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明佛性,不知修行
不明了佛性的真實意義,也不知道如何去依法修行。這有二類人:一是專事求拜的信佛者,只會到寺裡燒香拜佛、祈求福佑,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如何才是修行等等,故全然不明佛性義與不知修行法,屬於佛門中的迷人。二是偏於文字名相的滯法者,僅從事於概念性的探索,不知會歸自心,也不去轉化身心,改造習氣,因此,雖知佛性的名詞而不明佛性的真實義,雖然了解修行的方法,卻不知修行中的真法味,仍屬於佛門中的愚人。
二、性外執法,盲修瞎練
認為在本性外必有一個真實的法,可以通過修行而證取,於是偏執身心境相等虛妄之法,而去盲目地修持,無智的練心,結果必將因執法之故而入魔。這也有二類人:一是由於外道著相的習氣,或是因為練過氣功受其影響,在進入佛門後,總以為有一個實法可以修,有真實的境界或功能可以開發,於是偏執身心境相,一味追求虛妄的體驗,其結果與佛法適得其反。二是行者雖然沒有嚴重的執法著相習氣,但由於師父在引導時,不注意智慧的啟迪,解脫的現證,而只側重於法與相上去教導,結果導致執法入偏,以自己虛妄的體驗為真實,堅執不去,同樣也落顛倒之中。
智者大師曾說:「一切佛法只是除障顯理的方便。」佛性本具一切法、一切智,如果理外執事而修,必落邪道。所以學佛者應從理起修,返修歸理,方達事理不二。
三、謬執佛性,不務修行
沒有真正明了佛性真義,而以謬見所執的某一種理解或某一種境界做為佛性的契悟,並以為佛性本具一切法,是現成的,只要守住此見或此境即可成道,而不必通過修習的手段,於是依舊是凡夫顛倒的思想與行為,反自肯為超脫與自然。這一層次是由於對佛性的片面理解所形成,在禅宗裡所謂的口頭禅或文字禅,自以為悟境超越,而實乃意識分別在起作用,仍然是妄心取理而成謬執,因為謬執佛性本然,不必修習,不轉身心,其結果不是「莽莽蕩蕩招殃禍」,就是隨境流轉入生死,於成佛成道之大事毫無裨益。
另一種現象是因為某一種境界的開發而謬執以為是佛性的,如見到光、證於空、發慧解等等,從此便住於此境而以為見性,不知仍是能所對待的妄知,因謬執為是故,便產生了連鎖性的妄境疊現,於是執守不離,以為得道,不再從事改造身心、掃蕩妄習的修持,從此一迷再迷,或呈詩偈,以為了悟之傑作;或呈神異以為道力之充盈;或慢心高舉而自立祖師,如此等等,其結果是一盲引百盲,相牽入火坑,滑到邪道上去了。
佛性即是覺性,本來沒有生滅、能所等對待相,因是常住不可變改的,所以只有真正離知之後,才是真實的悟入。如果執有一見,著在一境,都與佛性毫不相關。反之,如能依性起修,親切契證,那麼,無一法而非佛性之妙用了。
四、依法行持,暗契佛性
以正確的知見,遵依符合自己根性的法門去努力修持,日積月累,堅持不懈,久久之後,塵垢漸脫,妄習得轉,心智迸發,雖不求見性,而於冥冥之中,即與佛性之空靈無住之德,暗暗契合不二。這一類人往往是老實修行,知見正確,行持專一,不再抉擇分別、取捨不斷,而是一心一意地朝於斯夕於斯地綿密用功,由於行解相應,淨慧便得以開發,自然能與佛性合拍。淨土宗老實念佛人,以及禅宗真心參究者,或密宗中遵師法而觀修者,都是屬於依法行持,暗契佛性的行者。
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要消妄,必得顯真。因此,證不證真,只在消不消妄。如能不滯路途,功行不止,必有大顯妙德的時刻到來。
五、初明佛性,善養護持
剛剛打開本來,親見佛性,真明虛豁之心,歷歷目前,時時不昧。由於是初初明悟,其力未充,無始以來的無明積習仍然深藏識田之中,因此還須善自保護此一段靈妙真心,不隨逐妄境,不依倚身心,使養之成大——成就處處無礙的自在妙用。但是如果守護不當,或住於偏空,或執著穩當,或妄生實見等等,便難以發起廣大菩提心,行度生之方便道,那麼,也就不可能成無上勝果了。
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卷第十中說:「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當。了、緣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來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意思說:「真如法性的理體無論是聖是凡都是同具的,而智慧觀照的了因佛性與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的緣因佛性,是由過去生修習熏陶而種下的,而正覺之智的菩提果佛性和大涅槃的果果佛性,則是通過了緣佛性的修習而必能證得。」
由此可見,雖有正因佛性,還應以正智觀照真俗、空有不二之中道,再施以廣利眾生的六度萬行之方便,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果覺。所以初明佛性的人,切忌死住此性而不行菩薩之道。
六、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佛性是無在無不在的真明,隨心所照,即境明心,所以一切改造身心、調斷妄習之修持,一一均從此性真明而起用,即是無修之真修。而時時處處的心身之法,也無不是空靈佛性的本然之妙德,真修無修也。這一層次的人最得圓融妙悟,真正會得性修不二的中道正旨,如此稱性起修就是圓修,而因無處不圓故,即得活潑妙用矣!
佛教最注重的是中道精神,無論學那一宗,修那一法,都要體現這一精神,而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正是中道精神的實際體現,如果行人按照這一精神去行持,必能速得成就。蕅益大師所謂大開圓解與未開圓解之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之說,正是說明依此中道精神去修行,雖僅修一日,卻又超過不得要旨的一劫修持之力,所以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以上所述的六層狀況,乃是概指諸宗行人所出現的現象而論,實未詳盡披陳。學禅者可以藉此六層之意境,對照自己的行持與體驗,使自己在菩提道路上,更加深化透脫,使一一之行均符佛意,契合中道,則聖道必得證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