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第九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嗡門芝西日瓦Ra達 班匝茫嗦哈 嗡答Ra呢答Ra亞 摩匝呢摩匝亞 摩恰呢摩恰亞 芝旺瓦Ra得嗦哈
南無Ra納扎雅雅 納美阿雅阿瓦洛格得效Ra雅 波德薩多雅 瑪哈噶熱呢噶雅 達雅塔 嗡阿噶這 波噶這 呢噶這 噶章噶這 噶若這 澤德作拉噶若哲波Ra耶所哈
內外魔煞三暗等 剎那寂滅於法界
佛子誓願谛實力 祈願如是獲成就
南無古魯貝
原始怙主普賢王如來 三傳歷代傳承上師尊
由自吾等本師釋迦文 普扎布楚蘇伉等化身
具足功德根本上師寶 請住我心蓮花月輪墊
已於大慈恩門攝受我 祈請賜予三門得成就
金剛上師具德佛 頂禮三世永住尊
示現三寶勝依境 無有分別作歸依
真實意化清淨供 供養勝尊祈納受
阻礙悉地海魔障 忏悔一切罪障過
十方三輪清淨法 無欲行持隨喜之
清淨四邊無垢染 圓滿菩提而發心
如來自在大菩薩 供養三清淨之身
世代所集諸善業 總集回向大菩提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 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
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獻 願諸眾生清淨佛剎行
章母古魯 Ra納 曼扎拉 波匝 美噶薩摩扎薩帕Ra納薩瑪耶阿吽
依於一切有情之 各別根器與意樂
大小共同乘教法 祈請常轉妙*輪
如是祈願上師三寶賜予加持,為遍虛空之際如母有情證得一切種智大覺果位,我發心在此為大家講解《童蒙止觀》,今天講到的內容是《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下,這《童門止觀》是隋朝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顗法師所敘述的,在前面的六個章節中,我們講到了正修行,正修行已經全部說完了,今天接下去要講的是善根發相第七,就是說在坐禅的過程中隨著功夫的深入,會呈現種種善根顯發之相,都有哪些呢?今天就要講到,那一樣的,在我們正式講法之前,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今生皈依佛門而修行?我們皈依佛門的動機是什麼?大家會回答說,我是為成佛,為了得到安樂、究竟永恆的安樂而來皈依佛門,這樣理解固然不錯,但是仍然不夠,我們還應該理解,那為什麼說我們活到世上有種種痛苦需要去解脫呢?而來皈依佛門呢?皈依佛門他又在做什麼呢?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如果說為了追求幸福永恆的安樂,那麼世俗的任何人都是這麼追求的,在六道之中,一切眾生都有這個願望,那麼一個修行者和他們的區別在哪裡?我們要這樣去思考,在六道之中,有情眾生,大多數都在追逐以物質的方式來獲取這種幸福,但是我們想一想,物質再豐盛,能夠解決生命的痛苦嗎?那麼實際上呢,生命真正的痛苦在於內心痛苦,內心如果能夠獲得解脫,將不會有痛苦。所以說不一樣,一個修行者,他是為了什麼?同樣是追求幸福安樂,他是為了祛除心的苦,讓心得到自由獲得安寧,而普通的眾生他只是在無明當中不斷地追逐物質外在的東西來實現生命的永恆安樂,這兩個雖然出發心是一樣,但是因為追求的方式不一樣,所以說結果就有天壤之別,那麼一個修行者他進入了佛門他修什麼?很顯然,修心,那修心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修心?是不是把這顆心鍛煉、改造成非常的圓滿、非常的堅固就叫作修行呢?不是,不應該這麼理解,如果這顆心通過鍛煉通過修飾能夠變得非常堅固圓滿,這叫修行的話,那麼佛陀所證悟的:一切眾生本來皆具佛性,在本體當中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無修無證而得,此話又怎講呢?顯然不是,那麼應該怎麼理解這個問題,什麼叫解脫?什麼叫作束縛在世間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在夢中的時候,在他夢中的時候他不覺得這是夢,他執著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他感受種種痛苦,當他夢醒的時候,他就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我們能夠在夢的當下——夢中之夢,就在做這個痛苦之夢的當下就覺知這是夢,那麼夢中所出現的種種幻像都不可能去傷害一個人,這就名叫作解脫。所以我們從一個凡夫成佛,我們所謂的修行修心就是修這個,就是為了破迷開悟,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所謂的證得本具的佛性而修行的,所以說作為一修行者,還應該理解到這個層面上,那這樣才算是趨入佛門,准備開始修行了這樣一個基本的條件。好了,在了解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明白,今生努力地修行求得解脫是非常之必要,因為什麼呢?因為今生能夠獲得這個瑕滿難得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可以從原因、數量、比喻等各個方面去反復地觀想,從而對人生難得生起珍貴稀有之想,你則不會去虛度年華,還要觀想生命是無常的,死亡終究降臨,而且不知何時降臨,去思考這個真實的情況,讓自己的心中生起這樣的正量,對無常死亡感到怖畏,從而發心出離,精進勇猛地修行,這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拖延。有了這樣的見量,我們對今世的種種欲求就會斷絕,我們不再貪求今生,我們就會捨棄今生,有人說我捨棄今生,我把希望寄於來生吧。不,來生也很渺茫。為什麼?因為我們輪回在三界六道中,都是由惑造業,因業感果,惑業果循環不斷,從來沒有停息過在輪回上,而且因果絕對不昧,因果絕對不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緣會聚時,所做業不亡。而我們縱觀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少惡多,來生不容樂觀。來生投入到無論是哪怕是天道,還是說下界,地獄道就不用說了,在六道當中,沒有一道有真正的安樂可言,就算有稍許的安樂也是稍縱即過,越墮越深,超生無望,所以說來世也不可希,也不值得依靠,應該捨棄對來生的欲求,所以說觀想因果之不虛、 輪回之過患,從而捨棄後世的希求,把今生與後世的希望斷絕,我們的出離心就生起了。生起這樣一個出離心,我們就會去勤求法要,努力精進地修行,感覺我們能活在世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為修行獻出我們的生命。如果不是把心緣在修行上,我們這一生白白浪費了,因為今生哪怕享樂再豐盛,今生今世你哪怕能夠遇到你理想中的愛人,相守到老,就算你活上一萬歲,十萬歲吧,長命百歲已經算太短了,那又能怎麼樣?終究是場空,還是不能解脫。所以如是觀想生起出離心,這樣我們就對修道有了強烈的希求心,以道樂為樂,以俗樂為苦,以道心為重,以俗心為卑,返俗向道,那麼今生就完成了,這樣一個修行,從一個善良的世間的人,有善根的信佛者,轉變成今生要修行的一個修行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繼續來學習《童門止觀》,智者大師所告訴我們的甚深微妙的禅定法門。這個禅定法門有人說很高深,但是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何嘗離開過止觀之禅定修行呢?佛法的戒定律,定為中心,為樞鈕,定慧力莊嚴啊,這是任何一尊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未來世的眾生欲想成就佛果亦當亦步亦趨,如佛一般的修行方能成就道果。認為禅定法門與我無關,我今生念一句佛號就好了,我何必去學這些戒定慧的法門呢?這樣的想法是一種邪見。昨天下午,我給一些居士講解了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法門,按照信願行三個大綱來講,下面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講完。講到如何念佛行的時候,講到如何生信願的時候,你就發現一切佛法在根本點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今日修行的人,大可不必邪見自鑽,不要把佛法拿去肢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量法門誓願學,就光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受持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從念佛法門來看,有外相念佛、內相念佛、密相念佛之分。從修止觀也有有相止、無相止之分,同樣的有相止又可以支分為世間的有相止和出世間有相止,同樣的無相止又可以分為無明無相止和光明無相止。諸佛法要甚深微妙,非解行相應實修實證不能趨入。所以我們來給大家講解童門止觀,目的就是開示,給一些有緣的同修提供一個進入禅定修行,也就是說把你所修行的法門深入的這樣一個開示的引導和理論基礎,當然了,很多同修現在目前的修行根本還沒有走到這個程度,依然徘徊在是不是真正信佛,或者信佛有沒有老實做人這個層面上,徘徊在出離心是否生起,是否對佛法有正見這個層面上。但是呢,個人善根不一樣,還是有同修能夠趨入這樣解脫門的,所以說我們講的七淨門和禅觀諸要以及這個童門止觀就是作為這樣講法的開始,在此之前,曾經講了一兩節課的念身經,都屬於同一類法要的講解,所以真正投入實修的同修應該專心聽講,去除浮躁的東西,實實在在地來聽經聞法修行。
我們來看今天所要說的,善根發相第七。“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這是講的第一段,第一段什麼意思呢?講行者,行者就是我剛才說的修行者,他如果能夠從假入空觀中,乃善修止觀。我們來看,什麼叫從假入觀,在天台宗告訴我們,假觀、空觀和中觀,這個熟悉天台教理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今天不作詳細的辨識。這所謂的從假入空觀,我們聯系我們前面正修行所講的,在我們前面所學習正修行所講的修止的時候,都是以假入,都是在了知的知見上去觀想自己所修禅的對境,是虛幻不實的,從而令心不執取而止息妄念煩惱,如是名為修止,所以這叫從假。那入空觀呢,因為前面講止觀交修啊,那進入觀的層面的時候,去返觀這個內心實相,去看因緣所生之心法它是了不可得的,虛幻為空,所以這叫作入空觀。那麼這裡所講的從假入空觀,就是前面我們正修行分所講的這個止觀法門,那麼講善修止觀者,所謂善修就是前面所說,若以止而修,心不能止息那麼立刻轉為以觀為修,以觀修發現能夠得力,身心明利,那說明宜觀;若以觀修而不能得入妄念無,不能止息,則馬上修止,於修止後覺身心明利通達,那麼說明應該修止為好,所以這樣的方便善巧以及前面所說的種種助行,如果能如實地去做,在實踐中善加抉擇,融匯於心,貫穿於行,那麼就名為善修止觀者。所以說如是,行者若能如前面這樣的修行的話,則於坐中身心明淨,那麼就會體驗到這樣一種善根發相,所謂身心明淨,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神,都感覺明淨,明就是明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淨就是清淨,心神不混亂,不至於有很多雜念,清淨無染的意思。那麼明淨實際上是止觀力的緣故,觀力強則明,止力強則淨,止觀交修止觀雙增長則得身心明淨之果,這個時候會有種種善根開發出來,要一一地辨別它。那麼這種善根發相實際上說的是什麼呢?我們如果來了解,一個修行者他從開始了解這個法,到依法而修產生種種感受、種種覺受,最後調整這個覺受而證悟了這個法的實相,這樣三個步聚來看,很顯然,這裡所說的身心明淨種種善根發相開發出來的景象就是講的修行者的覺受,當修行者有這樣覺受產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所產生的見解,往往是一種定解,所以說不同於剛開始的時候,以了知,以文字理解的層面、思惟邏輯的層面,來理解的法。在禅宗裡面也把般若分成三個層次,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那麼和這裡所說的,我剛才所說的了知、覺受、證悟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分別顯示著證悟實相的三個不同的層次。所以說必須細細地辨別這些覺受,這樣有助於我們來調整它,如果不對修行產生的覺受進行調整,認為這個覺受就是證悟,那麼將使這個修行者陷入到極度偏道裡去,他就沒辦法去走向最終的開悟了,所以在修行過程中依止善知識修行,善加調整覺受,從而趨入智慧聖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最早依止善知識修行,應該修行戒,明辨是非,取捨微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我應該怎樣怎樣修行,行為上怎麼做到,發心上應該怎樣發才可以,這都是屬於修戒的層面,其次因戒而心得安定,漸漸能夠生禅定,進入禅定以後,種種善根,種種覺受乃至種種魔境顯現,這個時候要依善知識來調整這種覺受。好,在調整覺受依聖觀口訣,或者是聖觀智慧的印證引導下,趨入修行智慧的層面,這個時候一一辨別智慧深淺、究竟與否,這個善知識通過各種方便的方式來指導他,如是行者若能在辨別智慧上面完全透脫,那麼他將獲得證悟。實際上這三個階段是行者依止善知識修行將必不可少的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梯,三個層次。這些東西都離不開一心依止善知識而產生。何以故?因為很顯然,智者大師在這個童蒙止觀裡是教他在家的兄弟陳針來修,若陳針自己本人會懂得這樣殊妙的佛法是不可能的,智者大師是他的兄弟,他教了他,智者大師是他的善知識,他依止修行最後得到延年益壽這樣一個果報。何以故?因為他的發心是這樣的,但是智者大師雖因這樣的緣起而作了這個童蒙止觀,但菩薩的悲心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延年益壽,實際上智者大師在這裡面以非常精要、非常婉轉的方式向我們開示了如何修行止觀坐禅成佛的法要,所以說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外道或者是泛泛淺淺的法門看。好了,所以說略說,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需要明了些什麼道理,如上所說。
那麼這個善根發相,有兩種不同,一者外,一者內。“有二種不同。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二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有三種意。”等等,這裡講到兩種善根發相,一外一內,從外善根上來看,就是平常這個人,就是說,所謂布施、持戒,孝順行為、尊重供養三寶,這指的是什麼?指行者的行為、品德,通俗來講,就是說這個修禅的人,他善根發相的時候,他的行為、他的品格變得高尚,他原先非常的悭吝,吝啬,不肯去做種種布施供養,現在他不,他樂於去從事布施供養。原先對持戒可有可無,現在反過來更加更勤持戒,乃至世間道德孝順父母,為人弟子之德,尊敬師長,三寶弟子供養三寶,等等功德,以及聽學比任何時候都專心聽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勤奮好學,這些外在的德行顯露了出來,這是從外相上看。好了,如果這個人不是正修行,什麼叫正修行?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樣的發心來修行,那樣的調整方便來修正行,而平常我們如果看這個人,好像看起來表面也會做這個樣子,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種種,但是他所追求的,他所修行的趨向的目標是一種魔境,所以這裡叫與魔境相濫,他實修的是魔業,因為他不是建立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修行的,他或許這樣做,外表看過去很好,但是實際上他沒有走在正道上,這種情況很多,我們有很多人,見到師父都會磕頭,我們語言上也會說得很好,“頂禮師父,我們怎麼怎麼,是多麼大的信心”,可是在他的內心深處,或許這樣的話是一種虛偽的話,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他這樣想,或許乃至說他進入佛門修行,他真正求的是什麼,有的是求得自我在佛門中的價值體現,有的是利用佛門的一些實現他自己世俗中得不到的東西,這種人有時候往往會表現為什麼,他就會以另外一種價值標准來衡量佛法,這個情況很多,特別是今天修行的人非常多,實際上這是一種魔業,因非正修,好了,這個前面已經廣為分別了,所以智者大師說今不分別,略表不提。
現在來看第二,二,內善根發相是什麼,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在修禅過程中內在身心發生變化,有三種義。“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第一個明什麼?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來看看哪五種善根發相不同,第一,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於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先讀到這裡,這是一種什麼善根發相?息道,息道就是把那些妄念止息了,粗重的妄念止息了,因為他非常善巧地修習止觀,身心得到調柔,所謂身心調適,身心得到調柔,而且安和,適我們講就是適應、適合,就是安合的意思,那麼因為身心調適的緣故,妄念漸漸止息,這個時候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自己會感覺他的心漸漸入定了,心漸漸地趨入安定平靜,心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平定,所謂漸漸入定,他會產生什麼呢?他會首先達到欲界定,我們講定有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那麼這裡首先達到世間禅定。世間禅定分為欲界禅定、色界禅定和無色界禅定,那麼首先發起欲界禅定,從欲界定一步一步地深入,直到走,走到在快到色界定,所謂初禅定,初禅定也叫根本定之前,這個定叫作什麼? 叫作未到地定。大家注意看啊,這個未到地定在後面的文句中講到它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許多的功德,都在未到地定中展現,這個未到地定非常之重要,現在有一些法本也說叫欲界一心專注定,也有這樣的提法,其實就是未到地定,它做到了一心專注,一心不亂,但是他卻不能達到色界的初禅定,因為到達色界初禅定這種禅定物資開發起來的時候,()這個初禅開發起來的時候,它在六根識中有部分在這個時候需要斷去的,那麼這個未到地定呢,因為處在欲界中,六根的功能都在,只是心非常專注安定,那麼其實在這個未到地定當中,轉過來進入禅觀就足夠了,譬如四念處的修法,禅定你能夠達到未到地定,轉過來進入觀的修習已經足夠了,未必要等到修習到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乃至無色界禅定方有這樣一個支持,修觀的這樣一個禅定基礎,這種說法是歷代祖師大德所共許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解說佛法說,你要修觀啊,要想獲得智慧,你修禅定你要修到四禅八定,他一句四禅八定已經把色無色界禅定都包攬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根器很弱,修法的環境以及我們自身精進能力都有限,想達到色界定、無色界定這麼高深的禅定它是不容易的,估計一個行者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更何況能夠在此禅定中出定入定無礙,那麼這麼說,今天的人也就沒有證果的希望了嗎?也不然,因為這些定雖然定功高深,像有些定可以達到安住幾萬大劫這樣一個功力,但是於求證菩提,於智慧觀照上並不見得非常大的作用,當然有這麼高深的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等下還會講,其實在前面也有說過,定慧的修持必須等持,不可偏重,如果我們終極一生只是為了修習到三禅定,然後以此發起神通而忽略了定慧雙修這樣聖道的修習,那沒有必要,也非常可惜,人生有限,短暫無比,你與其花著畢生的精力去這樣深入這個世間的禅定,為什麼不好好定慧等持,去走上正修行路呢?所以說從這點上,若執著於此,也是陷入歧途顛倒中去。好,這裡我們略微講一下未到地定,那麼這個時候覺“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於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這就是所謂的身心感到沒有,空空的感覺,打坐打到這個境界,一般有的平常注重打坐的人,一時會進入這種境界。但是這種境界也有兩種不同,一種人是迷迷糊糊快睡著了,他的意識力非常弱了,所以他感覺他身體沒了,心也沒了,空空的,這是一種無明的狀態。但是真正修習禅定到進入未到地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感覺身心泯然空寂,安安靜靜,但是他明明了了,這是不同,在明了當中感覺,身心好像是空的,身體非常輕安,所以說身相的感覺不明顯,心非常的安定,飄泊非常微細,所以說感覺好像心沒有動一樣,所以看不見有身心相貌,那這樣安住下去,“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也許人經過一坐或兩坐,一坐比如從你開始修前行開始入坐,然後結行回向起坐,這樣為一坐,也可以稱為一次兩次的入定,乃至有的人一天兩天甚至一個月兩個月,這個時候將息不得,這個時候好像很喜歡坐,讓他不這麼坐,他還真的做不到,不會退轉也不會失去,非常的穩定的意思,那麼就在定中他就會有這個八觸產生,禅定八觸,主要是身體上的感覺,所以原文說“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運動八觸,是講這種八觸它是輾轉相生的,比如說冷,它不是說固定這樣的,他冷冷冷,然後越來越冷,從這裡冷到那裡冷,有八種觸受產生,稱為運動八觸,它是變幻不定的。這個時候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就是這個八觸,痛,癢、冷、暖,暖就是熱,輕,輕就是感覺身體輕飄飄的,重感覺身體很沉重,澀滑,澀就是感覺身體臃澀,滑表示身體舒暢,順暢的意思,那這都是身體所產生的觸受,“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為喻。”這個就是說到這種八觸產生的情況,所謂當觸發,正當觸發,發生的時候,這種觸法的發生其實也不一定,不一定說先有痛後有其它的覺受,不一定,有的最初可能突然覺得身體很沉重,有的人突然覺得很冷,反正總共大概是八種觸受,會不定地產生著,但是這個時候,產生這種八觸的時候,並不同於我們平常生病的時候產生的這種感覺,他是在不見身心相貌,安住入定,很穩定的情況下突然發起運動的,所以它是身心安定,虛微悅豫,虛就是空虛,微就是心非常的細,能夠體會到微妙的境界和快樂的感覺,悅就是心情愉悅,悅愉就是說心情也沒有什麼煩惱,非常舒適的意思,快樂清淨,這是一種整個心境的不一樣,不可為喻,很難用言詞來比喻,這個唯有真正去坐禅專修的人才能體會得到。這種坐禅產生的禅悅,一般普通的人根本就體會不了,跟他講他也很難體會,這種禅定的快樂遠遠勝過世間的娛樂,我們世間人比如說今天很累洗個澡,洗個澡或者說是比如到醫院裡捶捶背、做做運動啊,乃至說世間男女之事,情欲之時,這種似乎在世間人看來是屬於非常舒適的,非常快樂,但是真正跟這樣的禅悅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往往有很多修行人,修行禅定獲得稍許禅樂的時候,他就會貪著其中,欲望重的人他非常貪著禅定之樂,從而也墮入欲界,那這種狂慧心強的人,他稍微有這種禅定,他因為用心明利的緣故,他有狂慧啊,他那個智慧、邪見就會增盛,往往這個時候很快地就會誤入其途,這種情況修行人很多。所以作為修行人,他必須依止自己的師父,要信心不二,要非常專心地來依止師父修行,必須有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念,否則的話修道修到一半的時候,他都會掉入魔道裡去,所以為什麼說作為一個修行者,依止善知識,他的信心、他的這種事師之道會有那麼的重要,這個在我們的弟子當中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有的弟子稍稍地教他一些呼吸法門,他用心地去修一下,感覺到身心愉悅、頭腦清冽,他馬上就會歡快,當他一狂的時候,就把過去的罪業種子統統翻出來,原先所隱藏的罪惡,現在突然暴發了,所以說他就會走上另外一條路,甚至狂妄自大、毀謗師長,墮入惡趣之中。這種情況很多,所以說這就是修行的危險。一個人如果不真正明白為什麼要修行、如何修行,一個人如果對上師、對三寶沒有堅定的信念,如果對因果沒有深信,在學佛道路上沒有真正獲得正知見,那麼這樣的人來修習這些法真的是非常危險。所以不是真正懂得為什麼要修行,不具備修行的緣,還不如不要修行,老老實實做一個人比什麼都好,因為他不至於造罪吧,對吧?一個人在家裡,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天天念著阿彌陀佛,用三時系念也好,十口氣呼吸念佛也好,音聲念佛也好,等等,不管他用什麼方式來念佛,他也是快樂增上,他不至於去毀謗阿彌陀佛。若他因貪心之故,又沒有正心念,對師長又沒有這種正信,他只是一味貪求趨入像這樣更深的修禅法門,乃至說現在很多人講的修密法等等,又不遵守誓言,那這樣的人是不是要造這種可怕的罪業呢?完全有可能。輕僧慢法,謗佛謗法謗僧,毀謗師長統統都會做,所以說修行是為了求解脫,不是為了來下地獄的,所以我們修道者對戒律不可不知,對因果不可不察,對發心不可不正啊,這個非常重要。好了,這裡說到這種禅定的快樂,真是用語言很難來言說的。今天有很多的所謂的法師大德,當然他會說法嘛就稱他為法師,也不管是在家出家,他自己認為自己德行很高,那不妨稱他為大德,他們有時候講很多修道的東西,讓很多修行者按照他說的那樣快速地去修,而不注重道的次第,不注重道的根本,甚至覺得這東西可有可無,要麼執著於法,要麼高歌猛進,那這樣的知識來引導行者去修行,大抵很多在修道的境界和思想上也僅僅停留在稍微的一些禅定的覺受,和因有稍微的定境出現的稍微的智慧上,並不究竟,再加上夾雜著世間的名聞利養、恭高我慢,所以說導學人於歧途偏道,所以今天修行的人為什麼那麼少的成就者,不要說成就者少,走正道的人都少,原因就在這裡。一個是知識的緣故,所謂知識即是善知識,引眾生於善道者、正道者為善知識;引眾生於惡道者、邪道者為惡知識。那知識的引導很重要啊,楞嚴經裡面講,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可是個事實啊,所以大家有時候平常拜師求法也是毛毛躁躁,這邊拜師,拜師完不久又造業,一會兒覺得師父好一會兒師父又不好,孰不知已經造下了這種很大的罪業,今天這種情況太普遍了,這是一種毛躁,自己修行不在根本發心上、基本品格上去嚴格要求自己,總想高歌猛進,趕快求得大法修回家,貪心、邪心來修道,然後對這個法不認真,不是如理發如法地去聞思而修行,而是用自己的意思東拼西湊、東想西想、東搬西套,以這樣來修行,那麼這些緣的不具足,當然會導致今天修道的人不要說成就,走在正道上都很難啊,所以大家要多從這三個方面去衡量,一個是自己所追尋的善知識的這個角度,一個是自己的發心,一個是自己對所修的法,這三方面要去衡量,師緣、自心緣和法緣這三緣圓滿具足,那才會構成今生解脫的關鍵,反之,一樣構成今生墮落的關鍵,所以說這個非常重要,這個要特意地提一下。
好,再看下面這話,“是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這是講到第一個,好了,再看下面,“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講到第一種的時候,息道的時候,又講到一種特別的情況,特別的情況是什麼呢?前面所講的是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那就是最普通的,那麼這裡面就特意提到了欲界未到地定,就是即將進入色界的初禅,色界初禅也被稱為根本定,那麼未到地定就是說即將趨入初禅定,忽然覺知到什麼?在天台止觀裡面把呼吸和息區別開來,氣和息區別開來,粗的進進出出,這個鼻孔裡的稱為氣,那相貌微細的稱為息,那麼感覺這個息出入長短,這為什麼講長和短覺知變成更深的一種禅定覺知呢?我們必須了解,最初的時候能夠覺知呼吸的進和出,但是這時候心還是粗的,對於呼吸的長與短的仔細的辨別和抉擇還沒有到,還很難把握。當然剛開始抉擇呼吸的人,連找到呼吸在哪裡都找不著,漸漸找得到的時候,也只是感覺呼吸的進和出,然後進一步感覺什麼,連非常短的呼吸,呼吸如何長如何短他都清清楚楚,然後再深入一步,連最微細的呼吸他都能覺知和明了,所以說知呼吸之進出,知呼吸之長短,知呼吸之粗細,這樣三個階段為對呼吸的觀察逐漸深入的步驟,三個步驟。所以當進入欲界未到地定的時候,就會覺知到息的存在,息就是微細的這種進出,這個時候進出的呼吸,一般旁邊的人拿個手放到他的鼻孔上,甚至都不怎麼感覺到他在呼吸,也有很多人行者把這個情況以為自己呼吸停止了,絕對不是,呼吸與人的心念相連,若呼吸停止則心念完全斷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個是一種誤解,這個時候若沒有善知識提點,他執著為實的話,就進入魔境裡去了,那麼好了,這樣覺知呼吸之入出長短,這個時候有什麼覺受產生呢?“遍身毛孔皆悉虛疏“。他漸漸感覺好像渾身的毛孔都在呼吸,呼吸越來越細,虛就是虛靈不窒礙,疏怎麼理解,疏和緊相區分,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風箱要經過一個通道,如果這個通道的孔都非常的大,那麼這個氣流通過的時候是虛疏,非常順暢,如果這個通道的孔非常的細,那麼氣流通過的時候它會發出聲響,感覺很有阻礙,那麼同樣的道理,那感覺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就如同此義,也就是這個氣息的進和出稍不留神就覺知不到,對這個景象的描述稱為虛疏,一個是疏嘛,一個是緊啊。好了,當這種覺受產生的時候,智慧覺光也會增強,會以心眼看到身內有三十六物,身內三十六物,比如說身體講內髒,大腸啊,小腸啊,心啊,肺啊,肝啊,一共加起來36種,會看到內髒,大家覺得很奇怪:心眼看見內髒,這不是有神通嗎?是的,在世俗人看來很多東西是不可能的。世俗人認為,我們之所以看到東西是因為有眼睛,如果沒有眼睛就不可能看見東西,但是修行者不這麼認為,眼睛、眼根只是用它和色塵相對,產生眼識這樣一個緣罷了,若不以根塵相對而產生的覺知則不受此限制,所以說這裡稱為心眼不是肉眼,因為這個心漸漸離開六根對六塵的執著以後,它這種心流自然會返流,返流的時候自心本性的功用自然會起現前作用,因為在本體的自性心中本來就是圓照十方的,所以說禅定越深入,修行越深入,佛性開發則越明顯,所以這時候以心眼看到身內、內髒諸物這一點都不稀奇,感覺像什麼呢?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就像把這個麻袋打開,或者倉庫打開,哇!這裡邊這麼多東西,以前我不知道!他這個時候,看見的時候非常寂靜,清安快樂,感到非常的寂靜安寧,並且非常愉悅,不一樣,因為這是在禅定中所發生的覺光智慧。有人說那這個醫院裡面的外科醫生做解剖的時候看見病人的內髒他會感到寂靜安快嗎?不會的,可能他手術做多了,他感到麻木倒是真的,他都沒感覺了,普通人一看嚇壞了,但是這裡不是開刀人看見的,而是禅定深入智慧通達,以心眼見身內物,出現大輕安大快樂,所以稱為寂靜安快,那麼這種景象稱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種景象是特別的殊勝。好了,這裡講到第一個,息道善根發相,息道就是息,大家知道,呼吸微細稱為息,跟這個有關,這是第一種善根,這種善根的發相其實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修觀的話,智慧將無窮地產生 。好,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再看經文的第二,第二個部分,“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於欲界未到地定。”看到沒有,又是欲界示到地定,後面所說都在說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不淨。外身膖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隱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捨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這裡說到三種情況,大家可以稍稍理解一下,這第二種善根發相是講成就不淨觀的功德。這裡說下不淨觀,為什麼有這樣一個存在呢?需要去聲明它,我們平常凡夫,貪愛是因為什麼?覺得對境清淨可愛的緣故,比如說世間男女,男的見女相,女的見男相,心生愛著,皆因覺得此對境為清淨可愛,所以會生貪著,那麼在禅定當中智慧深入,善根發現,就會見到本來不淨之相。就比如說我們的身體本來是不淨的,幾天不洗澡臭不可聞,我們之所以覺得它很干淨,那是經過修飾的,世間男女的身體其實也只是個臭皮囊,但是若沒有智慧觀照,誤以為很美麗。我們看到對方的形象,我們覺得那就像一幅畫,但是人的身體並不是畫,畫用顏料畫在布上它很干淨的,那麼人是這樣的嗎?不是,它皮毛裹著血肉,血肉內在又裹著種種不淨之物,眼淚鼻涕涕沱屎尿到處都是,每天都在排洩這種不干不淨之物,所謂九孔常流不淨。那只是說我們因無明心中而取它如畫一般的形象,這個在入菩薩行裡對此有深入的闡述,我們就把這個虛幻當真實了,只看到它清淨的一面,並且創造清淨想而心生清淨可愛之念,就覺得它是清淨可愛的而生這種貪欲之念。而如果能夠好好地修行,以實相來觀待的話,就會看到不淨相,那麼因覺不淨不可愛之緣故,則原來這種強烈的欲愛之心自然熄滅,對不對啊?就如同說世上的人,他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他或許會覺得什麼東西是很值得去做的,一旦他發現這個東西是很危險的,他就不會再去做了。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在他想像當中,男女之身相是多麼美麗可愛值得追求,可是他通過修行發現,其實實際上並不是可愛清淨值得追求,那麼他自然就不會去追求。所以佛教中講獲得真正的智慧,有了實相的智慧,因對境為空故,所以自然停息。所以看我們前面所講的正修行分的時候就講得很清楚,若你能夠善加觀察對境的這種虛幻性,那麼心自然不著,心不執取,妄念的這種漂流自然會停息,也是這樣的道理,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為了趨入實相的觀察,這略微說到不淨觀善根發相,講到這個不淨觀的意義。好,我們來看這景象是什麼呢,他到了欲界未到定的時候,在定心中身心感到虛靈寂靜,這個時候他會看到男女之身的一種死亡相。他看,哎?這個身體遲早都會死的,而且他在禅定甚至會看到他身體死去這種景象,他見身體死後屍體膨脹爛壞,有蟲啊有膿血啊不停地流出,然後慢慢幻幻幻幻,你看,剩下白骨,白骨亂七八糟堆在一起,所謂狼藉一片,啊,這個時候心裡感到又悲又喜,經歷這種感覺,為什麼叫其心悲喜呢?悲的是可憐我們這短暫之身啊實在不可保,我們這生都在為它操勞,可是它無非最終是死屍一個,感到悲;喜什麼呢?喜是感到自己終於知道此身不可愛樂,生起這樣的一種喜樂之心。或者說是又喜又悲,又覺得愛樂,又看到不淨相,又覺得可悲,所以說悲喜交加,其心悲喜交替之中,漸漸厭患所愛,原來所貪著不捨的東西漸漸地厭離,覺得那不是一件好的東西,這個就叫什麼?九想善根發相。這個九想指的是什麼呢?是世尊在很多經典裡面開示如何觀察屍體死亡腐爛直至死亡,一共有九種,九墓墟之觀想,這個大家具體要了解這九想分別指的是什麼的話,可以去看四念處經,裡面專門有個章節講到如何觀察死屍,按照這九個方面去觀察,就會生起大怖畏心,就會對治我們對肉身的貪愛,這叫九想善根發相。然後再看,在靜定當中忽然看到自己的身體,內身的不清淨。從外相上看過去,身體膨脹狼藉,自己身體的白骨從頭到腳,就是出現白骨觀的境界,看到街上的人,看到他們,哇,都是一個一個的骨架所堆起來的,骨架裡面又包著種種不清淨之物,因為這是在禅定中所看到的,心越來越安隱,驚悟無常,看到了無常的景象,厭患五欲,對這種五欲生起厭患之心,這個時候就不再執著我人之相,我們以前覺得,唉呀,這個東西是永恆的、是常住的,就是明明有個身體啊,就是明明有個愛樂之處啊,你怎麼會說無我無人呢?好,行者經過這樣禅定的修習,在禅定這個智慧觀當中節節支解,就是把一件事情細細細細地拆開來看,你看看到前面所說的不淨之相,看到前面所說的這種骨頭啦,這種身體爛壞了,變壞了,等等,心悟無常,因為這是他在禅定當中非常深入地看到,不是原來沒有修禅的時候只是聽別人說的,憑空想像,那太粗糙,所以他這種厭離心不會很強烈,那麼因為厭離心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他也漸漸知道這所謂的我和人原來那種景象其實是虛幻的,那麼他對我和人的執著就會漸漸減少,就不會很執著於我人之相,如果他徹底不執著,徹底見到無常,他也就悟到這個無我相,這看他修行的智慧開發的程度不一,所以說此是背捨善根發相,就出現這種情況,他心會生厭離。什麼叫背捨善根?背就是我們不是轉過身來背朝著它,捨就是捨棄,從原來貪著不捨變成現在的厭患五欲,這為背捨之相,所以這是一種善根發相,故稱為背捨善根發相。好,最後一種,“或於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也就是從自己內身外身到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捨山林。“統統感覺都是不清淨的,都不是說真正的美好,都是無常變幻的,都是不可念不可愛不可寄托的,所謂統統稱不淨之相,他說這樣叫作大不淨善根發相”。也就是說他這種不淨觀就更加普遍,因為我們對這個輪回世間的一切只要心存貪愛,必然會投生輪回道其中,這時候行者生起大不淨善根發相,那麼也斷絕了對外在環境的貪愛,從自身到他身,從自我生命他人的生命,從自己的身體到外在的山河大地種種環境,都是作不淨想,這叫作不淨觀善根發相,這是第二。前面那個是感受到妙樂,第二個是生起厭離。
好,看第三,第三是什麼?慈心善根發相。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個時候慈悲喜捨的慈,也就是慈愛的心會自然顯露出來,那麼其實這裡說到慈心善根發相,應該說是慈悲喜捨善根發相,因為原理都一樣,慈心的生起和悲心的生起,喜心、捨心的生起,它都跟現在所說的慈心善根發相是一致的,所以這裡先名慈心善根發相。好了,如何呢?我們來看原文,“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注意看還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禅定起其心悅樂。c是為慈心善根發相。悲喜捨心發相。類此可知也。”這裡講到什麼呢?講到它這個慈悲喜捨這個心發起來的時候,因為這樣的功德,心獲得安定,而且深入了禅定,所以說慈悲喜捨這是一種功德的顯現,那麼它內在反過來就是成全他的定力,所以說一個人他這種善良的心,這種善根的心都是內在修證,是內心本體修證的功德所顯現出來的,比如這個人他為什麼這麼慈悲呢,因為他有大智慧,因為他的定慧能力非常強,定慧能力越高,他在外在的功德就越顯現,像從這種慈悲喜捨這種四無量心的生起,這種善根的發現來看,就是因為定力深入的緣故,那定深入的緣故,也是因為這種慈悲喜捨之善根功德顯現以後,反過來使禅定更趨深入,所以這是一種互動的情況,實際上它是一體的,只是同一個本體它展現不同層面的功用罷了。從定深入角度來看,是講定力之高低深淺,從智慧角度來講,是講智慧之高低,從善根發相來看,講的是善根顯現的多和少。它是一樣的。所以因為修止觀到欲界未到地定,在這定中的時候忽然心生對眾生的慈念,所以說因為對眾生生起慈愛之心,然後看到親人獲得快樂他也感到很快樂,發起深入禅定,這樣隨喜之心產生了,如果沒有慈愛的心,看到他人快樂,我們凡夫眾生不會覺得快樂,反而會心生嫉妒,心生木然,所以這樣的心不可能發起深禅定,但是因為他慈心產生的緣故,看到別人得樂自己很高興,內心悅愉清淨不可為喻,而且還深入了禅定,顯現功德的增上,乃至擴展出去,中人怨人,中人就是好像跟他沒有仇也沒有特別親厚,普通的這樣人,怨人就是跟他有仇的人,有怨恨的人,乃至擴展出去跟他毫無關系的十方五道眾生,十方就是上下、東南西北、東西、東南這樣整個十個方位法界,五道就是從五個方面去講五道,從六個方面去講六道,把阿修羅道撒入天道、畜生道、鬼道之中的話,不另外設一道就叫五道眾生,說的是一樣的,從這些有情眾生當中都是這樣慈念為懷,都生起慈心,那麼他這樣見一切有情眾生都懷一顆慈心的時候,他入了這樣一個慈心三昧的禅定,那麼從禅定起,他的心感到悅樂,那麼因為慈心充滿的緣故,所以說隨所見人顏色常和,不管見到誰,他都和顏悅色,經常看到他的眼神當中會有這種慈愛的光輝,所以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去看一些修行好的師父啊,或者是看到一個修行人他最近修行修得好,你會看到他的眼神充滿了慈悲、慈愛,這就是禅定功德顯現的緣故,所以這個就叫作慈心善根發相。那麼其他的悲喜捨心就從這裡去推知吧。好,這裡說到了這個第三種善根顯現的這種景象。好了,前面所說的這幾種,我想,大家如果真的去每天堅持修行打坐,平常這樣護持這顆心,一定會產生的,所以有的時候經常講,我為什麼不能像一些人那樣有那樣一顆好心腸,為什麼我沒有那樣的功德呢?其實你不要一直在那裡想,要去行,你去修行,它內在功德顯現自然如此,那不是想出來的,就如同愛心是一個人智慧能力的顯現,它不是說你去學某種愛的技巧能夠產生的,所以說一個我們學佛修行的人都在開發我們自身本具的潛能。
好,再看第四,四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善根是什麼?體現為能夠善加觀察因緣法,這個了不起啊。再看,“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還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時候善根是什麼?就是出現能夠善加觀察諸法因緣這樣一個善根,那實際上我們看到了,這就是禅定深入以後智慧的增長,這裡面有很多的名相,大家可以看一下,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什麼叫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這講的是十二因緣,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取,這樣一共是十二因緣,輾轉相生,流轉三世,順其之而行為世間之因果,反其之而行為出世間之因果,這就是佛陀所的十二因緣之分。在這些微細的因緣相中,因為禅定力生,智慧覺光力生的緣故,所謂覺悟心生,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因推循、因為觀察這個十二因緣而破除人我相,所謂不見人我,那麼人我相破除,覺知這種因緣流轉相的話,他的心就斷除了、遠離了這種斷常兩種邊見。斷,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生命斷滅論,常就是生命恆常論。有的人認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再繼續,從此嘎然而止,這叫斷滅論。有的人認為生命有個靈魂,它會一直不斷不斷地投胎,靈魂是不會變的,這就叫常,斷和常都是二邊,統稱為邊見,那麼因為他覺知無人我而一切皆是因緣貫穿三世而不停地滾動向前,不停地流轉,所以說他就遠離了斷常二種邊見,所謂破諸執見得定安,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定就說明什麼,得到正定,正定何以故?名為智慧,所以稱為正定。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覺知這種因緣,他只是一種定啊定力很深,這個叫作癡定,若執著也叫邪定,這裡所說的得定安是講的正定而安隱,好了,解慧開發。心生法喜,因為覺悟到諸法實相,有了智慧生起,就會心生法喜,所以法喜從哪裡來?從智慧中來,為什麼有時候有人聽師父講經聽完以後,哇,高興,非常歡喜,這就叫法喜,因聞法因知法因悟法而感到歡喜,這叫法喜。世界上有個很美妙的喜稱為法喜,這種法喜不同於我們平常吃了一個好東西那樣歡喜,好東西吃完了,馬上過不久他肚子又餓了,有什麼用啊?今年非常快樂地享受過一段時光,回過頭來再去看的時候,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是,如果我們好好修行,因為獲得智慧所產生這種歡喜它是不斷的,它可以帶上永生永世,它哪裡是世間這種粗俗的喜樂所能相比的,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想往禅悅為食法喜充滿這樣的人生境界。那怎樣才能獲得這些東西呢?必須去修行,必須解行相應,去實修實證方能獲得,憑空想像是想不到的。你不去修行,想真正地生起這種信心、增長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好,這個時候因為心生法喜自然不念世間之事,世間那些什麼可愛的東西對他來講沒什麼好追求了。前面是說到十二因緣,那麼他這種智慧明利的時候、善觀察因緣的時候,他也可以觀察什麼?觀察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樣細細地分別,去觀察它的因緣,也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無人我,離斷常,破諸行而執見,你能達到嗎?什麼叫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略微一說,五陰很清楚,色受想行識五種蘊,因為凡夫心執取的緣故,所以把這個稱為叫作陰,陰就是陰蔽,陰蔽、覆蓋使我們的光明覺性不能顯現,因為我們對這五蘊執取,所以五取蘊也稱為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屬於物質層面的東西,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身心層面合起來,我們平常就是把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聚合以為是我,執著以此為我相,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是細細的在禅定心中生起這種因緣善根發相的時候、因緣觀的時候,可以從因緣的角度去一一細細地觀察,推循三世這種因緣了不可得,因為它並無實體可有,而是緣起性空,乃至十二處,十二處指的是什麼呢?十二處,六根對六塵加起來十二。那麼十八界呢?三六十八,根塵識,根塵識分別根有六、塵有六、識有六,三六十八稱為十八界,這無非是把我人身心分成粗和細而已,大家理解吧?根塵識各六三六十八,十八界。比如識界:眼識、耳識,鼻舌身識、意識,對不對?比如塵,色塵,聲塵,耳朵聽是聲塵嘛,眼睛看是色塵,大家一一對應,就可以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所以把它進行界定細細地分別,其實它們並無界限,但因為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深入地觀察,所以不妨把它界定為十八界,一一界進行辨析推循,那麼這種因緣觀善根產生的時候,就能覺破因緣所生法,所以稱為因緣善根發相,這個智慧很重要,這個大家聯系一下七淨門和禅觀諸境中裡面有講到第幾種智慧談到這個覺緣智,對不對?覺察到因緣的產生。這個是相通的。
好了,再看第五種,五念佛善根發相。什麼叫念佛善根發相,看一下,“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發愛敬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或發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就讀到這裡,這裡說到一個什麼呢?念佛善根發相,實際上從這裡我們看到,依然是在未到地定中,身心感到空寂忽然憶念,這時候強烈地感覺到諸佛之功德、念佛之功德,為什麼這個時候會突然產生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之想呢?這個很正常啊,自己通過修行,佛性逐漸得到開顯,由此推知,那諸佛菩薩功德會是什麼樣子的?所以因為禅定修習得定的緣故,自然會生憶念諸佛功德這樣一個景像而不足為奇,當憶念起佛之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種種不可思議境界的時候,對於行者是有極大的加持力的,因為這個時候強烈地生起了對佛的愛敬之心,那麼三昧禅定自然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逸、無諸惡想,因為念佛有極大之功德,凡夫眾生若能憶念佛陀之功德,它具備有極大的加持力和消除罪業、增進功德的作用,何以故呢?因為諸佛世尊無量劫來修習菩提善根,生生世世回向給我們眾生,所以我們僅僅是念到佛的形象、念到佛的功德,其功德加持力都不可思議,因為憶念諸佛功德不可思議的緣故,會使行者的禅定三昧快速增上,而且他從禅定起來以後,自己會感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這是念佛三昧相的顯現。念佛三昧這裡也看出來了,這是什麼樣一種定境呢?他的心會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中,整個身心禅定境界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諸佛世尊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相好,這樣如此感應道交,念佛憶念不忘,所以稱為念佛三昧。這裡所講的念佛三昧指的就是念佛功德之三昧。
好,我們就說到這個念佛三昧,下面還有一種情況。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身心澄淨,這個時候出現什麼情況?對諸佛妙法產生覺悟之心,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等。“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這所謂六念法,念處就講四念處,正勤講的四正勤,如意講四如意足,根力講五根五力,覺道是講七覺知八正道,空無相無作講的是三解脫門,六度諸波羅蜜這個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波羅密,神通五眼六通這些變化神變等等無量無邊,一切法門這個時候會顯現出來,心開意解而得開悟,這個時候因為在禅定中修習止觀的緣故,靠自身心之體驗而覺知這些法的存在,這個我們今天就不一一地講了,所以說這裡面應該說細細地加以分別、廣為分別,所以是中應廣分別意思就是這樣,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故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裡面在總說前面這五種善根發相,這五種善根的發相都是因為制心一處的緣故,制心一處就是整個修行止觀法門的精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在佛的遺教經中有這樣一句: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大家當勤精進,努力修行,若心能得專一,就是今天所說的達至欲界未到地定,那麼如是止觀交修,則無量功德法門將由此開顯,這就是禅定止觀殊勝妙用不可思議的功德道力。好了,今天就先講到這裡吧,下面的我們下一次再講。好,我們作個結行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湧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獲得利樂唯一處,大覺教法久住世,
受持佛教聖者等,唯願長久如寶幢。
威德上師長壽永無盡,無邊有情獲得快樂福,
自他眾生積資斷諸障,願得捷徑大覺之勝地。
生生世世願遇清淨師,不離殊勝妙法恆受用。
五道十地功德勝圓滿,祈請速得金剛持果位。
大覺導師降臨世間處,教法如日普耀十方界,
受持教法僧徒相和合,教法長久住世願吉祥!
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講法的功德,我們三世所造及一切眾生三世所造的有漏功德,及諸佛菩薩三世所造無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連同我們自己的身體及所用用的一切受用物都聚集在一起,回向於法界無量無邊如母有情,願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究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如是發心作為回向,結束今天晚上我們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