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淨土宗行人在病中的修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宗行人在病中的修持

人們都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以此可以承受生活的壓力,並享有短暫人生中的一切,但往往事與願違,有漏的生理因素,總是或多或少會生疾病的。維摩居士在毗耶示疾說法,正是為了解眾生的實報病而權現的方便;天台智者大師立疾病為十境中的第三境。這些都說明了如何在病中修持是學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我們想要保有身體的健康,首先要在因地上克服致病的要素。致病的要素不外殺生、食肉、惱害眾生,及一切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當的修持方法,要克服這些業因,就須做相應的善淨之業,如放生、吃素、利樂眾生,及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依明師指示的正確的道品來修持。由於過去業果不斷地流逝,善淨的行因逐漸累積,慢慢地轉換舊業,福慧果報必能隨之到來,因此,就可獲得新的生機——生命的源泉裏注人了善淨氣的功德力,可使身體日趨健康,生命就會呈現妙樂與安詳。

對於淨土行人來說,身體的痛苦與死亡的恐怖,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因為淨土宗行人志在生西,是為了了辦此人生真實歸宿,究竟成佛的一大事因緣而修學的,所以不管壽天否泰如何,念佛求生淨土的信願是不會因之而動搖。由於身雖在娑婆,心已到樂邦,故對四大無貪執,對病相無縛染,心靈時時安住於佛號中。藉此一心持名的力量,就能產生三大效應:

一、由於佛陀願力,自性功德以及念力的不可思議,行人在一心念佛中,自然轉變了業力,消除了報果,開發了自性的功德。

二、由於專心念佛,對於痛苦的感覺及對死亡的恐怖,自然大大減輕,因為依靠佛號,使心靈常處於安詳之中。

三、由於一心念佛,調動了生命本源的智慧氣,抑制與轉換了身體報果中的疾病業氣,使生理重新恢復平衡,心境也更為清明開朗。

因有以上三個效應的關系,念佛的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度過了疾病的關口,同時也使淨業的功行大為長進,當然,不能一心念佛者是例外的。如果行人壽緣當盡,也可以藉病償還宿業,由念佛之力,重報轉為輕報,待業消智朗,臨終時承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接引而往生樂邦,圓證三不退,一生成辦修行大事。那麼,淨土宗行人在病中應該怎樣修持?究竟有那些典型例子可資參考?以下試就《淨土聖賢錄》中的五則例子來闡釋病中修持的方法。

例一、謝春華居士病中之行

謝春華,杭州錢塘人。禀性和直,與人無爭。事親至孝,未嘗忤顏。凡善舉,竭力相助,但不知茹素念佛。光緒十年,忽染蠱賬病,醫禱無效,呻吟待盡。有表弟朱全伯居士,久奉佛法,參叩知識。一日來謂春華日:「觀兄病苦,實是宿業,若不立大善願,念佛忏悔,恐難消除。」春華首肯,遂立願,終身戒殺放生,志心念佛。立願已,朱復教之,共念阿彌陀佛,四十九日為期。是晚,夢僧與一丸含吞之。既寐,覺腹中響動,連下數次,當即身安。不三日,病盡痊愈。自此信心懇切,念佛靡間,凡念佛,皆預之。光緒十五年夏初,偶染微疾,飲食少進,而念佛益切。至四月二十六日,夢見西方三聖,知是往生之兆。循告親友日:「將生淨土。」謂姚居士明齋雲:「二十八日我當西去,可來助念。」日:「二十八不暇來。」「二十九可否?」日:「二十九亦不暇。」復雲:「若如此,定於五月初一去,如何?」日:「初一當來送行也。」至期,澡沐更衣,面西端坐,謂諸子曰:「汝等若有孝心,念佛助我,慎勿哭泣。」既而諸友俱集,同稱佛號。約半枝香,舉手合掌謝眾。復仰目視空,若有所見,合掌向空,含笑而逝,後,異香數日不散。(淨土聖賢錄,下冊三編,第五十二頁)

謝春華居士雖具善性,能行眾善,但在未悟佛法真理前,不知念佛法門的妙用,故在蠱賬病中,醫禱無效時,只得呻吟待死,白其表弟的勸告指示,使他確立了信願,明白了「病從心造,還從心轉」的道理,所以立誓終身戒殺放生,這是轉業的第一步。他更能志心念佛,則以功德力消災厄增福慧,從根本處確立了道業。_由於四十九日的精進念佛,心力與佛力相合,感應道交,故在不可思議的本性妙用中,呈現了吞丸療病的奇跡。由於病去身輕,業消智明,故信心更為懇切,念佛修持也更為精進。五年後的再病,乃是業障最後的泛現,而他念佛益切,證明定力堅固,不因病而動心。現在許多人,乎時無事時,也能念佛,一旦障礙到來,則求之於他法。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怨,則《梁皇忏》。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因此,念佛須專心,要全體靠在一句名號上,方能得到成就。

臨終前的預感,夢中見聖及定中入聖境,是往生淨土的三預兆,而謝居士夢中見聖,內心清明朗徹,沒有顛倒執著之念,故能於後自在地擇定日期,可見生死已經自由。到了往生之期,他安詳地澡浴更衣,面西端坐,緩緩地付囑,猶如遠去旅游一般,這正是身心俱人聖域的妙趣。而後合掌、目空、含笑而逝,都顯示了一個往生者的自在神態,這對一般未真修淨土的人來說,更是功德妙行的溢露,留給人們信心和希望。

例二、馮日南居士病中之行

馮日南,號融午,廣東博羅人,馮達庵居士之父也。晚年,老病交迫,厭娑婆苦,遂發心念佛,求生樂國。自是:六字洪名,或聲或默,未嘗間斷。夢寐之際,時見佛光。民國甲子夏,老病益甚,起坐須人。秋七月笙,病忽療,苦況賴減。十六日,空中現大蓮花,絢麗莫可方喻。十七夕,謂家人日:「予淨土資糧既具,明日去矣!汝輩好自努力。」翌日,家人進午粥。又日:「好好,啜此即西歸。」至申時,感三聖現前,亟呼兒曹頂禮,時精神固甚清晰。繼續持佛號彌殷,家人更番助念。夕陽垂暮,氣息漸微,安然化去。時舉體溫暖異常,容貌歡笑,轉增光澤。數時漸冰,頂上騰騰猶熱,年七十七。(《淨土聖賢錄》,下冊三編,第七四頁)人到晚年老相摧,未病也是苦三分,何況是老病交迫?而天下人能知壽命無多,早脫輪回的又有幾人?因為人們依無明妄執,執此有漏幻軀,不悟生命無常,娑婆苦多,若及時回頭,返奔家鄉,則永絕流轉,捷登不退。馮居士能在老病交迫之際,深厭堪忍之苦,遂即發心念佛,脫此五濁惡世,欣求極樂蓮邦。猶如在黑暗中,導向光明的去處,在生死大海裏,乘上了慈航,駛向彼岸。

既有信願,又能無間地念佛,正是符合淨土宗的宗旨。由於至誠懇切,念佛相應,妄心漸歇而心鏡初明,故在夢寐之際,時見佛光。此光不從外來,不從內出,妙明天然,不現而現。後病甚是業力逼到極點之時,「病忽療」,則為業消苦盡之際。由此可知,我們如在病痛苦極之時,應明白乃是業力償報的頂點,能以念佛力熬過此刻,終有光明美妙在前頭。馮居士病療後,聖境也隨之現前,「空中現大蓮花一,正是親人聖境的現量。而此聖境,雖有不有,無生而生,即心即境,心境不二。明告、啜粥、安詳的神態可掬,三聖現則再呈妙相,神清而智朗,心淨與土淨交映。安詳逝去後,體溫、歡笑、光澤及頂上猶熱等,皆是往生的象徵,所謂有真功德必有真妙相。若非淨業功成,怎麼能如此安詳妙樂?又怎能如此輕松撒手便去?

例三、王燕濟居士病中之行

民國王燕濟,浙江鎮海人,業農。性樸實,無嗜好。癸亥春,年七十七。其堂侄王春生,笃修淨業。燕濟一日至春生之佛堂中,默念佛號,忽聞琉璃燈爆發聲,視之,燈上現金色佛身。由是驚喜深信,日至其佛堂課佛三萬。甫二月,竟能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夜間常覺一片光明,因而持念益切,旋患足腫、眼痛、氣喘等症,乃在家持念,增至三萬聲。甲子冬,又日失明,課稍辍。乙立春,目復明,因感佛佑,雖腫、喘轉劇,而淨課益謹。潤四月望,夢見莊嚴樓閣,門皆鎖,叩門鈴得入,頓見大光明,地廣無涯際。內有頂放毫光趺坐者數位,酷肖西方三聖等像。次晨召其侄日:「余夢游勝地,莊嚴光燦,非可以言語形容,予志決矣,望各奮勉。 一由是日夜持名,惟喘極痛甚時,稍歇而已。是月二十九日,夢見二人導至一池令浴。次晨見一老者,隨二童子,秉燭來近。至午刻,異香滿室。五月朔,告家人日:「吾當拜佛去矣!一至戍刻,念佛而逝。逾三日入殓,頂門猶溫。(《淨土聖賢錄》,下冊二編,第八十頁)

一個修行人,應具有樸實無偽,平心正直的心地;應淡然處世,一物無所好,方能在清淨道業有立足之基。王居士夙有善根,品格本高,所以他在初念佛時,就蒙佛加被,見到了燈上的金色佛身,從而喚起宿世學佛的因地本願,確立了信願求生的大志。爾後,只用了兩個月的精進念佛,就達到一心不亂,證念佛三昧,更可見他在念佛時,深合法門要妙,既不回憶過去,也不攀緣現在與向往未來諸事,一心靠在佛號上,念念相續,綿綿密密。當念到了了分明,一念不生之際,自然進入了念佛三昧的真境。由於證人三昧,心地開朗,妄惑漸消,故在夜間常覺一片光明。這些真實的道驗。使他修持更為精進。因此,由深切的念力,擊發了無始來的業習種子,引起生理的病變,故有雙目失明諸疾,此時他課誦稍辍,正是養其神而入於寂,在靜定中,深入真境,轉變業種,去諸報障。因內有道力,外感佛佑,雙目旋即復明。而腫、喘未去,可知余業未盡,而他再提洪名,勇往直前,打破生死牢關,捷登西方樂邦。初次夢見聖境,是預示生期將近,乃淨業功就的表現。王居士病中日夜持名,可見念力極強。而後夢人浴池,是業垢消除的象徵;親見來迎,是往生緣熟的道交而異香滿室,明告而去,三日猶溫,也都是自在往生,吉祥美妙的功德相的表現。

例四、何太夫人病中之行

王母何太夫人,王孟范居士之母也。年二十,歸王,事姑孝。民國丙辰秋,亡夫,夫人痛不欲生,常州治開和尚為說法要,由是虔修淨業,求生西方,日有定課,七年如一日,辛酉、壬戊兩年,大病涉危,雖臥疾半載,而淨念益虔。癸亥春,舊恙時作,語孟范曰:「欲修淨行,當自斷俗緣始。 一遂於七月杪,寄居寺中。八月,自知不起,罄其衣飾,命孟范為之變價作佛事。遂延寶一法師,為說三皈,法名顯憶。復延比丘晝夜念佛,王母亦隨念不辍,十一月初九夜,語孟范日:「學佛之人,無所謂死,我若去時,當虔持佛號,毋戚悲以亂我心。汝亦努力精進,蓮池會上相見有期,爾時方為真實眷屬也。」至二十七日丑初,自合掌持佛號,其家屬及寺中比丘三十余人,同聲助念。歷二時許,聲息漸微,仍說偈日:

累劫種蓮因,今生還成熟。

務將諸外緣,斬盡不相績。

慈彼西方聖,垂手來接引。

從此生蓮邦,誓度諸眾生。

言訖,含笑而逝。至次日,手足柔軟,頂門猶溫。(《淨土聖賢錄》,下冊三編,第一四O頁)

修學淨土法門,定課修持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悠悠泛泛的持念,往往散心多而定心少,雜染多而清淨少,故難以成就。如能定課修持,從少念到多念,從外出聲念到心念心聽,從心跡有作到心神元音內照,更進而從有念的能所對待,直人絕待無念的真性真念中,則淨業必能大成。何太夫人七年如一日的堅持定課,是須毅力與奮勉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大病瀕危之際,仍能「淨課益虔」,可見道心之堅,而修學亦甚得法,否則必難以為繼。病愈而復發時,即寄寺修持,乃是清淨專修,預備生西的極佳辦法。而捨衣飾、作佛事、皈三寶、延助念等,皆是離俗者求往生的資糧。明智的付囑,妙湛的偈頌,都顯示了內心修證的真實,西方在即,含笑而逝。我人淨土,淨土人我,唯心之境,殊勝之道,的確是真實不虛!

例五、張媪病中之行

張媪,揚州束關人,性淳厚,與人無忤。早寡,乃長齋念佛,求生淨土,精勤懇至,三十年如一日。民國某年秋,忽遘風痺疾,纏綿牀笫,日以增劇。入冬,勢益殆,病中念佛,晝夜不辍。有來問疾者,辄搖手日:「勿妨我念佛也。」彌留時,家人環侍榻前,見其張目外矚,若有所見。詢之,則日:「有一大人,湧現虛空,身黃金色,放大光明。」言已,念佛轉憊,復囑諸人助念。頃之,聲漸低微,奄然遂逝。(〈淨土聖賢錄〉,下冊_三編,第一六六頁)

淨土法門重在離愛斷欲,一意西歸,而要到達心地純淨之境,須長期修學,力革習氣,由量變和質變,臨終方有保證。張媪三十年如一日地精勤修持,已種下了淨土往生的深因,資糧已具,道果當可獲證。而病中工夫不失,晝夜不辍,更可謂定力堅固,信願不移。如此用功,進步最速。世人往往在病危時;業種翻騰,平時念佛工夫,及所學教理,不知何處去了,心中妄念紛飛,習染不斷,所謂將生死大事,柬諸高閣,那還有甚麼念佛的真境現前?可見透過病境是一件極難的事。張媪因為平日積累深厚,方有病中勝進的真實妙行。問疾止之,乃是病中無間念佛的關鍵,否則干擾太多,必失正念,欲情或將再起。見聖境而知生西在即,故束念一心,念佛轉急,生死關頭,唯在此一著。助念,可助心力不足,內外相資,聲心相依,則往生之樂可增。奄然西逝時,雖然沒有聖境講述,可知必是乘佛光而入妙蓮,殊勝豈可思議!

淨土法門,至廣至大,至圓至妙,是末法時代最好的修行捷徑。而病中之行,又是使人速除業障,速證妙樂的最佳時刻。蓮池大師曾說: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雲:「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因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因此,我們不要辜負了疾病之境遇,應慶幸有此鍛煉消業的絕好機緣,試一試自己的工夫究竟如何,在臨終神識遷居之際,是否真有把握。以上所錄五則病中行例,謹作淨宗行人在病境中參考。祝願諸位暢游彌陀願海,透過疾境,神棲蓮邦,圓心道果。

 

 

上一篇:楞嚴悲華法師:什麼叫學佛修行
下一篇:楞嚴悲華法師:久違的慈音大愛——彌勒信仰及淨土介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