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觀所緣緣論義貫 附:唯識學與百法概要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節 唯識學概要

一、何謂唯識

首先,什麼是唯識學呢?唯識學簡言之一句話,就是洋人所喜歡說的佛教心理學Buddhist Psychology。唯識一詞是怎麼來的呢?正如華嚴經中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其它很多經典裡也都講到這個道理。現在先解釋一下題目:唯識與百法。

唯的意義是只是、皆是、或完全是、唯有的意思。識就是心識。唯識兩個字合在一起,其意義就是說一切法皆是心識之所變現。唯識學就是闡發這個基本道理的。換句話說,它就是在研究眾生心之本識阿賴耶識是如何為無明所熏,而變現出一切法,研究這熏與變的道理,就是唯識學的核心主題。佛法中講熏習或熏變是指第八識裡有一個種子習氣,因這種子習氣不斷熏染本識,使它轉變為阿賴耶識,所以稱為熏變。楞伽經此經亦是唯識學的根本經典之一雲:八識有不思議熏與不思議變兩種相狀,因為這熏與變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稱之為不思議熏與不思議變。何謂不思議熏呢?譬如你拿一樣東西在點燃的香上熏一熏,這東西自然就有香的味道了,雖然我們在這物品上看不到香的形相,但聞一聞,確實是有香的味道,這就是不思議熏之意。經過不思議熏之後,便產生了不思議的變化。以世間具體的香去熏具體的衣物等,尚且會有不思議的變化,更何況是肉眼所不能見的心識之互相熏變,則更是微妙不可思議,更非凡夫之俗眼與淺智所能知見的了。唯識學就是研究這心識中不思議熏與變的道理。凡夫人原本都是用無明染法來熏染我們自己的本識,現在學佛,便得以依教理,反過來,用淨法去反熏。如何反熏呢?就是在六識中以淨善之法熏回去。現在從六識熏回去,英文叫Counter Action熏久了,即能轉染為淨。所以講唯識學也是在講一種修行的方法,不是光談理論,或作學問,或把它只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那不是佛法的本意,反而是轉佛法成為世間法,將佛法降級成為佛學。

剛才說一切法皆是心識之所變現,這變現是怎麼個變法呢?依大乘起信論而言,就是由業來轉識,變即由業相、轉相、到現相一步步演變而成。業相就是無明業相,最初一念無明心動叫作業相。凡是心有一點點微動都叫做業,所以我們說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即是根據這個道理而來的。無明業相一發生,本來清淨的如來藏便轉為阿賴耶識,這就是轉相。一成轉相之後,接著便開始現相,亦即是現出外有相分,內有見分。先現出相分,因為欲有所見,於是就見到了彼物相分;由於有所見的相分,因而就有能見的見分出現。也就是說,你想要看到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把這個應用到念佛、及觀佛國淨土上,其道理也是一樣的。譬如說你想要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莊嚴相,你依照經中所述的極樂淨土勝相去修觀想,去反熏、內熏;久而久之,你的諸識中便會被熏變出如是境界來;等你由念佛、觀佛而得定得到念佛三昧的時候,你的染心息止,清淨心顯現,便與彌陀淨土的淨法相應,極樂勝境便現在前,這時你便真正能看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景象,這就是相分與見分的道理及其應用:所見之淨土景象屬於相分,定中之能見者屬於見分。

二、五位百法

在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中把一切法宇宙萬法簡化成六百六十法。因為所謂一切法,其數實在甚多無量,絕非薄地凡夫及初學佛的人所能理解趣入。彌勒菩薩為憐愍眾生故,將萬法一切法簡化成六百六十法,好讓我們由知解諸法之性相,而知道怎麼樣在修行中應用。世親菩薩在研究了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之後,覺得六百六十法其數還是太龐大,於是又將這六百六十法再精簡成一百法,且將這一百法分類為五大項:即是

一、心法

二、心所有法

三、色法

四、心不相應行法

五、無為法。

五位百法表

這五大項目原文叫做五位。位是類的意思Category。這五大類下面所包含的法總共有一百種,所以合稱為五位百法。

講完了題目唯識與百法,我們來談一談心。

三、心識之構成

一般人談到心往往會說一顆心。事實上,心並非一顆。有人學觀心法門時,把心的位置觀想在胸部心口的部位,觀久了心口就痛,或心口就糾成一團;所以不可把心看做一顆。在佛法中,心不是一個不可分割indivisible之體,或絕然獨立的一個獨體,它是可以分析成很多部分或成分的。佛把心分析成八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合稱為前五識;第六識即是意識;第七識又稱末那識,為我執之中心;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意即藏識。藏是寶藏,也有隱藏之意,我們所造的一切業都藏在這兒,它是我們所造業的一個大貯藏室。所有好的、壞的東西都存在那兒。

四、心識如何生起

根塵相接而生識,以眼為例:當我們的眼根接觸到外境時,便能生出眼識。譬如以我現在眼根所接觸到的前面這個茶杯來講,這茶杯就是塵或外塵,對眼根來說,它就是色塵。成唯識論雲: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這就是說:以眼根與色塵當作緣,就會生出眼識。緣,是條件之意。照理講應有眼、色、空、明四緣,四緣具足則眼識生其實詳細講則眼識須具九緣才能生起,但我們現在只簡單地講眼根與色塵二緣。根塵相接而生識」是唯識學最基本的道理:要有根,要有塵,而且根和塵必須相接觸,這三件事具足才能生出識來。若是眼根壞掉了,即使有色塵當前,也是不能見;若有眼根,而沒有色塵當前,也仍不能有所見。若有眼根,也有色塵,然而兩者並不相接,還是不能有所見。第一、要有根,第二、要有塵,第三、根塵相接後,便會不思議地生出識來。眼根與色塵相接後所生出的識,就稱為眼識;若是耳根與聲塵相接所生的,便稱為耳識。因此,

「眼」觸「色塵」生「眼識」

「耳」觸「聲塵」生「耳識」

「鼻」觸「香塵」生「鼻識」

「舌」觸「味塵」生「舌識」

「身」觸「觸塵」生「身識」

「意」觸「法塵」生「意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識,皆依其根而立名。

為使大家易於了解起見,現在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根塵相接而生識的道理。還是以眼為例: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眼識,這道理就跟照相一樣。經上說:我們的眼根會攀緣。如何攀緣呢?我們的眼睛一張開,就像是照相機的照門打開了一樣;按紐一按,外境的影像就隨著喀嚓一聲,全給抓了進來,收錄在底片上。同樣的,當我們的眼睛一張開,接觸外境時,外境的影像影子就立刻給收攝進來;這些數據外境的影像收進來之後,並非就完事了:我們會進一步把這些收集進來的影像加以處理、運用。如何處理、運用呢?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一生起後,幾乎是與之同時,就有一個第六意識生起,來分析前五識所收進來的資料五塵落謝的影子。故稱這意識為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起的意識。前五識生起時只是對外物本身粗略的判別,這是最基本的了別,並不含任何情感、見解、價值判斷。等到第六意識生起時,它便對所收集進來的外境影像,很快速地加以進一步的判別,亦即是分別出它們是美是丑,是好是壞,是淨是染,是高是低,是可欲還是不可欲可樂、不可樂等等。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眼根接觸到這個人色塵時,便於剎那間生起眼識。識是了別的意思,也就是了解與分別的意思。眼識一生,我們便能了解、分別而知道這是一個人,然而只是粗略地知道這是一個人,如是而已。第六意識生起時,

便又於剎那間進一步分析,而更進一步了別:這人是個男人男女相的分別產生了;這男人是個黑人色相、種族之分別產生了,接著心中所知凡是黑人的特色,幾乎都會自動地賦與在這個人身上了。例如:通常較會唱歌、打球、或打西洋拳擊等。如果是個美國白人,則我們會想到坦直、慷慨等種種屬性。凡此種種分別或價值判斷,都是由第六意識的作用而起的。

第六意識雖然能分別,但它卻不是自主的,它必須要攀緣前五識,也就是前五塵的影子,圓覺經上說我們眾生妄以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說:事實上,我們的自心相並無實體,卻將攀緣六塵所攝取到的影子,認做是我們自己的心相。就像台語中所說的:看見一個影子就生一個兒子一樣。第六意識之所以不自主的原因是:於外,它要以前五識為自資,來提供它數據;於內,又有第七識末那識當他的後台老板Director。表面上看來,第六識好像是真正完全主持著我們妄想分別的業務,而事實上,真正的大老板,卻是第六識背後的那個黑社會的頭子──第七識末那識又稱第七意識;末那識雖然躲在後面,深藏不露,但它卻是真正發號施令give orders的主腦由於它的指使,令前六識都變成染污,故末那識又稱為染污意,末那識發號施令時十分狡狯tricky,讓我們都不知不覺。截至目前為止,在世界史上,世間凡夫人從來也沒人知道它,更不知它叫什麼名字,也沒看過它除了佛世尊外,這一切世間的智者、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皆從未有能知、能見此末那識者──唯佛能知。末那識對第六識的控管,比慈禧太後的掌控還要嚴厲、機密,因為它除了垂簾聽政之外,而且於下達命令時亦不作聲色,因此令外人凡夫人不知不覺。

且說,這第七末那識即是我執的中心。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種妄想分別?因為我們的思想、行為都幾乎完全依照我為出發點;因為有我,所以有我見、及我執,其生起之次第則是:由我而生我見,由我見而生出我執。這我見、我執都是第七識的產物。我執又有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二種。我們與生俱來,第七識執著第八

識的見分為我,執前六識為我所,稱為俱生我執。前六識經由後天的習學而起的種種分別執著,稱為分別我執。所以,第六識是依前五識及第七識而生,而第七末那識又是依第八識而起。若以黑社會來比喻,第七識有如幕後老板,是罪魁禍首,第六識像是舵主、堂主、或大哥,前五識則像小弟或小混混,所以辦事與倒霉的總是前五識與第六識,而第七識總是安然無事。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五塵色、聲、香、味、觸後,收集資料變成五識五種影子輸進來Input,第六識便立即執取這五種影像,再加以分析,分析之後便采納而受用之;於是乎,好壞、美丑、高下等等分別、判斷、取捨,便油然而興;這就是我們所有的意見、喜好、偏見等等產生的過程!乃至於哲學、藝術、倫理等之所謂思想、理論,也都是這樣生起的。於外攀緣前五識,於內攀緣第七識,於是生起第六識,而第七識則又從第八識中來;唯識學就是研究這些道理的。當然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唯識學是要研究這八識是如何變現出這些東西來的。研習唯識學之後,我們修行要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呢?我們應當用第六識去反熏第七、第八識,因此首先須在第六意識下工夫,把六識的污染部分都反熏成清淨的,即是所謂轉染為淨,轉識為智,其最後的結果也就是所謂轉八識為四智:亦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我執中心的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藏之大貨倉為大圓鏡智,於是便可燭照世出世間一切法之真如本際,歷歷在目。

五、研究唯識之目的

我們研究唯識的目的,簡單一句話,就是為了要通達一切法相,或說是為了要通達一切法之性與相,以便修證菩提。法有兩部分:一是法性,一是法相。誠如開經偈中的第一句話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之所以微妙,就是因為它涵蓋了性、相兩部分。所以佛教宗派裡也有性宗、相宗之分。事實上,性宗與相宗並非是互相對抗的,而應是互相融通、相輔相成的。在佛法中的修學,有的人以性宗為主,有的人以相宗為主,然而其實是性相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達於究竟圓滿之修證。若只修性而不修相,或只修相而不修性,都會造成偏頗,難入圓滿的中道。據理而言,法性是體,法相是用。體就是本質、性質Reality, Nature, or Essence之意,所以法性就是法的性質或本質。用是現象Appearance, Phenomenon,所以法相就是法的相貌與現象。本體與現象,我們都必須明了。若只知本體,卻不達其用,便無法應用無礙,而只有空疏的理論,如是則無濟於事。更具體而言,法相學是研究法的生滅、來去、因緣、和合,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等等之相,三界六道凡夫如何演變之相,以及三乘賢聖如何斷惑證真、證入聖道的聖相。換言之,亦即是研究一切凡相與聖相;若研究凡相,即是研究凡夫的生死,以及種種因緣苦樂等業果之相;若是研究所謂聖相,即是研究種種出離生死,聞、修、斷、證之相,以及佛與菩薩如何經由修行而證到法、報、化三身、四智,及證悟之後的起用之相。這些都是法相學研究的對象。什麼是法性呢?研究法性,即是研究或參究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屬因緣,亦不屬和合,本來湛然常寂,眾生與佛清淨一如之性,謂之佛性,或本性。因此,若能知相而了性,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打通一切修行的關隘。然而這不單是在文字上的知解就夠,而是解行必須相應,亦即必須先確實透徹地了解這一步是解;而後照著去修這是依解起行;最後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體會、契入這是行後獲得證、悟。

六、學佛的最難處──性相融通

承上所言,學佛最大的難題是要會合、而且融攝性、相二學,也就是說要了性達相。這確實是件很難的工作,因為光是性宗或相宗,就夠我們一般人學一輩子了。其實若一輩子能把其中一宗弄通,也已經是很難能可貴的了。不過,對一般學佛的人而言,即使不能完全弄通,至少性、相二學的基礎知識是應該有的,如此對我們的修行會產生非常大的幫助:其實是,不論你是修那種法門的,通曉性相對你的修學都是大有幫助的。禅宗有一百丈野狐之公案,其中說有一禅師由於過去世曾對人妄作指示說:大修行底人,不落因果,因而五百世墮為野狐身五百世都生為狐狸。百丈禅師為他代轉一字曰:大修行底人,不昧因果。即由此一字之轉,那人即得脫狐身。大修行底人,就是了性之人,以其了達一切法性及自心自性;不昧因果就是達相。這公案很明白地昭示我們:了性與達相,二者不可偏廢;並且,即使已經了性,也不能廢相或壞相,因為若壞相即壞因果,有大罪過。因此我們學佛必須了性而且達相才行:雖然一切法本性一如,然而由於因緣和合,仍然是有一切法相生起,因此一與多,相融相攝而不相妨,這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本性不妨諸相發揮,如是解了,是故於法相生起處,我們就不會再迷於如是諸相了。有人先研究法性,稍解其一二,而對法相則完全不解,因此心中起疑,便問說:法性既是一如,生佛平等,那我為什麼還要拜佛呢?這就是沒有通達法之性與相,才有如是疑。若因此而令修行滯礙不通,乃至執著到極點時,就很容易變成所謂的惡取空或斷滅空。這不僅是不善學性宗而成為口頭禅者會有此病,連不善學相宗,變成只玩弄名相、作學問,也同樣會令人墮入惡取空,乃至犯了壞法或謗第一義谛法的大過。若是正確修學法相,可達不昧因果,然而若不進而參究法性,便無法通達第一義谛,如此則對法相的許多執著便不能破除。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

動。不昧因果,即是「善分別諸法相。因為一切法還是有因、有果,有六凡、有四聖,有佛、有魔,有三界六道等,這一切相都是有的。但是於第一義而不動,則了眾生與佛究竟平等,佛界如,魔界如,一如無二如楞嚴經語。對性、相兩方面都要努力求通達,修行才會少障礙。任何人都不能說他沒有障礙,因為無始以來業力大儲藏室第八識藏裡裝的垃圾太多了,要先清理;如何清呢?最簡便的便是禮佛修忏悔。因為若真心想修行,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從普賢十大願的一者,禮敬諸佛修起。

總結來說,修行不能光只要修性,也不能光只要修相;兩個都得修,而且還要融會貫通,才能速疾去除一切我法二執,漸漸契入中道甚深之理,超越兩邊,入無上智。

七、通達性相的兩種修法

如何才能通達性相呢?這有兩種修法:

大根器的人可由性而相性↓相,由上而下順著修,也就是說,由內而外。用西洋哲學的術語來說,即是所謂演繹法Deductive;或亦可說是由性演」。亦即從總相的原理原則,推到殊相的個別之運用,或由共相到殊相from universal to particular。這個修法是屬最上上根利智之人的修法,以其根器利故,直下就能悟到本性,然後再從本性出發,推衍擴及一切法。這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說的:見性之後,則能於一切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中小根器的人則須由相而性相↓性逆著修回來,也就是由外而內,或是藉相了性,因為借著研習法相,便漸漸能反溯本源,而了達法性。其所用的方法便是西洋哲學所說的歸納法Inductive:會相入性。若是上面所說的大根器的人,便能一開始就抓到法的根源,有如探到河流的源頭一般,然後從源頭處順流演繹下來,應用於萬法之中,亦不見費力。至於中下根人既不能如是一下子便探到源頭悟到本性,便須努力參究,尋訪其根源;有如科學家運用歸納法一樣,收集研究種種資料、證據,最後達到一個結論。這一番辛勤下來,最後所得到的結論,還是一個法性一切法的本性,因此說:一切修學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要通達法之性相。這就是會相入性或由相返性的原理與方法。

八、學唯識之難處

可是,研究唯識學有一個相當困難之處,那就是名相太多。然而真正大難之處,還不在於名相繁多,而在於這些名相不能不懂,但又不能執著!這就真為難了。古德說:計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修習佛慧須要徹底了解法相,不可有一絲模稜兩可,但又不可生計著之心,真是大難、大難!最後,我們應知:佛說一切法,都是為了幫助眾生修行。須知唯識一法應不是文字游戲game,也不要只把它當作一種學術或學問來研究而已;研究了解的同時,應將此「聞慧」運用在修行上,這樣研究唯識才是真有用,也才是佛法的正途。若只認為它很有趣,而且自己可以從其中學到很多知識,可是學了之後卻不務修行,只是到處去炫學,到處去蓋,這樣便有違佛法修學之旨,而無實際的受用。最重要的還是要能把那些知識用在自身自心上,以增進自己的修行才好。如是才能漸漸真正地覺了法相及法性,從而了達佛所說的一切法,泯除我見、我執、及法愛、法執,究竟通達無上覺道。

 

上一篇:
下一篇:溫金玉教授:能海法師戒律思想研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