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楞嚴悲華法師: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人生要常念無常。

學佛要歡喜自在。

生活要規律潔淨。

 工作要認真負責。

做人要堂堂正正。

待人要和藹慈憫。

學習要廣大聞思。

 修行要念茲在茲。

參禅要萬念俱灰。

念佛要念念分明。

修法要持之以恆。

 活動要未雨綢缪。

做事要有條不紊。

說話要清楚明白。

身體要放松自然。

 動作要小心謹慎。

心意要專注清醒。

吃飯要少語念住。

睡覺要明想入觀。

遇緣要正念現前。

說法要無有希望。

領眾要沒有私心。

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嚴悲華禅師2005年4月17日講於彌勒講堂

剛才在前面,我們略舉了十點,可以叫做傻瓜式的修行方式十要。既然是傻瓜式的修行方式,也就沒什麼好商量的,與其很聰明地去做,不如傻瓜式地來做。其實,往往是傻瓜式的修行很難。

接下去,再給大家講:瑜伽二十二要。“瑜伽二十二要”貼在大雄寶殿的那個大柱子上,已經貼了很久了。有沒有人去認真地看和記?我想,能夠把這個二十二要背下來或者印象很深刻的人不多。在論壇上也有,大家打開論壇。在禅師傳語裡面有“瑜伽二十二要”,是置頂的,大家看一下。下面講解“瑜伽二十二要”。

什麼叫瑜珈二十二要?一個人和佛法相應,這就稱為瑜伽,它有二十二條要點,這二十二條要點分別對修行的二十二個方面做了最凝煉的講述。我們今天來學習它、記住它,必須明白它的要點和含義。現在略作解釋。好,第一句話:

“人生要常念無常。”人活著就要經常想到無常。一個不想到無常的人,他不會修行。什麼叫想到無常?想到眼前這一切終將消亡、一個也留不住;想到不管是什麼,他最終將逝去;想到我們這一生忙忙碌碌追求的東西也都是無常。再艱難的命運、再痛苦的果報,都是無常。你不必過於擔心什麼,它會過去的,都會過去的。幸福的時光,再美好的時光,再難得的因緣,也是無常、轉瞬即逝。所以,你要緊緊抓住,要十分地珍惜那寶貴的人生。對不對?你不要虛度它。比如說吧,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上師來修行佛法、聽聞佛法,你要想到這是無常的,如果你當下不珍惜,機會很快就會逝去,想抓也抓不住。你能想到這個,就會感到恐怖,就會珍惜眼前。想到好的,要想到無常,想到不好的呢?也要想到無常。人生中種種境遇,不管天大的、多麼悲慘的命運,亦是無常。當果報受完的時候一切都要結束。所以,縱然你現在身陷地獄中,如果你還能有知覺的話,你也不必憂慮,因為地獄的痛苦終將過去。你不要過度憂慮,它是無常的。所以,想到無常非常地重要。一個人如果常念無常,他就會修行,他就會真正明白為什麼我要來學佛,他就自然而然地會讓自己精進修行。好,第二句話:

“學佛要歡喜自在。”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是告訴你學佛要有正確的動機。因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煩惱。人生有苦是因為有煩惱,去除煩惱當然得歡喜自在。所以,你學佛的目的和動機不要搞錯了。學佛要歡喜自在地去學。那什麼樣的情況他不會歡喜自在的去學呢?比如說,他想求一種歡喜自在,他認為我學佛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比如說,有的人認為我學了佛我就可以很聰明呀,請問,你聰明了干什麼?又比如說,有的認為學了佛就可以很清淨了,你那麼喜歡那種所謂的清淨嗎?有的說我學了佛就可以賺大錢了,你富了做什麼?這些都不是學佛正確的動機。所以說你懷著這樣的心去學佛,就不可能歡喜自在。學佛要歡喜自在,也不是說我虛偽地整天到晚笑哈哈,心裡面苦得要命,臉上卻樂。對不對?很多人經常都是這樣的,對不對?內心苦得要命,臉上卻十分燦爛。你這是干什麼?完全沒有必要,裝出來的歡喜不是真的歡喜。學佛要懷著歡喜心去學佛,一定要歡喜。學得歡喜自在原因何在?因為學佛的動機是對的!因為學佛是為了去除煩惱,煩惱漸漸輕微,當然也就越來越來越歡喜自在。

“生活要規律潔淨。”很簡單,修行的人首先要安排好你的生活。你的生活要規律化。你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你一定要給自己抽出一段時間專門來修行或者學習。起碼,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你這十分鐘、十五分鐘它是最純潔的,他是純粹用來修行的,而且要形成規律化。一定要堅持規律化,規律的修行比你一開始非常勇猛或者是非常懈怠都要來得好。打個比方,你想使你的手臂變得很有力量,就必須堅持每天到井裡去打水,對不對?每天堅持的打三桶的水回來,過了一段時間,你的手臂就非常有力量了。反過來,你晚上鍛煉這個手臂,一個晚上打了幾十桶水,打到半夜三更,累得躺倒在地上,請問手臂會變得很有力量嗎?不會的。你今天早上去打了二桶水,過了半年你再去打三桶水,又過了半年,你又打好多桶水。請問,你的手臂會變得很有力量嗎?絕對沒有力量。可是你每天堅持地打這三桶水,你不但打水的動作越來越熟練,而且你的手臂力量也越來越大,對不?所以,修行必須要生活有規律,持之以恆。把生活規律化,修行規律化、安排妥當了,而且生活還要潔淨,要純潔,要清淨,不要過那種糜爛的生活,這點很重要。生活如果能達到規律和潔淨,那這個人就能修行了。這是修行者的生活態度:規律而潔淨。那什麼樣的生活是不潔淨呢?整天到晚跑去搓麻將——,什麼樣生活不潔淨呢?過糜爛的生活,天天到晚聽靡靡之音——。怎麼樣生活不潔淨呢?有了錢就到處賭——。什麼樣生活不潔淨呢?晚上沒事干到處跑,在城市中游蕩、尋找刺激——。什麼樣生活不潔淨呢?偷偷摸摸的干一些壞事,見不得陽光——這都叫生活不潔淨。總之,要有高尚的生活。生活不規律潔淨,身體會壞,神志會不清,一片混亂,一事無成。這是第三點。

“工作要認真負責。”這個為什麼和修行也有關系呢?因為修行本身也是一種承擔,也是一種工作。要全神貫注地去工作,要負起責任來,不要有頭沒尾。為什麼?因為修行他就是一種工作。一個會工作的人,他就會懂得生命的意義。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福音。一個人哪怕他再笨,如果他能夠投入到勞動和工作當中,這個人總是有救的。因為勞動和工作本身就有價值。在工作和勞動中,在您圓滿地完成勞動和工作當中,一切佛法的要義都顯現出來了。這點你要認真體會,一個工作做不好的人,他絕對修行是修不好的,你相信嗎?一個修行修的好的人,他承擔一項工作,他肯定是好的,肯定是非常認真負責的,這個道理是相通的。這個稱為第四要。第五點:

“做人要堂堂正正。”這點不容易。堂堂正正的、亮亮堂堂的、正直無私的,你要想成為一個修行人,要想瑜珈相應,這是第一步。先做人,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什麼樣是堂堂正正的人?不說謊話,不拐彎抹角的去求得他自己的利益。他擔得起,他能拿得起、能放得下,他仗義,他不讒媚,他也不屈服於某種YIN威,他不怕因為自己的堂堂正正所謂得罪他人,他也不怕因為自己的堂堂正正就使自己在別人面前看起來很傻。不!他就是堂堂正正、亮亮堂堂、非常正直的。這種人他是有信念的,他沒什麼好相信的,他只相信因果,他相信正直無私的人是得到善的回報的,他相信說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那才配做個人。好,再看下面:

“待人要和藹慈憫。”這是講如何待人。為什麼如何待人跟修行也有關系呢?因為修行不是自我的,一個人修行絕對不是只有他自己在修行。宇宙萬物因緣而生,人與人形成一種共業,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出一個完全與他人脫離關系的人,不可能!你躲到深山老林去也跟人有關系,你這世沒有關系來世還會見到人,不可能的,沒有獨立的人存在。待人就是講你的心地,心就是佛,你如何待人也就是如何待佛!因為每個人他都是佛,你也是佛,可惜糊塗了、不明白了。我們平常怎麼待人的?是和藹的嗎?是充滿慈憫嗎?你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平是多麼可貴嗎?你覺得對人態度和藹讓人生喜悅心——你覺得這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嗎?你能用慈心來面對他人、把愛給別人嗎?你看到別人受苦,你懷著悲憫心去救拔他嗎?所以說你待人能不能做到和藹慈憫呢?——這個是很困難的。我們平常並不和藹慈憫的待人,當別人說的話違背自己的利益,當別人的觀點和我們不同的時候,當別人的形象、別人的言語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當別人指責出我們的毛病的時候,當別人誤解我們的時候,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當別人抱怨我們的時候,我們還對人和藹慈憫嗎?就不會了。但是如果你能不管遇到什麼人,都能有一顆和藹慈憫的心、平等而待,那麼你的心就會遠離種種的過患。你就會明白,一顆平常的心他就是佛的心。因為他沒有更多自我的維護、沒有更多自我的掩飾,他不向別人表白他自己,他也無須向別人證明自己,他更不可能希望增強自己而勝過他人讓別人感到羞辱。他一定是個和藹慈憫的人。所以待人就是修行,因為待人顯示你的心,而心就是修行,修行不離心。這是一種對治!誰能夠和藹慈憫的待人呢,誰將成為修行者,他就與佛道相應,所以名為瑜珈。

“學習要廣大聞思。”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首先,學習有二個要點,一個是聞,一個是思。聞是聽聞,思是思維。聽聞有很多種方式:一個是隨機的聽聞,一個是專門的去聽聞;一個是從善知識身上聽聞,一個是從一般人身上聽聞;一個事先有准備的去聽聞,一個事先沒有准備的聽聞。思考:一個是自己靜靜的坐在那裡去思考,一個是自己在行動當中去體會去思考,一個是與別人談論中去思考。這都是思。那麼學習為什麼要廣大的聞思呢?這“廣大”兩個字就是第二個要點,聞思必須寬廣。聽一件事情不要只聽一邊、只聽一半,你要完整的去聽。聽,聽個透;想,想個透。學習要廣大,只有通過廣大的聞思,你的心量才會廣大,你心量打開才能進行廣大的聞思。那麼這個廣大的聞思才會讓你真正的學而有益,否則你的學習非常的局限。如果一個人的學習,他總是以他喜歡或不喜歡來學;他覺得重要他就學,他覺得不重要他就不學;他喜歡這個他就多聽,他不喜歡這個他就不聽,那這樣的人聞思就不會廣大。他不可能產生聞思的利益,因為他對事物的了解是很片面的。所以學習要廣大聞思,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學習要廣大聞思是講:你學習的心量和視野要寬闊。但他是不是說,我們學習的時候好比到這個中學去讀書,上午在一中去讀書,下午就在二中去讀書,然後到晚上就跑去三中讀夜校了。這樣不行,是不是?我們這段時間的修行,聽這個法師說法,然後再聽第二個法師說法,然後再聽第三個法師說法,這就叫做廣大聞思嗎?當我們依止了一個上師,依止一個,依止二個,依止三個,依止四個,這就叫廣大聞思嗎?不是,這不叫廣大聞思,不是這個意思。廣大聞思的意思是你的心量要廣大,你的視野要廣大,你的聞與思的深度、廣度都要擴大。接下來:

“修行要念茲在茲。”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修行在當下。任何東西離開當下將毫無意義。有人說不對呀,很多事情不是當下的,比如說昨天發生的事情,怎麼是在當下呢?那我想問你昨天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已經沒有意義了,那麼昨天的事情延續到今天,就是當下。前生有意義嗎?前生沒有意義了,所謂前生就是今生,當下就是。那未來呢?也一樣的,未來是從當下開始的,當下就是。你不要離開當下的因緣去談所謂的修行。如果你在思維佛經玄妙的道理,卻離開了當下自我的心,你去領悟他,那是毫無意義的,沒有這樣的佛法。佛法就在當下,因此修行要念茲在茲,這點大家要細細的體會。你要想證悟涅槃,你知道嗎,怎麼樣才能證悟涅槃?就在當下證悟。你在當下深入下去,認知了當下的生命實相,就證悟了涅槃。所以說通過看經書,通過玄思苦想,可能證悟涅槃嗎?不可能。通過修習禅定,達到非常高的定境,就能證悟涅槃嗎?不可能。通過互相的比較,反復的思維辨別,就能知道什麼是涅槃了嗎?不可能。那麼怎樣才能證入涅槃?就是進入當下、深入當下,覺悟當下發生的實相,最終圓滿的認識到在當下中所顯現的實相,就是證入涅槃。所以修行要念茲在茲。為什麼修行念茲在茲可以得到道果?因為道果就是念茲在茲,就是當下。我們修行六度為什麼能成佛?因為在佛性當中就存在著六度的品質,當我們修行六度圓滿的時候,我們就會成佛,因為佛就是六度圓滿者。所以說我們今天所講的修行是因該果海,果徹因緣。為什麼我們念佛能成佛呀?也是這個道理,念佛就能成佛,因為我們是佛。念茲在茲是名為修行,這裡面還有很多意思,我們為什麼要念住呼吸?我們為什麼要稱念一句佛號?我們看經書為什麼要在身心中去領悟經書的妙義?我們與人說話的時候為什麼要進入當下反觀?這都是念茲在茲。念念不忘。

“參禅要萬念俱灰。”這略為提示一下,為什麼參禅要萬念俱灰呀?參禅就要完全的放下,你不能完全的放下一切,放下那些哆嗦的東西,你怎麼可能參禅?萬念俱灰,一切的欲念全部停止,什麼都不干!單單提起一樣來參禅,才能參得透。所以所謂參禅者,根本不是大家平常那樣去看一些經書,今天看了《楞嚴經》想了第一段,明天又看了《圓覺經》又考慮第三段,後天再看《華嚴經》,然後再後天他又看了《金剛經》。不是。為什麼?因為你看經書欲念不斷、思維不斷,這不叫參禅,禅是參出來的,不是看出來的。參,去參詳這個禅,必須做到萬緣放下、萬念俱灰。就象過去叢林中參禅,以七為期,放下一切,單單提起一句佛號,單單提起一個疑情,參下去,參到山窮水盡、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個稱為參禅。那麼為什麼這裡要講到參禅要萬念俱灰呢?為什麼他是瑜伽修行的二十二要呢?那麼,參禅不是說只是一個法門嗎,為什麼要成為瑜珈二十二要之一?而瑜珈二十二要是個廣義的、普遍性的東西啊,並不指一個單一的法門啊。其實也不然。一切修行都是為了要參禅,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參悟佛法,那麼參悟佛法,要想證得佛法,也就是一個參禅,對不對?禅就是佛,參透禅就是參透了佛。所以說這種專注一念、精進不斷的行持是多麼的重要。好,下面且看:

“念佛要念念分明。”(這些我要很快地講)念佛要念念分明,很多人認為念佛就是念個佛號,所謂“持名念佛”。念佛的要點是什麼?念念分明。你每念一句佛號都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地反觀內照。所謂的象印光大師說的那樣耳朵要清清楚楚的聽,心要清清楚楚想,明明了了,口舌還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都是念念分明,這就是念佛的功夫。念念分明,乃至到念而無念,然後泯去能所之對待,當下證入念佛之三昧。念佛要念念分明就是要點。其實修行人天天就是在念佛,念覺性不斷,增強覺性不斷名為修行人。故念佛要念念分明這是瑜珈二十二要之一。我們每天都在念佛,持一句佛號也好,也是為了讓我們的心分明、專注;你用觀想的方式念佛也好,也是為了讓我們心生正念,建立我們這種禅修的對境來緣於我們的心來進入專注與分明,還是為了分明——了了分明。那麼在了了分明當中區別出不同的層次,這就是一個過程。有人說我只知道我的心念如何生、如何滅,那這樣就能開悟嗎?回答是:如果你已經知道了念頭如何生、如何滅,然後再往裡面照,照到無生處、無滅處,那就是開悟。所以念念分明,這是一條通途,所謂念佛者要念念分明,這是他最要緊的地方。這裡說到念佛是一種功夫,不涉及到念佛的信願。那念念分明者,也是信願行要念念分明,也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要念佛要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謂的要清清楚楚的念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在心心念念當中去求個分明。這個大家細細體會,在實際的做功夫當中去明白這個要領。好,接下來:

“修法要持之以恆。”我們講的修法,其實很簡單。比如你受持一個法門,是持咒,還是念佛號,還是磕頭頂禮,都要持之以恆。這個就不多講,前面講到生活要規律潔淨的時候有講過,堅持到底、恆常不變的去行持才會產生效益。這個道理就如同是鑽木取火,如果你不堅持的去鑽下去,它是絕對鑽不出火來的。你鑽兩下又停了、再鑽兩下又停了,這火絕對是不會被鑽出來的。所以你要緊加錐猛加鞭,堅持不斷的持之以恆下去,這個就象不斷地鑽木取火一樣,火焰必然的會生起,否則不可能。好,下面講到具體的做事:

“活動要未雨綢缪。”比如說我們做活動,就說今天要開始修法吧,那就要做好前行。又比如說今天晚上要聽法了,就要做好一切聽法前的准備。今天我們要出去辦一件事情——也要事先預謀好,正所謂未雨綢缪。古德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點很重要,非常重要。我們平常很多時候做事情都會臨時手忙腳亂,就是事先准備不充分的緣故。我們平常修行為什麼不得利?也是因為准備工作做不好。為什麼我們今天聽經聞法之後,好象什麼也沒聽進去?都是因為准備工作沒做好。所以說活動要未雨綢缪,這就告訴我們怎麼去做事,如何去安排一樣工作,如何去完成一項任務。

“做事要有條不紊。”這講我們具體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要注意主次分明,然後呢,按照條理不紊亂的行持。所以,你能夠做到做事情不慌不忙、有條不紊,這就是修行的功夫。如果你只是隨著自己的感覺、隨著自己的情緒在做事情,那你肯定做不好事情。如同說打坐打一座,這也是做事呀,你能不能有條不紊地修好前行、修好正行,修好結行,然後一條一條地來觀想,按師父所開示的修法的要點認認真真的做去,這就體現出了你今天打坐能不能修得好的要領。我們經常做事是毛毛糙糙的,一個做事毛毛糙糙的人,你說他修行很細致很到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說話要清楚明白。”其實沒有太多的要求,我們人與人之間經常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說話說得不清楚、不明白。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心裡沒想清楚,我們嘴巴要說。有時候我們說給別人聽也不知道說什麼,偶而有一句沒一句的。別人不知道你要說什麼、不明白。那麼說話不清楚、不明白呢,可能對人就有一種欺騙性。是不是?你為什麼說話說不清楚、說不明白呀?要麼你很懶,你不會考慮到你說這句話別人聽了會怎麼樣。所以說話要清楚明白。是的,說話要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這還不都是為了清楚明白嗎?對吧?!說得清楚明白了,你的內心也自然就清楚明白了。一個人說話說不清道不白的人,他的心也是說不清道不白的。當你把這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不對?因為言為心聲,所以說話說得清楚明白,就是要讓你的內心變得清楚明白。好,再來看:

“身體要放松自然。”這是修行的要點。整個禅修的要點、身體的要點,就是放松和自然。把你緊張的心情放松。一個人為什麼會緊張?在乎自我形象、在乎成敗得失,他必然會緊張。一個人為什麼不自然呢?因為他在造作,他想樹立一種形象,他在造作,所以他不自然,他甚至獨自一個人在屋子裡的時候也不自然,因為他不自然習慣了,他在別人面前不自然都成習慣了,所以當他打坐的時候他也是那麼很不自然。你看很多人,一坐下來……總有一種什麼感覺呢?他在做秀。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要做秀。這種業習根深蒂固埋藏在心中,成為修法的障礙。所以身體要放松自然,這也是禅坐,也是一切時的修行,因為修行就融合在平常生活當中,觀察一舉一動。要把這個視為至要——放松與自然。我們人的身體其實經常是處在緊張狀態,所以用放松來對治,就會達到不松不緊。我們人太會自我造做、自我表現了,所以說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我們必須調整它,進入放松與自然。而這樣的身體狀態就會引致你的心也進入放松自然。心放松自然了,不再死死的執著抓住什麼東西了,那麼心的本體面目就會顯現,所以身體要放松自然成為瑜伽修行之要。他與實相是吻合的。好了,下面再看:

“動作要小心謹慎。”這點很重要,為什麼動作要小心謹慎呢?你知道嗎?你平常動作有沒有注意要小心謹慎?你平常動作在干什麼?對不對?很重要的!當你動作變得小心謹慎的時候,說明你的心開始變得小心謹慎。如果你的動作小心謹慎——你正在念住當下。你通過讓你的動作越來越謹慎、越來越小心,走路、行動,行、住、坐、臥,你讓你的動作越來越謹慎。就如同你在持戒,戒條那麼細,一條一條細細的觀察自己不要違背。其實在你執持這個越來越微細的戒條的過程當中,你的心是不是變得越來越細?而你的變得心越來越細的時候,那正是你趨向開悟的時候。所以一個經常動作毛毛糙糙的人,只能說明一點什麼呢?說明他的心是毛毛糙糙的。一個動作能夠小心謹慎、清清楚楚的人,請問他的心清楚嗎?就是這個道理。好,這個也稱為是瑜珈二十二要之一。再看下面:

“心意要專注清醒。”這個講到我們的心意,什麼叫心意?我們心的意願,我們的心態。平常要訓練什麼呢?要做到專注和清醒。我們平常不是這樣的,當我們欲望糾纏的時候,心情或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早就忘記了專注和清醒,我們根本不願意清醒。在心情煩悶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跑到的迪吧或音樂吧裡去,或者是想找個人說說話,或者是罵人罵一下,或者怎麼發洩一下。總之,以發洩為第一、放逸為第一,他不會想到清醒。他不會說來內觀、返觀一下說我在干什麼,不!他絕對不干,因為一旦他變得清醒再反觀內照的時候,這種情緒就會消失、他的欲望就會消失。他的欲望就會消失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很沒趣,他想尋找刺激也就不可能了。所以說他本能地排斥清醒。另外一點呢,心時常在散亂當中,所以他不會去專注他。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經常這樣,對不對?心裡面也是拿不定主意,到底往前還是往後?從動作到心靈都是這樣的散亂不安,他平常沒有去訓練這個專注的能力。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堅持修行、堅持念佛、堅持早上五點起來做功課,這都是為了什麼?為了訓練你這個專注的能力。而專注、制心一處他才會產生清醒、才會產生清明。這也是修習禅定的止觀兩個個要素。我們通俗的講就是專注和清醒。這是講我們的心意。要讓我們的心回到專注與清醒的狀態,這是我們禅修的目的。這樣做稱為瑜珈,因為這樣心就開始與道相應了。好,看後面:

“吃飯要少語念住。”這點很重要,我們特別是中國人,什麼東西都在飯桌上進行,只要是有中國血統的幾乎都有這個習氣,哪怕他跑到美國、跑到澳大利亞,只要他是中國人他還有這個習氣,都喜歡在飯桌上解決問題。您看到我們寺院來的同修,大家修行最勤奮的舉動就是圍在廚房轉。對吧?這我一點都沒說假的。我看了這麼多來到寺院要修行的,廚房幾乎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不知道為什麼他老圍著廚房轉。這廚房裡面奧妙無窮啊。哈。大家圍在一起不寂寞,叽叽喳喳滿天都是聲音。吃飯的時候他還要研究一些事情,對吧?起碼你要做到少語,言語少些,不要一直說話。念住它,念住什麼?念住你吃飯,清清楚楚的吃飯。所以你能夠在每天日常動作中修行,你看每天要吃三餐飯,有的人晚上還要吃夜宵、還要吃零食,其實他花在吃飯上的時間不少哦,如果他吃飯的時候他不修行的話是一種浪費——極大的浪費!可是他吃飯的時候如果能做到少語念住的話,這個人的修行品質很快就樹立了。所以說吃飯很重要。孔子說過:食色性也。吃很要緊——修行也一樣。好了這是瑜珈二十二要之一。我們來看:

“睡覺要明想入觀。”睡覺要明想入觀什麼意思呢?要明想、做光明想,不要做黑暗想,這裡面有二層涵意。不單單只是說,你在睡覺之前要觀想上師三寶放光攝受你,或者按照密法上修證所講的在喉嚨處觀想白光還是紅光呀,這個我們現在不說。總而言之是一種光明想,要一種清醒之想,不是迷迷糊糊地入睡。所以,我們教導說每天入睡之前一定別忘了檢討一下自己。你要想檢討自己肯定要返觀內照。所以說它是一種明想。不要讓自己懷著貪欲嗔恨的心入睡,這也是明想。為什麼?因為貪欲、嗔恨、愚癡、疑,這都是什麼?這都是黑暗的,黑業、黑暗的心,所以不應該懷著這樣的心入睡,要去除這種罪惡的黑暗入睡。就象佛經上說的,這些貪、嗔、癡、慢、疑是睡蛇,是毒蛇,如果你不去除這種心入睡的話就如同你抱著毒蛇入眠。明想入觀的意思就是這樣的,進入觀照、要明想而觀。這裡面有二層涵意。一個做清醒光明想,配合種種修法,等等。一個是什麼?就是要去除雜念來入睡。所以,大家要注意呀,睡覺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功夫在睡前,在你馬上要入睡這一刻,這前面這一段時間非常重要。你今天懷著什麼心情去睡,很重要很重要。很多人不重視這個,睡嘛就睡著了,那麼他晚上做夢中就無法打坐,沒有對治力。你要想在晚上睡夢中最終能修行,除了白天要努力修行外,臨睡之前要有個意念說:哪怕我這樣睡覺我也要修行,希望把我的明覺帶入睡眠中。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夢幻瑜珈的修法。所以大家先體會這個,先養成這個習氣:睡覺不要迷迷糊糊的去睡。要明想入觀,這講的也是修行,再看:

遇緣要正念現前。這個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心經常偏離歸依,經常生邪念,所以說遇緣的時候,各種各樣的緣出現的時候,比如說遇到這個人說你好話、說你壞話,或者說今天突然又碰到什麼,你一定要正念現前,你不要忘了你是三寶弟子,你是修行者。遇緣要正念現前,就是要時時的提起來:我是一個瑜珈行者,我一定要有正念現前,這非常重要。正念很簡單,經常這麼想,經常這麼思維,他就有正念了。那麼正念從哪裡來,比如說從佛陀的經語裡面來,從我們所修行的功課的瑜伽句裡來,從我們平常的聽經聞法所聽到的佛法裡來,哪怕你念念不忘這句話,它也是正念現前。遇緣的時候,正念現前非常之重要。我們遇緣往往沒有正念,往往就會造很多的罪惡。你比如說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念,那布施又有多大的功德呢?我們甚至錯過布施的機會。我們進入打坐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念,我們又如何打坐呢?再舉簡單的例子,我們過馬路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念現前,你亂闖紅燈,不會出交通事故嗎?這很重要的,遇緣要正念現前。好,接下來:

說法要無有希望。這個怎麼講呢?這個講到一個度眾的問題。如果你是要講經說法的,要給別人傳法,要懷著沒有希望的心來說法。那我們再說回來,我們平常跟別人互相勸勉來交談,也可以叫做說法吧?你也不要抱有希望,你不要希望說我這句話說出去對方會贊美你,也不要希望說對方聽了會怎麼樣怎麼樣。你應該沒有任何希望心而說法,你只是出於慈悲心而說法,你只是出於真誠的想幫助他而說法,你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而說法。所以說如果你是懷著慈悲心來做這樣一件事情,那沒有問題。如果你只是純粹的想關心別人,你跟他說話,即使對方不接受、有嗔恨心,因為你不報這種希望,所以說你也沒有煩惱。一樣的道理,當我們談論佛法的時候,與別人說這個的時候,不要抱有希望,這樣是最隨緣的。好,這個我就不多說了。最後看:

領眾要沒有私心。好了,什麼叫領眾?領眾比如說我們當個管理員,或者在禅修當中我們來做個組織安排的工作,或者是你呢組織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功德事,這裡面需要的是什麼呢?其實什麼都不需要,需要是一顆沒有私的心。智慧你不怕,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一個沒有私心的人他可以領眾。不是說他特別聰明,或者是特別有手段的人可以領眾。因為我們領眾是干什麼呀——修行。那麼必須有沒有私心的人來領眾。如果你充滿了私欲,那麼你還是不要領眾吧。你領眾都是在造罪,因為你張揚的是自我。好了這個瑜珈二十二要呢,今天就簡單說到這裡。

以上所說簡潔明了,完全可以依之自檢和起修,瑜伽行者們,這些行持都在當下一念的調整,我們要努力修行起來,把這些作為我們日常修行的綱要和對照,必定功德無量,假以時日,必會脫胎換骨,成就解脫。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淨土宗功課簡例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三卷 回歸之路 家的超脫與回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