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六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六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十一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

變化的確是一種力,神通攝護是一種善巧,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現在許多人信夢,信幻化境界,若於夢中見地獄了,苦不堪言,則會反省自己,哎呀,地獄真有啊!而於現實中見種種應警策之事相,反而無動於衷。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基本上信夢,信幻化境界,而對自己這個瞪眼的幻化境界還是不太在乎!這是特別普遍的現象。

有人跟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拜佛,拜得可歡喜了,我說你真可恥啊!大殿裡那麼多佛像,你白天想怎麼拜就怎麼拜,多歡喜多自在啊!這個你不要,就是要夢中那一點、一瞬間!所以這個幻化之力,對眾生來說有極大的善巧,為何呢?因為眾生有奇異之心、不平常之心,所以幻化是一種力,叫境界力。

人說話大家都不在乎,忽然哪一個牛、馬說一句話,大家都會很驚異。牛、馬會講話;我們看到人掉淚不以為奇,但我們若給豬、馬、牛、羊講個三皈依,它們一掉淚,我們也很感動,說這畜生還有這靈性,但是人掉淚,大家覺得掉就掉吧!很正常。

實際說這就是一種力,什麼力呢?它能震撼你,能警策你,能引發你的增上,有這個增上的力,有這個幻化之力,你否定不掉的!有的人白天拜一千個頭,他並不以為奇,但晚上做夢,磕一個頭,第二天便會欣喜若狂,這是人的一種常態。

所以說變化是一種力,或者說一種稀有的力、奇特的力,超出常規的力,佛法這個力是真正的平常之力,但是對眾生來說,這種幻化之力還是很稀有的,還是要得的。我們要真正知道一切皆是幻化,究竟不可得的,那任何人也不可能動搖你的心了,不能動搖你的心智,不能惑亂你了。如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至靜、真正的禅那、真正的三摩缽提都會現前。

我們現在還在被惑亂——被境界惑亂。境界惑亂者,有的是被賢善惑亂;有的是被妖魔鬼怪惑亂;有的人是白天想可以出夢;有的的確有妖魔鬼怪顯現一些夢;有些善知識以不退轉的教化因緣,就是諸佛菩薩也可以使其威德的善根成熟的回施,在這夢中見到一些起殊勝的境界,使他得增上的利益。

如文殊菩薩就發有這樣的願。說眾生白日懈怠放逸,不能聞佛法,作諸惡業,他可以於夢中實施教化,夢中給你顯現個你希望得到的形象,或者說你從沒有見到的境象,使你得到震撼,向往佛法。文殊菩薩發有這樣的願,讀《藥師經》的人都知道。所以我們知道佛法也是一種善巧,這種運用是變化力。

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隨順取至靜,這是不可思議的啊!這是一種善巧。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隨順變化。得以至靜,這種修持在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方便,要是專門去取靜,那還是因緣不足,福德不具啊!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十二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

說的是三摩缽提,有人能入別人的夢中,或者給別人一個夢。我們都知道釋迦佛在世的時間,他的弟弟難陀,娶了一個妻子漂亮得很,是幾個國家中最美麗的女孩,他感覺自己挺榮耀的,因為他們是剎利王種。釋迦佛說,難陀隨我出家,難陀極不情願的出了家。釋迦佛見其心神不安,便引之至天宮中……

我們能不能使別人做夢呢?以一些法術也可以,但真正的通過三昧力,有善巧的切入,或是假示使人生一個夢,或者是的確入別人夢中顯現景像,這樣的要有真正的修持力與善巧力。

我們要是想發起廣大的修持、廣大的教化、廣大的利益,隨順佛力,也可以入三摩缽提,信得及呢,好用!信不及,只相信兩條腿,不相信飛機,那是不行的。自己親證三摩缽提,那當然是另外一種因緣;仗借佛的力量,也是可以運用三摩缽提的因緣。

這是真正極大善巧處,沒有善巧,你根本沒法思議。我們都知道可以借東西,那智慧力、法力、慈悲力可不可以借呢?決定可以借。但現在人很少相信能借,不敢借!因為對佛法的認識不足啊!佛法有八萬四千法,或者說有無量的諸法,就是有無量的善巧、無量的方便,但是眾生總是按照自己思想的概念,認為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佛法能成就眾生,使眾生迅速入大覺位,但信的越來越少,所以稱為末法了。

過去,皇帝可以將尚方寶劍賜與大臣,可方便行事,先斬後奏,他(大臣)不是王者,但同樣可以使用王權。我們現在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能不能把佛的威神功德也借過來呢?一樣是可以的。

近代的大德贊歎印祖,說印光法師是三百年來獨出此一人,單提如來正印,就是提著尚方寶劍來的!他可以呵斥一切,可以扼殺一切,可以成就一切,建立一切,具大威德!他這個地方的嗔也是善巧,怒也是善巧,那殺也是善巧。

我們若有因緣,可以學學天台教。佛斷十惡,菩薩聲聞緣覺,也都有十惡十善之行持。我們不知道佛法有多麼廣大真實,所以貪嗔癡慢疑十惡之法也可以度眾生。若能善於巧借,那不假修持,得以善利!這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實際這些法也可以直接惠利的,我們現在的人自私,自以為是,貢高我慢,很難接受別人的賜與、給予!隨順的因緣弱!

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在境界中取寂滅,種種境界,因為變化力有無量的境界,欲發生境界並不復雜,我們不需要故意做作,只要坐幾分鐘……二十分鐘,就有無量的境界,但是內心不清晰的時間往往不能照了罷了,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以直接照了境象,或者你生個妄想也會出現一些境界,依正二報的境界是無窮無盡的。

人老是以為境界是個什麼,你打算有個境界,他打算有個境界,每一個眾生有無量的絕待的境界,每個人的境界都是絕待的。人不敢信,在這地方,這個絕待就是真實的利益。要識得這個絕待的時候,你就生起尊貴。所謂尊貴就是不會被外境惑亂,所以一色一相莫不是實相啊!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這又是一種修法。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第十三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

主要運用變化力,運用三摩缽提的比較多。我們現在人發生這種功用,即三摩缽提的因緣比較弱一些。能不能借用佛的三摩缽提呢?我真希望大家有這種善巧。但是能相信這樣的人太少了,特別好借用的,因為我們貪嗔癡也可以借用,人就象手機、收音機是一樣的,信號也可以接收過來的。機器尚且可以如此,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如此呢?

我們在佛的大光明藏中、智慧藏中、三昧藏中,不得自在,主要就是因為我執的切割、割開。現在我們運用手機很普遍,手機打開就可以聽,關上就可以不聽,但我們人為什麼就不能打開、關上呢?我們人能制造打開、關上的機器,人自己卻不能調整自己,我感覺到人特別地可悲、外化,不能自在的運用自己,這種所謂地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我們要看看外面的東西,再對照一下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大部分都浪費了!

而作佛事

即所謂地度眾生。變化力最主要的就是度眾生,要不然就是妖魔鬼怪了。有些人以變化或者有些什麼小境界,或者附體,炫耀自己,多墮魔眷屬;諸佛菩薩依三昧力都是以度眾生而發起的,要不然絕對不發起任何因緣。

釋迦佛教化的大威德的善巧的確是很多的,最大的善巧就是如如不動,坐此菩提座,隨順眾生示現無量的方便,隨機感應啊!

常讀讀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看看他以佛身、以種種身現種種身因緣,就可以知道諸佛菩薩為什麼有那麼多幻化之力了,這個力非他個人的因緣,是眾生的力的感召,所謂地借力發揮,借體發揮。我們往往認為佛菩薩都是三頭六臂,不是!佛菩薩比我們還要少許多的東西——煩惱,更加純淨罷了!

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他反復地講二十五種定輪,告訴我們怎麼斷煩惱,怎麼得度眾生之力,怎麼轉境不被境轉,怎麼來得寂滅輕安、大悲輕安、至靜輕安。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啊!

過去人善根深厚、福根深厚,我們都知道優波離尊者,那是一個首陀羅種性之人,其家世代為人剃頭。釋迦佛在世時,因為釋迦佛法體尊貴,其弟子也不敢與他理發,頭發經常很長。優波離尊者的父母不敢為佛理發,優波離尊者那時還是小孩,初生牛犢不怕虎,自告奮勇為佛剃發。

初時緊張,直喘粗氣,釋迦佛告曰:汝氣息太粗!於是他就把氣息放細一些,釋迦佛又告之曰:汝身甚端!於是他放松身體,釋迦佛二說時,其已入四禅,就是站著拿著刀子已入四禅了。可見過去的人福德具啊!就是調整調整呼吸,調整調整身形就入四禅了!

我們現在的人行嗎?靜不下來!現在的人的福慧的確不如佛住世時之人的福慧善根啊!但現在的人往往心高,認為我們吃的、用的比他們好得多,他們以前用的什麼,原始落後呀,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福報也大呀,吃的用的多麼自在!其實不然,都外化掉了!內在的豐富的、廣大的內涵丟失了。外化一多,人的生命就脆弱,自受用也稀少!

第十四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諸佛菩薩以三昧力,也就是三摩缽提,雖然幻化種種形象、種種境象、種種因緣,但絕不染著,知如是幻化皆不可得,所以說他有種種的幻化無礙作用;要是一般的人,有一點神通,有一點感受,到處給別人說,有一說十,炫耀、賣弄,增上慢心。與這個不一樣,都是障礙!什麼障礙呢?自己與自己制造障礙。

這在密教中乃至在過去的古德中,在禅宗教化中極為呵斥!過去講法的法師好比閉關三年,要去讀誦,讀誦到一定的語言三昧得自在了,要閉口一段,溫養,絕對不能跟別人說這種境界,這是個無礙力,一說天魔尋機可以把持你了,我們只要有痕跡,天魔就會攝護我們,外道、鬼神會左右我們。要是增上慢、邪見人,一般的鬼神都可以控制他。要是有一點善根攝護的人,天魔可以控制他、左右他。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天魔只要分一分力量左右他,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因為天魔的威德大得很啊!這與人相比是這樣的,但與佛法的三摩缽提相比,天魔差得太遠了。

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的行跡,了無痕跡,來去無有蹤影!但現在的人惟恐天下不知自己,這樣取著於相,多是增上慢相、邪慢相,或者是罪惡相。這個地方要審思的,現在人學法,無染清淨心是根,要不然就會丟失利益啊!現在有些人修密法,染於境界,殊不知如是染著為魔覓隙,稍予方便,為其所控,墮魔眷屬,成魔伴黨!是應審思之!

第十五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

原來變化不過是個方便,要有方便力,不用變化,自在變化。不是道理,是運用。

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於種種變化中了無可得啊!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為了激發大家因緣,我這次就不怕魔了,我以前占過這個輪,自己在行持中,一占占到這個輪,哭了一場,我覺得太不合理了,我不喜歡變化,因為變化苦!因為這種修持,以變化力這種方便,把握不好,多入煩惱業海。所以說若不是不退轉的菩薩,或者是無諸佛力住持,無有大善巧方便,多被悲魔所攝,或被勤苦所轉!也就是多在勤苦中奔波!

我以前對此輪特別不歡喜,但是偏偏抓到這一輪了,挺勤苦的,到處為人作走使嘛,象我們到處跑著給人說廢話,我是人民的公僕啊!大家需要我們講我們就講,其實我們也不會講,但是你抓到這個因緣了,沒有辦法,業力催使你,讓你走這個路。說這個地方,每一個人的因緣可能千差萬別的。我特別感到釋迦佛這個二十五種定輪的教誨能使你迅速的認識自己!你的命運為什麼是這樣,要是算卦的人掌握這本書,那算得可准確了。因為這二十五種定輪把二十五種眾生的大類分得特別清晰。你喜歡哪個?你一定有那種業緣,近似的業緣。

第十六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齊修就是它會並發這兩種利益,並發。以變化力而得至靜,本來變化和至靜是背道而馳的兩種因緣,菩薩以方便善巧,一切幻化究竟不可得,也可以產生發起運用種種幻化,幻化了無染著,所以說直歸至靜,“資用至靜”,得所謂地三摩缽提與奢摩他的運用,齊用、齊修,“齊”——這兩個手同時運轉了。

第十七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

就是斷煩惱,寂滅,即是禅那,就是斷煩惱。

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他把靜慮、奢摩他這個寂靜輕安放在這個因緣上了。

第十八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寂滅是一種力嗎?斷煩惱者決定是一種力!不相信,我們可以試一試,今天哪位菩薩發心坐一坐,坐十分鐘、二十分鐘,沒有人理你,坐一天看看,有人說,哎!這人怎麼不吃飯呢?坐一宿,這人怎麼不睡覺呢?坐三天,大家都說,哎喲,這人有定力呢!坐七日,大家都說這個人了不得的;那坐半年,可能會震動天下的!有的是怪異惑眾,也可能是真實功夫吧!

寂靜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個寂靜相,一個坐相,都可以引發這種利益的。過去的外道有欺騙術,叫坐蜜罐,就是用的這個方法,就是用這相來震撼人,使人折服。這方法很簡單,買三斤蜂蜜,往肚子裡一灌,人一活動就肚疼,只能坐著。往那兒一坐,就出功夫。啥功夫呢?坐那兒越不動越安穩,越安穩,口中的唾液就熾盛,就不饑餓,七天八天不吃飯,可以的。因為蜂蜜是涼性的東西,涼的東西人就會靜下來,身體自然會靜下來,是為外道法、邪法,這不是我們佛教的東西。很多法術,都是利用些善巧,都是一些物理現象。

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三摩缽提可不是這個!寂滅力不是這個,是真正的斷除煩惱的德相,智慧之力。這個地方是坐下去、站起來一樣輕安,一樣的自在,故名寂滅力!

“而起至靜”,人斷除煩惱,至靜輕安特別容易現前,特別容易得見十方如來的心地,也就是大悲心,那再看熱惱眾生,真是苦不堪言!真是大悲啊!徹骨徹髓的!與一切眾生作所謂地同體大悲啊!作慈悲的攝護,不拔除眾生苦難,誓不成佛啊!如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是我們想象是沒法發起的。我們隨諸佛菩薩發這樣的願,也可以發,但真正的行持是很困難的,而沒有寂滅之力,沒有至靜之得見,欲與這樣的大悲力相應很難。所以說寂滅也是一種力。其至靜呢,這種至靜的輕安,也是一種力,一旦至靜生起,大悲也就會生起。

我們都知道一切陀羅尼門來自於大悲心,一切三摩缽提教化來自於大悲心,一切法益從大悲心中流出,離開大悲心一切法皆會散壞!是故諸佛菩薩在智慧上運用大悲,產生無量的方便,這是佛教整個三重教化的利益嘛!也就是三身的教化嘛——智慧、慈悲、方便!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佛教死亡理論的建構——《佛說死亡: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評介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從“三和”到“六和” 從“三心”到“眾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