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曾文教授:活潑潑的中國禅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活潑潑的中國禅宗
       
禅宗成立較晚,興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國民族佛教宗派之一,與其它宗派相比,擁有自己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 
 


禅宗的創始人及歷代著名禅師是懷著超越諸宗之上並且批評諸宗的意識創立和傳播禅宗的。與諸宗相比,禅宗,特別是在唐末成為禅宗主流的南宗,具有以下特點:

自稱教外別傳,以心傳心

禅宗雖沒有系統的判教理論,但在南宗興起後自稱是與禅宗以外諸宗相對立的“宗”、“宗乘”,不僅稱各種大小乘經論為“教”,也稱依據這些經論建立教義的諸宗為“教”;並且標榜自己上承佛祖,唯傳“佛心”。神會說:“六代祖師,以心傳心,離文字故”(《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黃檗希運說:“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傳心法要》)。據載,義玄曾精究戒律,博學經論,後來認識到:“此濟世之醫方也,非教外別傳之旨”,於是改奉禅宗(《臨濟錄》後附塔記)。在記載雲門文偃傳法語錄的《雲門語錄》卷上除有“以心傳心”之外,還有“教外別傳”的語句。法眼文益在《宗門十規論》中說:“祖師西來,非有法可傳……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門奇特,乃是教外別傳”。強調“傳心”、“不立文字”和“教外別傳”,不提倡讀經和著書立說,這樣便與諸宗劃清界限。

然而禅宗絕不是主張徹底廢棄經典。早期禅宗曾提倡讀《楞伽經》和《金剛般若經》,很多禅師對《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和《中論》等十分熟悉,在說法中經常引用。他們解釋這樣做是為了“藉教悟宗”,而不是一味讀經,迷信和執著於文字。

強調自修自悟,自成佛道

禅宗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引導信徒自修自悟,“識心見性”,“頓見真如本性”,不主張到處求法求佛。慧能說:“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宣稱眾生如能體悟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強調佛法在人間,佛不離眾生,慧能說:“法原在人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敦煌本《六祖壇經》)一些著名禅師批評追求超出世間的解脫,例如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批評到處“求佛求法,求解脫,求出離三界”的人是“癡人”,質問:“你要出三界,什麼處去!”(《臨濟錄》)實際上,禅宗強調的重點是要人們確立成佛的信心,至於如何成佛,怎樣才是成佛,並不特別加以說明。因此禅宗沒有對修行階位作出具體的規定。

主張定慧不二,佛道不離生活日用

禅宗初創時期的禅師和以神秀、普寂為代表的北宗,針對當時佛教界熱衷讀經、講經和著述的風氣曾倡坐禅觀心,“息滅妄念”。到慧能的南宗,則進而提出“定慧不二”,認為禅定沒有特定程序和儀規,只要體悟自性,“慧”本身就是“定”;又提倡“無念為宗”,“於念而不念”,要人取消對任何事物的好惡、取捨等觀念,做到自然無為,將修行置於日常生活之中。按照這種禅法,馬祖說:“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景德傳燈錄》<道一禅師語》);龐蘊居士偈:“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景德傳燈錄》<龐居士傳>);義玄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臨濟錄》);雲門文偃批評門下參禅者說:“見人道著祖師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便問個出三界。爾把將三界來,有什麼見聞覺知隔礙著爾?有什麼聲色法與汝可了?……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更有什麼事?無端起得如許多般妄想作什麼!”(《雲門錄》卷上)

因機施教,所謂“門庭施設”

禅宗重視因材施教,除正面傳法外,還借助手勢、動作,乃至棒打、吆喝等做法提示弟子。唐末五代形成禅門五宗,各宗在禅法上並沒有重大差別,但在教誨指導弟子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所謂“門庭施設”。禅宗雖不注重利用語言文字的說教,但初期的著名禅師還是經常上堂或在其它場合向弟子、信徒正面說法,例如慧能、神會、本淨、南陽慧忠等,都留下從正面闡述自己禅法見解的語錄。即使馬祖及其弟子,雖有時運用手勢動作乃至棒喝來提示門下參禅者,但也經常從正面用語言啟示弟子。然而越到後來,由於一些禅僧離開禅宗的本來宗旨,片面強調不用語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效颦的形式主義,動辄棒喝交馳,拳腳相加,致使叢林禅風出現某種庸俗和敗落的傾向。

玄學化的思維模式

禅宗的興起是佛教中國化深入的表現,是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等宗派形成並傳播一段時期之後逐漸興起的。它一方面吸收並極大地發揮了構成各個宗派重要理論基礎的大乘佛性論和般若中觀思想,另一方面又將中國士大夫熟悉並喜聞樂見的崇尚簡易和玄學思辨模式運用到自己的傳法之中。北宗神秀把自己的禅法用“體用”二字概括,稱之為“重玄門”(《楞伽師資記》<神秀傳>)。南宗禅僧常把禅法要旨稱為“玄旨”、“玄機”,把領悟心性之理稱為“玄悟”、“契玄關”。《祖堂集》卷十五<龐居士傳>對龐居士作了如此描述

不變儒形,心游象外,曠情而形符真趣;渾跡而卓越人間,實玄學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薩。
確實,禅宗僧人論理事、體用、空有等思想和用以引導弟子、參禅者的“門庭施設”中,有不少是借用玄學的思辨和表達方式,說禅宗是佛教的玄學並不過分。

——本文節選自《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上一篇:學誠法師:大乘佛法與人文道德界說
下一篇:學誠法師:人生的究竟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