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圓覺經直講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
第四章 太陽圓風與獅子之劍 在圓覺的法界裡,文殊菩薩將我們帶領進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陽的光輝,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淺智之光都將融進般若智火之光裡消溶殆盡。文殊的大智如清涼活潑的風,拂熱化惱,遍覆萬物。因此,世界上一切俗學、偏學、邪學之風,悉被般若圓轉妙機的大智之風掃蕩無痕。 文殊的大智是獅子之王,威猛退敵,奮迅祛魔,降伏一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邪類、魔類、俗類之眾,均在文殊般若的大吼下,驚醒迷夢,攝伏歸真。文殊的大智是無堅不摧的劍,破執祛惑,剛斷諸法。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世法、心法、境法等一切法用全在文殊之劍下歸為般若之妙用。 文殊大智慧的偉大形像,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其美妙的畫面: 在廣大無垠的草原上,有一只奮迅而立的獅子,上騎莊嚴無比的文殊菩薩,左手奉持聖典,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藍色淨空中,太陽朗照,圓轉的風消息於萬有之中。 由此我們可以了悟: --凡是文殊菩薩參予的法會,必有奇觀的妙現,如文殊之見於維摩,一見不復再見。 學佛的人首先要開智眼,故應親近文殊、了悟文殊、契入文殊、透過文殊、化現文殊,方能圓滿成就佛道。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由文殊菩薩大智監機而提出的問題及世尊的答覆。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迷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這一節是正宗分裡十一問中的第一問。關鍵在於如來本起因地的提出,使眾生產生真正的信解,從而趣入大乘,不隨邪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從大眾的法性座裡面,也可以講法空座裡面起悲濟之用,這個「起」就是起悲濟的用。所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整個行動都是表法的。大家要注意,在佛教裡面所有的形象、所有的舉動、所有的儀規及文字等,都是表示於法義的,我們透過它的存在來體會,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從座而起,就是來表示法的,法又是借智慧的觀照而體現的。《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開始就是參文殊師利菩薩,先是見的身相,後來悟了以後才見他的真身,也就是開悟了後才能見到本性之體。所以以體性大智慧為根本智,以後再參其他的菩薩,開發差別智。所以文殊師利菩薩開頭的用意就是表法。 「頂禮佛足」,頂,頭頂、人身最高的地方,是從最高地方頂禮佛的足。足是最低的地方,這樣是表示恭敬到極點、意念清淨到極點,學佛的人以這樣的心才能得利益。因為把心念放低的緣故,高處的智慧水才能流注下來,落入到你的心田之中。佛是聖人,他的功德加持力流到你的因地裡面,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低的地方,才能領受佛恩。有些人覺得自己有地位了不起,高高在上,那麼佛的法流跟你就接不上,你要把自己愈放低愈好,愈謙虛愈好,這樣子才能接受,所以我們頂禮時,一定要恭敬到極點、至誠到極點,同時也使我們得到目前最大的利益! 「右繞三匝」,右繞表示隨順,如時鐘右繞一樣,是順的,左繞就是逆時針轉,就不行了,所以修行人與佛法逆是不行的。右繞表隨順道,也即表隨順覺性。 「三匝」,為什麼會是三匝?而不是四匝、五匝呢? 「三匝」表示佛教裡面的一體具足的大道理。現在我們講皈依,因此,皈依佛、法、僧三寶,是自性中一體顯現的,不是外面的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因為覺性,佛就是覺性,念念覺不迷,念念覺照不昧,念念覺醒不迷夢,這就叫皈依佛。對外面的佛的形相而作頂禮,是以身相做樣子,是表示了佛的存在。佛莊嚴慈祥的存在通過現象使我們產生敬仰,因為我們敬仰,使我們產生向往與覺悟。皈依法,就是正、正道、正理、正智,都是正確無謬,通向菩提大道。皈依僧,就是淨,不是單指出家人。皈依僧真正來說就是清淨、和合,能夠在人生各方面和合,做人能夠持戒律,達到三業清淨。能夠隨順眾生,不給眾生帶來障礙與煩惱,這就叫僧。僧裡面有小乘僧與大乘僧,這裡提的就是大乘的僧。大乘僧是不分在家出家,真正皈依大乘僧的就是菩薩,菩薩清淨就是真僧,所以說一體三寶就指內心清淨,而且如今的社會出家人的修行比在家修要難,現今社會的發展,外面世界存在的物欲與誘惑力,使大部分的出家人沒辦法在深山裡修行,而且已形成了世俗化。寺廟變成世俗的風景區,是成為世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旅游消遣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修比在家還難,在家人在工作中、在煩惱的生活中如心能清淨,心得解脫,也即是出家,即身體在家,行菩薩道;這「三匝」還表示很多,表示佛的三德,表示三業、三道等等。 「白佛言」,恭恭敬敬地對佛說。這裡都是記錄人對法會情節的描述。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迷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來的問題,那麼他首先為什麼不叫「大慈世尊」而稱「大悲世尊」呢?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龍種上尊王佛,他原是古佛,再來度眾生的。因為他追問法要本來是為眾生的,而眾生需要佛現大悲度眾生的德。所以德與行都是影射眾生,於是文殊菩薩就以大悲為本而行贊如來。「世尊」,我們知道是指天上人間最尊貴的。「願為此會」,世尊願你為這乎等法會。「諸來法眾」,這樣多的大眾,法性大眾。「說於」請你以大悲說一說。「如來本起」,你原來最初時、過去最早最早從凡夫地開始的時候,根本所起的最初的法是什麼?大家知道,這問題的提出是相當的重要。我們知道佛的偉大,我們敬佛這當然是好 的,但是我們都沒問佛是怎麼成的?最初那裡來的?這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給我們提出這個最初的問題:佛啊!你本起的因地,最初時是怎樣開始的呢?是怎樣去用功及修行的呢?是怎樣進入成佛的大道的呢? 「清淨因地法行」,清淨是圓照本體之性時,沒煩惱、污染。「因地」是因行的心地,我們現在都是因地修行,是心行的開始,不是萬行具足。大乘佛法重心行,心念一動就是破戒,二乘的戒律做了以後,有五個條件符合就算破戒,所以心念修行,叫心地修行。「法行」符合真理的行智,符合性體的行動。 《大集經》講到這個問題:「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思惟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就是說即使有那些在家出家的四眾,或讀誦大乘經典,並很歡喜為大眾宣說演講,也會思惟其中的意義,這也還不叫法行,這樣叫樂讀或者思惟。假若比丘能夠觀照做工夫,聽了以後,去做工夫,觀我們的身心及一切境界,觀到極點時,都能空掉執著,寂滅妄想,永離煩惱,其心寂靜,這樣子 的話,佛說:我就叫他是法行--真實法行。 「及說」,以及說,不但是僅僅請問因地法行的問題,還要請問發心的問題。 「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及說菩薩」就是在這大乘中,怎樣開始覺悟,怎樣開始明了現前,發起清淨之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迷離諸病」,發菩提心以後,不應忘失,因忘失菩提心即同魔業,離開一切病、修行用功的病、執著的病、忘照的病,很多很多的病,發心以後,用功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病,有很多很多的路途風光,而且有很多的問題出現等等,這些病都要除去。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佛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就處在末法時代,末世中的末法眾生,離開聖人已遠。怎樣才能使末法眾生得到真正的佛道的利益呢? 「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求大乘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能使其不墮邪見更不易。我們知道,邪見很多,有些人說我是什麼菩薩,我是什麼人再來,執著於我有什麼神通。這些說法都能使人墮入邪見,所以要分外地注意。我們前面講到文殊師利菩薩提出的三個問題。 第一、提出如來的本起清淨的因地法行,這是佛教中最要緊的問題。因我們學佛修行要成佛,成佛最初的因,我們要找到,假如這個因不知道,我們所修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因如不正,果肯定是彎曲的。第二、做為一個大乘菩薩怎樣去發心,發清淨心、發菩提心,應該怎樣去發?從那裡開始發起?第三、一個發心的人,怎樣才能使菩提心不會退轉?不會有種種的禅病?使末世求大乘的人不墮邪見。因為很多修行人在世界中,都是以觀念去接受世界知識,往往以自我的意識出發,自以為是,認為我已經了解佛法,這就是以人的無明為本所起的一切行,都是顛倒,所以怎樣才能免除邪見?因為邪見很多、很廣泛。文殊師利菩薩提這三個問題以後,「作是語已」,作了這樣的話以後,「五體投地」,頭和四肢投下去,投在佛前的地上,不僅是拜一拜,而且是真正恭敬到極點的表示。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善我!善戰」,就是好到極點,就是說你提得非常非常好,非常有作用,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的善,就是善順於理性,這是大乘的善。我們現在的善是五戒、十善,凡夫的善,是一種緣起的、差別的、對立的善,而這裡的善是順理性的善。男子意指剛斷,就是代表一種非常有智慧,非常干脆的力量,能斷一切煩惱,非常鋒利,如金剛,這就叫男子。所以佛教中的男與女有些是不完全以性別來分的。假如你能明心見性,開智慧,就是男的,女性也是男的。你如不開智慧,你用世界的感情、欲望來修行佛法,你如果是男性也成了女的。所以佛教的男女是用這樣來分的。這裡的善男子,是贊歎的意思,就是你提的問題提得很好。「汝等」,不但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代替很多菩薩提出的,因為很多菩薩知道佛的本懷,知道佛的真實,所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能替一切菩薩咨詢真義。咨就是提出問題,詢就是問如來。詢問如來什麼?因地法行以及末法一切眾生求大乘者,不是邪見,而住持正法,因為我們住著的觀念,住著的事相都不是正住持。正住持,應該是住持我們的佛性、法性當中,因為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就是邪見,以聲音求我,以執著欲望來求我,以這種的觀念來修行,都不是正的住持。住持覺性的大海裡面,離開相對攀緣才是正的住持,所以說「不墮邪見」,這說明是正的,符合正道、正見去修行。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這是佛的慈悲允許,允許你提這樣的問題,我現在回答你,指示你,而且是勸告你谛聽,谛聽是什麼?仔細地聽,用我們的心和所講的法相應地去聽,相應而聽,叫谛聽。「當為汝說」,只有你認真仔細地谛聽,我才對你們說。 「時,文珠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時候,聽到佛的贊許。「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奉佛的教誨非常快活,歡喜從內出,與佛的心願相應,與文殊師利菩薩的本願相應,而從內在的喜歡心流露出來。「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時候,大眾回光返觀,向裡面聽,因為佛每說一句話,都從法性中流出,聽的人用法性聽到自己的裡面去,所以說「默然而聽」。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別,以直心不聽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第一個本起因地的問題。佛先呼:「善男子!」即指文殊師利菩薩,及一切法會大眾。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什麼是無上法王?佛成為大道上的究竟圓滿,再也沒有可以比這更上了。佛不說最高,最高有個執著,只說上面已沒有了,這是大圓滿,所以是無上。佛王於一切法而自在,故名法王。佛教裡所指的王,是講一個人做自己的主人,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圓成自性所有的功德,是不再流落三界裡面做奴隸,不再攀緣向外,不再有煩惱,這是自己的主人,這就等於天下之王一樣尊貴無上。天下之王,是器世界中的眾生福報較大的一類,這是社會因素,但是佛教是心地法王,所以佛叫空王。修行人也一樣,要不受外界的影響、不要受到地位的影響、不要受到名聲的影響,我們要做自己的皇帝。在這裡千萬不要誤會,因為這個「王」就是我們的心裡面的智慧光明、清淨安樂,不會被動地受外界的影響,做一個大自由的人,自己裡面有一個王國。什麼叫王國?裡面充滿著功德,充滿著智慧、方便及一切法門都是具足的,這就是我們裡面的心地法王,裡面具足我們法的世界、法的圓滿。所以,印度曾有個修行人去美國,他是對美國人說:「我是皇帝! 」總統去接了,「哎!你穿得這麼破爛,怎麼會是一個皇帝呢?」他說:「我是心的皇帝,內心的皇帝,我現在再也沒有恐怖,再也沒有煩惱,再也沒有痛苦,我無論去那裡都是安樂、清淨,這就是皇帝。」所以,唯識宗把心王分成八個,心所五十一個,八識是心王,這是從法相來說的,這還不是究竟心王,究竟的心王是我們佛性圓滿覺悟,達到圓滿的解脫,它不再需要世界的任何物質、任何條件,它完全是獨立和圓滿的,這才稱為「法王」。佛是法王,因為佛是「無上法王」,說明佛統領著所有的法,不是統治者,佛是不控制人的,佛也不是用神通去度人、去逼人修行,實際上神通也是自然的,是眾生的需要的。佛斷什麼?斷心中的煩惱,我們每個人就是要斷心中的煩惱。「有大陀羅尼門」,大陀羅尼,就是總持。陀羅尼有「多字」陀羅尼,很多的言說,很多的方便;有一字陀羅尼,如「阿」字陀羅尼門,「阿」字門叫空門,空攝受一切法,空具足一切法;有「無字」陀羅尼門,沒有一個字,無言無說,這是本性。《圓覺經》就是旨歸無字的陀羅尼,到這裡是無可言表、無可稱說、無可分別,是真陀羅尼門。門是以出入為義,或者是能通為義,通過的是門,修行人要找到門。假若你四面是牆壁,找不到門,那麼三界牢籠你怎麼出得去?怎麼會見到外界的晴天,外界這樣開闊,我們是關在蒙昧和黑暗中,我們要找到這扇門,所以門是出和入。怎樣叫出?出一切染淨的法,一切染淨的法都是從這裡出,無論是染和淨都是陀羅尼中出,從佛所生,從佛性所生,所以下面說的「流出一切」等等。清淨真如、菩提涅槃都是從這裡流出的,以及幻化無明也是從這裡流出的,這是個源頭。那麼怎樣叫入?我們一個人了悟這個覺性,我們本來是流浪三界的,是一個游子,在他鄉漂泊還沒找到家,還不知道自己的家園在那裡,那麼人就是了悟這個圓覺之家。所以有些祖師說修行是什麼?就是回家,回到你自己的家園中去。又我們大家都知道禅宗的牧牛圖,最後是「歸家穩坐,人牛雙亡」;人沒有,牛也沒有了,最後歸於真實的性空,就是回家。所以這入門,就是自己的家門:回家的門找到了,並進去了。所以修行法門叫敲門磚,念佛、持咒、參究、修密、觀心等一切法門,都是敲門磚。我們學理就是要知道在那裡敲門,了悟這圓覺性,一切體與用及百千萬法門都是從這裡悟入。猶如下面講到的圓覺之覺,圓明覺悟,顯心清淨,乃至遍滿等等,都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叫入門。佛有這樣的門讓我們入,這個門不是佛給我們的,是佛指示給我們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門,我們每個人都要走向自己的門,進入自己的門,所謂「登堂人室」。 一個徒弟說自己修行修得不錯,來問師父:「這樣對不對?」 到了這地方,顯現了這種境界就叫清淨覺相。所以說它是遼廓無邊。達摩到東土來時,梁武帝問他:「你是誰?」達摩說:「我不知道。」「那人家說你是聖人。」達摩說「廓然無聖。」遼廓得沒聖人可得,這樣子覺相是無相之相,或者最初步時有這樣一種體會,後來連這痕跡都沒有了,就叫「圓照清淨覺相」,這地方叫因地,這地方只一顯現時,就沒有無明,叫永斷無明。無明沒根本的,無明沒實體的,這下顯現時,無明在那裡?你是了了分明,那裡來的無明?一點無明也沒有,這沒無明或無明不生起時叫永斷,不要再迷了,不要跟別人轉。有些人已到了這境界,問了些不怎麼樣的人,說我這種境界怎麼樣,他說你這樣境界我還沒經歷過,你這種境界可能是不對的,你的境界可能是氣功境界。經他一說,就被蓋住了,被破壞了,他不知道這樣的境界是最最珍貴的、最最真實的,這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說:「方成佛道。」以這樣子的因去成佛道,這就是因中佛,禅宗就成這樣的佛;先成因中涅槃,再了無始以來的習氣種子,了盡時,圓滿佛道。這裡說到的是本起因地問題,那麼既然提到無明,佛在下面就會說到無明的問題。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無,故名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佛說,一切還沒悟圓覺、沒圓成圓覺的人,都是眾生,從無始以來,沒開悟,你若一開悟,就有了新的開始。有些說無始在那裡?找一找?這裡就是無始,你知道無明那裡開始,你當下第二念一起就是無明的開始,但是這是沒開悟的開始。所以無明沒開始。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一直在無明裡面,昨天是無明,今天是無明,你前一個念頭是無明,第二個念頭還是無明,所以說沒開始。你到那裡找一個開始?所以禅宗講無明,不是說過去的過去,推窮到一個最初的時間。無明沒時間,無明就是當下的第二念。第一念叫無念,第一念是一個念頭都沒動的時候,念頭一動無明業相就來了(《大乘起信論》說的),來的是境界,你要看看境界,裡面顯境界,境界有能知的知。哎!我知道這個境界,我聽到這個聲音,我講的這個聲音是境界,你能夠聽到,裡面產生分別的智慧又執取於智相以為真實,有這樣執取,以後就會念念相續下去,沒停留。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本不可得,而眾生有相續後,又計著名字相,有概念、名字,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是善,那是惡;這是凡夫,那是佛;名字相,執名字相以後是造業相,造善業、造惡業、造無記業,造業以後就受苦報了。所以這些都是無明造成的,三細六粗,相續不斷。所以眾生開始相續,現在我們要使它走出無明相續的圈子,使它覺醒,一旦覺醒時,無明頓斷,所以說開悟是頓悟,無明要斷是頓斷,沒有慢慢地斷,有些人講,我修行時慢慢地斷;慢慢地斷是斷不掉的,要頓覺頓斷。「種種」就所說的顛倒,神識狂亂,好比說認影迷頭,《楞嚴經》裡說有人把頭迷了,到外面亂跑亂說:「我的頭丟了,我的頭丟了。」朋友硬是把他拉住,用繩拴住他,說:「你的頭不是在你自己的頭頸上嗎?」眾生就是迷頭認影,就是顛倒了,背覺合塵,把覺性丟了,去合於塵勞,覺得這個世界很要緊,世界的工作要緊,你看修行人當中談這話時,大多數都說是生活要緊,吃什麼要緊、今天穿什麼衣要緊、今天的天氣要緊、今天的地位名譽,及講話講得好聽與否等這些都是非常要緊的,這就是顛倒了;真要緊的事,把它忘記了,不要緊的事天天記住、計較。我們知道,所有的社會存在都是眾生欲望、眾生的無明造成的,本來我們人不需要這麼多的煩惱事,甚至社會、國家等,是眾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者是統治的需要而存在,一切都是眾生的顛倒的需要。眾生都是煩惱帶來的,所以我們人把不要緊的事老是計較、談論、執著,要緊的事不去做,這是背覺合塵,是顛倒,所以說:「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譬如一個人去外地迷路了,不辨東西,把東當作西,把西當作東,顛倒了,東跑一段路不是,西跑一段也不是。就是說修行人及三界眾生都是這樣迷了,所以「四方易處」,顛倒了。然而突然有一天開悟,東還是東,西還是西,沒變化,我們已明白了,不會搞錯了;不會搞錯了,路才會走正,即走上正道,具體來說這是個比喻。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這裡是對無明生起輪轉的一個總結,由於這樣,前面妄認身心虛妄假相的關系,所以說是妄有。既然是妄有,說明生死本來不入。生死不入,了什麼生死?但是還沒懂的人,我們要提出,要了生死成佛道。若悟了的人,知道生死不入,了什麼生死?生死實無可了。為什麼說生死實無可了?生死本空,都是圓覺之性。為什麼?因我們的心沒顛倒,心沒迷惑,心裡面是一片的空明。好比說一個修行人當他空了以後,明相現前,他沒煩惱、沒妄心,他看到的一切萬物都是明體所觀,即使看電視也是明體所現;即使你所做一切事,別人看著你是在造罪,你都是清淨的,都是在度眾生,因為你沒有心可動。 這裡悟了以後,別人所以看不懂這個人怎麼這樣,覺得捉摸不著,世界人被你搞得捉摸不透,為什麼?因說話沒落點、沒固定的說法。今天講淨土,明天可能就講密宗,或者講禅宗,他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別人相互之間討論會矛盾,跟你這樣講,跟他卻另外一種說法;另一個是行為沒准則,他所做的事看情況而定,他也可能會入妓女館。過去峨嵋山有一個和尚,就到妓女館裡鍛煉,度妓女,很多妓女都皈依他。他相當有本事,開始時衣服穿得很多,如穿著棉袍,進了妓女館,妓女來把他的衣服一件一件脫下來,脫到只剩下一件衣服時,他馬上逃走,逃進山裡去了;第二天又來,天天來鍛煉。後來做到不動,不動時,那些妓女都拜他,皈依他。那麼就是說到悟了真性以後,這個人沒准則了,這個人你看不透他,高的人看他高,低的人看他低,儍的人看他也跟他的一樣的傻,愚的人看他跟他們一樣愚。他沒准則,他與萬物和光同塵,與萬物同化,他沒有高高在上,他不說我已修得很好、很好,我的境界很高,很高,我很奇特、很奇特,而是和光同塵,與萬物融為一體,他是「無」的。但是他的「無」就是有,有與無不二,這樣子的人是沒辦法講的人,他沒辦法講自己,你也沒辦法講他。你若是個有名的人,你說他是貪名;你若是個有錢的人,你說他受供養;你若執著工作的人,說他怎麼不去做工作?其實他是在做工作,他做的是聖人的工作,他是度化眾生的工作。人要看透,人到後來不要把自己的面目執著不放,沒面目,你是女的也不是女,你是男的也不是男的,若沒面目時,你才能達到自在。為什麼?你若執著女的時,你會有女的顧慮,你執著男的會有男的顧慮,你若不落女的、不落男的,就像菩薩一樣就是沒男女的,他沒男女的顧慮。印度有很多裸體修行,有一女的大師開悟了裸體而行,別人見到會驚慌失措,你是女的怎麼能裸體修行,不穿衣?要超越這種境界。但是她當然在山裡面修,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示現。什麼叫示現?一個人若沒男沒女,對有男女執著的人,他要注意身份,考慮你們的顧慮,叫護念眾生。你需要聽大法門,給你講大法門,你若接受不了,那就給你講小法門,這就叫護念眾生。考慮到眾生的地位,不是亂來,正因為不是亂來,所以有百千萬億的示現。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入眾生世界,你需要他來幫助你,就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你跟他要有緣,你要與他相應,才能水乳交融,才能感應道交,才能達到一致。所以人到那個程度看不透,眾生有妄心以後才輪轉生死,才有無量的現象、無量的執著、無量的煩惱,所以有無量的法門,所以每個法門都是方便。你們知道,只有圓覺是真實,圓覺是沒辦法講的,我們只是旁敲側擊,講到邊上;只能這樣講,因沒文字可說,所以所有的佛法都是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建立,沒實法可得。你不要執著,不執著不是不修行。執著與執持不一樣:譬如說你走路,老是想著走路,老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走路,我走到那裡就有多少黃金給我得到,或得到什麼利益。如此拼命地走,走得很疲倦、很痛苦,這就叫執著。怎麼叫執持?你走只管走,走得很輕松,愈走愈自在,愈走愈快樂,愈走愈安詳,這就叫執持。佛法的執著與執持就是這樣來分的,你要忘我地修行。你正念佛時要離念佛想,離念佛想的人,叫執持名號,叫沒分別,叫一心不亂。你念佛若拼命想,拼命念,怎樣才能念好,或者執著於功利,執著感應,這樣子就叫執著,執著修行是難修成的。 我們剛才講的就是無明,「故名無明」,以無明心、妄想的心去修行都是沒果實的,都是在輪回當中。所以我們百千劫來都在世界上修行,結果還是做凡夫,還是東求西求,還是要學習,這就是根找不到。根若找到,一悟永悟,一出頭來,一聞千悟,聽到一句佛法,馬上心開意朗。有些人說我學佛學了這麼久還懂不進去,你怎麼一下子就懂得了?不一定。有些人都沒學過,一句話就能懂得;有些人學過,愈學愈深,愈學愈糾纏不清,愈學愈遠;這樣的人相當多,這是以無明心來學佛法,所以不能入門。 善男女!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空中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分析起來,無明有兩種:俱生無明與分別無明,俱生無明是我們人生生世世,已經形成的無明;十二因緣裡面說的無明緣識,識緣名色等,是說無明無始。過去相續來的,這我們現在做不得主張,現在要做工夫,把它覺破,因對過去已沒辦法,過去已迷了;由父母生來一直在無明裡,一直在不知不覺裡面。另一種是分別無明,是師父造成的,師父叫你執著,叫你這樣做、那樣做,師父把你的路帶錯了,這是師父的罪過;師父叫你著相,這樣顛倒、那樣顛倒,這是師父給你無明,結果許多人給瞎眼師父害了。所以這是分別無明,是由分別而來。分別無明對現在的染污作用是最嚴重的,假若分別不是無明而是智慧光明的話,這無始的無明很快馬上就破掉,一做工夫就會破掉。所以這分別的明與無明是關鍵,就是現在的教授講解,現在的善知識指點,是至關重要的。過去的已過去,已經形成,現在的人在現實的業報中,我們通過現在的覺悟、現在的明白最要緊。所以無明本來沒生處,你不要找有一個地方;無明本來是空,只要參透它就行了!一切眾生從無生中來,妄見生滅,領悟無生而生的道理,是個關鍵。一切眾生在無生當中,妄見生滅,生東方、生西方,實際上都是妄見生滅,都是我們的佛性裡面,哪裡有東有西?都是佛性的顯現,但是無生不妨生,不妨顯現,若沒顯現是斷滅見,我們不落斷滅。無生而生,無所不生;無相而相,無所不相,都是具足。那麼一切眾生,在無明裡面妄見生滅;你若不妄見,那麼一切現成,一切都是清淨莊嚴,現在所有的地方都是淨土,所有的法門都是妙法。你現在當下的心地就是佛,不但是菩薩,你的心就是佛的心。你不執著菩薩心,甚至講佛心,也不執著於佛心。為什麼?因為講佛心還有生滅,覺著有個佛心在,還是生滅,連佛心的生滅也沒有,一切空盡,「是故說名,輪轉生死」。一切眾生只因無生中妄見生滅,所以說即沉沒於生死。好比旋火輪,把火球系在繩上旋轉,實際上是沒圓圈的,只是我們覺著有個圓圈,這就是以妄為真;眾生迷惑,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打破這個迷惑而用功的。若沒這個目的,佛是大妄語,但是佛不是打妄語者,佛是從真實的真如佛性的覺性之道上流出的話,一一引歸我們的大道,所以「妄見生滅,是故說,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做工夫天台宗有六個層次,提一提: 這裡分做六步工夫,但是現在的修行人,第一步工夫也沒做,都是天天執著於境界,日子好或不好、熱鬧或不熱鬧,這是外面境界;身體舒服不舒服,感覺好不好這是裡面的,執著內外的妄心妄想上所以修行進不上。第一步也沒做好,如何說第二步、第三步?完全是感覺、幻覺裡面,所以既然知道是空花,外境是空花,感覺是空花,這個空也是空花。好!「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馬上沒輪轉,馬上就證到了。所以禅宗中說直指與本證,就是這地方來。「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地方沒輪回,沒生死,到那裡還有身心?永不生死。你是一個沒人的人,沒執著的人,所以說:「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說沒受生死的人了,雖然說還有一個肉體在,這個臭皮囊,實際這個地方不叫臭皮囊,這是我們的工具、妙用的工具,來度眾生的工具,借這個肉體來度眾生。有些人說,我先往生西方再來度生。如果你悟入圓覺,現在就可以度眾生。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地方沒我執,就得到解脫,五蘊照空,一切苦厄都沒有了。外無世界,內脫身心,所以身體猶如虛空,不計著心念;身體如同法界,同法界廣大圓明。「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有些人說,我是自己修起的,我修到空、修到無、修到這樣的境界;實際不是,這是本有的,本來是無的。所以說:「非作故無。」不要認為是我修起,實際是借修跳過去的,跳到那個真實的地方,回歸真實的地方。「本性無故」,本性就是無,這是個無的地方。過去有個做父親的,這是《奧義書》裡面說的,他的兒子問他:「我是誰?我到底是什麼? 」因為他的兒子還是個孩子,不能用知識解答這個問題,那如何說呢? 他說:「你去摘一個水果來。」水果摘來以後,叫他把水果切開,問孩子這水果裡面是什麼?孩子說:「水果裡面有種子。」他說:「你再把種子切開,裡面有什麼?」孩子說:「種子裡面沒有什麼。」他父親就說:「這沒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沒有的。」這就叫無,這個無不是斷滅的無,這無是有種子,這種子生法不盡,緣起不盡;我們人的性就是無,種子切開就沒什麼。所以這本性本無,這無具足一切法,這是妙有,無裡面的真空妙有。所謂「彼知覺者,猶如虛空」,你體會到無,「無」應有一個覺性來說無,有個覺,但不是感覺。我們眾生是受這個苦樂的感覺,這個覺當下是空的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覺,這個覺我們知道是知覺性,這個知覺性猶如虛空;你不要執著,雖然是空,但是猶如太虛空一樣,沒有一點痕跡。知道無的人也沒有,知道覺這個空的人也沒有。「知虛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虛空的,知這個覺如虛空一般也要空掉。就是虛空相,第二步也要破掉它。「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第三步也要把它空掉。假若執著無知覺性,豁然空撥因果,就亂來了,也不對。所以「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沒知覺性的執著破掉。這個知覺性是朗然現前,了了分明,但是沒有分明的「人」存在,沒能沒所,沒能知與所知,它是全體法界,一真獨露,天真自然,法爾平等。佛教中講到這裡只能這樣講,因為語言沒辦法說,這裡要有善知識印證。這個理是這樣講的,到這時恐怕你有住著,需要別人敲你一下,敲一下把你的住著破掉。所以禅宗為什麼要棒喝,就是破你修行當中一層一層深入時的微細執著、微細的知覺。「有無俱遣」,有也丟掉,無也要丟掉,離四句,絕百非。什麼叫有?什麼是無?什麼叫有佛?什麼叫無佛?你說有佛也不是,說無佛也不是,一切都丟掉,心不可思,言不可言。佛經所說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這個地方。「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這裡叫淨覺隨順,大家要體會到,這裡是真正的因地、真正的徹悟境界,這是真正的正法眼藏,這地方就叫如來出世。世界有這樣一盞明燈點著,有緣的眾生能夠入佛妙道,你不會模稜兩可,不會說來說去,非常明確的,怎樣就怎樣,但是是隨機而說,方便有多門。「淨覺隨順」,這是真正的因地。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這裡是如來所作的總結與因地法行的功用。「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這樣子叫因地法行。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由於這樣的關系,你先要對如來因地作這樣的理解,由理解再去悟,悟了以後,不發而發菩提心,這叫發清淨心,不是有漏的污染心、不是有為的心、不是欲望的作用、不是心念的作用,是自然的、本性的開發,這樣發心才叫發菩提心,所以說「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這樣叫真發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的開發,最初由歡喜地菩薩開始,一旦這個人真實開悟了,就進入初地菩薩,所以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真正修行用功的人,成佛也敢承當,佛是偉丈夫,我亦是,有首偈說:「佛是丈夫我亦爾。」我怎能不精進成佛?怎能老是把自己看成凡夫?成菩薩也不敢當?應是成佛也敢當。有這樣的氣概,才能夠成就。為什麼?這大乘的清淨心沒有大力量、大智慧,沒辦法深入。由於依圓覺理發清淨心的緣故,所以「未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末世眾生以這樣去修,不會墮邪見,否則問題會很多很多,你一輩子也解不完,這裡解決了,那裡又出問題了,始終有問題,永遠解不清,你永遠也學不完佛法,只要你能從這裡悟入,那麼三藏十二部經,一切宗派、一切法門從這裡流出。我們現在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從這裡流出,我們所有的智慧與成就也都從這裡流出,又一一回歸圓覺之性,不住不著,這樣才會圓滿,也就沒問題。一個修行人始終有問題,始終到外面去尋求,始終這樣忙忙碌碌,如我們所說的忙道人一樣,就無有了期了!我們修行應是一個閒道人,即「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什麼叫不見?沒知見,君就是如來藏性,這個性怎麼能見著?沒知見、沒分別,是現成的,是本來面目,就是講「君不見」,你不要到外面去找,要回光返照。君既不可見,有什麼好學的呢?沒什麼好學的,都是本性的流出,還學什麼?到外面去學,從外入者皆非真,外面學來的東西不是真的。本來具足,叫流出;絕學無為,沒造作;雖然無為,無所不為,一切都是現成的顯現,都是它的造作;都是它的妙用。閒道人,沒煩惱叫閒,沒什麼可以去忙忙碌碌的修行,沒什麼目的沒達到而去奔波,沒有這麼多的勞碌。這閒,不一定在山林裡才能謂之閒,在城市裡也可叫閒,那裡不是閒?閒是離五欲時的一切處閒、一切處清淨,叫做道人之閒。因我們修行人要做閒道人,沒有忙忙碌碌,那裡來的這麼多的事?有些人這樣搞不清,那樣也搞不清,應該要把一切都搞清楚,才能做一個閒道人,所以這樣我們不會墮邪見。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這時候,世尊為了重新宣說這甚深的第一義谛--不可思議的境智,誦出了下面這首偈子,把這一節裡的內容簡要地表達出來。「文殊汝當知」,文殊啊!你應該知道。這實際上是對我們說的、對大眾說的,你們大家要知道。「一切諸如來」,十方三世一切佛。「從於本因地」,他們從最初最初的因地開始修行。「皆依智慧覺」,都依智慧來覺。我們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教全靠智慧,它不是感情宗教。耶稣教是感情的宗教,他們說博愛,它從感情出發,耶稣教信眾時不是講什麼深奧的道理,而是講譬喻、寓言。譬喻性的,叫人要愛,愛上帝,他們認為以全部的愛投入後,自我消失了,上帝才能出現,通過愛上帝來失掉自己。佛教提倡自我覺悟,當你覺悟時,自我才會消失,才能跳出這火坑,跳出你的執著。所以說都是從智慧覺的,從智慧覺才能摧破無明。「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了,是了悟,真正通過理性,通過自己的智慧去了悟,了悟我們的心及種種分別、種種執著是無明。達,是通達,通達無明相不可得,通達於我們心裡面的一切不可得,通達一切法是從圓覺中流出,從自性所生的,所以通達無明;無明若通達了,就是實性顯現,就是本性顯現。我們若對無明不通達,很多人只知道在佛法裡面學,但不知更應在煩惱中學、在生死中學、在痛苦中學、在矛盾中學、在憂慮中學、在你的起心動念中學,這裡面有佛法,這是真的佛法,那些經論裡的是文字、概念的佛法。佛法就是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學修之後,從這裡體會出的佛法,才是你自己佛法,就是說是你自己的智慧,就是你講給人聽時,才會有血有肉,是非常真實的,是你自己的佛法,那些學來的是佛留下來的文字的佛法,是你學來的,不是很真切的,所以說「了達於無明」。當你了達時,知道無明是空花,「即能免流轉」。當你知道是空花時,流轉就免去了。「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好比夢中的人,醒時找不到夢中的境界,本來沒夢。「覺者如虛空」,知道覺悟的人,去破無明、執著,去做工夫、念念覺照,這覺的「人」也是虛空,你不要把這虛空執著、不要分別這個覺。「平等不動轉」,沒能覺沒所覺,正是覺,沒佛沒眾生,正是佛;沒悟、無所悟,正是悟,所以說是「平等無動轉」。「覺遍十方界」,到平等不動轉時,這個覺就遍十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