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李利安教授:佛教的和諧理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的和諧理念

  李利安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經說過,“佛教的重要精神,就是以和為上,充分體現和睦、和諧、和平”。中國佛教協會2005年工作計劃中提到,“把佛教事業的發展與興旺圓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做貢獻”。那麼,佛教的基本形態各要素中有哪些理論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呢?
  所有宗教從基本形態上都可劃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層次。其中內在形態又可通過教義體系、修道體系和心理結構3個方面來看,而外在形態則主要表現在宗教的信眾、宗教的活動場所和宗教的各種活動。佛教也是這樣。佛教的教義體系內有大量關於和諧的論述,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佛教的修道體系則蘊涵著許多有關實現和諧的方法,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具體的實踐借鑒;佛教的心理結構則可為信徒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內在的精神動力;佛教外在形態的各種要素內含佛教的精神性而外現佛教的物質性,既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現實的社會力量,也可在一些特殊的社會生活領域提供許多獨到的直接服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的一次偉大理論創舉,也是對人類歷史上各種和諧思想的一次全新發展和最徹底的實踐。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許多有關和諧的思想均可為這一理論創舉和偉大實踐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理論資源。總體看來,道家和道教的和諧思想側重自然現象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儒家的和諧思想則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社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而佛教的和諧思想則是從人的主觀世界入手,以人的身心和諧為基礎,以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為基本框架,涵蓋了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各個生活領域。佛教應該是我國傳統思想中和諧理論最為豐富、也最為深刻的一種。
  從我國佛教的基本教義體系來看,佛教認為人生有無盡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人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作了錯誤的認識,從而導致錯誤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無盡的煩惱。而錯誤認識主要表現為執著而極端化的認識,例如對人與我、物與我以及高低、左右、動靜、美丑、同異、貧富等采取一種絕對差別的、對立的、固定的看法。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差別相並不是絕對的、固定的,也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在緣起法支配下的相互依存、彼此圓融。所以,佛教教人擺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簡單地說,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本來具有和諧性,現實的不和諧性是由於人類自身的原因導致的,通過佛教的認識方式,人類完全可以認識和諧性,把握和諧性,從而實現和諧性。而和諧性的實現空間,除了在現實的人間之外,佛教的超人間境界信仰還為人們勾畫出許多理想的和諧社會,如彌勒的兜率天宮、西方的極樂世界、東方的琉璃世界,以及其他許多佛與菩薩所在的世界等。
  關於佛教和諧理念的具體構成,我們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借助當代哲學的方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佛教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於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並以此作為其他各類和諧的認識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佛教還有關於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也有關於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於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佛教論述最多的還是人與人的相互親近、相互尊重、彼此幫助、彼此依賴的關系。它提倡“人民和順不相克伐”、“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的關系模式,認為“和合眾生斗诤,令得安隱”的功德超過尊敬法師的功德千萬億倍。對於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佛教認為應當“長幼和順”、“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上下相奉”。佛教還論及人的言行與時勢的和諧,認為“行則知時,非時不行”。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佛教主張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與自然因緣相成,提倡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可見,佛教和諧理念的涉及面是非常廣泛的。我國佛教華嚴宗最基本的理論——法界緣起說,即旨在說一切心理、社會、自然的現象之間圓融無礙的和諧關系。
  總之,佛教的和諧理念以主客觀關系的和諧為基礎,以調整人們的認識為前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靜態與動態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構建重重相融、環環相扣的和諧關系,從而於實踐之中倡導人們在分歧中協調、在差異中求同、在沖突中共存、在動態之中不斷步入和諧的境界;而在理想之中,則激發人們憧憬泯滅分歧、對立和沖突的和諧境界。雖然佛教和諧理念中有許多絕對的和理想化的特色,但它關於和諧的基本思路對於抵消流行一時的斗爭哲學的負面影響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從而為當今的社會和諧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上一篇: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
下一篇: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八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