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念佛法門
蔡惠明
一、念佛法門最早見於《阿含經》類
念佛,就是境內所皈依的無上正覺者的意思。對修持行業來說,用這樣一心憶念佛號,明記不忘的法門,就可以達到正念的現前。早在《阿含經》經類中已列有念佛、法、僧、施、戒、天為“六念”(見《阿含經》卷三十三第十二經)或十念(再加方便、安般、身、死四種念,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廣演品》之一。經中說,修習念佛法門的人,應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系念佛的十號,或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佛的十力,四無畏,五分法身等功德,依此修習,除諸亂想,其心正直,得如來法,於如來所生隨喜心,觀悅安穩,於如來所生隨喜心,歡悅安穩,於凶險中,無諸障礙,入法流水,乃至證沙門果,疾得涅槃。經上又說,若人一心念佛而取命終,能離三惡道,得生天上(見《長阿含經》卷五《阇尼沙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以上是以這個娑婆世界的教化佛為憶念對象的。以後,憶念對象更擴大到他方世界。例如《般舟三昧經》提倡系念他方世界現在諸佛,謂西方世界摩國阿彌陀佛有諸相好威儀,巨億光明,今在眾中說法。若人依所聞系念阿彌陀佛名號一日夜乃至七日夜,思維觀察了了分明,能於定中或睡夢中面見彼佛,因而稱此法門為思維一切諸佛現前三昧。此經還說到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往生彼佛國土。到了大乘經出現後《阿彌陀經》就明確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這是把念佛法門和求生淨土思想結合起來,修習的方式和預期的勝果都有了發展。大乘佛教流行以後,在《華嚴經.入法界品》(晉譯本卷四十六)中載有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說普光明觀察正佛三昧,列舉了圓滿普照念佛三昧門,得一切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得一切力究竟念佛三昧門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門及其功德,更豐富了念佛法門的內容。
二、印度的念佛法門傳入中國
淨土思想淵源於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若三昧經》等,以後竺法護又譯《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則譯《大阿彌陀經》,良耶捨又譯《觀無量壽佛經》,於是中國出現了淨土崇拜。初時曾分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東晉.道安首創,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尚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信仰一般認為始於道安的弟子慧遠,他於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由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後昙鸾於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為淨土宗的建立奠立基礎。昙鸾之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佛經》,以小豆計數近二百遍,每日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二卷,立道,淨土二門,認為只有淨土一門是唯一出離之路。道綽弟子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揚淨土教義,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帖疏》)等,正式創立淨土宗。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歷代名師輩出,先後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相弘揚。以上被稱為善導流或善導系。另有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名慧日,他崇仰義淨三藏赴印求法,由南海去印度七十余國游學,研習淨土教義,凡十八年,回國後著《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提倡禅淨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學者認為這不屬於淨土宗流派。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流行,而且深入民間,並由於天台、華嚴、禅、律諸宗祖師提倡,使淨土宗成為“共宗”。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禅院(淨慈寺)延壽,倡導禅淨雙修,著《萬善同歸集》等,弘揚淨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行,出現白蓮社、淨土會、淨業會等。專弘淨土著名的有宋.省常、元.普度等。明代則有祩宏、智旭等,清朝有行策、實賢、際醒等,近代為靈巖印光,創弘化社,辦靈巖淨土道場,使淨土宗得以復興。
三、中國各宗派重視淨土法門
印度淨土思想傳入中國後,一般以和淨土思想結合的持名求生極樂世界的信仰最為流行。這是由於受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以念佛法門為修菩薩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說法的影響。明末智旭在他所著《阿彌陀經解》中說:“執持名號,念念即佛,不勞觀想,不勞參究,當下圓明,無久無余,量為直捷”。可以代表淨土信仰的看法。中國各宗派的祖師大德一向重視念佛法門,不論天台、賢首、禅、律、密等高僧均有提倡,如天台宗實際創立人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門》,說稱名往生,觀想滅罪,諸境唯心,心境俱,性起圓通等五種念佛三昧。另著《淨土十疑論》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凡夫無始以來,為五欲纏縛,輪回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不淨臭穢,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所愛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厭離。若能如此常觀不淨,YIN欲煩惱,漸漸減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二者欣願行,復有二種:
一、先明求生淨土,為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救苦眾生。
二、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唐代賢首宗四祖澄觀在《華嚴疏》卷五十六中倡說緣境,攝境唯心,心境俱泯,心境無礙和重重無盡五種念佛法門。賢首宗五祖宗密則在《行願品別行疏》卷四中說稱名、觀想、觀像、實相四重念佛門。此外,屬於淨土系的懷感,說有相,無相二種念佛三昧,以念法身佛為無相念佛,念報、化身佛為有相念佛。飛錫提倡通念三世佛法門,說念現在佛,心專注一境;念過去佛,了因果相同;念未來佛,於一切眾生起等同想,速成三昧。天台系傳燈主張以現前一心無法不具為本,即本此四不可思議之一飲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和自他俱念三種(《生無生論》、《楞嚴圓通疏》卷五)。後明末智旭特弘其說,認為念自佛在觀現前介爾一念之心,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自然具足,與三世佛平等無二,如此觀測功深力到,得豁破無明,頓入秘藏。念他佛者,以彌陀果德莊嚴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門,或念實相,總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知眾生是諸佛心內之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之諸佛,托彼果上依正,顯自身之理,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議,而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議,是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極果與圓因,稱理而映發。(見《靈峰宗論》卷)。清代華嚴宗學者彭際清著《華嚴念佛三昧論》,謂念佛法門略有二種:一為普念、一為專念。如《觀佛相海》、《佛不思議境界》等經但明自念,《藥師琉璃光如來》、《阿閃(門內三人)佛》、《無量壽》等經,特明專念,惟《華嚴經》明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最為圓融。他還標舉五義以釋全經,即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法門;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最後結論,針對教、禅各系思想設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還是五門入?”他自解答道:“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自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華嚴教旨,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趨向,未到妙覺,仍分階次。直到菩薩十地,始絡以大願力,不離念佛,於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無量數佛,所住之地,即隨所見之佛而分差等。至於一般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寧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滿,必待回向極樂,親承授記,淨諸余習,成滿願王,這才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猶須專一持名、發願,加以教觀重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則全憑一念統攝諸門。從以上歷代各家的主張裡,可以看出中國所傳念佛法門,不論為那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淨土的思想結合的。這對印度原來的念佛法門說來,也可謂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種發展。
四、中國淨土宗的深遠影響
由於淨土宗修行方法的簡便,人人都能做到,行住坐臥都可持念,沒有繁瑣理論和儀式,因此得到廣泛傳布,綿延不衰。宋明以後,與禅宗融合,又和律宗、天台宗、賢首宗等融合,實行禅淨雙修,“教弘台、賢,行歸淨土”,律宗如靈芝元照以及近代的弘一律師也都提倡念佛法門,因此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八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十二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創建日本淨土宗,他的弟子親鸾又創淨土真宗。中國淨土宗還傳入朝鮮半島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