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心從“正見”始——佛教正見與世界和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心從“正見”始

——佛教正見與世界和諧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方立天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佛教界首次倡議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是中國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事件,也是中國佛教為社會成員提供生活價值取向和規范社會行為的“文化崛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它表明佛教思想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歷久彌新的品格,表明其符合工業化、後工業化、信息時代的世界需要;我們的“論壇”的成功舉辦,可能預示著佛教將以更加積極和富有活力的態勢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而精彩的角色。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個主題的設定很有創意,我體會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義:一是凸顯出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強調和諧世界要從個人做起;三是個人要從正心開始。這個主題不僅體現了佛教重視“心”的功能、作用的傳統優勢,而且與法律、制度規定等對人的外在規范相比較,佛教的“正心”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和調適,是內在的、第一位的,“從心開始”有助於從根本上確立世界和諧的思想基礎。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心”是什麼?“心”是個體主觀的心理現象,精神現象,“心”的活動與內涵是復雜多樣的。從結構來說,心有自體與作用兩個方面。從性質來說,心有染污與清淨之別。從功能來說,心又有心、意、識三面,大乘唯識說認為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現象生起的根本。意是第七識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生起的基礎。識指前六識,是一般的認識作用。“從心開始”,也可以說就是從認知開始,就是從樹立“正見”開始。
  “見”是對事物的見解,有正見、邪見、惡見等的不同。“正見”是對事物的正確見解。為什麼說“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而“心”又要從樹立“正見”開始呢?具體說是:(1)“見”是主體意、口、身活動的支配者,“正見”是支配意、口、身活動,決定主體各種活動、行為正確方向的主導思想。佛教有“八正道”之說,“正見”為“八正道”之首,就含有以“正見”統帥後面七項的意思。這種安排是釋迦牟尼對佛教徒八項修持活動相互關系所作的正確分析,可見“正見”在修行中的重要,由此也可見心立“正見”的重要。(2)佛教“正見”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見解,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感悟、體驗,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特定智慧結晶。其豐富的內涵對人類社會建設與發展的走向,對建設和諧世界,都有值得借鑒之處。(3)歷史事實證明,在中國,佛教不僅沒有發動過戰爭,而且對於推動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等方面,都發揮過積極作用,這是與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見”直接相關的。
  如果“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而“心”從“正見”始的提法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又如何樹立“正見”呢?我以為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兩件事:一是關注和分析人類社會矛盾的實際情況,明確有哪些不和諧之處;二是著力結合社會實際闡揚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使佛教“正見”在建設和諧世界中發揮作用。
  二、關注的焦點
  建設和諧世界,需要和諧思想。佛教的“正見”對於建設和諧世界無疑具有理論的借鑒意義,而要真正實際發揮佛教“正見”對和諧世界建設的作用,其前提性的條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關注和把握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矛盾、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對話,進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人類社會矛盾形形色色、錯綜復雜,然歸結起來,主要是三類基本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人與群體(他人、民族、國家、社會)的矛盾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以全球化為特點的知識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各類矛盾帶來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導致了人類社會矛盾的新發展。
  人與自我的矛盾。隨著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准日益提高。一些人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在追求外在物質財富時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價值的充實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在富裕、舒適的生活中喪失了自我,喪失了人性,以致出現人文精神危機,人生價值危機。
  人與群體的矛盾。當前,經濟全球化在不斷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跨國企業掌控了當前經濟全球化,這些企業的迅速擴張,又造成了貧富差距的增大。貧富懸殊的世界肯定是一個不和諧、不穩定、不安全的世界。貧富不均的格局,一方面使富者、強者易於異化為霸權主義者,單邊主義者;一方面貧者、弱者也易於產生不滿、仇恨,從而構成為社會紛爭不已的重要根源。這種經濟原因有時又因政治制度、民族、宗教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而急劇激化,進而直接導致了沖突,乃至戰爭。
  人與自然的矛盾。現代科學技術的空前進步,使人類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越來越巨大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自然生態危機:氣溫升高,能源危機,荒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而這又嚴重制約了人類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制度的差異;三是觀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觀念方面,面對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群體(集體、民族、國家)利益的關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明、文化、價值觀念的關系等問題。如何調適思想觀念,以緩解乃至化解人類社會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設和諧世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正是在這一方面,佛教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我們認為,佛教的命運決定於對社會的關懷,佛教的現代價值決定於對當今世界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會,揭示社會的焦點問題,指出問題的症結,闡揚有助於建設以和平、發展、合作為特點的和諧世界的積極理念,就能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作出自身的獨特貢獻。
  三、切入的重點
  當代人類社會存在的三大矛盾、問題,為具有宇宙整體觀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思想、佛教“正見”,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適人與群體的矛盾、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空前的歷史契機。
  我們認為,在豐富的佛教思想文化資源中,對於人類社會矛盾、問題的“正見”就是佛教哲學思想精華。湯用彤曾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學。佛教哲學是佛教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可以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社會、人生的借鑒。在佛教哲學體系中,我們認為當前應當著重把闡揚其理論基石緣起論,以及在緣起論基礎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學范疇,諸如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作為推動人們在心靈深處樹立“正見”,關切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切入點。
  緣起。這是佛教最基本的觀念,最根本的教理。緣起論認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因緣散失而滅。這一學說是在既反對“無因”論,也反對“邪因”論(如神創說)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演變和世界的本來面目的合理的論說。緣起論自身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理念:“關系”和“過程”。緣起思想是論定事物是諸多因素的組合,凡事都是一種關系;既是關系組合,就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也即凡事都是一個過程。無疑這是深邃的哲學思想。佛教緣起論為和諧世界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緣起論的萬物由因緣聚合而生即緣起共生的思想,邏輯地肯定世界的多樣性,肯定世界的多極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邊合作、和諧共贏的主張,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的思維。當前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上的互相依賴越來越深,正如有些美國學者所說的,沒有中國的支持,美元也許已經暴跌,美國經濟即使不出現蕭條,或許也已經陷入衰退。[參見2006年2月16日《參考消息》載《美國經濟對中國依賴有多深?》]又如世界性難題南北貧富差距,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長期處於被剝削的地位,無法分享全球經濟繁榮成果直接相關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采取措施促進世界經濟秩序合理化,尤其是發達國家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平等利用資源和分享財富的權利,幫助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再如環境惡化、自然災害、某些疾病的爆發性流行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也只有各國通力團結合作才能妥善解決。我們認為,世界各國尤其各國領導人若能確立起緣起觀念,建立緣起共生的共識,就能在行動上采取平等協商、團結合作的態度,共同解決全球性的問題。
  因果。由緣起直接推導出因果觀念和因果法則,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一法則,反映在倫理方面,則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懲戒規條。佛教包括因果報應在內的因果理論,強調因果相連,要求人們的行為必須考慮帶來的後果,反對各種惡因和給自身和社會帶來的惡果,提倡作各種善因,以給自身和社會帶來善果,鼓勵人心向上,人心向善。應當肯定,這從根本上說是有利於個人道德操守、社會秩序穩定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的,是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是有利和諧世界建設的。
  平等。佛教的平等觀是基於緣起的學說,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眾生與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進入涅槃境界。由此又肯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同類眾生之間的平等,乃至眾生與“無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無情感意識的事物)之間的平等。佛教平等觀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價值觀的統一,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它可以作為處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等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從而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礎。和平從平等中確立,和平來自平等。因為平等意味著互相尊重,易於建立互信與合作;平等意味著互相理解、諒解,進而導致互相寬容,友愛,不致兵戎相見;平等意味著消弭恨、仇視,有助於從思想觀念上消除戰爭產生的根源;平等還意味著消除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主義、樹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佛教還以“不殺生”作為全部戒律的首戒,確立非暴力的原則。和平是和諧世界的重要特點,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是保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慈悲。這是與平等觀念直接聯系著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對眾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關懷。慈是給眾生以快樂,悲是拔除眾生的痛苦。慈與悲結合在一起的心願,即慈悲心是維護眾生平等,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礎。每當某一國家、地區發生特大自然災害時,世界各國人民慷慨解囊,給予無私援助,是人類同情心、慈悲心自發的生動體現,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頭,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內在慈悲心的實際表現。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於化解人們的妒忌心、仇恨心、復仇心,有助於緩解弱勢群體的痛苦,有助於減少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發生。
  中道。這是在緣起、平等等理念基礎上形成的涉及認識論與真理論、倫理觀與境界觀的重要理念。中道是遠離兩個事物的對立狀態、遠離有無、斷常等對立見解,這被認為是認識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認為是反映事物的實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遠離苦行與快樂兩端的不苦不樂中道,被視為正確的道路,堅持中道必得解脫,由此也可以說,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夠兼容並蓄、協和諸方、適應變化的方法論基礎。在當前,佛教中道理念對於從思想方法上克服極端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都是有益處的,是有助於人際和諧、國際合作的。例如,貿易爭端是國際沖突的根源和表現之一,近幾十年來,解決這類爭端的國際慣例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通過談判、協商和互相妥協來解決,這是國際社會的一大進步,從思維方式來說,是與佛教的中道觀相一致的。
  圓融。在緣起、中道的思想基礎上,中國天台宗和華嚴宗都著力闡發圓融理念。華嚴宗宣揚本質與現象、現象與現象的圓融無礙,天台宗則宣揚空、假、中三谛同時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圓融是中國佛教宇宙觀和真理觀的重要理念,同樣是能夠相容和諧、調和適應的方法論基礎。圓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異各方的共存共榮。按照佛教圓融觀來看待世界,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統一整體。按照圓融理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不同文化並無高下之分,也並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應獲得尊重。我們認為,當前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保護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為重要,這是建設和諧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豐富的哲學范疇體系,這裡講的六個范疇只是其中一部分,是筆者初步思考的結果。我們認為,上述佛教哲學范疇可以為建設和諧世界提供某種理論基礎,這種理論基礎不是唯一的,不是排他的,但它是重要的、值得闡揚的。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佛教的緣起論為和諧世界的建設提供了世界觀的基石,因果論則提供人們行為規范的理論基礎,平等觀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慈悲觀為世界和諧提供心理基礎,至於中道觀和圓融觀則為建設和諧世界提供方法論基礎。
  四、落實的要點
  心從“正見”始,要使佛教“正見”在建設和諧世界中發揮作用,關鍵是要落實,要實踐。而要落實,除關注人類社會矛盾的實際情況外,就闡揚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也是要抓兩件事:一是對佛教哲學范疇進行現代的诠釋,並加以創造性的轉化;二是使佛教哲學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
  首先,佛教哲學范疇並不能簡單地搬來直接論證和諧世界的建設,若要把佛教哲學范疇與建設和諧世界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其對建設和諧世界的啟導作用,就應當對佛教哲學范疇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所謂創造性轉化大約有這些要求:運用現代語言對佛教哲學范疇作出當代人易於聽懂看懂的表述;對佛教哲學范疇進行新的诠釋,包括推導出合乎邏輯的引申義;結合社會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闡發范疇涵義;闡揚范疇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會發展內容,即闡發范疇中所包含的積極的理論思維成果;提出符合客觀實際、適應時代需要的新范疇。我們認為,若能如此,佛教哲學范疇發揮作用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大。
  其次,佛教哲學理念為佛教徒所認同,但世界上還有絕大多數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這就需要謀求共識,力求使上述佛教核心性哲學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對話,缺乏相互尊重、理解。我們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異性,同時要加大佛教哲學理念的宣傳、闡揚、交流的力度,運用中道、圓融理念,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謀求一定的共識,並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關理念,互動互補,發展彼此認同的共識。在求得共識的基礎上,積極實踐,不懈努力,共同為建設美好的和諧世界而奮斗。

 

 

上一篇: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授記品第十一
下一篇: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