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佛教:科學之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科學之友
       
  佛教與科學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佛教既不是科學之母,也不是科學之敵,而是科學之友。有人說佛教是科學之母,這個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認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後才能為科學的發展鋪開道路,好像歷史事實也不是這樣的。我認為佛教與科學是一種朋友的關系。朋友就意味著既有區別,也有聯系。我們應當全面、客觀、冷靜地來審視佛教跟科學的關系。

  佛教與科學的基本關系

  關於佛教與科學的關系這個問題,我想有3條是比較重要的:一是,佛教與科學屬於兩個范疇,兩個領域。什麼是科學?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科學是探求客觀規律、追求知識的。佛教是一種人的終極關切,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解脫主義––解脫人的痛苦,為人解脫煩惱、困惑和生死等提供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可以說這兩者的出發點、途徑、方法和目的都有所區別,它們是信仰與理性,體悟與實證,解脫與求知的不同。它們是人類文化的不同形態。

  二是,佛教與科學的交涉和交叉的關系。為什麼能夠交涉,何以交叉?它的機制是什麼?這是我們要探討的。我認為有3點可以思考,第一點,無論是科學還是宗教,都有個問題:就是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要對宇宙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考察、探索。大家很清楚,科學是要探討客觀規律的。就佛教而言,我認為它的解脫支柱主要是兩條,第一條是探求真實,追求真理;第二條是要強調道德修持,道德責任。佛教認為一個人要求得解脫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對宇宙、人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叫覺悟。覺悟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實本質有所認識,佛就是覺者。從這方面來說,就有對宇宙人生如何認識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探討、認識的問題。因此對科學的探索和佛教的追求,彼此探求宇宙人生真實方面就會有交涉,有交叉,這是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機制。第二點,就是佛教的方法。佛教主要側重於直觀、直覺這個方法,當然也是相對的,它也有邏輯方法,但是它更重要的是采用直觀、直覺的方法。它有時是采用否定的方法反方面來思考問題。但是,科學需不需要直觀、直覺呢?科學也需要想象,有很多科學家就是通過直觀、直覺以後而啟發下一步的探索、實驗的。第三點,就是現實的生活經驗以及佛教對眾生生活的關懷,也需要一種科學的手段。因為佛教不是生活在世俗之外,而是生活在現實生活當中,生活在人間之中、人群當中,人類都有共同現實的生活問題、生理問題、心理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佛教要從它本身的角度進行探索,也會與科學的探索有所交叉。

  三是,我認為過去有個觀念,科學就是比較多的限於自然科學。但是,應該說科學是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社會科學當中也很復雜,包括和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人文學科、社會學科。我看佛教與科學的關系,重點還在於佛教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關聯上。過去我們偏重於探討、論證佛教也有自然科學的因素,比較側重於和自然科學的關系,這當然是有歷史背景的,也是需要的。我的思考結果是,可能佛教和科學的更多的關系是跟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關系,要多從這個角度來作探討。

  佛教對自然科學的貢獻

  佛教對自然科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宇宙學,二是天文學,三是醫學,四是心理學,最後是印刷術,這屬於科技方面。

  首先是宇宙學方面。我認為佛教的宇宙學說中有許多天才的推測。佛教要認識宇宙的真實,它對整個宇宙的結構、現象以及本體都有所推測。比如說佛教也強調地、水、火、風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這包括了一定的科學內涵。佛教對宇宙結構的層次說,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說以及地球的結構水輪、風輪、空輪說等,這對我們探討宇宙的結構是有啟示的。還有佛教強調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的無限性,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點。

  二是天文學。因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和季節的變化有關,季節的變化又會與天象直接相連,所以就重視對日、月、星等天體的觀察,並根據這種觀察來編制歷法。唐代密宗僧人一行(673至727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精通歷法與天文學,又是密宗的一位大師,這很值得我們思考。他曾經與他人一起制定了“黃道游儀”,用來測定恆星的位置和研究月球的運動,還根據實際的測量第一次測出子午線一度的長度,又制定了《大衍歷》,該歷實行了29年。一行在天文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敦煌遺書當中保存了兩幅星圖,其中一幅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星圖之一,對研究天文學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醫學。因為過去的佛教寺廟大多建在山林裡面,僧人需要自己治病,有的僧人就兼任廟裡的醫生,為僧人治病。佛教有濟世治病的優良傳統,據我所知,古代浙江蕭山竹林寺就有女科,是專科醫院,當時遐迩聞名,門庭若市。唐朝時寺院還設福田院,就是療養院。宋朝政府的救濟機關“安濟坊”置醫官,政府往往聘請僧人去任職。唐朝鑒真和尚(688至763年)是一代名醫,據說,他著有《鑒真上人秘方》。他把中醫、建築等介紹到日本,對日本的醫學、建築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又,敦煌的石窟壁畫和藏經洞遺書中,保存有大量的醫學史料,約有近百件醫藥文書。其中有一幅最早反映我國有關口腔衛生的繪畫,彌足珍貴。不僅漢傳佛教如此,藏傳佛教的寺廟也設有專門學習醫學的經學院,所以重視醫學是佛教的一大優良傳統。

  四是心理學。佛教重視心性修養,以“治心”名於世。佛教對心理現象關系的探討,對意識的結構,如六識、八識、五十一心所說以及思維活動理論等,這都是佛教提供的關於心理學方面的一些重要的論說,值得現代心理學借鑒。

  最後是印刷術。印刷術一般被稱為“文明之母”,佛教在這方面起了推動作用。比方說印刷需要紙張,古代佛教有的寺廟就會造紙。唐朝法藏法師的《華嚴經傳記》第五卷《書寫》部分,就有對僧人造紙的記載。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第一部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就是868年的《金剛經》,就是佛教的經典。自北宋初年《大藏經》雕印以來,先後有20多次刻本,完整地體現了宋代以來中國1000多年印刷術的前進歷程。可以說,《大藏經》的刻印,推動了印刷術的發展。

  佛教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關聯

  人文社會科學內涵豐富,范圍很廣,分科很多,這裡著重簡要地論述佛教與哲學、倫理學、文學、藝術、美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的關聯。

  佛教與哲學。我們都知道近代曾經有過討論,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這種討論表明佛教的哲學內涵很豐富。佛教的哲學內涵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內涵最豐富的,它和儒學、道學等哲學流派的比較,我認為體現在哲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在這方面,佛教可能是超過儒、道兩家的。可以這麼說,佛教是由印度和中國兩個大國的精英寫出來的書,它的哲學內涵有可能是到目前為止在各宗教各學派中最為豐富的。佛教哲學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性論、認識論、方法論等,豐富了哲學內容。佛教哲學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分支,其內容有許多值得分析、借鑒、繼承的地方。就中國哲學來說,如果離開了佛教,魏晉以後的中國哲學史就不完整。

  佛教與倫理學。有人說,佛教屬於倫理道德型的宗教,很重視道德價值,關注道德責任,重視道德修養。佛教有一套倫理道德學說體系,包括形而上的信仰理論基礎、倫理價值、倫理准則、道德規范、道德實踐等。在中國,佛教的倫理道德經過與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的沖突與融合,逐漸與儒家的倫理道德相協調、相適應。同時,佛教倫理道德學說也對中國倫理道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佛教倫理道德是既繼承印度佛教倫理道德,又有別於印度佛教倫理道德,既吸取了儒家倫理道德,也有別於儒家倫理道德的具有獨特性的倫理道德體系。

  佛教與文學。印度佛教創立以來,為了傳布佛教義理,十分重視調動各種文學手段,撰寫了大量極富文采的佛經,形成了絢麗多彩的佛教文學。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翻譯家把數千卷梵文佛典譯成漢文,從而創構了一種融匯梵漢的新文學––翻譯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為了普及民間,還采用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作為傳布手段,產生了中國佛教通俗文學,如民間佛教故事、志怪小說、變文、詩歌、寶卷等,豐富了中國文學。至於作為中國佛教文學的奇葩禅詩,更是中國文學創作的突出成就。佛教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佛教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寶庫。

  佛教與藝術、美學。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結合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大力運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書法等藝術形象和藝術手段,以推進佛教的流傳。中國佛教藝術的成就燦爛輝煌,卓絕非凡。中國佛教保存的藝術遺產,其數量超過儒、道兩家,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傑出最巨大的豐碑。在中國,如要全面研究藝術和藝術史,離開佛教藝術,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佛教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反映和體現了他們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形成佛教審美特征。研究佛教藝術審美理念,有助於我們了解藝術創作的方法和特色,揭示美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充實、豐富中國美學的內容。

  佛教與民俗學。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傳說、口頭文學等的科學。佛教的傳入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帶給中國民間習俗的影響是深廣的,對中國社會的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在民間佛教信仰實踐方面,燒香拜佛、念佛誦經、許願還願、趕廟會、放生、火葬等,頗為流行;在節日方面,相關的有元宵節、中元節等,至於藏族和傣族地區,佛教節日和民間節日更是融為一體了;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重要的有架橋鋪路、掘井植樹、救災濟貧等義舉;在飲食習俗方面,則盛行飲茶、漢地僧人素食,以及農歷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等。研究佛教風俗習慣,研究中國社會風俗習慣中的佛教因素及其影響和作用,是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佛教與社會學。社會學以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演變為研究對象,宗教是重要的社會歷史現象,也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佛教在民間擁有最大量的信徒,在精英界也有一定量的信奉者。研究中國佛教實體、組織、結構、特點和變遷,及其社會功能、作用,是中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由上可見,佛教的內容主要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佛教是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系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上一篇: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三集
下一篇: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