙鸾的淨土思想除認為傳自菩提流支外,還有人認為是經過慧寵、道場二師傳給昙鸾的(見道綽《安樂集》卷下)。又有傳說謂慧寵原從江西廬山慧遠受淨土法門,後來又得菩提流支的印可,成為兩人的弟子。經查對,道場是慧寵的弟子,又是廬山東林寺的第三代住持(見聖聰《淨土三國佛祖集》)。這兩人都是東林寺慧遠的後繼人,不知怎麼又被認為是菩提流支的弟子。在昙鸾本人的著作中並未提到他們的傳承和事跡,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可想而知的,古時對師承紀錄不全,因此無法查對核實。
至於昙鸾以後至道綽之間的傳承關系,宋志磐撰《佛祖統記》五十四卷中,內容記述天台宗的傳法世系,但也詳細敘及一般佛教史實。卷二十七記載往生高僧有二十二人,這些人和昙鸾沒有直接關系。道焯著《安樂集》卷下所舉的中國淨土教系六位大德的名字,其中有大海和法上。但並未肯定他們與昙鸾的傳承。只有日本聖聰在《淨土三國佛祖傳集》卷上說大海是玄中寺昙鸾的嗣法弟子,法上則是大海的嗣法弟子。這似乎是以後的傳說。真正祖述昙鸾的教學並對淨土宗發展作出貢獻,成為唐善導建立中國淨土宗的先驅者,應推為道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