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儀規的重要性
問:我個人的體會,剛剛學佛的時候,不知道天高地厚!認為學佛沒什麼高難的。越學越覺得學佛太難了,簡直比登天都難!
師:有這種心態很正常。修行修到一定程度,都會有這種心態出現。不僅僅是現在的人,古人也同樣會有這個階段出現。感覺到越往前走,越黑暗!當過了這個階段以後,就又是一番感受。修行人的心態,就像是爬過幾個山峰的經歷,經過不斷地上去下來、上去下來,才使我們的心態達到一種平靜。
為什麼常人遇到歡喜的事情會高興得跳起來,悲傷的時候又會摔倒,落到最低點起不來。當經歷得多了,身心會歸於平淡。出家人對於世俗上的這種經歷雖然很少,但是在禅定中也會有類似的心態。也是要經過不斷地上上下下,身心才會歸於一種平靜。
往往我們有時候容易忘乎所以,就是禅定當中遇到的境界太少。所以說“少見多怪”!多怪一定是見得少,見得多了,自然怪得就少了。
一個人內在的境界有多高,常人是很難鑒別出來的,只能通過這個人的為人處事來判斷。因為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就是他內在境界的顯現。可是修行人犯的都是一個通病,就是喜歡一個人獨自清修。“清修”在某個階段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一貫都是這樣修。
尤其是出家人,佛門裡的儀規一定要學習。我個人的體會,過去一直住大叢林,什麼也輪不到自己操心。沒住過小廟,沒學過這些儀規,現在自己來建廟,感到什麼都不會。過去人們學習這些都是住在小廟裡被逼出來的!在大叢林裡你連學的機會都沒有,輪不到你。
現在大家都還年青,都是小和尚,能學的都要學。往往沒學到的時候覺得這件事情沒有用途,實際上一件事情你掌握了以後都能用得上。
佛門裡的這些儀規,是和眾生聯系的一種方法。平時,在家的信眾們都沒有時間到廟裡來,往往都是在佛菩薩的節日才來。如果佛門裡沒有這些儀規的話,很難讓信眾生起信心。
古人定的這些儀規是很有道理的,它有很多的用處。將來大家要出去弘化一方的時候,會感到祖師們定的這些儀規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必須要去學習。
一個佛教團體,如果沒有一些儀規,就顯得缺少佛教文化底蘊,像是沒有根一樣。通過儀規,可以來規范我們的身心。沒有儀規,壞的習慣不知道,想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非常吃力!尤其是像我們這個道場,住的都是年青人,年青人的思想本身就比較活躍,行為舉止不太注意,讓信眾看起來,就顯得沒什麼規矩。
老和尚就比較注意規矩,在宣傳佛法上,行持上都做得比較到位。將來我們這兒再來了老和尚,要留一、兩個給我們年青人做做榜樣。眾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喜歡跟老和尚學習(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出家時間),實際上一個人的智慧與年齡沒有多大的關系。
我自己對佛門裡的儀規懂得太少,過去不做事情感受不到這一點。你們女眾好像比我們男眾在儀規方面懂得多一些。
不當執事,體會不到它的重要性;當了執事,才體會到它的重要性。是一個團體就必須要有統一的儀規來規范我們大家的身心。
修行的方法,一個是從裡往外,一個是從外往裡。作為薄地凡夫,從裡往外很難,只有先從外面學習這些儀規,規范了自己的身心,慢慢地往裡滲透。尤其是弘法、領眾的時候,必須要學會儀規。過去的獨覺佛、羅漢,他們住山的時候可以不學這些,一旦他出來領眾、弘法,就必須學習這些儀規。
懂得儀規的人在場合上是不一樣的,這就像我們修行見地明白就不會迷失方向一樣,在場面上不至於暈頭轉向。
尤其是在座的有想出家的,你三年以內必須要把這些都學會。因為你出家以後就懈怠了,學起來就慢了。任何知識,三年以內沒學會,三年以後再學,就夾生了,要一鼓作氣!
問:第二個我出現了怎麼辦?
師:如果你是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四大”躺在下面,這時不要走得太遠。也就是說最好保持這個畫面不動,否則的話,你一動,這個畫面一旦消失,就不知道何時才能再出現!第二個“我”出現,一般都是在上面,如果能更清醒地出現,將會出來更多的變化。因為我們的肉身只能化出這一個——第二個我,這第二個我,才能化出無數個化身。
問:看到的第二個我,如果在對面呢?
師:是沒找對角度,也可以說是眼睛的誤差。你的心態擺在什麼地方,它就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因為它本身不在上、下,也不在內、外,哪裡也不在,也就是在一切處!我們見到的為什麼多在上面呢?因為你生理的力量通過修煉是往上走的。當沒有妄念的時候,一定會有一股力量往上升,最後破了頭頂,從頭頂出去。
問:弟子請問師父,剛才講的這股力量往上升,是自然的還是要通過作意?
師: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往上升。如果作意,它的“度”掌握不好。你用得重了身體承受不了,輕了又不起作用。只要你采用一種方法一直往下修,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果沒有水,你挖一個渠道,也是白費功夫;如果大水來了,它自然會沖出一道渠來。況且我們體內本身就有一個天然的渠道。《華嚴經》中講:“水清月自現,鑿池月不來”,“道”不需要人刻意去做,正因為刻意做得太多了,就干擾了道!
問:師父,我有這樣的想法,不知對不對?每天看到師父那麼辛苦、那麼累,我也不想成佛了!成不成佛都是苦,何必呢?
師:我說出來你們也許不相信,如果我這樣忙十年、二十年,我不成佛也成菩薩了!只要是任勞任怨地去付出、去奉獻,十年、二十年下來,一定會成就。這種磨練比自己關在屋子裡要快得多!你們看到我很累,實際上這種累一個晚上就恢復了,而心理上的磨練要好長時間才會恢復平靜。
我們在磨練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抱怨、會罵人?為什麼有的人就那麼平靜?因為人家的承受力強、心量大!為什麼過去的古人講,要出去行菩薩道,才能成佛!
有人講出家修行是“發心”,那是你願意做的、是你的理想,根本談不上是發心!如果一件事情是你不願意做的、但對方需要,對你自己沒什麼利益,你難為自己、委屈自己、為了別人去做的,才叫做“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