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網應機語錄
若人虛心入禅海,盡向雲天融一如;
反復參叩自薦機,發明本然更無奇。
如遇大逆緣,合向大逆中,
不求平靜心,逆中方知真。
律已而無已可律乃為真律,利他不見他過乃為方便。
了了常照而顯現一切。
照空之後非空,照照之時無照,言語難到,心智不測。
如千萬鏡相照時,何處生緣影?
若無緣心何生緣影?
一真大法界中何有能緣所緣?
平常人緣何得道?
若是真如,即遍一切,妙明之照,法界洞然。
不是緣影,乃是五光,妙顯沖虛,靈然法爾。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體如是,如是全體。
不會才真,若會即墮,
了指無月,天下太平!
分別而生見取與貪著凡夫之自然
不分別無貪無著者悟人之自然
順逆自在、變化無礙乃證入之自然
故於身心反映中可知居於何地,
中間習氣、智慧、化機與道力的差別
可了行人之不同
入禅者無拘其器,知禅者無異其心,分器者教乘也,宗下何來分器之辨?
上上根悟證同時,更無佛可成,無習可了,無生可度。
上根人一聞千悟,即佛而了,安養道業而自圓明。
中根人反復參叩,體究深入,終至豁然開朗,始知本來現成。
下根人依師契修、專一用功,心純意專,時至心開,方合覺性不二之旨。
身心一如時,任運於不二之用;睡醒一如時,不計巳睡巳醒;一真無為時,空明大覺而常然。
信佛功德
信佛願行
信佛智悲
信佛身土
信佛法門
信佛道力
信佛感應
信佛光明
信佛本有
信佛常寂
信佛遍現
信佛神變
信佛三德
信佛五智
信佛妙化
信佛性具
信佛圓證
緣理可以發菩提心
緣德可以發菩提心
緣悲可以發菩提心
緣智可以發菩提心
緣願可以發菩提心
緣見可以發菩提心
緣修可以發菩提心
緣行可以發菩提心
緣證可以發菩提心
如果你被師父的話所困,心思難安,那麼真的心理有病,沒有病的人怎麼被人一說有病就真的有病了呢?看看自心,病在何處?
即覺無覺,不受而受,覺受印真如之用,即用即化,當體不住,朗然現前,貓不是虎。
凝心之後返照,照其真源,自然大定圓現。
香林禅師所說,悟道後因習氣種子淺薄與深厚的不同,故於心境法中消融歸真的過程也有時間的長短,有的人三五年成片不等,還有的人悟後立即廣學與弘法,結果智散於境,性覆愛悲,久居塵勞而不證果。
因此見性後含養覺性,消融妄習,了緣無為,靈妙而照,直到心、身、境都融化為大光明藏,始得圓明成就!
如日出虛空,圓照本無照,天地共沐光,卻無一點心。
開悟時空寂無念而靈知了了,信知此即本源性地,孕育聖果之胎也。
證悟時十方圓明而法爾周遍,證知妙道遍一切而化現無礙,具足無量功德。
心本住覺位,智照恆無為,法本無法見,塵塵顯方便,無煩無淨相,一任天真用,平等在緣中,佛魔同一性,不悲苦樂情,活潑隨機現!
解悟的人“明道”去,卻不求證悟!
未到恨不消,既到本無事。
不見六根,用處一真。
不是棄而是通透無礙、全體照用,故內不住於根識。
外不迷生境幻,一如圓現,方知本來如是。
悟在因緣時節,卻不可謂天下人不悟!
若喜歡自然,也是著自然、落開心;若不被法縛,一切從自心中顯現,則於法自在,與自然界的一花一葉、小松鼠又有何別?所以悟入平等之後,唯除其病而不廢施藥之用!
性戒:覺性本無殺盜YIN妄,本無生故。威儀戒:即六根遇緣而用,自然清淨圓活變化自在。一如中那有根本?
不違覺性根門淨
大悲無著智無染
應機不惱眾生心
隨處無生處處真
此喻禅者一切能捨,唯自己的見心不能捨,故如大象之頭被掛而苦,此時他人難救,唯自悟徹而放下“禅見”、“悟見”、“證見”,方得自由而去,從此心中更無禅佛之見,隨方顯現,來去無礙。
什麼也沒有---此時應照知“什麼也沒有”的當下,不要分析悟與證。
理即是事,事即是悟,悟即是證。----理是體,事是用,不二是悟,全體一如,圓明妙遍是證。
沒有也沒有,無門真法門,隨應徹了然,塵塵現無邊!
活現石頭寂靜者成佛
不見石頭善現石頭者佛用
了石頭非石頭而達石頭者如佛
於無無中,應須徹照無痕,化盡一切,故宜覺透心、身、境,及三空之證量。
宋老師: 後學常在一念來去之間似可頓然契入,心裡很清楚這並不是意識強造作出來的一個境界,但是卻伴隨著強弱程度不同的覺受,如無住,空靈,融合,安詳,妙明,清爽,自然,...... 請問老師,如何化除這些覺受? 又如何更迅速地使覺性打成一片呢?
------雨後掃花落,空山草自青!
問:但問何為不相應?
---- 急急尋求、念念有在!
此“心”不是思慮的妄心,而是身心世界的絕對無二的體性,此性因無明妄想業識流變故妄現境界,形成相對的心物二元的虛相,若能頓脫根塵能所的對立,則即證入覺性空明的本體,此體雖空無一物,卻具有五大種的能量,故能法爾地顯現人生宇宙的萬法,其中又有五智、五光等隨起妙化之大用,自然成就一切功德事業。此即成道的秘密,若能悟而證入,則與佛同一圓滿的無上菩提果位。
緣慮之心不離能所,雖知萬法唯心,僅是理悟,故外境與心是對立的,禅人初悟雖知靈知妙性、本具萬法,因未徹證故,仍受根塵所覆,故須以真照而化一切身心境界之障礙,化盡之時,方達法界全體圓顯之道。
因此禅人不可以理悟為極則,因此時唯心所現正是六塵之影,實未達變現自在之境,故不要妄認已證入禅道,而應徹底消融,方起無邊道用!
清風明月時
無人空谷中
虛朗照天地
靈妙不守守
因著靜故厭動,若悟動靜不異,心淨無著,即得無心而應,即真關無關。
既悟“無著”則不見動靜的二邊,於無著心也不起思量見。如此即率性而真,出入無礙。
請問大慈的菩薩:若有行者,意識所造的無分別與自性本有的無分別,怎麼揀別?
山人:問得好!由意識產生的無分別來自於對文字義理的理解,然後形成堅固的“見”,並常以此“見”來制約自己,使意識恆處於無分別的狀態,造成思想的滯礙,既覆蓋了自性活潑自然的本面,又生起了不能入世與人溝通的壓抑,於是人的精神受困於這一執“見”,並以此“見”來教導他人、指導用功,成為死水一潭。
而自性自顯的無分別智,乃是剝離一切知見概念、對立比量後的赤裸覺性的完全照用,即如鏡子照物一般的空明顯現而卻沒有分別之動相,因此不同於意識建立一個無分別念的執取。
由意識產生的無分別念乃走向愚癡顛倒之路。
由自性離意自顯的無分別智乃圓成佛道之本。
你是拿什麼看現實?感性和理性
----把感性化為無緣的大悲,把理性轉為當下的真照。
你看清自己了嗎? 沒 有
----繼續看真正內在的自己是什麼?
你看經時明白了什麼?明白一點但做不來
-----不斷去通過觀照經義明白自己的心靈世界。
道不二的統一靠什麼嗎?不知道
-----透出一切又圓攝無盡,靠的是智慧。
你思維過現實中的佛法嗎?想過但是不明白
------看目前的作用處,發揮妙性於現實而圓融的人生。
明山人法安:
一、不敬佛祖及其言教,大有廢除而後快,故常表現為反傳統者。
請問:禅宗祖師,呵佛罵祖,是表現什麼呢?
------祖師當機而破執,正為彰顯佛祖無著妙慧,豈真指佛祖而呵罵?乃呵斥當人不了自心而妄見心外之佛祖,故與時人無知狂妄的亂破不同。
二、不以法印、智印而應於義理,反以自己的謬解為印。
請問:禅宗祖師所悟與佛同否?如何判別?
----以覺性真智印證於祖師,又以祖師之言句反照於覺性,相應不二,方為真判。
三、不通佛教名相正義,亂解亂用名相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請問:禅宗屬教外別傳,對名相常有另類別解,不合佛法嗎?
-----若有別解必不違佛陀言教,更能契當時之機,用之即了,豈有定執己解而非他?
四、未明覺性實相之道,全以意識卜度為禅之道。
請問:如何才知禅者已悟實相,不落意識呢?
----言中知見不忘、情執難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對於諸見,不知見本非見,言中無言,故落意識者往往高標己見而輕毀他言。
請問:以凡夫見,如何分別呵佛罵祖之行的真偽?
-----應以智悲德行、人生修養、當不當機等辨之。
----以覺性真智印證於祖師,又以祖師之言句反照於覺性,相應不二,方為真判。
請問:以凡夫之見,如何以覺性真智印證於祖師,以祖師之言句反照於覺性?
-----若有別解必不違佛陀言教,更能契當時之機,用之即了,豈有定執己解而非他?
請問:如此說來,禅者別解,為契當時之機,然多與原來名相本義不合,不就令人徒增混亂嗎?
-----試舉一段禅師別解帶來的混亂言句看。
----言中知見不忘、情執難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對於諸見,不知見本非見,言中無言,故落意識者往往高標己見而輕毀他言。
請問:禅者自證自信力強,為讓眾生起信故,每每有高標之現象,凡夫如何辯別真偽?
---如高標自己與其弟子,則為偽;如高標宗風、活用妙智,既解眾縛,又不落情見、不壞教法、不謗它宗,則為真。
再問:然如南泉斬貓,丹霞燒佛,又如何說呢
-----此乃逆說禅法,不僅破盡眾生之常見,且令於驚覺之際,頓悟本來,了相即性,直超生佛相待之境。
如:達磨大師破相論: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然佛法中,齋之義,謂為過午不食也。
-------此乃心齋之義,非事相之齋也。禅者往往尋跡得本,即相悟宗,故借諸相而明心地,心明則相即非相,而又不妨無相而方便示相,此正禅者妙說也。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唐憲宗诏入麟德殿論義,有法師問:“如何是四谛?”
師曰:“聖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師無語。
-----此大義禅師以世間帝王而之帝而破四谛知見的禅說,使慣於佛理的法師頓失所守,故有破轉之用。
禅人悟理不難,而如實證入不易,其中關鍵之處乃是認為一悟便至佛地,更無悟後覺照化習、了緣消跡的過程,結果執著於禅悟知見,狂枉放任,一切身心作用,仍然凡夫模樣,三業不淨、五智未開、虛明未顯,反以為從此無事,不知此病一生,即斷悟後真修之路,未徹法性之化轉之妙能,故百年之後依舊輪回凡夫。
照體獨立,心境一如,知之即了,了而無心。
禅宗的修學,是非常嚴格的,是不落次第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堪稱為「禅者」。
-----禅的本旨確無次第,故稱理而說,眾生即佛,本無二致,但於實際之中,卻有無量差別,故佛祖有應機之垂示,而行人有悟證之方便,若離此機用,何有言說?
------悟入化習之過程,並非次第而修證,乃是覺性妙化之用,故古德有:“頓悟須同佛,多生習氣深”之說。
佛性常如如,非關悟不悟,因悟達淨用,不悟逐迷情。1.末學最近遇到一些是非不分,只想與人在口頭上爭辯的意氣用是的學佛者,末學要如何處理才能夠圓滿???
----應心平氣和地運用智慧一一勘破其要害處,令其自知理短,盡量少引經論,應以靈活的語言顯示真正的佛法。
2.為何現今有那麼多學佛者都只喜歡與人做文字上佛法的爭辯,但對於真正能深入體會佛意的修行者卻很少呢,對於這些人要如何的引導他們才能比較圓融?
-----這是佛法普及、文字太多之故,如能以更妙的文字來化解世人對文字的意解,使之悟入自性,再安住於真修之道中。因此你一定要開顯活潑的文字風格,使人人見而愛之,方能起到引導的作用。
3.假如遭遇到禅門的狂徒,要如何去解決呢?因為末學常常在網路上遇到一些禅門狂徒,動不動就造口業毀謗別人,本人曾在討論時被這種人罵下地獄,去死之類的話語.
假如遇到這種狂徒時,要如何做才能處理的比較圓滿??
-----這種人不可與之論理,因彼等無誠心故,若要破他,應善變化莫測的禅機,並於此不立觀點,隨機掃蕩,使彼無可攻擊的落處,由是狂心頓息而知道妙。
仁者已悟性理,圓通法義,並有護教利生之大心,但未消融一切,故言存己意,未了妙顯之道,故不能隨機變化,望能空明朗照,任運流布,使無法之法印契無間!
破【生死不惑論】
能見聞覺知之性稱為本性,本性不曾有生滅,時間亦不曾有間斷,
----見性無性,無名可名;無生而生生不已,不滅而滅滅無間;無時間相,流變無窮。
地水火風四大的聚散與環境的變化,此種現象稱之為生死輪回。
------覺性五光法爾具五大法界,顯現萬有,不離當體空明,故於生死輪回而變化自在。
若從本性來看生死輪回是幻生相,本性不曾有生死輪回。
-----覺性圓含,宛然妙顯,故無角度可看,無幻相可見,本性與生死而不異。
唯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見聞覺知觸境而生六塵緣影,妄為自心相,
-----若見眾生之見,言塵緣之言,妄論虛相,即為背觸之談,於真性中本無此事。
至此流轉於生死中,是名為無明。 仔細思維,生死與無明實同為幻生相,
------生死即涅槃,無明即真明,不可起於思維,不必幻中認幻。
非實有。 故圓覺經曰: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非不實有,故無明者,即真妙體上所顯也。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無夢無醒,如如本際,無得無無得。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若了眾生即非眾生,無生不生中,何存妄見之心、何名輪轉之義?
行者了達此事,即名出世間,
----了達此事,只生知見之理,於妄見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不違世法,亦不為世法所障,日理萬機,不為世事所囿,日用而平常,
生而不為生惑,死而不為死苦,談笑於生死之際,游戲於世出世入之間,
------無世法可違,無障礙可障,妙機無窮而不理,世事紛呈而妙顯,不居平常之心,無生無惑,無死無苦,不以談笑為高,不以游戲為得。
凡不為凡惑,聖不為聖迷,身雖在世,心無世出與世入,萬般皆自在,
逍遙於生死之外,即是修行功夫。 本性不曾有生死,
----本無聖凡,豈落無惑,無在世之身,化為光明故;無住空之心,出入無礙故。無萬般之自在,無逍遙之心在,無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生死與無明皆為眼翳之所見,能保任使之不妄認即名修行。
----不存諸見,不落保任,本然一真,無行可修。
古德雲:行不動塵,言不驚眾,澹然安閒,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大動其塵,大驚於眾,不得求閒,不生敬意,無法保任。
於一切違順境界,心不動搖。
----行於違順而心恆動而無違順之染。
動念即乖啊!哈哈!
---法身大動於法界,故報化有無邊之顯現,一塵一沙皆妙明中顯現之妙動也,非動念之動,更非不動之不動,若達大動不動之旨,始了禅妙!
本性非關有`無, 但處緣即有見聞覺知, 無生即無滅, 何來無生而生生不已,不滅而滅滅無間? 本無時間相, 但為惑於生死者說, 若得覺悟者, [當下]亦不存在.
------本性中法爾“無”而又法爾“有”,緣即本性,故無處緣之對立,亦無見聞覺知之假名,無生無滅僅為體量,生生不已方是法爾妙顯之相用,於相用中萬法又滅滅無間、剎那化盡,不離不滅之性。於中亦不妨於時空無盡法界的差別,故曰:何期自性本具萬法。
不知山人所雲,,主題文意指出,誤認四大為我身, 故隨四大的聚散,妄為自己的生死輪回.
若不妄認四大之身, 何有生死輪回?
若要討論則請針對主題,不要談那些不得要領之論, 請用大家都能聽懂的文字來討論.
----因你妄見眾生之輪回,故反顯輪回皆本性之妙境,所謂眾生常住涅槃,更無涅槃者。
為解[生死之惑],指出生死之弊, 妄認之因, 論虛以顯實,以除[生死惑], 山人不解眾生即是佛, 六塵本清淨, 何可言?何不可言?
-----言中無言,妙在應機,機盡無言,故須了之。
山人之言差矣!本無無明,故亦無無明可盡,豈是無明即真明?
仔細思維,生死與無明實同為幻生相,非實有。故生死即涅槃,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你若悟無明即真明,則必不立真見而逐妄情,因無明之妄當體即真故,如果須破無明見真明者,豈是了手好漢、宗門正眼?
-----佛說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何況圓覺?覺即了經,豈可執文成義?無生豈有意?本空即諸法,法立於心豈是清淨?法生於見豈是解脫?故妄不在法,而在見、執之心也!
請平常人連起來一讀:
了達此事,只生知見之理,於妄見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無世法可違,無障礙可障,妙機無窮而不理,世事紛呈而妙顯,不居平常之心,無生無惑,無死無苦,不以談笑為高,不以游戲為得。
本無聖凡,豈落無惑,無在世之身,化為光明故;無住空之心,出入無礙故。無萬般之自在,無逍遙之心在,無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不存諸見,不落保任,本然一真,無行可修。
大動其塵,大驚於眾,不得求閒,不生敬意,無法保任。
行於違順而心恆動而無違順之染。
-----若於此時不化,形成堅固之見,佛亦莫救也!
徹證不二之際,圓明十方,一切作用,都無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顯一切萬法,故十方世界恆於法身體性中大動、大變,無窮無盡,一切相即性也,若以為有一個不動之性的存在,只了得一半,未盡水即月、塵即佛也。
山人所言, 全部在支持末學之論, 末學看不出山人立論於何處?
---山人無立論之地!
應機未必在無言,有言亦得,方名真自在 .
機盡豈唯無言?有言亦能盡,
隨緣應機, 有言無言, 皆得大自在.
----因仁者會得佛法,故欲大自在於言句之中!
識本心者,有言無言`有念無念,總名不動念.
若不明此義者,有言無言`有念無念皆名動念.
----山人無義可明,故不在動與不動裡!
言:[徹證不二之際,圓明十方,一切作用,都無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顯一切萬法,故十方世界恆於法身體性中大動、大變,無窮無盡,一切相即性也],其實也不須講的那麼高深,總說僅此一顆平常心而已,離此皆是幻,幻證`幻圓明`幻身`幻法`幻世界.
------可知仁者居平常心而起幻觀矣!
空谷絕音
平懷妙寂
山海月映
天然一片
八不中道的禅義:
不生不滅----生處不生,滅處非滅,於無生滅中,道性恆顯生滅變化。
不來不去----來無來相,去無去相,於無來去中,道性自在來去無礙。
不斷不常----斷而不斷,常而非常,於無斷常中,道性流變妙化無盡。
不一不異----一無一體,異非異境,於無一異中,道性照了無邊法界。
來也有道,去亦是道,不來也是道,不去亦是道,是名**(中道).
_______此師所釋巳住於來去之相,因八不之旨乃在於破二邊之相執而宛現覺性之中道。故有“來”不是道,有“去”乃至“不來”、“不去”也不是道。
依據佛經所說的,世尊的中道義在於(適合).
世尊曾經說過:修行好比?#123;琴,琴?#123;太緊或?#123;太松,所談出的音樂皆不優美.唯有適中即是(中道).而修行亦復如是.
-----此中道為二邊調適之道,非龍樹中觀道,山人所述為超中觀之禅道。
生滅、來去、斷常、一異,無非是人類存在的因素,眾生分別執著而成妄,覺性轉為無明,若能破一切兩邊之執心,則化無明為覺性光明,此光明法爾顯現一切兩邊的境界與作用,方便稱為“道性”,此性非名相可一表,故無可妄見,只是稱性而妙用無邊。
不一不異----一無一體,---至小無內,故不存“一”之體性。
異非異境------於差別境中,不存差別之見,故不存“異”之現象。
,於無一異中----即覺性光明。
,道性照了無邊法界-----自然圓照無礙。
頂禮老師:
開悟指的是悟到了什麼?如平時說的小悟無數回,大悟十八次。他們也是一種開悟嗎?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系。悟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悟,不再迷惑。不再生死。悟後還有迷的可能嗎?請老師開示!
答:悟知真如緣起中道不二的道理是“理悟”或叫“解悟”。
悟入空寂靈知覺性之體的現量是“體悟”或叫“明悟”。
悟達空明不二妙圓遍照的果量是“徹悟”或叫“證明”。
一次一次地明白理體與事用稱為“小悟”。
頓了一真之中心境、事理、聖凡、迷悟之不二稱為“大悟”。
徹達一切諸法無非稱性而現、現而全是妙明之德用稱為“徹悟”。
如悟而未證都有迷失的可能,故生死依舊,若證悟覺性全體大用,則不妨於生死中得大自在!
“知”與“證”的差別:
1、喻明:知礦中有金為“知”,掘而得其用為“證”。
2、悟靈知妙性本有為“知”,於根塵一切處全體顯現大用為“證”。
3、“知”者業識習染未淨時的領悟根塵中的佛性,“證”者盡淨微細習種,透出聖凡一切障礙,於生死、涅槃而自在變化。
於“知”而“了”其知,知了則照用無滯而達證。“證”融“知”而無痕,“知”離“證”則非真知。
如夜明珠暫埋土中,出則依然照耀。
若能徹底消融根身,則更無埋入之時,自能透出一切,顯照無礙。
任何知見立知都有矛盾,空有性相顯密諸說也有極大差別,實本無定法,各據本位之智眼,稱性發揮,應機說法,方便引誘,令自開智慧,自見本性而已。因此不必入世尊言句中妄辯對錯,更不必帶有個人的情緒,應發揮自心的光明以自己的語言而利眾。
其中應知:
1、佛依二谛說法,即對立矛盾的圓融。
2、差別的法用,乃契理契機之必然,故於眾生份上難以圓一切而成一致之論。
3、阿賴耶識乃真妄和合,在凡則為妄識,在聖則為真性,但轉其名,實不異體,故辯者未圓會其宗。
4、論辯以發揮妙見為本,而不可指責對方,故言不能觸,而以智消融之。
從成就者體現眾生之妄執的阿賴耶識,全是真性,但立識的目的卻是為了破妄,因識中含有染污種子故,有能藏所藏的對立故,有執此為我的固見故,所以要轉識成智,化妄歸真,一旦淨除染性,則當體即是妙明真心,本來不二,卻有迷悟、真妄之別,故於達人份上識性即是真性,若未了達,則須除卻識相迷執方顯真心。由此可知,聖人隨方立名,應機施教,本無實法予人,故若能了達真義,何妨異名並說. 染污的濁水-----阿賴耶識----帶妄----現妄業相。
除污的淨水-----妙真如性----全真----現功德相。
聖見眾生濁水中淨性----阿賴耶識即真性----示以復淨之道。
凡見佛言執妄即是真----阿賴耶識仍染污----迷而不得歸真。
若悟佛法不在名相而在開智眼而復淨性,則必知佛言的作用之旨,會旨歸宗,無復辯矣
告二位仁者:各各自看自心:當下之用是真心是識神?如何體現?說話還用分別之意想嗎?何謂妄識即真?何謂立一真字即過生?
道人唯觀自心,若非機緣,何得妄語已是而他非?一立對錯,早失身喪命去了!
後學見狀,不發一語,淨明山人會麼?
----枯!
如果不會,後學撫掌,會麼?
---欺!
如果不會,後學喝茶,會麼?
---倒!
如果再不會,後學一路打趁淨明山人,會麼?
---惜.
不會?後學丟下棒子,會麼?
---粘!
還是不會?後學見此,只好搖搖頭,徑自走回方丈室了。
---痛!
以上七重公案,供養淨明山人。也請淨明山人,除卻佛經祖語,發揮自己真實見地處。不過後學先叮咛淨明山人:明暗雙雙的時節,有真、有妄,真妄和合似一,可要分清楚才是,可不要囫囵吞棗,真妄不分,到那時候,後學只好搖搖頭了。
----禅海石火!
明白仁者欲以意會禅,卻不知禅若意會則墜,又欲以經教證明,又再落名言之中。既不了禅機之妙,又妄生評判,故知不但不明禅,且於教與禅的不同風格、悟與機的不同體現都未弄清楚,故開口必障人之慧目。
如真明白請發揮山人所答一字禅的妙指!
壞禅道之法:
以佛之言破佛言
以繁復義破淨心
以境界限定智慧
以經驗鑒別活機
以公案套用現實
以執見增益狂慧
以诤論引人顛倒
以神秘攝入魔境
以實法令人住著
以亂破使人退失
以自舉令人盲從
以死文字污正眼
以教派局限真行
以現成句定綱宗
---山人:禅宗與教下不同,貴在當機照用,若將禅無目的地討論辯诤,就會失去禅的不立文字、不涉教相、直指人心、引導開顯的風格,令入談論義理,妄生是非,仁者與淨堂之诤不知使多少人感到茫然與累。
1.禅宗公案裡有證悟祖師的開示以及錯悟祖師的開示,若不告訴學人此中差異,學人如何分辨錯悟祖師的邪知邪見?若不知道錯悟祖師的邪知邪見,又如何建立禅宗的正知正見?若無法建立禅宗正知正見,很容易被錯悟大師所籠罩,導致所修、所證與佛相悖。若真是如此,學人將輪回生死永無出期,乃至大妄語,未來世受無量苦報,能不慎乎?
----若仁者能證悟通達諸祖開示,那就不必引文論辯,應一一披露心智,發揮妙能,於諸眾生錯解處,一一消解化歸,令自性本心而不被祖語佛論所惑,照天照地,何必以未盡之智執區區之文義而妄生诤論?見人之過亦即已過,故應方便引導,令入性地真智,若未到智光圓照,專為辯诤而用,豈非佛門外道?
----祖師機用無盡,善參於自心則可,若借此來辯論則有過失,何況智未過人,德無攝人,言未方便,使人不能接受,且真妄一體,唯用心有異,悟人不離根識,只透出聲色而靈妙無住,此中有何言句與實法可得?
禅不能應機,行不能圓明,言不能超然,禅道亡矣!
----應機則智開於無邊法界,善用則境顯於無量妙用,一真赅佛祖而無余,圓明照當機而無差,性地具本有花果,借法流灌清淨智水,眾生入此門而真機開發,個中無知見與妄立,仁者知之乎?
山人本無法,應機而有說。
汝見如山高,知見似海深。
佛經火生光,祖語塵外垢,
吾心本有智,何須負山海?
算沙徒自困,再來困世人,
如是顛倒行,何如化無痕?
破阿賴耶的染污性而不能開顯識體真如淨性,則名邪破,因不能令人證入如來藏本具功德故。但僅對凡夫確立阿賴耶的真性,而不善化分別染污的習氣,則名偏提,也不能令正視目前實際識中蘊執。
二位代表了相反的立場,但都是佛所說義,如能圓融觀待,善轉不二****,則可應機說法無礙!
1. 既然唯識之性本真,為何「妄盡而真亦不立」?難道佛所說唯識之性-真心如淨明山人所說是虛妄的?若如是,則墮入斷滅空,是斷見外道。
---若於本真中生一“真”見者,即墮魔窟!
2.既然妄盡而真亦不立,為何後時可以「悟真性」?前後文顛倒,豈不怪哉?
---豈不知悟於真性無性之妙旨?
3.既然悟真性一真一切真,所有一切法都從真心起,亦即一切法都是的真心體性,為何淨明山人說它「無真無妄」?若說它是「無真無妄」,那佛說法49年豈不成妄說?
----何一法而不真?唯萬法皆真,故無一真性可得。
4.最後,聽吾偈言:「悟前說真妄,悟後妄亦真,知妄從真生。從此用真妄,利樂諸有情,生死無窮盡。」
---破偈曰:悟前捨妄求真,悟後真妄雙泯,法爾圓現無礙,隨機變化莫測,無度而度化無盡,無生而生生妙生。
2. 1. 語言是真心所生、所顯的法,由個人七轉識分別而形成諸有情共通的符號,非是心靈的符號,莫錯會。
---禅人以識來論體量,便多一層見垢,因不知八識皆心靈也,唯功能不同而已!
但以唯識論禅必墮知障!
2. 因此證悟祖師所說話語,直示真心,非是語言就是真心本體,但不離真心本體,非一非異故。對證悟祖師而言,話語直示真心,非常親切。對那些以意識心思維解知的大師等而言,因無體驗故,只能用籠罩語籠罩初機及無正知見佛子而已。因此對證悟祖師而言,並無诤論,唯有意識思維解知之未悟之人才有诤論可言。此尚且如此,況明心見性乎?
---若生二見豈是悟人?草木一一真如般若,何況智光之語言?棒下之機不識,妄以識情論法,可憐愍者也!
3. 1.誠然佛語祖言有何過失,但祖師有證悟及未證悟之分,豈可含糊籠統一筆帶過?若不從證悟及未證悟祖師言語中體會其中差異,學人將如何分辨真假善知識?又如何增長自己差別智?
----你是否勝過歷代祖師?而妄生評判?真正善知識善用方便而引導眾生,何可令入歷史的诤論中而徒亂其心智?
2.誠然各人認識不同又有何過,不過後學卻要問:各人認識到底有沒有符合世尊聖言量及聖教量?若不符合世尊聖教量及聖言量,佛弟子應摧邪顯正,否則濫好人不加簡擇,世尊正法必為邪法所湮滅,學人豈可不察?若如淨明山人作法,世尊正法必亡矣!
---各人依不同的聖教量而起诤,豈非自毀佛法?若能圓會,則於理量可消,更於證量印入,則法法皆圓妙矣!豈不見涅槃追說追泯之會?
3. 既然淨明山人說「過在執已是而斥他人之不是」,為何經典明明說阿賴耶識是真心,淨明山人卻說它是妄心、妄識,豈不是過在於己?豈不是過在於己執己「不是」為「是」,而斥他人「是」為「不是」?豈不是顛倒之行也?如是顛倒行,也難怪淨明山人會將阿賴耶識當作妄心、妄識了。又大乘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識);惡慧不能知:藏(識)即(阿)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識),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淨明山人豈可睜眼而說瞎話?因此後學以前就蹲請淨明山人好好讀大乘密嚴經、成唯識論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知淨明山人是否真的去恭讀一番?待恭讀後再來言語也不遲,是耶?非耶?
---既阿賴耶全即真心,何必取二名?此乃執一廢余之妄說。
唯識早年巳讀,請明白仁者於唯識立論:“識性與識相的真妄義”來以自己的悟入述。
4. 1. 若於「於一切法中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是離念靈知之意識心所攝,何以故?不離能所故,不離有一法境及能知「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之境,非是大集經所雲「無覺無觀是名心性」之真心也。
---真性無念之真智都不明,豈非亂破?無覺觀時豈是木頭?為何無了然徹照之用?
2. 真心於一切境顯現,學人於參究中,一念慧相應而找到真心,是不離能所而找到真心,待找到真心時,卻發現真心本來離於能所。因此於一切境「無須起分別抉擇之心而能了然明鑒無差」,只是禅宗所說冷水泡石頭而已,亦是鬼家活計,亦是楞伽經所說:「意識境界分段計著生」,有何尊貴可言?因此淨明山人種種諸說,都落入意識心中,落入我所中。
---一念相應慧找到的乃是識解,一念脫落時才見真心,見真心時無真心可見,唯虛明朗照寂寂無為,豈是冷水泡石頭?
---帶情見而論法者,必入邪偽!
1. ----今人入古則泥跡,禅人執言則立見,己是他非則蒙塵,活機不識則死守,破不應機則無智,傍依自舉則顛倒。
2. ----真明自性者見即無暇,一切都是真性顯現,不假道理言句,而直示妙智而舉示!
3. ---禅人若不自具智慧而依經作則,可謂真悟乎?又不能直顯智慧卻借經斥人,可謂明道者乎?
於分別、不分別而不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色色,一如無可指,不異無可陳,只如是而已!
5. 只見其文,未悉其旨:
既見色即見心,何處有色?
既心不自心,何處存心?
心色既無,何處可立?
既不立於色心,時人見個什麼?
則知一如無如,瓦解冰消而全然!
祖師豈有言乎、見乎?
6. 證法身本位者,始稱道人,安住一片清淨性光中,一動心即染覆,故有住於潔白地上不敢起身之說,所以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如能不怕染覆,於境緣中起大機大用,不斷練心,於動中不動,於染中不染,於眾生心中坐大道場,覺性明照,自他不二,在一切作用處,變化權示,方便無量,人謂之動,而實無動心處也。
此開他受用三昧,中間有一段練心透境、起應妙隨的過程。
7. 三滲漏:
覺性於意根顯了作用處不可落於淨染、聖凡、自他、空明等微細二邊之滲漏。
覺性於慈悲方便作用處不可落於逆順、苦樂、正邪、輪涅等微細悲情之滲漏。
覺性於語言應緣作用處不可落於智愚、法義、真妄、虛實等微細觀待之滲漏。
8. 於不動體上,巳了淨自心幻塵,但於入世作用處,正是大動大顯之時,故於機感動用中,仍有偏失不圓之漏,曹洞宗歸納為意、情、語三方面的界外之漏,即不帶煩惱性的落處。臨濟於作用處又有三玄三要之綱宗,皆是本位大機大用的妙動。
9. 知見多者遮說可卻其妄慮,心性純真者直示以令其開解。
10. 禅宗:遮說為宗師的妙手段,直示為宗師的一線道。
密宗:遮說為印證的瑜珈風,直示為印入的加持道。
11. 大圓之道無禅密!圓明之中無盡說!
12. 通達語言,明照機境,直心流出,不著古今。
13. 本有之用用即新新不已---不泥古今定則故。
本不離家家即不歸而歸---處處路途處處家。
14. 應深觀自心、體現佛法,非廣非深,朗照無礙!
15. 不見不除天真性
無上無下尋常心
16. 覺性於六根現量中自然顯現六塵境自知無礙、明徹遍了、不落痕跡。
17. 於教理回照自心本源者即直趨宗下,
於宗下研究文字道理者即淪落教下。
若能即教了教而智眼分明,於宗超宗而活潑自在,
則為了手的漢子。
18.
中道者一切邊邪皆中正不二、圓融一體、不可思議之圓中,故天台雲: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
19. 悟證覺性巳與一切佛祖同印法界,巳得全體不二加持,今後隨方印證,開顯十度妙德,圓成三身五智,即與佛無異!
20. 了欲之性本寂,不生欲見,不著欲受,身心明淨本樂,則自超欲境。
21. 此中有化轉的妙意,貴在覺性化照此欲之源,頓化為脈中光能。
22. 於覺性一合妙相中,空樂不二而獨朗,全體一如,始證在欲行道之力!
11、 陰神---定中識陰出游,純為精神幻境,從心意妄覺產生。
陽神---見實執我而修定,攝精氣神成丹,從中脈出而化身變形,帶細物質能量,功成為仙,但仍不離生死變異。
意生身---知我、法空而於未證法身前,由定光變現意根成意生之身,與陽神類似,但已悟空性,唯於現用時仍有分別執著,故須淨消意生方證法身,開顯報身功德,隨類應化。若滯意生身而起作意,即使以慈悲教化,終令自他皆滯化城,難超有海。
淨土生身---淨土乃佛圓滿功德所現,信願相應而往生者,即常在佛光之中而成蓮花上童子之化身,即與佛化不二,故得不退轉而成佛。
本尊身---觀修本尊法而證三密相應者,便自成本尊身,具本尊一切功德,於法界中往來自在,與諸聖同住淨土,示現眾生心中,加持引導,令其伏惑開智而相應成就。
圓明身---無相圓淨,遍融一切,覺性空明,含無量德,常住本性淨土,自然隨緣示現,不同眾生所見各異,而於自性更無有異,唯一圓光無極,盡未來際無有窮時。
12、
天台圓教判為初信至十信之間相似即佛位,未證法身前的變易身。楞伽經分三種意生身,皆從識性變現而立,非從法身本位而顯。
13、 人於三關中由於沒有傳承者的指示與加持,
又兼教理未圓與菩提心未真,有可能產生三
種偏差與三種魔境,這在目前漢地行人中極
多,請各位根據實際情況一一指出偏與魔的
境界。
14、 三偏:
1、見偏:以意解道理、指認妄知、死守一能為見地,沒有真達離念超解的無見之見地,故為見偏。
2、境偏:或入空性之境為真而守此空無,或著靈明之境而作意用之,成空有兩邊分離境證,故為境偏。
3、證偏:證一如不二之時,守此一證以為究竟,並常用此變化,起意身、神妙,但於此中,得證之心未亡,故為證偏。
15、 三關三魔
1、見狂魔-----知見攝入魔力,形成魔見狂論,謗三寶、破因果、斷善根、斥正修,用種種理論破壞修行人的正見,玄說惑人、狂言驚人,亂評佛祖開示,使教禅密道出現混亂。
唯無見無我、無著無智能破,因超一切知見故。
2、境邪魔-----進入邪魔陰境,被神異、光影、邪空、邪靈、假佛、邪智、邪力、邪亂等所迷惑,並信以為真,執為勝境,住於其中,常行邪法,並以此惑人。入此者無論如何用功,皆被魔境所攝。唯空一切境,寂滅無為,法爾無住,靈明不昧,不落一切能破。
3、證魔道-----因我、法不忘,修道力充,生起成佛作祖知見,並於出神中與人斗法,欲降伏一切,而獨稱尊,此時於光明神用境中被魔所攝,自見自身化作佛,並顯相似淨土之境,於是自謂得道或某佛再來,於時現愛見慈悲相,說相似法,廣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師傳法,信入魔力,結果皆失心智,困於魔境。唯以不著佛見、不立師見、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則於不動法爾中而自無礙解脫。
16、 邪類出現人間必有三種現象:
(一)說盡一切好話,讓人相信他(她)是世上最善良、最關心人類疾苦的人,但講善時必帶感情而使人著意而顛倒,講理時使人迷理的玄奧而失智,一旦破文字言說迷惑,便難以自拔。
(二)必以治病、化災、解難、滿願等為實際上的誘引人上勾的方法,甚至令其見種種境界、開神通,並以見到自己的元神為見性,並許以開悟、往生、成道等,一旦迷入,不由自拔。
(三)以攝力控制人,令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完全信服,一切聽從,然後開始出現奇特境界,進入神經分裂狀態,此時人體中的元神即被吸去,臉開始發黑,人不久於人世了。這種人心目中只有師父,其它師父一概不信。而師父被邪持,則相信自己就是佛菩薩,是來世上救人的。
迷哉眾生界!境中被魔所攝,自見自身化作佛,並顯相似淨土之境,於是自謂得道或某佛再來,於時現愛見慈悲相,說相似法,廣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師傳法,信入魔力,結果皆失心智,困於魔境。唯以不著佛見、不立師見、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則於不動法爾中而自無礙解脫。
17、 一、了悟佛性本具一切功德,不於此心體外有所修、有所得,空覺明法爾圓成,自然體現,一任平常,佛亦不居,生無可度,其性無為而顯了無礙,妙明天真而隨機方便,此為禅門正道!
明正道者必了跡無為、自在應化,更無自我的存在,亦無有為利生的作意,一切出於自然。
二 、理雖明白,亦證空性,但不明法爾,於空性中起作意觀,現起帶妄功力與光明,並住於其中,不斷體現,形成一股極大力量,並自得、自居、自以為善利天下,無意中被《圓覺經》中四相及四病所困,雖有加持、度化之力,但仍不免自高標榜,居於功境中而被魔持。此人一出,必能驚動凡夫心,以至於五體投地。但識著知為禅門外道、正落於禅病中。
識神即中陰或現識,元神即第七識,即內自我,帶有命根氣的能量。
18、 理體淨,緣趣異,不了異,則被惑。刻意地稱揚自己與自己師父的善德,即墮自我標榜,
故意地輕毀其它宗派與他人的見行,即墮譏他惡事。
真正的佛門弟子絕不如此輕率行止,應對機而說法,
附佛邪外似言佛法實不明根本宗旨,言之必亂人心。
19、 外境不入,內塵不出,心如牆壁之不動,於不動時,覺照不昧,此際了然,可以入道矣!
20、 是你,是我,是眾生,誰也不是
是這,是那,是所有,什麼也不是
-----正可於不是處體達,“不是”那是真正的本地風光!
21、 為有情,為佛性,為究竟,沒有為什麼
-----那不是空寂無相、靈明不昧的時光麼?
22、 禅中不是我,平常不是他。有時了了明,無時在緣中!
(它不在外,也不在內,在了了分明時,在難以言說中)
------於無言說處,照了目前,牧牛去也。
23、 大海之中一杯水
------知
杯底脫落化無痕
------了知
24、 知是理到,了知乃悟到。知,還有這個在,了知,知與理全消。
25、
禅--全在應機而活用,不契機而示,則為滯礙,故若能令人悟入,一切法皆可靈活照用,隨機而指點,並不可於言句、方法上分高低。
密--重上師、重傳承、重次第、重加持、重經驗、重相應,傳持之道全由上師引導深入、依經驗口訣而修,直到成就與上師同樣的證量。
教--弘宣經論、開演教義、教化人心、廣播正信、引導發心、圓解至理、明達修途、確立果德,因此教貴教化人心而不斷導入正行正果。
26、 走過了是誰的一關,就要看當下的“是什麼?”了,密密無間、清淨無為地看這一念的當下,到底是什麼?
不向外問,不作理會,不起分別,直直地顯了這一念,是什麼?
27、 不妨今日臨機大活。----古今一轍!
28、 也許此時行人有許多個為什麼:
本來清淨-----為什麼還要覺照?
本無生滅-----為什麼還有念起?
本來具足-----為什麼還未圓成?
本無來去-----為什麼不能一如?
本無身心-----為什麼不了空寂?
本有智慧-----為什麼不會機鋒?
本具神用-----為什麼不開神通?
本明常照-----為什麼不能遍知?
本來如如-----為什麼還須安住?
一一透開,正可拔雲見月,明徹無惑。
29、 本來清淨-----為什麼還要覺照?
答:即照無照。既無照體?哪裡有照?
合:淨鏡相輝!
本無生滅-----為什麼還有念起?
答: 即念無念 念體即空,哪有生滅?
合:塵剎無盡!
本來具足-----為什麼還未圓成?
答: 不了體相用,本無體,本無相,本無用,即體無體,即相無相,即用無用。
合:古樹新花開!
本無來去-----為什麼不能一如?
答: 不了一切皆空,即無來體,也無去體,故不能一如。
合:不離親朋!
本無身心-----為什麼不了空寂?
不了身心即空。
合:昧卻目前!
本有智慧-----為什麼不會機鋒?
不了機鋒即空。
合:未達平常!
本具神用-----為什麼不開神通?
不了無心而應即是神通
合:別有所求!
本明常照-----為什麼不能遍知?
不了知知離知。
合:不識當務!
本來如如-----為什麼還須安住
不了安住無安住之體,安住即空。
合:游子歸家!
30、 此去不見風塵客,滿目青山無無見,
天然一幅本來景,獨賞水月歲自寒。
31、 禅理啟智眼,眼明而無可執之理,
事修達證悟,既證而無可修之法。
32、 心不存見,見起即頓了;
法不住修,修時本無修。
33、 祈願
34、 三十初一心心不異
合眼開眼本來如斯
新舊無限只在目前
圓照了惑天真獨露
-----祝諸仁常住本位隨緣自在!
以教釋禅者死水難活
以禅化教者法眼洞明
禅以無言而善用活句
教以歸源而掃蕩文字
會言教之旨圓成智觀
了禅機無痕照用無滯
35、 自然安住,不須努力,
覺性與阿彌陀佛不二,
不取相,不立見,
煩惱起處當下化盡,
來去作用,
全然無為,
如是即入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