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一 如何念佛 淨土的實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念佛 淨土的實質

今天再重復講“如何念佛”。

為什麼要念佛?念佛是不是一個修行方法?如果是一個法門,那麼和其它法門相比,“念佛”是否是最好的法門?是不是修行最快的法門?在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談一下過去古人修習“念佛”的方法,以及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念佛法門的,什麼時候盛行起來的。

你們讀過《楞嚴經》的知道,佛問修證圓通的方法,二十五位菩薩、大阿羅漢中,就有一位菩薩是修習念佛法門而證得圓通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經有人成就過。那個時候修習念佛法門,與現代的念佛法門有沒有區別呢?過去古人修習“念佛”法門,並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臨命終時,而是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了,並不是依靠阿彌陀佛來接引。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把希望放在臨終,沒有人敢把希望放在活的時候就成就呢?

東晉時代,曾有半個世紀流行過念佛法門。半個世紀過後,在南北朝,流行“止觀”法門,也有很多人成就了。數個世紀之後,唐朝非常盛行坐禅,200年中成就者非常多。不僅僅是出家的,在家的也有許多成就的。三個世紀過後,轉眼到了九世紀,到了宋朝的時候,禅宗已經開始衰落。但大多數修行人,都還是在修禅。而成就者卻已經很少了。也正是因為禅宗的衰落,其他法門相繼而起,這時開始流行“喇嘛教”。喇嘛教的流行通常是在西北、西南地區,東南、東北以及中原地區很少有喇嘛教。在東南、東北、中原這三個區域是漢人集中的地方。漢人在這幾百年中信佛,依靠什麼方法修行呢?禅宗、淨土宗、天台宗,都比較流行。宋朝以後,修行人逐漸偏重於研究佛學。正如臨濟禅師所預言的:“這個時期(唐朝時)過後,將流行乾慧。”也就是頭腦的智慧。“以後不是落在空上,就是落在有上。”這句話絕對正確,尤其是出家人表現的更加極端。落在“空”上的人,不要別人打擾,喜歡清淨。一旦有人打擾,就會產生報怨,再嚴重還會產生嗔恨,給外人的感覺是,這個人非常孤僻,不願和人接觸。實際上是喜歡清淨。落在“有”上的人喜歡熱鬧,成天喜歡干活,每天總想找事做,或者找人聊聊天。後一類的人,出家的比較少,在俗的多些,不管是哪一類,都是錯誤的。一個出家人要能動、也能靜,不論是什麼環境,都要把握住自己的心,不被境轉。正因為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六根常被六塵轉了。有的人被轉了還不知道,有的人會覺察到,馬上通過念佛、持咒語把心拉回來,可不久,又被外境拉走掉了。

為什麼現在念佛人很難以成就?既然是這個時代流行這個法門,為什麼成就的人又很少呢?曾經有人預言:“末法時代流行念佛”。以此說來,晉代也流行過念佛,是不是晉代已經是末法時代了?實際上不是。有一位大法師講:“到了末法時代,只留一部《阿彌陀經》,人人講《阿彌陀經》,人人念阿彌陀佛。換言之,現在只講《阿彌陀經》不講別的經,不就是人為地把佛法推向了末法?實際不是,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少,有多少眾生,就會有多少法門流傳下來。

現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寫法,“心”字上邊一個“今”字,就是說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話,又怎麼能把淨念的功夫,貯存在阿賴耶識中呢?之所以要“淨念相續,就是為了要貯存到阿賴耶識中。何謂“淨念”?沒有夾雜的“念”。如果能保持“淨念相續”(即淨念不斷),當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臨終。正因為大家達不到淨念相續,所以中間才會產生妄想。如果“心”發動起來,就不用嘴念。那麼現在心未發動起來的時候,最好要發出聲音念。通過舌根發出聲音→耳根將聲音錄進→再貯存在阿賴耶識中。如果嘴不出聲,耳根會被外境的雜音干擾。就像錄音機錄音時,環境太亂,就錄進了雜音。如果沒有雜音,就是一種單純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聞、心受”?如果這三方面沒辦法結合,我可以老實告訴你,你念佛的方法沒用。必須要“口念、耳聞、心受”,才能貯存在阿賴耶識中。把過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說,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一個裝滿了各種味道的杯子,我們不斷地往杯子裡兌糖水,最後杯子裡的水全都變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結合,就如同杯子裡的甜水沒有放夠,也就沒辦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實際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法門最簡單、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適合各類根器的眾生,三根普被。可現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給自己規定每天念佛十萬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慮問題。十萬佛號念完了,問題也考慮成熟了。兩不耽誤!哈哈,念佛真好。

如果現在無雜念,我說話的聲音,你會原原本本地錄進去。因為沒雜念,耳根不會把別的聲音錄進去,只會將我的聲音錄進去。就像一台聲控的錄音機一樣,我一開口講話,你馬上就錄進去;我不講了,你馬上停止錄音,但是大家做不到。也許是我講話的時候,你的妄念少一些,那是因為我的聲音,干擾了你的妄念,我不講的時候,你的妄念就又開始了。

過去修“淨土法門”,實際上是不念佛的。不是說念佛就是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絕不是淨土法門。這是幾百年來法師們犯的一個嚴重錯誤,說念阿彌陀佛就是淨土法門,就像“光頭的人不一定是和尚”的道理。實際上表象的東西,不代表實質的東西。

“不夾雜”、“不間斷”,並非永不間斷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是前面的雜念已斷,後面的雜念未起,中間的空靈明了的狀態,即是“淨念”、即是“不夾雜”。如果這個“淨念”相續,即是“不間斷”。正因為這種“淨念相續”不出現,才雜念不斷。祖師們出於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們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否則雜念不斷出現。一個雜念、二個雜念、三個雜念……雜念不斷出現。祖師們見到眾生的弊病所在,才開創了現在這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

不論是哪個法門,包括天台止觀等,實際上也都是為把“淨念相續”的境界修出來,或者說為了“覺照”出現,(覺照出現,也即是淨念相續)乃至包括莊子講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脈通了,處在大光明藏裡”,也都是這種境界。實際上大家如果不會修“淨土法門”,其它法門應該很容易修,因為最高的是淨土法門。其它的法門都是基礎,尤其“密”更是基礎。但現在大家都認為,密宗是最高的法門,密宗出現的最晚,最後出現的都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際上整個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為法。很少有人通過修密、修道,而最後轉到無為法上來,因為他依賴慣了“有為法”這個拐杖,很難放棄這個拐杖去修“無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讓他念,他會感到很空虛。必須有個抓得著的。念佛的抓住個“阿彌陀佛”;密宗抓住個搖鈴铛,結手印,搖頭晃腦;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幾分鐘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這一大片妄念,把原來產生的一點點清醒覺知的境界又沖散掉了。為什麼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大家所修的一點點清靜的境界是在清淨的環境中修出來的,一旦環境改變,這一點清淨的功夫就會慢慢消失,在靜中修出來的清靜定力,是一點用也沒有的。也就是說在閉關、住山洞修出來的定力還不夠。為什麼祖師們住一段洞以後,又趕快出來?就是為了借助於洞中修出來的這一點點清靜,去紅塵中繼續磨煉。這就是:“煩惱修在煩惱中,定力修在紅塵中,智慧顯在煩惱中。”

我確實看到過一兩個人,事越多,心裡越不著急,做起事來越平穩。但大多數人是:事越多心越亂,做起來茫然不知所措。既然現在修淨土法門都修錯了,那古人又是怎麼修淨土法門的呢?古人修淨土法門,當想到“阿彌陀佛”時,整個六根都變成了阿彌陀佛的形象,自己也不是自己,整個變成了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這樣下去阿彌陀佛也不需要念阿彌陀佛了。所以佛告弟子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遇到大海坐輪船,遇到高山爬上去,遇到平地可開車、可以挑擔子。

古人參訪明師,是好好地跟師父學習。現在人越參訪越糊塗。如果一直跟著一個師父修,還清醒點,如果跟兩個、三個師父修,越修越糊塗。為什麼這樣呢?沒有智慧,法理通達的太少了。

不論你駕馭哪個工具(即修哪個法門)必須都回歸到“淨念相續”上,否則絕不可能成就。有時通過人為達到,但不會保持太久。比如屏住呼吸(不呼不吸),用心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清淨淨,此時非常接近“淨念相續”的境界。就是惠能告訴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時什麼都不去考慮,不去回憶過去,也不要思量未來,當下是什麼狀態,就是本來面目。如果這個狀態一直保持下去,就已經成就了。處在這個境界中,別人罵你,你知道,但不會破壞你內在的境界。有人叫你吃肉、喝酒也不會破壞你內心的境界。外界干擾不了內境,處在三摩地,六根與六塵已經相互不起作用,根、塵之間已斷掉了聯系。

每一個呼吸,大家要清清楚楚,每一個腳步,要清清楚楚,每一個起心動念,要清清楚楚。如能天天這樣,就是處在三摩地。

等把前邊的廣場推平以後,不再帶你們打坐了,帶你們走路,每天兩個小時。我就是在走路的時候,捕捉到這個境界的,那時光著膀子,只穿一條短褲,每天要走幾個小時。有一天半夜,走著走著,突然一下子就空掉了,沒有我了,接著一股強大的力量與我合成一體,以後這種境界就再也沒有消失掉。

“我空”沒達到,怎麼能達到“法空”?又怎麼能達到空也空?這三個“空”,“我空”是一下子達到,法空是不緊不慢地達到。剛開始是故意提起,到後來是自然提起。“空也空”,不是容易達到的,就算偶爾達到,不能保持太久,還是不行。

* 牛頭懶融禅師就是睡禅。我有個師叔從來都不坐,成天躺著,但絕不會睡著!躺著更容易放松,但一般人躺下就睡著了。

 

上一篇:董群教授:從慧能禅學看禅宗的內在超越性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大乘入楞伽經》講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