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結善緣
各位同學,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廣結善緣”。這四個字常常聽到,究竟怎麼叫“廣結善緣”?什麼是“善緣”?怎麼來“廣結”?
我們現在提倡“有序管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廣結善緣”就是構建完善、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秩序,創造良好的公共活動空間,這就是廣結善緣。
緣,就是各種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事與理的關系,事與法的關系。這些關系中善良的叫善緣;相反對人際關系、公共秩序、社會穩定有腐蝕的作用的,就不是善緣,而是惡緣。我們所做的事情、所做的法,如果有利於公共秩序、社會秩序、人際秩序的確立,那就是好的。
我們如何著手“廣結善緣”呢?
在廟裡要燒香可以隨便取,就以為這就是廣結善緣;或者要吃飯可以隨便吃,也以為那就是廣結善緣;或者經書隨意取,就以為那就是廣結善緣。當然,對寺廟而言,這些都是廣結善緣的一個形式。但我們燒香、吃飯、取經書的人,是不是在廣結善緣呢?這就不好說了。這要看我們怎麼發心,出自什麼動機。廟裡邊有些經書沒地方堆,你們來拿,拿完就好;或者廟裡有時香很多,不好處理,你們來買,供別人來燒,給眾生培福報,或者有時飯吃不完,請別人來吧,這些都可以廣結善緣;不過這些都是被動的結緣。
如果我有100元錢,看到一個人,我給他5塊,以為這是在廣結善緣,這樣的事情誰不會做呢?這是平均主義的思想,並非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不是平均主義,廣結善緣不是沒有原則的,廣結善緣是有度的。
那麼,我們在寺廟裡怎麼認識和實現廣結善緣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比如我們人說話,如果說到恰到好處,人家喜歡聽,樂於接受,接收後行為能馬上發生改變,能夠產生作用,那麼我們的語言才是有作用的。相反,如果人家正在這裡做事情,你說我們是學佛,又不是為了做事,那我們說的話就跟他做事不相干,就會跟他結了惡緣,結了違緣。或者看見人家在那邊用功,拜佛,看經,打坐,我們過去說:走一走吧,不要整天坐在那裡。這樣也不是結善緣,而是結惡緣。他本來心已經很寂靜,那你話一說,起反作用了。
由於我們自己內心散亂,就常常不知所雲。遇到人時,想說什麼話就講給對方聽,對方把你的話聽進去後,照著你這種散亂的語言去實踐;那他也變成散亂的了。這業果都是真實不虛的事。因為你講這話,本身是無意的從煩惱心出發,人家聽了你的話就接受了,就對他有影響。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業,身語意業。所以,我們在家裡也好,在廟裡也好,怎麼說話是非常關鍵的。要謹言慎行,不要隨意隨便說話。所以從說話,就能夠結善緣。
我們一天到頭都要法師給自己說話,關鍵我們要去實踐,如果我們沒有去實踐的話,就猶如小孩一樣,每天都要家長去管,那是不行的。這樣小孩永遠就長不大。我們說法也是如此,對不同層次的人,表達方式不同。剛剛開始我們可能要說比較多的話,要用比較多的語言,慢慢語言越來越少。我們辦一場法會或者組織一場活動,我們常常很容易去強調說做這個事情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功德,如何如何,那麼,我們聽的人也會覺得,我們做這個事情會有多大的好處,多大的功德最後才去做。而實際上,我們說的話,最關鍵的就是怎麼樣能把事情辦好;辦好了,那麼意義就很大,功德就很大。就在此時此刻,你要說的話,就是怎麼樣去把事情辦好,讓我們相關的人員人聽了以後,功德圓滿,廣結善緣。辦好了,那麼你的功德就很大,而不是說我們去強調做這個事情本身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功德。雖然有功德有意義。
其次,我們要認真去聽別人告訴我們什麼,然後我們去實踐。在我們廟裡這樣一個團體當中,有當家師,知客師,維那師,糾察師等。他們跟你說話的時候,代表著他的身份。又如法會裡有部長,有總召集人,如果認為說,這個部長或者召集人還不如我,或者說,我們大家都一樣,你的話我可以聽也可以不聽,那麼你這個作意本身就是錯了,就不是廣結善緣。雖然那個部長,歲數可能比你小,資歷可能比你淺,文化程度可能比你低,但是他是替我們這個活動在履行公務,他是為了要維護秩序,維護工作的秩序,維護公共事物的秩序,維護空間的秩序,這個你要聽;如果你不聽,不照著做,那麼就是在造違緣,因為你不知道,你有沒有搞清楚,人家為什麼要這麼說,為什麼要這麼決定,前因後果,有很多方面的考慮。我們可能容易說依據眼前這一點,我們應該這麼做,這個是不一樣的,這個著眼點,著力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行為不能和合,容易觀過,就是我們自己的動機,自己的認識的角度有問題,總是認為說別人不如自己。《論語》裡邊講:“無友不如己者”。那這句話的理解,有些人認為是我交的朋友一定要比我好,如果你不如我,我就不願意搭理你。也有些人這麼理解,理解無友不如己者,沒有人不如自己的,每一個人都比我好,這又是一種理解的方法。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長處,每一個人只要在各自的緣起點上,把自己的做好,那麼就是廣結善緣了。如果每一個人在不同的緣起點上沒有做好,那麼就不是廣結善緣,因為你這一點,你這個緣,對別人,對別的事,對整體造成了妨礙,就不叫做廣結善緣。佛法是要我們去覺悟的。不是讓我們拿一個觀念去套一切,去衡量一切。
廣結善緣,在語言上面有序,叫做廣結善緣。落實在行為上面也要有序,行為方面有序,也是廣結善緣。如果你認為我沒有存心要給別人造違緣,我沒有存心要搞破壞,我們常常容易去原諒自己,認為我們自己沒什麼問題,而其實我們的責任沒有盡到,我們的義務沒有盡到,我們該做的事情沒有及時去做,沒有完成好,就不叫廣結善緣。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用功、做事說話,是不是有進步,要看是不是對眾人有利。對眾人有利,不是剛所談到的撒胡椒面式的那種廣結善緣,而是實實在在的,我說出來某句話,我做出來某件事,能夠對他人有利。就如醫院裡邊醫生,看到病人來了,隨便拿起一堆藥就說,這個藥你拿回去吃吧。不同的病人,症狀是不一樣的,這藥不能隨便發給人家,發給人家起反起用。我們說話也是一樣,不能說我遇到人,我就跟你說話,那一樣會起反作用。你知道他有什麼問題嗎?連問題都沒有聽清楚,即使你認為我說的這個就是佛法,我這個就是藥,也會出問題,所以在行的上面,要恰到好處,這就是廣結善緣。
第三,在人的威儀方面,也是能夠廣結善緣。一個法師也好,一個居士也好,如果我們威儀非常好,大家看了生恭敬心,君子不威則不重。若威儀好,在一個團體當中,在一個公共的空間當中,就會給人家一種穩定穩重的感覺,安穩的感覺。如果威儀很輕浮,就說明我們內心很散亂,在日常生活當中,開會、工作,溝通交流時,這些威儀都是很重要的。在佛堂當中,這拜墊怎麼擺,木魚怎麼擺,引磬怎麼擺,大磬怎麼擺?蠟燭塔像怎麼擺,都要恰到好處。前後左右的距離都要恰到好處,大小也要恰到好處,方位也要恰到好處,人的威儀也是如此。恰到好處,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該坐哪一位置,那我們就坐那一位置,我們該站哪兒,我們就站在那裡。該坐的,我們就坐。設想如果大家都坐在那裡,只有你說我喜歡站著,只有你一個人站在那裡,從你個人角度來看,站著或者坐著,對個人來講沒有什麼不妥。在這個時候我就是喜歡站著,不喜歡坐著。但是如果對整個的集體來講,就有關系了。比如我們比丘開會,作羯摩大家都坐著,就你站著,就會有問題。居士開會也是一樣,大家都坐著,你自己一個人站在那裡。那麼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很奇怪,自己也會覺得怎麼和別人不一樣。有些人就喜歡往前坐,有些人就喜歡往後坐,有些人就喜歡往中間擠,有些人就喜歡往最邊上退,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威儀方面恰到好處的地方。恰到好處就是說:十個人、二十個人開會,你心裡很清楚知道說哪個人坐在什麼位置,你都應該很清楚,就猶如公司裡面的職員一樣,誰坐在什麼位置都是很清楚的。科長、處長、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他坐什麼位置都是很清楚。他要說什麼話,他是什麼威儀,他都是很清楚的。你這個經理,總經理,他的語言、他的威儀,都是不一樣的。那如果一個單位裡,你是一個經理,你所說的話如果超過了總經理的話,那你就是講大話。經理只能在總經理交代你說什麼,然後你只能說話的語言的內涵很小,你只能講這麼小的,這才是有益的話。你心裡想著說總經理告訴我說做什麼事情,那我就只有把這個事情辦好。你就不能講,我這個公司要怎麼樣怎麼樣做。那都跟你沒有關系。這個公司是人家總裁去想的事情。你講的話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那是開董事會,領導決策會才需要去研究的事情。你現在需要去研究的就是:我要帶我下面的三個人、五個人,我知道今天要去干什麼事,我要把這個事干完。那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威儀不能很簡單的認為:耳朵不聽別人說話,眼睛不看別人,就可以了 。眼觀鼻,鼻觀舌,舌觀心,心念佛,這是告訴我們用心的方法,調心的方法,保持正念的方法,這個是需要的。但是不等於說我們每個人,這樣子就夠了。那麼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眼觀鼻,鼻觀舌,舌觀心,心念佛,誰去安排工作呢。誰去檢查工作呢,誰去督促呢?對不對。那肯定不行,肯定要人去安排,肯定要有人去執行。才能保證一個單位,一個團體和合、發展、穩定。如果你不聽人家安排,一個廟也好,一個單位也好,你怎麼來落實呢?落實不了,因為你不聽,你不知道你要干嗎?人家安排你什麼工作,你都不知道。那肯定就會誤事了。所以在做事方面、在威儀方面,都是能夠廣結善緣的。你做到恰到好處,大家看到高興,推動了佛教事業的發展,或者說推動了自己工作的進展,或者推動了自己的單位的事業的發展。那就是給眾生、給大家結的善緣。
再一個,愛好也能夠廣結善緣。如果說你的愛好是符合佛法的:用功,看經,打坐,拜佛,過堂,上殿,人是勤快的,身語意上面都有序,那都能夠廣結善緣。那如果說你愛好的不一樣,或者說你沒有任何的愛好。那也是不對的,沒有任何的愛好就看不出造業的中心是什麼。愛好肯定要有的,比如有人喜歡打坐,有人喜歡磕頭,有人喜歡念經。有人喜歡做善事,都是一種愛好,都是好的愛好。那反過來,可能有些人喜歡聊天,有些人喜歡交朋友,有些人喜歡寫詩,有些人喜歡喝茶,有些人喜歡旅游等,當然這些從世俗當中來看不能講他們是錯的,但是我們就是要判斷出你這個愛好的本身是值不值的。他的意義何在?那比如我們喝茶來講:喝茶本來我們可以解渴,可以提神,可以能夠參悟佛法,那喝茶就有意義。如果說喝茶是用來拉關系,為了是談天說地,為了去放逸也是一種意義但就變成一種散亂的緣。那他認可的愛好有可能結了善緣,也可能結了惡緣,也有可能結了違緣,都是有可能性的。因為如果我們的心把握不住、認識不到,那麼這些方面我們觀察不出來,也體會不到。
有時候聽到有居士說:我這是護持這個廟,這個是不是叫做廣結善緣,或者說我是不是說每一個廟都要去護持,才叫廣結善緣呢。我是不是供養所有的法師才叫廣結善緣?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答案是什麼。
廣結善緣,剛才談到,你這個人是什麼,應該怎麼去做事。我們的緣是什麼,然後我們怎麼去結,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寺廟,出家法師,對居士來講,我們對在家乃至沒有信佛的人,是我們的一種緣;我們在家的俗眾,對寺廟,對法師來講,是我們學法,種善根的一種緣。別人對自己是一個緣,自己對別人也是一個緣。如果我們時時刻刻只想到我是因,你是緣,那就會成問題,就變成我們時時刻刻說,我是主觀的,你們都是客觀的,你這個客觀的要為難我這個主觀的。這都是“我執”、“法執”的一個表相。從在個人角度看,這個人認為,我修行我用功,怎麼樣對我有利,他才去做,3個人、5個人、10個人、20個人都這麼想,就會問題重重,很多問題都是這麼產生的。他沒有認識到,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別人的緣。佛在世的時候,比丘要拖缽乞食,拖缽乞食本身就是廣結善緣。到廟裡邊,我供養一些大米,這些大米拿到大寮裡邊,誰來了誰就能夠吃到它,本身就是廣結善緣。你沒有必要說,我這個橘子拿到廟裡來了,20斤橘子一定要親手發給每一個法師,這不是找麻煩嗎?人家要吃你一個橘子還要把人都集合起來?你說你捐10塊錢拿給基金會,基金會就會到時發給災民,是不是?這裡邊就廣結善緣了。沒有分別心,心裡就沒有這個障礙了。
一個團體,一項事業,本身就是各種善緣的集聚。我們認識到這件事,這個團體是我可以信得過的,我應該發心去護持它,我應該去付出,那麼你就要去做,這就廣結善緣了。如果說,我做的這種事情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才可以,那這個就會有問題。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也這麼想,我的行為一定要讓很多人知道,才叫做廣結善緣,這是不好的。我們一個事業,一個組織,一個團體,本身都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匯總在一起的。本身就體現了每一個人行為,身語意三業的總聚。如果我們認識到,自然我們就不會有問題,不會有這些矛盾,這個就是,要做到說我們怎麼去廣結善緣。
《四十二章經》裡邊講,我們去飯100個惡人不如飯一個善人,就是你養100個惡人不如養一個善人;飯善人一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因為他的因不一樣。你供養100個惡人後,他們吃過飯去做惡事;供養一個善人,他吃完飯後去做好事。你可能認為說,這是不是沒有人道主義的一個思想?這是兩回事,兩個概念。我們是說供養100個惡人和1個善人的意義來講,而不是說100個惡人不要給他飯吃,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學修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我們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很清楚的抉擇的問題,否則,我們的行為就不能彰顯出它的意義,就不能彰顯出你的行為和你內心對佛法的認知程度;就看不出來自己對佛法認識的度,自己內心就不會有一個很深切的感覺。
什麼是很深切的感覺?就如同吃飯一樣,行堂一到,你就要知道我今天要吃多少,心裡是有譜的。一年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什麼時間我的衣服要穿幾件,一般的情況下,自己都是有一定的把握的。佛法跟吃飯、穿衣的道理一模一樣,都是任運的,自己心裡是有譜的。如果有一天自己沒有譜,我不知道要穿幾件衣服,要吃多少,一天到晚,經常都不知道,人就開始有問題了。正常的來講,我吃兩餐也好,三餐也好,肯定是有序的。你只有有序,你才正常,身心就安穩,就健康。如果你反常,毛病就出來了。這個就叫做佛法,佛法本身就從這些事情去體現。至於果相上邊,是相互的,是眾多的,眾多的緣結在一起的,才叫做廣結,並且是善的,是緣。
緣,相對來講稱為緣,緣的本身是因,因的本身是緣,我們常常把這些因和果對立起來。如果每個人都說我注重因,那每個人都缺緣,那每個人都活不下去。因緣都是相互的,我們常常講“緣起法”,緣起法本身也是包括因。大家桌前有個缽,缽裡面有飯菜,那麼如果我們作意說,我吃飯的目的為了成佛,為了度眾生,為了住持正法,這肯定是種正因。那好,你這個飯菜怎麼來,你這個缽怎麼來,這對我們來講就變成了我們的緣了。譬如缽,要能知道說哪個地方有缽賣,或者說誰供養這個缽,誰又來供養這些飯菜,還要有人去洗菜,有人去煮飯,有人去打飯。如果我們只注重因,我要吃飯,你們要給我打飯,這個就成了問題了。那,今天五百個人吃飯,食堂必須要有20個人,寺廟或負責人,要找20個人,如果沒有這20個人,沒有怎麼足夠的人力,飯就做不出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因緣,因緣相互交錯的,這都交錯在一起。所以我們對佛法裡邊的這種緣起法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佛法、佛教不同於其它宗教的地方就在於緣起法。它談的這些因緣果報,所有果的出現都跟因緣有關。因而我們面對一件事情必須去推究這個事情的因是什麼,這個事情的緣是什麼。那我們現在怎麼做,以後才會有這個果。整個佛法的理論都是要讓我們建立一種對事情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正見。正確的認識就是確實是如此,所有一切善惡、輪回、解脫都是因為因緣,這個建立成為定解以後,成為決定的見解不動搖。
那麼,第二步正思維,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常常講正思維,其實我們是思維不起來的,我們不要說,六凡四聖,甚深因果這種理論思維。簡單至一件衣服一塊地板一只電燈都未必能夠思維起來。譬如衣服怎麼做,這個衣服的材料叫什麼,顏色叫什麼,都很難講清楚。比如我們穿的衣服是灰色,前面的灰色和後面的灰色都是灰色,你腦筋裡頭的兩件不同的衣服灰色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你的心裡,你看到,你心裡清楚,但你表達不清楚。你怎麼來思維這幾件物品不一樣的東西,怎麼來建立你的正思維呢,你思維不了的。人家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形象思維,很多的東西是靠形象的,我們很多東西的形象是模糊的,因為你模糊,所以思維也模糊,因為你的模糊,所以你的結果也模糊。因為模糊,所以是不可預測的,因為不可預測,所以你把握不住。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害怕的;因為害怕,所以你就會產生憂慮;因為憂慮,所以你不能安住。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正見正思維的原因。譬如廚師,他知道我怎麼煮飯,腦筋裡面的思維是非常清楚,那他煮出的飯就是好的,他可能不懂得怎麼表達很深的理論,但是他,一定清楚幾點鐘備菜,幾點洗菜,幾點鐘生火,他肯定講的出來,要怎麼才好,他肯定知道。多少人,鍋有多大,瓢有多大,他都一清二楚。他有經驗,他有辦法去思維。他不需要幾十本書,他有這些經驗,他就有辦法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去煮過菜的人,思維不起來。你思維全是紙張上面的,和去炒菜是兩回事。所以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行持和我們的師友的重要性,不可分離,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炒菜跟燒火,同一個道理,你要認為這個燒火很簡單,你到那邊去燒一燒就知道了,煮饅頭的,炒菜的,炸豆腐的,所需要燒的火都是不同;你煮開水的,煮粥的,煮米飯的,要燒多久,火要多大,都是有區別的,要燒多少分鐘都是有關系的,關系都是很大的。
那麼我們要建立這些好的思維,都應該遵循廣結善緣的原則。廣結善緣就是自利利他,就是普度眾生,就是清楚思維。成佛是為什麼呢,就是要廣度眾生,要不怎麼自利利他呢?要包括一切。廣結善緣就是成佛的正因,就是發菩提心,而不是另外有一種什麼大家都不懂的叫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在一個道場當中,怎麼來體會佛法?怎麼用心、怎麼建立自己生命的宗旨、工作的目標,建立很好的學修的態度、思維的模式,這些本身都要去學,只有你去學,你才有辦法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去學,我們就思維不起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去思維,不知道怎麼思考。社會上科學家、數學家的思維和一個文學家不一樣。科學家看到一滴水,看到的是氫氣、氧氣;文學家看到一滴水,他可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作出很好的詩,對不對?那我們佛法也是看到水,每個人看到的不一樣,因為你業不一樣,他看水不一樣,天人看到水是宮殿琉璃,人看到水就是水,魚看到水,鬼看到水都不一樣。業不一樣,所以同樣一個東西,同樣一個境界,對不同的有情的作用力是不一樣的。
在一個道場當中,為什麼一樣菜,一樣東西,一個事情,會很多人不同的反應,就是業感。業感緣起。只有你真正了解到說這些人這麼反應,這些人這麼說法,這些人這些態度,它是正常的,那麼你的心態才是正常的。你如果心態受到影響,那麼就是對於廣結善緣、對於佛法的緣起法的把握還不到家。所以廣結善緣,能夠跟業果聯系在一起,跟我們的用功在一起的,因為你只有認識到所有的這都是眾生的種種業的匯聚、匯和、展現,那麼,我當下這個時候要解決是什麼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解決幾分?當下講的這個話,可能在眼前沒有真實的意義,但是可能過了一個禮拜,過了一個月,過了半年,過了一年,它有因,它能夠產生作用。這個就是說我們今天講的話就可能變成可能一個緣,可能不能直接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種下這種因。那我們心裡就要很清楚了,如果是說我們種的因,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成,那你就去種嗎?所有的農夫去種莊稼的時候都是有預期的,白菜要多少天,土豆要多少天,蘋果要幾年,心裡是知道的,他才會去做。那麼如果我們學佛法認為說我所做的事情在無量劫以後會有果,那我們這話就沒有意義的,那誰都知道無量劫以後會有果,那你能不能知道說十年以後會有怎麼樣的果,五年之後會有怎麼樣的果,一年以後會有怎麼樣的果,那才是關鍵。我這一生裡會結什麼果,這才是重要的。我們不能把已知的東西推到無量劫那樣的未知領域去,而恰恰相反我們要把未知的領域轉化到已知的領域。我們成佛是很遠的,不知道何年何月,我要讓它不知道的變成能知道的,要讓做不到的變成做得到的,那麼我們這個就叫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