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論六祖
你們的腿有沒有坐熱?如沒有,說明氣血還不暢通。
一個人衰老先從腳開始。從腳到小腿,慢慢往上發展,如果一個人的腿腳很靈活,說明他的生命力還很強。你們看小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跑來跑去,說明他的腿很有力氣。一個人衰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不願走路。人為什麼喜歡架起“二郎腿”?為什麼越累越要把腿架起來?這種情況大家都有過體會,甚至有人把腳架到辦公桌上,一架上去感到非常舒服。因為把腿架起來會把下半身的血液控到上半身,也就是下半身給上半身補充了力量。人的精、氣、神都是從兩腳開始產生。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聲音和內在的氣質,就必須通過盤腿。什麼時候盤腿感到兩腳產生一股熱量,順著小腿往上升,這個時候你的眼球和聲音都會改變。這時走路就非常輕飄,絕對不會咚咚響。我們中國有部著作叫《冰鑒》,是專講人的命相的。裡邊有這樣的話:走路咚咚響,一輩子受貧窮!為什麼古人講: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行如風?如果一個人生理上改變了,就會改變內在的氣質,行、住、坐、臥就自然符合上述的要求。一個人疲勞後就想仰面朝天躺著,如果一個人的精、氣、神凝聚在體內,睡覺時就會喜歡采取側臥,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吉祥臥”。養成吉祥臥的習慣,體內的能量就容易貯存起來,而不會漏掉。
回憶起我自己盤腿的過程,到第三年時,腳上才產生一股熱流,從腳上向小腿慢慢游動。實際上我這種速度已經是非常慢了。古人傳記中講,一個年輕人半年就可以達到這樣。一個人身心不改變,內在的氣質絕不會改變。實際上身心原本一體,根本沒辦法分開。
大家學佛都知道原本現成、自在圓滿、聖人不增加一點,凡夫不減少一點,那還修什麼呢?修心,心拿得出來看得到嗎?古人一再告訴我們要行苦行,當初釋迦佛也是行苦行,從身體上下手。現在的人都說修行是修心,不必苦行,說釋佛苦行六年也未修成。難道古人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吃苦,也吃不了苦,心氣一個個都比古人高,根器似乎都比古人銳利。為什麼現在修道成就的這麼少?古人一個個修苦行反倒成就了?而現在人從心態上下手,反倒一個個退道了?最後說自己不是修行的根器、師父的法不究竟。
古人告訴我們有幾部經、論必須要讀:《楞嚴經》、《圓覺經》、《三論宗》(百論、中論、十二論)。《楞嚴經》告訴我們“身心是一元的,一體的。山河大地都是心的顯現”。既然是一元的,從身體上下手,就意味著從心態上下手。心無形無相,不可捉,不可摸,而身體可捉可摸,降服了身體也就降服了其心。所以古人要從身體上下手,要修苦行。而現在的人從心態上下手,下了幾年沒有摸到心,修了幾年後的結局是放棄了信仰,退失了道心。古人沒有一個不是嘗盡了人間痛苦,降服身體,滲透到心靈,最後才把握了心。身體既然也是“唯心所造”,就沒有理由不和心同為一體。佛經裡講“萬法唯心造”萬法是心,心生萬法。心的顯現借助身體,身體的存在也依賴心。許多修行人成就以後,才感受到“一切現成”、“一切清淨”,佛法一定要去體驗它。必須通過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去印證。光從理論上下功夫,就是所謂的“明理沒有親證”。最終不是自己的寶藏,如同“數人家珍”。
六祖24歲跑到黃梅縣去見弘忍大師,在五祖處說了一首悟道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因為看了神秀大師的悟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此基礎上而作。也就是說神秀大師的偈子是六祖偈子的基礎。當時的神秀大師當然也是悟道了。這兩首悟道偈,一個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是講修行的結果。如果把兩首結合起來去修,大家一定會成功。就像一個人講蘋果的味道,另一個人講如何培植蘋果樹。如果沒有前邊的種樹,培樹,怎麼會有後邊的又酸又甜的蘋果呢?所以弘忍大師給他們兩個印證:神秀大師是正確的,好好修下去不會墮落。說六祖是錯的。而現在的年輕人看了《六祖壇經》,都贊歎六祖的偈子,而忽略了神秀的偈子。
六祖可以說是“東方如來”,但對中國的佛教而言,也有負面影響。六祖拿到衣缽後,躲在獵人隊伍裡隱修了15年,為什麼當時已徹悟本來面目還要隱修呢?大家只知道是弘法的因緣未到,在等待因緣。實際上他當時雖然已經悟道,但還沒有實踐,不算圓滿。比如你走進這個洞裡算是入道了,再走出這個山洞才算圓滿。走不出去叫“沒有圓滿”。就像你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東華寺,到了目的地了,然後必須再回到原地才叫圓滿。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門裡講一定要“親履本地風光”,而不能道聽途說。研究佛學的人,他們能不能開悟?從理論上講是可以開悟,從事上講不能證果。當六祖39歲離開這裡的時候,將靈鹫山改為東華山。靈鹫寺改為東華寺(公元677年的時候)。公元502年,從印度來的智藥禅師把這裡叫做靈鹫山(因其看到這裡的山和印度的靈鹫山極其相似),創建了“靈鹫寺”。六祖當然知道自己的因緣,因此才改為“東華山”、“東華寺”。他原本想在這裡弘法,廣渡眾生,一個偶然的機緣被請到了曲江縣。翁源縣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了(南朝梁554年設縣),當時六祖為什麼把靈鹫山、靈鹫寺改為東華山、東華寺?為什麼我說六祖是東方如來?你們用心慢慢參究就會明白。中國古時叫做“東土”、“華夏”。六祖39歲開始出來弘傳,十幾年後形成了壇經。《六祖壇經》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也就是說六祖24歲開悟,57歲時才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六祖壇經》是六祖的大弟子法海禅師根據六祖的思想、見地、弘化過程寫成的。法海禅師是當時的文學泰斗,文字般若達到了頂峰;六祖的實相般若達到了頂峰,兩個人合作所寫出來的《壇經》一定是空前絕後。六祖24歲悟道至57歲的33年當中,15年出世法的修煉,十幾年世間法的磨練,身心兩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徹底地轉變了。一切都經歷了,怎麼能不成熟?怎麼會不圓融?我們現在出世間也沒有專修(隱修),世間法也沒有好好去修。我自己雖然學佛十多年,世間法一點不通,幾乎是空白。所以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兩堂課,哪一堂課也不能缺少。猶如兩只腳走路,你邁出左腳緊跟著還要邁出右腳,否則沒辦法走路。修行也是這樣,如果只懂一方面,就不會平衡,一定會偏激。為什麼古人得到“根本智”以後,還要去尋找“後得智”呢?這不是捨本逐末嗎?古人講“但得本,何愁末”,這話不全對,把人給害苦了。看一個問題要前、後、左、右反反復復地看。一個人成道後是什麼樣?凡夫是什麼樣子?悟前悟後要結合起來看。有的人看問題總愛偏激,抓住一點,以偏概全。我常常比喻女人生孩子,人們都說生孩子是在閻羅殿門口,和閻羅王很接近,生死攸關。但對於一個未生過孩子的女人,尤其是男人來說,只能理解,絕不可能體會到。就像有一本書上講:未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一個完美的女人。未做過媽媽的女人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女人。我現在對這兩句話有了新的理解。一個人當了家才知節約錢財。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的人看《六祖壇經》,只看到六祖的“果”,而沒看到他的過程。六祖當時講《壇經》是他57歲的境界。我們只知道拿六祖的“果”往自己身上套,不可能有體驗。這叫“倒果為因”,最後是誤己又誤人!
當一個人獲得“根本智”(出世間學問)再去學“後得智”(世間學問),的確要容易得多。因為已經有了擇法眼(慧眼)。你想要把自己的根本智“推銷”出去,必須用“後得智”來配合才行。比如說餅干裝盒,不僅僅是為了賣起來方便,也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如同一個人走路,必須左右兩只腳都邁動,才能向前走。有好餅干,沒有好的包裝不圓滿,反過來只有好的包裝沒有好的餅干,則更不圓滿。你的世間法說得再好,沒有出世的智慧做靈魂、做脊柱,最終會很空虛。
當一個人物質無保障時,絕不會去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其實人對物質的需要很容易滿足。實際上是精神在需求、在哭喊,是靈魂需要修行。人的貪欲不是身體在貪,身體上的需要非常少。就像我出家後只有三套衣服,還穿不爛,現在的布料很好,不容易壞。你們的衣服哪一件是穿破了才扔的?都是穿不了多長時間,不流行就不穿了。有的人很幸運,在貪的時候,偶然一個機會抓住了宗教,暫時解決了他的饑渴。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實踐以後,他會更加饑渴(沒有開悟)。就像一個人站在果樹下而沒有嘗到果子,所以會更苦、更空虛。一個人修行,如果法、財、侶、地四種資糧具足了,沒有理由不成就。你們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具備了哪些?如果都具足了,那可真是個大富大貴的人了。
我之所以恢復東華寺及創建獅子吼閉關中心,就是因為看到有些人真想修行,又苦於沒有地方,所以就自己找了一個既麻煩又啰嗦的擔子,挑在肩上。 但自己很快發現付出一倍,得到的是十倍。而在洞裡付出十倍,得到一倍。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都是大家成就了我。一個人不做事情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很有本事,什麼都會。一做事情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也做不成。當再勤勤懇懇,不緊不松地去努力做事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都能做。一個人如果願意努力,樣樣事情都能成就。對一件事情只要不放棄,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成功,你就是成功的人。做一件事情,一遇到挫折,你就放棄了,那你將一事無成。哪件事不是經過無數次的努力,最後才取得成功呢?就像盤腿修道,閉著眼睛昏昏噩噩,半年、一年沒成功就想放棄了。古人十年、二十年都不放棄,最後都成功了。
有一部分人把修道看得太簡單了,而另一部分人又把它看得太復雜、太難了,總講自己根性差,“根性”成了擋箭牌。毛澤東當年被蔣介石追得無立錐之地,他從不放棄,最後成功了,成為偉人。他這種精神若用來修道,不會次於六祖,同樣會成為東方如來。十大元帥如果來修道的話,都會成為十大祖師!因為他們有這個心力,放在任何地方都會成就。世間法的成就都是要有一番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的精神,何況出世間法呢?你要想成為一個超人,就必須具備凡人達不到的心力、體力和魄力。如果你處處表現得和常人一樣,就肯定不會成為超人。人的力量不去用它,就是那麼多,天天用就會天天有。猶如井中水你不去掏,它就那麼多,掏了還會有。什麼叫功德圓滿?方方面面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種氣勢、一股大的力量,能夠利人利己,也就圓滿了。如何積累呢?天天去做、年年去做。現在的眾生是想的多做的少,說的多兌現的少。出世間法和世間法恰恰相反,是奉獻而不是索取,在奉獻中獲得。實際世間法也不單單是索取,也要先付出,才能得到。就像兩個人打架,輸了,增加了負擔;贏了,增加了傲慢和霸道,學佛叫人退讓、付出,你敢於付出,你的心量就有了。就一定會成功!有了心量何愁沒有悲心,悲心有了何愁沒有智慧,悲心、智慧都有了何愁功德不能圓滿。
* 有的人生前什麼信仰也沒有,但人品符合佛教的“十善”,臨終也會升天。別小瞧天人,也是累劫的修行修來的。
* 之所以用功把握不住自己,就是理上沒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