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目錄 緣起 經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又名《般舟三昧經》講記

根據慈法法師開示錄音整理

講經地點:
雲南雞足山恆陽庵           
(現名雞足山華首放光寺淨土院)

講經時間:
二零零六年八月八日—九月四日

目錄

緣起

經題

卷一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

正序分:皆來集會

賢護啟教: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世尊講法:雲何名為菩薩思維一切諸佛現前三昧

卷二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三昧行品第二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三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正信品第四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

卷三

賢護分觀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卷四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授記品第十一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

卷五

賢護分現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


緣起

今天,我們在本師釋迦牟尼佛於賢劫廣傳的三藏十二部經教中擇取一經——《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也就是《般舟三昧經》,應十方信眾之需求,應行法之需要,十方諸佛菩薩加被我們聚集在恆陽庵[1]新啟用的殿堂中來學習、實踐、認知這個清淨教言,以令我等於無上菩提得有不退之機、不退之法、不退之實踐,乃至不退之成就。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釋迦佛自恣僧法中的“佛歡喜日”,也是“自恣日”,也是大眾夏安居九十日清淨守護、實踐戒法的圓滿之日。國內許多寺院、道場現在皆在舉行“盂蘭盆會”,此法會以大目犍連尊者度母因緣為緣起,為解一切眾生之倒懸,度脫無始以來的亡靈有情、父母師生,令其得以福資增長、善根增長、法緣增長,乃至成就菩提。

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在釋迦佛,乃至十方諸佛及一切菩薩、賢聖不可思議威神加被下,在大家的祈請、願望與積極准備下,同放光寺[2]僧眾、住眾共同發起此學習法會,眾緣和合,實是不可思議勝福德因緣所成熟,也是諸佛威神善巧所顯示,實在難得難遇!尤其是大家因聞說、向往般舟行法,從國內各個地方過來,欲一生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於法則得清晰的了解、認知、實踐,於世尊教誨依教而行、依法而行,否則實踐過程中多會迷失,難以成就。

《般舟三昧經》在中國有七種譯本,現存三種,一是《佛說般舟三昧經》,共一卷八品,一是《般舟三昧經》,共三卷十六品,一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它翻譯得最晚,是七種譯本中的最後一本,其文字量最大,共五卷十七品,但文字相對比較清晰、平白,我們現在人比較容易理解、實踐它。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計劃用五十個小時、二十五天來學習一遍,使大家通過三寶的加持、世尊的啟發,能對般舟一法有一個清晰、完整、究竟的認知,然後我們再去實踐此法則,就變得十分簡單、明快了。雖說是講一遍,但實在真沒有什麼能講,我們只是遵循文字的勸導、引導來剖析自心,因為這些文字莫不是從如來藏中流出,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也是我們的心智的本質,非是有他處。

接下來我們就來剖析自己的心地,來認知這個法則,來印契自心,即所謂以經印許自心,啟發自己的心智,證實“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諸佛出世的唯一願望,這一諸佛所傳達的清淨教言,令眾生還歸本位,度脫生死輪回苦海,不再枉受輪回。


經題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

賢護菩薩

我們現在所學的《賢護經》是以人名為經名,因此我們對“賢護”應有一定了解。對賢護,多稱菩薩,或開士、大士,他在世尊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頻頻出現。賢護菩薩譯名很多,有跋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波梨等,如在《楞嚴經》不思議品及《佛說般舟三昧經》中,都用“跋陀和”這個名字,稱呼有異,其人為一。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中對賢護菩薩有所記載,賢護菩薩是十六正士之首,是在家菩薩護持勝教的代表人物。許多經典中都有十六開士或十六正士之說,如《無量壽經》,其中就講到賢護等十六正士一起從座而起來頂禮佛足。在《般舟三昧經》中,出家成就者之首為摩诃迦葉尊者,在家傳播守護者之首為賢護菩薩,而《般舟三昧經》就是依賢護菩薩啟問,及世尊回答而展開的一個教言機制,也是一個整體的修行機制,賢護正是般舟三昧一法的當機人、發起人、守護人、傳播人。

大方等

我們知道,中國有許多藏經,如碛砂藏、龍藏、頻伽藏、字藏、大正藏、中華藏等等,不下幾十種,在這些藏的聚集過程中,會對經判類、分科目,各個藏的判法有異,如國內流通比較廣的龍藏,其中就有大集、寶積、密部、小乘、律部、雜譯、此土彼土的論著種種判法。“大方等”,實際是大乘教典的通稱,又稱“大方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圓覺經》、《大方廣如來藏經》,都是此類經典。我們現在所學的這部經取名“大方等”,由此我們就知道此教是了義教言,開權顯實,予眾生真實教言、真實利益,所以是為大乘之說。“等”者,平等之說,予眾生安樂、如理施教之說,但顯法界真實平等安住。

我們欲真正成就般舟三昧,若不依經典修持,則甚難成熟。現在國內外實踐般舟行法的人甚多,但因為末世眾生懈怠、放逸,於諸法實踐的相續力不夠,所以悲智二法不能深入實踐,多難以成就,許多行法已到一個狹隘的邊緣地帶。在許多經典上,世尊對我們這個時代有清晰的授記,比如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少以通力善巧,三明四智五眼六通者甚難出世,若有成就者,多居勝山福地,淹沒於世間,不能住世,何以故?如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五惡五痛五燒在此五濁惡世中甚為熾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業力的一個主要機制。

經題為“大方等”,就代表我們學的是了義教言,以使末世善根薄少之有情在此大善巧下得以成就。於此末法時代,遇究竟、了義、徹底的教言方能成就,若依次第、因果相續的法則,是很難成就了。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果地教言,也就是了義教言,多傳播於世,這樣能有利於世間,能救濟末世貧瘠、自慢之有情,能令末世驕慢、剛強難化之有情得以度脫成就。舉個例子,一個人如果落進很淺的坑坎裡,則很容易走出來,但若墮到深谷裡、深井裡,欲拔濟此類有情,就需要大力,就需要大善巧方便。所以,世尊在世時,出家眾基本在皈依,乃至受沙彌戒時,就能證得初果以至四果阿羅漢,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有情斗爭堅固,我執堅固,以非法為法,以不正見為見,結果多是習於不正見,不要說三皈依時,即使每天大量誦經典、做禮忏,可我們心智中很難有相應的機制,如何真正與法相應呢?故末法時代徹底地彰顯所謂果地教言,令眾生究竟皈依,究竟依附,究竟隨順,何以故?它平等回施,不疏漏任何一個有緣故,大機施教,即是平等施教,此《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亦復如是,是予一切眾生一個平等的機遇。

講《般舟三昧經》,實在是一個大因緣,因為這麼多年來,雖然有許多出家、在家菩薩們實踐般舟行法,但大家對般舟一法的了解甚少,經常還有人說般舟行法為賢聖人、大力人、成就人所守護實踐,而凡夫人,也就是說“我”能實踐嗎?或“你們這樣的人”實踐,行嗎?在此,這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中就會詳細、清晰地給我們一個認知、教誨與引導。如果經典不能在社會上真正流通,使大家對般舟行法有一個正面的、深刻的認識,或說對般舟三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我們的實踐是很難相應、很難成就的。

現在走般舟的愈來愈多,在這樣的機緣下,大家提出來學習《般舟三昧經》。以前也有許多善知識提出學習這個經典,我建議大家一起讀誦讀誦很好。因為世尊授過記,末世之時,講經法師多犯過失,而誦經法師如佛宣化,多出功德,何以故?末世之有情,乃至住一位之善知識也多有自己的染污識心,使與法不相應的知見流傳世間、染污世間、蒙蔽有情,令本來疑惑的有情於法更加迷茫,於法更加不相應。這是末世講經的一個大忌,也是末世講經最容易犯的一個過失,所以末世講經者的確不如誦經者來得善巧,不如其功德利益更為直接。因此我們在學習《般舟經》之前,大概用了一個月時間來讀誦。現在講這個經,實際也是為了使更多人來讀誦、來了解此經典的原文,來了解世尊的真實意、如實意,還是為了將此經典直接供養、回施給有緣,使我們依經來實踐法則,依經來成就法則,這樣就不會有任何委屈與彎路,這也是我們學習的緣起與目的,即欲使更多的有情了解般舟行法,欲使更多的有情於一生中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在般舟一法中,現在大家談不上親證三昧這個機制,大部分是在實踐、觀察,觀察、實踐中不斷深入了解,若欲真正完整地了解此法,那就需要學習經典,學習歷代祖師、歷代善巧者們對此法的認知,也通過我們的實踐,來使般舟三昧廣泛地傳播於世,廣利人天。基於這樣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們來學習此《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因其語言比較平白,我們可以直接將其回施,乃至作廣泛交流,鼓勵大家直接深入經藏、實踐法則,所以所謂“講經”,也不過是一個學習、鼓勵、隨喜心智罷了。

為什麼在恆陽庵這個地方學習呢?實在是因為一個殊勝、難得的機遇,也就是此處住眾雖現女身,實是菩薩,何以故?一年半以來沒有間斷地念佛、經行,以團體輪流相續的形式來行持般舟法則,這是十分感人,十分難得的,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因此在此處學習的機會也就更加成熟。現在恆陽庵有一定住眾量了,十幾個、二十幾個,或三十幾個,而一年前還不是這樣,這是一個緣起法,因為有她們這一群人在在集體地實踐般舟,一日一夜循環實踐的機制是很感人的,一年半平實、真實地延續下來了,大家對這樣一個孜孜不倦地、恆常地、集體守護一個法則的道場,都很感動,或者很向往,許多人在她們這種行為的加持、感動下,也在實踐般舟法則。放光寺的住眾,還有其他道場都提出來過能否學習《般舟三昧經》,但因為各方面因緣不成熟,一直也沒有學習,此次恆陽庵的住眾提出為了這個新殿堂的使用,乃至道場行法的需求,來學習《般舟三昧經》,眾緣和合,所以我們來到這裡學習。以上也是我們來到此處學習《大方等大集賢護經》的緣起和目的,在此也給大家作一個匯報。

大集

我們看看“大集”二字。在藏經中有“大集部”,這部分經典是世尊在色界、欲界廣泛對大菩薩宣化的大乘了義教言,聚集在一起稱為《大集經》。我們現在來學習此經,實際也是在諸佛如來的加持下,我們大菩薩的機遇,即大覺悟的機遇、用功的機遇成熟了,因為菩薩,菩提薩埵者,就是遇法勇猛、清淨實踐者。現在人放逸,遇法多不能行,遇法多不生尊重,失之交臂,在輪回業流中不能自拔,實在是令諸佛所悲憫啊。

“大集”還有另一說法,是指佛在大眾中所說,所謂大眾者,不單是對大菩薩,而是對九界有情廣泛之說,亦稱“大集”。

我們現在接觸、學習此《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般舟經》在中國傳播很廣,但是真正學習、實踐此經典的人,雖然現在漸漸多起來,但與《阿彌陀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許多經典對比而言,了解者還是甚少的。而我們有這樣的機遇來了解、認知它,實在是我們宿世與般舟一法有甚深因緣,若沒有這樣的因緣,若一劫、兩劫、三劫、四劫欲聞此法,也不可能有成熟的機遇。對於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學習到般舟行法,世尊在此經典中有廣大平等的宣化,我們後面會講到。

“經”字,為貫穿意、相續意,猶如途徑,令眾生可以遵循。我們學習此經典,也是仰仗三寶的加持、釋迦佛的加持、賢護菩薩的啟發,而能深入經藏,來了解般舟,了解般舟三昧,了解般舟三昧的因地修法及果地修法,了解般舟三昧真實成就的內容、來源及所需條件。若是沒有這些了解,說般舟,不得三昧;說三昧,不能與般舟相應;說般舟三昧,與我們自身不能相聯系,這樣的話,再好的法則對我們來說又有何益呢?所以,學習對我們來說反而變得十分重要。不論是從外地趕來,還是原來住在這裡的菩薩們,我們有機會來學習、認知這個法則,而且又是在佛歡喜日這個特定的日子開始學《般舟三昧經》,也即《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一個機遇實在是在三寶、諸佛菩薩的威神福德加持、回施下,以及在我們自己的善根成熟的機制下和合共成的。我們看到,這個道場的住眾用了很大的心思,買了許多鮮花,來代表這個法一定會結出不可思議的結果,如花一樣來芬芳世間、淨化世間、莊嚴世間,我們對《般舟三昧經》的學習,亦復如是,肯定有一個很好的、清淨的緣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隋”,即隋朝。

“天竺”,即印度。古人稱五天竺、五印度,分南、北、東、西、中五印度,我們現在所在的大理這塊土地,元朝以前還是大理國,即南昭國,其版圖很大,大概同我們中國現在的版圖差不多,其南到越南、北到四川康藏、西到印度,按記載也曾是印度的摩揭陀國。

“三藏”,此處指三藏法師。三藏包括經藏、律藏、論藏。在中國,古來以久可稱三藏法師的很少,大家熟悉的唐三藏法師,即唐玄奘法師,是一位偉大的、不可思議的歷史性人物,也是一個世界性人物,在印度,其名字比我們中國其他所有人的名字都要響亮,幾乎無人不知,現在很多印度古跡的挖掘都是依靠唐三藏《大唐西域記》一書作為考證藍本的。

“阇那崛多及笈多”,是印度人的名字,我們知道,印度人有兩大語系——梵語系和巴利語系,與我們中國人語言結構中的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巴利語,只有語言,沒有巴利文,巴利語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呢?有用英文記錄下來的,有用版納的傣文記錄下來的,有用泰國的泰文記錄下來的,用許多國家地區文字記載下來的巴利語的讀法,稱為“巴利語系”。“阇那崛多及笈多”這個名字很長,我們一般不翻譯,若譯過來,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德志”,此人為剎利種,家有兄弟五人,崛多最小,幼年出家,是善於游化的三藏法師,按記載,其出發來中國時初有十人相伴,久歷艱辛,六人損折,僅余四人,初至長安,到草堂寺,現在在西安還有草堂寺,它也是羅什大師最早譯經之處。隋文帝對崛多三藏比較優待,請其翻譯佛經。過去這些三藏法師到中國來,都是帝王家所請,而建立譯經場,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個譯本,也是在文帝皇權的加持下、允許下,才翻譯出來的。崛多三藏一生翻譯了三十部經,一百七十六卷,我們現在學習的《大集賢護經》五卷屬於其中。他在開皇二十年入寂,活了七十八歲。

 

[1]恆陽庵:為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的下院,現名華首放光寺淨土院,位處雞足山海拔2400米左右。恆陽庵為般舟道場,住眾輪流一日一夜般舟行法,常年守護,相續不斷。(截止此次講經時間——2006年8月,道場住眾已相續行法一年半未間斷。)

[2]放光寺:全稱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位處雞足山海拔2700米左右。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禅宗與念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