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一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

古人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後是否還要修行,如果要修,那麼見性後修的是什麼?說一個道理,大家就會明白。就像一個30歲被評為教授的人和一個60歲評為教授的人,他們之間的閱歷,是否有很大區別呢?又如一個剛考進大學的大學生和一個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都叫大學生。考上大學,說明已注冊成為大學生了,但與一個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又有很大的不同。佛教裡有古佛、現代佛,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見性後,就意味著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個歷程你並沒有走完。也就是功夫還不到家。見性後如不繼續用功,久而久之,連見性的功夫也會失去。過去有很多祖師,明心見性後,由於急急忙忙出來弘法,有的幾年弘法下來,見性的功夫失去了。因為他的功夫不扎實、不深厚。就如你們原本已很會寫字了,十年不寫了,再提筆,不會寫了。即使會寫,寫出來也是歪歪扭扭。就是因為不經常寫的緣故,才致使提筆忘字。過去經書上經常講:言下大悟。悟後又去干什麼?下面都不談了。通常只說歡喜奉行,作禮而去。究竟去哪裡呢?誰會回答這個問題?(有人答:修行去了。)對,回答得很對。有的書上用“信受奉行”四個字來代替。現在很多佛教徒,只“信受”了,但沒有“奉行”。所以好多人經常說: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問題時,你所知道的,根本不管用。因為你悟到的東西,還沒有親身實踐過一遍。我說過多次,佛法是要靠實踐的。如果只有理論,功夫未跟上來,猶如一個人走路時,只有一只腳邁動,另一只腳未跟上來,一定無法平衡的。

見性的人一樣還有業力牽引他。之所以有業力,是因為見性後八識心田裡還有習氣存在。既有業力存在,就意味著他有時一定會被業力牽著跑。你們認為見性指的是什麼呢?所謂“見性”,就是見到本來面目,也即“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並非功德圓滿。你們會認為,成佛就功德圓滿了。究竟見性與成佛還有多大距離呢?既有距離又沒有距離。為什麼這樣講呢?你如果見性後能夠讓心田裡的種子徹底轉變,就直入佛位。若八識心田裡的種子還沒有完全改變,必須出去行菩薩道。只有借助於行菩薩道,來引發出八識心田中的種子,使其徹底轉變。

佛菩薩是否也有特色呢?佛教中有幾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菩薩。觀音代表大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大行(要念xing),還有一位叫大勢至,為什麼叫大勢?形容勢頭大。如水勢、火勢大了,根本無法抵擋。這是後人分出的幾位菩薩的特色。難道觀音菩薩就沒有其他幾位菩薩所具備的特色嗎?實際上你要想成就,在一個人身上這四種特色必須同時具備。只有勇勢,沒有慈悲、智慧,不能修行。如果只有悲心,沒有勇冠三軍的氣勢又不行。古人講:一錘打在肚子上,打不出個屁來,也不是個好修行。該有悲心的時候就悲,該勇的時候必須勇。但往往在凡夫身上很難體現這四種品質,甚至一種也不存在。菩薩要具備四種特色,佛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你見性以後,勉強稱得上已證得“無師智”。意思是已具備了自學成才的能力。在這之前,你想自修、自悟、自證是不可能的,必須要老師帶你修行。實際上是沒有獨覺佛。“獨覺佛”是指自修、自悟、自證的人。那是只看到他這世的因緣,若往前追溯的話,是沒有獨覺佛的。比如一個人修到半途,已經結束了生命,已經有了基礎。下世再做人,會借助上世的基礎繼續修行。如已修完四禅四定去世了,來世即使沒有出家,也未遇到師傅,甚至沒有聞到佛法,也會在紅塵中不知不覺地繼續往上修。這也就是為什麼好多在家人境界比出家人高,有的剛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還深。也就是“再來人”。功夫不是這一世做來的,如果這一世是第一世聞到佛法的話,是絕對不可能產生深信的。按照佛教的觀點來說,只要是個人,你早已聞到佛法,或者修過,這才落得個人身。有好多人一聽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又沒信心這世成佛。你怎麼知道你這不是最後一劫、最後一世呢?但有人不相信。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出他的根器來。

有好多哲學家、藝術家,之所以在他的領域中有非凡的成就,實際上都是大修行人再來。像他們這一類型的人,意識層次已開發到第七層了,再繼續開發一層,就已達到佛門中的“明心見性”。可他們不懂這個道理,容易停留在目前一點小小的成就上。尤其是搞藝術的人,他們的身心必須達到高度統一協調,他們的藝術才能有靈魂。藝術家,好多高水平的作品都是在沒有頭腦憑靈感的狀態下誕生出來的。明心見性的人,他們做事、講法,都不是通過頭腦想象出來的,都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的。但有的見性後,沒有繼續修煉下去,時間一久,“頭腦”又出現了,又把佛性的力量給擠到一邊了。

你們都知道“喧賓奪主”的成語,這實際上是根據唐朝臨濟禅師的一套思想延伸出來的。他曾說過四句話:“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均不奪,人境俱奪”。對於剛修行的人是“奪人不奪境”,這時最怕沒有境界,法喜、禅悅都是境界中產生的。之所以坐在這裡腿疼、坐不住,就是因為沒有境界。這個過程完成後,是“奪境不奪人”。意思是把境界拿掉,留下思想。前一段有一個閉關的師父,是從雲居山來的,閉了六個月就出關走掉了。閉到第五個月的時候,希望我跟他談一下。他說:現在坐在洞內,每天看到山上、縣城裡人來人往,外邊的境像就像隔著玻璃一樣清楚。我一聽就明白,他必須從這個境界中走出來,否則身心無法靜下來。我們一般修行是苦於無境界,他是境界太多了,無法拔出來。此時就要“奪境不奪人”。把境界拿掉。

境界太多了會干擾一個人前進、邁步。比如爬樓,每一層樓上都有寶貝供你觀賞,你如果留戀一樓的境界,就看不到二樓上的寶貝。留戀二樓的境界,就無法上到三樓去看。四禅八定,每一禅都有每一禅的境界,你若執著二禅的境界就無法到三禅。如果這個師父不執著這些境界,按著他平時的方法繼續用功,這些境界就干擾不了他,就走過了沿途風光。

還有兩種情況:“人和境都奪”、“人和境都不奪”。意思是說,有時保留境界,有時不保留。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修法的問題,不是說見性就能成佛,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反應,都要有不同的對治方法。如果說你們每個人境界很高,一旦遇到復雜的事情,很煩,就可以動個念頭進入自己的境界中(心態中),把煩事放到一邊。但由於沒境界,有了煩瑣的事煩著你,靜坐的時候會越坐越煩。

我曾見到幾個修道的朋友,都已經是明心見性了。他們出來做的事比幾十個人,甚至上百個人做的事還要多。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他是想讓自己的功夫更扎實、更經得起瑣碎事情的考驗。虛雲老和尚56歲開悟,80歲出來弘法,弘法40年,世壽120歲,歷經五個皇帝。他的功夫就是通過出去不斷做事,才成就了他的功德圓滿,成為一代聖人。你會說,假如我明心見性後,也會出去弘法、做事情。事實上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有的人是直接出去弘法,有的人是被某種因緣迫使出去弘法。

前幾天講的優婆離給佛剃頭的故事,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你會用功修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修行。如不會用功,即使佛祖再來,坐在你的對面,你也不知道怎麼用功,也用不進去。你們在座的有的知道我會用功,為什麼你自己不會用?時間投入的不夠。我花十幾年掌握了這些方法,你們想十幾天就會,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明白一件事未必會做這件事。那些老修行想靜下來馬上靜下來,能馬上進入狀態。對於初修行者來講,越想靜下來,越靜不下來。只好不去管它,結果是妄想紛飛,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

通常明心見性後,自己的妄念完全可以降伏。有時妄念來了,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頓時消失。功夫修出來以後,要達到隨時提得起來,提得起來才能用。比如說打坐時昏沉了,若提起精神動個念頭,昏沉頓時消失。但是功夫不行,妄念一出現,只好隨著妄念跑。說明還沒有降伏它。所謂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念。當你明白了用功的方法以後,猛用功三個月,自然會形成一種慣性,說提起來,就提起來。即使不能完全提起來,也不會隨著妄念跑掉了。

我上次去食堂,看到幾位老居士在揉面。實際上一心一意地揉面,與你一心一意地打坐,有什麼區別呢?什麼是禅?什麼是定?我的書上講過:單用一心做萬事,莫把一物萬心思。一個心做完這件事,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事情來了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事情走了,就沒事了,就保持清醒靈明的狀態。如感到沒有東西可把握的,就去念佛、觀想,你只要去做事,就把思想集中在這件事上,全身心地投入。按這個道理修煉三個月,再笨點半年,自然達到視而無睹,聽而不聞。除非故意去聞、去見。如果你功夫深厚,你去聞、去見,也是在一心不亂當中。

* 修行的方法很多,要從不同角度去體驗它。比如夜深人靜的時候,你站在虛空中,就會感到虛空的力量,原本與你同體,根本沒有脫離過。

* 境界來了,把眼睛睜開就沒了,沒有境界把眼睛閉起來就容易出現。

* “噓”瀉肝火。(六字祛病法)
也有個簡單的方法,達摩祖師傳下三個字,每個字念三遍(呼、唏、哈;唏、呼、哈;哈、呼、唏。)氣吸滿到丹田,猛的呼出去,呼得很干淨,小腹很癟。智者大師在此基礎上又創了六個字的呼氣祛病方法。

* 有的人見了面非要握握手,實際上加持不一定要接觸,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彼此能量一對換,就加持了,並不一定要握手。

 

 

上一篇:韓清淨居士:十義量 序
下一篇:韓清淨居士:十義量 世間有情義第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