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丙戌年夏安居
慈法法師講解昙鸾法師《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
此次法師講解的順序,是先從下卷的長行開始,再回到上卷的九十六句偈的部分。
第一集
講解:
我們打開《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打開第一頁,我們先看經題。因為講《往生論》也沒什麼准備和想法,只不過機制成熟了。所謂講,剖析在個人,每個人剖析的方法與心智各有異同。那我們在這個無說法中,說一音聲,我們各人隨自己的現量、現狀、一種心態來延續一個法則,是自己的擇取。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無一字說,宣化八萬四千法,令無量煩惱執著有情得以度脫。《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亦復如是,無一文字可立,標立這個文字也是為了使迷茫有情有法可依,有法可從,此法非有一法可得,但是為了治療我們。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經題本來也是無名,無名(但)因大家需求來講一個名,使我們大家明白自己現前的這個心念。就象這個天地本來無有陰晴,趕到這個地方就開始下雨,標志著我們這個雨季已經開始了。我們安居的第一天下雨,很吉祥,這是很好的征兆,滋潤著世間,象征著僧法的未來的利益是廣大的、周遍的、是充分的,有雨有霧嘛。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經題本來是無名,也是無所得失的。因為眾生在無常無我中不知此一切相皆是無常無我,不知其本質是空,所以世尊給我們標立一個順應眾生心智的名字——無量壽。無量壽的路子是一切眾生所向往,但這個路子怎麼來成熟呢?所以世尊說《無量壽經》。
象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無量壽經》最初在印度這個國土,不象我們中國,在印度這個國土沒有我們現在的淨土五經,沒有這樣說,也沒有我們後面延續的很多東西。當時天親菩薩作《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文字的機制是依止《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樣的機制來敘述極樂世界殊勝莊嚴——就是依正二報的殊勝莊嚴、阿彌陀佛自他二種受用的真實功德,令無常無我眾生在沒抉擇心智之時有一個歸向,所以彼國是次於泥洹之道。
因為一切智者、聖者親證無量壽,這無量壽在無常無我這個空性心智上表現出來,無自性抉擇而成就。那麼眾生在無常無我中掙扎,希望得到一個常,希望有個常的事實,豈不知無常、無我、空、寂靜本來如是。什麼如是?無量壽無量光!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極樂國土,乃至發四十八弘願,是為了令眾生在沒有抉擇涅槃之道(之時)建立這樣一個次於泥洹之國,令眾生可依可從、可依可歸。
這個經題是十分重要的,經題表達了整個論的實質內涵、實質內容。過去開經題需要很長時間的,象當年智者大師在講《妙法蓮花經》這一部經典的時間,講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我們講《無量壽經》,這個“無量壽”,要是以贊歎之口氣、如實之言說,一劫二劫難以說盡。何以故呢?一切萬事萬物的幻化生滅皆是無量壽!皆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揭示了一切事物無常無我之壽,這個“壽”是無量壽,這個實質的真谛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之真谛、寂靜涅槃之真谛,就是無量壽!就是無量光!那在凡夫有情這個學佛機制上對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無以認取的,所以極樂世界以有形的、無形的、清淨的、莊嚴的法則來安穩安樂我們,提示有情,令入不可思議境界,就是諸佛解脫莊嚴清淨威德自在境界。
這個《無量壽經》是釋迦佛在方等會上所宣化的經典,所謂的方等會就是順應眾生各類機制,引發不可思議的殊勝教言,令眾生各個取用。大家有機會能遇到《無量壽經》這樣的教言,或者淨土法門的教言,實是可贊,實是應該珍惜它的。佛教無有任何的誇耀之語,它是如實地、誠實地、平實地、真實地給我們反映了一種眾生心地的渴望、心地如實之狀態、平實之狀態、真實究竟之狀態。
所以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至說無量無邊的教言,度脫無量無邊的種種思想、種種願望、種種感知,所謂的度脫並不是說我們真有可度、可脫者,而是讓我們如實地認知一切善惡無記本無實質,如夢如幻,因緣而現,緣謝法謝,緣滅法滅,緣生法生。在我們佛教的三乘教言中,緣生緣滅法是公認的,無生無滅法是究竟的。那麼在俗谛與真谛的運用過程中,顯示了出世入世二種方便。
《無量壽經》正是導引我們趣入無上道的一個最直接的捷徑。捷徑不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偷心,而是為了使我們生命短暫的五濁惡世減劫有情因短暫之機而得度脫,因聽聞之機而得度脫,因現緣之機成熟而得度脫。這正是世尊大慈悲不捨一切苦惱眾生的無上尊聖法門、無上不可思議的一個法門、無上威德的一個法門,感動著法界的一切有情——聖者、凡者、智者、愚者、知法者、不知法者、贊法者、謗法者。
阿彌陀佛以其大願普攝普利,絕不捨一個有情。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講一切蜎飛蠕動之類,鹹因此法而得度脫。(編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教緣起第三》: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何以故呢?佛誓願中,無量壽無量光普攝十方盡於塵剎未來劫不捨苦惱眾生,令其現緣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生得不退轉。是名無量壽無量光所攝所照,是本質所現,也就是我們說稱為稱性所現。那我們在現緣的熾盛煩惱中、顛倒妄想中、人我是非中、善惡差異中,我們怎麼來抉擇無量壽無量光呢?這正是《無量壽經》所宣所化,說於事實真實功德。
我們這一百二十天要是真正地把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作為一個學習、實踐、修證、觀察的一個過程,那我們會生起對淨土法門,通過對淨土法門,會進趣對整個佛法,乃至對整個世尊的教言有一個徹底的、清晰的認識,那真是一個可喜可賀的事情。
《無量壽經》是度脫一切眾生的抉擇法門、抉擇的一個教誨、抉擇的一個整個清淨的體系的一個大的機制,所以淨土法門一般稱為大機大用、大機大象,所以無量壽佛又稱為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編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光明遍照第十二》: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實際這十二光明的稱呼我們人人都是知道的,這只是一個揭出我們眾生(本源)心智的一種善巧說、方便說。若說其光即為無量光,其光不可言說,不可窮盡,其名稱亦不可窮盡,其威德善巧亦不可稱說,不可稱盡。所以是為《無量壽經》,就是窮於未來,饒益有情,無有間斷;窮於未來,攝化眾生,成就菩提,無有休息;是為無量壽。以此自得自願普利十方,大悲成就。
我們一般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若不了解無量壽無量光正是一切眾生之本源、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本源、一切有情之本源,那我們就很難趣入《無量壽經》的教言。那《無量壽經》的的確確表達了一切眾生本源心智,所以無量壽是一切眾生的心智,無量光是一切眾生心智的成熟、運用,現下的運用。那我們在世俗中顛倒妄想,與無量壽無量光能作同源嗎?究其本質莫不如是啊!若智若愚、若聖若凡、若善若惡,其本質一如,正是“無量壽”!此知見抉擇,正是“經”!
《無量壽經》就是本性之抉擇、自性之抉擇、利益之抉擇、正見之抉擇、法則安住當下之抉擇。所以不管他智愚、善惡、凡聖,在此一旦抉擇,無量壽的本質自然坦露,自性自然暢明,即是十二種光明,或者說無盡光明,延續於未來,窮於未來,是為無量壽。此自性無染無著,無來無去,非於造作,攝一切造作。雖非造作,在一切造作中,可用可見,皆以無量壽無量光而延續,其本質說如是。其方便說有凡有聖,其方便說、對待說,就是生滅門中說有善有惡、有苦有樂、有淨土有濁土。
那麼《無量壽經》給我們宣化的這種實質的內涵,就是讓我們抉擇一切法之本質,抉擇正見,那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清晰的感知、清晰的思維,那就是“優婆提捨願生偈”,那麼這個“優婆提捨”的內涵就出來了。“優婆提捨”就是如佛宣化之法則,就是佛對法的論述。“優婆提捨”沒有翻譯啊,“優婆提捨”找不到很恰當的文句來翻譯它。有五種不翻,這是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文句來翻譯它。要是此土沒有,可以不翻,那麼這個“優婆提捨”用我們中國的漢語來找一個對待的名詞,很難翻譯,所以古來已久就沒有翻譯它,簡單的翻譯就是“如佛所論述”。
那麼世尊所論述的無量壽與無量光,或者說《無量壽經》,為什麼作者是天親菩薩呢?因為天親菩薩在他整個一生中造論千部,於聲聞乘及大乘教言透達無礙。我們知道他和無著菩薩是兄弟,無著菩薩與天親菩薩在唯識宗,我們中國的唯識稱他為祖師的,他的許多教言在大乘教言中是唯識圓宗之透徹者,是無礙的。那麼在聲聞乘,象《俱捨論》,許多人都看過《俱捨論》,我們中國以前有俱捨宗的,有這樣一個宗派,有這樣一個教言機制,他在聲聞乘與大乘教言都是通達無礙的。他說《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之時是他生命機制中極純熟的一個階段,就是文字之精粹爐火純青,難以減增——你增添了文字,整篇文字就感覺到畫蛇添足一樣;你減少了,就感覺到如鼎缺足,不能安立。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到《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優婆提捨”這個名詞雖然說如佛所說、對法則的宣化所說,天親菩薩把這個名字用在他的著作上,亦是當之無愧,因為他絲毫沒有增減世尊的清淨法則,絲毫沒有增減《無量壽經》的清淨法則,絲毫沒有增減淨土法門的清淨傳承的法則,所謂的守護傳承就是不妄自增減。古來已久的善知識對法的守護是純淨的,是純潔的。象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段文字、這篇文章亦復如是,對過去佛、現在佛乃至未來佛,所有佛陀的教言是尊重的,是守護的,是不增減它的教義的實質內容的。所以稱為“優婆提捨”。
在現在學佛的現狀中,人妄自發明,自诩自是,以自己的私心染污自心,染污依正二報,是一個容易迷失的機制與現業果報,就是所謂的減劫果報,這是共業所現。這個共業中我們大家也不要推脫責任,我們每一個有情都是有這個責任的,這個責任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這個關系就在我們共業所現。那我們現在學到淨土法門也是我們共業的福德成熟。現在人的思想意識增減佛教、加工佛教、推測佛教的機制越來越普遍,所以我們很多人接觸到很多法門的修持——有的人習禅,為了證悟;有的人學教,為了開圓解;有的人習密,欲得三密相應;有的人學淨土為了求功夫;有的人就是隨順啊。
在整個淨土法門的教言機制眼目中,就是“隨順”二字。“隨順”二字可以免除末世求悟的過患、求解的過患、求相應的過患。為什麼說求有過患啊?求本身沒有過患,但凡夫心智多有自我推測、自我假設的蒙蔽。所以在這個時代,淨土法門尤為重要,一切善知識莫不鼓勵有緣歸命此教、隨順此教而得度脫。不管是宗下、教下、律宗,或者是密法的修持者,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可以涉足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教內教外的這些機制的修法中,莫不推崇於淨土法門,不是其他因緣,就是“隨順”二字的教誨,在淨土法門表現得最為充分。
所以我們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優婆提捨”就是如佛宣化、如佛對法之宣化、直趣的宣化,直熟或者說異熟二法,這是十分要得的一個關鍵認識。我們接觸過密乘的人,你不修三密相應,你是不能修持的。我不懂密宗,但我了解一些基本教義。好比說,他有四種根本成就,那麼對上師的教言,就是所謂的福德、教法的傳承機制的守護,他必須得有;他對本尊的守護、成就的守護必須得有;對空行欲樂的、授記欲樂必須得有,對護法事業成就必須得有;這四個不相應,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在密乘的教言中,不管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乃至續部教言,莫不以相應為根本。我們一般的稱為瑜伽部教言、相應部。
(那麼在禅宗,若是身心不能脫落,若是我們此生要是不能了生死,延續的業力是人是騾馬還是什麼道呢?真是要審視。)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所宣化的淨土教言跟密乘是有一定差別的。許多人學宗下要求得證悟。證悟的人的心智是很強的,一了百了啊,見思二惑一時脫落,大地沉浮,虛空粉碎,一塵不染,自在潇灑,人很向往啊,識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個見思二惑不脫,生死未了啊,佛法尚未夢見,雖有相似解悟,不為證悟啊。所以在禅宗中,若是見思二惑不能徹底漆桶脫落,不見大光,生死還有輪回之機啊。
我這個評判可不是說哪個法門高低,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機的問題,我不想評判法門的高低,法無高下,我是說我們學習的機制的問題。
那麼教下開圓解。說句實話,現在我聽居士、出家人講法,事事圓,句句圓,圓圓輪回見啊。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圓圓著自己私心中為了解釋自己,解釋自己的知見圓明,而不是消除煩惱去除習氣、見思脫落的圓解。基本上都是解釋自己的正確知見,這是我知我見。
我經常聽人講法,以前我也經常去求教於人,也聽過一些法師、居士講論、講注、講經,也專門去請教過一些天台教、華嚴宗的一些菩薩們講法、講他們這些機制,的確言說無礙,我們說不管是文字般若、語言般若,是沒有可比的,但潛伏煩惱時時發生,潛伏業習,碰不得說不得,我、我所極為堅固,自我知見不斷完善。那你說學教的有沒有成就的?的確都有成就的,學禅宗的也有成就的,學密法的都有成就的,都有相應成就的,我說的是不相應的。
所以說大開圓解,修行方便現前,這一類的善知識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匮乏。我接觸了許多人,特別言說善巧,言辭善巧都是有的,但是一到事相上,比無言辭善巧的人更為的羸弱,所謂的羸弱就是只是完成自己的心念,而沒有完成自己的道業。這個心念是什麼呢?是對別人講的多,給別人看得多,給別人說得多,如實地知自心的十分的稀少。有沒有呢?這個我們不敢妄自地評判。
那麼在教下、宗下,密乘的修法中呢,我所見的的確是這樣的狀態。淨土一法可以把這三個教法機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給填充過來,就是隨順教言,我們真正涉足到《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內涵的時間我們會看到從頭至尾都是隨順的,我們會真正地看到佛法的一個特定的機制,就是世尊二種所證。我們知道世尊有三種業:就是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那麼在淨土教言中,直接從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中回施給我們了,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來回施給念佛眾生,令一切凡夫有情在信忍、順忍二種法忍中得到無生法忍的抉擇與利益。
那你說這是不是與教、與禅宗、與密乘有沖突呢?不會,它的教言有它的教言機制,所以我們說千條河流歸大海啊,那麼阿彌陀佛的誓願中就是他方眾生聞我名號即具菩薩無生忍,具總持法門。聞我名號,即得總持法門。這個總持就能令我們去進趣信忍與順忍。
那你說我就不信,我就疑慮,你這個疑慮的生起就是信根的成熟過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因緣。我學習淨土,我純粹就是從疑,我這個疑不是排斥它,也不是相信它,我這個疑是不能確認,這個疑,逐漸地在淨土法門真正地感覺到自己踏實下來了,平實下來了,真實下來了。能不能這樣呢?那全仗阿彌陀佛殊勝的願力與自己信順過程的感知,信順中的相應,與經典的印契。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經題,《無量壽經》是佛所說,是賢劫中第四佛——釋迦牟尼佛依止過去佛,佛佛相傳,佛佛授記,佛佛傳達出來的清淨教言次第傳出。因為世尊,像釋迦牟尼佛所證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為什麼要宣化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妙德呢?為什麼不說此土之妙德呢——就是不說我們娑婆世界世尊妙德呢?這是一個需要我們觀察、審視的問題。你可以設一個疑,你不設疑,你很難學佛。設疑跟設迷不是一回事,就是設一個問題,來作為學習進趣的一個喜悅的味道、一個法味。
那我們都知道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守護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為什麼世尊不宣化此世界的清淨國土呢?為什麼要宣化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殊勝妙德莊嚴呢?這是我們一定要思維的一個問題;要不思維,可能你學佛就沒有什麼味道,就是你缺乏參照物。
無量壽經,無量壽——我們都知道所指所標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的國土、他的名號、他的願望,他稀有攝化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這個經就是宣化這個內容的。
為什麼世尊——釋迦牟尼佛世尊,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本師會宣化十萬億國土之外的阿彌陀佛這個國土的殊勝莊嚴呢?勸請我們若凡若聖往生彼國呢?這是個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思維和觀察的,要提出質疑的,不質疑你還是對淨土不會有觀察。那我們為什麼在此娑婆世界不證無上菩提而非要到他方證無上菩提呢?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接讓我們當下證悟,當下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這是應該思考、應該觀察的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了。因為我們都知道佛法不離於當下抉擇,不離於當下認取的。那現在為什麼“往生”二字的份量這麼重呢?在整個淨土教言中,往生就是他的一個眼目了,就象宗下的證悟、密乘的相應、教下的圓解是一樣的重要了。
那你對“往生”二字的認識是什麼呢?那麼我們學習這個《往生論》,就是《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簡稱《往生論》,這個往生究竟是什麼呢?是不是象社會上這些人講你死了以後到一個國土去,是不是唯一的說法呢?還是有更多的內涵呢?這是我們應該思維、應該觀察、應該對比的一個話題,也是應該思維的一個事情。那我們對眾生能不能往生?往生究竟是什麼意義?我們怎麼來抉擇呢?那麼就通過《往生論》,就是《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來抉擇、認識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在這個世間就可以作為一個淨土法門的學習者、實踐者、成就者、傳播者,最少是一個交流者,能如實地交流西方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本師釋迦佛同一宣化諸佛教言的真正的心髓,令一切眾生如實知自心,如實得往生方便、往生利益、往生的究竟果德。
淨土一法,往生是它一個特定的法則機制。那其他法門是不太講這個的,象禅宗它不會講這個,教下的講這個也是……象我們都知道天台智者大師與唯識宗的玄奘法師,我以前沒有接觸淨土法門之前看他們念佛,我有疑惑,我說為什麼要念佛呢?活著的時間不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要求死呢?有很大的疑惑。我就把中國歷代的祖師——教下的祖師、宗下的祖師,他們的歸向我作了一個文字的探討,也經常詢問一些善知識,他們臨終的一個抉擇究竟是什麼?後來我有決心學習淨土了!開始對學習淨土真是有疑慮,我感覺到這樣一個法門,不是年輕人,或者不是那些發起廣大心智應該守護的一個法則,是比較簡單或者說比較消極的一個說法,當時有這樣一個錯誤的,或者說大家普遍的一個感知都有這樣一個推導。那麼後來通過這些疑慮一個一個的解除,對“往生”二字有個正面的、平實的認識。
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一個對淨土法門的論述,如佛一樣的論述,是清淨傳承的機制,它沒有離開《無量壽經》,來如實地直接宣化這個法則。這《願生偈》就是宣化法則的實質內涵,“願生”是它宣化這個《無量壽經》內涵的一個機制,這個“願生”二字實在有意思,“願”者是阿彌陀佛之願,是一切有情之根本願望;“生”者生養法身慧命,生者出離生死苦海,非生死之生,非生滅之生。這個“願生”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願力,能出生一切功德莊嚴,若有眾生信順者,能出生清淨法身慧命。那你說法身慧命怎麼能出生呢?此生非生滅,是為無量壽;此生非對待,是為無量光。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個經題,偈,我們是知道的。九十六句偈子是它的主體,後面長行文字是對它的解釋,這是《往生論》整個機制的建立所在,後面就依這個機制來作解釋。天親菩薩用這個長行來不斷來解釋五念門——因五念、果五念,來講二十九種莊嚴——國土的十七種莊嚴、阿彌陀佛自受用的八種莊嚴、菩薩正修行的四種莊嚴,合起來是二十九種莊嚴,來闡述淨土一法自他二利的出入自在——就是出功德與入功德。
那麼這九十六句偈子是《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主體的文字,後面就依止這九十六句偈子來作解釋,來給我們闡述淨土一法的完整性、真實性、可依從性,若人有實踐者、信順者必獲無上大利,所以是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是一個傳承機制,非是我們自己揣度一個言說,摘章提句的把一個言說拿來,擅自發明一個東西,那是沒有意義的。它所依止的是《無量壽經》,就是此土釋迦本師所宣化,過此十萬億國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殊勝願力殊勝國土不可思議攝化方便的一個特定法門的教言機制,就是完整的教言機制。這樣完整的教言機制就是所謂的《無量壽經》。
它這個傳承是清淨的,是無遮無蓋的,是十分坦蕩的,是清淨無染的,是除眾生疑慮的一個法則。這個法則是佛佛相承,佛佛印契。婆薮槃頭菩薩,就是天親菩薩,把它用九十六句偈子把此一法徹底地和盤托出,來依理地利於一切與這個法則有緣之有情,令此類有情得遇此法而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這個偈是贊頌之意。偈是用這種美妙言辭來歌贊無量壽佛、歌贊釋迦佛清淨傳播這樣教言的一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令有緣信順此法而得修持趣入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偈是贊美、贊歎、隨順、供養、契入、守護、成就的這樣一個實質的心智的暢明。所以過去很多人在這種修法的過程中生起感激就會說出偈頌,偈頌就是對佛陀的這種如實的贊歎,對釋迦文佛、對阿彌陀佛、對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如實的贊美,所以稱為《優婆提捨願生偈》。
這個偈表明了贊美的如實之言、如實之說、美妙的言辭。這種美妙的言辭可以廣大究竟,象《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所說,象妙音天女微妙舌根,窮於未來以無量舌根,以無量言辭海、音聲海,來贊歎阿彌陀佛、釋迦文佛殊勝功德、清淨的心智。(編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所以他說九十六句偈子來表達一個法則的真實性、完善性,利益眾生、不可思議威德性,令我們愛樂、守護、實踐、學習。
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樣一個經題,來使一切有緣純熟對淨土一法的學習、信解、行持、成就、傳播,這樣一個廣大的機制。雖然九十六句這麼簡單的偈子,四百八十個字,來給我們宣化一個廣大究竟的法門。如世尊在《無量壽經》所宣化,說此法如大海,百川之所歸,百川之歸趣,就是一切法門之歸向。所以印光法師講:一切法莫不從此法中流出,一切行門莫不回歸於此法門,他這樣的言說是如實的。(編注:印光大師《無量壽經頌序》: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乘著安居這樣一個清淨的機制,這樣安居時間的一個機制,我們來學習它,來實踐淨土法門的這種實質內涵,慈法實在感到慶幸,也為大家感覺到慶慰。因為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或者說交流機會,慈法一定認真頂戴,來嚴格地守護諸佛世尊清淨教言,來守護歷代祖師傳承的清淨教言,如實地、不增減地把淨土法門這一法的教言機制,在諸佛菩薩、賢聖者的加持下,如實地跟大家共同學習,交流守護。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寶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