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香風谷禅語 下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香風谷禅語 下編
 
下篇 網上答疑

1、問應緣接物如何體現全體,諸緣齊現又如何體會全體?

答:在諸緣齊現時,覺性空明不動而了知種種所現差別,內不起知見情感之心,外不隨逐境界而遷流。當下圓照,因機而用。同時具有現量之德與差別法用,活潑直顯,自在無礙。


2、問:未悟之人平時如何攝心觀心、妄中求真。弟子知道平時觀照最為重要,悟前為攝心,悟後為保任,弟子乃初學,平時應如何操作?

答:未悟前正知見、正皈依、正發心為前導。然後才是用功:持咒應緩而有力,不可出聲,空性中心聞即可。另可看妄想起處,一照即了。平時威儀如幻而現,不分別而知,不執著而用。若巳入定,一切放下,自然安住。

3、問:緩而有力何解?持咒應緩而有力,這"緩而有力"請老師詳細開示。
比如心中心法,應要求每分鐘達10遍上。准提法雖然無此要求,但很多人都是說速度快妄念不易生起。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

答:心中心法屬於剛法,目的是提持咒力逼其打開,而身心無力者,難以湊效。而六字大明咒乃漸入定慧之法,故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方能攝妄歸一,亦易得觀音大士加持。用心地功夫,最忌落於身、境、見、求、急、等的上面,否則難以相應。要真正入定化空,再破空而證。

4、問:老師,您說說我是用剛法好?還是用漸入定慧之法好?
我感覺自己好象也是身心無力者,只要能"攝妄歸一,亦易得觀音大士加持。"我選擇慚入定慧之法行嗎?
六字大明咒法與無相准提法比較,誰剛誰慚?在修六字大明咒法或准提法時,能做到"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這時它們每分鐘應須念多少遍左右為依據?(學生可依此來調整自己念咒的速度,從而達到"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
"用心地功夫,最忌落於身、境、見、求、急、等的上面"。我的理解是;"身"是持著於身上感覺、"境"是持著於境界、"見"是凡聖知見產生、"求"是心中有所求,掛礙其心而不能放下、"急"是用功心太急於求成、這"等"是指什麼?不明白請老師開示。

答:先漸入後猛進再養道。六字大明咒一分鐘30句左右為緩持。"等"是等入定、等開悟。


5、問:平日就是這樣去用功,老師指點一下是否正確。若欲修心中心,但是如老師所說那樣身心無力,提持咒力久而效果不大,應該修何法呢?心中心除提持咒力之外還有別法嗎?
後學因對老人開示頗多感悟,所以選擇了心中心法,而從自己平日處事及修學情況來看,確實有些無力,故有此問,懇請老師明示!
答:至此有培養力量、祈請加持、智慧觀照、借法除障等,最好親近目前的上師,加以觀察引導。但應知:最好的法也不可得,即法無法,即用離用,方能相應。

6、問:後學讀《大圓滿見修行果》(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講授)及《椎擊三要訣勝法解》(貢噶上師講解)等文章後,深有感悟,若自心底流出,當體放下,坦然而住,無絲毫可用力處,同時心中獲無比法喜。之後,比如現在,稍一提持,即入此境。
但此境界卻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滑走,當此時,便再提持心念:此境亦幻,不可貪著,一切只管放下......有時似乎能走得很深很遠------也並不是什麼"深遠",只是化於極簡極平易而已,平時只是在妄想中打滾,未覺察到而已。
我平日就是這樣去用功,老師指點一下是否正確,同時請您再提出一些建議和注意事項!

答:此時不能墮在無事輕安、無念之中,應提起覺照照於知源,或看"有句無句,如籐倚樹"等話頭。不可再生分別,一心照看當下,證入真性,否則毫不得力。

7、問:"禅宗不落文字,為什麼還用文字來闡釋禅?"

答:"禅的體性本非文字所能到,亦非禅法之可行,乃是無法之法,無境之境,但禅師為了破除眾生之執著,指示本有之智慧,不得已以言遣言,借義了義,使人頓然明悟,就路還家,從此知一切文字本無所立,一切知識亦無可诠釋。活潑自然,妙用自在!


8、問:六祖在八個多月就開悟了,怎麽開悟的?他在廚房舂米時開悟的,舂米時他怎麽舂呢?他個子矮、年紀輕沒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橫而長的棍子,在棍子這邊他為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綁了一塊石頭在身上。結果他就這樣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幫助他氣脈的通順,所以八個月就悟道了。

答:六祖見弘忍時巳理悟,八個月苦行是息機,即自心純淨於不二,悟跡盡則妙明現,所以智慧圓活而了無心跡。弘忍知機熟而於三更指示向上,方始徹證。


9、問:不成就無以度生,不度生無以成就。請問老師,禅門行者應何法行,在一生之中證得不動地,自度度他.而非在六道輪轉中,體現已身未度而度人的力量有限的慈悲心.

答:不發心無以成就,不成就無以度生。禅門行者欲成道度生,先應明理除障,發心求真,依師依法而體究深入。如是用功,直到桶底脫落,徹見本性,頓開慧眼,悟入不二,然後再安養聖胎,綿密保護,了習透境,逐步證入法身本位,再由十方諸佛加持而圓滿成就!

10、問:老師,我的一個朋友想讓您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少年時期耳根極利,居然能聽到老鼠打噴嚏的聲音,眼睛在黑夜的視力范圍亦超出常人。
冥冥之中能感覺到自己的上一世......(略去數行)
頭一次去嵩山少林寺,便能知未到過場所位置的所在。
還有許多不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發生在他的身上。
其人身在官場卻淡泊名利,雖未涉足佛學,但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工夫做得很不錯。

答:緣於生命之報,行於人生之道
此是天上善報未盡,故於人間留有此德。如能不生異見,了惑悟真,則隨緣行善,利樂有情,不著不染,清淨本然,即此人間亦如天上矣!
如以禅答:
生生如幻真常如
境境無礙虛行舟
世事恆順眾生意
佛智妙圓無一塵。

 

11、問:請問老師,修行人遇到漏丹是什麼原因?該怎樣根治?

一、引中脈向上化空。
二、大禮拜。
三、觀欲之害。
四、持愣嚴咒心。
五、嚴重者中藥調治。

12、問:迷---覺---覺用一如,敬請老師指教.

答:既一如,還須指教麼?
13、問:老師所說的常閒住於一片明淨,也是一句勉強的形容吧?

又想起了您那句話:"了知道在目前在當下,一切現成,不假外求,無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體用一如。"

答:因為還有"了知"在,意解未盡,覺受未空,猶帶性中痕跡,法中流波,微細二顯未淨也。

14、問:對於後學來說,如梗在喉,吞之不入,吐之不出,坐立不安,食之無味,唉!

答:此地無言唯自證,妙明確然圓照中。直透而過。


15、問:證入佛性是心不動。心不動,知有風帆否?
心動是否指念起?
此處心指妄心?
完全證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動?
如果知道有風帆,則是念起,即心動?
心不動是體,心動不著是用。體用一如如何做到?
這是日常修行方法?
念起不隨是心不動?
不分別是心不動?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嗎?如果知道,就是分別,是心動嗎?

答:證入佛性是心不動-
心不動,知有風帆否?--知也不動。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此處心指妄心?--分別即妄,無分別即真。
完全證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動?--起知見而取捨,則念在而動,動一而念起。
心不動是體,心動不著是用。體用一如如何做到?--二邊不住,照痕亦了。
這是日常修行方法?--這已離修,自然任運。
念起不隨是心不動?--是妙用。
不分別是心不動?--是妙智。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嗎?如果知道,就是分別,是心動嗎?--靈明妙性分別而不著,應機而不住。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但不執著,才是日常修行方法?---不知而知,無修而修,圓明常照也。

謝謝老師慈悲解答!還請開示:
心不動,知有風帆否?
--知也不動。
*知是念之初相?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嗎?
此處心指妄心?--分別即妄,無分別即真。
*如何是分別?
後學愚癡,老師能否慈悲舉例說明?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但不執著,才是日常修行方法?

答少小問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無初相,乃全體了知,非知之知。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是,不動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動即寂也。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嗎?--是妄,即無明初生之相,極細。
如何是分別?--緣慮、比較、取捨等二邊之心。
舉例,如見物,分別心則起心動念去對事物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如比較、取捨、好惡等種種心理。不分別則正對境時事物自然呈現沒有一系列的活動過程,而是直接了知,此須悟入,方知現成!


請問老師(答少小問中)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無初相,乃全體了知,非知之知。
*是體嗎?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是,不動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動即寂也。
*知不是動嗎?
*比如見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對嗎?
*或者是說心思不能到杯子上?
老師楞嚴經中: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怎麼解?

答少小問
是體嗎?--體用一如。
知不是動嗎?--不動而知乃真性的妙知。
比如見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對嗎?--如是。也可顯現與杯子相關的知識。
或者是說心思不能到杯子上?--如是。
老師楞嚴經中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怎麼解?--真性自體是本具明了照用,如起一念明了覺照之心,則生無明分別,也即一念動心起念的初相。比如一個本來已證空明不二的人,忽起一個心念:"我已空了,我很明了"等念頭,則已入於妄心境界。

16、問:多少游絲羁不住,雲繞青山聽晚鐘。後學在參學過程中,略明心意,當下頓解,稍窺門徑,游絲不斷,亦無大礙。奈何心中一物梗梗,吞不下,吐不出,日日彷徨,不知所歸?
後學常來此處,深為老師古樸幽趣之高風所感,望老師慈悲為念,拔後學心中之疑!

答:其力未充,應常持"部林"而化之。

何為"部林"?

答:是一字大輪咒的咒音,可除去心礙。

17、問:有師兄問:近來持"六字大明咒"越持越吃力,必須要出口念才能堅持下去。而持"能斷金剛經陀羅尼咒"很輕松,並且越持越輕松,這是怎麼回事。

答:持經緣熟,一法深入,慧觀相應,則得契證。

18、問:如果話中仍有詩意,如何入禅?

答:會者無意,入者無禅!

問:若會者不來,來者不會。豈不是更隔一重山?

答:個中豈有來去相?

19、問:了放眼觀去,所顯現者,就是我之自性,沒有體用之分,沒有物我之分。-----這就是自性的覺照功能,對嗎?

答:是如此

20、問:請問老師:工作當中,有時坐著不想動,身、心都不想動,一直那麼坐下去,周圍的事情都清楚,是怎麼回事?
答:是定,應安養深入.

問:我剛接觸佛法,在聽早晚課的帶子時,就出現這種現象,我不知是怎麼回事,可惜耽誤兩年多了。您說的安養深入是指繼續不動嗎?工作時可能不行,站著時也不行,躺著的時候可以。

答:此定是宿根所致,應利用早晚與休息時安養不動,躺著也一樣。入定後身心化空,於空覺不二中,圓顯明淨無相性光,則到力充時在工作中也能如此,漸達動靜不二。

21、問: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何必勤拂拭
塵埃即樹台

答:
身是菩提樹--清淨四大現光身。
心是明鏡台--圓明朗照無礙智。
何必勤拂拭--安住本然明體性。
塵境即樹台--妙用無盡塵剎事

22、問:要達到初禅乃至四禅境界的人要打通身上哪些經脈;還有開悟的人是否具有禅定的境界?謝謝。

答:關於禅定與氣脈的關系不是理論探討的范圍,應在師父的引導下進行。開悟見性是不論禅定與氣脈,但現在結合密宗也有方便引導的。

23、問:明道居士請問宋老師

(1)六祖息(歇)心法,與四祖看心法,用功有何不同。
(2)要修無修之修、無法之法,應具備那些條件(是否要頓悟頓證者)
(3)經上師直指於一剎那見性,與見識自本性頓悟者,不持久不穩定,尚須熟知法性管帶,直到登地速證有何訣竅。
(4)見地、功夫、方法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相應。
(5)了知道在目前在當下,一切現成,不假外求,無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體用一如。
(6)北方妖鬼靈通極多,不少行者遭草木(及畜類)精靈附體,應怎樣以慈悲心對待他們?出家在家人都有,此何因緣。

又及據說有"帶仙修行"一說(言可共同成就之功德),聽之則非正道吧。如曾供過某些精靈仙道,後來要專修佛法,有何方式可與之了斷因緣,又不傷和氣。有人發生過將所供精靈(像)拿走送走,產生矛盾,報負行人之事,後果嚴重之事。是否有持咒或其它化解方法。

(7)不立一切,不破一切之妙,在於無分別念,大圓滿直至圓成次第,尚未除盡,多麼難?

答明道居士問:
(1)看心法為未悟前之初入門方法,息心法則為已悟人自然的回歸。
(2)有理有事:理上已明無修無證,但仍需覺照了習,則未離功用位。事證無生,當體圓成,則已無功用行,在八地以上。
(3)真信自肯,護念安養,印證佛祖開示,活用目前之法,了見了習。再以參拜大成就者以相應,體究心法口訣以契體,則登堂入室,道力日圓。
(4)見地徹於智理,功夫覺於當體,方法行於善巧,三者一時頓圓,則妙明圓顯。
(5)因為還有"了知"在,意解未盡,覺受未空,猶帶性中痕跡,法中流波,微細二顯未淨也。
(6)遭此報者,一是過於慈悲而入顛倒,悲中帶情故;二是因地本含邪性,已結此緣,故緣會而來。發菩提心,了身心空,無佛無魔,一法不立,則諸邪頓消。如已結緣,則發大願,成道後度它,並誦經咒回施功德,則可了緣。
(7)不僅僅如此,於不立中開一切功德,於不破中盡一切種習。故直至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盡,方得究竟圓滿,豈易事哉?

24、問:老師,您早已徹悟,為何又去西藏接受傳承,只是為度生嗎?

答:為了雙融而光大
道無盡、緣無盡、法無盡、方便亦無盡。藏密入漢乃是必然的趨勢,但一般人只了解加行與生起次第,若不承接金剛乘的最高法門融會漢地的禅、教,則即失一寶藏。故願法法融通,光光相照,利濟更多的眾生


25、問:聽說大圓滿分內,外,秘密,極密四個層次,不知您的傳承的是哪一個?另,這四種的差別是什麽?

答:大圓滿傳承的具體內容是不可以向未經灌頂者宣說的,否則破三昧耶戒。如欲深入了解先依上師灌頂,然後再向灌頂師請教具體內容。

26、問:請問宋老師,老和尚可不可以學電腦。

答:老和尚如果心未老,什麼都可以學。電腦是現代的方便,如果以智慧來用,則是妙用的拓展。


27、問:聽說宋老師於藏地松吉澤仁仁波切處,於大圓滿得三十七個傳承,贊歎不已,漢藏兩地佛法本即無差,即此又融為一味也。另聽說宋老師還有一法名為"松節多吉",漢譯"佛金剛",可否請問一下來歷。據說宋老師曾拜見過一位貝瑪多傑上師,能簡要介紹一下老師在藏地所得的各種傳承?

答:虹化成就的阿曲喇嘛的心子白瑪多傑上師於定中數次見到宋老師,知法緣甚廣,故於2001年特到漢地尋找,親傳了大圓滿法,賜法名為"松吉多傑",並囑三年後之後方可弘法。
(松吉珍瑪略述)

28、問:漢地一直未有語言相通的大圓滿弘傳者,雖有陳健民等一些漢人上師,但皆在海外弘法,宋老師應為漢地弘傳藏密大德之肇始吧

答:略說漢藏兩地的佛法及行者的趨向問題
漢藏兩地的佛法在根本上是一味的,但因地區不同而形成漢語系與藏語系的兩大系統。藏地與漢地一樣,也有顯密以及與禅、華嚴、天台相一致的金剛乘--大手印、大圓滿;也有息災、護摩、增益等普密,如轉經筒、繞湖、繞山等都有民間性質的普通密法。但是漢藏不同點不在於法的差異與高低,而是藏地仍在傳持正法,根本道並未失去,故修道風氣與得道的人還很普遍,而漢地佛門的主持者均忙於事務,教學的內容偏於學術知識,修持的方法失於圓融廣大,因此道的傳統很難真正展開。
傳持正道的人自然轉入隱的形式,而無法顯示在沒有道的氣氛的佛教中間,也是基於這種原因,許多發心求道的漢地佛子走向了藏地的成就者,學修藏密,這樣反過來也會促進漢地佛教的再次弘揚,也使大眾更重視實際的修正。
但就具體而言,漢地求(學)藏傳佛教的人,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1)已悟證佛道或再來人,到藏地去是因為道與道的互證,外傳承與內傳承的統一,使修證的道在最究竟的層面上獲得一致與互融。於是對漢地修行上的印證上具有可信度。
( 2)原已通達漢地的天台、華嚴、禅、淨土及漢密諸宗的人,再去藏地參學或研讀藏傳的著作,在佛的根本的經量、理量、行量與證量上獲得更圓融的智慧,於是佛法在兩地的最高成果上相融一致。從此可以解答漢人對藏傳佛教的根本性問題以及佛教的究竟谛理上的分歧,使漢藏佛法融為一體。
(3)一心發願要在藏密中獲得成就並願成為藏傳佛教的金剛上師,於是不怕艱難到藏地依止許多善知識求學密法,學藏文、通顯教、修次第、閉關苦行等,往往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方能有所成就。
此類漢人要善根深厚、福報大、學問高、身體好等條件,才能可能學修圓滿全部的藏傳佛教。
(4)漢地有人修學佛法,如修禅與心中心密,中途忽不得力,於是拜見藏地的仁波切祈求指點與開示或指出障礙而化解,或傳一法而加持,或印開心地而明徹等等,一旦得旨,即可安養道業而不必深入藏密。
(5)有人先修藏傳的五加行及一些本尊法,但因根基與語言,教理等原因再也修不上去,於是再轉向漢地已通藏傳佛教的善知識,以漢人能接受的方法進行引導,使能再深入而修完金剛乘。
(6)有的漢人既不通教理,又不知如何修密,拜了許多上師,求了很多密法,但不能歸入心地的根本,內心十分矛盾與痛苦。此類人就須一師一法逐步深入,方能不虛此生。
(7)余如因為求加持、消災、培福等等,而求藏地活佛的,則全屬民間性質的信仰需求,與真正學修佛法無關。故不必為此評價,只是一般信眾結善緣而已。
至於十萬虹化的例子,出自康藏白玉縣的噶陀寺,不是一次,是到白馬登燈祖師為止的歷代成就者。
佛教中攻擊他人是魔派來的使者,不可理睬。參學善知識則學他人智慧與修行方法,所謂"南無咕噜呗"即歸依法界中的智慧之流的光明所在,不可以世俗知見來理解。
那裡有成就者、那裡有正法、那裡有道的好風氣、那裡可以增益智慧、那(哪)裡就是你的歸依處!


29、問:寂明述:恩師:
原來眼睛不是用來"看"東西的
而是照!
心不動 眼不動
如鏡照物
明明朗朗 萬物具顯
在自然連續的照用中
心自不動
一切的惡言、善言、惡事、善事離我遠去
哪裡還有煩惱
哪裡還有需求
哪裡還有不滿
哪裡還有不完美

在自然連續的照用中
隨緣處理一切事務
三言兩語
勿需多言
事過而無痕
安然自在於事務之中
原來世界這麼簡單!!!

答:這個也不留!

30、問:寂明再述:
本來安然
無需名相
欲描述時
方強立之
----由此可見名相之害:
為留提供條件
為執提供條件
為妄提供條件
為爭提供條件
……
----大千遷流,與名相何干!

咦?又是名相?
未見!

答:到這裡山人加一個字都不可得,從此活潑潑地隨波逐流去吧。

        
31、問:寂明:恩師:
原來身體不是尋覓信息的
而是接收!
眼接收色
耳接收聲
鼻接收香
舌接收味
身接收觸
心不動 即可做到 
若做到 心自不動

原來人體功用不是分開的
而是整體!
心不動 即可做到
當做到時 牙痛立即消失
當時體驗無能所 無對立
紋絲不動
沒有身體 只有一片覺知
原來沒有身體!!!
恩師,描述如上,可沒有留哇,前者亦是。
 
答:空谷笛聲自悠然,百草頭上蝶舞風。


32、問:為什麼人總是活在迷惑之中呢?
不要回答說,因為沒有智慧。智慧又如何而來呢?清淨又如何而來呢?
萬物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答:你想找回失落的家園,就會感受於孤獨與失意;如果你想解脫於萬累,就會在孤寂中享受生命的智燈。全然地回到自心,靜靜地觀照每一刻,不去回憶與計劃,在無分別中念一聲觀音,再看心燈是否點亮!
一切全靠你自己。

33、問:據老師說中國禅宗的源頭應為達摩、僧肇和志公禅師,能說一下這幾位大師當時的情景嗎,他們可是同一時代人?那這樣幾個人在一起,一定很"好玩"。還有一位傅大士吧,還有麼?

答:僧肇開禅理之先聲,巳納老莊之學而融於般若,見地巳純圓,早於達摩西來一百多年;志公、傅大士則在達摩面壁時在粱始弘禅法,巳露機用,為以後祖師禅的弘傳鋪墊了基礎,可以印證達摩一脈的真實。而達摩接慧可之後,禅的正脈方入漢地,逐漸形成中國禅的特色。另有慧思禅師也以禅著稱,同化於達摩時代,唯後人流入教觀,重於鋪陳而少於內觀,故禅道慚衰。稍後有華嚴杜順,形成華嚴三觀的禅法,數傳後也融入了禅宗。
後達摩入藏傳禅密於有緣,種下禅與金剛乘相融的正因。
中國禅宗是中國佛教及文化融合後形成的一個奇跡,其中的人物與著作,都是人類心智發展到極致的體現,是至今仍被尊為最高法門的原因。
但禅是每一個生命的源頭,是靈妙、清澈、透明、自空、直顯的體性,因此真正的禅源應在開悟者的妙心裡,它是不斷流顯活水的地方。

34、問:如何透境無滯?是見處不到,還是力未充?

答:如見處未到,唯須參究而體達;若見地巳徹,性地巳安住,方有透境之本。內了種子習氣,外蕩萬千境染,守護無著妙寂,圓會內外痕跡,念覺不二,直接了然,久久自能於境無滯。

35、問:何謂祖師禪及何謂如來禪

答:對成就者而言沒有二者的差別,但於門庭施設即有不同:如來禅先要圓解一切法悟入圓理,再起圓修而證道;祖師禅掃蕩一切,直指心性而開悟,再照而了習,圓通一切。前者有一字、一義、一見、一法未透則不為大開圓解,心中問題未決,起修即無力;後者若立一字、一義、一見、一法於心上,即不能親見本來。但如證悟心性、圓通教海、妙契密乘、回歸淨土者,則不受門庭限制。

36、問:初學禅時,作禅與打坐是一回事嗎,打坐可以用天台宗的六妙法門嗎?還有靜坐即是打坐嗎,勞煩解答,謝謝。

答:對於初學者而坐禅、打坐、靜坐都是指以坐姿的形態進行修持的一種方式,坐禅的方法很多,六妙門是非常完整的系統,如有興趣可以依法進修,但最好有老師引導。

37、問:老師好,頂禮老師;
  出聲念好嗎?我覺得出聲念(聲音可以小一點,並不一定傷氣。)更好點。一是咒音清晰、二是容易抓著意根。老師以為如何?
  請老師評論一下,藏密所傳的四臂觀音法大多都有觀想。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些觀想的作用可能會更好點,對嗎?(很難用"有相密"、"無相密"來評論藏密,比如我等初學之人修無相心中心,修來修去其實質是有相。若是久修之人,這個雖有"觀想"也等成於"無生"。)我總覺得藏密對觀想的重要性,可能有另一層深意。

答:觀想、專持、圓修,或出聲、金剛持等都是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必強分,但須對機而行。觀想對初機更有利,但漢人不善觀,須依師引導為佳。藏密廣大圓融,誰可評價?如居初學位應依師、依法、依見、依根而行。

38、問:請問宋老師:如何轉此業報身?(為利眾生申此問)

答:不迷執於業報身、不知見於業報身,乃至不住、不受,又能以清淨的智悲、諸佛的加持、密咒的密化、善巧的調伏等,使凡夫的業報身轉化為清淨的光明身。具體方法有禅宗的融入覺性光明法與大圓滿的脫葛法等許多方便。

39、問:悟心之後,如何行方不逾距?古德雲: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如何是當今諱?如何得不退轉?

答:悟心之人含養覺性於六根門頭,心無分別取捨,不落覺受之相,活潑啟用,來去不拘,智不著於知識,悲不染於情意,常寂常照,虛靈妙顯,故又能隨順俗帝緣起,恰到好處地利生濟物,不令眾生生煩惱之心。何謂諱?背與觸也,如能不落背觸,又能含虛養德,則道業自成。這當然要勝過滿腹經論的斷舌才了,太尖酸了,會傷人的,故為人為法都不可诤也!

40、問:初學者六問
 (如是仁友謙稱初學者,實為眾行人發問,編者按)
初學者第一問
各位老參:
雖然禅不在坐,但坐也不可或缺。
初學者打坐,腿子酸痛是個肯定要碰到的問題。
末學用盡各種師授書得的方法,仍舊解決不好。
聽人說,非得到四加行之暖發動或初禅輕安才能徹底解決,是嗎?
不知各位老參有什麼訣竅。

答:坐中初入先觀此身腿非我所有,當痛生時唯舉覺性而照,在極處忽然一轉,頓入無身之境。透此關後自然保持、隨意乃至無著。
如腿有傷者應注意調治,年令大者應逐步鍛練。但絕不可住在腿上用功,否則必無勝進。

初學者第二問
坐中,覺雙手雙腿消失,范圍漸漸向上,乃至全身。初覺時駭然開眼看時,方知是"幻覺",復又繼續打坐。
請教各位老參,這是怎麼回事?是"好"還是"不好"?經中有無相應開示?

答:不見好壞。既是幻覺,何以知之?找經意比量豈非幻上加幻?
 
 
即是初學,有所體驗時,都想從"道理"上弄清是為什麼。
這正是初學所泥執之處吧。
 
 
答:是。初學到此往往都要尋求答案,但此時最好莫管,一心用功,透出識情與境界的分別,直接契入,方知本來現成。更知所謂路中經驗實不可得,應直直而過,不留痕跡方是。
 

如果初學者心中有疑,且一向"理性思維",讓他莫管他偏偏放不下,現實中這類人很多,這時不如給他講清道理,他明白後,則易放下。
   


答:對此類如遇善巧的老師則好,如不善指點,或亂看書,則難免彎路。
 
 
初學者第三問
坐中,身體全無的覺受後,似現一"意識黑洞",似在身內,又似在身外,莫定其處,但又似有實處。此時妄念不起,但有覺知。即使猛提妄念,馬上消融在此"黑洞"中。只到起意下坐。
這屬於什麼情況?

答:此正無明現前,如坐此證,即黑山背後,死蛇也。應返照體源,體又體之,直到忽然頓脫,方知本來。
此是樂、明去後的無念空知,有許多人認此為"一念不生",妄自肯定,結果落於顛倒。

初學者第四問
夜半坐中,見室內物件歷歷分明,睜眼看時,天黑燈滅,一無所見,方知不是坐中眼睛睜開。
請諸禅德闡述此境理事。

答:此乃暫時明體現前,睜眼即失,說明仍未完全相應,且落在明相與所見上。如與明體不動性上,剎那相應,明而非明,正見無見,不關睜眼閉眼,也不關見不見物,更無明暗對立;出定入定無別,動靜來去無異;不假思索,直接了達,照了無礙,一體平等,應用無虧,方始初得相應。

曾聞"覺明"一說,與山人說的"明體",是同是異?望能細說。

答:"覺明"者乃於本明中起一覺,此覺即微細的分別,"明體"即本明,於"明體"現時,起覺了之相,而成"明相",故不見性而仍生滅,一念分別無明未破。如於"明相"認取,則墮"覺明"立知,心中仍有一個"東西"在。

初學者第五問
初學者當年經師灌頂後,有一段時間(約百日),身體散發出似檀似麝的奇香,不但自己可聞,其他人也能聞,且衣衫上也有留香。整個人周圍似有此香氣籠罩,外來異味經此香氣過濾後,也變成香氣,糞尿溲腐無一例外。師傅只說這是"破臭成香",但一直不明白什麼道理。

答:這是欲界四大開始轉為色界四大的中間位所發生的香氣,如果執取則招外魔,不執而化則完全轉為色界四大後消失,身體呈透明光。還未到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的境界。

初學者第六問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老師邀請我給他們的健身培訓班講講修行課。
過幾天很多學員反映頭頂骨軟化下陷,有的蠶豆大有的雞蛋大,有的一個有的數個,大多是在2-8課內發生的。學員年齡從十幾到八十幾都有。
摸摸自己的後頭頂,過去軟化的已經硬了,但是下陷之形仍在。
關於這個,聽過很多種解釋。到底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較普遍的頂脈通相,大約有三種途徑:1、外力加持,分正、偏、邪的三力;2、修密乘寶瓶氣的初相,以後還有三脈五輪的開現功德及四空四喜的證境;3、修心地功夫者因覺照力而自開,然後全身通透,融入寂光中。
至於生理解釋乃是能量轉化物質所留下的見證。

初學第七問:代一個道友問。
該道友每上坐周身氣脈即自然流注不止凡數年,雖無不適,但想平息。乃遍參諸方,但凡禅淨密道巫,廟觀鄉野,世間網上,多方請益。有告訴他放下,有告訴他不管,有告訴他念佛,有告訴他念咒,有告訴他歸於丹田,有告訴他散諸氣脈,有告訴他強止,有告訴他隨觀。但幾年下來,稍無改變。
該怎麼對治呢?
  答:此乃以意凝氣,氣足而行脈,再以意隨氣而成執病,病因在執以為殊勝,病源為意證,若不空其意證,任何法皆無能改其病。唯須觀照知源,參一念未生前之本面,直至身心頓空,覺性頓現時,意、氣皆無影無蹤,湛寂空明,一切無著矣!
此人所修法門以持咒為主,並無凝神運氣之功,氣脈周流乃自發生,也未刻意強化。
  答:凝氣有兩種:一為意守身中竅穴而行氣;二為念佛持咒不離身覺。當氣運動時產生喜歡心與隨氣而住,此即意入氣中,不知意氣轉為空樂不二者,久後成習氣而難消。在禅則直參不顧而超越,在密則以空智化氣為光明,再消融為空明不二。
  類於此種狀況,皆見與行不圓所致,凡偏一邊皆成病,故先徹"見宗","行"方無偏。
問:暫離"見宗""空智",有無方便對治?
答:若言方便,唯以氣入中脈,通五輪而轉此業報身而成虹光身。
另一方便為心氣不二的全體呼吸法,可於觀想中化入空明不二。
初學第八問:
燈滅天黑入睡,整夜明明了了的知道自己在睡覺,見室內物事歷歷分明,白天精神清朗。第一次時,還疑心自己未睡著。
  這是什麼景象?
  初次發生時,並未"在意"時間,聞得起床號響,還以為剛入此境。
剛現此境時,疑未眠,然與第四問時境界類同,知不是"失眠",乃住。
以後只歷歷的在,並無時間外景在。
證此境後,歷歷常在,心中更無一物,隨緣即照,亦無作意,無修可修,無境可境,平常自然,則巳悟證本來,入如來家矣!

初學第九問:
一次無意接觸一個肺結核(已鈣化)病人,頓感胸部悶痛,當時一老參在旁說,你出體感功能了。此後,身觸靈敏,與人接近則感知對方身體所有不適甚至心情,即使不見對方,憑照片、電話、物件也可感知,甚至自作意也行。雖感奇特,卻也難受(於公共場合周身不適),後漸漸適應也能排除,數年乃止。
  不知於理何解?
答:此是覺性光明作用於身體而覺受於業氣所致,因為初證覺性而四大業氣未能頓淨,故與眾生業氣產生感應而知,並受痛苦等。若於覺性不動、不執、不分別,安心無為,則自可漸漸虛化,了知而不受。待至力充,如於覺性中顯空悲不二的加持力,即能轉化眾生業力,使身心發生淨化的作用,甚至化入氣脈、直契心源,令頓空身心而見本性。
更可了悟眾生即自性眾生,同體感現,而覺性不惑、不受、不想、不住、無分別而圓知一切,則五蘊頓融於法性而現五智,證三身而圓三德矣!
禅人向上,照用透境,性德漸圓,神變始發。

初學第十問:
正閉目坐中,眼前忽見一眼,駭然而出。後,不復懼。後,成雙眼。明晰後,乃是自己雙眼相,如對鏡然,莞爾。
 離師即久,所學也少。問諸四方,也是各衷其事。
答:性光徹眼,妙智從此流布。印證《上師心滴》可知。
清澈妙明的覺性從心輪通向雙眼,呈大智徹照之用。
初學第十一問:坐中,耳中聞蟬鳴,動念一想,深夜何來蟬鳴?靜聽,周圍無聲,乃知內發。白天凝神也有,詢之旁人,曰無,確認內發。詢之醫生,問曰頭暈否惡心否朦朦否,皆否,化驗檢查皆正常。乃知不是病態。
那是什麼狀態呢?
答:此為覺性通徹耳根,顯出聞中微細聲塵,有許多種聲類,如作意聞則出流,本位不動則了然圓聞無礙,到一定時節,耳門一響,耳通即發。
幸得那時正修內聞念訣之法,雖耳通偶發,旋即平息
答:如是。


41、問:甲:若是宗師須以本分事接人始得,宗師是守本分的人,也無一法教人,乃示人各守本分而已。十二時中,吃飯睡覺、行住坐臥守住本分。學人尤其要警惕別受那等不安分守己之人的迷惑,成天論悟論禅,辯正辯邪,似有高見,實為誘人起心動念,迷失本心。切切!

乙:本份事情現在已經難以直接抬出來壓人了,大家都喜歡把本份丟到垃圾桶裡。現在須得弄出個既本份又有些不本份(可以吸引眼球)還能把人引向本份的東西出來,呵呵,好象難度很大啊!

師雲:禅忌解會,教貴圓通;禅則道著即錯,教則不圓即廢。深體佛心祖意,方能對機說法,應緣度生。
白雲因太重而墜地,高山因太峻而難居,胸中無物才能虛含萬有!

42、問:請問山人。喉結縮進去 ,頭骨有時候會疼的厲害。
等等中脈顯現後的跡象,請指點中脈通達前後的一些跡象以及該注意的問題。

答:不要著意頭頂,身心放松化空,提持正念,疼到極處,自然入定,身心消失,此時覺性易開。出定後頭頂有黃水出來,會有特別松軟的感覺等。以後不再疼,極易入定。
注意不要疲倦與動世俗念。

43、問:看到「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禅宗好象很贊同這句,問題是,禅門無門如何入?會給人感覺,這個法門像在玩文字游戲,禅宗是只是玄論。禅堂老師能解眾疑嗎?謝謝。

答:佛說一切法為使眾生悟入自心而為根本宗旨,它是隨機指示,沒有定法可說,故以無固定法門為真法門,所謂"就路還家"者也。禅宗非玄論,而是活潑的大智慧。

44、問:不是大根器,也不會很鈍,
相信禪宗說的,卻做不到,
喜歡坐禪,境相時好時壞,
不喜歡持咒,不喜歡對治,
喜歡根本用功,理到事到,
不理會妄念,卻常失覺照,
被妄想拖去好久,才發現,
我這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我要怎樣用功才能入佳境?
我這個性情況,淨明大德,
有什麼好建議好方法指示?

答:
死盡偷心,離諸對待。
理解消泯,歸於當下。
心無所求,知而無知。
綿密覺照,直契靈源。
仁者可參考《永嘉觀心門》。

45、問:既然"心中心"密法更契合當代人心性,更有利於學人修證,為什麼不更多宣揚該法呢?以愚人之見,身處瞬息萬變、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定得住才是最重要的,亦即,修定重於談禅。不知我的看法是否正確,敬請宋老師斧正。我對禅的理解是"佛祖說法四十九年,而實無一法可說"。

答:心中心密巳有許多人在弘揚,而又不宜網上傳法,故於禅中心裡不傳此法。我們在網上主張真見地、緣中行、透定慧、傳直道、化煩惱,希望來者當下得益而去。
雖無法可說,正可於機緣中作無盡說。

46、問:代問見性是證無生忍嗎?

仁王般若經說:圓教七地菩薩證下品無生忍;圓教八地菩薩證中品無生忍;圓教九地十地菩薩證上品無生忍;圓教等覺菩薩證無余涅槃(圓證三不退),證無生忍的標准是以此經為准嗎?

答:見性以後再看還是問題否?若未見性何必問後來事?

47、問:學生心中有疑問,"身心世界是一念心的影子",了悟實相的人"無人無我、無佛無眾生",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或聽說)佛在度眾生?為什麼我們要發願成佛後去度眾生呢?
還有如果一切都是幻相,那麼當一個人悟道(從夢中醒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眾生(他心中的影子)也該不存在了,可為什麼每個六道眾生還需要自修自度才能醒來,醒來後我們是多個佛還是一個佛?到底是怎樣的境界呢?

答:妄心所現都是影子,證真時一切皆真,世界即淨土,眾生即佛,性德無量,故所顯皆圓妙。但雖然一性平等,眾生在迷惑時卻不能顯現功德,所以應依善知識、發菩提心、修真實行,方悟證本性。成佛後法身一體,報身各顯無邊妙德,應化身隨眾生機感、百千億無窮。讀《圓覺經》可以了解到這些原理。


48、問:學生不明白"證真時一切皆真,世界即淨土,眾生即佛",那麼為什麼還要化百千億身應機度"眾生"(眾生即佛);還有"妄心所現都是影子",眾生也是影子,為什麼我們還要發願度眾生?為什麼通過發菩提心度眾生才能證真呢?

答:佛在因地發大願、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到成佛時於清淨圓明性中,自然具有功德妙用,且與眾生曾結法緣,故當眾生發心祈求時,於不動真性中,自然感應化身變化,加持一切。佛的體相用都巳清淨,五智圓滿;而眾生體性卻被妄想所覆,不能開顯。猶如礦中金、夢中人。
如不發心修行,性中至德無由開發,所以必須修德有功方能引發性德,性德若成,亦必能光照法界眾生,因寂光故所以全真。而眾生在迷,所以不見真相,而於夢中取相。

請老師原諒學生的愚頓,經老師慈悲開示仍然未解迷惑,不知是否鑽到了"牛角"裡。我是這樣思維的:"佛在因地發大願、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是因為因地時他尚在夢中,所以有佛、眾生的差別,到成佛時"空空無大千",才知"與眾生曾結法緣"也是昨夢,本無眾生在受苦、祈求,故也不必去加持他們。比如眼病醫好時,才知空中本無花,故也不曾種花,更不需給花澆水。不知這樣的思維是否落入邪見,肯請老師開示!

答:佛在真性中圓明普照,證知一切都是清淨本性,不生不滅,但又證知眾生雖同具此性,卻依然在無明顛倒之中,歎為可憐愍者,故自然在本性中現無量的智悲,加持、救護一切有情,如眾生生信、發願,歸向於佛行,則立即相應,契入佛的功德,開顯本有光明,也即從夢幻中醒來,圓成本性的功德。但佛對夢中人所做的一切,稱為水月道場、夢中佛事,本無實法可得,故佛不曾說法、不曾度眾生,唯方便喚醒人,指歸自家,恢復本來而巳!

49、問:請宋師詳解護念安住保任之法?
此時當持何咒?
活參是否參人生現實?
到什麼程度才算入寂?

答:護念--時時不離明體而顯用
安住--常常安住本位而不移
保任--保而不失、任而自然
持咒--可持文殊心咒、觀音心咒等
活參--一切現前智照不昧,應緣而無滯
入寂--身心世界全部消融入於覺性光明而不動

50、問:我少年時的一些神秘體驗,敬請宋老師解惑

十幾歲時我對氣功很感興趣,學過一些靜坐呼吸與開合運氣法,粗淺得很,除了偶爾身心舒暢的感覺外,並無其它神奇,後基本放棄。不過我讀小學高年級時便愛思索,對天文宇宙更有濃厚興趣。一日(十二三歲時)晚上我仰躺於床上,思索起人生與宇宙奧妙問題,突然念頭一轉,想起一個問題,具體如何已忘,無非是"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會死,死了到哪裡去,宇宙為什麼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嚴格地講,這個問題只是觸發了我一下,然後便消失了,我有一種莫名的無法形容的感覺,我覺到自已在思索一個無法掌握的極其可怕超出我自身的問題,但是這種思索之情愈熾,既可怕又極其引人入勝,只是一瞬間我突然一轉,頓時宇宙破碎,覺得好像超出這個世界的物理法則一般,更重要的是突然明白了自我原來並不存在,這種境界大異於我的日常生活,我本性雖單純,卻不是果敢之輩,於是心中大悸,此種覺受消失了,自此五六年中,每年都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大部份是不經意間產生的,或是極苦悶時或思索形而上學的問題時就會出現,而且我大悸退出後,馬上心念一轉又可進入,若稍微時間長一些,便無法第二次進入。

答:這是宿世根機所發,乃參究到見性前的光景,因恐怖而中止,如能無懼直入,全部脫落,則明妙靈光徹底顯現,清淨一片,圓現萬法,安樂自在,再來看世間,猶如夢幻,而自心則如如不動。
以後不要回憶,不可追求,一心用功,再到此境時,不再恐怖,一放到底,便自知自證了。

51、問:"離戲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還有呢?請老師指教

答:以後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一真圓明照無痕",透出天地外,不在凡聖中,時人不識伊,閒閒隨類戲。

52、問:請問:功夫達到什麼境界,才能達到不修而自修;無為而無不為。
謝謝!

答:功夫到成片時,於現量中一切不二:動靜、色空、內外、淨染、一異、來去等,由一味而趨入無修、無為,再透出無修、無為,而圓明大用,周遍一切。

53、問:一切佛的法身無二無別。以毗盧遮那為法身如來,盧捨那佛為報身如來。是佛菩薩在因地所修的因所致;還是一種表象的說法;或者還有其它意義?請開示?

答:自性本具法、報、化身,由因地行菩薩道而開發本具之德,因德而顯光明悲智身相等用,如毗盧遮那佛表法界不動智的身相等,故知以表象而诠功德,內在意義應通過觀修而逐步了達。

54、問:拜讀了老師的《悟人的氣象》,其中看到:
  "悟道之人,悟知一切眾生即佛,故無業可造,無佛可成,於是菩薩之地頓空,行願之執即化.",老師能詳細解釋解釋嗎?

答問:
悟道之人全體顯照,了知一切眾生乃至山河大地無非是本性所現,心無分別取捨,不著善惡、凡聖、是非等相,雖有身口意存在,卻不落作意思維,唯以清淨心平直起用,故無業可造。因悟知此性即佛,覺性光明恆現於前,故於此外無另外的佛可成。菩薩地乃方便斷惑顯德而立位,於本性中無位真人赤裸無為,故頓空地位階級之比較。悟道人稱性而顯智悲願行,但又即智非智,即悲無悲,大願無作,妙行無住。由此可知真悟之人,全體起用,了跡無為,圓明照現,透脫一切而融入至道!
仍有幾點值得參究
一、 分別我執、法執空後還會造業嗎?
二、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是統一嗎?
三、 就體性消歸與相用緣生不矛盾嗎?
四、 根本智與差別智圓融嗎?
五、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何處體現?
六、 "三身四智體中圓",悟性者是否還要建立成佛的概念?
七、 "覺後空空無大千"還能顯現一切嗎?

55、問:奧修的修行不可得而知,
奧修的見地給人啟發大。
請問奧修的見地徹底嗎?

答:任何的教言只是引導,首先不要考慮某人的見地徹不徹底,否則你將永遠無法確定,因為你自己未曾親證。所以你應觀察他把你引領到何處?是否消除了世間的煩惱而達到彼岸的清淨?是否在本然的心中充滿法喜與智慧?是否只是理解而無實際的意義?記住:在任何時候,都要從自心中去觀照,不要被評價左右,在人生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出來的,任何的教言都是方便,進入真實之後,教言將被放棄,你就有肯定真相的能力。
人生從體究中走向圓滿!

56、問:是名頂禮宋老師.
我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若悟到無為法,破了分別智,"高高山頂立"了,還需要"向上"嗎?還會去"深深海底行"嗎?我這幾天在反復恭讀您的"淨明十願講解",覺得有一股很大的提持力量.又找出"普賢菩薩行願品"看.我想問您:發願是無明嗎?禅宗講發願嗎?"牧牛"與"發願"矛盾嗎?
祈請老師方便開示。

答是名:"山頂"向上就是"虛空",於"虛空"中具"海底"--眾生業海,故以大願大行而濟之,此非無明,而是本性功德妙能的開顯,此即向上也。
"牧牛"是"了習","發願"乃"利生",一切均在無為本位中展開,古人雲:"了一分習氣、開一分智慧、證一分法身、顯一分功德。"即此旨也。
禅宗契入後,則超宗了相,全是菩薩性地之圓行,法界圓具無礙,妙德無盡,自在成就也!

57、問:印順法師從"緣起性空"到"諸法無自性"到"諸識無自性"(破阿賴耶識),再到"諸土無自性"(懷疑淨土信仰)。
蕭平實居士執著阿賴耶識,走到永恆的神秘的精神實體"神我"(從蕭言論中攻擊最多的當屬印順法師)。

請山人指教

答:一是純理論研究到否定一切,因為文字的異說,必然是互破的,若無悟證,即不能圓解歸於自心。
一是有所體會,卻執著於自己的體會,未能超越所謂的"悟證"及"識精",於是起邪智而自立破他。

58、問:我們這一代,是文化中斷的一代,不太懂禮,
請宋師為我等開示,以能結緣善知識。
善財童子叩首。

答:拜訪善知識應以誠心為本,問自心中的疑難問題,如能親切相應,則入道,如不契也不可執著,不見師過,唯察己行,根本在於親近之後自心開發智慧,煩惱消除,證入清淨性地。

59、問:修行是通過一種方法,達到解脫的彼岸,這樣常識性的觀點不會錯吧。佛家禅淨密都大談即生成佛,立地成佛,這裡的"佛"恐怕不是最終的成就吧。

如果真的即生成佛,那怎麼有如此多的芸芸眾生,在我看來,生命是個生生不已的過程,眾生都要經過多少大劫才能圓滿成就。。

當然不是否定佛教中某些大成就者,被公認為即身成就了。只是這樣的少之又少,億萬之一。一種是已經經歷了無數大劫只欠此一生,所以對他們是名符其實的"即身成就",因為在任何時期內都不能否定這種事情的發生。再就是佛的示現。其它所謂的即身成就,認為只是成就菩薩位,這樣成就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嗎。

因為是漸近的,所以才安心修道,而不是尋找竅門,因為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捷徑可言。漸次達到了,自有頓然的發生,只在當人,不在其法。

答:關於成就問題的答復

成就的本身含義是道上的證量,有階段性成就與究竟成就的不同,天台六即佛即是總結從凡夫到佛果的成就之量。這在許多經中都說明菩薩地道的差異。
以下就時間、修法、證量的三方可說明成就的不同:
一、 成就的本身是心性的解脫與回歸,契證自性的圓滿即是成就的究竟,故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1)識田的染污種子是否消盡?(2)自性的功德是否均已開發究竟?(3)所發的願是否已經圓滿?(4)與一切有緣的眾生的因緣是否了結?由於每個人在無始以來所思所行的不同,在完成這四方面也有極大的差異,教下講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無數劫是資糧與加行;第二大無數劫是悟入本性而了脫染污種子;第三大無數劫則是開發自性功德而臻圓滿。因此可知,你如已開悟見性則已證入了第二大無數劫和及初地至八地的菩薩位。這裡就沒有絕對時間可言。所以宗下講"因緣時節",而不把時間絕對化,是因人而異的。
二、 由於各人走的修行的路不同,對於成就的時間早晚與證量的大小有著極大的關系。如:(1)為世俗福報而修的;(2)雜修諸法而無宗旨的;(3)為個人修行而無菩提心的;(4)雖發菩提心而著相修行的;(5)雖知無相功德但不能大開圓解的;(6)大開圓解與見性明心的修行人,因依性起修,全修歸性,故能日劫相倍,速得成就;(7)如果既已圓解,又能遇大成就的明師,則能直超而入,即生成就;(8)有一類天性清純潔白的人,一遇明師指點加持,即得契悟成就。由此八種情況而知,修行人的成就的時間與大小與見地、發心、方法、師父相應與否等有極大的關系。而絕不是一切平等、大家都要走相同時間的歷程。
三、 關於成就的量,各宗說法也有不同:如天台宗以大開圓解為初步成就;再歷觀行、相似直到分證位為大成就,到究竟即為圓滿成就。有說密宗以三地為小成就,八地為大成就,妙覺為圓滿成就。禅宗見性成佛,不立階段,淨土以往生為准則,唯以九品蓮花以示品位。
因此,在自性中本無成就與非成就,一切成就只是佛祖給修行者的一個標幟,它既有漸進過程中的標幟,也有究竟位上的標幟。但是這些標幟對於悟人而言,只是小學、大學的畢業證書,真正的知與德只在自己心中。因此靈活把握修行,使證量融在心智之中而化為妙用,則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對此我們要關注什麼呢?我想應真正了解以下內容:
1、佛的成就與一切功德。
2、自性的本質。
3、研究心法差異。
4、了解真正的自己。
5、通達經量、理量、行量、證量。
6、參究現代的真正的明師,師從學修。
7、把握契合自己根機的修行方法。
8、在自性與佛果之間,穿透一條心路。

60、問:"三際托空"是否是六意識的清靜相?

答:此時六意識思維暫停,但身見未除,還困在色蘊裡?

61、問:到了此處如何再更上層樓?請師明示。

答:三際托空時,誰知道空?正在三際托空時,還有身見在嗎?如於空起分別即第六意識,如落於無念則入無記空。是否是覺受空?如果真是三際托空,你用起細心去觀身與境還有嗎?如一觀即有,即未真空,如觀照一切皆空無所有,則是真入三際托空。此時如起空見,則未見性,如能即空返照:"知空者誰?"忽然空與知全部脫落,此是即可了然,無可言表也。
仍須印證:
1、 靈知了了而明淨一片否?
2、 身心世界如心中影相否?
3、 說話作事還有意念否?
4、 心中對文字理論還落概念否?
5、 智慧是否直接流顯而不用通過大腦否?
6、 自然安住不用修證否?
7、 根塵相觸之時,知習動而能化否?
8、 與諸佛功德寶藏能相應否?
9、 與一切眾生同體不二否?
10、 圓明之性能於一切時處自然顯現否?
以上十條應一一印證過,方能入室。

62、問:腦神經壞時,無念靈知還在不在?

答:初入的行人,其力未充,還會受覆蓋,但靈知並未消失,一旦脫開,當下即現;如果保任時久,則身心化為透明體,即不受覆蓋。參閱岡波巴大師的開示即知。

63、問:"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了義還是非了義?

"緣起性空"說明了沒有恆存的自體或主體,而"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有一個永恆輪回的主體在,這就是矛盾。

答:以中道實相來顯現"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即是了義,為"不昧妙現",是為了義;如以相待實有觀來看,即是不了義,即"落於因果"。
又性空並非無性,只是真性本空;輪回看似有主體,其實是妄執的遷流,悟兩者的不二,則可消一切相對疑惑。

64、問:宋老師的見地能用"緣起性空"一以貫之嗎?

答:緣起性空是大家共識的真理,但真見地是無見之見,故全是自性的顯現,隨緣說法,無有概念與定法。

65、問:佛經說,
初果必須七返人天生死,然後證得涅槃,這是指心理狀態,還是死後如此?
很奇怪,為什麼一定是七次?
涅槃是明心見性嗎?
請大德指教。

答:這是一類鈍根聲聞的報位說,為什麼七次,這與惑的消除成份有關,可查見思惑斷位的數。利根聲聞則是就心理除惑而言,即某一惑習七次可了斷。聲聞的羅漢證於空性,灰身滅智,不能空明不二,所以不見佛性。故知小乘涅槃沒有明心見性。

66、問:請教淨明山人:
南懷瑾先生雲:醍醐灌頂是輕安的標志,是初禅必定發生的現象。然否?

答:如果是頭頂梵穴中有一股清涼無比的覺受直灌而下則是初禅德相之一,此時身體輕安若無,喜樂生起。

67、問:末學請教,比如
坐禅時,禅家如何用功?
妄念起時,將如何?
無妄念時,將如何?
腿酸麻時,將如何?

以上,請以開悟的觀點來談,

答:不悟人答:
一、看當下的看在不看中;
二、不見妄念、亦不壓制、不隨逐;
三、不於無妄念處分別而住;
四、若有腿在,則放下,如即腿無腿,則了痛非痛。

68、請問:禅宗三關的境界差異?

答:三關非關,乃是祖師斟驗學人的一把尺子,而這把尺子如何量,全在師父的手裡作用,如今學人拿到反而量起師父來,於是禅門大亂,紛紛猜測諸師的悟與未悟,這是禅的正題嗎?未悟之前一心參究,既悟則印證而養道(初關),再透境了習而八風不動(重關),然後無為無作、渾然天成、游戲萬法、妙明圓顯(末後關)。自看吧!

69、問:如來禅與祖師禅何別?
答:你看某某法師的說法即是如來禅,因有五蘊實法可破而見佛性,未能了見、了法、了名、了相,所以是如來禅的形式。祖師禅則反之,唯證本心而了然無痕,更無片法的建立,乃圓照之妙用也。請參"傳心法要"便知。
因為有法有次第有證境,故方便說為如來禅,如果是直指本性,不落階段地位,不帶任何理法的概念,則是祖師禅,但某某法師的看話頭的方法,則表明祖師禅的下手功夫。


編於二00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學佛應該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想成佛就要學會奉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