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集

內容提示

十重義第二義起觀生信

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五念門者: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本集講解:禮拜門贊歎門

原文:

起觀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即此如來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
者,贊揚也。者,歌歎也。贊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瘥。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講解:
《往生論》的文字學習我們繼續進行。

昨天我們把《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長行解義分,我們從解義分開始學習。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根據我們現在人的這種思想狀態來作一個分析,我們從解義下手,再來實踐觀察就比較方便。那麼這個文字,有書的可以翻到《往生論注》下半卷,卷下的文字解釋。

昨天我們把願生偈大意……他分成十重,這十重的第一重就是願生偈大意。(有聲音嗎?好,有聲音就行。聽得到吧?聽得到就行。)願生偈大意,這是解義分的十重,義分有十重,它這樣一個科判,就是說層次分明的把這個解義分,也就是長行的文字判成了十個部分。我們先學它第一個部分,也就是願生偈大意。

昨天我們讀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學了這個地方的文字,下面我們接著這個文字學習,逐漸給我們有一個深入的機會。那麼下面讓維那師給大家讀,把這一段文字讀了,我給大家作個提示。

起觀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二、起觀生信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

這一段文字,所謂的起觀生信,在這十重義中,起觀生信是第二個,所謂的二重義,因為願生彼國,那麼願偈大義:觀彼世界相,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他沒有作什麼文詞的解釋,就直接地以原文來作解釋了。那麼最主要的是要生信。雖有此願,若無正信,那麼此願難立。所以他就從起觀生信這第二個方面來作提示。這是第二重義起觀生信。

那麼起觀生信它又分作二重,二重義,我們看這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

我們平時,昨天我們提到這個事情說,剛剛把這個理出來個頭緒,又結束了這一堂課,能不能把一堂課延長兩個小時呢?那麼這個就是念力的問題,或者就是我們意念力的散慢、不條理性,或者是需要有一個大家回觀的過程,需要一個回觀的過程。那麼這個念力,對凡夫有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串習,或者薰習的這麼樣一個要求。

二者出五念門。

這個念力與念門,他是這樣作了一個評判。

示五念力

示五念力者:雲何觀,雲何生信心?

產生這種念力,引導我們願力的抉擇。“雲何觀,雲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

因為我們都知道淨土教門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有這麼樣一個框框,也是這樣一個教導。若不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那不能說是所謂的行成就,只能說是因,在因地作一個這麼樣的見習,經過久久修持,得以成就。那麼五念門的成就,就是以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在隨順分中建立,所以說“行成就”。就我們好比到這個大殿裡來,我們在這個殿堂護佑下,太陽不能直接照射我們,風啊雨啊它不能直接來侵蝕我們,那麼這就起到一個成就的保護。五念門亦復如是。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法身報身化身

因為阿彌陀佛的國土十劫前已建立,阿彌陀佛的大願十劫前已圓滿,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功德力十劫前已成就,所以我們能得聞、聽聞這個法則,隨順之時,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三身。像我們說見佛,一般我們談到法、報、化(身)。象這個藏傳佛教,他們判得就比較多一些,有五種身。那我們就說法、報、化三身阿彌陀佛。

象《金剛經》講“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說的法身分,就是所謂的清淨法身。此色身,無色無相,威德利益十方,不動法座。《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四句偈子講的就是這種法身方便。“隨機感應彌不周,恆常坐此菩提座。”(編注:《華嚴經》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就是廣利有情,不動法座。

那麼我們講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普利十方,令眾生無礙,圓滿心智一時得見,就是圓滿報身威德攝化。那你在這地方能運用得起來,就是為報身所攝,那見報身功德。我們稱為光明遍照,是為報身佛——盧捨那佛。

那應化身,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順應現緣,各有所獲,若求善法,若求人天福報,若求出離生死,若求了解自性,各個安立,這是應化所得,應化身分。

那我們能不能運用這種利益呢?運用得起,那就是得見彼佛。我們行般舟這種行法,無有斷欲而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種行持是證念佛三昧——般舟三昧而親見阿彌陀佛,問法無礙,親臨教誨。那這樣的修持,是三昧力所得見。這不是道理,這應該有所解、有所行的一個法則。解行並舉,是為佛法真實的功德。那我們為什麼學解義分?就是為了使大家有正解正見,對這個法的機制,有正解正見,產生正行之正機,不至於走彎路啊,這樣子。

出五念門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

前面是念力,這念力以阿彌陀佛果地覺來加持凡夫有情,令持得到這樣的力,什麼力?五種念力,得見阿彌陀佛。

這個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這是古來以久對淨土法門特定的一個名詞,稱為往向與返向往生的這樣的五門機制。

前四門是往向往生,就是所謂的我們現在常談的往生彼國,這樣的一個心願,就是自利入功德修持。前四門是自利入功德修持,也就是往生修持。因懼怕生死輪回故,因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修法不易故,不能親聆世尊教誨故,多遇惡緣故,有這樣的因緣,所以欲成佛,欲度眾生故,欲得無上大利故,願往生彼國,修前四念門,以往生彼國,得見阿彌陀佛,加持授記,乃至於法得以親證,返回娑婆世界,普利有情。這是通常往生知見,也就是所謂的入功德自利知見,也就是願往生的往向往生的常規的一個教言說法。這個我們要有善思維觀察的一個機制。

五者回向門,第五門就是所謂的返向往生。雖居凡位,依佛威德,仗佛威德,傳達佛法,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令有緣得遇者鹹得往生度脫,鹹得成就菩提,於一切眾生,作法傳布者,所以就稱為返向往生,以利他為自利善巧。

那麼第一個法則就是以自利往生,純熟之後,普利有情;這一個法則是以利他,回向利他有情,而得到往生的大利,所以是返向往生修持。出功德不為自求,為饒益一切有緣故而念佛,傳播阿彌陀佛殊勝願力,這樣的一個一門修法,稱為回向門,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個修持方法。他所言說就是不捨一切苦惱有緣,愛樂一切現緣有情,於一切有情作法則之抉擇,令一切眾生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望,得生彼國之抉擇,無疑無慮。這樣是不求自利而利他的一種利他功德的修持,也就是大悲心的修持。這是淨土一法的一個特定的修法。前四門可以說是自利門,也可以說是入功德門,也可以說是往生門;第五門是返向往生。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就是所謂的往生門,往向往生。就是說願生彼國,得生彼國後,得無量三昧,種種自在神通方便力,回施娑婆,饒益有情。這樣誓願是一個人修持的法則。若發這樣的心,如是修持,是為方便。就是前四門的修持——禮拜、贊歎、作願、觀察,以達到往生的殊勝的目的。真正地得見阿彌陀佛,得生彼國,具足無量三昧善巧,回入娑婆,普利眾生。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淨土法門的教言與傳播。就是前四門的修持——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前四門的修持,就是入功德,所謂入功德就是往生彼國,也就是自利安樂住。那麼後一門是慈悲教化門,此門修持的就是以大慈悲為方便,不為自求,但為饒益一切有緣,令其無畏往生,令其無畏抉擇於往生,這樣的修持法門,所以稱為返向往生。

我不是故意要舉這樣一個往向與返向。因為在現世中的修持,願我往生的教化早已普及,就是前四門自利入功德修持——往向往生修持,大家基本上都是有觀察、有耳聞,唯有返向往生之教言,缺於傳播,更少於修持,這是以利他為自利。暢談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令眾生聽聞而得度脫,隨順佛的願力,任運往生彼國無疑無慮,這樣的心智。

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法則宣化。因為在淨土法門的傳播中,自利修持的教言大家就十分的純熟,在返向往生這個教言中就比較弱。這個事以及這種修持的方法與傳播,在我們中國就比較弱。所以象一些特定教言中說,我們學習佛法,慈悲心是不是強了?煩惱業習是不是弱了?淡化了?這是如法行的一個特殊標志。但在我們漢地教言中的機制,表達最多是自私的教言,就是所謂的“我往生,我怎麼樣”的利益比較多一些,結果造成了許多不學佛的人看到學佛的人,認為學佛的人比較自私,甚至比較狹隘、閉塞那種樣子。

那要是我們兼修於自他二利,往返二種往生,出入功德皆自由的修持、對照的修持,這樣就很容易了解淨土法門的整體教化機制。而不是片面的在智法上,或者在悲法上,偏頗於某一法則,那我們能悲智雙修,就會可以很容易完整地了解淨土法門。

(今天缺這麼多人?看來平時誦經是沒有人誦啊,這個寺院裡安居這些沙彌他們這種自覺的意識匮乏得很。

那麼這個是應該注重地觀察。我們在學教的過程中,尤其是淨土法門,這個地方要深深地思維,因為學佛的確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象現在在學佛的機制上,不珍惜自己的機會,學得圓滑,或者說自己的業習蔽障比較重,這都可以理解。但有一點,我們珍惜自己的機會就很好。)

那麼往返二種往生的修持,在淨土法門的完整教化機制中,尤其我們現在學佛的、學習淨土法門的人應該注意觀察,不可草率。

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1、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即此如來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身業禮拜,禮拜門我們大概會出現一個比較直接的意識概念,可能會一聽到禮拜,就想到深夜在佛前、經像前來五體投地的這樣來禮贊佛陀。他作了一個解釋。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這個“應正遍知”,後面解釋:知一切諸佛實不壞相,不增不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諸法不動,故雲正遍知。

我們禮正遍知是個什麼?就是意不動、身不動、不增減、無有好惡、無有濁染、無有凡聖,一切對待消融之時,正是禮佛。所以在文殊七種禮佛法中,就是禮法界佛。就是心智不晃不動、不動不搖、遠離對待、遠離善惡、,遠離心行言說,但以清淨無掛礙、明了心智來禮敬,所謂的守護就是禮敬。

……

應正遍知。實際我們真如心智的現前是真正的禮佛,禮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的真如心性。這麼說容易混淆,干脆我們就換種說法。

諸佛如來,德亦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

說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實際說一切諸佛的名號都是無量的。

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

磬竹難書,那是無以載的。

是以諸經或舉十名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世、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稱為如來十號。

或騰三號

這三號就是把前面的三號來作一個提示。

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

他是這樣說。

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如來”的解法很多,最主要是所謂的不於後有中安住,但表現真實功德心智,那麼如來的名號就比較好了解一些。隨其現前心智,清淨現前,是為如來。如是守護故。

“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也。
象我們一般說阿羅漢是應供者,一般凡夫僧不這樣說,象凡夫僧依法修持,守護道場,守護教法,信順守護故,而得到消受信施,但凡夫的這種業習中,多行忏悔,所以可以消受信施。那麼聖者入聖位之身,他是應供之位,所以受三界之應供,阿羅漢是三界之應供,佛世尊當然如是,受一切人天之供養,是人天出世入世之福田。是這麼個名詞。

正遍知。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個應正遍知,是很重要的,往往我們會帶過去了,這個地方把它一帶就過去了,那麼帶過去一讀那就滑口。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這一段文字,要是讀的熟了,運用得及了,那我們就真正會禮拜。

禮拜是不是五體投體是為禮拜?這也是一種禮拜。下去了,我可以把它查一下,文殊禮敬方法的七種法。像我們說五體投地是一種方法,頂足禮是一種方法,象大禮拜,現在我們看到藏族的大禮拜也是一種方法,半蹲是一種禮拜,合掌是一種禮拜,一鞠躬是一種禮拜,最尊貴的禮拜或者是具足禮的禮拜也就是禮拜應正遍知,照見自心,如實相應,無增無減,是禮法界佛。有文殊菩薩的禮拜的一些文句,對這個地方有解釋。以後我們查一查。

那麼這一段文字,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這個文字它解釋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

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什麼都用理解的方法,那麼有沒有不理解的方法?不思議智中安立。所以你那個心行處,見聞覺知所涉足之處,不可留戀,不可以為實,實無所得,那麼這樣就是智慧的修持,這個智慧修持就會“心行處滅”,人就會得清淨安樂住。

言語道過。

就是言語道斷之意。

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他們前面有解釋,我們現在回頭再看。

為生彼國意故

這段話就十分重要了,“為生彼國意”。“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這是話句上連接的,“為生彼國意故”。那麼應正遍知與彼國意,怎麼來契合?彼國究竟是什麼安立的?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順性發起大願,以普利十方有情,建立清淨剎土,那麼這個彼國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也就是無量光佛剎。這無量光佛剎言不可及,此光照無量無盡剎土,皆無所障礙,眾生若有聞曉者,皆能順性得入。那麼得入是以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眾生本源心智亦復如是,若是我們遠離造作虛妄,遠離對待虛妄、煩惱虛妄的蒙蔽,那我們的心智亦復如是。

所以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就能使我們本具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本心,一時暢明。那麼這個意就會得到契合意、相應意、不動搖意、無疑無慮意,就是願生意、意樂意、感激意、隨順意、確實意、不可毀壞意,也就是所謂的順性安立。這個意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這個地方會忽略這個意。那說八地菩薩不用作意了,七地以下的菩薩都要作意的,況且凡夫,所以說作意十分重要。隨順意、安住意、相應意、無疑意,意樂的這個意願能使我們在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下,得見自心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為禮拜歸命。

禮拜有歸命意、相應意、禮贊意、如實意、具足意、起用意、降伏意,不管是哪一個意,所謂的南無,我們稱為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來用阿彌陀佛的無礙的願力來印契我們不定意、顛倒意、迷失意、貪嗔癡慢意、不正見意,使他的本性徹底彰顯,他的本性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何以故?本性一如故,在凡聖不增減故,是為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我們就會生起契合意、相應意、意樂意、感恩意、贊歎意、歸命意、具足意、降伏煩惱意。這樣以南無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身業禮拜,投入此大海之中,所以入彌陀願海,眾罪消滅,善根增長,得生無畏,如實印契自心。這個第一門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我們第一門不得入,後面的門、法則就很難相應,十分難以相應。

那怎麼來如實呢?為生彼國意,把這個意思抉擇呢?就是我們要反復地、如實地、清晰地來薰習、了解、認知它,一定不可草率、籠統,更不可把疑惑孕育在自己的心中,就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蒙蔽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你蒙蔽也蒙蔽不了,你要不信順就是蒙蔽,不禮拜、不贊歎那你就會蒙蔽。所以我們放下,統身放下,禮敬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此意者,隨順意、相應意、如實意、歸命意、意樂意、遠除一切疑慮之意,這個意,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本意,也就是果地覺為因地心意,此意甚為重要。

諸位善知識,在淨土修法中,一定不可草率於此門修持,若草率於修持,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親切、不意樂、不相應、不抉擇,多產生疑慮,就會產生所謂的念佛不能相應,不能往生,乃至說種種不相應疑悔的說法、不正見的說法,遠離了淨土法門的教義真實功德、住持真實功德,淨土法門就被你現下的虛妄知見所蒙蔽拒絕,不能入彌陀誓願海,一生欲出生死苦海,那機會可能有遠因,無有近緣,那種一個很遠的因緣,現下的利益實難暢明,所以多遇無上法而不得無上大利,實在是令人遺憾。

這個是果地覺因地心的修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點眼。這個點眼不可蒙蔽,一旦蒙蔽這個了,我們就很難看到前面的光明前景,就是無量光佛剎。那就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就是一切眾生心願,亦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眾生境智之中隨順佛的果地覺意願之中、意樂之中,亦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亦是無量光,亦是無量壽,其同源故。

所以性德無二,修德各異。隨順彌陀修德,一時見本心性德清淨安住,此謂往生彼國意。如此抉擇,我們再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會產生感恩的心、贊美的心、隨順的心、相應的心、降伏煩惱的心、逾越生死困惑的心、消除對待的心,此心是真心,也就是所謂的覺悟心、佛心。所以佛佛相念,無有隔離。這樣我們真正作為一個念佛人、知恩人,來報佛恩,廣利有情。

……

那麼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我們假設把它讀得懂,你學阿彌陀佛教言的疑慮會蕩滌一盡的,一定會蕩滌一盡的,所有的疑惑與彷徨就會一時消融。所以“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

就說這個不作意,就是無上清淨心智,不假造作,清淨安住。這個是八地以上菩薩所攝,也是不動心緣所表達。

我們都知道,無上菩提心非有來去、設置,非有善惡造作,一切有為設置是不可立的。那我們現在講這個為生彼國意,何以建立?那就是我們說的造作菩提心分,在凡夫類有情,仗借佛殊勝功德願力,就是果地覺心智,來隨順彼願,往生彼國。這樣的淨作意,隨順作意,意樂彼國故,願生彼國。所以誓願往生彼國,作意往生彼國,鹹得安樂清淨住。

這個住就是晝夜六時,禮敬諸佛。這個晝夜六時禮敬諸佛如實實踐佛法,禮敬十方佛不需要願生某一國,所以無方淨土一時現前。這是過去人,尤其象宗下教下的善知識就會引發大家這樣的修持。那麼在彌陀教言中,對倒見有情,乃至說賢聖有情,皆可共攝。倒見有情,以為有方,有方可攝,因為十方無方淨土,願生彼國,亦可設置。他知道本無方所,即為西方。那麼親證諸相無相,清淨法益,一樣可以抉擇。那麼沒有這樣的抉擇之心智,親證法性,他要隨順標方立相,令眾生除疑除惑。雖有方向,亦是令眾生安樂住,所以,標為西方。

這個晝三時、夜三時,晝三時就是所謂的白天、晚上三個時,初夜、中夜、後夜,平旦、中日、日末,這是晝夜六時。印度人說法跟我們中國人的說法有一定的差異。他這個六時,四六二十四,每一個時是四個小時。不必有願生意。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常作願生意,是第三門的修持了,就是作願門的修持,此門修持是甚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在龍樹菩薩的教言中,稱為意樂菩提心。你要在這個地方歡歡喜喜地念佛,歡歡喜喜地念自己的本家本國殊勝莊嚴,如數家珍,了解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殊勝功德,皆是我等之家珍,非是他之擁有,這樣會生起喜悅。(這馬來聽法,真好。)這樣就能令我們在現緣中,安住這種修法之意樂。

學淨土法門的人,有的人真是很苦,晝夜六時禮拜阿彌陀佛,他苦在什麼地方?他不能正信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不能生隨順意、相應意、降伏煩惱或者說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意,意樂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意他不能生起,具足意不能生起,隨順意不能生起,感恩意不能生起,他就會生苦意、顛倒意、疑慮意、排斥意、不能往生意,甚至說種種其它的顛倒意。

心常作願生彼國意,願生意,以意樂相應,感恩喜悅的心智來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培養這樣的願、這樣的喜悅、這樣的相應、這樣無所障礙的心智,就是所謂的正修行路、念佛正修行路,就是禮拜正修行。這個禮拜正修行是十分重要。

================================================================

休息時間,法師隨緣開示與答居士問。

好,休息十分鐘,我們再來看下面的文字。

他要有那文字十分方便,你們每個人可以拿一本,為他們服務一下就對了。能不能把書放好?大本放在小本上看著不安穩。現在這個書,真是法寶,人多不生恭敬,來得太易了,太易得了。先賢們為了譯經啊、取經啊,不惜生命,百去還者無一二,去印度取經,象我們這些法寶,他們送來送去的,去的多,返的少啊!我們能看的這些經教,實在是不易。

(平日誦經他們都不來,對嗎?還是需要教誨啊。他們沙彌初發心,業習比較重,中午會困啊,會喜歡睡覺,睡覺也是好事情,尤其初發心的沙彌他基本的自制力還沒有,最好選個僧值去督促他們一下,要不然養成他認為這樣可以,他不懂得這個戒法,督促一下,督促督促他們學習,要不然他們在房間就睡覺。主要沙彌是受教對象,比丘應該施教。你要說他們怎麼不來,他們怎麼不學習呀?實際他不懂法,不知道這個因緣。他們認為中午睡覺挺好的,學佛的這個自覺性在初發心中是很難主動建立的。一般你看一個人對一個法則想進趣,機遇善根的成熟十分重要,所以要督促他們,不是為一個……我們做了就行了,比丘有這個責任。你看現在這裡面沒有沙彌,雖然沙彌還是忙一些,照顧電話,照顧這個照顧那個,有的在房間睡覺,這樣養成壞習慣以後,他們道德退失了,我們後續無人,慢慢進趣比丘的人就沒有,所以還要施教。

出家人要敢於擔責任,敢於利樂他人,尤其在戒法上,敢於利樂別人是無畏的。現在一般情況下,會感覺不管閒事最好的,利人不利人我不管,自己照顧自己就對了,事實上比較狹隘,容易走到一個比較狹隘思路中。

……)

在一切法中,他有六種分析方法,要善於分別,稱為六相分析,可以處理一切法則:一個是總相,再一個是別相,一個是同相,一個是異相,再一個是成相,壞相,這六相可以分析一切法,要是我們善於分別了就好解決了。好比我遇到一個字了,這一句話我出現有困難,我不管它,我從總相上解決,就好解決了。

分析一切法有六相方便,這是華嚴宗二祖——智俨大師,他建立的一切法分析的六種方法,就是六相的辨識方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壞相、成相,他這是三對六相,就可以分別對待、無分別對待兩種法則,就是可以評判一切法則。有時候遇到一個法會迷惑,一迷惑就阻礙在這個地方,那我可以通過總相來看,先放下不管,從總相上觀察,這一篇文章究竟寫的什麼,就好了。

……

實踐法則之世法、善法、出世間法,在佛教出世入世二種法則中,稱為真俗二谛:真谛無假造作;俗谛因果而現,因緣而現。緣生緣滅之法多談於因果;真如之法無生無滅,無有對待,談於出世之善巧。這樣子就比較好看了。

我們還繼續下面的學習。第一門——禮拜門,我們作了一個敘述,看看第二門。要是有疑慮,可以及時提出來,因為我們大家是共同來學習的。這個法我也沒有好好去實踐學習過,只是在無礙心智中產生了喜悅,就是對這個文字,乃至思維是沒有障礙的,但是修證說實話還實在是沒有相應的修證,我們大家共同學習,要是真正有疑難不妨提出。我們繼續讀。

2、贊歎門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
者,贊揚也。者,歌歎也。贊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瘥。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我們看看口業贊歎門。說這五門,禮拜門、贊歎門,這是贊歎門,第二重義,起觀生信中的第二重中的五念門的第二門,口業贊歎。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
者,贊揚也。者,歌歎也。贊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名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那麼欲如實修行相應最為重要。口業何以宣化?進大會眾,得見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如實贊歎,得知心智無所障礙,阿彌陀佛果德亦無所障礙,一時歡喜贊歎,善哉稀有世尊,照亮心智,無二無別,一時感激,那你一樣可以贊歎阿彌陀佛名。

所以知阿彌陀佛名,以明自心。何以故?以名昭德,以德顯心故,自心萬德,一時具足,所以心生感激,贊揚歌頌,其心真實,無所障礙。那我們這樣如實地贊歎彼佛名,如實修行,彼心與佛功德一時相應,所以無所掛礙。阿彌陀佛的果德跟我們的心能不能相應呢?這是修法十分重要的一環。

有人說我念佛,我的煩惱業習妄想熾盛,不能自制,那是怎麼回事?那就是所謂的口念彼佛無所障礙名,心智障礙不相應故,所以多種遠因,而不能當下取利益,無所障礙。因為我們念阿彌陀佛無所障礙名,以明自心,心智相應,就會生極大喜悅,所以喜悅念佛、相應念佛、感恩念佛,一時會贊歎念佛。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為口業贊歎,如實修行。那麼如實修行就是心與名號相應,心與佛果德相應,如此相應,如實相應故,而得歡喜。這樣能消除我們心中的疑慮障礙,使我們如法行持,所以一時抉擇,其心佛心心心相印,來念阿彌陀佛無礙名,心智無礙,一時相應故,而產生喜悅,來贊歎佛名,稱揚佛名,這樣的是為無礙光如來。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這個如來名,以明自心。古來以久,贊歎淨土法門的教言者,莫不如是宣化。所以,以名昭德者、以德顯心者、以德顯心、以心自用者,莫過於念佛人。

所以念佛者,當下啟於大用,無假修持,直指人心之真實,非於修持增減而得,以佛報德而印契故,所以,以名昭德,以德顯心,直指本性,無有障礙。這樣來抉擇於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的心智根本,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也就是無礙光如來。心智抉擇是為稱贊阿彌陀佛,所以口業贊歎。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

那我們的心智與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何差何異?差異者在於凡夫,其本質絕無差異。諸佛親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心智皆如如來世尊。我們倡印了許多《大方廣如來藏經》,就是如來如實宣化之真實功德,就是一切眾生心源與諸佛心源,本無差別,但是取用有別故,顯現凡愚倒見有情,輪回六道。諸佛如來安住這種本來心智中,得大自在,光明普照十方,利益一切有情,無畏無懼,無有增減。如來無礙光與光明智相是什麼?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我們一切有情的這種本具功德中,所謂的俱生智中,就是法界體性智、平等智、妙觀察智、大圓滿鏡智是絕非造作而來的,若是了解佛的果德的印取,就是償還眾生最公道的心智,在剎那間就是印契我們。像釋迦佛的出世,善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來印契一切眾生如是。那我們來稱念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無礙名號之時,以名昭德,以德顯自心之剎那,真正來稱揚贊歎如是功德,了解自心,那你會如實地感恩戴德地贊歎佛的功德、佛的果地覺,來印契我們凡夫的因地心。

此心雖被蒙蔽,實無蒙蔽者,但是虛妄業緣,一時假設蒙蔽,無有實質可以蒙蔽。所以知法性無增減故,不可毀滅故,是為無所障礙,是為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為無礙光,又是智慧光、不可思議光,超日月光,乃至無盡光明名號,亦復如是。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

所謂無明黑暗者,就是以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覆蔽心智,覆蔽無量光心智、覆蔽無量壽心智、覆蔽無礙心智,覆蔽故,所以是為無明黑暗。

阿彌陀佛以其無礙心智,抉擇印取,令眾生了知自心即是無礙光,了解自心真實即是無礙光,即是無邊光、無等光、智慧光、焰王光、不思議光,如此了解是為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一時與光明智相相應故,而得安樂住。如此之住,是無來無去之住,所以是為往生大利,一時現前。何以故?一切疑慮消除故,一切障礙消除故。這樣我們就能清晰地抉擇阿彌陀佛殊勝名號功德,就是所謂的摩尼寶號,照耀十方有情,無所障礙。

那麼這一段文字是在五念門中,自利分所建立,我們身業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此意實際是無礙意、平等意、真實意,這個意是意樂往生彼國意。這個意樂是沒有障礙的,沒有障礙的情況下會產生意樂與誓願的守護,了解阿彌陀佛無礙名號故,禮敬彼國,願生彼國意,清淨守護自心。那麼這個贊歎是因為得見彼國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口業贊歎,實際這個贊歎就是知阿彌陀佛成佛,知阿彌陀佛無所障礙。

這個知,象為什麼說起觀生信?就是這個知,是隨順故而安立,後面《往生論》中的天親菩薩有很親切的講解。

因為淨土一法非悟後起修,也非圓解起修。圓解也可以起修,證悟也可以起修,相應也可以起修,但這不是唯一的路子。我們知道與阿彌陀佛相應,你可以來念佛;不相應呢,信順亦可以相應念佛。所以淨土一法是隨順修持,這是一個綱領性的機制。

淨土法門的傳播它多了一個善巧,多了一個什麼善巧呢?沒有證悟,沒有開圓解,也沒有與本尊上師善巧者相應,但是一時信順故,而得安樂住。信順得入,入佛願海,如滴水還海之善巧。滴水迎海,剎那之間不可回收。就是你了解自性與佛果德無二無別,即滴水還海,如空匯空,你再無有退墮之心。所以聞說阿彌陀佛無礙名號即住不退轉,如此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十方諸佛所贊歎,此教言甚為難得、難聞、稀有。因為這樣的教言與一切修行有情別開一個通途:攝凡夫有情,成就菩提的一個通途。

我們都知道證悟以後是聖者了,所以悟後起修是聖者,或者說是有善巧者;開圓解是通達教戒,得以無礙力者,那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成熟;那麼與上師善知識相應,與本尊相應的這種修法、三昧相應修法也是不可思議的善根成熟。那要是沒有這樣的機制的人,怎麼來度生死?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乃至淨土一法別開善巧,信順得入。就是給你信順一把推進去了,多開了一條通途,所以一切凡聖,若有信順,皆得趣入。所以信願行是淨土一法的親切教言,但信必能趣入,若帶業、若聖者、若智者、若開悟者、若開圓解者、若相應者、不相應者,若能生起剎那之信心,一時得以趣入,這是不可思議的。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破暗滿願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

你所有的無明生起之時,你就念阿彌陀佛報德名號無所障礙;無所障礙,心智一時現前,印契自心故,所以“能破眾生一切無明”。

能滿眾生一切智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為什麼有的人念無礙的名號,心智有礙呢?這是一個設問。現在我們都知道修淨土法門的人,我這兩天就遇到幾個人跟我這麼講,說:“唉呀,法師,我們以前聽人講,說淨土法門修行的多,往生的少。”我說起碼這樣的人與阿彌陀佛無礙名號不相應故,與淨土教言不相應故,與阿彌陀佛誓願不相應故,與你發心不相應故,這是不正見所產生的事實。所謂不正見產生的事實,那我們應該校正它,怎麼來校正呢?所以“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二身

雲何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

阿彌陀佛以順性修持而建立的殊勝功德,以印契一切眾生本源心智無二無別,所以稱為實相身。

是為物身

就是以修德安立,亦入我身。我們執著此身之時,彌陀報德之身亦無所障礙,攝化十方眾生,信任此報德之身亦可得無上大利,這是十分重要的。

你此身有有礙力,諸佛必有無礙力。有礙力無礙力,皆是方便力,此力正是究竟之力、清淨法身之力,那我們在這個法身分上,稍有得見與信順,那一切無礙。所以礙與無礙,皆得無礙之中,那麼畢竟得以解脫。這正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甚深功德名號之真意、之密意、之殊勝意,令眾生了解此意、喜樂此意、成就此意。這個意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凡夫作意,就叫你思維,就如是意維、相應思維、真實思維、清淨思維,不要倒見思維,所以是為意樂思維、正見思維、順應菩提心之思維,非是倒見迷失之思維。倒見迷失思維,正是苦海無邊啊;正思維、如法思維、信順思維,正是出離苦海。

今天講的大家就比較容易感知到了。實際這感知沒有什麼,就是我們久久地薰習,一定會在淨土一法中,得到清淨抉擇的機會。我們不能單單這樣學習學習就罷,一定要下去如實的這樣去稱念、思維,相應地去做、來實踐這個法則。若不然就泛於空解,不能相應,就是實利不現前。所以希望在座的善知識們,如實修持。

三信

又有三種不相應:

他又列出了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

信心不淳者我們是知道的,又信佛又信自己,又信業力又信佛力,一會兒想著我能怎麼樣,一會兒想著佛又怎麼樣,不淳。又信心不一,就說次序性了,他表現不出來這種淳信。天親菩薩一開章就說世尊我一心,這個一心是不增減心、隨順心、安住心、不造作的心,就是說依教奉行之心。那麼這個心,信心不一,要是信心一者,非假造作,聞佛教言,信順得入這樣的一心。

無決定故;

我們都知道遇法不決定,往往我們會徘徊。為什麼現在修行人多不得利於一法?就是信心不一,無有決定。我遇到一些人將亡之時,一般讓我助念,我都是說一句話、二句話就走了,我很少多說。但他們往生的抉擇表現得都是十分的清晰,包括我的親人,世俗的親屬的這些人,或者是一些居士,不是世俗的親屬,一般都是十分鐘八分鐘我講講就走了,很少去助念。助念我不反對,但要是他的平時粗糙的心智已經清晰了,了解自心與佛心無二無別,了解彼國土即是我們自性之國土,那麼在臨終稍一提醒,人就會很輕松就撒手了,很輕松地就會安住在清淨無所障礙的光明之中,不畏懼光明了,就很容易破除生死怖畏,很容易得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何以故?現下心智清淨抉擇過故,不迷失故,已經思維串習成熟故,那麼現下利益已經抉擇了,你稍微一啟發,他就會回入這種已經純熟的法則中。

世尊舉了個例子,象一棵大樹平時已經傾倒了,已經頃向西方了,再一刮大風,它馬上就倒下了,風越大,它倒的越快。那我們平時已經把我們的心與彌陀的心完整地了解了,無二無別地抉擇了,極樂國土是我的國土,就是捨報之後的必然國土,已經沒有迷失了,已經不彷徨不徘徊了,已經生起喜悅了,已經如數家珍地了解了彼國即是我的國土,即是一切眾生必歸之國土,即是一切眾生究竟之國土,安住無疑了,那麼我們遇到大難,必然信順往生彼國。

何以故?你別無選擇故!你再有選擇就是妄想顛倒故,就是遲疑迷惑故,所以這個決定十分重要。我們平時要予人真正的佛法利益,就要予人抉擇往生的真實信心,就所謂的仗借佛力,印契自心,以佛名號,印契自心,了解彼土即是我決定果報之歸向,就是真正果報之歸向,虛妄果報一時酬還,酬還什麼呢?一旦成佛就酬還一切眾生之業債。無始以來我們造一切善一切惡,因為願生彼國故,願意成佛能度盡眾生,度盡無始以來一切造善造惡造無記之業緣,一時度盡。

何以故?佛度盡無量眾生,實無得度者,令無量眾生取滅,而實無一得以取滅。何以故?一切眾生皆以虛假執著而延續故,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善惡業、無記業,亦復如是。雖然無始以來,多造善惡無記業,充塞於法界,實無真實。但以阿彌陀佛無礙光明印契自心,此心光明無礙,即照十方一切有情,一時令其度脫,而實無得度脫,平等心智一時現前,清淨平等,究竟安住,是為決定。我們願人人決定,你真這樣決定,你心智、疑慮之心一時會蕩盡,疑慮與障礙的心會蕩盡。

要不然實在是我們學佛,就多生疑惑,貪嗔癡慢疑這個疑,疑的心就會生邪見、不正見。不正見,我們的見思二惑就會熾盛,薰燒我們的生命,纏縛、浪費我們的生命,所以正見是十分重要的,消除疑慮是十分重要的。

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間”者間斷。所以天親菩薩在淨土法門的修持中提出四修:恭敬修、無間修、畢命修、長時修、無雜修,這個無雜修就是不間斷地修持,我們怎麼來修持?所以這個不相續心,那我們這個心一旦決定,心必相續。這實在是應該我們深深地思維,觀察注意的重要的一環。

此三句,展轉相成

因為不淳故、不一故、不相續故,那麼展轉會產生不決定信心。展轉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不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

名,張三李四,這名代表不了這個人哪,他舉了這個例子。若如是,

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

就說你說這燈,那你這手就可以放光了,不要燈就行了,那這手可以放光嗎?他是這樣說的。

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他這是設個難。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

雖然是有指之月,但也有如實之法。

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

我們舉個般若波羅蜜名號,經典有記載一個稱呼,舉個目鍵連的一個說法。在經典上有這樣兩個記載。有個經典記載是這樣的,忉利天王因為苦於阿修羅經常來奪他的地位,阿修羅嫉妒心強,不安份於自己的福報,經常去爭斗,去跟忉利天打仗,忉利天因為耽於五欲之樂之心智,所以心智羸弱,不能像阿修羅那樣好斗,所以在天人與修羅的戰爭中經常打敗仗,打敗仗天人就會減少,地盤也會減少。他就發愁了,他就問世尊去了,他說:“世尊,修羅經常來與我爭地位,我很煩惱,怎麼辦?”世尊說,你又不能殺他,你持五戒,行十善,你就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吧,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名即是法”。修羅又來跟他爭斗了,他就讓他的士兵都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然後去打修羅,把修羅打得沒地方逃藏,最後逃到阿耨池的蓮藕的藕絲裡面去了。阿修羅都會變化,把自己的兵馬變到藕絲裡去了,藏到裡面,這時帝釋天找不到了,所以就打勝了,再跟阿修羅打仗就讓自己的士兵念摩诃般若波羅蜜。

我們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會產生無礙的力量。就是名即是法,法即是名,這樣一個真實功德者。你要是相應了,真言也就是名,好比說我們迷失的時候,你念一個“嗡阿惹巴札那德”,(文殊真言)你智慧心就會現前。你染著的心、迷失的心,好比說我們心中有礙的時候,我們念南無無礙光如來,你心智中頓時就破除了無明。好比說我們看到黑暗的時候,拿著手電去照,一推電門,那黑暗就破了,就看到路了,是一樣的。這就是“名即是法”。

目犍連也有一次,有神通的人他就好奇,好奇什麼?釋迦佛在法座上講法,他就跑很遠的地方聽,像釋迦佛在面前講法一樣,他就說我以我的通力,到極遠處看是什麼樣子,他就以自己的神通力跑啊跑,跑到一個國土一個國土……,不知道有多少無盡的國土,跑到無盡的國土以外了一聽,釋迦佛說法還是一樣的。他就盡自己的通力跑到邊緣地帶,什麼邊緣地帶了?他就看有個世尊很高很大,菩薩也很高很大,他就站到人家缽上,這個菩薩說:“世尊,這是哪方人蟲?”這是什麼人蟲?是個小蟲子嘛,但象個人一樣的。世尊說:你不要小看他,他是極遠極遠剎土之外,有釋迦牟尼佛世尊,座下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他說目連,現大身,目連身子一拱,跟他們身子一樣大,就來頂禮世尊足,說:“世尊少病少惱否?” 世尊說:“ 目連你來干什麼?”“我本師在講法,我聽到音聲,梵聲悟深遠,沒有遠沒有近的,我跑這麼遠,還是聽著一樣的。怎麼現在突然聽不到了?因為什麼?二世尊不能相違。這個世尊一說話,釋迦佛世尊的聲音就小了,就沒了。他不是說你這個佛講法,那個佛講法,這個聲音相違背也不行的。

這時目犍連就想我趕快回去,還要聽法的,他就以自己通力跑跑跑,一跑,到處看看,不知哪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土了,娑婆世界找不到了,到處找也找不到,趕緊回那個國土了,念那個國土世尊的形象就跑回去了,那還近嘛。他說:”我怎麼辦?我回不去了。”這個世尊就告訴他:“你稱念本師名號,即回本土。”他就趕急合掌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就是法,一稱念,噢,就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座下,不動本座聽釋迦佛在宣化,這是有記載的。我們的本師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現在迷失了嘛,對不對?我們迷失了,到急眼的時候就合掌稱“南無本師阿彌陀佛”就回去了,這沒有什麼,如母憶子嘛,我們都知道我們要有孩子的人,孩子離開了家,出去了,母親就操心,想要尋找他,他要叫媽媽,媽媽肯定會找到他。

況且佛無礙力、無礙心智、禅定力、光明力,以一切自在力,可攝一切機緣成熟眾生,若有願生者,即攝取令生。所以你不要掛礙,菩薩,沒有什麼可掛礙的。這個地方就是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

及陀羅尼章句

好比我們剛才說的那個陀羅尼章句,有的人念他方佛名可以得見的,這個我是深信不疑的。我以前在放光寺,有人就呵斥我,說你這個法師不好,說怎麼不好?你心中念著藥師佛,你給大家講阿彌陀佛,你這騙人,你這叫掛羊頭賣狗肉……我心中很痛苦,我沒有吧,我沒有這麼做的,但是有時靜下來會念藥師佛,也不是故意的,心裡就會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這個名號,習慣了,這個習慣還不是養出來的,是不知不覺地做出來的。別人這麼說了以後,我就發了個願,我說我再念一百萬藥師真言,我就算報藥師佛的恩德了,我再也不理你了,我就念阿彌陀佛了,給大家講阿彌陀佛,我也念阿彌陀佛,也傳播阿彌陀佛,再不理你了。

當時的這七個像中,不是八個像,就有釋迦佛像,其他六尊藥師佛像,就沒有藥師本尊的像,當時就身體也不行了,就念念念……,念了藥師佛就表現出來了,就從西方過來了。我那不是捉鬼的,也不是裝神弄鬼的,跟大家就這麼說,好幾年的事情了。那麼現的藥師佛像,從西方過來了,後來我就去……藥師佛的聖誕日,張居士,我在正定的時間,就是在石家莊的時間,我心裡挺不好受的,眼看藥師佛的聖誕九月三十號,他就說我們去正定大佛寺吧,我說我不去,他說今天是藥師佛聖誕,我一聽說行,我們就去了,拜拜拜,看到一個藥師佛阿彌陀佛,一個身體兩個像,面東的是阿彌陀佛,面西的是藥師佛,就是一個身體兩個像。我就很……當時激動得什麼,就是不知道說什麼了。

就是說東方道西方,總是自己心中生一方。所謂諸佛無方,但是順應眾生,現西方、現東方,只是為了利益我們,除我們的疑惑罷了。所以那次念了以後就不再疑惑阿彌陀佛、藥師佛了。說念藥師佛也行了,念阿彌陀佛也行,心裡沒有障礙了。說東方、西方實在是報德之差異,凡夫分別之差異,諸佛如來智海之中是了無差異的,都是無所障礙。

所以藥師佛發這樣的願,說設我來世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光明照無量無邊無窮剎土,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這跟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有什麼差別啊?只是說,好東方者聚於東方,好西方者聚於西方。(編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所以因地有別,法身無別,所以但選擇方便,我們選擇東方西方只是選擇的方便了,這個地方我們提示提示。

陀羅尼章句。禁咒

那當時我念的就是藥師真言,就是我們漢地的傳的這個,他們念的“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诃。”我念到一百萬的時候,念到七十萬的時候,就是從西方,阿彌陀佛以藥師身來照耀我,我當時想怎麼回事?念藥師佛,他怎麼從西方過來了?對不對?怎麼現藥師身?我感覺人顛倒,就是自我迷惑,非相迷惑眾生;眾生但是自心迷,相不迷惑我們的;所以相無佛魔,但自心作迷,自因作淨;淨者是諸佛相,迷者是魔相;染著了就是魔相,不染著就是佛相。這一點希望諸位善知識要生起無畏的心,以自己清淨心智,了解咒章,諸佛名號直接就是法則。

禁咒。音辭等是也。

我們中國人,就喜歡禁咒。

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

禁就是行詛咒法。我們中國有詛咒術,叫祝由科什麼的。

不關日出,而腫得瘥。

就是太陽出來不出來,他這樣說,這個腫、臃腫可以消除。我見過行禁的人,的確很厲害,不要藥,就這麼說一說就結束了,很厲害。

亦如行師對陣

行師對陣,就是打仗的意思。因為這個菩薩,昙鸾法師不是現在的人,是很古很古代的人了,他們稱為南北朝,或者說是後魏,稱法很多,後魏時期的人。所以他這個說如行師對陣,就是兩軍對壘之時。

但一切齒中誦: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

這九個字在齒中誦,現在人還會齒中誦嗎?我記得他們很多修密法的人就齒中誦,誦的時候舌尖頂齒,在齒中晃,那個舌尖在動。誦這個,在軍中不會被傷害。你說行不行?我試一試。我感覺最好不要發這個心,你試這干什麼?不過這也是個方法。

齒中誦者,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皆陳列在前”是五個字,“臨兵斗者”是四個字,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實際這不算什麼,就是一句話呗,對不對?但你要這樣念的時候就成法了,四個字,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在齒中念。那麼這個誦此九字。

五兵之所不中

“五兵”過去什麼步兵、馬兵、什麼兵……跟現在肯定不是一樣,現在有空軍、航空部隊、導彈部隊,肯定不會有這個,這是象兵、馬兵、車兵、騎兵、步兵,可能就是這些兵。說五兵,五兵之所不中。

抱樸子》謂之要道者也。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這不失為一個要法。我在南傳接觸僧人的時候,他們有一個真言,也是刀槍不入。就是冷兵器刀槍不入,但是熱兵器不敢講,我告訴你。特別是到熱兵器時代,就象我們中國人以前會一些咒術,刀槍不入, “嘭嘭嘭”打死了,義和團,對不對?那很愚癡的。像以前藏地他們也有這個,他們給我也吃過藥,這丸藥說吃過以後刀槍不入,我說算了吧算了吧,我信不信都不用它,我不能沒事吃了去殺兩個,那個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是不一樣的,業報不一樣。

因為象這樣的真言,在冷兵器時代可用,但在熱兵器時代,你反應不過來,菩薩!你還沒有念完,這一槍就穿透了。但在冷兵器時代,我給大家講,不要開玩笑,我給你們講這實在是個大事情,有人會說佛法不頂用,或者這咒法不起作用,不是,你還沒念這一槍穿透了,你念完了,已經是個洞了,已經死掉了。但冷兵器時代,他准備拉弓的時候,你念出來了,他射到鋼板上、鐵板上了。那個思維過程就產生事實力量了,我拿個盾牌就可以防著刀槍了,對嗎?但你還沒有拿的時候就已經炸飛了,這個就是殊、及與不及、成與不成的問題了。所以說我們不要混淆,不要認為不可運用,冷兵器時代可以用的,當然我們現在不能倒回到冷兵器時代說這個法。象這些,就是“即言即法”。

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就是昙鸾法師,崴著腳脖子,這有過記載的,他崴著腳脖子了,他沒有木瓜,他怎麼辦?他就把他的手,我們那有個木瓜樹,就把手搓搓搓……搓熱了,木瓜木瓜木瓜……哎,站起來可以走路了,就是說我身得其利。我們這有木瓜,那是中藥,它一烤熱以後,人腳扭傷了,一抹就好了,治跌打損傷。

我也得過這樣的利益,前一段我們去木香坪,我被摔的很遠的,我站起來就走了。因為什麼?因為知道這個木瓜呗,真是我這都血淋淋的,我有很長時間沒看,後來長好了我才看,因為什麼?怕看了就成事實。

有一回,他們一木棒子把我胳膊打斷了,就是用木棒子打的,我說你打我吧,我這胳膊是骨頭,他不知道,說這家伙是神人,一下把我骨頭打斷了,但我當時不敢言斷了,我就不管它,反正我該干什麼干什麼,第二天就忘了,就過來了,但後來一想,自己一看還是斷了,斷了它長出來,有個茬子,被人打過。

但你要是這概念上沒有,它不會產生事實。有時我們會產生事實概念,這個念很厲害的。不要像我那樣,不要去亂試,這個有時試不好會出麻煩。那麼這個語言就是事實了。

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

《楞嚴經》上我記得有塗鼓之藥,過去兩兵對壘之時,這個箭傷,被人射傷了,你要拔是很痛苦的,那怎麼辦?他就有一種藥,塗在鼓面上,一擊鼓這個箭就拔出來了。是這樣的,塗鼓之喻。

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

那麼塗鼓之喻在他前面九十六句偈子裡講的,是有的。

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這個一段文字,希望諸位善知識要知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就是心,就是印自心,就是明自心,用自心,如實的了解自心的一個法則。所以念即是心,心即是念,心念相應,即是無所障礙。無所障礙即是名號顯自心,自心念名號。名號相應,即得歡喜。那麼我們就會所謂的如實修行,口業贊歎阿彌陀佛無礙名號,心業相應故,而產生如實修行相應,贊歎阿彌陀佛殊勝功德。

文字今天我們就提示到這個地方,明天接著繼續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弘願

 

上一篇:李利安教授:明末清初禅宗的圓融之路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