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羅顯眾義第十八
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蓋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憶彼佛,知身土無二,了憶念亦一,乃得名為一行也。
晨語: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這裡與禅宗完全一體了。
雖名一行。亦當以彼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諸功德行以為助道,則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諸行悉為淨土而修,無別岐路,名一行耳。
晨語:淨土一行既是方法,也是法身本位,更具彌陀自性功德的無量開現,乃是因果不二的無上大法。由此博大,則一切法門的修行,都成了淨土的修因。
譬如眾流入海同得海名。萬善同歸得名一行。
晨語:以喻譬之。
以是義故。則一切念處正勤根力覺道四弘六度皆淨土行,乃至彈指之善,及散心念佛,或一稱名,或舉一手一禮一贊,或一瞻仰,乃至或奉一香一水一花一燈一供養具,或一念修習至於十念,或發一施一戒一忍禅定智慧一切善根回向極樂,願力持故,雖有遲疾,皆得往生。
晨語:攝一切法的行相而歸於寶王三昧的淨土妙行,真是歎為觀止的偉大、究竟。雖以小善、小行,也具往生的功德,何況修禅修密等大法呢?豈有淨土宗行人排斥他宗的呢?
如經所說喻:昔有人,以小滴水寄於大海,願不壞不失不異不竭,雖經多劫,要還元水。其人經多劫已,如寄所取果得元水,不壞不竭,此亦如是。
晨語:以經為喻。
以小善根回向極樂,如寄滴水,雖經異生,善根不失亦不壞竭,生彼無疑,是以大乘小乘有漏無漏散心定善事想觀慧,皆名一行,悉得往生,唯除外道種性。故雲: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晨語:顯說小善根的往生以合於經喻。一切行皆是一行也。唯除外道種性者,其發心,知見皆錯,故不與佛相應,而與魔外道相應也。
又經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良可深信。其有因心未起善行未立,身心未屈,先期感應者,不可與其同語也。
晨語:再以經來證明。並說明未生正信,至誠恭敬,先求感應的,是“未可為語”也。
是故釋迦聖主一代至談,有無量三昧無量解脫,無量行願總持相應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如彼大海吞納眾流性無增減,如如意珠置高幢上,能滿一切眾生願求,體無虧損,此三昧寶王能攝能具亦復如是。由是義故,始我世尊以此三昧遍告眾會非不再三,彼會所有承聽大根之士,若文殊等,及三乘聖賢天龍八部,無不傾心而歸信也。
晨語:贊淨土法門的至極究竟,圓攝一切法門。從大菩薩至三乘聖賢天龍八部等,無不傾心歸向,入於淨土。
逮法流東土,有大至人,於彼廬山闡揚遺化,彼信奉者如風行草上,極天下之望,無不美其教焉。自佛至今將二千三百余載,中有聖賢之人高僧巨儒農商仕賈匹夫匹婦奴婢黃門,或自行而勸人,或著文而作誓,重法如寶,輕身若塵,臨難不懼,臨死不顧,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何知其幾?或修隨喜,或信歸依,乃至隨得防病己之誠而行者,其數益眾,誠所謂列宿塵沙莫況其多也。或有半信不信猶豫不決之人,尚生彼國疑城邊地,何況正信行者哉!
晨語:淨土法門流入中國以及二千多年的修道的歷史正觀。贊助其殊勝的功德。
得記所載萬不及一,自古及今鹹受其賜,豈筆舌所能盡述,縱欲別修道品,但假自心之力,或有退轉著魔之患,唯此法門因仗佛力,修則必成,無復魔業,永不退轉。又此三昧非但遠魔,亦於人間,一切縣官口舌,是非患難,水火盜賊,惡人凶事,乃至一切虎狼蟲獸鬼魅妖精,不吉祥事,不能侵害。又亦不為一切疫痢傷寒癰疥下賤眼耳鼻舌諸病所惱,如其願行無虧,皆能排遣。唯於人中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蓋是自咎,不能救焉。行人當深加精旱災以攘卻之,若一念因循必為所奪。然彼軟魔但能寧淺信貪怠失念之人。其精進者如剛火得水反堅。焉敢小近而睥睨也。是故行人因佛捭魔,非止此身安樂。
晨語:修淨土者無魔事,無人間口舌,病、苦、斗爭、盜賊等等一切不吉祥事。甚至願行有虧,都能排遣。唯落軟魔者,雖有佛力,而不能救。故應於自心中,屏棄一切執著,精進用功,相應於佛,則三昧易成,才不致於被魔攝受。
又得三昧成就天人護助,臨終正念往生,其往生之承瑞應非一,或天樂盈室,或異香滿室,或光明照體,或寶座現前,或彌陀垂臂親自來迎,或菩薩披台授手而接,乃至預知時至,正念不謬,諸障忽空,自能沐浴跏趺,會眾說法,叉手告別,或更勉人進道盡偈擲筆合掌而逝,或臨終之後舉體如生,齒骨數珠燒之不壞,光焰異常五色鮮明,祥物於空盤旋不散,煙所至處捨利流珠觸物而生,此耳目之所常有者也。若非平日履踐明白精進力感,焉能若是。
晨語:歷代往生的瑞相,真實不虛,正說明了淨土法門的證成,這與藏地密乘成就,往生很接近。
嗟今之人或有修而無效者,蓋彼信根淺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內則自矜,外欲顯曜,使人恭敬供養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見淨境;或見小境及夢中善相,未識是非先欲明說。此等卑下必為如上魔侶所惑,願行退失還隨生死苦趣,可不慎哉!雖有道場持誦忏願儀式,不得不被人知,蓋出於不得已,豈可特露其跡使觀行傾敗哉!
晨語:修道應密持心法,功德內含,不可顯露,有淺薄之人,故意顯示小小的境相,以獲他人恭敬供養,則必被魔攝。而道場行法,或弘法之時,才不得已有所透露,豈可故意露道而致壞功行呢!
是則行人還當審谛密實自行,內懷慚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時,不被如上強軟二魔所惑可也。中有宿障欲滅微見好相,如其不能蘊德聞人之耳,則其行必覆。所以遠公三睹聖相,平日未嘗言也,但除臨終時耳,至禱!至禱!
晨語:誡勸行人密行不露,否則中途必壞。唯除臨終時可說也。
又此三昧體性雖圓,所解則宜廣大,所行則宜盡諸微細條章,革諸猥弊,乃至小罪猶懷大懼。又當解隨大乘,行依小學,乃能合此三昧。若知小不自小,小隨解圓,圓不離小,小即是大。小大解行一理無分,即超世見。
晨語:解圓悟大,行小體真,是為證道的根本,也是超世見而入真見的所在。
經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勸進行者,以上每句是一法行。古人各有法訓一章。茲不能述。
晨語:舉觀經為例。訓示具體的行法。
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誦大乘經,解第一義,親近善友,請問先覺,不執己見,不引己長,志存忍辱,行當依經,聽聞正法,不毀僧尼,息世雜善,不貪名利,遠離邪惡,處事必忠,將過歸己,深有感觸誡绮語,一心不亂,視人如佛,捐棄伎能,唯求往生,身必清淨,如是等無量善行悉宜睡習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於憎愛二境無諸留難,凝心如一,必生淨土,其功甚大不可盡述。
晨語:再列淨土行人的平時修養,真是微妙之言,遵之而行,必為聖賢伴侶也。
是故於此法中,密修斯行,高而不名,得生彼者,何知其幾?然而有名於傳記之人如大海之滴耳,豈可量其數哉!
晨語:歷史上密行而證成的人很多,唯高而不名,故載入傳記才極少。
若人能依教誡但行此行,尚能利益無量冤業眾生,何況父母無量,法門眷屬,兄弟姊妹,及平日中解我患難,提挈我者,不提其利。故知但修此行,恩無不報,是以應當一心念佛,阿彌陀佛及二大士境界甚深,於苦海中難得親近,難得憶念。何以故?能憶念者必解脫故,聞名尚難,何況親近。經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是故十方如來示大舌輪,殷勤勸勵,娑婆教主告誡叮咛其辭激切,俾令五濁眾生必修此道乃得度世。
晨語:勸持一心念佛的功德與殊勝。是人中的芬陀利花,以大菩薩為友,坐道場,生佛家,真是無上妙法也。
何以故?蓋彼五濁眾生身心俱苦,以苦為命,猶水火聚,而佛特於苦處行悲最深正應機宜,如水如月,感應道交故也。
晨語:究其原因。
是故世尊自成正覺至入涅槃,其音不二,於法說中,始從華嚴會上,終極法華道場,玉音布告稱述何窮,彼會所有大心勝志之士,承順茲旨,悉皆起願,而求生也。何況我等未世鈍機流浪者哉!
晨語:述世尊從成佛到入滅的五時教化中,一直贊說淨土法門,所有大士皆願往生,反勸我等應發願也。
有識之流須銘肌骨,自是彌陀願力不斷,代不乏人,聖人以此唱之於前賢者以此繼之於後,廓然遍乎十方三世,何止天下。霈然充乎六道四生,奚但人倫,天神響化,鬼物順之,若人非人無不贊仰,載諸行事,具諸典章,盈溢乎海藏龍宮,遍布乎人間天上,深根固蒂悉應群機,蓋皆我彌陀願力致然也。佛言:最後惡世我法滅時,唯此教典多留百年,以度群有,然則此法豈非我等殿後之至訓也。彼飛禽名八八鸲鹆者,墮在愚癡妄想異類之中,以能隨人稱名亦承三昧力故,尚於埋處生蓮,何況於人?人而不如,可謂不知愧矣!
晨語:宜應深深而思,悟知淨土法門為末法時代最殊勝、最圓融、最廣大、最直捷、最易行,一生成辦的無上大法也。
余生於末世,正值後五百歲,故人根淺薄疑惑不信,又復異見邪解各執不同,遞相誘掖,使彼正行之人多被惑亂傷感陣懷,是故集彼禅教淨土諸文及諸經卷,取其極深至要之義,述作此說類以成編,流布世間,斥邪顯正。
晨語:妙葉大師自述弘揚淨土,集著淨土論文的原因,是取其極深至要之義而述作此一篇的論說,也可謂會通一切法的究竟而開顯淨土妙旨的,不可謂不圓達也。
普願法界眾生,於此說中一見開解了悟真心,知彌陀依正還在西方,達西方依正不離本性,但含識者皆同往生,悉深入其階位也。更願先覺不吝慈悲,見未悟人,如法教導,前人若味,可與隨根應丙剖析幽微,更為宣說。彼若一念信解行願必成,往生可期,功莫稱述。縱有異報牢固信樂不深,但一句染神亦成緣種,展轉利益無盡無窮,勸發之功非不大矣!若人果能如是不師於心,不欺不妄,隨此正教,誨人不倦者,縱自不行,即為已行縱自未學,即為已學,何以故?法界一相無自他故,如昔有人,自於一生未曾修行,但能二次悉傾己有,平等一心建會勸人同念佛故,命終之時亦得往生,其事昭著。故知能發慈悲之心,示攝受之相,及能利彼勸人念者,所得弘多,誠為無上法王所使,但可執己謂定不必修耳。是故三昧甚深法門如海,顯利之事豈能盡言?聊記所聞為世勸發。
晨語:妙葉大師著文之本願。深廣圓旨,可得見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