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照光法師: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2)

釋照光法師

乙二述諸佛傳教之真實義趣

前面首先講述了佛教徒的世界觀,也建立了我們佛教的正宗,此一段是要講述一切諸佛傳法布教的真實義趣是什麼。

【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論首之【三界混起,同歸一心。】是標立佛法之正宗,也說明了佛教之物種緣起以及宇宙觀,而此一句是標明三世諸佛雖然講說無量法門,但最終所弘之法乃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法,諸佛建立教法之目的亦只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與境界,而圓滿證悟清淨之自性。

【前佛後佛】這是指三世諸佛。前佛後佛是說過去佛,未來佛,省略了中間現在佛。此處是廣指三世一切諸佛。

【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句意為:三世無量諸佛,真正究竟所傳法要為離言說戲論之心印法門。【以心傳心】即是師徒離語言文字唯獨以心鏡相照,而傳佛法之究竟大義。如,釋尊在靈鹫山說法,拈花示眾,八萬人中唯迦葉領知其意而微笑,隨後佛陀付法與迦葉,如此即為以心傳心。漢地禅門歷代祖師即依此故事,確立不立文字而傳大法之宗風。又此亦為傳達悟境之語。一般傳達思想,亦有用“以心傳心”之語。

【不立文字】其意為遠離一切文字戲論,直契本來心地,是為佛法之究竟要義。但若黏著文字而不悟自心,如是非佛法真實意趣。釋迦牟尼佛雖然講了三藏十二部經典,以及密宗之《六部密續》,但他講如此諸多教法之目的就是為令眾生悟入本源心地,所以文字教法的建立是引導眾生得悟自性的一種方便,但若真欲證悟佛法必當遠離一切言說分別方能契入。釋尊在成道後,觀察三界眾生很難直接悟入無言之教,故在大梵天的祈請下以言傳教,建立教法廣說證悟自心之法門,是故一切言說教義是為覺悟自心而服務的。因此,言說之教的建立,是由於眾生不具足直接悟入離戲空性境界的善根,故釋尊安住於離言說戲論之境界中建立廣大言說之教。所以建立言說之教的根本目的和義趣,是為令眾生了悟離言說戲論之清淨自心而設。大家千萬要注意!文字教存在的價值是方便令我等眾生達到離一切相,而究竟證得無為無相之境界,並不是佛陀建立了種種可得之教相、可執著的東西。故凡佛弟子雖當精勤聞思佛法教義,但不得黏著語言文字以為真實意趣,如《金剛經》裡說:“若有人說,如來有法可說者,即為謗佛。”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諸佛傳法皆傳不二“以心印心”之法,並沒有建立任何一個實有。因此當知所立的文字教相只是一個方便,引導我們入離言說的境界。釋迦牟尼佛怕我等佛子對他所傳的言教產生執著,因此在《金剛經》裡說“實無有法可說。”如果佛弟子認為釋尊真地有法可說,那絕對是謗佛。因為佛非實有,法亦非實有,故非實有佛以及法,如何有說?一切皆是籍因緣之方便而現起的,因離心之外任何一法皆是虛幻,皆是無生,哪有一個可生、可得?佛法亦不例外。

這裡標明了三世諸佛傳教的真實義趣,佛法並非是佛學,不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是要通過文字讓我們達到離文字入無為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三轉*輪,講說這麼多東西,最重要的是開示我們如何悟入無言離相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眾生執著言說之相,因此先以言說之教破除妄執,顯發真心自性,令心智光芒閃現,而後入於無作無為之境。

綜上所述,【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這一段,說明三世諸佛講述無邊的教法,不外乎讓我們從言說之教而悟入到無言說之教,最終是以心傳心的。所以文字只是一個方便,而究竟的義趣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本來擁有的真心自性。為什麼要了解這個真心自性呢?它對於我們修行和成佛有什麼關系呢?因為成佛關鍵就是要覺悟本具之覺性,眾生本具之清淨覺性即是圓滿的佛性,故而只有悟入本具之覺性,才開啟了成佛的正因。如果沒有了悟到自心本面,則沒有獲得真正的成佛的正因。佛陀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裡對這一點講得很清楚,要成佛必須具足成佛的正因。所謂正因即是明心見性,而最後依覺性之任運證悟究竟之佛果如是即為正果。既然成佛即是圓滿自性的修證,那麼現量了悟自性即是其正因,這即是因果相應,有如是因必然證如是果。如《楞嚴經》雲:“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修行佛道的人必須要了解什麼是成佛之正因,所以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必須相應,何為果地?即不生不滅無為無作之境界,既然果如是,那麼其因必然亦是不生不滅無為無作的。因此欲證得果地之不生不滅,當棄捨一切生滅分別之執著,以不生不滅之自性為本正因,依此起任運之行,行無為之事,無修無作契入本自圓覺的妙境,方為正行佛法。又如《楞嚴經》中雲:“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因此三世諸佛傳法,無論他們講說了多少法門和經論,但最終之目的就是令眾生了生死之根本,悟本具之圓覺自性,以此為成佛之正因,而獲得圓滿究竟之證悟。修行佛法就是為了了悟宇宙人生之實相,從而解脫輪回煩惱的束縛,而一切生死煩惱皆是由於迷失了本有覺性而生起的,因此要想從輪回當中解脫出來,那麼就必須要了悟真心,如果不了悟真心,就永遠脫離不了輪回。所謂了脫生死,即為出離生死之相對契入到不生不滅之絕對境界中,所以我們應當於諸生滅法中參悟不生滅之自性,而萬法之中只有萬法之本體空性是不生滅的,此之空性亦即是我人之現前覺性。此之心性人人本具,但眾生執迷色心諸法而不悟其性,故妄轉生死之中。既然生死輪回是由迷失心性而起,那麼也只有圓滿證悟心性而放能從其出離,故證悟涅槃境界則當以悟不生滅之自性為正因。若不能以此為契入之正因,欲以生滅心為因而修學佛法,如是則無有是處。以是之故,論中所言【以心傳心】即是為佛法之究竟正法眼藏,三世諸佛所傳之心即是眾生本具之心性,故諸佛以自證悟之真谛印持眾生之心田,故為以心傳心之正意。

佛教諸法門中有方便究竟之差別,凡以直指覺性為佛門之正因的法門即為究竟法門,而除此之外者皆為方便法門。如目前很興旺之淨土宗即是方便法門,因求生極樂世界是一種方便引導,令眾生往生彼國獲得彌陀本願加持,具足不退之力量,而最終了悟心性成就佛道。所以往生極樂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以極樂為中轉站,故往生極樂世界為方便而設,成就佛道方為究竟。其它如天台宗、禅宗、密宗都以明心見性為入門的先決條件,故彼等為究竟法門。這些究竟法門只有你明心見性了,才算剛剛入了門檻。例如:六祖慧能跟神秀大師比賽的時候,神秀大師寫的偈頌是:“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弘忍大師看後即說‘此即雖好,但還未入門。’而六祖的偈頌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弘忍看了以後,心生歡喜,知道慧能已經悟了,知道他已經真正入了宗門,故而後來將禅宗衣缽傳給了慧能大師。六祖在剛見五祖之時已經對佛性有所悟了,他對五祖說‘弟子心中時時常現智。’為什麼他會常現智慧,而我們凡夫卻處處顛倒呢?因為他現量見到了佛性而不迷了,由於不迷覺性的緣故,則不起顛倒妄想,故而智慧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了。所以現量了悟自性,任運自性而不迷則必然會增長智慧,因覺性光明就是本來自具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不假造作的,因此能破除一切虛妄。一個修行人必須要明白此理,如果不清楚這一點,就永遠不能成佛。這個不是我說的,佛經裡面都是這樣講的。

從此一句的法義中,也能了解到這個道理,那即是因果必然相應。眾生欲證悟自性而成佛道,則諸佛傳法唯以心傳心,這即是相應。就如聽聞佛法也是一樣的,若聽聞佛法者不會與講法之法師相應,則所聞之法必不能入聞者之心,如《楞嚴經》裡佛問阿難:“阿難,你以何心來聽我講法?”阿難說:“我心對法生起希求之心,身體來到聽法的場所,然後我用耳朵來聽。”佛陀說:“阿難,汝以妄心聽法我法亦妄。”所以聞法當與講法者以及所聞之法發相應心,如是才能獲得相應之果。欲證悟佛法之實相境界,亦當發起相應之心行,那麼如何相應呢?於當下之剎那中捨棄一切塵勞執著,不滅靈明覺性,而令自心歸還到本來清淨的自性中去,如是無念無執之剎那即可與佛法實相相應。

以要言之,論首之第一句是標立佛法之正宗,而第二句則是標明諸佛傳法之究竟目的,以及唯以心傳心方為究竟,余則諸言說之教皆為方便。乙二述諸佛傳教之真實義趣。甲四論首標竟。

 

甲五正釋論文分五:乙一直釋本心;乙二論見性乃成佛之根本;乙三細辨如何得見真心;乙四滅卻幻相之執敬禮心佛;乙五論述何等眾生可成佛;

 

乙一直釋本心分五:丙一直指覺心或者說直指覺性;丙二辨心佛之特質;丙三辨成佛不由修得;丙四論依止善知識法相;丙五結歸辨不辨自性之差別;

 

丙一直指覺心或者說直指覺性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前面達摩大師已經建立了佛法正宗,在第二句上說了諸佛傳法的真實義趣所在,以何為宗而傳法以及傳法之意趣。

達摩大師如是建立宗趣,聞法者即生起疑問“既然諸佛傳法唯獨以心傳心而不立文字,那麼到底以何為心呢?”既然文字相不為心,那麼如何來了知這個心呢?乃至於這個心到底是什麼樣子?怎麼樣來說明這個心呢?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汝】是我的對稱,即是你的意思。

【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此之意為:能隨論首所立宗趣起疑問,而來發起問難者即是你的心,而能回答你問題者即是我的心。

一切有情眾生身口之一切造作,皆是心念攝持而為之,身體的一切作為若沒有精神意識的統攝,則即是為一堆死物。物質事物的本身是不具備覺受事物的能力的,如眼耳鼻舌身等之所以起覺照之作用,並不是因為物質本身有這個作用,而是此等物質根身是為心識所依,故物質六根中有靈明之根性而依存,在眼則稱為見性、耳則為聞性、鼻為嗅性、舌為嘗性、身為觸性、意為覺性。若根身之中無有此等精神意識之所依,則必然不會有六根相應之覺受。世間醫學家認為,有情眾生之所以能見聞覺知是因為身體中有各種神經在起作用,如視覺、聽覺神經等。此等物質神經其實並不具備覺知諸法的作用,他們只是心識所依的事物,但覺受對境事物的是心識本體。如是道理愚僧已經在《佛教基礎學》以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海螺.心路妙音》中作了廣泛闡述和辯論,故此處不再贅述了。

物質事物是不具備靈性的,因此若沒有靈靈活活的佛性,物質身體就不會有聞與問等覺受以及作用。也許有的人會問:‘能問的不是妄心嗎?這個妄心怎麼會是真心自性呢?’其實妄心是真心之妙用,迷的時候稱為妄心,但若不隨妄心起落而迷,則即是真心妙用。若想真實了知妄心為真心妙用之意趣,當發起觀照,以禅修之方式,觀察這個所謂的妄心是什麼形象?什麼形狀?它從何處來,中間有沒有住處,滅去時又去了何處?你只要如是觀察的話,就會了知這個妄心是無來處,無住處,無去處,當下空寂無生的。其雖然無有真實自體,但現前之心又能了了分明地覺照一切,如是起覺照之用的是誰?所謂能攝持物質身體而行諸事者,不是現前真心,難道還是物質所具的功能嗎?物質是死的沒有覺照的功能,死的事物是由活的精神意識應用它的。故能問的是我們的心,而此心的現起也只是真心的作用,故能問者即是心。

禅宗很多的祖師大德開示後學之時,就是以這種反問的方式回答什麼是心的。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雲:“慧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處六祖令惠明杜絕一切思維分別,當不起思維分別之時那依然還能起覺受的是誰呢?惠明在此處當下就悟了。一般的人都以為現在這個能分別的、能想的就是我,或者認為這個我是個實有,他們沒有仔細去悟這個分別心的本體是如何?如果修行人在不悟真心本體之時,就妄認為這個分別心就是佛性,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這種觀點一直不改變,則這樣的人肯定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法。分別心雖然是佛性的妙用,但是你若不悟它的本體自性,則這個分別心依然是生死輪回的因。但如果你了悟它的本體,不再隨著分別心的起滅而起滅的話,那這個時候心念雖依然現起,但由不迷心性的緣故,此心念則為覺性的妙用,非顛倒分別之心。如《菩提心論》雲:“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因此的緣故,達摩大師在這裡說:‘汝問吾即是汝心。’你來向我提問,而這個能問者即是你的心。我能解答你的問題,而這個能解答者即是我的心,這是我的覺性妙用,真心的妙用。為什麼在佛教裡面分出真心和妄心呢?其實真心妄心本來是一體的,一為體一為用,真心為體,妄心為用。妄心是由迷惑不覺而將真心之用轉為虛妄分別之心。因迷惑不覺,我們就隨著這個妄心跑了,隨著它去造業了,就如同脫缰的野馬,無拘的大象一樣,不受我們控制,妄造種種業力。但是如果我們一但了解了真心妙用,不再隨妄心起迷執,能自然安住在覺性本體上的時候,妄心就沒有任何作用了,這時它只是智慧的游舞,智慧的妙用而已。所以從究竟真實義上來說,妄心就是覺性,如經雲:“妄由真現。”眾生在真心妙用現起時,由迷而起相分和見分的執著,故迷失了覺性真心本體,妙用則轉為了妄心。如經雲:‘真妄二心如波與浪。’所以,妄心與真心覺性的關系就如同一個是浪,一個是水,真心是水,浪花是妄心。如《楞伽經》中即是以海水與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變,是為真,波浪起滅無常,是為妄。’其實說來說去是一不是二,同一事物而分體用之別,迷體則用即轉為妄心。由於我們對此心性顛倒不覺,才現起了生死輪回,所以若想了悟真心,當不離妄心而參其體,若離妄心外別覓真心,是無有是處的。若能觀察妄心,知其無實無生,又不起迷惑,當下息滅狂心則菩提自現,無上道果自成。如大慧普覺禅師雲:“妄心顛倒造諸業,回趣真乘即忏摩。真妄兩頭俱透脫,海南東畔是新羅。”

禅宗之祖師大多皆是依此要義攝持而行種種方便接引眾生的。如德山、黃檗禅師是以棒打為接引直指自性之方便,而臨濟宗之義玄以及馬祖道一是以“喝”為指自性之接引方便的。古語有雲:“德山棒,臨濟喝。”他們是以這種拳打棒喝的方式令求法者,在妄念分別被喝斷之時,讓行者於自心中體悟佛性。

達摩大師在建立了他的宗,也講述了歷代佛陀所傳法的義趣之後,當這個人來問的剎那,達摩大師就直接說:“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到底誰能問呢?這個色身能有聞與問的功能作用嗎?現前之妄心能有問的妙用嗎?其實你若仔細觀察必然能知色身和妄心並不具足聞和問的功能作用,色身等只是依真心起用,故能起聞問等作用者即是真心。色身乃為死物,為心所依之工具而已。妄心為分別攀緣之意識,其不具覺照妙用,只能攀緣分別。

例如:愚僧現在給各位同修講法,你們說是妄心在覺受聲音呢?還是覺心在作用?如果你認為是妄心聽道的,那麼請問:“當聲音第一剎那出現時,我們是先有覺,還是先有的起心動念的分別?”妄心只是隨真心所現而生的一種攀緣分別,故妄心只是生滅分別,並不具備覺照之作用。故當一切塵境現起的剎那,是覺性在自覺自現,然後才有妄心攀緣這個所現的相,而起諸分別思維。當我們心中生起看見、聽見等觀念時,這時已經是妄心在攀緣分別了,能真實照見顯現事物的是覺性能現之妙用。因此真正能在六根門頭起諸作用者,即是真心自性。所以達摩大師才做如是回答。

如果我們在隨緣對境中,見聞覺知的當下,不迷自性,念起念落只令真心了了,如是當下即轉妄心為智慧游舞之妙用!若入此正覺之境,則妄心亦為所依真心,所以欲了悟佛性當不離妄心而悟,欲成就如蓮花般清淨的佛果,當不離一切日用施為。譬如,欲得清淨之蓮花,當不離污泥而尋覓。求佛性當從妄心當中求,離妄心絕無佛性可得。亦如永嘉玄覺禅師雲:“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即是因為妄想是真心覺性的游舞,真心本來具足不需要外求,本來如是,本來無形無相,而妄心本自無生,是真心之用,故亦不需有一個可斷的妄心,而行對治。達摩大師已經究竟了達心之本體自相,故隨問者而直指真心,如果問者能當下隨師之所言而起反觀,當觀真心無生而妙用常照之時,當下脫落根塵,即能得悟自性。如六祖慧能大師在未見五祖弘忍之前,一次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念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慧能即當下放捨分別,令心安住在無分別中,當自己心無分別時,依然能覺照一切事物。在此當下六祖即悟到此無分別而自明的即是佛性,故六祖雲:“妄念盡處是真如。”不僅是六祖大師,而二祖慧可禅師也一樣,當達摩大師向他索心的時候,他依言反觀自心,結果他觀察到這個心無有來、住、去,也無有真實的自體,故答:“覓心而不可得。”達摩祖師則說:“已經安心竟。”慧可禅師在祖師言下大悟。剎那間一切枷鎖脫落了,本地風光就現前了。

【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如果沒有心,則必是死物,又如何能現解答講說之相?如果你不具足這個真心覺性,則你又依何能生解而來問我?所以能來問我者即是你真心之妙用,故此即是真心。

【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曠】 廣大,空闊,亦有久遠之意。

【劫】時間單位。有大中小之差別。

大劫: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稱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師地論》卷二雲:“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為一大劫,共計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

中劫:二十小劫為一個中劫,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

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

【本心】 即自己本來之真如心性。又稱作本身。

【本佛】即指本來之心性,就是本來之佛性。

達摩大師看對方還沒有明了,就再進一步地說:“一切有情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以及窮盡未來之際,一切時一切處之施為運作,皆是真心妙用,此之真心妙用即是本來佛性。”在無量劫以來,六道中不管任何一個眾生,所起的各種思維運動皆是本心。而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這也是本心,這個本心即是你的自性之佛。餓鬼道也好,地獄道也好,畜生道也好,所現起的這一切,乃至相應所產生的各種思維運動等等,任何一個無不是真心。舉個例子:如一條狗,它的思維運動也是真心自性的作用,只是它不覺而已。我們在六道當中不管處於哪一種境界,不論任何動用思維,都是我們自心的功用,沒有離開過自心。因此祖師雲:“這個心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嗅香,在舌知味,在身覺觸,在足奔行運走,在意知法。”這就是說明六根之一切施為運作,皆沒有離開過真心。如果我們能了知生命運作的本體非是由物質所生,既非由物質生起,那麼從何處而來?這一切的作用是怎麼現起的?如果你能深入其中而參悟的話,就會發現這個本心,雖然是現起一切的本體,但卻無有任何形象概念,不動不搖,不出不入,無有三世變遷之概念,從本以來就是這樣,故此本心即是本來之佛。如蓮花生大師說:“如果你真能言下大悟,當下安住在無取捨的境界當中,當下便見金剛薩埵,也可以說見到三世諸佛的本體。”

【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這一句是進一步肯定性地說明心和佛的關系,前面剛剛指出了在六道當中,不管你所見的境界也好,所起的一切動用施為也好,無一不是本心的作用,無一不是你本來之佛。如虛雲老和尚說:‘山河大地是如來。’這既是說明一切萬法皆是真心自性所現,故不離萬法即是如來自性。而本句中則肯定地說‘即心是佛’。這個心就是佛。佛是什麼?無形無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什麼是諸相非相?當你向自心觀察,發現自心了不可知的時候,那麼就放捨尋覓之心,安住下來,這個時候的境界即是“如來”。如:不動之意;來,一切萬法都能現起了了分明。‘如’是空性本體,而‘來’則是有的妙用。了解自心本空並安住在本空的時候,不隨一切境起迷惑顛倒,因此輪回滅盡。但是安住在這種境界當中,又了了分明地現起一切妙用,不單獨住於空的境界當中,因此不住涅槃,這個時候輪涅二者雙亡。這是本來心地大用現前。所謂即心是佛就是這個道理,當下這個心就是佛。所以人人有個靈山塔,什麼靈山塔?就是本具之佛性。這個靈山塔是自心中佛性,你如果向外面去朝拜一個聖地,朝拜一個佛了不可得,因自性即是一切佛出生之聖地。因此我在編輯去峨眉山朝聖的帶子上也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聖地,那是自心的聖地,自心就是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

三世諸佛雖然有無量無數,安立了無數的名字,乃至於一個佛都有一萬個名號,一個佛就具足萬名,那麼而三世諸佛的名號差別就更多了,但這些名字相都在你現前的心中,沒有一個不是。如果再給大家講得深一點的話,我們從貪嗔癡細相分開解釋六道的話,就又不一樣。我簡單舉個例子,你如果在嗔的嗔性當中,了悟了嗔的粗相,在破除了嗔心的粗相的時候,於此中獲得覺悟,地獄之相就會滅盡。若究竟地滅去嗔心,則可當下於地獄當中現起度化眾生的佛陀之相。佛陀不只是在我們人道顯現,六道當中都有佛陀的化現,象我們說的閻魔法王,其實就是佛菩薩的化現,還有天道中很多的天主也都是佛菩薩的幻化,故佛經中說,在六道當中都有六能仁,而所謂六道以及六能仁實際上也不離你當下的心,也是由我們一心當中所現。地獄道是屬於我們的嗔心所現,如果你不迷自心能破除嗔的習氣,那當下就脫離地獄道,於地獄道自在,而能現自在身。因此說‘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阿彌陀佛是自心中的,釋迦牟尼佛也是自心顯現的,沒有一個不是自心的,故本論雲:‘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離此心外,而別覓涅槃之路,了無可得,無有是處。因為自心是涅槃,自心是佛果,所以當向自心中求。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要了解的。

在淨土宗裡有這麼一首偈語:“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最後念到絕言思,離百非的時候,原來是自己念自己,因彌陀亦不外乎是我們的自心,是自心佛的顯現。因此我在博客上面曾講過阿彌陀佛究竟意是什麼,如果從我來理解的話,自心本空的空性是‘阿’,而自心所擁有的光明妙用是‘彌陀’,二者圓滿和合不迷一切,而又自在現起一切就是‘佛’。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實義!若離開本具之空性能不能安立阿彌陀佛的‘阿’字呢?不可以。所以阿彌陀佛的洪名裡面也正好表了空、妙有、空有不二的和合。也可以說就如同《楞嚴經》裡面的三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空如來藏。如果用《楞嚴經》來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的話,“阿”字乃是表空如來藏,即眾生本具的空如來藏;“彌陀”表不空如來藏;“佛”表空不空如來藏。若如此來理解阿彌陀佛之甚深含義,也必能知什麼是真正的念佛。我們口念彌陀的時候,心要相應自性而起觀修,或者說當覺性遍覺一切時,令心自然安住在本覺之中,不出不入,不修不整即是最無上之念佛法。當然,在淨土宗的法門也有持名念佛的方便方法,但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不是究竟的,是一種念佛的方便。修學持名念佛不是不可以,這個方法也是很殊勝的,具備淨宗資糧的條件下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但我們作為佛子,此生有幸遇到了佛法,應當在這個有限的人生當中,盡量讓自己去了佛法之究竟真實的意趣。修念佛法門的同修也應當盡量覺悟什麼是最究竟的念佛,雖然要修持名念佛法門,但也不要停止自己對無上勝義的參悟。讓我們的心與自性本覺相應,念自性之彌陀是最究竟的。具備三資糧的條件下以彌陀之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即可與彌陀本願相應,而得往生彼國之報。於念起念落的當下不迷自心,令心明然安住,如是則與自性彌陀相應,下生中亦可證得如彌陀之無二果位。所以不管是那一種念佛法門都要具足相應的條件,若自己不能具備以上所說之相應條件,即使是修淨土宗之持名念佛之方便亦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

當今之佛教界中,很多修學淨土的行者,他們認為學習淨土宗沒有必要證悟無上甚深之教義,以及沒有求證悟佛性的必要。這種觀點普遍存在於淨土宗的行者之心中,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佛教一切法門皆是為了悟自心而服務的,其中當然也包括淨土宗。如果佛弟子不發證悟自心究竟佛的心,則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子。所以修行持名念佛,也可以同時參悟佛性,不過是要在持名號的當下返觀能念者是誰,以此返觀內照而必能有所了悟,如是念名號亦沒有耽誤。

另外,現今之淨宗行者念佛,大多是不注意基礎資糧的積累,由於不具資糧故念佛不能相應。念佛若是不會念,則雖然終日稱名但不能與彌陀相應。從阿彌陀佛四個字的深意中來觀待如何念佛,也能了知念佛之竅訣。如從《淨土聖賢錄》裡面的一些往生者來作進一步分析,很多往生的人,他們能念到一種什麼境界呢?誰來了我都不分別,任何都不想,我就一心阿彌陀佛,能做到心系一念而不著外相了。雖然沒有悟得空性,但是達到了不著一切相,這是與“阿”字相應了。阿字是表空無自性,一切無常虛幻之意,因此念佛之人應當依此字義的攝持稱念名號。雖然不著一切相了,但這一句彌陀聖號念得了了分明,如此即做到了粗相的相應。所以無論如何,必須與彌陀聖號的內在之意趣相應,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很容易,或者說成佛也很容易。離開本心之外,別覓涅槃不可得,也無有是處。作為佛教徒若不清楚這一點,則無法悟道。

我曾聽說內蒙古有一個參禅的“大德”,跑到山裡面住了好多年。後來去北京見了一位據說是開悟的人,請教出離生死輪回的法,這個人回答說:‘無生死可斷,無輪回可出。’為什麼說無輪回可出?因為生死輪回本無實有,唯是心顛倒之化現,妄心若滅則輪回亦滅,滅與不滅皆是自心之迷悟差別,故實無輪回可出。輪回中一切相皆是妄心所造,而涅槃則是清淨心的自顯,此之二者並沒有離開過我們現前之心性。所以若欲出離輪回,出離六道生死當從自心之六根本煩惱做起,若清淨了六根本煩惱則六道已出。要想跨越三大阿僧祗劫而證悟佛果,當向三根本煩惱著手,斷掉三毒,三毒斷掉則三大阿僧祗劫也滅去。或者說把我們三世之心滅去的話,三大阿僧祗劫也跨越過去了。如是了解而起實修,你會修得很快樂。因為你真地了解到佛法不虛,佛法是自性之法,不從外來,是本來自具,這個無上的佛性就是每個眾生依之而任運施為的覺性。所以說修行佛法就是自我覺悟的過程,因此當時時刻刻依自心而其禅觀,通過禅觀了悟心之本體。既然我們已經知道物質不能生精神生命,那麼精神生命又從何處而來?它真地有一個實有生起嗎?如是不停地參悟下去,當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以及實有的生起之法時,這時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若在此處能當下息滅一切疑情,則必然是柳暗花明,心地智光當下就現前了。所以愚僧經常說:‘夢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只在那燈火闌珊處。’在尋找來尋找去,到一切不可得時候,在真實了解到不可得的時候,把一切尋找的心放下,這就是本地風光現前。就這樣地簡單,就這樣地圓滿。二祖慧可因達摩大師索求不安之心時,而起返觀內照,結果知道此心無實而不可得,故達摩聞他說‘心不可得’時,隨即便說‘已安心竟。’二祖聞師之言當下知道,既然心不可得,無實有,何須造作,當下放捨一切造作,因此便在無散亂造作中了悟明然的佛性。

如果能這樣如實地去體悟,則佛法一點也不抽象,不難了悟,證悟佛果也不是很遙遠。因為在自心當中,不離自心。倘若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而執著心外實有一個本尊,然後在那兒絞盡腦汁去觀想,這樣不僅觀想很難成就,而且即使是能觀想出來,也很難和本尊相應。但若是了悟以上之理,而了知一切佛菩薩本尊等皆是不離心性的,如是則不離自心而參悟這個自性佛,必能了知此心性無相但能現起一切本尊諸相。所以虛雲老和尚講:“山河大地是如來。”若了解自心,山河大地是如來;不了解自心實相時,凡夫所見之山河大地是顛倒幻相。當你了解自心實相的時候,一切都變得很親切,一切皆是佛法。無論在禅宗、密宗,當你了解自性的時候,對輪回沒有怖畏心,對佛果沒有執著心,無有希怖之心,只有超脫一切對待和相對的本心,絕對的真理境界完完全全顯現。只有這樣的境界顯現的時候,你可以說獲得了圓滿自在,這時你就會快樂得了不得。有情眾生不快樂的原因,就是認為心和法不是一,心外還有東西,如果我們能放下這個取捨的心,則不離輪回就能現證涅槃境界。如愚僧偈頌言:“菩提本菩提,明鏡非明鏡,本來一切真,何處有塵埃?真非真可得,迷覺現輪涅。” 菩提本菩提,本來如是,本來就是我們的心,不需要修證,(此處所說的不修證,乃是指不需要妄心造作,而是隨順覺性妙用行持戒定諸事。非是一些狂徒所說什麼都不作,不行戒定慧之意。)只要覺悟的剎那就是。明鏡本來無實有,雖然覺性光明遍照,但亦無有實體而只是一個名相。因為本來一切皆是真如自性,因迷而現山河大地以及輪回。如古德雲:“翠竹黃花無不是般若,無不是真如自性,”你說哪個不真啊?既然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則一切皆是真如,一切皆是自心,一切都是佛,任何一個眾生都是佛,念念間不對眾生起眾生想,那你肯定不會顛倒,如是知如是行又如何能不成佛呢?但這麼真實的妙法,你若對不是根器之人說,他是不會信的。如

果你們聽師父講‘一切法皆是自心的顯現,也一切都是自性真土,’聽後真地深信不疑,而能如是思維而了達其義,則就會對一切眾生皆起佛想,不起眾生想,如是必然不會在眾生名下造業了。若不起如是諸凡夫顛倒想,則自然而然自己的凡夫習氣也都統統脫落了。如果大家真地對師父有信心,對師父所講得這些法義一點都不懷疑,而能如實地奉行那肯定成佛,這是不用懷疑的。而且很容易,不需要聞思三藏十二部經典也能成佛,因為若對自己的善知識有信心,則可依他得到佛法修行之竅訣,因善知識之竅訣更超勝於佛陀之教言;再者善知識的竅訣是他自己通過真實的修證,而總結的修行經驗,這種經驗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的,我們依止善知識只要具足信心,就可以獲得如是竅訣之教授,不用自己走很多彎路。若是對善知識的信心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堅固,則亦不能獲得其真實竅訣之攝受。尤其是現在的人,你若對他說真話,他們絕對不會相信,但你若是騙他,他們就很容易生起信心,這就是典型的‘信騙不信勸。’乃至於師父明明告訴你,這樣做是很有利益的,但也有很多人會懷疑:‘這個和尚不讓我太多地貪著親情,不讓我貪著世間八法,是不是他有什麼私心啊。’其實這是為他好啊!讓他把貪心放下,精進地修行佛法,這樣才能了達自己的真如佛性。粗大之貪心外顯即是餓鬼道,而人道是由微細之貪心所現,若能放下一切貪著,則必能成就佛法,出離餓鬼等六道輪回。若一個弟子對自己的善知識具足信心,哪怕是聽到一句法義,亦能獲得不可量之成就,如佛陀時代,眾弟子對佛陀具足很深的信心,故常常聽聞一句法要就能成就聖果。所以,若能依善知識之教授如實生信而奉行,則即使奉行一句竅訣亦能成佛。可是大家就是不相信啊,所以不得不長篇大論地去講法,有時候縱然講得很多,道理也講得很明白,但由於不具足信心也沒有多大的利益。有些弟子經常祈請我給他們講竅訣,即使是給他們講了,他們也沒有多大成就,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信心的緣故。有一次一個女居士祈請我給她傳一個殊勝的法,我就對她講:“你要時時刻刻觀所見一切情與無情等境界皆是

佛,如是如實觀修,這就是最殊勝的法。”結果這位居士認為我在糊弄她,一點也不信我教給她的是最殊勝的法,她旁邊的一位男居士反而聽明白了,這個男居士勸她好好地如實奉行,但她對這個修法卻是不屑一顧。這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為常不輕菩薩一樣,他以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告知眾生都是佛,可是沒有人會這樣認為,而且都認為他是瘋子。在《釋迦牟尼佛本生傳》中記載,釋尊顯現為常不輕菩薩的時候,他見了任何一個人都要頂禮,而且對人們說:“你們都是佛。”當時的好多人不僅不信而且還說他是神經病,還有一些人見他頂禮就用腳踹他。雖然他遭受到他人的打罵,但是他依然還是見了所有人都頂禮,只不過是在遠處罷了。其實,常不輕菩薩講了一個很殊勝的法,但是沒有人信,常不輕菩薩自己本身就是行持這種觀修的,他時時刻刻能觀一切人皆是佛,而心中不起貪嗔等念;你如果真實相信一切眾生皆是佛的話,只要你能精進不懈地在一切時一切處如是觀修,則必能令自心趨於寂靜之中。本來佛法是不需要多說什麼的,但是由於眾生不能依言生信,所以佛陀才在名言中建立種種名稱,安立佛以及凡夫等種種差別,然後教我們逐步地慢慢地從凡入聖。其實不管是世間任何一切皆沒有離開過這個心,生死輪回和菩提涅槃皆是自心所現。這一點在《心經》裡面也可以找到教證,如經雲:“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以及“無智亦無得”等。這些即是在說這個真心自性本來如是,不由因緣造作;故無生滅,本來清淨故無垢淨之別;本來圓滿故無有增減;此之自性本來空寂無有任何相可得,故無智亦無得。故禅宗祖師雲:“不可得中,怎麼得?”

  愚僧在前面講述了標立佛法正宗和諸佛傳教之真實義趣。標立佛法正宗首先說明三界萬法,同歸一心,一切萬法由心而造,由心所現,這是我們佛教的一個世界觀。而歷代諸佛傳法,唯傳以心印心之法,乃是佛法弘傳之宗要。其究竟義趣是令眾生離一切造作、一切言說之相而悟入無言說的無生境界。標立佛法正宗之後,達摩大師便為我們直指覺心。有人聽了達摩大師這樣立宗以後,就發起一個問題,如果不立文字的話,我們應當以何為心呢?那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呢?達摩大師就告訴他,能起問之功用者即是你現前之覺性真心。達摩大師就這樣直接地給我們作了指示,而且又緊接著說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在六道生死輪回當中,所起的一切施為功用,在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自心的妙用,這也是我們的心佛。達摩大師更進一步告訴我們即心是佛,也就是說離開這個心無有別佛可得,離開這個心沒有涅槃可證。如果離我們真心之外而別覓涅槃,那可以說了不可得,是無有是處的。所以作為佛弟子一定要了解佛教的世界觀和佛陀終極的思想,以及建立佛教度化眾生究竟的義趣。

諸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其目的是讓我們了達自心,但如何了達呢?不離現前當下之心的起落去悟入就可以。凡夫眾生不了解本具之不生不滅的真心,因此在無量劫當中受妄心無明之覆蔽,不停地在輪回當中流轉。所以六祖大師在他的《法寶壇經》當中這樣講過:“凡愚不了自性,不知身中淨土,怨東怨西,悟人在一處般。”這是說明凡愚不了自性本來清淨,因此不知道自性淨土,而真正了悟的人知道所謂的十方佛國淨土皆在自心,因為一切法皆自心所生,即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

如果一個修行淨土的人,不能清淨自心,想得生極樂世界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只有清淨自心才可以與阿彌陀佛相應,但是我們清淨自心時,應當怎麼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呢?在如夢如幻的境界當中,不起實有的執著,這樣修學的話更容易與阿彌陀佛相應。但愚僧並不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殊勝,也不是說淨土法門不好,而是希望各位要真正了解到一切皆是心之所現,包括極樂世界,所以古德雲:‘唯心淨土,心淨則土淨。’即是這個道理。如果能清淨自心當下這個世界就是極樂,如果不能清淨自心,所謂的極樂也會變成娑婆,所以極樂與娑婆的差別是在於心清淨與否。此處所說“心清淨與否”並非意味著我們的真如本心有一個染著,而是由於迷而不覺,於本來清淨的自心當中現起顛倒不淨之業相,所以只要我們能當下覺悟,當下就能從這個不清淨當中解脫出來。六祖大師告訴我們,雖然在佛教當中講有十方佛國,東方有琉璃世界,西方有極樂世界等等,乃至於東西南北有無量無數的佛國剎土,但這些佛國剎土不是心外所成立的,也不是心外實有的。我們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也要知道這一切皆是自心的所現。如果說極樂世界真地不是我們現前自心所現,那麼我們念佛也絕對往生不了。正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心所現,念佛時得一分清淨,才能與阿彌陀佛有一分相應,相應的力量超過了業力習氣,則才能命終後帶業往生。以邏輯來推理,如果阿彌陀佛不是我們自心本具的,那麼我們再怎麼念,心再清淨也不能和他相應。因為若眾生和阿彌陀佛真地是二不是一的話,那麼完全不同的兩個法是不可通過清淨自心而相應的,正因為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心中所現的,他的極樂世界也是自心所現的,所以通過念佛清淨自心才能與彌陀相應,因相應故才能往生彼國。這即是為什麼念佛能去極樂世界的道理。

由於我們妄心顛倒的緣故,由所造之業力牽引而在外在顯現出了濁惡娑婆的世間,那麼我們心清淨的這一剎那,回光返照,對極樂世界生起希求之心來,稱念名號相應這一剎那,如夢如幻當中就去了。這就是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是須臾剎那之間,屈身臂傾就到了極樂世界了。如果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法的話,肯定去不了。念佛求生淨土也是跟我們自心的一分清淨相應的,你能稱念佛號,你能起信心,就能獲得一分清淨,這一分清淨的加持力就能讓你到清淨的國度去。如果我們念佛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就不能事半功倍。若懂得這個道理的話,就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彌陀,以及極樂世界,心中不起顛倒實執,則即與法性谛理相應,如此則臨命終時契合了諸佛的義趣,就會受諸佛的加持,也可以說受諸佛的護念。了解這一點以後,不論修念佛還是其他法門就都好辦了。丙一直指覺心或者說直指覺性竟。

 

丙二辨心佛的特質分二:丁一聲明佛非因緣等法;丁二辨心外無佛;

 

丁一聲明佛非因緣等法

【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

在前面達摩大師已經直接指示了心到底在何處:“能問者即是汝的心啊,能來給我提問題的,這個就是你的心。”不過我們若仔細觀察這個心雖有名字,但卻無有文字相貌可得,它是無形無相卻又靈靈活活地現起一切作用,這就是心啊!如果認為能想東想西地思維就是這個心,其實這還是一個顛倒的認識,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心。當你真正地回光返照的剎那,這個心沒有任何形狀、顏色、不在任何一處,那就放下一切分別思量,在一切統統放下的時候,真心就出現了,你才能了悟這個真心。如果沒有放下這些分別思量的話,你不會了悟真心,你還會隨著妄念顛倒。

本文是要聲明佛非因緣法,自心即是無上涅槃。

【自性真實】是指我們自己本具之佛性是真實不虛的,雖然無形無相但卻是遍一切處的。此中所言之‘真實’非是指凡夫所執著的實有之意,而是不虛之意。雖然這個自性是無形無相的,而且觀察之下更是無一法可得。但若能於此不可得中放下一切思量分別的時候,還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蓮花生大師所說:“當下自己的覺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無存在的主體,雖無自性而實修則真有覺受。”雖能感受到卻不可言說。就是你妄念紛飛的當下,你去觀察妄念到底在何處,由何處起,去了何處,如是觀察你會知道,原來這個心是不可得的。了知不可得的時候,不需要你執著一個不可得,只需要你統統地放下,將一切可得不可得的心統統放下,放下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真心的存在。這個真心雖然說存在但是無可得,雖然說不可得,但是卻靈靈光光的,光明朗淨的。所以論中才說自性真實。

【真實】又有一層含義,即這個自性原本以來就是這樣的,它非任何一個因緣所成,因此不隨生滅,所以是非因非果法。因果法乃是因緣所現,可是這個自性離一切因緣對待,它本來如是,縱然在凡夫境界當中時沒有染著,即使成佛了也沒有更加增勝,凡聖中的一切只不過是它的顯現而已。它的特質是非因緣法,既然非因緣法就不由修得,非因緣法就不是一個實有的,也不是一個生滅的。如果你不了解它是非因緣法,那麼你就會在這個無修無證當中妄起修證,墮入到虛妄當中去了。既然非因非果的話,它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為因和果之間是一個生滅變異的過程,此滅彼生稱之為因果,可是這個覺性並非是此生彼滅的狀況,如《般若心經》中告訴我們,它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它不是一個因果法則,不是一個因緣法。若不了解這個心的定義和特質,就不能證得真如自性。由於不了解的緣故,凡夫眾生縱然時時刻刻在見自性本性,卻不認識它是誰!

【自心是涅槃】此中‘涅槃’是梵語音譯,非是意譯。由於這個詞所包含的意思較多,故屬於五不翻中的多含不翻。若比較單一而簡單地解釋,則可以理解為不生不滅,或者本來如是等意。也就是自性本來如是,離一切生滅對待,因此自性即是涅槃本體。不生不滅,因為既然它是非因緣所生的,又怎麼會生滅呢?因為它從本以來即如是,非任何所生,既然無生又怎麼會滅?有生才會有滅,有生作為因,滅就為果。所以這個自心非因果法,這就是真心的定義和特質。正因為自心非因果法,它是現起萬法的本體,是空無邊際的空性,非任何因緣所生,非任何事物所成。所以當你證得這個真心時,便達到了究竟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正因為本來如是的緣故,一切因緣法是空性本體現起的一種妙用,既然生滅之色法是心之妙用,那麼有情眾生內在的生滅妄心也同樣是真心的妙用。

我們佛教依緣起的觀點闡述現象界之一切有形事物,但在說一切法緣起時,並不是要建立一個緣起實有的觀點,而是說明緣起無自性。緣起所生法是無實之幻相,所以緣起之觀點是在闡述萬法無生之真理。但有很多佛弟子不明此理,他們承認一切是因緣所生,但同時認為因緣所生之法真地有一個生起,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龍樹菩薩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假。”所以佛陀以緣起之觀點闡述事物“生起”之相,是要說明一切事物既是因緣和合,則必無實有自性,亦必無生起之第一因,故一切法本來無生。經雲:“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因緣法其自性本來空寂無生,因無自性,故經雲:“色即是空。”空非頑空能遍起妙用,故性空中能無礙而現起一切事物色相,經雲:“空即是色”即是其義。也正因為一切是本來無生的,才有因緣現起,才會有生滅諸相。如果現象界之諸法是真的實有,有一個生起的第一因的話,那麼一切現象必然不會出現了。因為實有的第一因是不具備變化的作用的,它是永恆的,若如此則必然壞宇宙之一切相。

這種觀點是我們佛教特有的,而世間之唯物主義則認為,一切現象界的事物雖然是相對組合而成,但其卻有最根本的實有第一因。所以佛教講的因緣和合和唯物所講的相對組合,二者是有差別的。佛教不認為現象界的事物有生起的第一因,是本來無生的。而唯物則認為是有一個第一因的,而且是實有永恆的。其實,若真有一個永恆實有的第一因,則必然不會產生現象界的一切事物,因為永恆的東西怎麼會變化呢?不會變化的第一因則永遠是第一因,就必然不能產生萬事萬物。若第一因是變化的,就永遠找不到一個第一因,因為變化的東西就必然還能分析下去,那麼必然不是根本的第一因。一切現象既然是生滅的,那麼相對於它們的因來說也必然是生滅的,這樣才是因果同質性的。但若是其根本因為生滅,則必然不會有第一因,既然無第一因,則一切事物就沒有生起過,只是一個虛幻假相而已。由此而知唯物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佛教所說才是究竟正確的。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佛教講無生並不是在推翻因果規律,而是以無生之理更好地說明因果存在。有很多的狂徒不了解這個道理,一聽到一切萬法皆空的時候,就認為不需要因果了,我空掉一切法了。其實正因為萬法皆空,因果才現起了,因實有的事物就不會變化,也不會有因和果的差別了。因果就這麼巧妙,正因為無生的緣故,才能建立因果法,因為眾生顛倒在因緣法中才現起了因果法,如果沒有顛倒在其中,因果業力當下就滅去了,對這個不共的特質必須要了解。若不了解這個特質,你莽莽撞撞,懵懵懂懂地修多少個劫都沒有用。所以心非因緣所生,非實有之體,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丁一聲明佛非因緣等法竟。

 

丁二辨心外無佛

心外無佛,是說離自心之外無佛可說,雖然前面已經說過了,但達摩大師在這個地方要更詳細地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修行者不再於心外有所求。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前面已經說到自性是涅槃,自心真實非因非果法,這個是心的真實之義,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以上所說的,你如果認為心外有佛,及菩提涅槃可得,如是則為不解佛意,對於成就佛道來說,是無有是處的。就像佛陀在《楞嚴經》裡所講:“猶如煮沙欲成佳馔,縱經塵劫只名熱沙。”

【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

如果說心外有佛以及菩提涅槃,那麼請問這個所謂的佛及菩提涅槃到底在何處,是何形象以及顏色?若說自心就是菩提,就是佛,那佛及菩提可不可以有一個實有可得的概念存在呢?或者取證的概念存在呢?不可以啊!

下面以譬喻說明: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可不可得呢?我們誰也不能否認虛空的存在,但虛空是無相無體的,所以又如何能用手抓住虛空呢?可以說是根本抓不住的。而佛及菩提涅槃皆亦如是,彼等皆是真如自性之別名,雖然心性有諸多名稱,但其非實有不可得,無形無相,不在任何一處,如何得?就如虛空但有名字,卻無形相無顏色,任何形狀皆沒有。怎麼能說可得呢?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雲:“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雲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所以這個真心自性以及又別稱的佛、菩提等皆是空無自相的,故佛及菩提雖有名字但並無實體可得,雖是無相不可得,但非是斷滅,因本具光明之故。虛空不可得,因彼無形無相之故,而佛及菩提不可得,亦是本自圓成而無形無相之故。

也許有的人會說:‘既然如此,我現在就不需要觀察,不需要找可不可以啊?反正這個心不可得,我就安住在無念當中就可以了。’愚僧誠心告訴你不可以啊!因為你還沒有了解心的真實義趣,沒有真正地現量見到自心的實相,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若一味地不分別,只是令自己墮落到頑空境界當中。當你真正通過尋找觀察,最後現量了解到了心的真實義趣的時候,就不需要再找了,也不需要起能所的分別了。如同二祖慧可,在他心不安的時候,找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以索心的方式讓他尋找不安之心,達摩說:‘拿汝的心來,吾為汝安。’其意就是:你要先把你的心拿過來我才能安呀!二祖慧可隨著達摩祖師的言語去尋找這個心,尋找半天只有一個結果,即是‘我到處覓心,心不可得。’達摩祖師說:‘吾已為汝安心竟。’二祖聞祖師言之後,當下知道了心不可得才是真實義,既然心是不可得的,由心所起之一切分別也不需要了,慧可禅師當下就不再分別取捨了,在這個時候他的真心就自然而然顯現了。二祖慧可了解心性,是觀察思維抉擇後,才知道心雖有名字等安立,但其卻是無可得的;既然不可得,不需要再起一個取捨分別,這個時候他體會到真如自性了。那麼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觀察這個心,從來都沒有向自心中參悟過,是不是初學佛時就可以一味地無念安住呢?答案是絕對的,那就是絕對不可以的!不了悟佛性的無分別皆是無明頑空,這是因為在沒有覺的情況下,這種不可得是和凡夫睡著了差不多,睡著了你也能不分別,但睡著了跟覺悟的無念安住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是之故,欲現量通達自心,則需要通過聞思法義,了解自心之種種差別,然後如法依禅觀而觀察自心。首先當了知這個是否如世間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物質所生的?若這個心之自性亦是物質所生,則我們就沒有必要來修學佛法了,因為若心之自性是物質所生,則物質身體滅時,它也會毀滅的,既然如是則生命必然是為斷滅之義了。但若依真實邏輯論理來觀待推理,則必然能知道:非同質性之間的事物是不存在能生和所生的關系的,因為生命本體之心非是物質,故其必然不是物質所生,因非同質性故,物質身體滅時而非物質心不會毀滅,如一切物質依虛空而生,但物質滅時,虛空必然不會滅。既然這個心之自性是非物質的,那麼它到底是從何而來?所以修行者在確定了心非物質,而不隨物質滅而滅時,則當繼續觀察此心是否有來處、住處和去處?若能如是以禅觀來觀照,則必能了知此心之自性是無來處、住處以及去處的,它是本來無生的,其本體即是無生之真如自性,只是以迷妄為因,而現起的迷亂分別而已。亦就如夢境本來無實,只是因你入了夢境的顛倒,才會感受夢境的真實。同樣的一個道理,妄心、真心、佛、菩提涅槃亦復如是。既然這個心佛無實無得,我們修行者為什麼還要以得之心而執著呢?把這個執著的心放下,既然心佛等不可得,不在任何一處,所謂無處者即是遍一切處啊!故心之本體是不可能單獨局限於一處的,否則,若它有一個處所,有一個形相,則即是有為生滅之法了。

問:既然真心自性是遍一切處的,為什麼只能在我們的六根上起作用呢?

答:其真心自性雖遍一切處,但因無明妄起而生相分以及見分之能所分別,故使真心智慧轉為分別之見分,由是執著有我,故抟四大為受想行識等所依而為色身,從而執著實有自我,依六根向外執取而攀緣塵境,故不見覺性遍覺,而唯局限於根身之中。

是故當修行人證悟真如心性,而能穩固地安住在覺性境界當中,則即能破除妄想習氣,我法等執既除,則當下回歸到圓滿自性境界之中,如此便能遍覺法界中一切諸事,而無所不達,即使是法界中諸微塵數亦無礙而了達。因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生所現之故,如是能遍覺諸法是作用,即被稱為神通。如佛說:‘法界中諸微塵數,三世諸佛皆無礙了達。’即是此義。

了達自心的關鍵是在於你能否時時刻刻在對境中反觀自心,能否起如理之禅觀而參悟這個心。若僅依聞思而不起實修,則如人病唯誦藥方,則於病無益。所以必須要通過聞思之後如實觀察自心,依禅觀而參悟起諸疑情,最後方能了知稱之為心者,雖有名字但無相貌,無有處所的。即如是那麼它會在哪兒?若真無有所在的時候,那麼它肯定是遍一切處的。既然心性是遍一切處的,則一切法也必然就是心所生的,或者說是心幻化的,如是你會執著這些‘外在’東西嗎?於是法執也沒有了,如達摩祖師說:‘心佛如虛空。’虛空有可得嗎?有一個實有嗎?有形相有相狀嗎?虛空無形無相不可得,故心佛以及菩提也是同樣的。

如果能這樣參悟的話,我們就會對佛法越來越深信,而且也越來越歡喜修學佛法。佛陀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依真實意趣觀察則所有眾生皆是佛,這是一點都沒錯的!故從真實義谛來說,一切都是法性的自顯。你迷了顛倒的時候,眾生才在你面前顯現為顛倒的眾生相,你不迷的時候肯定不會有所謂之眾生相現起,故古德雲:“佛觀法界內有情皆是佛,無有凡夫。凡夫則唯見凡夫不見佛。”若真如是了解以後,則什麼法都統統能修得起來。

唉!不管佛陀之教法如何微妙難思,或者說不管法師講得再好,而聽的人內心卻不相應,像死灰一壇一樣,毫無生機。因為在聞的過程中根本就不去思維,不隨聞入思,所以今天聽了明天就會忘掉。我希望各位真地能按照我所講的去思維觀察,因歷代諸佛沒有一個不是由觀察自心而成佛的。同樣,就是我本人有一點點小小的智慧產生的時候,也不是從心外而得的,是通過觀察自心精進參悟才得到的。如果不觀察自心,就是感覺到佛陀的教言很殊勝也沒有用,佛陀的教言是讓我們去觀察自己的心,指明修證自心之路讓而我們自己去走,必須要清楚這一點啊!這很重要的!不管任何一個宗派,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希望各位同修千萬要謹記!

【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

佛法之修證不離自心,故佛非外來,皆由內證,如《法華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是此義。所謂佛者即是眾生本具之自性,此自性亦是宇宙萬有之本體,故修行佛法皆是在修證自心,若離自心性之外而別做尋求,則是為不解佛法真實意趣。

《金剛經》裡講:“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此處之‘如來’非是指釋迦世尊,而是指我們本具之如如不動而又能現一切妙用的自性。眾生自具之圓滿佛性即是如來真實之意,這個不動本心具足如如理如如智,眾生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皆具此性德之故,而此本具之性德,本自明淨無有動搖染著,是為如來之義。由眾生皆具此如實本智,故為如義;依此本智來圓成佛道,故為來義。所以《金剛經》中所言之‘如來’是指本具自性,而非是所謂的一個佛的形象。因為佛是無形無相的,佛非是實有法,故無任何固定之相。佛是宇宙空性本體,因空性故非有實,因而無相。

問:但為什麼釋迦牟尼現了三十二相大丈夫相?

答:三世諸佛現三十二相而成佛道,皆是為方便度化眾生而現彼等諸相。所以是為度眾生而現殊勝教主形相,並非是三十二相就是如來,就是佛之實有相!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現三十二相而成就佛道,是因他度化此世間之眾生因緣成熟,而現化身佛之相,所以說佛是無相的。故如來自性無有任何形相,所以不得以形相見。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什麼是諸相非相?心的自體才是諸相非相,才是如來之自性。

但有很多不明教義之佛弟子,都認為佛就是有固定的相,這種認為其實是很可笑的,因為身為佛弟子竟然連佛的概念都不明了,現在大多數的佛弟子把佛和鬼神歸為一類。

一些可笑的邪教附佛外道,連什麼是佛都不知道,而打著佛教的名義去騙人,稍有佛教常識的人就不會被騙了,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被騙,是因為不具備佛教的基本常識的緣故。其中像青海無那個邪教,冒充佛教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她教弟子們要聽一個什麼法界的聲音,要聽一個什麼自性的聲音,要見一個什麼有相的佛,這不是虛妄得很嗎?真正有一點點佛教常識的人都會看穿其中的謬誤,《金剛經》明明白白說:“若有人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真實之如來自性非任何形相所成,非任何因緣法,若以形相而求見者就已落入顛倒之中了。

在這個末法時期,若想不被諸多邪魔邪說而惑亂視聽的話,就必須要對佛教的教義有一個根本的認識,所以掌握佛教的基本常識是很有必要的。其實,不僅是為不受邪教蒙蔽,即使是學習正統之佛教,若不具備對佛教的基本認識,亦不能成就佛法的修正。如:有很多同修認為極樂世界就在西邊,阿彌陀佛就在西邊,所以供佛、念佛都必須面向西方,不向著西方就不行,乃至於因為供佛的問題而與家人產生矛盾。這種觀點以及行為都是非常錯誤的,雖然在淨土的經典中記載了阿彌陀佛的國度是經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國,即是極樂世界,但這是從緣起名言之中而安立的,這並不代表著彌陀以及極樂世界就是實有的,或者是有一個定義的方向。因佛國淨土等建立是相對於眾生世界而說的,因此三界六道以及佛國剎土亦非實有,故一切皆是空性的。所以如果一個佛弟子以實有的執著而求見佛,如是則為行邪道之法,而非是佛陀正法。

問:既然佛是自心本具,不由外得,那麼佛教徒為什麼還要供佛像,修法時還要觀想佛像呢?這不是在向外求嗎?

答:由於眾生在緣起法中,為彼法則所轉,故緣起法雖是虛幻,但亦如是而受。故供養觀想佛像,可令眾生以供養觀想佛像之緣起,而獲得種種功德,如此是為修行佛法之方便。即使佛教有如是等方便,但教義中卻明確地說明一切皆是緣起幻相,修學佛法欲有成就者,不得執著一切相。就如密乘雖有很多觀修法門,但在儀軌中卻告訴修法者,觀想時應當觀一切所現之相皆是顯而無有自性的,如彩虹一樣。彩虹雖然顯現但並非實有,這是密宗裡面各種觀想的前提條件,以提醒我們所觀的像猶如彩虹一樣不實;不僅觀像非實,而且還要遠離能所的執著,令心安住於如夢如幻中現起觀修。所以無論是修供養還是觀修,皆是遠離實執的。

我記得蘭卡良波上師有一次跟我聊天的時候說:“現在漢地顯宗好多同修和修外道、大仙一樣,他們在觀阿彌陀佛的時候,認為阿彌陀佛是實有的,自己是實有的,然後就將這兩個事物如附體一樣觀修在一起。這種做法其實和外道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這不是在修佛法。”好多佛弟子並不懂得一切皆是自心的道理,所謂佛及一切只是自心所現,這是佛教根本的觀點,但由於彼等不如理聞思的緣故,而不明此義,所以行觀修時跟觀鬼神附體一樣沒有差別。真正想修行佛法的人,了解這個道理是至關重要的,而且當你真實了解佛和自己無二無別,皆如夢幻而非實有,如是了解後修法時會感到和佛菩薩很親切,並不是很遠很陌生,而且觀修時不起實有的執著,這樣極易令所觀修之法獲得成就。因此佛教之修法中,一切觀修皆是安立在本空無有自性的觀點上而修持的,並不建立一個實有概念,若佛弟子不了如是之意,而以實執行諸觀修,如是則等同外道所行。

了知佛非外來,佛是自心,由如是定解而起修持,則不易著魔。當我們起觀修時,以一切皆如夢如幻無有自性的定解攝持,如是不起任何實有執著,遠離相與非相等倒執,則必不會與魔道相應。反之,如果觀修時起實有執著,往往會與魔道相應。《楞嚴經》裡五十三種陰魔皆由執著相而來,如果你不執著這些的話,任何魔都不會來,任何魔來了你都不會被他所惑。關於這一點,在修行中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本論中達摩大師雲:“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凡佛弟子當深思此義,不得顛倒而行。

如果佛不是自心作得,完全是心外之法,那麼即使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傳法,再經歷無量劫精進修行也不會成佛的,因為能修者和所修者完全相異,不是一法,故最終不能成為一體。但若仔細從各方面觀察,有情眾生之心性本體和諸佛本體是一不是二,因此只要向自心中修證,證悟心之實相即是圓滿佛道。有情眾生成佛之根本因乃是本具之佛性,因此若不能發明真性,則不具成佛之正因。若因地以生滅妄心求果地不生滅佛果,如是則為因果不相應,故不能成就。所以明悟心性是成就佛道之正因,而以妄心之發心是為成就佛道之方便發心,並非是究竟正因。因為佛是不生不滅的,以生滅的心來求無上不生不滅的佛果則不可得!正因為我們的自心是不生不滅的,就是圓滿的佛,於心外別無佛,我們才可以得到修證。如果自心是個生滅的,於心外才有一個佛,那能證得嗎?所以完全相異之法最後是不會成為一的,如眾生與佛之自性本體是本來無別的,凡夫因迷而墮落六道,而佛因覺悟佛性而成就佛道。凡夫眾生與佛的差別並不是本體上有區別,而是在顛倒之幻相中由迷覺而起如夢之差別相。

愚僧九歲時就皈依過基督教,基督教的教徒說上帝如何如何好,我就反問他們一個問題:“既然上帝這麼好,為什麼上帝一點也不公平,他為什麼不具備平等心?為什麼只有他是上帝,而凡夫只能成為他的奴僕和子女?為什麼凡夫不能成為和上帝無二的存在?”基督教徒們聽後,馬上就說:“人是不能成上帝的啊!只能永遠是上帝的奴僕。”基督教之所以說人不管怎麼做都不能成為上帝,是因為他們認為上帝跟自己不是一體的。如果說上帝和有情眾生不是一體的,那麼上帝又如何能造出完全與自己不相同的事物?同樣,如果是心外有佛,佛不是跟眾生一體,那麼眾生又如何能成佛?所以我們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與諸佛本體無二無別,佛既然是宇宙萬法之本體自性,眾生在此本體中現起,則說明了眾生亦具足此圓滿的宇宙本體,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佛教教法的偉大之處在於一切皆自心所作,佛也好、魔也好皆自心所現,你顛倒就與魔相應,你覺悟就與佛相應,只不過是一迷一覺而已。

所以我們有情眾生為什麼能成佛,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的自心本性是與佛無別的,若能覺悟自己的心當下就是佛。因此說修行即是修心,即是圓滿證悟自心的過程,自心圓滿證悟了就是成佛了。因此如果在我們的心性本體之外真的有一個佛,那我們就不能成佛了。心外若有一個佛,則肯定是實有的,離心別有的事物,如何以心去成就呢?

外道安立了一個天神在那裡的時候,他自己就不可能成為那個天神,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和他是別有的。而佛教主張我們與佛和法界非別有,一心即是法界,一心即是諸佛,因此我們可證得法界本體。而外道不能證悟法界本體,因為法界本體無任何實有,無任何可成的,只要你安立了一個虛妄的東西,就障蔽了法界實相。

我記得初跟徒弟仁正結緣的時候,就因為問了她一個問題:“佛是由修而得,還是怎麼得呢?”仁正說:“由修而得。”後來我反過來問她一句:‘既然由修而得,在成佛以後還要不要修了呢?’她說:“不要修了。”我說:“既然由修而得的這個果,不修會不會退呢?”仁正被我問得啞口無言。如果佛果是以修為因,則不修就會退卻。所以分別造作之法非是成佛之正因,因此佛非是由修而得。故《達摩大師絕觀論》雲:“皆不如汝所說。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眾人得者,道即有窮。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數。若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來有者,萬行虛設。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我們佛教的教義安立眾生可成佛之說,是建立在眾生與佛本來無別的認識上的,既然本來如是,本來圓滿,則佛不是外來,唯是自心所作。

我們有情眾生的自心本性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涅槃。但是由於迷惑在虛妄的生滅幻相中,而誤生種種計執,因而不能自在。就好象人睡著做夢一樣,其實夢境中所見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夢境經歷的一切也是沒有產生過的,即使是夢境現起的當下也非是實有的。但是當你在夢境當中沒有覺醒的時候,感覺夢境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這就如同六道輪回中的一切事物一樣)當你一醒來的時候,夢境中的一切剎那間就消亡了。(如同證悟佛性之人,一切萬法幻相當下滅盡。)一切相的消亡是消亡在心外嗎?只是在心內啊!同樣,我們覺悟自心本體的時候,不離當下輪回之一切統統消亡。就如同虛雲老和尚覺悟了以後說:“虛空紛紛碎,無明頓然息。”

【因何離此心外覓佛?】 佛弟子,你可不要做外道啊!不要在心外去覓佛。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

這句話給我們進一步肯定了三世諸佛只講這個心,沒有講別的。佛經裡常說:“三世諸佛所說無二無別。”為什麼那麼多的佛所說皆是無別?因諸佛教法皆依明悟自心而建立,因皆是心法,沒有離開這個心,故皆無二無別。而世間法的科學家們去說一個東西時永遠不會一致,因為彼等是依因緣幻相建立的教言。而我們佛法依真如自心而建立,超離一切相對以及對待,因此三世諸佛所說不變。為什麼佛所說的法結集成書時名為經呢?因諸佛所證乃是超離一切相對的境界,教法亦是從真心自性中流露的。‘經’之一字有不變異的意思。佛的教法是安立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中所闡述的,世間法的東西非是三世如一,因為它是安立在生滅和變異上的。所以我在與人探討佛法和科學的時候,很自豪地說:“所謂的科學永遠是錯誤的。”有的人說:“不是吧,科學是對的吧?”我就反問:“上一代科學家的理論,是不是被這一代的科學家推翻了,那這一代的會不會又被下一代推翻?如果是究竟的真理就不能被推翻,科學之所以一代推翻一代的理論,其原因是他們對宇宙真理的認識是建立在相對的概念上的,也就是佛教所說能所二取的概念,其理論的立基點本來就是依相對而建立,因此他們所闡述的理論,即使再微妙都逃不出二元相對的范疇。所以科學不能超越相對,而相對就是生死啊!”只要超越了相對就是絕對的不生不死。佛法是絕對的真理,而世間的真理只是一種相對的真理,或者可以說不是真正的真理。了解這一點,就能對佛法產生實足的信心,我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就是由此而建立的。

我曾問過好多人:“你們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答:“師父,我絕對有信心。”問:“你們對佛法的信心是否有教理定解的依據?”居士答:“我們雖然不知道佛法的究竟義是什麼,但是我們就是有信心!” 我說:“你比我厲害啊,肯定是佛菩薩再來。”因為信由解生,除非是祖師大德或者佛菩薩的化現,不然的話,這個信心怎麼來的?不聞思教義,對教義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正見,就能對佛法生起信心,這簡直是不可思議。就我個人而言,之所以對佛法生起了信心,是經過不斷地懷疑觀察,而後真地了解了佛陀的教言,才生起了基本的信心。

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蒙蔽自己的智慧,要讓自己真正地相信,而不是似是而非地相信。真正地信佛要從這些道理上著手。即使目不識丁的人,能聽師父的話去如實地觀照自心,若能如是了悟自心,則必能通達所有教法。通達佛法不在於年歲大小,也不在於記性好壞,只需要你如實觀察,念念去反觀自心,很快你就能了悟佛法之實相。有些人學了很多經論,但並沒有通達佛法,乃至於連佛法最基本的正見都沒有生起,這是因為他們雖然聞思佛法,但從來不觀察自心之故。若不能依所聞之教義觀照自心,證悟心之實相,則一切所聞亦無有是處。佛陀時代的一些佛弟子,一聽佛陀的教言,馬上證悟了羅漢果位、菩薩等果位,這是因為他們在聞的當下即能按照法義反觀自心,因此便契入心性境界,所以才能一聞而證悟。我們雖聞思諸多教言,但無有所證的原因是自己根本不依教反觀自心,不起實際的行持,所起的一切聞思修皆不與自心相應,故不能獲得佛法真實意趣。在心外別立之教法,不是諸佛所弘揚之正法,這樣的教法三世諸佛沒有講過。所以佛法中的一切修學皆不得離自心,而向他處求,心外無法,不假他求,才是佛法之意趣。若從來不在自心去修證,不向自心去觀察,縱然修了很多年,但卻離佛越來越遠。如《永嘉證道歌》雲:“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佛弟子若不能以契入自心境界為根本所攝,則為不了佛法之意趣,如是則不能成就佛法。我們本具之心性光明燦然,圓具一切性德,無一法不遍,故心之外別無有法,因此三世諸佛唯傳悟心之心法,除此之外而無別法。

蓮師伏藏《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中說:“肯修證即使牛郎也可悟道,雖不會講理,仍能從現量中得到肯定。如親口嘗過糖的滋味,那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哲達亦會生迷亂,不論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現見而去求遙遠的傳聞,雖剎那亦未接近佛道。”又如《永嘉證道歌》雲:“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裡。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如果了悟自心,向自心尋求,如龍女一樣頓悟成佛;如果不向自心尋求,如善星比丘墮入地獄。善星比丘通達三藏為什麼墮入地獄?因為從來不向自心而用功,由於不悟佛法真實意趣之故,唯用分別妄念為本修因,最後因觀佛過失而诋毀佛陀,由是而墮入惡道。故修學佛法若離心而向外用功即是魔業。故《永嘉證道歌》又雲:“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若佛子雖然沒有通達三藏,但能隨佛陀的言下向自心體悟,則能剎那即能證得果位,這是真實不虛的,只要向自心體悟佛法,證果就這麼快,差別就在這裡!所以成就佛道是不觀待世間知識水平之高低的,也不觀待年歲大小的,只是看你肯不肯向自心觀照。若不肯,則縱然修無量劫亦不能成佛,即使是到了極樂世界,若不向自心體悟佛法,絕對也成不了佛。因為到了極樂世界,還需要向自心尋覓,不是說外面找個彌陀來給一個成佛的果位,肯向自心尋覓,娑婆就是自己的蓮花台。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

這是更肯定地告訴我們:‘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你如果敢說心外有佛,請問佛在何處?什麼形相?什麼顏色?什麼狀況?你如果說心和佛不是一體,心在何處?什麼樣的形相?辨明二者是不是一很簡單,佛無所在無形相,無可得,而心呢?無所在無形相,無可得,二者是一。只要立一個相就落在了緣起生滅當中,而佛肯定不生滅,不可得,無所在的!因此,《金剛經》告訴我們怎樣見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佛!

我看到過一些學佛的人,他們在參加法會的時候,總是喜歡抬著頭仰望天空,想在天空中看到一些所謂的瑞祥。我想他們的佛應該在天空當中,而我所謂的佛不在任何處。本來天空當中什麼都沒有,非要瞅出一個東西來,這樣的修行人能成佛?真有意思!他們能不能成佛?絕對不能。縱然是外在有一個佛菩薩的形相現前,也必須要知道,這也只是自己內心清淨的一分因緣幻相而已。你認為佛是心外別有嗎?沒有!即使是所謂殊勝因緣現起的時候,有佛菩薩的相出現,我們不需要生歡喜而執著,因為這是你一分清淨心現的相而已,你執著這個佛相也和執著外在的事物一樣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修行要不執著一切相,否則,便落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中。四相沒有斷除怎麼成佛?怎麼獲得自在?若在禅定的境界當中,有一些所謂的瑞相出現時,這些瑞相難道是離心而別有的嗎?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有什麼可高興的!

其實,有很多的佛教徒都和外道差不多,知見以及平時的行持等,都不符合佛教的教義。經常喋喋不休地向人說:我夢境裡面夢到佛菩薩了,乃至於修行當中聞到一點點香味,或者見到一個虛幻的假相,也執著得不得了,整天見人就說自己看到什麼、聞到什麼了。像這些人根本不是在學佛,因為凡是正學佛法的人都知道,一切都是虛幻,是我們本心的顯現而已,哪有什麼可取的。這是我們佛弟子必須要明白的觀點。

【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

既然是心外無佛,連一個佛見都不應執著,所以心佛本無別,且無相無得,故連所謂的佛見亦是虛妄。

【遞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诳無益。】

心外既然無佛,就不需要有個佛見,不需要執著一個我成佛的概念,面對眾生時也不需要有我比他們都強的概念!因為心外無佛同樣無眾生,你對誰起個狂妄自大呢?對誰起個我慢心呢?真正了解自心佛性的人,不會有我慢和狂妄自大的。心外無佛,亦無眾生,一切皆是一心所現。既然皆是唯心所現之相,就不需要有個佛見、眾生見,若此諸見不起便能滅去無明分別。安住在如是境界中亦能以大平等見觀待眾生,而所謂的平等觀亦是遠離分別戲論的,只是如夢如幻的現起而已。

可是現今有很多的狂妄之輩,稍微有一點點知見的時候,便言自己開悟了,或說自己證道了,認為誰都不如自己,還有更甚者不把古大德放在眼裡,用自己的淺陋之見诋毀古大德。這樣的人其實是被魔加持的人,否則不會造如是惡業的。丁二辯心外無佛。丙二辯心佛之特質竟。

 

  丙三辨成佛不由修得

這是我們的著眼處,佛不是由造作修持而得,因為佛本來是我們圓滿的自性,而這一圓滿自性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眾生顛倒在輪回當中,由迷覆蔽不能顯現自性本心,而現起輪回諸相,其原因是由不覺而來,並非由於我們的佛性不圓滿。

佛性是本來圓滿,本來清淨的,因此六祖大師《壇經》中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也就是說我們的自心本來清淨圓滿,既然本來圓滿就不由修得,不由造作而來,成佛也非由造作而得。因為佛性本來如是,本來圓滿,而不是說本來我沒有佛性,修了之後而擁有佛性。因此,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原來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本來具足如諸佛一樣的圓滿的佛性,但是由於我們妄想執著不悟覺性,因此不能證得。眾生在輪回當中顛倒生死就是由於不了覺性,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如果你認為佛是由修持而得,那麼你肯定有個造作,修法的時候有一個能修和所修的執著,最後也會有一個能得和所得的執著。這樣的話就落在取捨當中,落在虛妄當中,所以辨成佛不由修得非常重要。

【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佛無過患,因為他本來如是,本來圓滿,可以叫天真佛性。不由造作而得,哪有過患?但是眾生顛倒,因不覺了這個自心而妄落生死,不覺知自己清淨的自心本來就是佛,所以六祖蒙五祖大師傳講《金剛經》後,即對五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中所言的‘自性’就是現前一念靈光閃現的靈覺之心,就是我們自身所擁有的這個靈覺之心,而非是肉團心。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如果知道我們自心是佛就不應向外求,故六祖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說:“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意思是我們要成佛作祖,當向自心當中求,不要認為在自心之外有個佛可求。因此達摩大師說:“我只求心不求佛,只這心這心是佛。”歷代諸佛菩薩以及祖師等都是向自心當中覓得菩提涅槃之路的,所以成佛也只是自心的圓滿顯現而已。佛即覺悟之意!因此覺悟了自心的人,由此遍覺十法界所有一切現象,所有一切眾生而不生迷惑顛倒,是名為佛。由是,佛教所言之成佛,並不是在自心外安立一個實有可得的佛果,成佛其實只是證悟自心而已。這個佛只從我們自心當中作得,千萬莫向外求。六道眾生是由迷失自心而現起的,諸佛菩薩是自心本淨而顯現的,如《法寶壇經》雲:“自心迷即是眾生,自心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世音,喜捨名為大勢至,能靜即是釋迦,平直即是彌陀。”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成為眾生是由於迷失自心的緣故,在本來無生的法界當中顯現生死輪回等諸事相,在流轉輪回之中,又以妄心生起各種執著,見男人執著男人,見女人執著女人,見一切相皆生執著,墮落在能所二取的二元相對之中不能出離。永遠在二元相對的境界中,起諸執著分別,如此便不能超離相對而進入絕對的境界,所以眾生的心被束縛在虛幻的假相中不能出離三界輪回。

一切眾生之自心本來安住,本來自然地解脫,可是由於迷惑的緣故,現起了這樣虛妄的生死,又在虛妄的生死當中,執迷不悟,因此而感召種種諸苦。輪回中之種種苦受皆是由執著而來,而執著是由不覺自心,不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顯現,不了解其無常的本性,由此產生各種執著。所以輪回當中的苦是由顛倒而起,涅槃當中的樂是由覺悟而起。覺悟和顛倒是在自心中而不是在外邊,雖然佛法當中講了很多的緣起概念,但講緣起是要說明萬法本來無生,而不是建立一個實有的緣起。緣起是不離自性空的,所以世俗谛和勝義谛的安立,並不是真有實有的世俗和勝義的差別,其實是為令眾生了悟世俗和勝義不一不異之意趣,而安立的方便。所以六祖告訴我們自心迷的話,那你就是眾生了,自心覺悟的話就是佛。覺悟以後有慈悲心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要認為在你自心之外還有個觀世音菩薩。雲何名為觀世音?大悲即是觀世音。當我們覺悟以後生起一種悲心來,知道每一個眾生都是自心的顯現,我們跟他本來一體不二,無有差別。於是,你看到他在虛妄當中生死、痛苦,就會生起一種同體大悲來,大悲心產生的這一剎那,就是觀世音現前。你要想請觀世音來你家,很簡單,心中生起大悲,你當下就是觀世音。不要認為空中飛來一個觀音的形象這才叫觀音,當你心中對任何一個眾生生起一念悲心時,觀世音菩薩就出現了,因為與觀音相應了;當你能真正地依無畏之勇猛精進行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時,如此即是大勢至菩薩現前;如果能盡除一切妄念,能獲得究竟寂滅的境界,這即是釋迦牟尼;平直即是彌陀,平直指的是在一切虛妄顛倒當中,不受染著而直超三界,那就是阿彌陀佛!可以這樣說,證得自心的平等這就是彌陀的顯現。

所以學佛者必須要清楚,三世無量諸佛,皆從自心當中而安立,離開自心沒有一個佛可說,雖然佛有那麼多的名字,那麼多的相貌,但皆是由自心而作得。因此不管任何一個佛名的安立,實際上都在你的自心當中,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會產生佛見以及我見。既然我們了解到這個道理,就不能在心外覓佛。佛非實有,而這個本體心性,也是非實有的,雖然非實有但並不是斷滅,它妙用恆常。此心圓滿無二,沒有任何瑕疵。這個心不是後天造作而來的,如果由造作而來的肯定就是生滅法。因此只需要悟而不迷,即是成就佛道。故佛是由自心證得,而不是修得。他本來圓滿故無可修,如果本來不圓滿,修也不可能圓滿!正因為本來圓滿,由修才會讓它圓滿地顯現,這叫所謂的修,但實際上叫修而無修。

【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

這是進而告訴我們佛不僅是自心作得,既然佛是自心,那眾生亦是自心的顯現,佛不度佛。既然自心就是佛,那麼就並非真有一個佛來度你這個佛!因眾生本來具足圓滿的覺性,所以佛不度眾生,佛只不過讓你自己依自心圓滿而成佛,並不是依所謂外在一個佛而成佛。當然,由於眾生迷而不覺自心的緣故,所以需要有導師來引導教授,但當我們真正現量覺悟了,就需要自度了。正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其實,所謂外在的佛,也是你自心覺性的顯現而已。故說:佛不度佛,佛不度眾生,佛無眾生可度。因為眾生皆是自度,心本來圓滿本來清淨之故。如《金剛經》說:“如來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可滅度者。”

【將心覓佛而不識佛】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意趣,有一個尋覓佛的心,離自心之外而別覓佛,如是之人必然不了佛法之意趣,亦不是真正認識佛的人。自心本來是佛,離自心外覓佛,了不可得,無有是處。

【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

【但】凡是之意。也就是說凡是向外尋覓佛者,皆不識自心是佛。若不識自心是佛,縱然他是三藏班智達也不能成就佛道,因這樣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諸佛義趣所在,也不了解自心是佛。這樣的人是絕對成不了佛的!因為成佛是自心作得,而不是外面得到一個佛的果位,我們成佛不關他人之事,向外尋覓時也了無可得。所以向自心外覓佛是為不了佛意的顛倒行為,佛弟子切不可為之。

【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

既然我們自心是佛,故不得將佛禮佛。好多佛弟子在看到佛像時,執著一個形象上的佛,或執著一個實有,然後以執著之心而去磕頭拜佛。其實這樣顛倒執著,即使是佛看到這種顛倒都會傷心流淚的,因你真地不了解什麼是佛。我們拜佛不是拜別人,是拜自心的清淨本覺。外在所顯現的諸佛清淨相,都是我自心清淨的顯現,外在無佛。能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安住自心清淨,不起顛倒,不昧自心,這就是遍禮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以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需要執著一個佛之相嗎?禮佛之時要不要再有一個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呢?不需要了。外現之佛像不離自心,是自心所現之清淨相而已,一切佛菩薩之形相只是表法而已,故哪兒有個可禮處呢?所以說不得將佛禮佛。

佛陀弟子當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他從來不拜佛,好多師兄弟對他有意見,就在釋迦牟尼面前告狀:“他為什麼不拜佛呢?應該是內心有我慢吧?”佛說:“他是拜佛拜得最好的人,因為須菩提了解什麼是佛。”佛陀為報母恩而在天宮說《地藏經》,當說法完畢,回南閻浮提時,諸弟子皆去迎接佛陀。其中有一比丘尼名蓮花色,她去迎接佛陀的時候,是第一個到的,但卻被佛陀喝斥了,而須菩提未去迎接,佛陀說他是最早迎接到的。原因是須菩提真正了解佛在何處,而蓮花色比丘尼不了解真正的佛在何處,以神通力超過他人去迎接釋迦牟尼佛,她不了解自心本來清淨就是釋迦牟尼,因此遭到佛的喝斥。

佛從來沒有贊歎過心外覓佛的人,反而大加贊歎須菩提這樣的人,大力贊歎他的功德,這就是不得將佛禮佛。這是從勝義谛當中這樣安立的。

【不得將心念佛】自心覺悟本來是佛,何有一個念存在呢?如果要真正地與佛陀相應,清淨自心即可,起一念都是多余。無論淨染,覺與不覺皆不得造作,凡起心動念起造作者,皆非是與正念相應。

【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

誦經為開啟智慧,覺悟生死輪回的虛幻,覺悟自心是佛。當你真正地覺悟了自心是佛的時候,真正向自心體會而見到佛性的時候,一切有為造作對你來說都不必要了,真正見到自心是佛的人,只需要讓自心自然顯現就可以了。這裡大家要千萬注意了,是真實地了解和體會自心是佛的人,得見自心的人只需要讓自心自然顯現,不需要有一個誦經不誦經的概念。但是如果你沒有覺悟,你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教法,來覺悟自心的。但是千萬要注意誦經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其目的是讓你清淨自心,得見本性。很多人誦經不向自心去悟,認為誦經真地實有功德可得,實有罪業可忏悔。錯了!如果功德實有,罪業同樣也實有,怎麼能忏悔得了啊!誦經的目的是覺悟自心之佛,如果不覺悟,則只能獲得人天福報,不可能究竟獲得出離三界的功德,所以說真正覺悟自心不需誦經。

【佛不持戒,佛不犯戒。】真正的佛是不需要持戒的,因為佛不犯戒。這是在說明若認識真心自性之人,則不會有誦不誦經,持不持戒的執著分別。因一切戒律的持犯皆是安立在迷惑不覺之上的,若能圓滿覺悟自心,則一切戒律皆在清淨自心中而圓滿。行者能令自心念念不染而明覺,於輪涅諸事雖然了了分明,但無有任何取捨分別,不落任何一邊倒見,這就是圓滿的戒律。所以禅宗祖師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禅。”這裡所說的‘心平’是指平直安住於中道中,不起任何顛倒分別,即為心平。若真如此何需有持不持戒的分別,持戒是安立在顛倒當中而說,如果能不昧自心本性,而念念間都圓滿地任運顯現,則一切戒律已經圓滿,故不需要有持犯戒的概念的。

金剛乘的三昧耶戒是最無上的戒法,因其為自性果地中法,若在起心動念中落入顛倒,則都屬於持戒不圓滿,所以要真正地圓滿守持金剛乘三昧耶戒,應念念間皆不離中道而安住。自心清淨無分別無染著,這就是圓滿的三昧耶戒。如果墮落到分別染著當中,你的三昧耶戒就不圓滿。然而凡夫眾生不能覺悟自性,因此還需要行持有為之戒行,也需要了達戒法的開遮持犯。若在未有真實覺悟之時,就認為自己無戒可持,而不守持戒法,如是則為顛倒錯亂之行為,非是如法之行為。

表面上看,金剛乘三昧耶戒比小乘的戒少得多,比大乘的戒也少得多。但它所建立的基礎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它是安立在佛性上來守持的。一切戒法功德皆在本來清淨的自心中圓具,因此若識得自心是佛者,無如是差別等取捨分別。

作為一個修行者,只要覺悟自心,不取捨不染著一切,不墮落到能所二取當中來,這自心的清淨就是清淨圓滿的戒律,本身即是戒,還需要一個持與不持的概念嗎?我們凡夫要持戒,是因為我們陷於種種分別顛倒中,故需要通過持戒斷除粗重的惡習和業力,最後讓我們的自心自然而然清淨起來,當自心的本來清淨之性體自然顯現了,這個時候戒律就圓滿了。所以在佛地上沒有安立持戒一說。我們聽說過小乘的阿羅漢們守什麼戒,菩薩乘的守什麼戒,沒有講佛要守什麼戒的。因為佛不用守戒,本來清淨。這說明只要覺悟清淨的自心,安住在自心本來清淨中,令自心的清淨自然而然地顯發,這就是持戒,也即是所謂不持而持,無持而持。為什麼佛陀說到大乘菩薩和小乘阿羅漢守戒的時候,說小乘阿羅漢屬於戒律不清淨的人呢?因為他有取捨分別,他還有不清淨,塵沙惑沒斷,所以戒律不圓滿。真正覺悟自心的人,只需要令自心自然顯現,而不染著一切,所謂不染著即是清淨,這就是圓滿的持戒,因此無戒可犯,無戒可犯就是持戒。因為不顛倒本來清淨,所以經雲:“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佛不僅沒有持與犯的概念,也不造善與惡,所謂善與惡只是從顛倒當中、分別當中安立的,如果不落於善惡、無記,所行的一切皆為淨業,皆為出世間的無為業,所以說佛不造善惡,因為他心雖明明然而不落在任何取捨當中。此處須是著眼處,不要光記住不落取捨,還要心明明然的,這是覺性的妙用。因不落於任何取捨當中,當體空寂,寂而照照而寂,現空雙運而持,故是安住中道之正行。佛不造作取捨,也就不會落在善惡因果當中,不造善惡才會出離因果。所以禅宗經常講:“要不思善不思惡,不落無記。”為什麼修到一定境界要善惡皆不思維?問:我們佛教不就是做善事嗎?答:做善事是利益他人,但並不是說自己的心要顛倒在善法當中,要執取一個善法的存在;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是隨緣行善法,而不攀緣善法,令心安住在當體空寂當中;所以佛弟子行一切善法不著善法之相,雖斷一切惡行亦不著斷惡行之相。不要認為有一個實有的惡可斷,實有的善可行,若起如是執著則你便非是真正的佛弟子,因為不了解諸佛的真實義趣故。

佛弟子雖然行持一切善法,但必須要安住在三輪體空的境界當中,相應自心而行一切善法,雖然行善法但沒有善法的執著。本來無惡可斷無善可行,有能所二取的時候才會有善惡產生,如果不落於顛倒,則無需起善惡的分別執著。對於任何一個佛弟子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佛不犯戒,佛亦無有持犯,也不造善惡,是超越於一切善惡因果法之外的。不僅超越而且於一切善惡因果法當中又能自在地游戲,自在地度化眾生。

正如《金剛經》中所說:“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彼經又雲:‘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住相布施就不了解諸佛的真實義趣,就沒有與佛相應,沒有與自心清淨相應,這樣的人怎麼能是真菩薩呢?菩薩是覺有情啊!要想做菩薩就要悟到這個道理,與自心相應而不住相布施,不落入執著善法的顛倒中。不要認為做惡法墮落生死,執著善法一樣也墮落在生死輪回當中。有為善法只不過是生天道的因而已,但並非是涅槃的淨因。涅槃的淨因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於善不住於惡,中間亦無所住。不要認為不住善惡中間有一個住,中間這個住也是名字而已,根本不可立的。這樣的話心如虛空,心念清淨不落善惡無記,善惡之業當下摧毀,當下清淨。所以既然心如虛空,何有一個善惡的安立呢?如是則當下就超越輪回之外了。所謂的輪回外相是由於我們妄心顛倒而產生的,六道分別是由善惡無記現起的,善惡業乃是往生善惡道之因,此二業又由愚癡無記所攝,故此等皆為輪回法,非是出世間之無為法。若行者能心不起善惡無記之顛倒,則輪回當下滅盡。所以說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因為不造善惡的緣故,不感善惡之果,超越於輪回,超越於因果之外。

這裡所講的道理,是從究竟勝義的境界中來宣講的,在勝義中唯說心性本體,除此之外別無可說。但此處並不是說沒有覺悟的人就不需要誦經,不需要持戒了,而是說當我們向自心尋覓,了解自心是佛,去覺悟它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分別概念統統都要打破。有的人說:“師父,我對自心有點了解,我在修持的時候在思維上師您傳的教言。”我告訴他:“你錯了,真正了解自心的人,當自心顯現的時候,連佛法都不思議,思議佛法即落入佛法知見,落於佛法知見亦不究竟。”不僅不思善惡,亦當無法可學可修,無可思之法要。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作為修行者,要得見真佛,當向何處尋覓呢?向自心尋覓,見性即是佛。《金剛經》是很好的教證:“若有人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佛是自心做得,非有外相,故見性即是見佛。若執著佛有三十二相,以為實有者,則不能見到真佛。因若以三十二相為佛之相,則轉輪聖王亦具足三十二相,以及天魔鬼神都可以變現成佛的形相,那這些都是佛嗎?不是的,真正的佛是自心,本來清淨的自心。所以要想見佛當向自心中見,見性即是佛。

在小說《西游記》中,唐僧和孫悟空成佛,是由釋迦牟尼給封了個佛位,這很有意思。成佛不是其他佛封的,而是自己證得的。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欲成就佛道的人,若不見性,僅通過念佛、誦經、持齋持戒是不能成佛的。說到這兒,有人會想:看來我們現在所做的事都不是成佛之事,統統要扔掉了?此處需要辨別一下:念佛、誦經只是方便,而不是根本,要想真正獲得成佛的正因,須得見性。但是現在有很多的同修搞錯了,認為念佛、誦經、持齋持戒就是根本。錯了!錯了!這完全地錯了!不管修持任何一個法門,除了見性之外,沒有第二個成佛的正因,任何宗派都不例外。但是依念佛、誦經、持齋、持戒這樣的方便,能消除我們往昔所造下的種種惡業,令惡業之力減弱,善業之力增上,當我們的智慧和福德增上的時候,因緣成熟了就容易得見自性,這僅是一個方便,千萬不能捨本逐末。見性是成佛的根本,我之所以要強烈地聲明這一點,是因為現在百分之八十的修行人都搞錯了。成佛的根本是覺悟自性,而其它是為我們覺悟自性作准備或積累資糧,是積資淨障的一種方便,這種方便在沒有覺悟的凡夫位中是不需要捨棄的,但我們不能執著它為根本,否則就是捨本逐末了,如是則走了彎路了。

唐朝時期,漢地有一個禅宗和尚,在藏地被稱為支那和尚或支那堪布,或大乘摩诃耶。這個和尚是傳禅宗教法的,可是他並不了解禅宗的真實義趣。因此他不管見到任何人,都說念佛、誦經等一切善法都沒有用,只需要空去一切念頭安住就好了。像摩诃耶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雖然在勝義的抉擇中善法等都屬於有為法,但這並不代表學佛之人就不需要行持善法了。雖然成佛的根本是以見性為正因的,但在見道位之前,資糧道和加行道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積資淨障等法都需要有的。在地前凡夫來說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必須要行持的,但千萬不要將資糧道等方便執著為成佛的根本。達摩大師在此處所宣講的究竟義趣,並非是說修行佛道的人善法等都不做,而是讓我們了解到成佛的根本,念念間向自心尋覓。在自己沒有見性成佛之前,我們要作積資淨障等法,讓自己盡快成熟這個因緣,這樣來修才是一條正道。

欲明心見性的人,若不具足一點點的根基,或積資淨障等法一點都沒修持,如是之人亦很難獲得見性之成就。當今佛教界未現量證悟佛性的一些狂妄之輩,在理上獲得一些相似的了解後,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用做了,自己就是佛了。如是狂徒實不解佛意,彼等一切所行非是正行,已入邪道歧路了。

雖然地前凡夫須行持積資淨障等法,但須知何為成佛之本,不可對有為善德起執著心。如今另一類修行者,他們每天不悟自心,將有為等方便誤認為是成佛之根本而起倒執,如是雖精勤行持但不見道體,只能得有漏德業。念佛、誦經、持戒、持齋皆是有為德業,而明悟心性才是唯一的成佛正因,故《楞嚴經》中雲:“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要想求果地的無修無證,那因地也當以無修無證而悟入,並不是說因地有一個造作修持,而果地就能得無修無證,這樣的話因和果並不相應。所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句話說得非常好。

成佛不離自性,覺悟自性才能成佛。既然成佛的果是覺悟自性,那麼離了這個見自性的正因之外,必然沒有別的成佛之因!因此達摩大師特別強調指出:‘成佛的正因唯是見性,若不見性,欲成就佛道而行念佛,誦經,持齋持戒等法,則於佛道無究竟利益。’

愚僧在此申明一下,並不是要大家現在什麼都不用做,而是要講明成佛的正因是什麼,使大家分清什麼是成佛的正因,什麼是輔助修持的法。若不了解就會捨本逐末,而無量劫都成不了佛。所以這是一個必須具備的正知正見。

有一些狂妄之輩不了解禅宗究竟義趣,就去謗持咒、謗念佛、謗誦經、謗持戒,見任何修行者都勸其不行善法,不積資淨障,這是極其錯誤的。禅宗並非主張凡夫修行者現在不需要做這些,而是告訴我們這些是修道之輔助,非是成佛的正因。而是說明若欲見性當放捨一切善惡分別,法及非法等分別,如六祖雲:“妄念盡處是真如。”但並不是說修行佛道之人堅決不能行持善法。

凡夫眾生由於往昔之顛倒造了種種的業,因此在沒有見到自性之前,沒有真正地認識回家的路之前,是需要積資淨障等方便來輔助的。雖然念佛誦經等是方便,但彼等諸事亦是行菩提道之資糧,如行道者之盤纏路費。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就如同忘失了回家道路的迷人,所以在自己還沒有想起回家之路時,還是需要別人指導,以及為尋找到回家之路做種種准備的。修行者一旦覺悟了心性,就已經就路還家了。若在這時還要去准備什麼方便事物,那就屬於多余的了。

修行佛法的人是要回歸覺性之家的,我們迷失的本來清淨圓滿的家,在這個家中是沒有生死煩惱的。每一個眾生都具足這樣的家,但是久在輪回中流轉,智慧被深重的業力習氣所障蔽,因此很難覺悟回家之路,故需要行積資淨障等事消除業障習氣,最終才能獲得覺悟之契機。但是在尋找回家之路時,沒有盤纏路費能行嗎?所以,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戒也好,這些輔助和方便皆是安立在我們得見自性之前。而且,縱然得見自性了,當境界不穩固時,還需要持戒修定,只是在修持覺性保任聖胎的時候,這些雜亂諸事都要統統放下。這裡也不是說明心見性的人就不用念佛誦經了,而是指見性之人雖行如是等事,但並不著其相,不為彼等有為方便所轉。

有的人不清楚這些道理,墮落到一切都不需要的狂妄自大的見解當中,造下了謗法的惡因;有的人則認為誦經就是成佛的正因,如此永遠不能成佛。佛弟子必須清楚,在得見自性之前,雖然回家之路需要積資淨障,但這並不是成佛之根本,只是方便而已。如能如是了知就不會對積資淨障等產生實有的執著,如是則不會障礙自己的真如自性。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念佛得因果】念佛所得的一個因果是往生極樂世界,從一個濁惡的世界到了佛國剎土,可是這並非最終成佛,要成佛還要得見自性,念佛是往生佛國的方便,雖然往生佛國後有足夠的時間修行,但並不意味著到了那個地方就不需要得見自性,任何一個眾生都需要由自性而證得成佛。淨宗行者發心求生極樂世界,於濁世中以念佛與彌陀相應。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所以這是得了一個念佛往生的因果,但還沒有圓滿成佛。往生以後還需要精進地修行,最後得見自性而成佛道。

【誦經得聰明】此處說‘誦經得聰明’而不是說開智慧,是說明誦經若不悟自性則只能得世間有為之聰智,而不能得出世之無為本智。所以但誦經而若不向自心體悟,縱然獲得一點聰智也沒有什麼大用,只不過是增長了一些見聞而已。

【持戒得天福】嚴守淨戒是往生善道的因,守持戒律,由戒德所感必能往生天道,而享勝福。雖有如是殊勝,但終是有漏福德,並不究竟。

【布施得福報】廣行布施救濟貧苦,這樣的善行能獲得大福報,將來由福報所感能做富人、大臣、長者、國王等。但若是在行善積德時不持戒,雖有大福報,只能是當個鬼王,或者當個大力鬼,有財鬼。舉個例子,愚僧曾經對某位居士就說過:你下輩子應該轉個有財鬼,或者做個鬼王。他問為什麼呢?我答:不修行,不注重戒律,光行善法,那只能是做個有財鬼,當個城皇爺或者是城皇奶奶而已。行善不持戒之人,由破戒之故當墮惡道,但由於具足福報之故,當於鬼道中做大力鬼以及有財鬼等。

【覓佛終不得也】若不見性,則無成佛之正因,故縱然遍處覓佛終不可得。如果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無有益處。這是就究竟成佛而言,並不是說這些不是善法,不是利生的方便,但此等並非是成佛之正因。所以本論中,達摩大師是要強調成佛的正因,而不是在講有漏之方便。必須是得見自性才是成佛正因,任何其它有為之行持都不是成佛之正因。

關於上面所抉擇的這個道理,務必要抉擇明白。若不清楚這一點,看到達摩大師如是之言說後,不了解是從什麼角度講的,然後就去诋毀誹謗念佛、持戒、誦經等,必然會造下謗法之罪業。

其實,不僅是達摩大師講成佛之正因唯是見性,本師釋迦牟尼在諸多經論中亦有如是廣泛的宣說,《楞嚴經》雲:“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又雲: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能完全憶持宣講佛陀所講的法,尊者在顯現上只求多聞,不行實修,在遇到摩登伽女時,被邪咒所攝,差點破了戒體。在他被佛文殊菩薩救回來後,他才知道自己以前只慕多聞不修禅定是錯誤的,因此他捨己之長,而求佛陀告訴成佛之道。尊者之所以如是殷勤請法,是因為知道這些都不是成道的正因。而且尊者也明白成佛需自己努力,而不是每天和佛在一起自己就不用修行了,《楞嚴經》中雲:“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成佛是向自心而成的,是自證的,不是別的佛給你一個佛果。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念佛,誦經等方便,如果不與自心本性相應,皆非成佛正因。因此修行佛道的人,不管干什麼都應當學會與自心相應,能這樣行持的話,終有一天會豁然開悟,趨入成佛的正因了。

念佛者若不向自心覺悟,不知所念佛之原在自心,則成佛遙遙無期矣!所謂念佛得因果,發心出離娑婆是一個因,然後得往生極樂的果,可是往生極樂還沒有成佛,最終成佛還得得悟自性。如果懂得這個道理,能向自心用功的話,在娑婆世界就有可能成佛,不論歲數大小;很多經論都這樣講過。只要喜歡向自心去參悟,就很容易,不喜歡向自心參悟,縱然能背得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沒有用,所有祖師都這樣宣說。實際上佛法就這樣簡單,是我們自己太復雜,分別心太重,不向自心尋覓。

一個修行者的根基的好壞,也是要看你向不向自心觀照,能在自心中作文章的人,肯定能得悟諸法的實相。這個心是幻化輪回諸法的根本,若能如是向自心尋覓觀照,則必然能了解諸法實相。如果執著言說和戲論不悟自心,則雖然行誦經、講法、持戒等事,也不能成佛,不能超越生死輪回。如二祖慧可的故事就很說明這個問題,他能講法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仍不免生死啊!所以若不悟自心,讀經典讀得很熟又有什麼用啊?因此修行者不管干什麼都要向自心來觀照,而欲見心性當遠離分別思量,入無分別境界方能得見自心。自心不可思量,諸佛境界亦不可思量,故當遠離戲論分別方乃能入,如《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諸佛境界經》裡講:“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今應為菩薩大眾宣揚妙法。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佛言:童子!汝今應說諸佛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諸行者欲成就佛道,當知何者是佛境界,既然諸佛境界不可思量,不以有為造作而得,就當如此經中言‘以無所入為方便’而入之。由此當知,一切念佛、誦經、持戒等事皆當攝歸自心,勿以此等方便而為成佛之正因。

我引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諸佛境界經》中的話,目的是說明佛的境界,以便引發相應的業。不可思議非思議是佛的境界,即離一切言說戲論,一切造作取捨,如果我們落在造作取捨當中,當然就不是成佛的正因!因和果是相應的,既然想獲得非思量的佛境界,那麼就要與非思量的自心而相應,向自心當中體悟才行。如果以造作的心去做,雖欲免墮輪回,但終在輪回當中,這是南轅北轍。所以《永嘉證道歌》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為什麼不除妄想不求真?因為有除妄想以及求真之心,就已經落入到取捨和顛倒當中,說明還是不了解自心是佛的道理。所謂的妄是從真心而起,真心只不過是自心的本面,一個是水一個是浪,何需除以及求呢?有除的概念,有求的執著已經迷失了自心。真正的修行者是悟入自心以後,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無論持戒、念佛,凡造作之事皆不可能安立為成佛的正因。心中空無一物,自心的空寂就是法身的本體,如永嘉禅師雲:“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真心本具光明是報身,它能幻化一切是大悲周遍的化身。

此段主要是在說明,修行者若不了悟自心則已失成佛之正因,縱然行念佛誦經等事,亦非是成佛之根本。丙三辯成佛不由修得竟。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禅修與氣脈明點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禅修的功夫與證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