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集

原文: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我們把《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這本冊子第一頁打開。

昨天我們把這個經題作了一個提示性的述說,以引導大家剖析《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實質內容,也就是但顯自心之真實的一個教言。今天我們以近代印光法師,就是我們中國大乘傳法中的淨土教言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的序來作一個提示,也就是對這個傳承作一個敘述。

第一頁是《往生論注序》,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它是一個借序。《往生論注》是昙鸾法師把《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作了一個注,這樣一個注。印光法師給這個注作了一個序,這個序就把《往生論注》這一個教言機制的傳承作了一個清晰的淨土法門的傳承機制的表述。

任何一法皆有它的機制、傳承,昨天我們談到,淨土一法來自於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淨土的本師。假使我們以無礙的心智來頂戴、依順阿彌陀佛的願力,持念他的功德、名號,隨順他的教言,那麼阿彌陀佛就是法界、無量光佛剎的清淨住持者。因為依大乘教言,一佛住持法界,佛佛贊順,是這樣的一個教言。所以阿彌陀佛國土又稱為無量光佛剎,照十方國了無障礙,是故為阿彌陀佛名號願力、願力名號,令眾生聞持者,皆得心智無礙,得以安樂往生。

這個往生的利益,一時心智成熟,無始以來幻化業緣,一時無有造作緣起,得見本心本性。我們這一法的來源,那是無量壽佛在其本土宣化,傳播十方,其因地修持,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維、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參照,這個藍本以方便一切有情、十方九界有情往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的心願建立的淨土機制,就是無量光佛剎的淨土機制,也稱為安樂國、安養國,名字種種。但以如實之心智,若一隨順,即得本心。

這個傳承來自於我們現在所聽到的經典,都是賢劫第四佛釋迦文佛所宣化。我們在接受的過程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乃至後面的龍樹菩薩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論》中,對淨土的傳承有一個很清晰的解釋,包括馬鳴菩薩的《起信論》等,到後面天親菩薩作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一直傳到我們中國,像菩提流支三藏法師攜來三經一論,昙鸾法師——也就是遠公大師同一時代的昙鸾法師,接受了這個傳承,一直延續下來。那麼印光大師,我們稱為他為淨土法門的第十三祖師,歷來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不是說印光法師作十三祖有爭議,印光法師應該是十七祖才好。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時祖師的判定多是一代大德宏傳於淨土,清晰明了,法義抉擇,令有緣得以出離善巧,這樣後人就評定、判定於祖師。多不是在世之時,不像其他法則,各個就是說心心相印的教言,不是。他但是以阿彌陀佛清淨教言的傳遞,如實地信順修持而得以成就。所以淨土法門的這些祖師基本上是各不相見。

許多人都了解淨土法門歷代祖師的過程因緣。你說有沒有代代相傳呢?若依教修持,以前人的教言、以經典、以他們成就的法則,心心相許,那是完全可以接受他這個傳承的,淨土的傳承亦復如是。根本依止是無量壽佛,所持教言皆是釋迦牟尼佛所傳達,歷代祖師實踐所守護,實踐守護成就,一直一代一代到印光法師,無有增減。那我們看它無有增減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就看看第一頁的文字。

《往生論注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要是我們學習佛法沒有傳承,我們很難了解生死是第一大事。為什麼呢?我們慢慢來看這個問題。

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

淨土法門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來了生死,了生死實在是輪回眾生的頭等大事!淨土一法就是一生成辦、一生不退轉的教言。這在顯教機制中,實是難得、難聞、難以宣化。所以此教言真實所在,唯佛與佛能知,是為念佛法門。就是憶佛力,念佛願,隨順佛德,運用佛心,成就不可思議的善巧與利益。那麼“了生死無上妙法”,是不是贊譽得有什麼過譽之處呢?

一代時教,浩若淵海。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分身無量,以聖身、以六應身(7:40),以種種莊嚴身,來順應眾生,順應善巧者,說無量法門。象我們上午讀《華嚴經》,那是對法身大士所宣化;象我們下午誦的《梵網經》,是對這些從十長養、十金剛這些菩薩,從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天,到摩醯首羅天王宮,這些智者、聖者、早已住不退轉的大菩薩們,或者說在甚深禅定方便善巧的這些機制中的這些菩薩們中作的宣化;那麼對我們末世沉淪有情、具足煩惱業障有情,何以能令我們一生得以度脫呢?這是我們作為薄地凡夫、具足煩惱的凡夫應該認真思維觀察的一個大事情,也就是頭等大事,就是凡夫出離生死輪回的頭等大事。那聖者、智者自有方便,我們說那些法身大士不需佛過多的加持,他們善根成熟故,會主動向諸佛、善知識求法。

因為我們末世之人善根成熟者稀少,行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者多,沉淪於煩惱業習者比比皆是,何以來一生成辦於菩提道業呢?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者一定要正念思維,不可草草的大事情。這不管你是怎麼自诩不自诩的問題。所謂“浩若淵海”,因為我們的煩惱業障無量無邊,眾生分類也是無量無邊,就像單單人類就有五種大的根性,五大類根性,分二十五種機制,所以佛說法多用二十五個機制來講法。像《楞嚴經》有二十五位圓通,《圓覺經》講二十五輪修持方法,莫不都是為了消除我們現前的生死輪回的遮蔽的疾病,就是無明帶來的疾病,就是沉淪於痛苦、生死海洋中的疾病。什麼疾病?不能自拔!那麼設種種法、設種種教。所以他下面說:

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

這說法是不是誇張呢?那我們要真正地把這一個問題提出來,放到一個醒目的地方,自己常去思維觀察,你能觀察到這句話是誠實言、真實語、不虛之語。那你說各個法門所傳教者,皆說自己法門最重、最為普遍、最為真實、最為周遍、最為了義,那哪個法門不了義呢?是啊!世尊說:是法平等,法無高下,法無尊賤。法是沒有高低的,但若不對機——時代之機、區域之機、業相之機,那我們是很難得以相應的。尤其象我們這個時代之機,你能了解整個時代的因緣嗎?你能俯視這個時代我們學佛的機制嗎?你能了解我們的現在傳教修行的整個機制狀態嗎?不能了解,那你就要觀察,是不是普度眾生的本懷,在哪一個法門能暢明呢?

以前我跟一些善知識在學習佛法的時候給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也給別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就是說,有什麼方法能令一切眾生得畢竟的度脫呢?經常作這樣的交流,有時間會受到嘲笑,有的時間會受到同情,有的時間會受到鼓勵,有的時間會受到贊歎。那麼遇到淨土法門,遇到阿彌陀佛殊勝廣大無礙願力之後,遇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名號,如實地實踐觀察之時,了解了彌陀無礙心智中,正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心智中決定有無礙心智光明。這一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光明就是一切眾生存在之地,我們眾生的心地中決定也有這樣的無礙的光明。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中生、延續。

那你說在這無礙光明中我們為什麼會沉淪於六道呢?這個機制從何而生起?實無一眾生沉淪,也實無一眾生可得,實在是這樣的因緣在相續著。什麼樣的因緣呢?我們皆因妄想、執著、煩惱、自我蔽障故。就像太陽,光明升起在我們上空,盲人不見、避於黑暗的洞窟的人不見、昏睡人不見。那我們這些生死輪回的有情實際是盲人、沉睡在昏暗之中之人、在自己黑色的自我執著的洞窟之中的人,雖然不見這光明,此光明亦在普照。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時時照耀著一切眾生的心智,這個普度眾生的本懷,實是諸佛親證之威德,亦是阿彌陀佛以願力徹底彰顯之處。

所以“究其暢佛普度眾生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你不要輕易去信這個因緣,你可以不要輕易去這麼說,“哦,印光法師這麼說,我也就這麼認為吧,也就這麼說吧”。我感覺這樣太草率,你不如細致地去作觀察,去作對比。若是通過正思維、正觀察、正對比,能見到這樣的機制,那就能解除我們心靈深處的疑慮,那你就得到淨土法門的清淨傳承,來真正觀察到“暢佛普度眾生本懷”的這一法,就是所謂的無問自說之法則。

我們都知道世尊在宣化八萬四千法教言中,許多法則都是有人啟教的,雖亦是世尊威德加持,令這些諸菩薩賢聖之類代眾生問法,以除眾生種種輪回之病苦,雖是如是。單單淨土一法,它的教言中,但顯無問自說,所以我們讀《阿彌陀經》,從初開始,世尊頻頻“佛告捨利佛、佛告捨利佛、佛告捨利佛、佛告捨利佛,汝當信如來之語”。

此一法是唯佛與佛可以宣化的教言,那作為我們現世的凡夫,怎麼來面對這個教言?怎麼來相互的傳達、純熟這個教言呢?審視、學習、實踐呢?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所以淨土一法實是難宣難化,若不隨順世尊教言、傳承教言,實無一言說可立。

念佛一法決定要依經典之教,若不如是,所有言說與佛究竟教言相違背,這實是眾生應該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特別應該審視、提出來、正思維、正觀察的一個大問題。所以唯淨土一法,那麼普度眾生,唯淨土一法,這樣的本懷,真是這樣嗎?淨土一法真正能表現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普度眾生的本懷嗎?我們一定要思維觀察,一定要看一看經典上、傳承上是不是真是這樣子的。它有沒有這樣真正的效果,若沒有這樣的效果,那佛就不是真實語者了。那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當然不能迷信,也不能盲從。因為你迷信盲從,業習一來,你就會推翻它。

我們聞到這樣的殊勝說法,“暢佛普度眾生本懷,唯淨土一法”,你要是不了解淨土一法的來源與傳承的真正機制,那你一定會輕看它。何以故?你以你的私心、以你所有的量、你現在的量,不管是知量、還是悟量、或是你的證量,你來理解諸佛如來的究竟心智,那實在是會遮蔽這一個暢佛本懷的究竟教言。那我們怎麼來契入這一個唯佛與佛能宣化的法門呢?這是《往生論》乃至淨土一法提出的一個特定的教言。

在這教言上要是審視不清楚,你就會丟失大利,失之交臂,於這個無上的究竟大功德法則中丟失法義。唯佛與佛能解、能宣、能知的法則,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怎麼來實踐它呢?怎麼來趣入呢?怎麼來交流呢?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為現在學習淨土法門的人,盲目地說信、盲目地否定、盲目地輕視、盲目地重視,那你沒有正觀察、正思維,你找不到它的入手處,你不能剖析此法,你不能真正得見這個法門的真實功德利益。

所以一開始,印光法師作為一代淨土法門的弘揚者,樹淨土法門的法幢,擊淨土法門的法鼓,澍淨土法門的法雨,普利十方,普傳十方,教導、引導眾生得以度脫的這樣一個大善知識,為什麼會這樣講呢?他是不是於己法升起尊貴,或者是有不恰當的說法呢?那我們就要往下面觀察,他會來解釋這個事情。

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

這是第二個爭議的焦點。第一個說佛普度眾生的本懷唯顯於淨土,第二個又講信願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何以帶業?何以往生?的確是淨土法門爭議的一個焦點,也是要搞清楚的一個大問題。

帶何業呢?過去人對淨土法門的評價是不除煩惱,就是見思二惑尚未斷除,此生即得不退轉,實是不可思議。我們可以以昙鸾法師的一些文字在這個地方作一個引導。你說不斷見思二惑怎麼出生死?這在任何其他教言法門中是決定不許的!不管是密乘、不管是禅宗、不管是教下,是決定不許如是說教。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困惑,那你說佛法有二說嗎?那為什麼在其他法門中不許不斷見思二惑而出生死呢?這又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若不思考,那我們真是沒有正思維善巧,你的疑根是很難拔出的,你不能泛泛地說“我信了”,那你自己會欺辱自己,一到關鍵時候你就會迷倒,你的煩惱妄想業習一生起來,你就會退失這個利益的。這又是個問題。

我希望大家提出疑問,但疑問你不應輕易地把它躲過,也不應該輕易地把它捨掉,應該來解決它。對淨土一法並不是說盲目地信從與排斥它,我們看看天親菩薩究竟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歷代淨土法門的祖師是怎麼解決這些疑難的,要是不解決這些疑難,我們心裡生疑,還欺騙自己說:“哎,哎,我沒有什麼懷疑,我相信我能往生的,我相信有情能往生的。”但是煩惱業障一來,其他教言、其他善知識一說其他法則,你就會迷失自己現下的守護與信心。

所以這個信、願,以下凡聖,這個“以下”,決指佛以下,不管是凡是聖,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這個“帶業”二字,爭議十分大,尤其近代,帶業問題爭議很大。

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

假設說是聲聞緣覺菩薩之類,像普賢菩薩,我們讀《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這樣的法身大士,願我臨終無障礙,最後一念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這些大菩薩是這樣子做,為了一生圓滿菩提。那麼他們所謂的“若肯回向”,就是一生成佛這種機制,“速得圓成覺道”。何以故?猶如滴水還海故。

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拿一盆水,你可以拿一杯水澆注到裡面,注入到裡面的一剎那,杯水不可得,盆水不可得。何以故?實是無以分別。那我們的這一心念,我們“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心念,若是能回向,若肯回首,就如滴水還海,無可分隔,其利益頃刻遍應大海。

有一次念佛,我寫了四個字,很感動地寫了四個字,我寫四個字是什麼?“滴水迎海”,因為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凡夫的妄想知見,就從我們本覺性中流出,就像一滴水一樣,但這一滴水,若償還大海之中,它就無有干枯之緣。那我們這一念,現前這一念知見,若償還到如來大智正遍知海中、大願海中,亦如滴水還海。當時很感動的有一個機制,寫了“滴水迎海”這四個字,這倒沒有什麼,最主要是鼓勵大家,若肯回首。若肯回向,那我們肯不肯回向呢?那上聖可以回向,凡夫可以帶業往生,這是個說法。

因為在《無量壽經》中,世尊分明告訴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如來所作應作,汝等應安住無疑,勿住珍寶成就牢獄。(編注:《無量壽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阿逸多,我們都是知道,當來下生,我們賢劫第五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以四十八公尺高的個子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就菩提,龍華三會,度無量眾生。那麼這樣的菩薩,一生補處菩薩,世尊還告訴他,不要住珍寶成就牢獄,是不是勸他回首呢?我不知道。

佛告阿逸多,此法門囑累於汝,於末世作大安樂。(編注:《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咐囑汝等,作大守護。)什麼“此法”呢?就是令一切凡聖回向阿彌陀佛清淨國土,一生成就不退。這個凡聖同施,實在是不可思議,淨土一法的教言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凡聖同修。

那我們還可以提出質疑。我們都知道在次第法則中,好比說一個孩子上學,那麼從托兒所、幼兒園、一年級、初中、高中,到讀大學、讀研、讀博,後來到社會上工作,這樣是次第學習。大家怎麼能一起學呢?托兒所的孩子怎麼能跟博士在一起讀書呢?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機制呢?這個教言為什麼會這樣講呢?“以下凡”,那這個凡以下是什麼?佛以下啊!這九界眾生怎麼在同一個法則中共修呢?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制呢?是什麼樣的學校?這樣教學生?我們一定要思維這個事情,不要草率地把這些問題帶過去,一旦帶過去,你以後生疑惑的時間,就會倒見,就會對這個法則不能進趣、深入。後面講就開始涉足到一個問題了。

仗佛慈力

這開始轉話語了。我們前面講到,淨土一法,唯佛與佛能知能見,唯佛與佛能宣能化,那我們佛以下的凡夫、聖者、智者、愚者,何以信順這個法則呢?何以得入這個法則呢?下面“仗佛慈力”,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很少有人去在意這個問題,不在意這個問題,往往自以為是,無始以來的見聞覺知性,我們太純熟了,我們的見聞覺知性把我們特定在一個地方,所以世尊在對阿逸多的宣化中說: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在《無量壽經》反復地告訴這些聲聞菩薩:億劫思佛智,不能少分知,就是悉共計校,難知佛智。那我們作為一個薄地凡夫,怎麼來趣入唯佛與佛能知的一個教化的法則呢?

這個地方印光法師給我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在《無量壽經》也有講,世尊告訴阿逸多,有一億菩薩因不習此法而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無量菩薩欲聞此法而不能聽聞。你要是不讀經典,你不知道此法的尊貴。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講了九個難,說淨土一法難得、難聞、難知、難遇,有宣化者亦難傳達。何以故?若不依佛慈力故,若不仗借佛慈力,甚難趣入,甚至無由趣入。這一點,我希望諸位菩薩在三寶的加持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知見、一個熏習與觀察,一定不要丟失這個機會。

我們因為安居的特定的加持,一個安居道場就如同十方諸佛菩薩賢聖僧同在。象我們行籌的時間,作這個儀軌的時間,釋迦佛是第一籌,那釋迦佛的慈力就在加持我們。因為我們都知道應化身可生可滅,示現如是,隨眾生業相故;報德有始無終,延續未來。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來宣化釋迦佛甚深教化,傳達阿彌陀佛殊勝願力之時,釋迦文佛亦如是清淨地加持我們,猶如同居道場,這是我們不要疑慮的。

那我們在安居之前作這個儀軌,最後一籌,來禮請韋馱菩薩——賢劫最後一佛——來守護我們道場、加持,令我們內外的魔亂、障礙鹹得退失、消遣,亦復如是。那我們安居這個道場的學習法則是甚深難得的,等於與諸佛菩薩、賢聖、聖者、智者一同學習。象在這樣的場合宣化法則,我是十分謹慎的,時時刻刻不敢離開對諸佛菩薩、聖者、智者的祈禱,祈求加持,念念之中不敢用虛妄之心,不敢離開經論之教,不敢離開諸佛菩薩心智的感染,剎那間亦不敢離,我是這樣祈禱。

所以“仗佛慈力”,下面一句話:

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

善知識們啊,遇到一個法,你要是把這個法則的機制搞不懂,你就會泛泛而過,你感動不了你的心,你動搖不了你的業,那輪回就難以出離啊!那麼為什麼有仗借佛力與自力的這種說法的差別呢?一定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你一定要尊重印光法師,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你可以提一個疑問放在這個地方,我什麼時間把它解決掉才好。

那麼這個疑問是什麼呢?什麼是自力?什麼是佛力?這一點,我們一讀經典就說,像《妙法蓮華經》所宣化: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清淨道業。(編注:《妙法蓮華經》: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捨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那麼這個道業是什麼呢?是佛慈力所成、佛力所成、佛所親證。我們這個自力,九界自力之中,若凡若聖、若善若惡,皆是自力之表達,此自力皆有一定的量,這個量,就是凡聖量、智者量、愚者量、聖者量,這個差別,雖有善有惡,有凡有聖,但皆不及佛之究竟功德力。

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所以九界自力是如何?佛力是如何?若不審視,多造成混亂的修法概念,或是對一個法門的傳承知見不清晰,就會造成倒見,這個倒見就會使你修法不得力,修法不能相應。說這個“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

後面講到:

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

佛乘是什麼呢?但說一乘。淨土一法,是徹宣一乘之教言。那有人說我對一乘教言是認識不清楚的,那你還可以設一個疑問,什麼是一乘教言?

所以唯宣佛乘啊!現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大家要是對了義不了義這個教言中、傳承中的認識問題不透徹,往往就會混淆,把三乘教言混淆到一起,甚至把人天福報混到一起。所以“宏闡佛乘”。

復宗無量壽經

依止《無量壽經》,來作為一個心智的闡述。

作願生偈論。

後面長行來作解釋,還是天親菩薩來作的。前面是願生偈,後面是長行來解釋九十六句偈子。

示五門修法。

現在的淨土行人,多不知五門修法。我問了許許多多念佛人,我說你怎麼念佛的?“我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就這一句話,殺遍天下人。實際他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呢?不是!若依次第修,不知;若不依次第修,不知。就以一個虛妄語來欺騙自己,欺騙他人。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你是不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呢?你是不是就行了呢?是自欺的?還是欺他的?多在自欺份上,延續這一句話,給淨土法門帶來了極大的違緣與蒙蔽,使大量學佛有情對淨土一法產生歧視、誤解,甚至诋毀。

示淨土五門修法。歷代淨土法門的傳承善知識,莫不以五門修法而趣入的,沒有不這樣做的。何以故?他的教言的綱宗在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法門的心智的眼目就在因門、果門的五門修法中建立起來的,延續出來的,傳播出來的,成就出來的。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在這個地方延續著禮拜、作願、贊歎、觀察、隨順的機制中、回向的這種機制中。

要是不了解這個法門的關鍵所在,很難趨入真正的淨土法門的修持。盲從於所謂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這樣一種草率的、不負責任的、自他二欺的一種說法中,不能正確地依法、依教、依經、依傳承無疑地修持。雖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但是自他二種疑慮——自己說不能往生,他人亦說不能往生,相互欺辱,不能信順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殊勝功德名號的回施,亦不能隨順阿彌陀佛“聞我名號,俱來我剎”的殊勝願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根本願望。诋毀阿彌陀佛的願望,那麼你怎麼來修行呢?與阿彌陀佛乃至諸佛願力相違,何以修持?

現在“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殺遍了淨土行人,予許許多多愛樂佛法、向往佛法機制的人作極大遮蔽,相互欺辱,以不能往生作為遮障,遮障眾生善根之成熟,就是清淨地稱念阿彌陀佛殊勝名號,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無疑無慮,這是阿彌陀佛願望與功德的加持,予以隨順成就,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

所以一切思議之智,一時忏悔,但隨順阿彌陀佛的清淨願力,無疑無慮。這個修持是十分簡單的、十分直快的、十分究竟的。歷代祖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無掛無礙,任運往生,暗合道妙。那過去的人道德心智淳厚,現代人多有疑慮,多以情計相互推導,傳說不能往生之惡意、惡願,相互遮蔽,扼殺淨土廣大教言,實在是沉重啊!

本來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清淨的光明、喜悅的光明、超日月的光明、不思議的光明,普照十方,令一切眾生走出顛倒見。這樣的廣大清淨功德的回施,被這一些妄自推導者所遮蔽,扼殺了許多眾生得遇淨土一法的清淨機制,大家實在應該在這個地方警覺起來,實在應該對自己、對他人負起這個責任,應該愛樂這個法則,隨順《無量壽經》、隨順阿彌陀佛、隨順十方諸佛的教言、隨順淨土法門歷代的傳承,以五門修法清淨修持。這個清淨平等的修持,就是所謂淨土法門的教言,就是果地覺因地心的隨順。

果地覺因地心就是徹底地隨順,這個信順二法,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所以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中,就是名號願力中,處處講到“聞我名號”得到的利益,來泯除眾生自我疑惑、揣度、現量的修持,或者在這種狀態下的見聞覺知性的一種自我限制帶來的困惑,予以究竟覺的加持,令人走出困惑。

所以這個五念門,皆是講信順得入之法則,或者隨順滿足之法則。我們現在可以觀察觀察這個世間傳播淨土法門的,對五念門的宣化極為地稀少,甚至多有遮蔽。

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

這五門修法,就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也就是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所修法則,這個法是淨土法門傳承的整體機制,就是所謂的往返二種往生的修行機制。這個機制,不管是往生——返向往生、往向往生,皆是修法機制,而不是人的生死機制,它遠超了生死概念,它是在修法上,在心智的抉擇上了觀了無生死可得,在生死之中無來無去,往生彼國。生者實無生,生者即是無生處。

這樣就不再會被其他的學禅、學密、學教的人輕易地诋毀,要不然就會沉淪在生死輪回的邊緣,但說生死之法,而不說究竟心智之教,所以多是墮入所謂的臨終之說。這個臨終反而是死亡之說,死亡之說而不追究心智,不追究業相的延續,但追究所謂的色身的生存狀態。這樣把佛法、把淨土一法摧毀到一個邊緣地帶,令許多有緣有情敬而遠之。

所以這個法

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

因為這二十九種功德莊嚴的示現、表述,令一切眾生,乃至一切賢聖,普皆回向,願生彼國。這實在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的殊勝的利益的回施。所以“悉願往生。”

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辨,何克臻此。夫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你還可以提出質疑,你說印光法師說“淨土一法是一切法的歸趣”,你依什麼樣的說法呢?

時間又到了。我們下去自己去審視審視。為什麼說淨土一法是一切法之歸趣?我們下去可以自己去審視,或者交流交流,是不是過譽之說。不要輕信,不要無端地把它放下,要好好地得遇而思維,是為福德成熟。

好,今天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德劍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當代中國佛教公眾形象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法顯的內在品格及其當代啟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