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法師:心中月 下 論覺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覺照

大菩薩的境界,視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皆是修行。羅漢的境界,唯視盤腿打坐方為修行,離開盤腿就不能專一,就易被境轉。若能做到遇到境界時,心裡明明白白地隨境進去,這就不是被境轉。

自信還須自知,倘若光有 自信而不自知,只會誤人誤己。不為境轉,也只是靈明中的一點覺知而已。

宗教裡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誤解,是因為語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困難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需要努力去創造,而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則恰恰相反,努力和創造都是與道相違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存在,只需你放松,靜下心去觀。放松和觀既不是創造也不是努力。明師往往為了讓你了解何謂“觀”和“放松”,才叫你去努力,以努力為背景,方能顯出觀和放松的實質,但這樣一來也誤導了一些信眾,使他們以為修行,以為道是努力和創造出來的。另一些信眾則完全接受了“無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縱。佛教使用的“覺照”二字是最准確無誤的,覺是覺知,照是照見,"覺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時時刻刻地覺與照。倘若不理解“覺照”二字,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時時刻刻地警覺。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覺不是努力,不是創造,更不是順其自然和無為,警覺是內在心靈的照見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只要學會把你的兩只眼睛閉上,把那只獨眼打開,你就能夠 “一目了然”。具體的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兩眉之間,閉上雙眼,稍微用一點力往外看。為何佛像的眉間都鑲了一顆紅痣呢?那就是暗示人類:還有第三只眼可以開發出來。當思想能夠隨時集中於眉間時,就不要用力了,如同平時用你的雙眼看東西一樣,不要緊也不要松。在這個過程中,頭會痛,大腦會出現空白,眼神會發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間骨和腦門骨都會鼓起來,看上去就像個大皮球,那是能量沖上來的結果。習慣以後,思想自然就會集中於眉間,內心生起一個念頭,眉間這塊熒光屏自然會顯現,猶如電視屏幕,別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都會顯現出來,自己成了觀照者,別人成了被觀照者。在這塊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也時常會出現,到那時,你自然會明白釋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鑰匙,但它不是道,當不再思考未來,不再回憶過去時,也即前念過去了,後念還未生起時,在這兩者的中間有一個空隙,利用中間這個空,把這個空擴大延長,通過這個空就可以瞥見道的影子,嘗到道的滋味。常人總是把過去和未來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讓中間斷掉,倘若中間沒連上,有一會兒空,就感到無聊,甚至感到恐懼。而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間的這把鑰匙——空。

念經、拜佛、持咒、結印,都是把頭腦累個半死以後,前念過去了,後念還未生,累得也生不起來了,這個中間的空也就出現了;但剎那間,“有”又出現了,又占據了空,如此一來,想入道是非常困難的。“無”中生有,“空”能入道,這是修行的訣竅,是成佛做祖的鑰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發現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無,隨處都可入道,猶如剛學騎自行車一樣,往往都是從前面上車,有了熟練的技巧後,前後左右都可上。如此一來,你將會知道,最易幫你看清道,最易幫你入道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當煩惱和妄念越強烈的時候,內在的那個核心的“知”越易體現出來;煩惱和妄念不來,那個核心的“知”也就不易顯現;煩惱和妄念越多,那個“知”顯現的也就越多。

佛教裡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妄念起的越多,覺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覺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變成了覺知,煩惱即菩提,豈不是乎?要想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最根本的那個覺知,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煩惱和妄念猶如學校裡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顯現出來,黑字需要白色的紙張做背景才能顯現出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實體的關系,實體需要背景來襯托,背景更需要實體來顯其用,要想見到本來面目,煩惱和妄念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或事情是無意義的,若有,只能說你還沒有認識透,就連死亡都是必要的,沒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沒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是神仙。當你把內在的終極打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真的是無人無我無世界,你當然從未生,也從未死過,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沒有它,你無法認識到終極的空無。

坐禅,不要試著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寧靜,妄想來時就看著它來,去時就看著它去,果真有個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種定,事實上妄想猶如空中的浮雲,無時無刻不在流動,永遠無法制止。觀照是可以保持的,惟有透過觀照才能達成:千萬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現,黑暗頃刻消失。

覺知與修道甚為相關,妄念猶如空中的烏雲,一旦覺知升起,再濃密的烏雲也無關緊要,此需親證,非口頭禅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這個”能知”的,而不是這個被知的,相反,必須空掉這個被知的,那個能知的才會出現。父母未生我以前,那個能知的是如如不動的;生了以後有動,是那個被知的在動,能知的始終是如如不動。有名的時候,也就是在動的時候,也就是萬物開始的時候;無名的時候,也就是如如不動的時候。修煉到無可名,無法再名的時候,也就進入了生命的中心,和那個整體,和那個無名,和那個如來,和那個能融的成為一體——進入了三摩地。

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也正是那個覺知的警醒,若無覺知,即是被境所轉。日常生活中若能處處保持覺知,不被物轉,也即是如來,反之,被物所轉,就是凡夫。

佛教裡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覺知”一法,戒律也沒什麼好戒的,妄念也無妨修行。佛祖講:“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若能把“覺知”二字貫穿於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嗎?生活中無須你改正什麼,只需你能覺知什麼。改正和法門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借助覺知才能使你達成。所有的方法無非就是提醒你內在的覺知。覺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過手指去看月亮,但千萬別崇拜手指(明師),別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當你完全放下時,道也就出現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會出現。但就一個剛入門的迷漢來講,開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這條路,否則就成了放縱或懈怠了。不先經過努力,是不會明白毋須努力的真實含義的;不先經過努力,你也不可能徹底地放下。沒有先經歷過愛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會恨的。沒有經過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關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來尋找“真我”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當紛繁復雜的六根有所關閉時,“真我”也就逐漸地出現了,一旦“真我”穩定後,也就不怕六根來喧賓奪主了。閉關的道路就是隔斷六根與外界的聯系,讓“真我”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是沒法進入佛國大門的,進入佛國的大門而走不出來,也不算圓滿。“忘了吃飯,忘了睡覺,遇到牆壁都不知道拐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些話只能讓今天的眾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這又是必須的,也是必然要經過的階段。

出魂和解脫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平常人所講的出魂,只是自己的潛意識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潛意識是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只是離開這個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脫是指自己的“本來面目”,是那個最精細的“東西”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講的靈魂,還是本來面目的外衣,這層外衣對肉體來講,又是肉體的靈魂,見到本來面目才算徹底的解脫。

聖者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是因為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證得了生生死死的來龍去脈,而並非是僅僅悟到了一些道理。

佛教是一門實踐學,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踐,什麼也得不到。

捨不得死,換不來生;捨不得假,換不來真。

學佛的精神: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管付出,不管得到。

所謂的慈悲,就是犧牲自我,成全別人。

所謂的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種種罪惡,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個“觀照者”,也即旁觀者還沒有出現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在行、住、坐、臥中猛用功去吧,即便觀照者出現,還不算功德圓滿。

旁觀者和觀照者還有本質上的區別。先由靜慮產生觀察者—→產生旁觀者—→升華為觀照者—→照空一切煩惱、無明、乃至菩提與智慧—→最後能觀的與所觀的全部融為一體,徹底消失。觀——行——照——度——空——無,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觀者出現了,說明你已把那個“東西”修出來了,但還不會運用它,它僅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還沒有發揮它“照見”的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把你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終彼此都消失在廣袤的本覺之中,成為一個如如不動的整體。

一旦那個觀照者取代了頭腦以後,你將成為整個觀照者,但你也不會感覺自己成了觀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態上還有個觀照者存在,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徹底地變為觀照者。真正的觀照者乃是不觀而自觀,永恆地自觀,萬事萬物來到你的面前,猶如來到一面鏡子前一樣,你的整個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鏡子。

“觀、行、照、度、空、無”是所有宗教、所有法門唯一的一條解脫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這個“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現象,並非是空無,但最終是以空無的形式消失。若還有照之光存在,還不算究竟。
當念頭出現時,不要產生任何抵觸的想法,只要用心靜靜地看著這個念頭,觀它如何變來變去,讓它自然地起落,你只需做一個旁觀者就行了,久而久之,這只猿猴般的野馬便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觀者對抗,而是和旁觀者融為一體,那時你才看到:原來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個我在跟我斗來斗去。

觀照者出現以後,所有狂心當下熄滅,永遠處在滿足和喜悅中,每一個所為皆是處在禅定中。

保持觀照存在,就以為在修行上已大功告成,實為門外漢。觀照者出現只不過是修行的開始而已;觀照者還沒出現,還在觀察,說明還未入門。有觀察方能出現觀照者。當你在睡覺或是靜坐時,會出現一個第二者看著你睡覺或靜坐,再仔細一看,還有個第三者在看著第二者。第三者不會和第一者交往,它所交往的對象只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體,第二者是頭腦,第三者是心靈。

修行的技巧是,先把觀察者(第二者)修出來,一路行下去,很快就會出現照見者(第三者),快則三天,慢則三年。

切莫把觀察者誤以為觀照者。常人連觀察都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現第三者——照見呢?

聞、思、修、悟、證、得,六次第缺一不可。開悟後,正是修行的開始。開悟的人已經看見眼前的那盞明燈,在以後修行的過程中,再也不會走錯路了。真正的悟道,談何容易?釋迦佛為什麼還苦修十五年呢?為什麼中國的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禅床靜坐,也不躺下睡覺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現在的一些人,連基本的理入還沒透徹,就自稱開悟了,也許現代的“開誤”就是這樣吧。

有能觀的出現,還有所照的存在,怎麼能算究竟呢?要達到能所雙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無我,方為真究竟。

修法,被法縛;棄法,被法轉;不修不棄,當下警覺(覺照)即是道。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勸修第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