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中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篇 與無錫居士對話

第一章

一、問:做功夫要把握好第一念的當下,自己覺得在理解上還可以,做起來較困難。比如說,對面來了一個人,就馬上會想起,他是一個老頭,住在幾號的,這是誰的爺爺等,其實在合乎我們本性時候,是不能這麼想的,要想過以後才提本性,知道我們是和他平等的,不能有分別,不能妄想連續。請問老師這樣做功夫有用嗎?

答:就是說對第一念的理解是對的,對一個境界,一個人出現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連續的妄想,他是當下了知的,就呈現了這個人是什麼人?不用去想,不用連續下去的,這個人過去了,有另一個人來了,也是當下了知,這個我們稱為第一念,不落第二念,你理解是對的。

但是第一定力不夠,是要借一種法,如念佛、念咒,先要得定,得定後妄念不生了,就能夠把握住自己的當下的念頭,這是最基本的。使萬念歸一念,然後把這一念化空,身心世界的感覺都化掉,沒有分別。化空以後,回光返照,"知空者誰?"明白本性,它是靈知了了,一念不生,這樣才能做到安住第一念。知道境界是虛幻的,是我的心的顯現。而顯現的體是如如不動,顯現的境是當下了然,不用去分別,不要跟它跑,不用相續,到這一步,才能真正做到第一念。理解是做不到的,理解只能說是明白這麼一回事,但實際當中還差得很遠,還要一步步走過來。所以大手印裡"見宗"有了以後,還有四瑜伽,是離開分別、戲論、思想概念、種種對立的,矛盾的執著性和自己感情的染著心,都沒有了,都息下來了,息下來的當體就是空靈,一個最安樂、最殊勝時光是什麼樣?是空靈。一個人最清爽的是沒有思想感情,沒有什麼執著,純是一片空靈,這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光,最清淨的時光,最享受的時光。修道人最初要回到這裡來,這就是所謂的"離戲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一味"就是第一念,就是說內和外沒有差別,動和靜是一如的,生死和涅槃,空和有,一切一切都是沒有對立的,沒有分別的。他是真正做到了"不二"、一心、一體叫"一味瑜伽",就是心經講的諸法空相,諸法空相的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經就是講一個"無"字,就是一切無執著,無一切妄念,無一切對立,無一切矛盾,這個"無"的地方,就是淨土。佛教講的真淨土就是因為你的心裡面沒有任何執著、雜念,你的心裡面圓同太虛,廣大微妙,包含一切,這是佛教的真正的淨土。那麼示現出來的佛的身相、蓮花、功德等的一切一切都是給眾生看的,接引眾生的,你喜歡這些他就表現給你看,喜歡什麼顯什麼,但真正的淨土是無住涅槃,它是空靈的本性,廣大微妙,這裡面一法不立,一念不生,這裡面了了分明,所以我們講的第一念,就是沒有起念頭前叫第一念,其實這個第一念也是方便說,就是了知。這個智一照,不用想就知道了。所以古人講,"一只手拍得響,"二只手就有對立,有對立就知道有能有所,有我有你。一只手沒有對立,但能響,能了知,就是你沒有了我也沒有了,執著沒有,又能夠了知境界,又能說話,這說話是直接流露的,不用想著說。這裡面有快慢,有的人當面直來,機很快,反映快,一個念頭都沒有,有的人還不行,有的境界要動念頭,要跟著跑,這個就是說鍛煉得不夠,有的境界還沒有透過。當他有利害沖突的時候,比較艱難有負擔的時候,嘈雜的時候就不行了,他要動念頭,他會說我怕,我不行。如果功夫比較殊勝,境界都透過來了,他就會對任何境界都一樣。六祖壇經講,"掄刀上陣也是見性",也是第一念,在那恐怖的戰場中也是一樣,這是功夫成熟的表現,修得很相應,但這還要有個過程。

二、問:一直聽老師說:誦經、看書、聽法都要契入那個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清淨心,也就是無念無住,就能夠契入那個境界,那我們是否可以捕捉一個境界,使我們一天到晚都契入無念、無住?

答:你理解到了無念、無住,用它來破有念、有住,這個方便是可以的。這也是一種概念,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指示,你平時在有住的時候,就要破它,不要住在上面,在妄念起的時候,破它,不要起妄念,收回來,這叫方便,叫觀照般若,但不是實相般若,你理解到了叫文字般若,道理理解了,然後去做,做的時候,從外到裡,從粗到細,一點點有了體會,體會到一定的時候,能做與所做的概念沒有了,能觀所觀,能知所知的都脫落了,脫落的時候就是實相般若,不用知而能知,不用照而能照,照無所照,知無所知,這真知真照的境界就是實相般若。佛教這個功夫到這裡就登堂入室,安住本位,回到法身原來的地方。

三、問:看了"中有成就秘笈",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修行,會不會有"子光"產生?

答:如果過去生沒有修過,現在生也沒有修過,也沒有一個修證很高的善知識來加持的話,一般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有的人是天然純潔的,這種人本來沒有什麼執著煩惱,他天生就特別單純的,那麼他本來就有"子光",只是沒有開發,思想很單純,煩惱也很少,也沒有那麼多的欲望,也沒有很多的執著,人和人的關系都很清爽,這種人是天然純潔的人,這種人是有的。有的人生來就單純,其實他就在"子光"當中,他不知道。有個老太太,她修心中心,她特別單純,不多事也不多話,她不久就打開了,本性顯前都不知道,別人告訴她才知道,那麼這種人是有的。但有的人要修,為什麼呢?因為他有煩惱、痛苦,厭惡這個世界輪回,厭惡人與人的麻煩事,對死亡恐懼,希望自己到極樂世界去,到一個好的地方去,這種人修得特別積極,特別努力,特別發心,因為他有厭苦之心,欣求之心,但在究竟的道來講,這種有自私,有自我的,為了自己離苦,為了自己解脫,尋求一個地方去,這有的是凡夫的心態,有的是小乘的心態,但大乘的心態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哪裡眾生需要我,就到哪裡去。就是到西方,也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夠,到西方以後還要再來的,不是到成佛為止。到了能夠明白整個大道了,我再回來,他是為這個修行的。所以說層次不同,這是發心的問題,發心越高修得越快,和本性越相應,和佛菩薩在同一片光明裡。因佛菩薩是無量的光,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就住在佛菩薩的光裡面,但是你的心要與佛菩薩相應,像電視機的頻道要對得上,一相應就融在光裡了,就成就了,就和佛菩薩同在。

四、問:想即生成佛,每天念"六字大明咒",但沒有發去西方的願,如果我不能發願,到臨終可往生西方嗎?現在心裡較含糊,是念佛還是念咒?所以每天打坐不能入定。做功夫要在心地上用,那為什麼要做早晚課,每天打坐觀照不就行了?

答:修行是有階段的,像淨土宗一樣,第一步資糧位,要弄清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輪回的過患,知道怎麼做佛的弟子,希望自己能了生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種想法產生了,這是第一步的基礎。第二步功夫得做早晚課,讀誦佛經,學習一些比較高的理論,對大乘的理論融會貫通,知道用功的方向,知道怎樣和佛菩薩相應,這是第二步的境界了。第三步就不一樣了,他超越早晚定課的方式,他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都在做功夫,功夫是成片的,相續的,而且他知道功夫在本性上做,知道極樂世界在本性上具備,不是在本性以外,不是在遙遠的地方,這幾個點他連成了一體。就是說本性的點,大手印的基、(根大手印)極樂世界是本性果,功德顯現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淨土。當下就有智慧--無分別、不執著就是智慧;當下的法--念佛、念咒是你的方法。觀照、用功方法要一貫,不能這個用用,那個用用,要達成一致,然後幾個方面融會在一起用功,本性開朗了,功夫成片了,極樂世界的功德就在你的心裡顯現了,這個時候叫成就,幾個點都連在一起,成一個圓,極樂世界就在圓裡面,本性念佛、念咒,你的行為表現都在圓裡面,這就是成就,沒有別的成就。這個成就之後,雖然現在還有身體,還有一些緣份,還有一些境界當中的事情,就是說沒有完全的清淨,完全的轉變,但是待以時日,因緣時節到了,自然會清淨,自然會圓滿。我們所說的成就,不是說像佛一樣那麼廣大的神通,無量的功德,我們說是擁有了成佛的根本,成佛的資糧,成佛的道你已經把握了。佛的功德已少份的在你的面前顯現了,是少份的,不是全部,不可能全部,這是逐漸的,得有個過程。這樣的話你的心裡覺得沒有什麼缺憾了,對自我沒有什麼恐怖,沒有什麼欲望和要求,甚至可以講沒有自我,沒有自我就是成就。雖然沒有分別我執,但是俱生我執還是有的,因此身體的感覺,五陰的現狀還是有的,但慢慢會細微化。化掉是有個過程的,一般化掉要十二年時間,是有時間性的,所以要養道,不是一下子就到的。但是你呢,分別我執沒有了,就不會有煩惱了,不會起妄心和執著,你自然會安住在空靈、清淨當中,成片當中,這樣叫養道,養十二年,然後獲得成就了。所謂大成就:整個身體轉變為妙用,身體可以自由轉變,壽命可以自由轉變,神通可以自在地開發,然後一切境界都變成妙用,山河大地都變成你的妙用,這個真如的體性透徹了知一切,自己的淨土就形成了,這就是光明,本性光明是一片的,廣大的一片。古人講,"一片圓光非內外",觀音菩薩講十方圓明,就是淨土,就是這片無相的、透明的,它有非常清淨的靈能及無量的光明,一旦眾生攝受到他那裡就得到加持,得到解脫。聞聲救苦,三十二應,救渡眾生,四無礙境界都是這裡顯現的,剛見到本性的人,他的淨土是沒有的,只有一點靈光,後來護念、保養,逐漸逐漸成片以後,他的淨土就形成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淨土,這個自己的淨土和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一體的,由於力量不夠,呈現出來的范圍不大。壇城就是一片淨土裡緣起的,通過原來的觀想,觀修和種菩薩的因,念過什麼咒,觀想過什麼境界,顯現不同的壇城。很多的本尊都是上師的淨土的心裡面顯現出來的。那洛巴祖師到印度去,打坐的時候顯現了本尊,然後又顯現了師父(上師),他先去拜本尊,後去拜上師,結果本尊消失後,上師對他講:你不知道這本尊就是我顯現的。那麼我們很多的地藏菩薩、觀音菩薩,也是有很多成就者顯現的,也可以不一定是原來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有很多很多的觀音,從恆河沙以來,很多的觀音菩薩。如果你修"六字大明咒,"你就要使自己怎麼樣才成為觀音,要發觀音的願,行觀音的慈悲之行,使自己的身相都轉成觀音。當你念咒的時候,身體就顯觀音相了。這裡面有二種:一種是著相的,沒有見性之前用著相去觀,就是說西藏的"生起次第",他是著相觀的,修氣脈而成的淨土靈光一片,要顯什麼就顯什麼樣,顯觀音就顯觀音,而且那些與之有緣份的人,他顯觀音的時候,就見到他是觀音,如果顯彌勒佛,弟子們見到他就是彌勒佛,都是本性顯現的。

五、問:按我現在的情況在理解上是有了一點,但一天當中怎麼安排自己呢?

答:就是說你現在有定課,但方向要一致,一要安住本性用功,用般若智慧的無念、無分別去用功,一心念咒,念到沒有能念與所念時,心咒一體,圓融在當中,一直念去,念到瓜熟蒂落,念到根塵脫落,念到一念不生,念到把自己都忘記了,我叫什麼名字、我是誰?到不到西方都不想了,臨走的時候,起個願,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臨時發願也可以的,就是你的功夫和功德夠不夠。功夫和功德不夠要去哪裡就比較勉強,除非宿因比較好,或者緣比較深,有人幫你,阿彌陀佛很多世跟你結過緣,臨終的時候你只要一念佛號他就來了,那是特殊因緣的人,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做得到的。

問:我現在還要念經嗎?

答:如果你已經專修了,理上都明白了,那不念經也可以,以專修為主。比如說念咒,要念得心越來越定,越來越輕安,越來越沒有煩惱,對境界不動心,自己的感覺逐漸消失,覺得念咒好像嘗了蜜一樣,越念越有滋味,越來越想念,念在一片,走路、打坐、睡覺都在念,這樣念到根塵脫落,靈光就會顯現。

六、問:是不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緣在哪一尊佛菩薩那裡?

答:到一定的時候會開發的,到了你用功得了定,智慧開發的時候,就知道了。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都在你的心裡顯現,那麼緣的深和淺你就知道了。哪一個顯的功德越大,越莊嚴,越和你相應,那麼哪一位菩薩就和你更有緣。有的菩薩你覺得顯現得模糊遙遠,有的菩薩好像就在前面很親切,那緣就很深,自己就會知道的,不用問別人,別人也是在觀察當中,有的過去生不一定觀察得到。早晚課到一定的時候就不做了,就一心專念,早晚課是第二步。如果你已經明白本性,已經知道專修用功了,這是第三步了。第三步以後就是功夫得定歸一,本性打開。打開後就是第四步。(這個在淨土宗對話裡面有的)第四步做到後,就要做第一念的功夫,念咒也可以,不念咒也可以,就到了。

七、問:如果我今世不能打開來,不能見到本來面貌,到中陰身的時候,能否見到本來面貌,母光和子光能合上去嗎?

答:可以。就是看你現在用功執著不執著,看你能不能把心定下來,有沒有執著世界,執著身體,有沒有那麼多的習氣、心思,如果少的話,就一把抓住了很親切、明白,馬上就相應。如果那些執著多就會飄了,心思會飄到那些地方去。我們看一個人修得好不好,用心光來看,看他東西多不多,他的心裡有很多東西,那就修得比較差,他心裡很清爽就修得好。

八、問:我現在只能用自己在理上懂的公式去套,沒有別的辦法。

答:目前這是可以的,第三步功夫是可以的,這個套就是觀照,觀照到成熟時不觀而觀,你不用觀,他都在觀。套也是一個過程,我們天台學教的都是套的,用理來套,(一念三千等等觀法)套到成熟,就不用套了。古人講"教"要歸止觀,歸天台的理,立教是引導行,行成熟以後,教就消失了,融在行當中了,自然融化了。

九、問:打坐時忘咒後入定了,咒沒有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一樣都記不起來,幾秒鐘後,才知道在打坐念咒,請問:1、是否是自然定;2、一片空白是否是自性顯現;3、只要照這個去做是否就是自性顯現?

答:自然定不對的,一片空白中要仔細,有的人在空白裡面,只是空白而已,是無記空,如果在空白時回光返照,空白也沒有,靈知了了,"知空者誰"參究一下,他就脫落了,空白也脫落了,這一念如果沒有靈知就被空白復蓋,住在空上面,變得愚癡,一直在空白裡的人會沒有智慧的。而且一片空白以後,能夠脫落空白的感覺,回到靈知當中,人會有一種變化,人特別靈活,感覺是我,又好像不是我。自己對自己說這是我嗎?這個身體和感覺不是原來的,他變化了,知道是假相,只有這個靈知是我,這個是活潑潑的在,其他身體在不在不要緊的。那麼再看世界也會發生變化,世界原來是很沉重的,很實在的一個存在。現在去看世界好像是很虛妄的,不實在。人證悟的程度不一樣,表現不一樣。如果定得法身本性越深,他裡面的變化越大。有的人,有一點但是不明顯,還要繼續用功,會更明顯,這個有差別的。

十、問:家務很忙,怎樣安排自己的修行?

答:每天要堅持打坐,另外在事情當中體現你的功夫,心不在事上,又能把事做好,做事等於沒有做,一天到晚慢慢地做,心不住在上面,然後你念咒也好,覺照也好,有時思考一些問題也好,總是在功夫上面,不要安排太緊,也不要因為事情太多而把功夫中斷,也不要散亂,也不要著急,也不要一個事接著一個事做,中間要歇一歇,歇的時候念一聲"呸"斷開,一片空靈,經常這樣鍛煉那功夫也能成片的。有的人做做事反而好,慢慢做對身體,對功夫都是有好處的。

妙戒居士記

第二章

一、問:你在《大手印願文禅》說中講到大手印與禅的根本點在於:大手印是向上的,禅宗是向下的。你把這二種法門的特點合在一起,讓我們學習的話是不是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的: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是這個意思嗎?

答:法本無法,無上無下,方便說於上下。就是說法門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是祖師根據眾生的根機不同作方便的接

引,方便的修法。

禅宗為什麼是向下呢?禅宗的人智慧很高,見地很高,內心很空靈,但是這個空靈,要在實際當中透脫,在實際當中沒有障礙,沒有染污,使一切地方都顯為淨土。那麼他這個向下,也就是向上。因為在一切眾生中得到成就,才是圓滿成就。如果你在沒有眾生的地方得到成就,只是自我成就,不是圓滿究竟的成就,這是一方面。

那麼大手印為什麼說向上呢?大手印開了見地以後,就是得見宗。它要修定,它要保護這個明體。所以一般都要閒關幾年,保養明體。在西藏的那樣嚴酷的環境中,還有那些鬼神魔難當中,還要面對許多的外道,如笨教什麼的,它們都要來阻礙。如果你沒有道力,沒有神通,沒有開顯那種定中的德,降伏不了他們,因此要努力向上精進用功,開顯本具的功德,證大威德力量,如果不是這樣向上觀修,你的道也不會成就。而且他們也沒有人事的鍛煉,他們的人事很簡單,就是牧民的生活。而我們這裡的文化、政治等等很多很多,這裡面非常的復雜。在這復雜的地方,也就是鍛煉清淨心的地方。所以禅宗就是這樣主張的。

禅宗的向上,也就是說有的在山上養道,有的參明師,有的與佛境合一等,它也是向上的,但是這不是它的最大的特點。禅宗最大的特點是透過一切境界,就是徹悟一切。他是隨波逐流,在一切地方都是道的顯現,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禅宗是大手眼。禅宗的機鋒禅,是所有佛教裡最高的,最直截了當。很多祖師都這麼評價,這是其它宗派裡沒有的,這是它最大的特點。它無論遇到國王、遇到戰爭、遇到科學家、哲學家,它都能夠發揮,都能無礙。

那麼大手印它在神通、力量方面是很大的,加持力也特別大。這是幾十年修定開發出來的,通過氣脈,通過心力,通過意生身等等的種種方便開發出來,這是大手印,大手印到後來很多是飛身的,很多空行、很多變化,它的力量就很大,而且它會有一種奇異的聖跡表現出來。

二、問:我們學大手印,跟法界相應了,法界的能量就是我們的能量?

答:對,就是這樣。法界的能量,在密宗來講,就是母光明,我們的覺性叫子光明,兩個相合。

三、問:噢,實際上這個母光明范圍廣的不得了,不光是指我們那個法性中有的母光明。

答:應該體悟到是一體的。在沒有一體之前,總是有障礙,就是說被我們的意識、分別,或者說習氣煩惱障礙住了,沒有相應,沒有成為一個整體,其實這個整體就是一真法界。

二、 問:師在《禅與大手印的悟與證》講到最後什麼都是實相,這是不是從性體上看的?

答:不是,隨便從哪裡看,都是實相。

四、問:老師在網上答疑,與獅子吼問答中的"無夢無幻轉亦真",這一句,你這個如夢如幻是指深達實相的如夢如幻,還是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幻?

答:它是超越了夢幻境界。開始的時候,悟道的人他要悟到一切諸法緣起是如夢如幻。如夢如幻是沒有實質性的,是不可得的,所以說如夢如幻,但是證到一定地位的人,他所顯現的境界不是如夢如幻了,也不是了不可得。一切都是真實的顯現,一切都是透明光明妙用顯現,都是功德顯現。佛看一切眾生,他不說眾生如夢幻,他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的地方都是淨土,不再是如夢如幻了。如夢如幻是一個過程,是悟道人的一個過程,是破相的一個方便。像《金剛經》是破的,破有相,破空相,它要說如夢幻泡影,說不能作相見。

把這個問題弄清了,就在見地超越一層了,用禅宗的悟來講,就是小悟,悟到明體,桶底脫落,見到一念靈光,這是小悟,明白這個。接下去要在一切境界當中,如八風當中做到如夢如幻,了不可得,不住在上面,不受他所動、所影響、所染污,這是第二步。第三步隨波逐流就不是如夢如幻了。一切都是道的顯現,都是實相,都是微妙的境界,都是佛國淨土,那是徹悟的境界。

五、問:就是所行的全部是佛行,全部按稱性來做?

答:稱性而談,稱性示現的。這是真實的境界。在這個地方就不可說,不可說。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自己可以說,沒有境界可以說,但是所有的說都是方便,就是對眾生說的,自己沒有可說。問:你在香風谷"空谷的回音"網站中,"不跟你說"也是這個意思?

答:是的,就是說對自己來講無法言說,即使講也是方便。

六、問:從"信心銘直指"到"禅與大手印的悟證"是不是全部包括老師結合在一起的沒有法門的法門,是不是也包括老師垟山禅的整個?

答:是的,都是,其實垟山禅也是假名,都是方便,就是我們的心地,都是真實的地方。

七、 問:老師在網上答疑錄中提到學禅者應如何求學,談到要分七個階段。第一是明理知用心之道;第二要見性;第三見性之後安養以後打成一片等等。這以後的階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還是融會貫通地一起向上走?

答:這裡面有兩種人,有一種人他比較鈍,他要跟著師父走,他是一步步來的;另一種人,他領悟力好,他能超越。雖然功夫不是很高,也沒有成片,但是他的意境已經達到最高點了,結果他融通了整個步驟。雖然有步驟等於沒步驟,他整個都融通了,都在當下。雖然他力量不足、不圓,但他會逐漸去圓,去補足,是這樣的兩種人。第二種人根機特別利,他的領悟特別透徹,而且做人來講呢,比較超脫,他不受一些教條的限制。他自己知道有的地方有落處,也有不夠的地方,或者有些力量,或者不圓。他知道,但是不放在心上,總有一天會圓的。這就比較超脫,他就不是一個個步驟來了,像天台宗說的圓教圓悟的人,他雖然證破一品無明,但一切都破,整個都破掉了。他悟了某一點,一切都悟的。所以說這個悟和地位不是固定死板的,只是成分的不同。大海的水,他嘗到了,他不會說我的水太小了,而是悟到了:我這個水和大海水一樣,沒有區別,那麼他就放心了,總有一天我會融入大海的水。

八、問:即生成佛與即身成佛的區別?

答:即生成佛就是這一生成佛,不一定是密宗的,禅宗的或者其它宗派都有可能的,華嚴講三生成佛,像見聞生、修證生和成就生,三生不一定是三世,而是三個階段,先是見聞,見聞生就是悟了,悟了後就是修證,最後一個步驟是證道,那麼三生就在一生當中。即生成就指這一生當中,在你從領悟開始一直到成就,叫即生成就,即生成佛。

那麼即身成佛是密宗特殊的方法。它不但要修身心,轉業氣,開智慧,開發功德,還要轉這個身體,轉這個身體的氣脈、身體裡面細胞種子的染污性,把這個身體全部變成光明、光體,變成光體後,那麼這個身體就可以起變化,成為報身功德,每個毛孔裡面都是光明,都可以顯現佛,顯現妙用,可以飛身到虛空當中,像米拉日巴一樣,這樣一種成就叫即身成佛。

九、問:他是不是修氣脈,先打通中脈?

答:他首先要做到無分別,大手印有顯有密。顯,主要是悟到空性為主,破習氣、煩惱、執著,然後成道的。

那麼如果加一個密,他在無分別的見宗上修定,在當下,修氣脈、明點。修氣脈這裡還有佛祖加持力,修氣脈要把人身體裡的三脈五輪打通、淨化,把身體上的八萬多脈全部打通化掉,一切的業氣都化淨,這個身體的物質,最微細地方,極微細的地方化作光明,這是宇宙裡面最細的能量;氣,比光明要粗一點,有物質,物質裡面有一種氣體,物質波、能量波,最細的就是光波,光波靜極的就是本性了。本性是無相波,光還是有相波,可以變化的,這個光還有成份不同,有的是外道的光,有的是羅漢的光,有的是菩薩的光,有的就是佛光,成份不一樣,佛光更加寂靜、殊勝了,稱為常寂光。

十、問:佛有時放光說法,放光說法的時候,每個人都感到光,是不是就知道佛說什麼了?

答:不是。佛放光分兩個層次。一個是佛先放光,在三摩地定當中放光,慈悲照耀眾生,再說法,這是一種;另一種放光就是說法,那麼他放光,一個是無相光,佛在無相光中,眾生無念,當下無念,體悟到本性,這是放無相光,這叫常光。一個叫放光,放光可能是眉間、眼睛、手指。如手一指,馬上一道光過來,這個光過來,馬上心地一開或得到一種加持,這個叫放光。

佛在世的時候,有的根基好的羅漢,他能看到這個佛光,放光照他們,他們都知道。但有的根基差的,無明煩惱重的,看不到。現在說法的人,有道的人他說法就是放光的。眾生根基好,他當下就會得到感應,得到加持。他自己會知道,但不一定能看到這種光,看到這種光是特殊的情況,不多的。

禅宗講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不是放有相的光,是無相的光,六根門頭在作用處,是一種清淨無染的覺性在流露,流露在當下。

大慧杲禅師在吃飯的時候,他就講"我正吃飯的時候,這個身體,這一切都是空空的,但又在顯現,有即無,當下顯現。"這個當下顯現就是本來放光,這叫真光,無性無相之光,本來面目徹底顯現。禅宗不主張放有相光,有相光一個是在能量上有執著,一個是對眾生講,會住在這個有相光當中,會迷失的,會成為外道。如果沒有證到無相光而見到有相光,都會成為外道。

如果在無相光當中,像密宗,再顯現有相的光,那麼他會成為妙用,能夠顯現報身的妙用。像大圓滿的虹光法,它就顯現妙用,以五光開發五智,達到圓滿。它的妥噶法就借這個五光來開發五智的。

十一、問:轉八識成四智,六、七因中轉,五、八果地圓。第六識是妙觀察智。我們把你講的天台的"摩诃止觀",就在因中轉成妙觀察智?

答:對的。

十二、問:你把摩诃止觀介紹給我們也是這個意思?

答:對的。

十三、問:第七識是平等性智,禅宗的平等是最徹底的,按禅宗的不二直接下手最簡單的修,能不能這樣?

答:也可以這樣理解,對的。我們人呢,因為六、七識會造業,第七識是我執,裡面有貪著等等染污性,放在裡面,它是堅固執著;第六識是分別,了別境界。人一旦有了分別才有了思想,才有作意,來指導這些行為,所以先要轉第六識的修觀的,第六識這個介爾一念之心,性具三千諸法在這裡轉,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那麼能夠在這裡面起相應的智慧,轉化他的分別、執著,這樣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有了妙觀察智的人,他的智慧時時現前,就不同於凡夫的造業,但他沒圓滿成就之前,還不同於聖人的妙用,那麼再進一步他以無分別的智,第六識的轉變打破第七識的堅固執著,就是我執,打破裡面的染污性、執著性和習慣的流注性。我們人有習慣性,打破了我就變成無我,很親切,裡面沒有執著,沒有染污,一個人的心地達到純淨的境界,純淨的境界之後,第八識裡不好的種再也沒有進去了,只有以空來化,不執著來化,裡面綁著的東西沒有,第八識染污的種子,逐漸轉淨,轉一部分就起一部分妙用,前五根所對的五境就起變化。因為五根五境都是第八識的見分和相分的表現。那麼第八識裡面的種子有能藏、所藏的種子,還有執藏三大功能,那麼它的這個種子化掉,因為能的執著和第七識是通的,第六識的智慧能夠照徹裡面的束縛和執著,把能解放出來,能解放到透徹的時候就是真如妙性。所以第六意識的一種悟其實對真如妙性已經是一種肯定,已經見到了真如本性,但是它裡面還有束縛,什麼束縛?俱生我執、還有種子、還有習慣性、染污的習性,這些通過六、七識的淨化以後,它逐漸淨化,第八識轉一分,就能夠證一分法身,逐漸淨化,逐漸入,那麼前五根出現的就是妙用,就是功德了,就是大悲的妙用,神通的妙用。整個世界就變化了,變成了光明的世界,清淨的世界,就這樣轉,所以叫六、七因中轉,五、八果地圓。

十四、問:本性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眾生每個人都有佛性,那麼都有體、相、用。那每個人說話做事,你都當他念佛、念法、念僧,行不行?

答:不用這樣想,你這個想就是分別,你不能當它是什麼,你沒有這樣的一種想法,也沒有想到是善,也沒有想到是惡,你沒有想,就是顯現。就是說顯現它的自然性,顯現它的實相性,顯現它的真實性。但是你這裡面沒有分別心、沒有對錯,是非的這種感受和想法,不用把它當作什麼,你把眾生當作佛,你永遠是凡夫。

(插)噢,我還有個對立面。

其實在根裡面,還深深埋藏著是非善惡,覺得他是惡,那麼念佛是善,我要把他當作念佛,惡的把他當作善的,善惡的根還在裡面,沒有覺得是惡,沒有覺得是善,你到一個地方,很污染,很嘈雜,很不好的境界,你沒有感覺到,越亂越靜,越是污染,你越清淨。

超越的功夫是不可思議的,這是第六意識已經淨化了,第七意識也應該淨化了。如果不淨化, 裡面還有習氣。就覺得這個人最壞。第六識達到淨化還有受,只是智慧到,還沒有證量到。智慧到了,明明知道,實際當中還覺得不行,還有這個感受,還有這個感覺,還要轉一轉,所以第七識全靠轉的功夫,轉成平等,轉成無礙,轉成無我。第六識全靠無分別的智慧,他對一切境界無分別,那麼第七識就要在這裡面轉,如果有落處,有第二念,有分別起來了,就靠轉,一轉的話,第七識就清淨一點,轉到後來沒感受,沒有覺得染污了,沒有對錯是非了,就不用轉了,就安住不動了,安住這個道性,第八識逐漸自然淨化了,這個時候開始起妙用了。

十五、問:與人在一起時候聽的話,跟人家不同,比如家裡人叫我去買三斤菜,我會聽成二斤菜,為什麼會這樣?

答:這就是說你的心不在那裡,你的心產生錯位,你的心在你覺受當中,你沒有完全顯現它們的境界。

問:有時我跟人家說,人家也錯位呢?

答:人家沒錯位是你講的或者你當時的心有錯,就是這個,錯位不是對錯的錯,錯位是什麼意思呢?你安住在無分別的幻化當中,你聽到的東西也變成幻了。幻化二與三沒什麼區別,你講出來的二與三也沒有區別,也許你講的三,別人聽了就覺得是二了。這個位子對修證來講,就是對俗谛法不通達,不緣起,還在幻化當中,在幻化當中容易錯位,師父講話,弟子偏偏領會錯了,這個情況是很多的,(插:大家聽的不一樣。)對的,是不一樣。(插:就是佛說的法,眾生各各隨類解)那是安住中道實相來說話的。佛也沒說什麼,但眾生各各領會不同,那麼凡是你有不同的,就是你還沒到家。

你沒有同和不同,你都了知,眾生講三就三,二就二,如實地了知,但是你的心不是三也不是二,那才是真實。所以修行的一個過程,比如說,對生死,對煩惱、對眾生都了不可得,都是夢幻,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它,這種境界最多是重關當中還沒有透出來。這個時候自己還有些習氣的,但這個時候對人、對情、對一些觀念、感覺都會錯位,都不會認真對待它的,無所謂的,一切不在話下的那種感覺,往往不能真正了知眾生心意的,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以前經歷過,這個階段過了以後又不一樣了,你的心會變得一片透明,這個透明不是途徑幻化,眾生講什麼如實了知,佛說什麼話,這句話背後在當時是什麼意思?事情出來了,是什麼原因?都如實了知了。這個就是對法界的安立和法界的秘密,才透徹了,這個時候要到末後關才行的。因為你自己還有習氣,還有這個感覺,還有受,還有如幻如化的存在,那麼一切在你顯現的時候,不是那麼透明,不是那麼真實,而是只是守住自己的一點靈光,但周圍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不可得,是會這樣的感覺,甚至走路走路自己走忘記了,哎,我剛才在做什麼?這個過程要過的,也是功夫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世界才能破掉、放下。對自己才能破掉,但還沒有到那種清淨明朗的境界,這個過了以後,才能到清淨明朗,才能成片,才能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還要鍛煉的,因為眾生的思想,他的習性,他的執著,很復雜,你要到裡面去還是清淨明朗,再出來,這樣一碰一觸,都是清淨明朗,你就透關,魔與惡劣的環境等等,你都能在這裡面透徹,還是一樣的清淨明朗,那就叫透關的功夫了。透關以後,才能真正在末後關裡面啟用,方便啟用。

透關不容易的,因為人的思想太多,你執著到如幻如化,你還不行,因為你不能跟他真正一樣,要在覺性中都一樣。他說好吃,你說好吃,真好吃,什麼表現都一樣,但是內心沒有這樣才行。如果你講你的,他講他的,比如說人情世故啊,各個方面不融洽、不和諧的,那麼不算透關。

十六、問:我喜歡糾正別人的缺點,這是不是習氣?

答:是習氣,像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一般人理解他有很多化身到世界去,這也可以的,這是果上化身肯定有的。但是因中呢?悟了觀音圓通之後,比如你遇到比丘你講比丘的話,遇到生意人講生意人的話,遇到家庭婦女你講她要聽的話,在無形當中,加持他,無形當中利益他,不要講他的缺點,他如果需要你批評,你也可以講,這個就是三十二應,這個就是真正的三十二應。這一點做不到,你化身有什麼用?你化出來能夠和他講同樣的話嗎?做同樣的事嗎?表演得很好嗎?不一定,是吧,只是人的相出來了,但實際沒有,這是講實際的心地和智慧。你雖然是一個婦女的相,但是你是菩薩女。比如說菩薩,是面對不同的眾生的,講他們心裡的話,無論是講政治、講文學、講科學,你都講他心裡話,那麼這樣就是顯現了,就是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了。所以說修道的人到最後是自現觀音,自成本尊,然後在世界上示現,而你所住的地方就是淨土。(插:你上次講的自在觀音不觀觀也是這個意思?)對。(又插:不觀觀與不識機是不是也這個意思?)對,這個不識機也不要去識了,如果還要去認識的話,你的機還沒有成熟,還有分別的。(插:如果去認識是不是還有個對立面?)對的,就是你遇到不同的人,你直接顯現,不要去理解他,不要試圖去我要認識你,我用什麼機?這不需要的,當下了然,當下體現,不要沒有話找話講,他會自然流露。觀音菩薩他沒有來,沒有去,他感應的眾生都是自然顯現的。眾生有求於他、感他,他應你,你問什麼,他答什麼;你需要什麼,他做什麼。其實他的心裡面沒有做,這裡面作為菩薩,多一點點出來,都是大障礙,就是魔,我要起個好心,我要幫助你一點,我要多講點法給你呀,多了一點點都是魔心。(插:這也是有落處),這是最根本的落處了,這是悟後人大忌諱的。

十七、問:有個居士是念佛的,遇到煩惱,就打電話來,她打電話來,我心裡想,很難跟她說,你說理論上的吧,她又不懂。不說吧,又不行。

答:主要是你不能破她的執著,破她的執著心,你要針對她的煩惱,問她為什麼會煩惱?是念佛念得不相應,即在念的當中有執者、有落處,有所求,太個人化,太自我,有這些東西在,念佛怎麼會念得好?我們這個禅的智慧是遍一切處的,都是智慧,做什麼都不要緊的,主要是你做的心是怎麼樣?禅宗是了心的智慧。

念佛是很好、很殊勝的,但是你用什麼心去念?應以無分別、不執著心、清淨心去,那念佛不是很相應嗎?

阿彌陀佛是最偉大的佛了,願力這麼大,他是包容一切宗教,一切宗派,當然禅宗、實相念佛都包括在裡面,都包容啊。(插:實際我們十法界還有六道輪回,說簡單的話,是心態的縮影。)對,這句話就是天台宗所講的,一念中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因有果,果中十法界已經形成了,那麼對十法界的人來講,你發什麼心,這個因的心態你又形成了十個法界,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佛法界;你念地獄起了惡心了,就是地獄法界嘛。十法界裡面又包括十法界,就是百法界,就是心態。

那麼無論他修什麼法,你不要破他,如果他要求,我修這個不行,能不能給我一個方便,修什麼法比較好,那麼才可以給他說什麼法,他修淨土的,你不能給他講禅宗,也不要說我修禅宗。我也是念佛的。(插:就把實相念佛插在這裡面)對的,但是你念佛念到什麼樣才能相應,才能進步,你要告訴他怎麼念,那麼他念一段時間,進步了,他又來問,我接下來怎麼念?我現在得到什麼境界了,你再引導他。但是引導眾生是有限的。引導到一定程度,他就上不去了,他就滿足了,或者他轉移了,所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上去的,除非自己向上,後來就靠自己了,做師父的,只能帶到一定的時候。對禅宗來講是帶到開悟,悟後人自度,然後給他方便一點,可以的話,再給他一些力量也可以的,但是悟後是自度的。

那麼淨土宗呢?就是帶他到一心不亂,能夠非常安心了,與西方很相應,覺得自已肯定能往生了,就可以了,再帶上來沒什麼好帶了。這是一個過程,不需要一直帶著的。到後來在法界當中有這麼一段緣分,以後生生世世可能會遇到,遇到迷失的有緣的人,可能有個指點的機緣,把他拉回來。但是路還是自己走,所以說,"但去其病,不去其法"。藥是沒問題的,只是與病對得上對不上,對不上,就不用這個藥,或者你這個法是好的,你執著心不好,把執著去掉,我們的禅宗就是講破執之具嘛。破執著的二具嘛。智慧起什麼作用?照黑暗,破愚癡,把愚癡的東西照破了,他就光明了,他就明白了。但是我們對那些人,那些有世俗欲望的人,他求的是世俗的東西,五欲的東西。我們對他沒辦法。你只要是求道,想解脫生死,想成就的人,那麼我們就用這種方便。那麼那些求世俗利益的人,讓他們到廟裡去求,去燒香、禮拜啊,求福報啊,他只能走這條路,沒有其它的路,多培福吧。因為我們所走的路是道上的路、解脫的路。

十八、問:培福有沒有止境?

答:培福沒止境,這個福從世福到道福到後來就是無量光明。

十九、問:福大了是不是開智?

答:不一定,如果是有相福,會蒙蔽智慧。福報大了,智慧會沒有。就是比較聰明,腦筋比較靈光,生活上處處比較安樂,幫助人比較多。但是如果是不著相的福報呢?他會開智慧。

什麼叫不著相的福報呢?培福的時候,他沒有分別,沒有為自己培福。只是以慈悲心利益眾生,做過了等於沒做一樣。這樣的話,他的福報叫如意福。什麼叫如意福?他需要的都有,不需要的不會有。他不會有很多的錢存在銀行裡,但他要的時候就有,都會安排得好好的。到一個地方去,如果天氣熱,天就比較涼快;長久沒下雨了,到那裡,就會下雨,是這樣的福報,是這種福--及時雨--如意福。

二十、問:世俗人對修道人不理解怎麼辦?

答:修道人總是被人誤解的,世俗人的觀念很多。修道人很清淨,修道人的清淨意境和他的做法,世俗人不理解。他理解不了你的作法,所以說到一定程度他就要隱退,除非是龍天推出,一定要大家擁護你出來弘法。那個時候方出來。一般的,都要隱退,不說自已的功夫境界,不說自己是修行人,因為別人不理解的。你越說自己怎樣,別人越不理解。因為他們都著相,都執著分別,你要是不跟他們一樣分別,一樣去做,他就說你不好。(插:怪不得老師說不要標榜自己是吃素的,是修行人)對的,不要說這個。道是沒有痕跡的,他不能以世俗的尺寸來標榜你是清淨不清淨,你是有道沒有道,世俗沒有一個衡量道的尺度,沒有的。世俗人都以世俗的觀念來衡量,是根據他的需要來建立的。每個師父也一樣,世俗的師父,他要根據他的需要來說法的,符合他的,他說好啊,對啊,不符合他就不好了,都是這樣的。所以說悟道的人要超越這些,不能和他們同樣的見識,他有第三只眼。這二只眼只能是看世俗的。

二十一、問:什麼是第三只眼?

答:第三只眼是覺性,是以智慧來看的,那麼他就不和眾生同一個知見,同一種落處,在道上不會有過失。第三只眼就是法眼,(插:是不是佛眼呢?)綜合起來是佛眼。五個眼都具備了是佛眼,缺一個都不是。佛眼是一切具足的,下面四個眼都圓滿了,清淨了,都是一個整體了,就是佛眼。修道人最怕的,就是被世俗所染污,世俗的也包括修行人,他的觀念,他的執著影響你,你也跟著他們一樣去做。所以說:"獨超於萬法之外,而又遍入一切之中"的。他超於人類的那種觀念的,他有特殊的見地,然後又應和眾生之中,隨緣說法,隨緣做人,但不要說自己是什麼。別人罵你越多,也越好,就隨他罵,到最後他們會知道,會明白,但是明白的人也是少數的。大部分只明白了一些相,比如說,你臨終走得特別好,他說哎呀,我以前都罵他,原來他這麼好的。像太虛大師在世的時候,很多人罵他,園寂後燒出了很多捨利子,心髒不壞,很多人跪下來哭。他們也只能看到這個相。如果這個人連相也不示現,那麼那些人就全心全意要一直罵下去,那造的罪就大了。太虛大師慈悲示相,一般都要慈悲顯相的。在密宗來講,不等最後,他中間就要示相,顯一些神通相,像熱羅活佛等。

二十二、問:我們不知道哪些是習氣?

答:凡是你的覺照當中有一點落處的就是習氣來了,這個人起了一個念頭,有了落處,就是習氣,這是第一。如果你的所作所為在眾生當中,在你緣起當中,對別人、對境界有障礙的,也是習氣。讓別人看到你不舒服也是習氣:你講的話表露出來的東西,讓別人產生一種反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這個習氣比較難除的。因為要融合眾生的心,要有真正的智慧方便才行,這是第二步了,這是更難的了。

先要做第一步,自己的覺性當中,任何時候沒有落處,沒有染污,沒有執著,沒有痕跡,沒有固定的東西,像吃一種菜,你沒有一定的,一定要吃,非吃不可;如果你睡覺,沒有固定的,非要睡不可,如果你非睡不可,這個執著也是習氣,凡是你有一個東西,使你有落處、有抓住你的,都是你的習氣。

習氣就是你的身體和心念帶來的一種習慣或者說受環境約束的東西,你離不開的東西,都成為習氣,像對別人好、幫助人,用批評的口氣,這個心念,如果你起了個好心,是心善的習氣;你喜歡點香,在佛前這麼清淨,你覺得:啊呀,我喜歡這樣,也是習氣。習氣細起來很細的,很多的,知道了要化掉。知道了不分別,但習氣在,知道再把它化掉,就是功夫。功夫一到家,第七識就空了,就成為平等性智。什麼叫平等性智?一切事情,一切因緣,都平等無著,都沒有障礙的,都沒有習氣的。 (插:這個平等的范圍非常廣,佛法細起來細得不得了),佛法是心地上的修養,智慧和慈悲的修養,而不是說光是功力,我打坐用功,我功力怎麼樣,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神通,如果住在上面就是外道。

有的人說,我根機淺一點,我求生西方,我要把世界放下,這是方便法,方便過渡,建立一個目標。如果這目標建立的好呢,他用功就會比較相應,煩惱減輕,得定得安祥。如果他再努力向上,讀誦大乘經典。修淨土的最好要上品三生,上三品往生都要讀誦大乘經典的,發菩提心,慢慢他就明白本性了,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從以上有相的,慢慢過渡到無相,從自我的到過渡到菩提心的利世;從小乘的自了過渡到大乘的利生。那麼這個過渡一過去,就能夠開悟了,就能見性了,所以說是上品三生,這裡就合著這個道妙。所以說,上品三生的,多多少少都要開悟的,要發菩提心的,才能證上品,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開悟的人發願的話,都是上品生的。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插:上次老師發的禅與淨土法門的講義中講的淨土法門,看來要求蠻高的。)

一句佛號不光是一句佛號,它包括戒律、包括禅定、包括六度萬行,一切的一切的法在裡面了。你這句佛號方是真正的佛號,你這句佛號能夠受用得起,能夠受持,那是真正的修持。它包括大徹大悟在裡面,包括密宗、包括淨土的妙行,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它是不可思議的,有的人說沒有包括這一切,懂都不懂;又有人說我一句佛號包括,但不是真正的包括,講暗合是可以的,我暗合了這些,但是我不懂,我沒有修到這個程度,但是如果真的講一句佛號包括一切,那麼就要表達出來,要表達出來一切佛法,一切悟境,一切功德,在一句佛號裡面要顯示出來,那才是。(插:這句佛號要能夠與自性相應),對的,就是佛和大菩薩是達到的,是相應的,那麼從達到的這個證境當中,大成就當中,流露出來給眾生的,都是智慧光明、心的妙用,布施給眾生,那麼眾生要跟著他流露出來的這個開示和法門向上走,要接上來,接到佛菩薩的境界當中來,那才是對的。如果只抓住一點,就停留在上面,往下拉,減低要求,那是不好的。如果這一年要這樣修了,第二年要進一步,進一步相應,進一步努力,不斷超越,這是真正的進步,不然的話,就是世俗的淨土,是一種世俗的方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插:他們是求生淨土,我們是回歸淨土),求生呢,開始求是可以的,對的,先是通過求生,然後提高信願,提高修養的程度,使人生面貌發生根本的改變,然後慢慢地就知道了,西方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心的顯現,那就回歸家了,回歸到自性當中了。這個過程是很難的。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沒有好好地用功,只是一個觀念,或者做做功課,那麼回歸的那一天就會很遙遠,非常的遙遠。

二十三、問:實相念佛要與法界現量相應,你一念佛,法界全部念佛,什麼叫法界全部念佛?

答:當你正念佛的時候,你這個全體的本性和這個佛號就是說全體一致,是不即不離,全體顯現,就是法界都在念佛。無論你這個明體、覺性范圍有多大,這裡面不用去分別大小,如果你這一句佛號裡面沒有凡夫的心,沒有人我的心,沒有分別的心,沒有煩惱的心,也沒有執著清淨的心和光明的心,什麼都沒有,你就是法界在念佛。(插:阿彌陀佛,你這句佛號就是要和本性相應,本性就是法界不二的)就是本性,就是法界在念佛,沒有能念,沒有所念,就是法界念佛,所以有人不是講:法界清淨體,作我一念心,而我一念心,全具法界體。就是這個意思,這叫會通,會通了,一切通,一切都是圓通的,只不過證量不同。證量不同不要緊,總有一天會到的。只是你悟了這一點,而且在悟的作用下,你體現出來,處處回歸沒有矛盾,沒有多出來的東西,都能在你的當下圓融。那麼你越圓融一切,你這裡面的智慧功德就越來越圓滿。功德的圓滿,是你圓融的圓滿,圓攝一切法,圓滿是這樣的,它裡面沒一個邊,也沒一個中心的,只是你不斷地去圓、去回歸。那麼祖師的一句話你圓了,功德就體現出來,(插:老師在自性的流露中把祖師的話恰到好處地插進去,起到一個以點概括全部的作用)

任何一個點都是全部的,但是這個點上你要體現全部,就要有智慧方便去體現 。但是我們說法或者我們的因緣,任何時候,都在時間、因緣一個點上,在點上我們要體現全部,要去體現它,要圓融的回歸。比如我們講到了某些人,某些事物,不怎麼理想,不怎麼對的,但在我們的全體當中,顯現的也是實相,也是清淨,也是我們圓融體的不二的作用。這裡面不能說在我之外有這些人,怎麼怎麼樣,如果這個念頭一起,就染污了,就被這些假相所染污了,你的自性就不清淨。(插:自己也是跟眾生不二),對,也是跟眾生不二,他就是你心中的眾生。不過,你在這種顯現當中,你沒有被這些形象所染污,沒有產生一種看法,那就叫度眾生。這叫自性清淨,這叫不二圓現,這是很妙的境界,這裡體會到了,就是無礙自在。但是在實際當中,你真的體會出來,不然的話,你有一點點看法,一點點的執著在裡面,你跟人講話,就會流露一種感覺,批評人或者對人有看法,有態度,或者不想給他講,你總有個東西的。(插:如果不想跟他講也是習氣?)不過,你不講也可以的,但是不執著不講,就是說你覺得沒有話可以講,那你可以坐在那裡微笑不動心,你就這樣子,也沒有嘲笑他,也沒有什麼表示,就這樣子,任何事都這樣。

第三章

一、問:這個證道的關鍵在哪裡呢?

答:元音上師也講證體起用,所有的證道要證這個體,用而不離體.即體之用,用而歸於體,證道就是證體用一如。就是在境界中透過去,透明的體、覺性、空靈無住的體性廣大圓融,就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講的十方圓明境界。證體是真正證到圓明體性,如如不動,透徹、清朗,一念不生的圓明體性。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在覺性中顯現。

二、問:這是不是大圓鏡智了?

答:是的。不僅是大圓鏡智,這四個智都在裡面。大圓鏡智是體,是智慧之體。它就是鏡子圓照,圓明朗照的體性。起用就是在事物上,在作用處,在六根變化或神通境,一切一切的作用中不離體性起妙用,即用之體,即體之用,體用一如的境界就是證。自己知道證的量,證量很高。在作用處上師要考察你,考察你的作用,證的體是一樣的,只是力量大小而異。上師考察你,看你在作用處圓不圓,透不透,有沒有落處。他要這樣打磨你,講反面的話,使作用處的有漏、有住、有所得,有些習氣破掉了,要罵你或者說你的好話等等一切,把這些作用處化干淨了,證量自然高,這就是徹底了。如果你沒有在作用處轉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一個師父沒有在作用處給你除障礙、化解,師父就沒有作用了,師父的作用就在這裡。

三、問:因本性的概念可以從文字上了解,但上師是從各方面去考驗你?

答:對的。處處考驗,禅宗的那些禅師對弟子們鉗錘,即經常考驗。如這個菜不能動等,處處是考驗,譏鋒句語都是這樣的,密宗也是這樣的。

四、問:這樣磨練的開悟是不是理解的悟?

答:理解的悟那是本性明白一點,但事上作用處沒有透出來,它很快就埋沒了。如果破了初關處處把握住,但在各種境界上沒有磨練過最多也只是個自了漢。只能是小成就,大成就成不了。所以說我們要遇到一個上師並和上師有緣,要經常在作用處透境界的地方來請教師父,形成一種比較親近的關系,來一次化解一些東西,證量就會提高。師父就起這樣一個作用的,有的人不在這方面問師父的話就不會進步,他很多年還是老樣子,還是住在這個地方,沒有修上去。

五、問:整個學佛過程是不是物質和能量的轉化?

答:有能量的、智慧的、品德的,本性中的很多作用處,很多的德,體相用都要開發轉化的。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工程,要有很大的轉變的力量來化解這些,轉得越快修行的成就就越高。

六、問:老師能把充滿的智慧和能量加持我們,我們感到了。

答:全部在這裡。

七、問:我們感,你就應,過一段時間,一下子感到很快?我們敲這個鐘你就應?

答:是的。諸佛菩薩成就者全部在加持,法音裡有智慧,法音裡有真理,法音裡有一種無形的東西,還有就是明體,明體加持到每個人心裡去的。

八、問:能否講一下安住與安立的區別?

答:安住,念念在本位上無分別、空靈。無住是正住,無位是正位、是大用,安住本位當中無相,本來面目時時刻刻都不離這個,走路、吃飯、穿衣都不離這個叫安住。什麼叫安立呢?就是說在安住本位的基礎上要起用,起法界的大用,緣起的大用,安立在法性當中起用。華嚴經講的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是有緣起的,過去講的相就是性,在相中處處回歸本性。處處和本性不違背,任何一個作用、任何智慧、任何方便都不能離開本性的作用。和本體相應的空性、覺性和顯現是一體。它的智慧、它的慈悲、它的所有功德要慢慢地相應,安立在這些上面去建立、去方便作用的,如果有一點不相應,不在本性上安立的那就是魔障、偏差,離開本性的一切建立、一切安立都是錯謬的。所有的安立是依本性來安立,本性有體有相有用,體相用都可以安立的。

九、問:如功夫不得力在家裡還要帶小孩,是不是可以把這個一體看熟了,是不是保險了?

答:僅僅看還不行的,還要用功。一是建立信願,如果求生西方,這個信願不可缺,如果悟性比較高,在本性上建立就要熟悉本性,經常覺照,覺性顯前,就知道了,把握住了,那就是證到法身。這個本位證到了,如果平時不熟就錯過,一剎那就錯過了,你想也沒想清楚就過了。看他的發心,想往生西方的?還是中陰階段證法身的?本性的,證道的,不一樣的,要弄清楚,目的在哪裡,發心在哪裡,這點要清楚。如果要往生,那要和阿彌陀佛結緣,要禮拜、供養、念佛的名號,要發願:我一定要往生西方到你那裡,臨終時祈請你來接引我,這是向往的願,時時刻刻不離這個願,念佛不多也不要緊,只要願在,這個時候願力會起作用,在本性當中阿彌陀佛會出現。因為他一直有這個願,阿彌陀佛出現時心花開放就相應了,就跟阿彌陀佛走了。

十、問:"聽了磁帶後知道第一要降伏煩惱,降伏煩惱有哪幾種辦法?

答:有好幾種的,主要的要自己建立品德,因自己業的關系帶來的煩惱,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把這些煩惱轉化掉,這也是降伏的最重要的一種。煩惱是病,要念佛、念咒使妄心歇下來這也是一種降伏煩惱的方法。淨土宗一般說是降伏煩惱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煩惱自然伏了。如果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前怎麼樣伏煩惱呢?不要多事,不要去抵觸煩惱,很多人自己想得太多,找得太多,找出煩惱來,或者說因為別人做得不對,修行不好,自己心裡過不去,起煩惱,這是凡夫的狀態。別人講是非,你是把是非帶到自己家裡來,放在心上化不開,成了煩惱了,這些屬於修養性的。持戒也好,品德也好,對於人世間的是非,眾生的煩惱或者欲望或者名利要看得很淡、很開,這個基礎要有,這個基礎沒有,修定也定不了,定不深,心中常有感觸的,因為這是落在一種狀態中,如果這些能夠排開了,放開了,自己的意境就會提高,品德自然也會提高,自利的東西就比較少,很容易定。如果身體狀況沒有調整過來或用功不得法,也是造成不能定的原因。如定了以後煩惱開始伏了,能夠健忘,健忘的人沒有什麼煩惱,事情過了就忘記了,但他頭腦是靈活的跟癡呆症不一樣。學佛的人應很靈活,有智慧而明白,這是降伏煩惱的象征,一般是這樣的。他遇事不會染在上面,過了就沒有了,不會老是想煩惱,就身心輕安了。這樣降伏以後,在定當中如果有理上的指導,他的功夫在覺照中就如在法上不執法,身體上不執身體,感覺上不執感覺,就很容易開悟見性。見性以後就不著相了,心地上用功內種與現行就淨化了。不但降伏煩惱而且斷煩惱,種子不起來了就斷掉,因不相續了,不相續就不出去了,空了,他就不會再產生,不產生就是斷了。

十一、問:無思無念的觀照,做功夫契入本體,吃飯穿衣要怎麼做才能合道?

答:吃飯沒有吃飯的想法,沒有作意的,如果有作意的出來提醒一下馬上化掉,化掉以後直接顯現。有的人在理性上安立開發智慧,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安立道的作用,這些都是差別智,各人作用處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但是都沒有離開本位。在本性的安住上起作用。有的人不需要理論上抉擇,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悟大道,體現大道的智慧,這是一樣的。

十二、問:為什麼概念化的本性經常反映在心中?是否做本性的保姆?

答:那是你的痕跡留下來,過去看書看多了,留下來的痕跡。所以要把過去看的東西都忘掉,一點都沒有了概念,想不起什麼。不一定要離開環境的,因環境有的比較清淨,有的環境比較復雜,環境清淨可保持你的覺照,太噪雜了可能被拉跑了,歇不下來,本性被覆蓋產生力量不夠,初期保護像保姆一樣。西藏都是這樣修的,住山、閉關這些情況較多,這是一個階段。但是根基好的人不一定都要這樣,自己不要去取境界,不要被境界影響,就能安住自性,安住當下就可以,因這裡面力量不同。如沒有自己,吃飯、穿衣都是本性的作用。

十三、問:離開妄了真性就顯出來了嗎?

答:離妄顯真是一個階段,然後認識真以後,妄就是真。

十四、問:歇就是菩提,全妄即真?

答:對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煩惱沒有根了,它就起變化,一切自然會做,自然體現,不用概念,因一切變化沒有固定的模式,轉化了。如果有人說種種難聽的煩惱話,他有意見說你什麼話,到了你這裡就沒有了,到了一定時候他也不會說了,知道自己錯了,改變了,這也是對他的加持,這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有的菩薩就是這樣,在種種毀謗、打擊中不動,太虛大師在世時多少人都毀謗他,他不動,結果度了這一大批的人。在他死的時候燒出很多捨利子,那些毀謗他人人都流淚忏悔,因而這一大批人都得第一義谛了,都得度了。

十五、問:宋老師眾生煩惱的地方,你不煩惱,本性不煩惱是嗎?

答:那是正度眾生了。因為眾生都以他的煩惱習氣來看世界,到了你這裡的時候都沒有了,如泥牛入海無消息了。它冒出來冒出來沒有了,等於你把他的煩惱執著都度掉了。不要對著干,他裡面也空了,沒有什麼好意思講了,講完了就是這樣子。

十六、問:好像自己是一個大的法界,一個大圓,圓外面沒有一個眾生這個理對不對?

答:對的。不但是沒有大小,第一步要做到心裡面沒有東西,沒有眾生影子,什麼都不住,空空靈靈的,靈知了了,事情過了就沒有了,知道走路說話都是、都在,不是入無記無念,也不是分別,沒有什麼可牽掛的,沒有什麼可以放在心上的,保持相當的時間才能透明,才能空靈,才能把身心世界化掉,然後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這裡,都在當下顯現。這裡沒有來去相、沒有牽掛相、沒有執著相、沒有煩惱相、一切一切都是現成的,都是具足的,這就是大悟現前,就是法界平等,就是真空妙有,這是我們本性顯現功能,這裡面充滿智慧、慈悲、平等,這是第二步。

十七、問:宋老師,上次講的"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我覺得太好了。用在下手功夫上,如在汽車上聽到吵雜聲,我記住了"六塵不惡"馬上就轉過來;鄰居吵鬧了,也是"六塵不惡"太好了,包括用在一切處只要記住六塵不惡,不落圈套,這個太重要了。

答:你已明白怎樣在境界中用功了。

十八、問:空假中也是講的一,實相無相無不相講的一其實都是一?

答:這是你心裡面已經統一了,你才覺得是一,都是一個無一的一,就圓了,圓了以後沒有痕跡,沒有文字,沒有道理了,沒有這個說那個說,天台說的沒有了,自己所得的沒有得什麼了,不會執著別人說什麼了,那就是全體的智慧,用的時候有,不用時什麼都沒有。

十九、問:禅宗講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後來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一上來山是山,水是水,是凡夫的執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消除了迷相的執著;到山又是山水又是水是實相,無相無不相是不是這樣,對不對?

答:對的。雖然說來這麼簡單,如果沒有前面二個階段的認識,因自心是虛妄的,前面執著有,有在、有感覺、有見聞覺知的等等執著,依這個來認識的自性不是根本自性,要把這個破掉,有我有執著,有煩惱的這些對立面破掉以後,然後聽到聲音的,看到雲在飄的是什麼呢?那個就是實相就是自性,這是很簡單的,如果前面二個沒有經過,那這個就不算。

其實實際要透過很多執著的落處、各種境界,還有宗派整個統一起來,要有大智慧。修行境界上好和壞,成就不成就,世間法出世間法,生死涅槃、煩惱菩提這些都要圓融統一,沒有大小,自在得很,一切都在裡面,都俱備,都是本性活潑潑的"妙用",一定要達到這樣子,才叫"了手"。本性中不要想什麼,沒有問題、沒有執著,沒事了。這個時代能見到本性,安住本性上起用是大根基、大福報的人。做到這點上能不退轉,要麼在這生中,要麼到臨終時一定會成就。但是中途有許多障礙,有的人有許多想法,有的向外求,有的見地不透徹,有的想成就,想什麼的,自己被自己障礙了。自己真的明白了,知道這是本來面目,本來無修無證,本來俱備的,不散亂,不顛倒自然就是本性放光,這樣悟入的修得很快,都在自己覺性中放光,自然到家成佛。

二十、問:大根基的人能一聞千悟,我們鈍根的通過打坐用功修持是否能達到?

答:在根本上沒有無漸的頓悟,都是漸修而頓入的。但在實際當中有迷惑、不透徹,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在實際作用中,總是有一些問題出來,你怎樣轉變它,消融它。要多聽聞、多印證,在看佛祖開示,在裡面生起深沉的一種悟性,會通圓融的境界,自己慢慢地就有力量了,覺得自己很親切,作得了主,就這樣堅定不移,需要一個過程。打開了,從定中出來後,世界就變了,世界都是影子,覺性在,這時經常看些祖師語錄,一看很親切,通過這樣不斷地印證,不斷地看,越來越明白,越來越透徹,就是這樣,這個過程還是需要的。要在這方面建立信心,建立到一定的時候量就到了,堅定不移非常圓融。別人無論怎麼說都不會動搖我這個信念,而且的確覺得自己日日在進步,安住在本性上就是用功。

有的人不知道明白以後怎麼向上,原因是得少為足,認為夠了,安住了,不知努力的方向。還有佛祖開示的印證、智慧觀察、開發,包括自己信願、習氣,包括佛祖開示的內涵,不斷地圓融開智慧,這是一方面。有的人看雜書,老是在這個問題上去比量、講話,他是看錯了。看的時候應是回歸千經萬論,處處圓融的看,越看越少,沒有文字,很輕松,越看越簡單,沒有什麼新的問題產生,沒有執著解不開,看到後來智慧越來越高越透徹了,佛祖背後的真理是什麼?就這麼一個意思,所有的目的就是為這個來的,千經萬論就知道了。如法了,以後講法也好,寫文章也好,別人講什麼也好,這個智慧不會動搖,怎麼講都是對的,怎麼用也是對的,無可批駁的,自己就有這個力量,如果老是在問題上選擇對和錯,心就動了,智慧就埋沒了,有的人看書被書所迷,不會回歸。看到很有意思了,那就不了,不是看有意思,看印證自己,越來越親切,看完沒有文字了,沒有書和道理,都是自己。有的人很在乎別人怎麼修,怎麼想,怎麼講,這是大錯,通過別人有一種對比,知道自己對和錯,知道自己在哪裡,自己怎麼樣,這樣修行,不會成就,把自己的信願交給別人手上了,經常會發生一些動搖,一些變化,而且這個人並不是自己的根本上師或自己的善知識,如果是一般人或各種各樣的人,你在乎他們怎麼講,這樣不會修成就。因為不是自己裡面的智慧,不屬於自己的放在心上就障礙了。任何人的修行要根據自己修到哪一步來決定的。第二根據緣份來決定的,從宗派來講或從師父來講,哪個師父有緣,跟哪個宗派有緣,在這個宗派裡深入,然後化解對宗派、對師父執著,這個叫出來的人,開始時要進去,如你沒有進去就沒有資格談出來,結果這裡面有很多內容對你有影響,很多宗派層次很多內容都會對你構成一個迷惑,動搖你的信心。一個過來人的師父他不管宗派,活用的,他安住覺性當中,用活的智慧來安立法義的,安立法門方便引導的,他重視的是什麼呢?眾生根基的現量,你需要什麼,你是什麼樣根基,指點的,肯定的,否定的,也有方法的,從各個方面破你執著。通過肯定,通過指示,通過消融使你成長開花結果,善知識都是這樣的作用,他沒有定法,做弟子的要親切領會活用,融化在實際中,悟到了,證到了,就要這樣做。使你從原來的一年級到二年級了,再來見師父是不一樣了,師父再講新的課,新的修行,這叫指點,這叫修行,這是活的教育,禅宗大手印都是這樣的。大圓滿有的這樣,有的不這樣,看師父的,還要看你能不能成為師父的親密弟子,能不能契入上師和你的那種相應的親密關系,如果契入的話,就很親切,句句指點在你心裡面了。

二十一、問:看你的光盤,好像你是對我一個人,也在看我們、對我們才說的?

答:這是聽法時候的感應,錄像帶也好,法會也好,都會產生一種感應,這個感應是心靈世界的相通,是不可思議的,有這樣感應的人根機比較深厚,過去生聽了很多的法,所以說有這種感覺,這是很厚的善根。因為你的心對法有這種感覺,是它在用心對師父,它有這個感覺,師父呢,也不僅是對你一個人的,對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都平等不二,因為是你自己對師父的感覺,所以覺得是對你一個人。

二十二、問:聽說西藏有很多活佛?

答:活佛是修行人修得比較好的人,他能夠預知自己轉世的,這叫活佛。一般起碼是開悟的,發菩薩願,再來利益眾生的,叫活佛,漢地也有很多活佛,只是沒有封號,沒有一種活佛稱呼,漢地有很多是高僧轉世的,大居士轉世的,他們也是和活佛一樣的。

二十三、問:元音老人按照他自己的修法完全可達最高境界,為什麼求生西方呢?

答:他求生西方是做榜樣的,他知道很多人修淨土比較合適,求生中得很大利益不用再輪回,他所以要往生西方是做榜樣的。八地以上的菩薩到哪裡都自由。一個是要發願,在修行上不斷增加力量,還有誦經,持一些咒,弟子當中要觀察哪些有緣,哪些沒有緣,哪些有什麼障礙,幫助他們消除,要怎麼樣帶他們一步步修上來,一個個層次,一步步帶上來,有這麼個過程。一般的活,中間會出現一些問題,西藏傳承中有一整套的指導方法,漢地本來也有的,現在差一點了。像憨山大師的弟子遇到一些障礙,他就誦經等,幫助弟子解開,解開後沒有事了,這個不是光講講法就算了,他要把弟子帶上來,有的咒一定要傳的,密宗像法寶一樣都有護法神守護一代代祖師傳下來的口訣、密咒,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

二十四、問:密宗的咒語如楞嚴心咒都可以持嗎?

答:楞嚴心咒是普傳的,師父們已經公開傳了,誰有緣遇到都可以持的,有的沒有普傳的,是要保密的。

二十五、問:心中心法的咒可以持嗎?

答:心中心法的咒不可以持的,大悲心咒持是可以的,要傳了以後才有力量。從實際意義講密法全部要靠傳的,有的人遇不到師父,沒有辦法也可以持,但是力量差很多,地藏心咒可以持的。

咒為什麼要傳呢?一個是有護法神護持你的人和咒,同一個咒在什麼時候念,應該怎麼念它有方法的,有些訣竅,有些說法,這些不公開的,只有在傳承時才能傳。傳咒的人要有道力幫助眾生,背眾生的業才可以傳,要具資格,你修的法跟菩薩感應,菩薩是通過你的橋梁作用加持眾生,你是一個橋梁,如果你沒修好,就要生病。

二十六、問:有私心持咒有用嗎?

答:不行的,要有菩提心持咒,如為病持持咒,感應會有,但效果不大。要發願成就,以後才能利益眾生,不成就力量不夠會有障礙,要提高自己的悟性,知道四大五蘊身心都是虛幻的,無量的眾生還在苦海中,我要治自己的病,更希望一切眾生不要生病,要遠離痛苦和煩惱,要這樣想,要觀察通過這些方法起慈悲心,慈悲心生起來了,但不要過頭,要有智慧,知道這個是空的。慈悲過頭,落在慈悲上就是煩惱。悲智不二,即空悲不二,要有智慧,慈悲才沒有愛見,愛見大悲給大家帶來煩惱,做什麼事都不圓滿,有缺憾,這個就是慈悲過頭,有自己感情,自己的想法,要用智慧超越自己,達到真正的慈悲而不覺得慈悲,這是應該這樣做的。

二十七、問:持咒時要"空"?有妄念怎麼辦?

答:對呀,無分別的空去持咒,開始要發願到持咒時要"空",達到一心持咒時會生起一種量,持咒的力量自己知道的。這個力量會轉化分別、煩惱,轉化你的執著,力量當中會產生歡喜、光明,這個光明不一定看得見,覺得自己很明朗、清晰,這樣功德開始出來了。如你有覺受功德就生不起來的。持咒時不要去管持咒,妄念有沒有,不要受它影響,不要理它,只管持咒,妄念來了不管,它會去的,開始時有點影響,後來就不來了。

二十八、問:六字大明咒、聽聞解脫咒,可以持嗎?

答:可以持的,聽聞解脫咒:"阿比家當嘎"聽到一句就解脫了。在作用時像祭亡靈、度鬼神、度眾生時,像放生法事都要念的,平時也可以念,念熟了才有力量。

二十九、問:做佛事功課時,心越清淨功德越大,是嗎?

答:是的,但有時會變化的,也不要去比量它,一心去做就好了,不要老是比量它好不好,功德大不大,效果怎麼樣,因有變化,不可能一直清淨。或許清淨習慣了也就不覺得清淨了,睡好了,他也覺得沒有什麼。但是有的人認為原來很好的,現在怎麼不好了,所以說當你真正好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修行人如驕傲了,覺得了不起的,就是沒有修好,因修好的人不說自己的,他就歇下來。所以用功當中不要老是比量,一心去做就可以了,無心去做,做過了,也不要去回顧,做過了,現在就是現在當下,當下自己在覺照,這樣容易相應了。

三十一、問:居士家裡有事,請其它居士去做佛事功課幫助性結緣可以嗎?

答:因為不是在寺廟裡,又不是出家僧,這個事有方法的,你就告訴他念佛號,念什麼經、念什麼咒,自己要念,另外我們在家裡念,用功給你回向,大家在家裡用功回向,這對相互之間都好,不要會在一起,因會在一起比較累的。

三十二、問:如果家裡有父母親要往生可以做嗎?

答:父母親往生的時候可以做一做。如三時系念,念佛號等等,將功德回向亡者。

三十三、問:我們一定要跟定善知識帶我們上去?

答:諸佛在法界中時時放光照耀你們,你們要努力用功,與佛菩薩相應了就是不二,諸佛菩薩善知識和你的心是不二的。不能用相來見,不能用境界來分別,是你的心契入了師父的心,契入了諸佛菩薩的心達到了不二的境界,這是得到最大的加持,不要向外求加持,用你的內心去加持,凡心轉了以後,沒有自己,沒有區別也是和佛菩薩一樣的光明,自性光明,全是一體。為什麼佛說金剛經是佛的法身呢?如果你和金剛經相應了,你的當下就是法身了。法身就在經裡面。這個經是沒有文字的,或者叫無字真經,你真實的地方就是法身,就見到佛了,這叫見法身。你通過金剛經明白了你的真實,也就是見法身的真實義要怎樣去轉。

三十四、問:相對於境界以後,如來的真實義也會用上去了,也能轉境界了,當下跟經典相應是不是?

答:對的,這是第一程度上合了,還沒有究竟合,天台講的即佛,明白了是文字即佛,明白了去做,是觀行即佛,做了以後達到一定的相應是相似即佛,再進一步證到十方圓明了是分證即佛了。所以有差別的。

三十五、問:境界和經典跟心是合一的,屬於什麼程度?

答:這個是通過解和悟跟實際聯系了,但是聯系程度的路還很長的,還要繼續深入的。但是已經開始聯系的修行人是上路了,上路的人閒雜的事不可太多,應保養精神,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用功,路才能走得平直,才能走到底。如果這個時候坑坑窪窪叉路太多,他就走不上去,要長時間的走下去,要有眼光和智慧,看透徹,很清楚,要有腳力,很有力量走上去,普賢是行動,文殊是智慧,觀音是大悲,地藏是大願,這些功德方方面面都要俱備。理上明白了,開了智慧去行動,行動裡有大悲大願,智慧開了以後,自然會生起願,不可過於悲,過於悲就障礙了,要回到道上,行不要偏離道,否則會退步,修行人進得很難,退得就很容易。

三十六、問:誦經以前做什麼樣觀想?

答:誦經以前第一發願,願成佛道,願度眾生,誦的經能遍法界利益一切眾生。第二誦經中要觀想自己坐在高座上像佛菩薩一樣,經書放光在法界虛空當中,有很多人在聽你誦經,每念一句境界要顯現。顯現裡面的意境有的是"相"的境界,有的是"意境",要在念時顯現,顯現時心沒有分別,沒有我,沒有眾生也沒有聲音,什麼都沒有,不想它,不分別它,就是"空",再去顯現念,念到不可思議時相應了,你的念和經文的意思都會合一起了,圓融在一起了,一體了,不知不覺的念完了,這個叫相應。無心念,也不是有一個無心在,念到無心在又多了個無心,無心是各方面都如法,不要再想一想我在誦經,我的功德怎麼樣,境界怎麼樣清淨不清淨,這些不要去想它,這叫無心,不要有個無心在。如果你好好修"得法",一部經就可以成道,一句咒,一句佛號都可以成道。念經念得很好的人,念好以後人很輕安、很清爽、很清淨,走路非常地輕松,每天很開心的,這說明業障消掉了,善根正在培養增長。

修行人現在歇下來用功,不必要的事,攀緣的事都不要做,有的緣不能隨,再修上來,修上來以後,修得很好了,要觀察哪些緣可以隨,哪些緣不隨,不然一直做功夫就沒有了。修行是要時間的,三年五年以後,再去修就難了,因修行有個信心和善根開發的時期,看經書有個興趣的問題,時間長了沒有修上來,停下心來再用功,那個時候就難修了,有個時間性的,錯過了不行,修行有年齡的,有童蒙時、青壯年、年老時,童蒙時及青壯年時沒有修好,到老了就修不好了,失去了機會。所以要把握好。有的人要朝山,不要往外跑,自己心裡有菩提寶藏,要向內開發。專心用功三年五年,才會有消息,還要進一步參學善知識得到各種善知識的指點、開示、經驗,再修五年十年方有道力,有了力量了,才有資格去幫助眾生,來生再來度。修好了是一個榜樣,有一定道力,修到臨終時可以示現,走得很灑脫,或留下一些話,那麼這也是"弘法",起個榜樣。關鍵是自己要先修好,一般到成就如果不是特別根機要二十年到三十年,開悟一般快的話,三年左右,特別的根機,一聽就悟,修幾年時間才能真正明白,悟透上路,上路後在理解上不需要了,努力用功,經過三年、五年,打成一片,內外一片,動靜一片,苦樂一片,二十四小時成片。成片以後可破五蘊,破一點就開發真境界了,神通、光明,境界開始起變化了。

妙戒居士記

第四章

一、問:念咒的時候,怎樣體會到心即是咒,咒即是心?

答:心和咒本身不是兩個東西,我們人所想像的任何的事物都是心裡面產生的,一切唯心所造。但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他的心很散亂,他的知識,他的經驗,他的感覺都是受外部六塵所影響、百萬所左右,所以他的心全部被六塵所埋沒了,成了顛倒,主人變成了僕人,自己的主體,清淨光明的自性就變成了無明的顛倒,所以說他成了一個迷惑的人,流浪的人,流浪於六道輪回。那麼我們學佛的人,就是用一些方法,把心念歸一。念佛、持咒、觀想,還有禅宗的坐禅參究,目的都是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定在當下。那麼定在當下的用功必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就是你所用的方法和你能持心要交融,如果你沒有交融,你就不知個中的滋味,就是說你的法味沒有了。當你交融的時候你才知道,心咒在不二的時候那種法味,那種超越。因為當你交融的時候,六塵沒有了,不散亂了,你的感受不再是身體上的冷暖輕重,舒服不舒服,也不是情緒化的一種狀態,一種感情的波動,而是心中只有咒,咒裡面只有這個心。但是什麼是心?什麼是咒呢?如果在這裡面起分別的話,還是會有一些感覺:我在念咒,這個咒念得特別清朗,特別舒服,好像是活水源頭滾滾而來,滔滔不絕,綿綿不斷,一直念一直念,我的心就在咒裡面,就在念,我感覺到很清淨、很舒服,這種感覺從來沒有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說初步到了心咒交融的境界。但是你這裡面還有認知在,就是說一個能認知的我,我感覺到了,特別舒服,特別輕安,感覺這個咒念得這麼輕松,有這個認知,還有這個咒被我所念,我也認知這個咒,六字大明咒也好,阿彌陀佛心咒也好,這個咒的聲音,節奏真的是很好,對我的感應,那種光明,那種加持,那種力量真是不可思議。但是這裡還有人認知在。這個認知如果沒有去掉的話,他只是事上功夫,沒有到理上的功夫。如果你把認知拿掉,把你的感知的心拿掉,不分別,把你所念的咒拿掉,不去執持,原來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現在是不要去執持,心空了,咒也空了。但是這個空只是空了分別,不是說咒就沒有了,也不是說心就沒有了。心是無心之心,咒是什麼樣呢--自性的妙用。咒成了我們自性的妙明的作用。這裡面有兩層境界:一個境界就是說他心失去了,咒也失去了,剎那之間一片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當中,也有粗淺和深入的階段。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呢,什麼都不知道,自己對本性靈知的體悟也沒有,那個定,是初步一點,屬於功定。或者暫時失去的那種境界,譬如說過去心也沒有了,未來心沒有,中間那個心斷了,當斷的時候,只是斷,沒有生起靈知的智慧,這個是比較粗的,這個時候容易被誤認為見性,誤認功夫到了。其實如果死在這裡的會落空見,會落空心,會落無心的執著。這裡面不會生起自性的功德來。那麼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去執著它,再深入覺照,在身心世界都空淨的時候,這時靈知一片,清淨光明,自性的那種妙明的境界自然顯現,那是定的比較深的了,這個是什麼?叫證體的功夫。禅、密、淨土都是證到這裡的。

那麼另一種情況就是說咒也在,心也在,心是清淨的心,明明朗朗,沒有分別;咒是沒有執持的自性的顯現,這兩者是不二的,沒有分別,自然顯現,這個咒是一種自性顯現的光明,或者說加持,或者說自性的力量,是使他轉化,轉悟的力量,那麼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啟用,就是用的境界了,用這個無心之心,用這個和諸佛菩薩一體的咒,咒是我們法界當中的一種功德的顯現,是諸佛菩薩證到本性以後的一種方便的示現,示現在眾生心靈中,引導你進入佛心的一種方便,是宇宙裡面的一種語音或者加持音,是一種力量。那麼這個時候所證入的就叫做用,啟用。所以說不是不念咒,也不是一定要不念佛,如果你證體了,那麼就是啟用,如果你沒有證體的話,你肯定有分別,肯定有一個心在,有一個咒在,盡管你念得交融了,還有這個東西,只是比較細而已。如果停留在這個比較細的層面上,貪著安樂,貪著那種狀態,貪著舒服,不想出來,那麼就產生了障礙,就不會成就、不會成道。

然而這裡又有好幾條岔路:如果說在這個貪愛當中,能夠把世間的貪破掉,那麼身心會比較愉悅、健康、向上,精神力比較好。這個是比較好的,但他要是臨終往生,品位會比較低一點,不會很高。為什麼?他會貪著這種修行當中的快樂,這裡面還帶有自私性的,因為他要去利益眾生,要去做好事,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事情一多就沒有,他又怕,他要守住它,守住這種安樂,舒服的狀態,那麼這在密宗來講,就是住在樂、明、無念的境界上,這是無明的皮殼。樂、明、無念都是無明的皮殼,都是不能住的,無明沒有破。沒有打破無明,所以不能真正證到念佛三昧,就是這個落處在。

那麼另一種人,他習氣比較重,念佛也念到這個地方,但是他起了比較大的貪心,增長了貪心,他的習氣不改,然後通過這個貪心產生了其它的貪心,那麼他會狂妄自大。他的習氣很大也很驕傲,世間法也貪,那麼這就走錯路了。 念佛念到後來變成不正常的現象了,走錯了路頭。就是說他在大眾的學佛人當中比較驕慢,習氣比較重,認為有自己的一套,修得比別人好,自己有一定的功夫,但這個功夫不能帶出功德,不能開發智慧,只會增長習氣。有的老修行、老居士到一定的時候會容易進入這種狀態,那麼他和菩提心、佛教的正見正智慧就不相應了,這是另一條路。

所以說修行從心咒交融開始,是初步開始入門的時候了,這裡的叉路很多,但是這個交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心和咒,心和佛交融的了,逐漸逐漸地成片,逐漸逐漸地面臨很多的路。所以說諸佛菩薩菩提路也不同,修道的人各種各樣的路也不同。到了這裡,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根據自己的習氣,根據自己所開發的功德善根來引導,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淨土宗在過去的祖師們那個時代很殊勝,他有四種念佛法門,有很多很多的理論。像用天台的理論來引導,有的用禅,有的用華嚴,各種的理論來引導,還有和密宗結合,禅宗結合,天台結合的修證方法。因為祖師證位比較高,他們根據各人的修到的不同的境界來給你指引,所以古人一般是這樣的。那麼現代的淨土法門就缺少這一點。大眾的修法都千篇一律,都是趨於簡單化。而且沒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殊勝進步的過程,這個是我們現代人修行的特征。這是念佛法門的內容,密宗也是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是修普通的密,修加行;如再引導大圓滿、大手印更加殊勝的那些地方,就比較困難。那麼這些法最最重要的,從修證來講,是後面的部分。從普及、利益世間來講是前面的部分就是人乘。所以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乘,五戒十善,念佛行善回向淨土,這是世間法上普遍提倡的符合實際的一些方法。那麼從修證來講,它要深入,要證悟,要證到真正的三昧解脫。那麼人間的"眼",也就是智慧眼,也是從修證上建立起來的。

所以我們根據剛才所提的問題,心咒交融的時候在整體上作這麼一個說明。

二、問:怎麼樣把握好當下?

答:這個當下其實不用把握。一個安住當下的人,他的分別念,他的執著心,他的比量就消融了。他就住在當下,就像你在家裡一樣,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他不用耽心我哪一天會失去這個家,我哪一天會外出流浪,他不用耽心,只有在外面的人才會耽心我會不會到家,到了家我能不能把家守住,會有這個耽心。所以說安住當下的人只是不要去破壞。如果在當下平常、直心、無念、清淨當中不要有意去起心動念,不要被境界所牽,不要再去流浪。所以說他要把握的只是這個。防范於那些復雜的東西,那些遷流的東西,那些起心動念的事物的到來的影響,而當下就是你的家,你是國王,你是主人,主人認識自己是主人了,他不會怕主人丟掉,所以說不要有意去守這個當下,當下就是你自已的本來,是自然的,不要有意去守他。

三、問:用功的時候,概念裡有一個空,可以嗎?

答:概念裡有一個空,是給那些在理上沒有認識空的人,讓他知道世間一切法是緣起,它的本性是空的。身體的感覺,自己的體會,一切一切的流變的過程是無常而不停留的,它是一種暫時性的組合,那麼這個僅僅是初步的。從這種理論上所了解到的佛法,以這種理論再去指導修行的,力量非常輕微。現代佛法的末落衰敗就是因為理論太多,實證太少。但是這個理論是需要的,如果沒有理論也就沒有實證,但是理論只是一個指路牌。譬如說給你一張地圖,但是認識地圖了就要去做,在做的當中要智慧地去做,所以這種理論要能引發智慧。智慧有兩種:有漏智和無漏智。從大體分析,你有概念的,有分別的,這些都是有漏智,帶煩惱性的,執著性的都是有漏智。當你分別念,執著念去掉之後,本性開發的智慧,那是無漏智,無漏智和理論沒有關系,它是現量的,它是真實體現。那麼這個有漏智怎麼樣去體悟到本來的無漏智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譬如你知道一切是空的,那麼你知道是空的時候,你還執著嗎?如果你知道空了還執著,那麼你的這個空就沒有發揮作用。譬如說你知道妄想是空的,為什麼還要打妄想呢?那麼你沒有發揮這個空的作用 ,空力沒有,那麼怎麼體現這個空力呢?首先要集中,集中於一念,使萬念歸於一念,歸於念佛念咒,當下一念。當然這裡的"當下"和我剛才講的"當下"是兩碼事,這個所謂的"當下"只是假設的,只是指引你當下,而不是真實的當下。就是說你要念念歸空,念念攝心歸一。歸一之後,把其它的化掉了,你初步有了外部空了,外部世界空了,但是你自己還在,我在這裡,我在念咒,我在怎麼樣,你這個還在。再進一步,把這個也去掉了,那麼你身體空了,身體空了以後,你心也空了,這個空是一步步體會來的,然後你才知道,噢,原來這樣才是空,就知道了。原來我認識的空不是這樣的,現在我體會到什麼是空了,然後把所學的理論教義一對照,噢!是這樣,我走的路是對的。因為人在業力緣起當中,如果你空了外部,外部的業力緣起對你就沒有干擾,你就從外部的世界解脫出來了。然後你身體空了,身體上的業力解脫了,你就不會受身體所拖累,不會受身體的障礙。身體就不會引起你的執著,生和死不是身體,身體死就死了,心不會死,不生不滅。那麼這就是通過空的概念,然後逐步引導進入真實,一步步超越,印證你自己的空的境界,是這麼一個過程。

四、問:一切的順逆境界都是業感緣起呢?還是自性的顯現呢?

答:這裡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們講緣起,是業感緣起,就是愛非愛緣起,這是指眾生界來講的,眾生有善惡,有愛有非愛,有種種的業行,造成了他的緣起,這是六道輪回的眾生,形成了這樣一種緣起。那麼如果這樣緣起,他作為一種認識來講,然後顯清淨業,不造惡業,使人能夠在因果上得到進一步的增上,人天增上的道,這個不究竟,但是他有作用。那麼進一步我們要知道的就是性空緣起,性空緣起就是破這個實有性,外界的果報和我們所造的業的實有性,善非善,惡亦非惡。所報的境界是人天,非實有人天的境界,它都是一種因緣的構成,虛妄的顯現,這個虛妄的顯現還沒有到自性顯現的地步,那是一種虛妄性,如果以這一點作為指導修行,然後安住在某一個法門上用功,到後來真正空了以後,就是見到了本性,才能了知一切萬法是自性顯現。這中間還有經歷所謂的第八阿賴耶識的那種顯現,等等理論上都有很多講法。像真如緣起等等緣起,那麼這個真如緣起的顯現,其實就是指自性顯現,大圓滿、自性的顯現。真如包括六大種性,一切萬法都在真如裡面,就是自性顯現。所以自性顯現是甚高的境界。那這個心不是肉團的心,不是意識,不是第七識我執,也不是第八識,它是真如佛性。要認識到這個自性,這個認識不是誰認識誰,是真正不二的相應,證到了自性以後,才知道萬法是自性的顯現。而因為自性清淨,所以萬法清淨,自性圓滿,所以萬法圓滿。

五、問:生活中,用功的時候怎麼樣才能進得去,出得來呢?

答:用功的境界裡面進得去,出得來,這個用功的境界有兩種:一種是法上境界,法上境界就是說你修什麼法,這個法起什麼作用,怎麼去認識這個法,達到什麼效果,這些法上境界,你要一一地依這個理,依這個事,依法行而行,要有規律地進得去,出得來。譬如說有初善、中善、後善。打座也這樣。念經怎麼樣進去,怎麼樣回向出來,都有一個過程,法行的過程,這是叫法行境界。一種是顯現,這裡的顯現還不是屬於真正證到自性的顯現,就是說你在打坐當中有感覺,有某一種境界。見到光,見到佛,或者身體上起什麼氣脈變化,或者空到什麼境界等等這些反應,就是境界反應,是這種境界。如果你是這第二種境界的話,那麼這個境界你也不要進去,也不要出來。譬如你前面有一個茶杯,你不要進到茶杯裡面去,不要去看它,你也不要說我不要看它,我離開,我要出來,也不要出來,任其自然。

六、問:當下的顯現是住於一處還是自性顯現?

答:住一處是修法,把心安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這個一處有內外之分,外面的境界,譬如說住在一個水晶球、蓮花、佛像,淨土有十六觀。住於內,有的時候是脈輪,有的時候是某一個脈輪、鼻端,這是住一處,那麼持名念咒也是叫住一處,這是叫用功的住境,住的境界。但是自性顯現,這裡差別比較大,一種是理論上,理上講的我們知道都是自性顯現,但是我們現在見的都是妄心,真心沒有找到,是妄心。在理論上認識到一切萬法是自性顯現,但是修到後來,要修到真空以後,真空--內空身心,外空境界,本性現前,靈光一片,這個時候,在性光當中如鏡子照物,那個叫自性顯現,鏡子照東西一樣,照得清清爽爽,明明朗朗,這個叫自性顯現。小乘他沒有講到這句話,只講四谛、十二因緣等等,大乘才講到自性顯現,這個理的起點很高。因為你悟到了或者說理解到了一切自性所現,那麼你念佛念咒中間所有的反映都是知道自性所現。譬如說佛來了,你就知道這是我自心所現,佛不從外來,那麼就不會著魔,在實際當中,他是非常有用的。到後來你真正證到自性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徹悟,佛講得太對了,真的是自性所現。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是自性所現,這個自性就是無相無物,空靈一片,真的是如此,這是指證。我們講境、行、果,境就是唯心之境,然後起行,行又歸到這個理,證到了這個理,這叫果。過去解釋祖師的意義:解行相應即祖,理解和行相應了就是祖師了,就是果位,意思就是這樣。

七、問:怎麼樣去體悟念念覺悟和念念覺照。

答:念念覺悟是指智慧。就是說你發生了一個問題,你看經也好,日常生活也好,在這裡面有善有惡,有不同的顯現,有不同的障礙,有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煩惱,不同的執著,在這裡面會發生一些智慧。這個智慧一發生,所有的問題就解開了,再也不執著,轉變了,這叫覺悟。你每一天都在覺悟當中,如果你經常有發現,噢,我明白了,我突然覺得我很透徹了,這就是覺悟,念念覺悟。一般人念念覺悟是做不到的,有時候會覺悟,有時候又迷失了,經常是這樣。

覺照就是指當下,當下覺而能照,就是照體起用。照,這個念一起我就知道,一覺就沒有。照,就是妄念一起,境界一來當下就知道,就能照,覺而能照,照在當下,當下就產生了一種覺體上的力量,他是不可動搖的,他能轉化境界的,能夠生起功德的,生起力量,那個就叫覺照的力量。

只有覺悟才能超越,只有覺照才能成就。由於覺照的力量才能使你成就。不然你經常動心,經常失照,經常被境界拉著跑,那就不會成就,即使你有覺悟也不會成就。覺悟是屬於智慧,覺照是本性的定,是本性的定上的功夫,這裡有不同。

八、問:家庭事務多,又要帶小孩,怎樣在事上練心做功夫?

答:講到人的家庭、工作,實際當中非常復雜,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有福報的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事情是越少越好。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住山林?為什麼要閉關?為什麼先要避開人事?這些等等的做法,就是為了專心致志地用功,專心致志的修定,達到三摩缽提,達到正定解脫的境界,這是真有福報的人,應該這樣走比較好。如果是真的需要很多事要做,要上班,要帶孩子,要做很多很多的事,那麼就要隨緣,在事當中練心,做功夫,綿密用功。不要背上包袱,不要被他所拖累,你的身心要保持一種比較安祥的狀態,使你的功力不斷絕,在這個事上也不斷絕。雖然本質上是一樣的,但你在實際當中是不是能夠把握得住,能夠把握得住就可以。但是在修證上畢竟清閒一點比較好,應該是這樣子的。功德大小是一樣的,閒的人的功德與忙的人的功德是一樣的,但是閒的人他能夠好好利用時間用功的話,他進步要快。釋迦牟尼佛修苦行,一心用功的多,他成就就快;彌勒菩薩就慢,他是隨緣,他就慢,他東走西走,他是隨緣,他就慢了,速度有不同,但是功德並沒有差別。

具體的你就要考慮了,如果你能夠不帶孩子的,那就不用帶。因為人的年齡大了,精神有限,那就一心用功,如果你必須帶,不能放下的,那麼就不能使眾生煩惱,使家裡人生煩惱。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自己把握這個度,自己一旦把握了大家都安心,那就好。如果你安心了,別人不安心,還是有煩惱。當你修得高了,你就知道,眾生的煩惱,有緣的人的痛苦你都要承擔,你才知道他們的念頭打過來,他們的感覺你都要受,還是修不上來,所以佛教還要講到了緣的問題。有的緣沒有了結,你還是要來世再來了,不然的話,你還成不了道,你過去欠他的那些情感的或者其它的所欠的債,你都要還。但是往生淨土則不用,如果你在世上要成道,你還是要了這個緣,還要還這個債。所以有很多的人要成道的時候冤家債主一齊到,鬼也到,人也到,打他的害他的都有,他了這些債就成就了。

(問:那麼他就干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了以後再來),他一去一來,這個世界就經過了很多劫數了,很多時間了。那裡的一天一夜是我們這裡的一個小劫。就是說時間已經過了很多很多,那些親人,那些有緣的人都失去他的依怙,失去他的幫助了,那麼因為他已發了大菩提心,他先要捨棄自己為眾生的,發願為了眾生而慈悲度化,他情願受苦,情願生生世世在這個世上,要這樣做。因為慈悲心大了,對自己就負擔會重一點。但是他的慈悲心和佛菩薩因為相應的關系,那麼他得到的加持也是最大的。因為佛的力量是無限的,佛有無量光,一旦心和佛相應了,一直會得到佛的加持。雖然說他一個人承擔那些冤業,業債,佛菩薩都來加持他,來化解這一些,所以說這裡面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大根大力的人,他就在眾生當中修行,根機力量不夠的人,他要回避眾生到佛國去修行,佛國修好了,還要來鍛煉。(問:佛國再來,還要還債嗎?)這個還不是那種還了,就是沒有受了,沒有感受了,沒有痛苦的,沒有感覺的受。譬如說你大富大貴,以前因為你比較窮,別人要你一百元、一千元,就算很歷害了,結果你西方回來以後,你有一千萬、一個億,你錢多得不得了,你要怎麼還都可以,意思是這樣。像身體也是這樣,自己有大力量,別人怎麼打你罵你,你都沒有影響。有威力,有福力,得到十種自在,菩薩的自在。那麼冤家就不是冤家,成了你的弟子、護法,被你利益的對象了,就不再是冤家了。我們力量不夠,才要回避一下。因為這個社會這個人生是很艱難的,活著不容易,家庭也是一個監獄一樣,家庭是最牢固的監獄,因為你逃不開的,所以說這些也都是冤家,但是他又是恩人,他是兩者交融在一起的,看你怎麼去體會:如果你力量大了,他們也是恩人,你也是恩惠於他們;如果你力量不夠,老是有煩惱,老是承擔不起來,老是受他們的影響,這就看你的力量。

九、問:請老師指點我,怎麼用功,功夫才會上去?

答:怎麼用功呢?

第一要發大菩提心,要勇猛向上,這一生一定要了脫生死,一定要往生淨土,一定要得到成就。這個成就是蓮花開放的成就,然後乘願再來,這個要發大心,這世間一切都要放下,不再執著,不再依戀,不再把世間的親人,那些緣上的事當作重要的事,只是把修行、解脫、成就,將來利益眾生當作大事,現在是一種准備。那麼先要明確這個目標,然後要建立自己的功課,自己一天到晚修什麼功課?念什麼經?怎麼打坐?怎麼修法?這些自己要安排得非常好,一天至少四時用功,早、晚、上午、下午,四個時間用功,在四時定課以外,平時還要用功,還要綿密覺照、念咒,一定要安排得很好,外緣要盡量減少,身心都要放松、放下,進入一種相應的狀態,非常清淨安祥,心裡面非常透徹明朗,一直要這樣子用功,到後來自然自然就相應了,不要把這個人那個人的事放在心上,世上的事都沒有了,世上的人也都沒有了,就是天下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點事放在心上,自己的身體也不在乎,什麼時候要扔掉就扔掉,只是你當下的心,當下用的法,當下菩提心的覺悟的境界時時刻刻明朗向前,時時刻刻增長相應。你只要這樣做,你會覺得修法非常有力量,修法會相應,修法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法味,這樣子就能成功。

十、問:打坐腿疼的時候,我會這樣想:我們的本性是不痛的,身體的感覺是痛的,但是以前因為一直在感覺上,在境界上、在外面流浪,一直沒找到自己心的主人。現在知道了,本性不痛,感覺上痛,但是我這個知道痛的不痛,痛就是不痛。後又經人提示指點:痛也是空,不痛也是空,我才知道我還沒有觀空。請問老師,我這樣的體會想法對不對?

答:這還在認識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沒有抓住最中心的地方。譬如說痛和不痛,你不要去管痛和不痛,或者說本性不痛,身體痛,不要有兩個東西,你還有兩個東西在。身體是痛的,我本性是不痛的,那就是二,你要體會不二,(我說痛就是不痛,這不就是不二了。)這是你在用功當中的某種理解,這個理解是對的,不是說你錯,但是你在理解當中又分開兩個東西了。那麼另一個人講,痛也是空的,本性也是空,那麼他建立了空這個概念來破痛,這種方法也可以成立,但是還不究竟。什麼叫究竟呢?就是說你知道痛的那個東西,不是痛,不是不痛。知道"知道"不在痛裡面,也不在痛以外,這個知道痛的不在痛裡面,不在痛以外,就是這樣。

十一、問:我常常會有受的感覺,超越不了感受。

答:不可能完全超越。但必須把握好自己,是什麼受,受到什麼程度,是怎麼苦、怎麼快樂,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想象它,不要住在受上,當你不住在受上的時候,這個受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但是一般的人還沒有完全就超越,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超越,當你在三昧當中是可以完全超越的,一般情況下還是有,只是你不住在上面。譬如說剛才講的"知"。知道痛,但你的知不在痛裡面,你這個知不痛。你知道痛的那個知不痛,也不要離開痛,不要故意在痛以外去找一個不痛的東西,不痛的空,不要去找,這個知不是痛不是不痛,它不是屬於受,也不是不受。那麼這個時候你要親切去了悟,這個當下的知,這個知不在內也不在外,這個知不在什麼地方,只不過是你自己知道,叫親切了知。這個親切了知是不用分別的,不用尋找的,不用去抓住的,但是你只是要去了知它,那你就會明白的。

十二、問:有人說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每一個狀態過程應該看得清清楚楚。但我再怎麼看也看不清,念頭來也看不清,粗的念頭也看不清。以後明白了妄即是真,性相不二的道理後,曾用觀心的功夫觀妄心。體會到不能把妄心當敵人,妄心是自性的顯現,我就觀:妄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看不到。於是體會到,妄心就是如來,我就把它當如來,這樣對不對?

答:吃飯的時候,不是去知道吃飯的整個過程,不要有意去知道,這是什麼菜等等,不要去有意地作意去知道,只是知道我自己,我自己這個吃飯的狀態,吃飯的心,我知道。知道如果我起貪心了,馬上一照就沒有了,我去執著了,一照,我又打妄想打出去了,一照。知道我從吃飯開始整個過程的我的知,都知道,要這樣知。我都知道這個當下清清爽爽,明明朗朗地吃飯,但是這個吃的飯,我不會有分別,能吃和所吃,不要去執著飯菜的好壞。也不要去分別這是什麼飯,什麼菜,一一把它知清楚。如果力量薄弱的人一一知清楚會力量不夠的,這是假觀。

我們用功的人首先是空觀,當體為主,體空觀。當下的覺,當下的空,當下的知,他在當下。但不是全部不知道,也不是說都要全部知道。在自然當中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就不要知道。你夾了這個菜就知道了,知道的時候你不要想菜的滋味,接下來是怎麼樣,不要想,當下知道,知道了就知道了,不要想我知道了。不要多想,直截了知。這個知就是遍知,宗薩將揚仁波切也提到這個問題,他說遍知不是宇宙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不是這個意思,他說遍知是每一時每一刻的當下你都知道。知道自己在用什麼,恰到好處的用,應該不應該都知道,這個就是遍知,念念不忘失,不忘失你的覺性的作用,這個功力其實是很深也是很妙的。一下子不一定會馬上就把握住,如果你外面有境界你就把握不住,如果你裡面有心情也把握不住。外無境界執著,內無心情干擾,你就是這樣子,吃飯就是吃飯,那麼你就把握住了,你自然會覺得非常安祥,非常自然,很平常的那種流露就知道了。

十三、問:怎樣契入上師傳承?

答:就是對傳承生起信心。然後依照所傳承的法去修,就契入了。這是對歷代祖師,對傳法的上師生起極大的信心,然後對他所傳的法堅定不移的,要堅持修下來的這種力量,然後在修法裡面獲得一種相應的體會,這就契入傳承了。

你念一部經也一樣,這部經和你非常有緣,你非常想去念這部經,念了以後,通身都是舒服,經常想去念這部經,而且對這部經每一次念都有不同的體會,對經裡面的意旨,經裡邊的境界,經裡面的功德就會自然的生起信心,自然地產生一種升華的東西,然後念了以後,你的本質上會改變,你覺得自己很多方面在變化,在和經意方面有相應,那麼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契入了。

十四、問:何為用功得力?

答:不要去求境界,不要去找感覺,越求越找越不好。而且真正用功下手的時候,理論的問題就沒有了。不要老是在文字上找理論,只是在實際中去化解自己的障礙。或者說認識路,或者說親近善知識加持向上,他一切都在實際當中體現 ,不能在文字上去找,不能在方法上老是去變動。

最重要的是自己理上明白了,發心正確了,方法掌握了,重點是把自己的功夫怎麼用上去,這個功夫用上去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的事,要好多年,五年十年,好多年地用上去。而且自己會覺得有力量,得力了。自己會感覺生起力量。如果裡面軟綿綿的,裡面空空虛虛的沒有什麼力量,還沒有得力,得力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甚至身心都凝聚在一塊,這還是初步的,然後身體就沒有了,就是心念上有一種力量,定在那個地方,非常親切的,力量要生起,沒有力量生起,你還沒有入門。要生起力量,你就得法了。

十五、問:打坐空靜時應該怎麼辦?

答:一般的人因為力量不夠,到了空的時候,翻不了身。古人講:"翻身觸破太虛空。"如果翻不了身,沒有力量打破空,那麼就死在空裡面,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說要念或者覺,不住在空上。覺或者念一個字,那麼他的力量慢慢形成,形成到一定的時候,突然把空破開,就見到本性,所以說要在空中回光返照,要覺照分明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對話只是一時的機緣,明白之後不要記住這些話,要用自性的智慧,不能留痕跡。

智理居士記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入睡與入定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學佛應該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