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佛到入禅
學修之路是漫長的,從近一點說,要盡畢生的努力,日日勝進,方有所成;如從究竟佛道而言,則非經三大阿僧祗劫的精進修學不能圓成。因此一個學佛者應發長遠心,一直進修,在艱苦的征途上,不生退怯。但是學佛者往往有這樣那樣的障緣,阻擋自己進步,使久已期待的菩提勝果因茲而不能即心親證。那麼,應該怎樣學修,方能轉化障緣,開啟正道,使自己一直精進,早證道果呢?
一、無止境地培養信心
一個學佛者的修行是否成就,首先是由信心來決定的。因為信心是推動修行的主要動力,沒有確立信心的修行活動,等於下了一顆帶病的種子,絕不可能長出好的苗子。在培養信心方面來說,橫向的有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等的六信;在其豎的一邊說,則有正信、真信、深信等的層次。一個人的根性、福德、智慧、因緣會影響信心所入的程度。如果一個學佛者在其修學過程中,能夠親近三寶。供事師長,結交善友,明解佛法等,均可以培養信心,增進道業。但是真正的信心是自己修行的體驗從淺的是佛菩薩的感應體驗,從深來說,是自心證入了三昧,獲得輕安寂靜或大悲寂靜,於是對佛法產生了來自內心的信心,也就有了推動進一步修學的力量。
對於學佛已有一定的體驗者,最好的培養信心之法是經常閱讀古德真修實證的行履事跡,如《高僧傳》《比丘尼傳》《居上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禅林寶訓》。《發菩提心文》、《五燈會元》等。如果在傳記中,覺得某大德與自己特別有緣,其行為對心靈影響特別大,那麼,這大德的言行必能鼓舞信心更應經常閱讀,並以此為榜樣。
在培養信心時,應注意下列七點退失信心的舉動:
1、不要見三寶的過錯,更不可言論。
2、不要見同修的過失,也不可背後言論。
3、遇有是非及不正見的地方,如無力量化轉,則不可加入其中,以免受惡見惡行的熏染。
4、在修學中遇到內外曲折時,應誠心忏悔,懇求協力加持,祈請善知識化導,不可埋怨法門及善知識,更不可因此而灰心不修。
5、不應受學與自己修行無關的佛典及世間書籍,應以自己的行持法門為中心,不斷深入與開拓。
6、在未證得三昧之前,不應在法門之間跳躍,應選擇與自己相應的一門深入進修,不可見師就拜,見法就修。
7、在自利與利他的事業上,凡有所成就,不可歸功於門己,應把一切的功德歸功於諸佛菩薩的加持與眾生的緣助之力。
信心的培養是無止境的,因此整個的學佛過程也就是不斷地培養信心與開拓信心的過程,所以信解行證的修學大綱,就是圍繞信心而展開的,如解者解此信,行者也是行此信,到最後的證果時,也無非證到原初所信的真實之道而已!
二、超越自我的學習之法
學習佛法不同於學習世間的學問。世間的學問重於知識性的積累,而學習佛法則重在智慧性的開顯。所以學習佛法就是不斷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過程,把人從庸俗的世界,引人真如的世界,因而大開妙慧,徹證覺道。
學習佛法要分許多方面,如聽聞正法,閱讀經論,參禮善知識,生活啟示,以及如理作觀等。那麼,在這許多學習方法中,如何才能超越自我,獲得勝進呢?
1、超越自我的聽聞之法:聽聞正法一定要依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居士。而不能依光從理論學問角度講述佛法的人而聞,因為從心中流出的已經體驗過的佛法,才能使人進步,聞法的才有親切感,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聞法者悟入佛的知見,從而超越了原來的自我。在聽聞正法時,還要注意以下三點:
(1)不要聽與我們所修法門不相干的經論,因為從宗派的立場來說,許多觀點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聽了相反的觀點,對修證不高的人來說,就易生起懷疑,退失信心,反而因聞法而墮落。
(2)聽聞正法時,應至誠懇切,如對明醫,似聞佛語,心神歸一,專注而聞。把全身心全部投入正法的語音三昧之中,拋開一切的俗情凡愚,超越自我的概念與知識。這樣的聽聞就如入於禅定一樣,法音中的有力種子,就能在剎那間開發善根種子,於是智慧朗發,悟入妙義。
(3)聽聞正法時,不可帶有情見,無論是語氣流暢的演講或者是不善表達的講述,都應恭敬而聽。在聽聞時,不應抓住某句表述不太好的內容;盡量把精彩之處,或符合於自己修持的內容學習過來,移為己用。聽聞佛法,不可貪多,每次應有欣求心為佳。聽畢應歡喜而去。如果不是這樣,則聽聞必然無益了!
2、超越自我的閱讀之法:一切佛教經論都是契理契機的無上大法,但由於我們智慧有限,因緣不同,所以真正能適合我們學修的經論還是有一定的范圍的。因此要有選擇地進行閱讀,而不可濫學經論,盲目追求多知,這樣反而因精神耗損太多,心緒紛擾而失去了寧靜的學修心境,使進修之道淪失。
在閱讀時應注意以下五點:
(l)要從淺至深地次第閱讀,自我感覺輕松有回味為佳,不能把閱讀當成負擔。
(2)閱讀經論應選擇重點與傍帶性的,應處理好兩者的份量關系,不可不注重重點的茫無邊際的閱讀。
(3)閱讀時應緩緩而閱,如遇到會心處,則應停下來作進一步的思索,以使此一靈智的啟開更加深透。
(4)進人正修之後,閱讀時應對照自己的修持,這裡有四層的不同:①是在閱讀時即是修持,以直觀不動故;②在閱讀時對照以往的修持,檢驗其正確與否;③在閱讀時明了未來的進修之道,使趨向無滯;④正在閱讀時,由於經論的智慧力量,可隨當下心境暢開,脫出原來自我的粘滯。
(5)修持到了忘知忘我之境,除暫時對照一些關鍵之處外,一律應攝養心地,不去閱讀。
3、超越自我的參禮善知識之法:行腳參學,尋求善知識的指點,乃是學佛的一大課題。古人說:“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善知識就是對佛法有真實體驗的過來人,所指示的路必正確恰當。因此我們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確是多生修學的善根所致,應當珍惜此一因緣。
善知識的參禮不在於多,以有緣的,令人親切入門的即可依止。對於善知識應虛心領教,依法而行;應隨力供養,盡量資給行法的須用;應體察善知識的真實道用,而不能見其過錯。
4、超越自我的生活啟示:(法華經》中說:“一切世間資生事業,皆是佛法;六祖大師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由此可見,我們應該深人生活,體驗生活,在人事等一切環境中不斷地領悟佛法的真理,打開六塵之鎖,顯示心靈的無價妙慧。
一般人在生活中總是迷執不悟,隨境而遷。因為把一切執為實有的緣故,所以生活是生活,佛法是佛法,如能了悟一切生活都是佛法,則在一切環境中就不受其惑,應用自在,從而超越了情感與妄見,使心地時時清淨無染,自在無礙。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第一不要貪取;第二不可厭惡,第三不應迷於事理,受其動搖。在遇到生活的影響時,應觀察其因果,體悟其虛妄,返照自心不隨之而動,這樣每一個生活中事件,都—一顯現出佛法的真理,使人處處逢源,契入覺道。同時也就不斷地超越自我,獲得修學上的進步了。
5、超越自我的如理作觀:“心智的升華與心靈的觀察分不開的。邪觀得邪果,正觀則得正果,所以我們在學修過程中,一定要依佛法的真理為依據而作各種各樣的觀察,如聽經、閱讀、人事、修持等,—一都不離正規的指導。由於正觀的深入,就可以打破妄執,啟開妙慧,使修學真正體人真道。
如理作觀可以從文字到義理;又從義理到實際,再從實際到無得、層層深入,最終獲得超越自我。
另外,如理作觀有性相二途,在性一邊不離真如的體悟,在相一邊則是因果的事用,兩者是一體的兩邊,應在觀察中融會貫通,使性相在一心中不即不離,空有不二,雙照雙亡。
三、無住的修持之道
任何一個宗派的修持都離不開般若。沒有般若來指導修持,實際上就等於外道之法,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道果的。
要使自己的修持進步.除了最初要選擇契合自己的法門以外,更重要地是在進行修持時要無住——般若的具體表現。
無住就象讀書一樣,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超過原來的水平,進人新的知識天地,如讀小學的要進人中學、讀中學的要進人大學,乃至進人研究院,如果停留在小學或中學大學裡,那麼就是滿足於現狀。住著現有,不求深造了。
所以修持用功,除在專心行法外,還應不住於幻相——各種的身心反映的虛幻之相;不住於妄見——過去,現在、未來的遷流之顛倒妄心;不住於妄法——對於修持的概念,無住的理論,乃至菩提涅槃的欣求,也—一都是妄法。當修持無住於以上三層妄執,就能打破我法二執,深入無生了。
要使修持進步,除了無住的般若智照外,還要注意以下七點:
l、要有定課定時修持的習慣,堅持不懈,苦心孤詣。
2、一年中要定期專修一至二次,以求克期求證。
3、要檢束自己,不管他人的修行境界,既不妄說自己的境界,也不嫉妒或輕視他人的修持境界。
4、要離開不利於修持的環境,作適當的調整。
5、修持時要放下一切情見執著,一心無系,提起正念,勇猛直上,方能相應。
6、應一法深入,盡心而行;如所修法確實不能相應時,應請教善知識以求得一個適應之法。
7、對於修持中的境界,無論是好是壞,都不可執以為實,應—一透過,直到空淨無相,三昧正受現前時,方是真實的開顯。
使學佛進步的方法很多,因不同的修行者障礙各有差異,故對治之法也就因之而方便千差了。以上所述的信心、學習、修持的三個方面,僅就一些學佛著經常碰到的,又是比較容易忽視的來闡述一下,希望能給正修中的佛友以進一步的啟發。其如有不妥之處,深望諸位大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