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一函遍復講記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念佛行人,須敦倫盡分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一個念佛行人,於世間法,首當“孝養父母”(淨業三福第一福,即世間福)。所謂“百行孝為先”,孝,是建立我們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礎,父母對我們最有恩德,所以淨業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知恩報恩;“奉事師長”,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做人的道德准則和技藝,出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佛法,這些都是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所以,恭敬、奉事師長,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慈心不殺”,要培養慈悲心,不殺生。這裡印祖對慈心不殺的诠釋,就是要吃長素。你能夠吃長素,就從根本上不殺生了。
  如果不能吃長素,就吃花素。在十齋日或者六齋日吃素,叫吃花素。
  還有一種人,連花素都很難吃,離不開葷腥菜。對於這種人,即便你斷不了葷腥,但最好不要親自去殺,你就吃三淨肉,到農貿市場買現成的來吃,在家裡不要殺生。這是對慈心不殺的一個勸導。
  “修十善業”,這就要規范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身業有三:一是不要去殺生;二是不要去偷盜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家不給你,你不要自己去拿,即不與取;三是不邪淫,一夫一妻(遵守國家法律允許的婚姻關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屬於邪淫的范圍,不能去做。
  口業有四:一是不能講妄語,妄語包括小妄語和大妄語。小妄語是指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所說見聞覺知都不真實。大妄語是指沒有證到聖果,卻說自己證到聖果,這種妄語千萬不能去造。二是不绮語,绮語屬於那些浮華的語言,誨淫誨盜的語言,不能去說;三是不兩舌,兩舌即指挑撥離間在東家說西家的事情,西家說東家的事情,挑撥關系;四是不惡口,惡口是指說那些粗惡的語言,如刀如劍,傷害人的語言,這些不能去說。
  意業就是要防止邪念出來,貪欲的念頭、瞋恚的念頭、愚癡的念頭,這三種念頭要防止。這是修十善業。
  在世間的五倫關系當中,要盡到倫常之分:即,作為父親,對子女要仁慈;作為子女,對父母要孝順;作為兄長,對弟弟要友愛;作為弟弟,對兄長要恭敬;作為丈夫,對妻子要和諧;作為妻子,對丈夫要柔順;作為主人,對僕人要仁愛;作為僕人,對主人要忠心耿耿。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這些角色有你相應的道德上的職責、義務,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好,這是倫常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不要去計較別人對我是不是盡分?別人對我是不是恭敬?你先須要求自己,對別人要恭敬,你盡到自己的名分,別人是否盡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個念佛人只要能在家庭盡自己的分,能夠在社會單位盡自己的分,這就叫“善人”。
  一個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和“倫常”,本身你就在弘揚佛法,人家覺得這個人是道德君子,是一個大善人,這都是因為他是一個念佛人。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說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點點,說:“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這樣子,太糟糕了,這個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謗法。
  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這句名號,臨命終時決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於他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所以能夠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現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個念佛人,雖然每天嘴裡念著佛號,但是心和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在倫常關系當中也會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之間不能盡到自己的義務,不能盡到自己的一份職責,不能盡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麼這樣的心就跟佛心相違背,就很難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難往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是平等救度一切眾生。佛心是平等的,但如果你能與佛感通的心發生了障礙,無法與佛力感通,那麼,即使佛的大悲願力再大,也沒有辦法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了。臨命終時,你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業力去輪轉,不能蒙佛接引了。所以,一個念佛行人要敦倫盡分,心與道合、心與佛的願力合,他才能夠蒙佛接引,橫超三界。
 
第二條原則:勸進行者,念佛消災
  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一個淨業行人,走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道路後,就會明白念佛一法真正能夠給予眾生真實大利。自然就會勸進與自己有緣份的家親眷屬、朋友,共同念佛,希望能夠和他們共同分享這份真實的利益。
  世間的行孝,無非使父母能夠衣食不愁,安度晚年。從出世間講,能使父母出離生死輪回,這才是究竟的大孝。所以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勸勉父母念佛,還有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兒女等關系親密的家人,乃至鄉黨,自己的左鄰右捨,親朋好友,都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
  首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有一個主次的關系。要以念佛為主,念觀音菩薩名號為輔。印祖在這有一個注解:如果你每天念一萬聲佛號,那就念五千聲觀音菩薩的名號,是這麼一個比例。如果你念兩萬聲、三萬聲,都是按這樣的比例關系加減。
  其次,印祖常常勸勉大家持念觀世音菩薩,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的。在印祖那個時代,戰亂不斷,而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輔弼,尋聲救苦,拯救眾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直接感通菩薩的悲願,解決我們的苦難。
  第三,念觀音菩薩可以息災免難。印祖所處的近代,是一個大患難的時代。從甲午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軍閥混戰以及隨後的抗日戰爭。戰火不斷,眾生共業所感,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深受其苦。是沒有辦法去扭轉的。所以,在當時就要常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以求得佛菩薩的慈悲護佑,逢凶化吉。
  在印祖的皈依弟子中,念觀音菩薩名號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在此先舉其一,以為證明。
  有一位商人,是個大胖子,穿的是很好的綢緞衣服,身上帶了很多錢。他一坐上船,就來了一批土匪上來搶東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就開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得非常專心。結果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他,好像這些土匪對他視而不見似的,就這麼過去了,他可是嚇了一身冷汗。自從經歷這件事情以後,他就覺得很奇怪,自己是一個很胖的人,又帶著很多錢,怎麼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自己沒有被搶。諸如此類,遇到種種的災難禍事,念佛號、念觀音聖號逢凶化吉的例子,數不勝數,不一而足。
  第四,念彌陀、觀音名號,還能夠消除業障,開發智慧。我們無數劫以來的業障、報障,都能夠通過念這兩句名號來消除。業障消除,我們的福德就會興隆,智慧就會顯現。
  最後,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會成佛。從這個意義上說,你能夠勸一個凡夫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就了一個眾生成佛。這樣的勸進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這勸進行者往生淨土的功德,回向自己求往生,也必定能滿自己往生之願。同理,成就他人就是等於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第三條原則:種種功德,回向淨土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這一段講回向淨土。
  身為淨業行人,凡是讀誦大乘經典,持種種咒、禮佛忏悔這樣的一些修行的功德,以及在世間赈災救災、接濟貧苦等種種慈善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
  “回”就是回轉,“向”就是指向一個目標。通過這一“回向”,這些誦經念佛、濟貧赈災的功德,就從有為的福德轉為無為的功德。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這些修行的有為福德,來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如果一有求來生人天福報的心,就決定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故?
  由於你是願求來生人天福報,就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沒有這個願,你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由於你生死輪回的大事沒有解決,你下輩子投生會得到因今生誦經、禮拜、修福所得的福報。這些福報是法爾自然的因果,但你的福愈大,往往是迷惑顛倒(隔陰之迷)啊!你就會利用這些福報去造業。你沒有什麼福,身上沒什麼錢,還沒有機會、沒有可能去造業。一旦你是億萬富翁了,那你造業可就大了。再一投生就是第三世了,第三世就一定會墮到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裡面去。
  所以淨土宗祖師總是開示我們:一個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旃陀羅(類同五逆十惡的罪人)相比,下地獄只是一步之遙(五逆十惡之人當生下地獄,持戒念佛行人是隔生下地獄)。雖一步之遙,但下地獄是同等的。
  你到三惡道裡面去,再想出頭,那就得經過多少劫了。如果三惡道的罪業受完,再浮起頭來得到人身,這時候你再想遇到念佛往生、當生了生脫死的法門,那個困難的程度就比登天還難了。
  《無量壽經》上講:有很多菩薩想聞這個法門都不可得,由於沒有聞到念佛往生一法,有一億的菩薩退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你就看現在的地球,六十多億人中又有多少能夠遇到淨土念佛一法呢?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兩土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本懷是要我們當生能夠了生脫死。從三界火宅的此土,趕緊出離,遷移到極樂淨土去。
  如果你不能理解佛的這番本意,還是放縱自己的內心,貪戀執著於世間的五欲六塵,以求來生得人天福報,這就違背了佛的教敕。就如將一顆舉世無價的摩尼寶珠(這裡比喻成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了一根糖葫蘆吃,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愚癡的人誦經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就與用無價的摩尼寶珠換一根糖葫蘆吃是一樣的道理。
  通過以上這段,我們理解了佛的本懷,即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但很多眾生,往往對於這個真實之利不能信受——不能按照佛的教導,把我們的心提升到出世的本懷。
  透過一般宗教所指向的目標,我們就能理解念佛一法是很超越的。為什麼佛教最終慢慢會在這個世間上消失,就在於眾生對於這種出世法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沒有信心。反之,越來越貪戀人天福報與五欲六塵,致使求人天福報的越來越有市場。
  但兩土世尊為什麼還要宣說這個念佛法門呢?畢竟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些眾生對淨土法門有緣份,哪怕世間只有一個眾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兩土世尊都不會放棄在世間弘揚淨土一法。這個世間確實有很多人在念佛,但也有很多人是很難接受的。印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他在三十歲那一年到北京的圓廣寺掛單,有天他跟另外一個同參在寺院外散步的時候,碰到一個十五六歲的乞丐,印祖就從口袋裡面拿出錢來跟他說:“你念一句佛號,我給你一錢。”這個乞丐就不念。不念,印祖就說:“你念十句我就給你十文錢。”那個乞丐還不念。印祖就把口袋裡所有的錢全都掏出來給他看,說:“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給一枚,我把所有的錢都給你。”然而那個乞丐一聽,哇的一下哭起來了,就是不肯念,窮到討飯的程度,而這念一句就有錢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給了他一錢,說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
  所以這句名號你說要讓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堅決不念。那這樣的乞丐就是求福報的心都沒有了,就更等而下之了。
  所以,未來的時代,念佛求人天福報的人會越來越多,而跟阿彌陀佛願力相應的人會越來越少。
  所以印祖才會在這裡如此的苦口婆心,把他這一點點示出來。
  還有一種是自認為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我下輩子就在娑婆世界,我要童真出家,一聞千悟,轉大*輪,生生世世度眾生。
  這話聽起來是不錯,但是,這與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在淨土一法是不許可的,也是違背佛的教敕的。龍樹菩薩說:如果不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想度眾生,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誦經念佛、淨業三福等所有的功德,都至誠回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往相回向。往相回向要求我們要有大悲心。
  等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可以再回來度眾生,這就叫還相回向。
  如果把還相回向和往相回向整合起來,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道。這才是正確的發心。這樣的回向發願心就落腳在成就大悲心。
 
第四條原則:專修淨業,自得心開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禅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
 
  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淨土自力他力的異同和效果,直接開示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禅家參究一路。
  我們有同修常常會問到禅淨雙修的問題。在這一段有很明確的答復:專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獵禅家參究一路了,要深信念佛一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菩薩語)。單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參話頭、修止觀、持密咒等等的方法。
  禅宗自達摩祖師初傳我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圓頓直捷,確實別開生面,令上根利智當下得益。而從六祖慧能以後,禅宗一派的這種根機日益地陋劣,直指一法,不能相應。
  所以從南岳懷讓禅師和青原行思禅師二位祖師之後,直指一法就轉為用機鋒轉語。因恐修禅之人以解義為悟,於是就把解義一路堵住,剿滅情識。當時,機鋒轉語還算能夠契入時人的根機。
  到了元明以後,人的根機又變得更為陋劣,就改用參話頭的方式。參一句無義無味的話,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誰,是什麼?”“拖死屍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的是誰?”等等,這些都屬於參究一路。
  參話頭,一定要起疑情,這個話頭能夠如貓捕鼠,把得住,守得穩,剿滅情識,最後桶底脫落求開悟。那麼禅家參話頭一路,都是不注重信願求往生的,縱然他注重那種“念佛的是誰”的話頭,他所指向的目標也是開悟而已,不是說參“念佛的是誰”,參透了之後,是要往生的。
  所以各宗門庭施設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宗旨是從空門進入,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跟淨土法門從信心、從妙有等處下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這兩種門庭施設就不要混在一起修。
  念佛行人是以信願持名、求往生為目的,不是以求開悟為目的,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後也都能開悟。
  以上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在《四料簡》裡面給我們開示的信息。
  永明大師,古德稱為古佛再來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簡》,受到印光大師極大的推崇,稱為“乃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
  其《四料簡》對禅和淨的鑒別分為四種。
  如果上根利智: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有禅”是指參禅明心見性者,不是說參參話頭就算有禅了;“有淨土”是深信切願求往生才叫“有淨土”。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大徹大悟,又信願求往生,那這樣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來就很威猛,如果又有兩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這種人了知一切法門的事理因果,能夠觀機逗教,所以現世就能作眾生的大導師,來世就能成佛作祖。這是禅淨都有的,那是最好的一個出路了。
  如果僅僅是: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如果只是參禅,他開悟了,但是他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樣的開悟者十個人裡面就有九個人要走“蹉路”,“蹉路”就是耽擱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脫死、圓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擱了。這樣的人雖然開悟,他見思惑還沒有斷嘛,他必然會有後有,臨終的時候中陰身現前,就中陰身階段業力最重的牽引他去投生——“瞥爾隨他去”。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如果一個修行人,他沒有修禅,沒有開悟,但是深信切願求往生,他——“萬修萬人去”,這“萬修萬人去”是永明延壽大師首先提出來的,也是稱佛本懷。四十八大願就是保證一切信願持名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門檻非常低,那真的就是“萬修萬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華開見佛,還怕不開悟嗎?那不是一般的開悟,悟證同時。印祖在這說這句話: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也就是從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裡面延伸出來的。
  那麼下面就比較那些修禅者,如果他開悟了,但是見思惑還沒有斷,這就有兩種情況:
  如果開悟了,見思惑斷盡,他可以了生死。
  如果見惑思惑只斷了一部分,還剩了一分沒有斷,他都不能了生死。如果他見思惑沒有斷,就不能憑著他仗自力開悟來解決生死問題。
  由於他參究只注重開悟,不注重信願,他就絕對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這樣靠自力不能解決,佛力又沒有靠上,這兩個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輪回絕對不可能。
  印祖在文鈔裡面很多地方談到禅淨之間的分別,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見地精純。有鑒於修禅開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實,所以從唐宋以來,尤其元明以來,這些禅宗的祖師大德、善知識都轉為修淨土或者兼修淨土,或者潛修淨土,如中峰明本禅師、楚石梵琦禅師、圓照本禅師、真歇了禅師等,都對念佛方面有很殊勝的開示。
  歷代開悟而沒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輪轉,有可靠的資料來證明:
  宋代有些大禅師,他們最後投生的身份,比如五祖戒禅師,一轉身成為蘇東坡,大文豪。
  真如喆禅師轉身大富貴處,大富貴處就是什麼呢?投到皇宮裡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欽宗,當這個皇帝也很可憐,那時候金兵進逼,他的父親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讓給他的兒子)——就是宋欽宗,宋欽宗組織兵力去抵抗已經晚了,登位不到兩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倆全都俘虜了,俘虜帶到了東北的五國城,就是金兵原來起兵的地方,到那裡備受凌辱,一代皇帝成為階下囚。所以這是一個大禅師轉生的厄運。
  草堂青禅師轉生成為曾魯公,作了一代宰相。
  海印信禅師,投生到朱防御這個官員家做女兒去了。當時這個事情整個杭州城都傳遍了,他的同參道友就是圓照本禅師,在她滿月的時候就專門去看她,那朱防御就抱著女兒出來,圓照本禅師就叫:海印信長老,你錯了。這個女嬰大哭一聲,就死了。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這就是參禅開悟,但惑業未盡這樣的一個結果,想出輪回很難吶!別說一般世間的修行人,就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在沒有成就無上正覺之前,他在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願力的加持,才能圓滿佛果。
  華嚴的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所以自視清高,奢談自力,不仰靠佛力,這樣的話語雖然顯得他很高超,但他實際上是缺乏般若智慧,所以他在那種貢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導的行持實在是很卑劣的。
  何為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轉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兩世三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難得。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實在是有天淵之別,不是一般的差別的。我們看那些念佛的愚婦愚夫,雖然從自力的角度他沒有什麼功夫,但是他老實念佛,感通佛力,常常會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就在印祖文鈔裡也常常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那麼這裡舉兩個愚婦愚夫念佛的例子:
  印祖有一個皈依弟子,他皈依以後就勸他的父母念佛,他的家住在雲南的邊陲——保山城,是一個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那麼這個年輕人就讓他的父母信佛,他父母還真的相信了,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士這樣性格的人,很有學問,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經,他學佛之後就開始從禅宗入手,然後導歸淨土,他的父親在當地也宣傳念佛一法,但是這宣傳效果不大。然後不到幾年這個年輕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親疼愛兒子的死亡,就很痛苦,她就服毒,服毒之後她結跏趺坐,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聲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從容。這樣一下子就驚動了當地。你說一個大修行人要臨終這樣的結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況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藥的基礎上,她結跏趺坐,念佛走的,一下子對當地震動非常大,於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產生信心。
  還有一個例子:也是一個居士,他可能由於家裡的糾紛搞得進退兩難,他就想想這個世間太沒有意思了,他就跳河,這一跳河就死亡了,死亡——大家趕緊去找他,他的死亡是怎麼死的呢?在水裡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裡“走”的。
  你看這兩個愚婦愚夫,還是橫死的,還不是好死的。但是求往生的念頭非常強烈,這就是佛力加持才會出現這個情況,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這兩個愚婦愚夫念佛卻竟然出現這個現象,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現象,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師、草堂青禅師,其最後的結局不會輸給他們啊!甚至比他們還超勝。這就是一個靠自力的情況,一個靠佛力的情況,這裡面懸殊是天淵之別。
  所以印祖告訴我們,要認真地體察這裡面的義理。一般的修行人,當他開始修行的時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執著,甚至說靠佛力他都會嘲笑。心外求法、著相,他認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念佛一法,要對靠自力這一點,他有刻骨銘心的教訓,然後回過頭來全心全意,死盡偷心地靠佛力,這樣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當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話,那麼,他對於宗門教下靠自力的這條道路,自然就會放下。
  就像夢東禅師——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原來是參禅的,應該說他參禅也是開悟的,當時在中國的北方他的禅風還是大盛,以後是一個生病的因緣,這些參禅的功夫用不上勁,他就想到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就開始念佛。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時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他體會到:宋代的永明延壽大師——禅宗的祖師都回歸淨土,我何許人也?敢不念佛。
  所以他有這一念的覺悟,於是就廢棄參禅,專門念佛,這樣他對那些跟他修習參禅的弟子說:“現在我專修淨土,你們想念佛的和我留下,想還要參禅的可以到其他的叢林去參學。”他把他參禅的很多開悟寫的偈子都燒掉,由夢東禅師轉變為徹悟大師,他的徹悟是怎麼徹悟的?
  他有一個偈子說:
  “世間出世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作為一個沙門比丘,他要解決人生一大事,他在選擇法門當中確實艱難倍至,對種種法門都去考量、都去抉擇,世間的和出世間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後才發現——“不念彌陀更念誰”?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最殊勝、最直接、最圓頓、最上乘。
  徹悟大師有這種覺悟,所以他在《徹悟禅師語錄》裡面說:當這個信心一旦建立之後,那參學已畢。就不需要再參學了,剩下的就是老實念佛。
  那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較之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更直接、更圓頓。所以淨土宗祖師——他是用他修行的實踐來證明禅淨兩家的異同,不是在思惟裡面去卜度、去揣摩出來的,是他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結論。
  雖然印光大師沒有以禅宗善知識來標榜,但是,印光大師是懂禅宗的,有記載:
  有一位參禅的居士去跟他對機鋒轉語的時候,這位居士下來感覺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師是懂宗風的。雖然通禅宗,但印祖從來不以禅宗善知識標榜,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他那《淨土決疑論》是寫不出來的。大家仔細看看《淨土決疑論》,他對宗門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只是鑒於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不像古人的根機利,善知識如林。
  到了現在根機陋劣,善知識稀缺,難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專門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彌陀大悲願力橫超三界。這是眾生唯一的一條出離輪回的光明大道。
 
第五條原則:明辨偽經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系後人偽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禀明於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赈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偽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
  
  這一段講評點偽經。
  自古以來,在佛教的傳揚過程中,都伴隨著一些民間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等種種的相似法來干擾,那些沒有智慧的人還會去相信,知見顛倒。所以在這裡,印光大師就特別指出來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見,不可以效仿那些愚癡的人。那麼,這些愚癡的人做什麼呢?
  他很追求做一些很可笑的佛事。
  有一種佛事叫“還壽生”,這“還壽生”有一本經,叫《佛說壽生經》,這部經是一部偽經,但是很多人就相信它。
  壽生經是什麼意思呢?
  說在陰間,有一些鬼要投生,想投到富貴人家(好的地方去),他得先到陰間去借一些錢,這樣才會投到好的地方。先借本錢(就好像做買賣、做生意,要有本錢),然而投生到了人道,到他臨命終時,那些陰司的人就催他要還這個錢,不還錢就要遭到這樣那樣的災禍。所以,就要“還壽生”,燒很多紙、很多元寶去還。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寄庫”。“寄庫”就是願死後做鬼,好在鬼道裡面享受富貴。所以他事先得准備一些錢財(燒很多的紙房子、高樓大廈、很多很多的錢)作為以後的用度。如果僅僅是燒這些倒是好辦了,更有甚者,把做種種佛事也作為以後做鬼的享受,進一步還有一種觀點說:你念佛,念一句佛號就會有一塊元寶,念得愈多,以後做鬼的時候就用的元寶愈多。這些都是屬於“寄庫”的范圍。
  這裡印祖說這些“還壽生”的經,不是真的佛經,是後人偽造的;“寄庫”,你如果是發願死後做鬼,你有願做鬼的心,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這些都是一些民間很愚癡的人,他就會想出這些事情來,而且很執著去做這些事情。
  印祖在這提出來的都是那個時代常常碰到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告訴大家,如果你還沒有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就千萬不要去做這樣的佛事。
  如果已經做了這個佛事,就得要做一些挽救的方法,用至誠的心在佛面前禀白:
  弟子某某,只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做的“寄庫”等在陰間用的資財,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濟那些孤魂野鬼。
  這樣,你這一念的回心就不會成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
  一個念佛行人一定要發願,這個願要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你不要跟鬼道相應,阿彌陀佛發願是要攝受我們往生,然後我們發願求往生,這兩個願一感應道交就能解決生死問題。
  所以回向發願是非常重要的,回向發願屬於智慧的范圍,所以我們了解淨土經典,了解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了解往生的條件,就是使我們的信願有一個明確的指向,沒有任何的含糊。當我們對這個信願有正確的觀念,這些愚癡的做法就會離開。
  進一步地,印祖在這裡列出了那個時代流行的一些偽經,除了《佛說壽生經》之外,還有《血盆經》。
  《血盆經》的全稱叫《目連正教血盆經》,他是說有一次大目犍連到陰府去,發現地獄有一個血盆池(血盆是說那些女人的經血,生小孩的血),有很多女人在那裡遭受苦難。大目犍連很悲痛,就問佛怎麼辦?佛說要這些女人孝順父母、皈依三寶,要做血盆齋,要念血盆經,如此等等,才能解決到地獄受血池的痛苦的問題。這部經還很多人相信,於是就作血盆齋、血盆法會等等這些。傳到日本,日本人也還挺相信這部經。但是它是偽經。
  像其他的“《太陰》、《太陽》、《佛說眼光經》、《太上靈寶補灶王經》、《佛說父母恩重胎骨經》、《佛說妙沙經》”等等這些,都是虛妄的人偽造的,千萬不要去念。
  現在我們在寺院也常常接到一些佛經,一看就不是正路來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你有流通法寶的這種發心很好,但一定要有智慧的眼光去抉擇。
  一般入藏的經是可靠的,尤其是經過高僧大德鑒定上呈朝廷批准的,像《龍藏》,入了《龍藏》的,這比較可靠,那其他的後人編的藏、續藏等,都可作參考。
  市面上很多印送的經典——一些乩壇類的書籍,其內容無非是,地藏菩薩臨壇說了什麼?怎麼怎麼回事?這些都不要去印,說的一些話都跟佛教義理不相關,即便是說得相應,從乩壇下來的也不要去流通它。
  流通佛經功德無量,但你流通一些偽經、邪經,疑誤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孽也是很大的。
  所以當你把握不准的時候,你就不要輕易去流通。
  那麼現在有些公認的大乘經典,你可以去流通嘛。印祖也在這列出了,像《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心經》、《金剛經》、《藥師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等等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確實是佛經,你可以大量流通,也可以去念。
  你放著這些大乘的經典不念,去念那些《壽生經》、《血盆經》、《灶王經》等妄人瞎造的偽經,而且還去把它落實於行動,一定要做這些佛事:“還壽生”、“破地獄”。這本身你的知見就很糟糕。
  有的地方還做“破地獄”的佛事,那種熱熱鬧鬧、吹吹打打的場面,一看就是很可笑的事情。
  “破血湖”——我怎麼消災啊?我怎麼解決地獄的問題啊?他認為做了這些佛事他才安心,做個這樣的佛事他就不會到地獄裡面去。所以,即使有明白道理的人跟他說這些是偽經,他都不相信。
  現在眾生的智慧確實很陋劣了,他會相信一些邪的東西,對那些正法的東西他往往不相信。你看,如果誰能夠治一點病,搞點感應,會算點卦,會給你家裡說說吉凶禍福,一下子大家就趨之若鹜。然後就有一些人利用這個心理來斂財,把自己以凡濫聖,說出很多暗地裡說的話(公共場所他還不說),因為這些一說出來,明眼人就會知道他是假的。
  所以他就在信眾裡面流通一些小冊子,把自己塗脂抹粉,說得很高——神話,有時候別人給我們看看這些小冊子,我們都覺得很可笑,也很可怕。
  所以在海內外信仰的過程當中,都會出現邪教。很多人由於追求這些東西,他就被一些人所控制。就是這類的地下的東西,還是不少的。末法時代諸如此類的現象將會愈來愈熾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由此可見,佛說這些話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希望大家去看祖師的東西,看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正知正見的書。雖然這些正知正見的書確實很平實,沒有講玄妙,也不說神通,甚至一般的人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味道,但是這個正法確實是王道蕩蕩啊——給我們光明,給我們解脫!
  如果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你這一念不正的心就會感召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邪眾跟你同伍,你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所以要相信佛言祖語。
  所以,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唯念佛功德最大”。
  印祖有一些弟子有時候向印祖禀告:由於家裡面有什麼事,就想做水陸法會。於是就來問印祖能不能做。印祖就都勸他不要做水陸法會,好好念佛。但是現在的眾生,他喜歡熱鬧、喜歡復雜,喜歡搞內壇、外壇這些東西,他認為這很不錯,於是就有這方面的團隊(專業團隊)出現。你做這些超度的事情,必須要發大菩提心、持戒很精嚴的人來做。如果是一個以經忏佛事為生的團隊來做這些佛事,效果怎麼樣?你想一想就可想而知,倒不如至誠念佛回向效果更好。
  你做那些念經的佛事——念經時念得飛快,甚至跳過去一段繼續念,這些種種的情況都是有的。
  那麼,做經忏的人如果沒有真心地去做,最後他的下場也不會是很好的。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了一則公案:
  地獄裡面有一個很黑暗的地獄,裡面有一些做經忏的僧人在那裡。每過很長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道像閃電一樣的亮光過來,這些在黑暗當中的僧人就在那裡趕緊利用這亮光誦經,再來了再誦。為什麼?就是在陽間做經忏時,他跳過去一段沒有給人家念。那你就在地獄裡面補吧!補完了才能出來。
  所以,印祖說,做佛事 “唯念佛功德最大”。這也是肺腑之言,你應該相信。
  你請那些有戒行、有正念的僧眾來念佛則利益更大,就不要去花那些冤枉錢。這些有正念的僧眾念,你也跟著念,你親屬之間感應,天性相關。如果念經念得很快你會跟不上,但念六字洪名你應該能跟得上嘛,歷歷分明,所以功德最大。
  這樁事情,印祖處處說,弘一法師也很贊歎,都提倡以念佛代替做種種佛事,但真正把它落實下來的不是太多。我們希望能夠落實下來,這句佛號成佛都有余裕,更何況那些消災、延壽、薦亡種種的利益也都可以在念佛當中得到。
  所以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是阿伽陀藥。大家要有信心——“唯念佛功德最大”。
 
第六條原則:慈心不殺,吃素念佛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
  這一段講“慈心不殺,吃素念佛”。
  這一段開示很平淡,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很容易。
  印祖在一生的弘法當中,他很痛心地看到這麼一個事實,就是很多修行學佛的人,他懂得很多,然而行動上跟不上。所以很多事情都在口頭上做活計,空度了一生。佛法,是要實踐的,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的,你有一份實踐,就能開發一份智慧,對治一種煩惱。
  念佛之人要吃長素,為什麼要吃長素呢?
  由於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薩道,圓成佛果。
  那麼成佛的種子是什麼呢?
  是慈悲心、大慈悲心。
  為了慈悲心的培植,要思惟到一切海陸空蜎飛蠕動的眾生都有佛性,跟我們是形殊體不殊(形體上面不一樣,但體性是一樣的,都同樣有佛性),現在的這種基因遺傳學也都發現,這些動物的基因跟人的基因沒有多少差異。所以本著慈悲心的因緣,我們要吃長素,不能傷害眾生。
  要思惟到,這些飛禽走獸一切的眾生,多生多劫,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夫妻、朋友,都互為父母子女的關系。
  這些動物是因為一念的無明造作諸多的惡業,墮落到這一道裡面去了。我們現在得人身是借助宿世的微善,戒力得人身的,我們的生命形態比它高,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它,不能以強凌弱。為了奉行動物界的准則,所以我們要吃素。
  一般我們講放生,它只是通過這種形態傳達慈悲心。根本的方法是吃素,吃素就是不放之大放。你吃素,不吃肉了,這些屠夫、獵人,這些屠宰場,他自然沒有市場。沒有這個需要,他就不去捕捉,不去屠殺。
  如果你還在吃肉,他就必然會捕捉和屠殺的。所以,社會上有些屠夫,他們把宰豬作為一門職業,以賺錢養家。
  古時的那些屠夫還信點因果,他們往往在殺豬之前,按著豬頭,扯著豬的耳朵,要跟這頭豬說四句話:“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我不殺,你向吃肉的人去要債。”意思是:你不要向我要債,是由於他人要吃,我沒有辦法,我殺了,你向吃肉的人要債去。他說完這就殺,那麼這裡面他的責任也推卸不了,殺豬的和吃肉的都有責任,都要共同承擔殺生的責任。
  今生你作為人殺了這頭豬,這頭豬的宿業報完了,下輩子它可能轉為人道了,那你今生造孽多了,你下輩子就變為豬了,於是變為人的豬又殺變為豬的人。就是你殺我、我殺你,生生世世相互殘殺,是這麼一個關系。
  所以今生我們就要斷除殺業的惡性循環,不再去殺它們。而且世間的戰亂,都是由於殺生導致的。有時候一個地方出現一場變亂,一批人無緣無故地就死去,似乎是偶然的,但裡面是有原因的。一個人要殺另外一個人,他是莫名其妙,見到他就起殺心,這是有殺業在心裡的作用。
  如果一個吃長素的人,他沒有殺業,那就是碰到惡獸猛蟲,碰到敵兵,他都會對他起善心,不會去殺害他。所以這也是惡業相互感應,你沒有惡業就不會遭遇這個。雖然是在戰亂當中,共業裡面也有別業。所以這樣我們保護其他的生命,不去殺它不去吃它,實際上最終是保護自己。
  吃素,這一點就包含著深刻的學問,是宇宙人生和諧幸福的根源之一。
  生物是構成一個生物鏈的,是相依共存的,如果生物鏈裡面急劇地減少了很多物種,對人類絕對是不利的。
  現在我們看到:隨著環境的污染,生態的失衡,各種地球生物急劇地減少。我們的瘟疫越來越多。原來的病菌是在森林裡面的那些動物身上所寄存的,它跟那些動物在長久的流變過程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那些動物對病菌有抵抗性,對它不產生傷害。但如果人類把這些動物都殺死了、滅絕了,吃掉了,那這個物種一斷絕,原來寄存在它身上的病菌,就會轉移到人身上來了。由於人體對它是陌生的,是沒有防衛的,不能共存的,於是就會產生種種奇奇怪怪的疾病。
  現在的眾生殺業實在太重,為了貪圖口腹之欲,什麼都敢吃,甚至連嬰兒都敢吃,說是大補。真是荒謬之極!
  這個地球上的物種需要我們保護,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了人類。
  我們吃素,要在行為上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在心態上斷除這種貪圖口腹之欲的心。
  如果不斷除,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有很多修行人,他修行了一輩子,就是吃素,等到他臨命終時的時候他就不行了。他要吃雞,他要吃肉,而且這個念頭非常強烈,你不滿足他還不行。這都是業障現前,說明他貪圖口腹的欲心還沒有斷,還潛藏在內心。所以我們要通過吃長素,把慈悲心這粒種子真正地培植出來。
  一個吃長素的人,他整個的生命品質、心理品質會有一個本質上的提升。
  我們在座的諸位學佛的人應該都有經歷,原來吃肉是覺得營養豐富,很鮮美,但是吃肉之後是什麼感覺呢?頭腦不清醒,疾病很多,脾氣暴躁,欲望很重。因為你吃什麼像什麼,你吃了狗肉就有狗性進去了,你吃了牛肉這個牛性就進去了。如果一輩子都吃,吃了很多豬、牛、雞、鴨,你想想,雖然是一個人,但所有的肉都是動物的肉,他下輩子會到哪兒去,他感應到哪一道裡面去,那不需要問人的。
  為什麼人有時候叫獸性發作?他吃了這麼多的動物肉,身體心裡都是充滿著飛禽走獸的性質,他的瞋恨心就會很大,就會不講道理。世間的爭端、戰爭就由此爆發,以後就演變為刀兵劫。
  那麼吃素的人,他的心態就很平和,清心寡欲就能開發智慧,反之,多欲就會昏亂。所以,以清心寡欲的心來誦經念佛,他也就了解如來真實義,吃葷的人昏頭昏腦,他看這些佛經,聖人的東西他就看不懂,如看天書。一個吃素的人,他隨著清心寡欲之後,他生活消費的這種需求就會下降,這一下降他就會覺得生存的壓力不會太大。吃素這一點就使他的生活全方位改善了、放松了,解脫了很多煩惱。
  這個時代,生存資源越來越匮乏,各個國家都在提倡節約,中國也提倡節約型社會。西方國家也感覺到整個人類的資源越來越匮乏,是需要地球全人類來節約資源的。地球資源有限,人的欲望無窮,當資源越來越匮乏的時候,眾生就苦了。為了爭奪資源,必然會引發戰爭。所以從吃長素這一點來看,對於整個社會的穩定、長治久安,對於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價值。實際上也是佛教貢獻給全人類的最寶貴的財富。
  吃長素,諸佛歡喜,龍天擁護。你天天吃大魚大肉,善神就會離你而去,尤其有時候吃得太殘忍了,我們都不敢看:吃火鍋啊,那都要吃活物——海陸空的。那條魚上桌,那魚尾巴還在跳啊!他認為這是美味佳肴,你說能吃得下去嗎?那我本人在這裡說我也很慚愧,沒有學佛之前也在吃這些,覺得這些東西真的是很好吃。唉,很奇怪,會改變,原來吃肉的時候,會覺得肉很鮮美,等到真正吃素之後,再去重新聞那個味道,原來那個味道非常臭,臭不可聞啊!這時候就會想:為什麼原來我還覺得那很香美呢?現在為什麼感覺這麼臭呢?這麼臭的東西別說我花錢買,你送給我我也不要啊!原來我們的心轉化了,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改變。我們認為這些肉很臭,說明我們通過吃素念佛,我們有一點清淨心了,用我們的清淨心反觀,原來那是污穢不堪的。所以吃長素是念佛行人的一個原則。
  但印祖對於不能吃全素的念佛行人也很慈悲。也確實有很多人吃長素是很困難的。他已經吃慣肉了,不吃肉就不能下飯,再加上受世間一些觀念的影響(現在很多觀念說:你不吃肉,你就營養不豐富,營養不良),他如果接受這個觀念就真的感受到吃素沒勁、乏力。
  所以這都是自己的念頭決定的。如果這念頭克服不了,真的是吃不了長素,那就循序漸進。從六齋日或十齋日開始。六齋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是為六齋日。
  為什麼叫六齋日呢?
  這是四天王和四天王的太子在這六天要巡視南閻浮提,觀察世間人的善惡情況,要上報給帝釋天。帝釋天根據世人善惡的情況,會對他的命運做一個加減乘除的計算。所以這六齋日要盡量的多行善,多修行,對我們的福德智慧有好處。
  十齋日是加上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這就叫十齋日。如果是月小,就往前推一天,就不是三十,就是二十九、二十八,這是十齋和六齋。
  那麼,還有一年有三個齋月,這些都是佛教的常識,而且對我們是很有作用的。
  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齋月是怎麼來的呢?
  忉利天王宮殿裡面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是繞著須彌山旋轉的,到了正月、五月、九月的時候,這面鏡子正好對著我們南閻浮提,於是南閻浮提眾生的一舉一動,行為都在那面鏡子當中清楚明白地顯現出來。所以這三齋月要吃長素,要做種種的功德。
  祖師大德也開示,就是一般的居士在家過夫妻生活,也盡可能避開這些齋日和齋月為好,所以記住這些日子是有必要的。這就叫循序漸進——漸漸地減少,如果你從六齋日、十齋日開始吃,從三齋月開始吃,你上了軌道,就會慢慢地離開那些肉的味道。
  素食的好處有很多,吃素,不僅身心會很輕安,即使有什麼腸胃問題,通過吃素也能夠解決。而且吃素還有利於健康,因為素菜是光合反應,接受陽光的照射時間最長,最有能量和熱量。
  反而那些肉都是很陰暗的東西,豬天天在一個很陰暗的地方長大,再加上現在這個時代,養豬已經不像原來的傳統社會的養豬方法,現在的豬用飼料裡面加了很多的添加劑、激素這類的抗生素,此外,由於眾生喜歡吃瘦肉,還有一種添加了瘦肉精的飼料,這個瘦肉精都是有毒的,老人吃了會增加冠心病,青少年吃了視網膜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
  上次我碰到一個專門搞豬飼料的企業家,我就問:你們這飼料加沒加什麼東西?他說沒有辦法,盡管我是學佛的也沒有辦法,要加。現在人口這麼多,大家要吃,原來一頭豬十個月長成,現在一頭豬四個月就能長成,就要吃啊。
  你看看,病從口入,這個豬肉裡面多少毒素都被我們吃進去了,而且在殺豬宰羊的時候,那種豬的掙扎、憤怒、瞋恨就分泌成毒素也滲在肉裡面了。
  現在還有一種更殘酷的屠宰方式——殺豬、殺狗、殺雞都不避開豬狗,讓那些其他豬狗看到殺的場面,它就更恐懼、更害怕,分泌的毒素更多。
  所以經典中講:這個時代是飲苦食毒的時代,那是真實不虛的。
  現在江河湖泊海水都被污染了,吃魚也不安全。很多國家發展的核技術,那核廢料都向大海傾瀉,這些核廢料的輻射又被大海裡魚蝦等很多的水族吸到身體裡面,這些魚蝦被人打撈上來吃,一吃就吃到人的身體裡面。
  為什麼現在眾生的怪病越來越多,有很多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導致我們眾生疾病猛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現在那些磁場的輻射性,都是非常有害的。現在我們天天聽MP3、MP4,這對耳根的損壞非常大。所以我們要漸漸地達到永斷。
  當然,這個時代就是蔬菜也會有毒——農藥化肥,只是相比較肉來說,它好處理,你多浸泡一下,會好得多。這樣的一種飲食方式才是淨業行人正當的飲食方式,才是合理化的飲食方式。
  如果大家都是高消費,欲望非常高,我們這個地球真是不堪重荷。地球作為對我們有恩德的父母,能夠滿足我們一切生存的需要,但是滿足不了人的貪欲。我們現在的貪欲太強,就欲壑難填。所以一個佛教徒要以身作則,奉行一種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不追求高消費,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要把惜福節儉的佛教傳統,貫穿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就合理。合理化也是體現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要素。
  以上是講如何逐步地循序漸進來吃素。如果循序漸進還不能解決問題,非要完全吃肉,那就等而下之,你就不要在家裡殺,買現成的。
  每個家都希望五福臨門,都希望吉祥如意,如果天天在家裡殺羊、宰豬、殺雞,你的家就成屠宰場了。一個屠宰場,那就是一切怨鬼聚會的地方,這些怨鬼都到了你家了,那你家裡就不安了,人容易生病,容易倒霉,一切吉祥氣氛都沒有了。所以其不吉祥也大矣!
  所以,千萬不要在家裡殺生。
  所以這一段,你看印祖的開示也都是對機而說。
  上根利智,你當下就斷,吃長素;
  中根你就漸減以至永斷;
  下根即使離不開肉,至少不要在家裡殺生。
  那這種開示就是非常靈活有空間的,不是那麼剛硬的。對於上根之人,你非得要吃素不可;對於很多煩惱習氣特別重的中下根機的人,那也要有一些循循善誘的方法。所以,印祖開示教化眾生的這些方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第七條原則:臨終助念
  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饬終津梁》,自知。
 
  這一段講有關臨終助念的開示。
  念佛行人,他的大孝要表現為勸自己的父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自古以來,出家在家的這些高僧大德們,都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宋代有一位禅師,叫宗赜禅師,他出家以後,只有母親還在世,他就把母親迎到寺院來長期居住。他母親開始住在寺院還不是很習慣,總是想回老家,宗赜禅師就勸她念佛。她老是念不下去(一般的人剛念佛不一定念得下去),就常常還會想她的兒子。宗赜禅師為了想讓她一心念佛,就很長時間避開不見他的母親,就讓她念,這樣經過兩三年的時間,他的母親才慢慢地念佛。念佛以後她就在佛號當中找到了安心,找到了生活的充實和快樂,這樣就在寺院住了七八年。最後,在宗赜禅師的助念之下,預知時至,帶著微笑往生了。宗赜禅師是那個寺院的住持和尚,所以宗赜禅師作為一位比丘、法師,他就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宗赜禅師自己對念佛一法也特別有信心。他母親往生之後,他就啟建了一個蓮花勝會,也好像我們的一個佛教團體一樣的,大家自願參加。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天規定數量念佛(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以上),他有一個表格,要登記下來。然後大家就集中,有定期的集會。念佛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就是西方淨土的象征。他是發了這一念的心,組織了這麼一個念佛團體。結果呢?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穿著白衣,戴著青黑頭巾,相貌非常清美的男子過來,說:“法師組建蓮花勝會,我也要報名參加,是不是可以?”宗赜禅師說:“好啊,報名參加我就歡迎啊,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普慧”。宗赜禅師就把這個記下來:普慧。剛記下來,這位普慧男子又跟他說:“家兄普賢也要參加。”他就把普賢也記下了。唉!這樣猛地一下醒過來了,覺得這個場景依然非常清晰,他就問長老,結果得知這個普賢、普慧原來就是《華嚴經》中的兩位大菩薩。
  組建這個蓮花勝會,卻得到了華嚴大士普賢、普慧兩位菩薩的幽贊,可見念佛功德何其殊勝。
  那麼,我們現在已經念佛了,一定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讓父母也發起念佛的信心。如果要讓父母臨終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一定要注意父母周邊的家親眷屬的行為一定要如法,不能給父母帶來障礙。
  比如:在家裡你只是子女成員之一,還有哥哥、姐姐、七姑八姨等,到父母臨命終的時候,這些人都來幫忙,在這些人裡面,誰說話最能服眾。這些人裡面也許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的,在信仰上各有不同。這次我們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的父親正好往生,居士林的同修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去幫忙助念。結果家屬通知來:不需要助念,我們要按照道家的方法來處理後事。那他那位居士在家裡是老三,他作不了主啊!此外,還有一些幫倒忙的,人一斷氣馬上就換衣服,就號啕大哭,就這樣那樣。
  這些都是對亡者極為不利的,所以要了解一些臨終助念的方法。要知道亡者在臨命終時他是什麼樣的情況,你一動他的身體,這時候他盡管斷氣了,但神識還殘留在身體上,你一動他,他還有疼痛,一有疼痛就會起瞋恨心,這個瞋恨心一來,那可能就到三惡道裡面去了,或者變成一條大蟒蛇了。
  所以臨終助念有個原則,他斷氣了,你不要去動他,至少要八個小時。如果助念,你這八個小時佛號不要斷,八小時以後再來處理這些事情。
  至於哭就更不應該了。本來人都是捨不得家親眷屬的,家親眷屬一在旁邊哭,就讓他有一種眷戀之心,情愛之心。這個心一起來,那是不能解脫生死的。
  說有一對學佛的夫妻,夫妻感情非常好。當丈夫臨死的時候,妻子就在旁邊哭,盡管丈夫平時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面對妻子的哀哀痛哭,他就捨不得走。他就一下子到哪兒去了呢?他斷氣了,他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那裡哭,這時候擤一把鼻涕下來的時候,鼻子裡面有一條蟲,妻子就想把那條蟲甩下來。這時候,有一位比丘是有神通的,說你“注意注意,這條蟲就是你的丈夫啊。你哀哀痛苦,你的丈夫因為捨不得你,就到你鼻孔裡面做了一條蟲了。”
  所以,在父母臨命終時,這時候就像爬山,能夠有人推一把,他就上去了;有人在下面拉他,他就摔倒了。臨命終時這一念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家親眷屬等一切人絕對不能哭泣。
  臨終一定要令他始終保持正念。
  現在家庭成員關系很復雜,為了避免一些糾紛,是不是可以在他沒有生病之前,就立好一個協議,要他親自簽字:我的後事交給誰來處理,按照臨終助念佛教的方法來處理。
  如果他的子女是佛教徒,他放心交給他,或者對一個助念團、助念小組很信任,那就委托給助念小組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賦予了他處理後事的權利,就不至於到臨命終時被周邊的人瞎張羅,破壞了正念。
  這些在平時就要跟家親眷屬說清楚,最好這些子女眷屬都能夠念佛,如果他是佛教徒,他念佛了就好辦。反之,要想保持臨終正念就會很麻煩。
  所以,平時就要勸導子女常常念阿彌陀佛名號,如果能這樣勸勉家親眷屬,不僅有利於父母,對這些現在的家親眷屬也會有極大的幫助和利益,而且更會澤被子孫後代。
  阿彌陀佛在他的無量光裡面,有一道是見佛光,只要至心稱念彌陀名號,就能夠在臨命終時透過這束光見到阿彌陀佛。也就是十九願:“臨終接引願”的展示。我們一定要用至誠心感通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只要阿彌陀佛現前了,那一切問題就好解決。阿彌陀佛的光明一加持,就能使一切內在的魔障,外在的障礙都能夠解決。
  那麼,現在西方的醫學界也在注重臨終關懷這個問題,尤其對那些患絕症、癌症的病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我們有一個這樣的錯誤觀念:得了癌症,尤其是癌症晚期的,分明是不能治療,治不好的病,都還要傾家蕩產,花費很多的金錢去治療,渾身插滿管子,實際上是絕對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樣對各方面都不利,所以西方的臨終關懷就看到這一點,他就可以終止治療,去考慮怎樣關心他的精神,他的情感。
  但是他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還最終不能給病人以究竟的安心立命和歸屬,這裡的歸屬就是指他死後到哪去的問題。
  淨土法門,給臨終關懷提供了一個最究竟的理念——你只要信阿彌陀佛,你就會得到大的安心,大的安慰,大的自在。有這個信心,再來念這句名號,這是最好的臨終關懷,也是最好的止痛劑。
  有很多晚期的癌症病人病重時確實很疼痛,可能一個小時要打一針嗎啡,才能解決疼痛問題。但是打多了對他神識的昏迷、顛倒也加劇了,其實是很不好的事情。如果這時候他專心在佛號上,他的家親眷屬也幫他念,這句名號就能解決他的痛苦。因為名號裡面有無量光,他能夠把無量光顯發出來,自身的心光顯發出來,他就超越了疼痛。因為當下有一個不疼痛的東西,他把不疼痛的自性透過名號顯發出來,他就超越了疼痛。
  這一點在我們中國內地也有公案表明,比如說肝癌晚期病人,本來就很疼痛的,因為他全身心地念佛,他就超越了疼痛,非常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做子女的對父母的臨終關懷,首先考慮清楚周邊的關系,為父母解除障礙,以幫助父母保持正念。這就是一個子女為父母行大孝,也是成就一個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去成佛的一件殊勝的佛事。這一點大家可以看《饬終津梁》和印祖寫的《臨終三大要》,有關助念注意事項——怎麼輪班,怎麼提起亡者的正念,這些都有好些方法,包括開示,開示些什麼內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第八條原則:臨產助念觀音聖號
  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後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於將產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執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
 
  這一段講臨產助念觀音聖號。
  當我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真的是感覺到印光大師這種菩薩的心腸。
  本來作為一位法師,一位比丘,這些事情沒有必要去談論,談論了可能還會被人譏嫌,說你一個出家人——怎麼人家女人生孩子的事情,你要去談它干嘛,但是印祖在這裡鄭重其事地談這個問題,是由於印祖看到那個時代,很多女人生孩子,難產、死亡的情況。菩薩的心,祖師的心,是以眾生的苦難為心。所以眾生有這種苦難需要幫助,就得幫助她,這裡面就不能談這些忌諱。祖師知道這個方法,他就要把他說出來,就能救很多的眾生。
  繁衍後代,這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活動。婚姻,有婚姻就會有後代嘛,女人就承擔著生育生命的這樁事情,十月懷胎,把小孩生產下來,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所以自古以來很多人就把自己誕生日稱為母難日,母親這一天受苦受難,說不准這一關闖不過去,就一命嗚呼了。所以這個過程是痛苦不堪的。
  有的生產的過程幾天都不能順利,難產啊,如果這個胎位不正,是橫的,等等這些情況都會難產,甚至有的真的過不去就會殒命;有的是女人生不下來,母子俱殒命;有的是小孩生下來做母親的就沒有命了;還有的是把小孩生下來就血崩;或者子女生下來,這個過程沒有轉化好,也帶來了種種慢性急性驚風,這些種種生理上的危險。
  從《地藏經》也可看到,在女人生產的時候,有一些惡鬼(冤家債主),這時候都會趁機來報復,制造種種不利的情形,產生很多的危險。所以這裡面要解決女人臨產的一些痛苦和風險,最好的方法是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印祖在括號裡面說得很細,你這時候不要心裡默念(默念,一則心裡的力量小,感應的佛菩薩的這種力量也自然小,這是佛教的一些心性當中的基本原理),要朗聲大念。大家要知道,一切都來自感應,你能感的心有多大,你得到的所應的利益就有多大。所以要朗聲大念。
  就像一口懸掛的鐘,你撞它,你用力撞,它聲音就很響;你用的力小,聲音就小;你不去撞就沒有聲音。就是這麼一個關系。
  所以這時候你要高聲大聲朗聲大念,感應觀世音菩薩救度的力量也大。
  如果你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全身都在用力,送子出來的時候,你心裡默念,就可能導致閉氣。因為默念向裡面走閉氣,反而會有很大的弊端。
  如果這時候至誠懇切地念,決定可以離開一切痛苦,或產後血崩,或子女等等不良的負面的一些情況。縱然難產到了極處,人都快死了,教這個產婦以及在旁邊照應的人——即使是沒有在現場,在別的房間的男性家屬,或者女性家屬,也要同聲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用共同的心力來感得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護。如果這樣去做,那決定,不需一刻鐘的功夫,就能使這個產婦安然平穩地把小孩生下來。
  那麼,外道(就是佛教之外沒有正知正信的這些外道)他不明白道理,就執著恭敬一法。他有時候就說:哎呀,你這時候不能念吶,這時候不干淨……怎麼怎麼回事。這都是不能變通,不知道這種善巧方便,不知道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由於這些外道不明事理,散布這些觀念,就使得一些念佛的老太太,把生小孩看著是很可怕的事情。即使自己親生的女兒、自己的兒媳婦生孩子,她都不敢去看,甚至說會沖什麼東西。她就離開家裡一個多月——避開。她連看都不敢去看,所以,更何況叫她去念觀世音菩薩了。
  現在很多人對念佛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觀念,說念佛要淨口,不淨口就是不能念,他的淨口就是吃素,吃素才能念,你如果不吃素,那念就有罪過啊。這個觀點還傳得很廣,這也是沒有道理的。你能淨口當然更好了,你不能淨口,吃花素乃至於就吃三淨肉,照樣可以念,經典上沒有說,你不吃長素就不能念,沒有這個說法嘛。
  佛菩薩是讓大家念得愈多愈好。所以我們體會佛法,這佛法是佛菩薩從大慈悲心裡面流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體察佛心在什麼地方。要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尋聲救苦為心,是以救度苦難的眾生為心,所以他不會計較眾生做不到的事情。那麼這個產婦在臨產的時候她裸露,她有種種不干淨,這是出於生理上生小孩的這個過程——無奈嘛!不是說故意表達亵渎、無禮,她不是這樣的,不能與那種肆無忌憚的,故意肆無忌憚去相比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只要至誠去念,你有一顆至誠懇切的心去念,那不僅沒有罪過,而且能令這母子都種大善根,跟觀世音菩薩結上法緣。
  你看這樁事情,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能夠利益產婦這麼巨大,所以印祖必須要把這樁事情說出來,包括當時印祖還說了一樁什麼事情呢?就是哺乳的婦女,不能生氣。
  他是碰到一樁什麼事情呢?就是常常碰到那個嬰兒生病,有的就是那麼莫名其妙的病死了,這樁事情是什麼原因呢?哦,最後發現,這個哺乳的婦女如果她跟丈夫吵架或跟其他人吵架,她很生氣,她在生氣當中(往往家庭是這樣的),一生氣小孩就會哭,這一哭的話做母親的就抱起小孩就哺乳,這一哺乳的話,這個小孩就遭殃了。因為她在生氣的時候她的乳汁裡面就有毒素,分泌毒素。所以印祖也把這樁事情說出來,千萬不要在生氣的時候哺乳小孩,最好不要生氣。
  這在現在醫學的實驗當中也表明,你讓一個憤怒的人對著一個試管呼吸,再將試管中的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都會把那只小白鼠毒死。由此證明,人生氣會分泌毒素。那為什麼我們憤怒的時候會臉發紅,脖子青筋爆裂?這些都是中毒了,分泌毒素了的表現。所以一個婦女要養成一種柔順的、柔和的性格,對自己,對於小孩都會有好處。
  讓產婦在這樣的時候念觀音聖號,這個義理,不是印祖自己自立章程的,這是有經典的依據的,就是《藥師經》裡面說出來的。《藥師經》說藥師佛對一些身心疾苦的眾生有大悲願,他發了十二大願嘛,其中有一願就談到這個問題,母子生產的時候念藥師如來名號就能解決問題。
  當然印祖在這裡變通了一下,就是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很多娑婆世界眾生都有緣份,而且觀世音菩薩名號確實也具足這樣的功德,觀音名號人人皆知,所以專門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
 
第九條原則:女子禮誦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這一段講關於女人禮誦的情況。
  也是在印祖的那個時代,有些外道的觀念沒有什麼道理,卻很有市場,講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這裡就得要把它駁正,讓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見。
  這裡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經期間能不能禮拜持誦的問題。首先談到女人從十二三歲到四十八九歲,這段時間屬於生理上的現象,皆有月經。有的人說當月經來的時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誦經。那有的人說了以後,很多女眾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這個觀點在那個時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復》裡面談到這個問題,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說:這個話語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夠以眾生的情況來看待問題。
  不通理,就是對佛理不通達。
  女人每個月有月經,月經短的兩三日,長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這是女人的生理現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淨念相繼,要功夫不間斷,你不能由於這麼一個生理現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斷了,你就間斷了,這一間斷可能損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處滴,它才能夠把這石頭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時間她就停下來,停了以後就荒廢了,再撿起來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不能隨便去中斷。
  那麼正確的態度就是:女人當月經來的時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寧、不舒服,可以少一點禮拜。少禮佛,但不是絕對不禮佛。你念佛號、誦經都要照常進行,不能中斷。
  之所以有人說你這期間不能禮拜持誦,是因為你這段期間生理上問題不干淨。不干淨,你就得小心處理,常常洗換穢布。如果手接觸了穢布,你要在做功課的時候把手洗干淨,不能用不干淨的手去接觸佛經,包括焚香,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對這一點,印祖在《給徐福賢女士書》這封書信裡面,第一次提出來這個著名的名言,說: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
  在《印光法師文鈔》很多地方都出現過這段話。為什麼很多地方很多文章會出現這段話?
  有的人讀《印光法師文鈔》有一種感覺,覺得《印光法師文鈔》有很多話都是重復的。不錯,是有重復的,甚至有的話語重復了很多次,但是這個重復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要體會祖師為什麼會重復,不斷地說,就在於,這些話語很難落到我們這些眾生心裡去。而這一段話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斷地說,才能夠讓你聽進去,變為自己的行為方式。這是祖師的大慈大悲。
  為什麼我們會聽不進去呢?似乎很簡單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語言,但是我們眾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時候的眾生都是沒有恭敬心的,這是這個時代眾生的一個特點。
  禮儀的精神是為了體現恭敬。古時,孔子對禮非常重視,常常帶著學生在杏樹下演禮(演習一些禮的儀軌)。而今,中國包括海內外對這些禮的一套懂的人卻微乎其微了。聽說韓國還有一些儒家的團體,還按照古禮來演習演習,能夠演習一下,有那麼一個形態、形式,都是好的,因為他是表達恭敬的。所以,這個時代是沒有恭敬心的。
  佛曾經說過一部經叫《佛說正恭敬經》,談一個什麼問題呢?
  一個人對自己的老師、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麼程度?每天要到那裡去請安,如果師父不想見,他都必須在門口頂禮三拜。
  如果要請法,要跪在那裡請法。師父講話你不能坐,跪在那裡聽,聽完了之後再頂禮出來,然後再退著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時候,再向師父頂三拜禮,徐徐離開。
  侍奉師父,不能和師父並列同行,甚至不能踩著師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後才能去做。
  自己的師父有什麼毛病缺點,如果徒弟在背面說了師父的壞話,哪怕只說了一句,都要到地獄裡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報等等,就說了這部經。
  這部經典一說,阿難尊者就哭了,因為末法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依照經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難尊者就發了大願,我來做個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眾生都難做到這樣的恭敬,那麼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設想的後果,印祖在這裡是沒有把它的後果說出來。這個後果就是下地獄啊!
  那麼這個阿阇梨,什麼叫阿阇梨?
  給你說過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師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這個時代我們的徒弟對師父的恭敬程度會到哪裡去呢?所以我們修行佛法之人,要對佛法僧三寶,發出至誠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還可以講一個例子: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優婆夷(女居士),她對三寶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團請一位比丘到她家裡來應供。每到那一天就會准備精美的食物,來供養比丘師父。一般按照儀規,居士作財供養,衣食供養後,比丘就得作法供養。
  有一天她到寺院請到,就是按僧次來請,不能自己想請誰就請誰,按照僧團去安排,戒臘一個一個排下來,這時排到一個老比丘過來了,那位老比丘沒有什麼水平,不會講法,開始不想來,但那個執事僧非要他來不可,說輪到你了,你必須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裡接受完供養之後,優婆夷就端了一個矮凳(小床),就坐在那裡打坐。局面一擺就很清楚了,現在應該是你老比丘進行法供養的時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閉上眼睛在那裡打坐,他想我也不會講,趁她閉眼的時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優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聽法,她就在內心思惟:身無常、心無常。這思惟,一下子證到初果了。她就很歡喜,以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這位老比丘師父的恩德。所以她就來找這位老比丘要報恩。老比丘一看優婆夷來找他,他就到處躲,覺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來找我的麻煩”。那優婆夷就到處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後沒有辦法,只得跟她見面。見面之後優婆夷就向他頂禮,五體投地地頂禮說:師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於你跟我講法,我得到什麼利益。老比丘一聽,真的他生起慚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證到了初果,自己出家這麼多年,什麼都沒有,沒有消息。所以他由這個大慚愧心生起大精進心,精進修行,三個月以後,他也證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個人的恭敬心有絕對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講法的法師也有這種感覺,到什麼地方講得怎麼樣,實際上不決定於我們自己,而決定於聽眾。聽眾的至誠心恭敬心好一點,那講得就會好一點,聽眾散慢一點,恭敬心弱一點,那講得就會差一點。
  所以這個法師不是客觀的法師,實際上這個講法的法師是你們心裡面變現出來的法師。你以恭敬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正法;你以邪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邪法;你以淺薄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淺法,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實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圓通的。在具體情況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機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則,我們世間都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佛法講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沒有方便智是度不了眾生的,這個方便就是因時、因地、因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這就叫圓通。
  外道只知道執著於一個僵化的道理,不知道變通。然而世間很多人都喜歡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說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確理念,所以就導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靈活的,透過這段開示,使我們由事相提升到一種方法論上,不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則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
 
第十條原則:勸念聖號,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這一段講勸念觀音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的二大脅侍之一,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慈悲。
  這位菩薩,他的由本垂跡是不可思議的,按有關經典記載,他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他的慈悲誓願有一點表達他慈悲的,就是尋聲救苦。
  《楞嚴經》觀音菩薩的圓通章,他的這個入流亡所,斷六結、證三空,就契入到這種耳根圓通。
  耳根圓通的表現,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證到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由於他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所以在觀世音菩薩的天冠上,就有一尊立佛(站立的佛像),這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的表達。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在觀世音菩薩的圓光身光裡面,有著六道苦難的眾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光身光裡面,所以一切苦難的眾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內。
  苦難的眾生在呼喊救命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能觀照到世間呼救的音聲,給予救度。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僅可以示現正報的身,還能示現依報的身。草原、橋梁、大山,這些都能夠變現出來以救度眾生。
  我們知道了觀音菩薩這樣的神通廣大(十四種無畏、無作妙力,三十二應),具大慈悲,又有大威神願力,千手千眼,所以我們要投靠他。
  現在自然災害是愈來愈多了——近幾年發生的像海嘯、像飓風,現在最高都能達到十七級,曠世未聞的級別了;沙塵暴,持續的高溫、干旱;碰到戰爭的時候;碰到水災火災的時候;碰到蝗蟲遍布的時候;碰到瘟疫各種傳染病風行的時候;碰見水澇的時候;這些都是自然災害。還有賊匪,各種江洋大盜、土匪,要搶劫你的時候;冤家債主要殺你的時候;惡獸要追趕你的時候;毒蛇要吞噬你的時候;惡鬼來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來蠱惑我們的時候;以及宿世的怨業病;被小人陷害等等。這個“等”就包含人生當中種種的憂患困苦,碰到這些,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解決問題的。
  所以,要發出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為什麼要發這個心呢?
  當我們碰到這些苦難的境況時,不要怨天尤人,了知一切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感。宿世和今生的惡業,這些都是我們的罪過所導致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些苦難,首先從根源上就要有一個發心,要形成一個新的善的業力,以改過遷善。
  要把這個自利利人的心發出來,發出來之後就至誠懇切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念不間斷,這樣也就感應了,觀世音菩薩早已成就了十二種大悲願力,三十二應,種種神通妙用,都已經成就了,只要一感通,馬上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威神就能兌現出來,就能蒙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護佑,來解決一切苦厄。
  這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的。《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些經典大家都可以去看。
  但是如果自己仍然存著一顆不善的心,你心沒有改變,雖能稱念觀音名號,但這只不過是種下了未來的善根,現世不能得到感應。所以這裡面感應的道理是非常深奧奇妙的,裡面包含著甚深的義理,絕對不是迷信。
  這要用心來感心,不是說你還是一個躁妄的罪惡的心就能感通得了的。
  就好像五逆十惡的人求往生,他也當下要轉變,要有信願持名的心,才能感通彌陀願力。如果他對阿彌陀佛願力根本就不相信,還是用五逆十惡的心在那裡頑固地堅守,那也是不能往生的。
  為什麼呢?
  由於觀世音菩薩只成就人的善念,絕對不能成就人的惡念,如果他成就人的惡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那既然成就人的善念,我們就要把善念發出來,改過遷善,這就是善念。
  如果你只是聽說念佛菩薩名號具有這樣的好處那樣的好處,而你不把心念轉變過來,總是希望自己惡事的成就,那是絕對不能感應的。
  比如你聽說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廣大靈感,哎呀,這個禮拜正好我策劃要去搶銀行,然後就到觀世音菩薩那裡去求,送點水果香蕉:哎呀,觀世音菩薩,希望你成就我,把銀行的錢搶到手,我搶到了一百萬我就給你五十萬,好不好啊!那你就求呀。如果觀世音菩薩聽到你這話還加持你真的搶成功了,那這個菩薩跟你是同伙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是不會有感應的。
  所以不要發諸如此類的顛倒心。這就是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心態一定要轉變過來。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個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理,不僅提示我們要改過遷善,同時也在啟示我們:一個念佛行人,在心念和行為上,最要緊的是“敦倫盡分”。
  “敦”,就是行持。“倫”是五倫關系(倫常),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這五倫關系有一個常道,常就是:做父親的,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忠,它有一些常,就是每個人的身份角色必須奉行的道德職責。
  “盡分”就是盡到自己的本分職責。
  “閒邪存誠”,對自己的心念,要防止邪心惡念出來,保存我們真誠的心。這都是中國儒家聖人給我們最好的啟示,也就是身口意三業都靠向善的一面,這樣就會成就一位聖德君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戒律的精神,一切惡的行為不要去做。那麼儒家的闡釋就是“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動、非禮勿言,來實行自己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眾生的事情你都要去做,這就是儒家以仁道為己任的一種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眾善奉行的一種弘毅精神。
  這是印祖常常說的四句話,是對我們行為的一種規范,然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這些話都很直白,但是很有真理性,實際上就很難做得到,但做到了就了不起。
  你要“存好心”,不要存壞心。
  “存好心”就是時時刻刻存利益眾生的心,捨己利人的心,奉獻自己的心,只要眾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的心。看到眾生受苦自己不忍之心,就是恻隱之心,慈讓之心,羞惡之心,仁愛之心,這是“存好心”。
  “說好話”,你的話都是心裡的狀態,你要說眾生喜歡的話,贊歎的話,利益他人的話,利益佛法的話。如果這些不能得利益的話,你就不要去說。
  “行好事”,對那些你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得到的好事,你就認認真真地去做,包括一些慈善事業,修橋補路,濟養貧困等事情,這些你有能力你就做。
  如果你沒有能力,自己的吃飯都成問題,那你也要發這個善心,你就勸那些有能力的人去做,你能夠勸他去做,這個善事做成了,也有你一份口業勸善的功德在裡面。
  或者你沒有去勸,忽然看到有人在做一件善事,你就發歡喜心,出贊歎語,說你真了不起,你能做這個事情,真是大善人,真是功德無量。你去鼓勵他,這也是你的善心,也是你的口業功德。這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就是對治眾生的嫉妒心。
  很多人往往是自己不想做,或者沒能力做,看到別人做什麼善事,他卻嫉妒了,他說風涼話,甚至說攻擊的語言。人家做個善事,嘲諷,你有什麼了不起啊,你又出什麼風頭啊,或者怎麼怎麼樣的。把人家說得頭都抬不起來,然後他就很高興。
  最後——你看看,我做點善事人家都說我,我又什麼出風頭,甚至還懷疑我這錢是偷來的是搶來的,那就算了,我不做了。
  這都是不好的行為,所以要“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有什麼好處呢?就好像有一個人在賣香,盡管你沒有參加這個賣香的交易,但你在旁邊站著,你也沾染了這個香的味道。所以你只要隨喜,這個做事的功德有你一份福報在裡面的,這是無本得利的事情。
  眾生卻不去做,這就是愚癡。
  所以,反過來說,自己不能去做,見到他人做就生起嫉妒之心,繼而就會想方設法去障礙人家,不讓人家去做,這種心就很奸詐,就很險惡,他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叫小人,小人總是想方設法去阻礙人家做善事,散布流言蜚語。有很多人家想做點善事的人受到很多誹謗,都是這些出於嫉妒心的小人說出來的。
  那麼我們在人生的生活際遇當中,聽到這些誹謗的話,就不要輕信。
  在這個時代,本身大家都很難發起善心做善事,所以我們對一個善人,哪怕他有一點善心發起來,都要千方百計鼓勵他往前走,而且我們要參與進去,共同來完成。這才是一個君子的心行。
  如果是小人的心行,絕對現生就會折福折壽。你障礙別人實際上反過來是障礙自己,你誹謗別人最後真相大白,人家知道是你說的誹謗的話,人家就會瞧不起你,以後你的話人家根本就不會相信。
  折了自己的福德,折了自己的壽命,得不到好結果,這不是小人冤枉作小人嗎?
  真的大善人要做大善事,得到諸佛菩薩護佑,得到龍天護法的護念,你想障礙也障礙不了的,他會克服障礙把事情做完。
  我們眾生很容易就會有這種小人的嫉妒心和行為,所以印祖在這裡痛切地告誡我們不要去犯。作為一個念佛行人,一定要誠實,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沽名釣譽。對於虛榮心很強的人,想通過做好事得到一點虛名,甚至從中謀利,都是不可取的。這些都要切忌。
  一個念佛行人最好做的善事不要讓別人知道,積陰德,佛菩薩會知道,定會給我們很好的果報。
  你能夠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也可以,正常狀態。但是實際上你沒有真實去做善事,你說你做了這個善事那個善事,沽名釣譽,就會使天地鬼神都很討厭你,厭惡你了。這一厭惡,佛菩薩是慈悲,不會找你的麻煩,這些護法鬼神可就不答應了,他就要找你的麻煩了。所以有這個毛病的念佛行人要很好地改正,如果沒有的話也作為勉勵,不要再犯。
  這個時代的眾生是容易弄虛作假的,我們一下子沒有注意這個念頭的話,就容易弄虛作假,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但騙得了凡夫的眼睛,卻騙不了天地鬼神的眼睛。佛菩薩也是六通具足,也是騙不了的。
  所以,說老實話,做老實事,才是真正合算的,最好的行為。
 
第十一條原則:孝敬慈愛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愛兒女,虐待婢僕。或屬填房,虐待前房兒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僕,教養恩撫前房兒女,實為世間聖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淨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這一段講女人應孝敬慈愛。
  印祖在一生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教化女人。治國平天下之大權女人家操得了一大半。為什麼呢?有賢善的女人,才會成為賢母,有賢母才能培養賢善的子女。
  然而,女人從她自身的煩惱來看,有諸多需要教化的地方,就是有她先天的劣根性。
  佛陀在世的時候,本來是不許可女人出家的,就連佛的姨母——撫養佛陀長大的人要求出家,佛開始都不同意。
  何以故啊?女人自身的煩惱很重,女人出家會令正法縮短五百年。最後是阿難三次懇請,佛陀以八敬法作要求,才允許了女人出家。這八敬法呢,確實是對治女人很重的煩惱的。佛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重男輕女一說。他對一切女人也是看作如同自己的子女,怎麼會輕慢呢?
  那只是女人的煩惱重,所以對她下的藥就要重一些。
  女人是容易傲慢的,一旦她有點地位,有點財富,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種傲慢之心,比天都高,這就是她自身的煩惱。所以對這樣的傲慢心就得要降伏它。用八敬法,一定令她謙卑。就是百歲的比丘尼見了新戒比丘,也得頂禮,這實際上是對她煩惱的降伏。降伏了她的煩惱,就能開發她的自性。
  那麼,確實有的時候,有些道理女人是不明白的。
  心眼小,容易嫉妒,好樂虛榮,這些都是女人身上出現的明顯的毛病。
  “或不孝公婆”,作為女人往往就有分別心,對自己的父母特別好,對她丈夫的父母就很疏遠,不孝順。由於不孝公婆這個問題,導致了家庭很大的不和。有的家庭妻子對丈夫的父母不孝,而對她自己的父母卻特別好。女人不孝順公婆,就使家庭很不和睦。
  “欺侮丈夫”,如果丈夫的社會地位財富比她高很多,還能夠把她控制住,一旦忽然有段時間她走運了,她(現在的職業女性)的地位比丈夫高了,那你看她在家庭內就耀武揚威了,丈夫就不在她的眼裡了。這些都是女人通常會出現的毛病。所以這裡面導致了非常多的問題,很多男同胞是有苦難言。
  然而對自己的兒女,她就溺愛,百依百順。現在有些高校,上了大學,做母親的都要在校園旁邊租個房子,來侍奉她的兒女。兒女要吃餃子,她自己包好餃子坐飛機去送,這都屬於沒有智慧,溺愛的范圍。這種過度的溺愛對兒女就是一劑毒藥。
  “虐待婢僕”,她處在女主人的地位,對於家裡的僕人就加以虐待。
  或者是屬於填房(填房就是丈夫原來的妻子去世了,再續弦娶一個妻子,這屬於填房),那麼人家前妻肯定會留下兒女了,她就屬於後母。一般的女人做後母,她總是要虐待前房的兒女。
  所以這些點出來的都是女人致命的弱點,而且是女人通常出現的毛病。
  正因為女人的煩惱很重,所以女人不能做五種王:不能做國王,不能做轉輪聖王,不能做忉利天王,不能以女身成佛,不能做魔王。
  如果她做國王了,那她自身先天的劣根性就更會暴露出來,害己害人。所以作為女人要對自己心理上的這種煩惱,心量的狹隘,智慧的短淺等各方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對女身要有一種厭離心,要轉化這樣的一種毛病。
  怎麼轉化?你對你的公婆要孝敬奉養。很多媳婦,她會自然地孝養她的父母,但是對她丈夫的父母她卻不孝,很強的分別心。歷來婆媳關系處理不好,很大的問題是來自於做兒媳婦的人,特別是現在的知識女性。
  我們常常看到,比如有一些夫妻,她的公婆可能是在農村(男同胞多是從農村考大學考上去的)。她就很瞧不起她農村的公婆,那做兒子的很想孝順他的父母,但是這裡面這一關就過不去。於是就會出現有的男同胞痛苦得年三十晚上都到火車站去過等這些情況。
  敬丈夫——要恭敬丈夫,女人在《周易》裡面屬於坤卦,你坤要得到元亨,一定要貞順——貞而且要順(柔順),對乾卦(男人,指丈夫)柔順你才有好日子過,你才吉祥。
  如果你不恭敬自己的丈夫,這樣的女人也就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要用聖賢的智慧教法來教兒女;對家裡的僕人,要慈惠,要關懷她,給她一些好處,讓她感覺到你的恩德;對前房的兒女,都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教養他,以恩情去撫養。
  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少部分很好的女性,她對於前房的子女比對自己的子女還更關懷。有這樣的女人,但是少。盡管少,但她們值得一切女人去學習。
  你能在行為當中去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僕、教養恩撫前房兒女,這在世間你就走在希聖希賢之正道上,也是佛門教導眾生,敦行根本之法——道德的根本。
  你能具有這樣的功德,你就會得到別人的恭敬,福德、智慧、壽命都能得到增益。你修念佛求生淨土一法,那也絕對順風揚帆,臨命終時絕對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九品往生。
  世間的種種行為,有因必定有果。所以,自己如果種下了孝公婆、敬丈夫、慈婢僕、教兒女等的善因,等到你老了,就一定能受到孝敬慈愛之果。
  有時候現世就會受到報應:如果你做兒媳婦的時候,你不孝公婆,那麼等你到了中年、到了老年,你的兒子娶了媳婦了,你的兒媳婦也不孝順你。
  所以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
  前面講的“世有女人,不明至理”,這個至理是什麼?至理就有這兩句話的內涵,你對別人好,實際上就是對自己好,你害別人就等於害了自己。自他不二,眾生同體。女人要了解這個道理。為什麼要把這個提出來,往往女人心量小,她只關心自己,自私。所以孔子也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確實女人有這些方面的煩惱。做女人要有同體感,有仁愛心。這樣才會盡到一個女人的職分,這樣才能夠期待佛天善神共同來了解自己的行為。
  所以印祖在這裡是這樣苦口婆心地教化那些女人,要把自己的一些毛病、缺點認清楚,要痛改。
  作為女人,還有一個特點——喜歡自己的身體。天天梳妝打扮,有這種自愛、自戀之感。實際上作為一個女人跟男人的身心是不能相比的。
  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轉女成男,那是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之後,才能夠離開女身的,很不容易啊!
  淨土法門,則對轉女成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便,你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在阿彌陀佛的蓮花裡面轉女成男。等你從蓮花裡面出來,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大丈夫相。所以作為一個女人能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了知轉女成男之殊勝,佛力加持之恩德,那你今生真的是撿到了一個大便宜。
 
第十二條原則:兒童教育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一段講有關兒童教育。
  印祖是一個出家人,專修淨土的祖師,卻對婦女的教育、兒童的教育,寄予了這麼深切的關懷。所以說,我們修淨土的人,也在莊嚴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那這種莊嚴得真正從實際行為去做。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明天,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的。對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對他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上的規范。
  這段開示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到他懂事的時候,你就得去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
  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
  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比如在傳統社會,每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幫父母端茶,這就是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像是小太陽,坐在桌上面,做父母為他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你就要教育他——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
  “悌”是處理什麼呢?
  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但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
  “忠”,“忠”是處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
  你在社會供職了,做公務員了,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一些貪官污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好。
  “信”,是朋友關系,要講信譽。
  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做人都是很有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來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了。
  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為信。
  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
  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
  孔子回答: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
  子貢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
  孔子回答:可以去掉足兵(就是國防力量)。
  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捨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就是很嚴峻了。
  孔子回答:去掉足食。
  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
  子貢一聽,就大吃了一驚,怎麼會作這樣的選擇?
  然而孔子說了一句話:“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整個人格就會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生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的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看到這一段,對聖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
  然而我們現在的不肖子孫卻淪落了這個信的道德價值觀念,我們都愧對於孔老先生(孔夫子)。所以要進行信的教育。
  “禮”,禮貌、禮敬。要有禮的精神,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
  “義”,正義。我們看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系,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
  “廉”,就是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欲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提升。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
  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後,覺得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藥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更無藥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欲裡面、仇恨裡面,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你看現在有些人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還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怎麼怎麼回事。他都把這種行為當成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所以就算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無藥可救了。
  所以這八個字(八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古人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心”字省掉,就叫“亡八”,那當然就有點罵人的意思了,你就是“亡(王)八蛋” ,就是這八個字在你身上一點也體現不出來了。
  所以,這八個字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教育,要從一開始就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
  然後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中,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每個行為在六道輪回中都會有體現。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道理,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教給小孩,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這樣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講道德,那都是做表面文章的。
  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了,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回,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祖師大德都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
  印祖對這個問題多有闡述,如果國民不信因果,那就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以及佛菩薩一起來到這個世間,也是沒有辦法教化的,他不信嘛!不僅不信,他還會嘲笑,所以這個五濁惡世被一種邪知邪見所籠罩的時候,那真是學說之禍國殃民,那是沒有語言去形容它的。
  所以要教給孩子這兩個很核心的真理,使小孩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舉心動念,都是跟天地鬼神,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的,是同體的。
  你起一個邪的念頭,做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盡管沒有其他人看到,但早已被天地鬼神佛菩薩知道得一清二楚——“舉頭三尺有神明”,佛菩薩看我們凡夫眾生的念頭和行為,就像拿著鏡子看面相一樣的清楚。所以面對這面鏡子,你的容貌是丑是美,那是纖毫畢現了,沒有辦法去掩蓋的,沒有辦法去逃避的。
  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觀念,有這樣的信心,他才會建立畏懼感,對自己的不善行為一定會遭到惡報才會相信,相信之後,他就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敬畏感就會出來了。這個敬畏感一出來,他就會努力向那種善良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努力。
  如果沒有因果,沒有輪回,那胡作非為、肆無忌憚自然就會出來了。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他這些觀念就自然出來了。如果說你貪污受賄,你的這種行為馬上就會有報應,就要到地獄裡面去受罪,他這時候就害怕了。反之,他認為沒有地獄,沒有三惡道,我不拿白不拿,不享受白不享受,他自然就會出這種問題。
  所以這是對人的行為關系重大的一個觀念,一定要在小孩那種天真的心靈當中植下這個觀念,先入為主,那就好辦了。
  如果你這個觀念沒有植下去,被撥無因果,功利主義等東西占據了他(小孩)的心,以後你再跟他說這個,他哈哈大笑,說你是封建迷信。
  所以要教育小孩,不許打罵其他的人,哪怕地位比自己低賤的小孩子,你都不許打他,不許罵他。要恭敬尊長,對長輩要畢恭畢敬,要有禮貌。
  “卑以自牧”,這是《周易》裡的一句話,也是印祖常常引用的話,“卑”就是謙卑, “牧”就是像放羊一樣的。牧什麼呢?
  把自己的傲慢給控制住。你處處謙卑,你的人格就會慢慢地完善,你的人際關系也會搞得很好。你愈謙卑人家愈會對你贊歎,你愈驕傲,到處炫耀自己怎麼怎麼樣,人家就愈會把你看得很輕。
  生活的辯證法往往是這樣,一個謙卑的人就像水一樣,這叫上善若水嘛,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一個特點,它是往低窪的地方流的。為什麼往低處流?因為水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往低窪的地方流的話,它就會最終平起來。所以水善於處在人不願處的地方,這才是修道人的樣子。“卑以自牧”,自己即便有十分的優點,也得要韬光斂跡。
  “卑”(謙卦),謙卦在《周易》裡面,它的卦象就是——山在地下,上面是一個坤,下面是一個艮,艮代表山,坤代表地。地下有山,這就叫謙之象,很有內涵,但是不外露。一些浮躁的人,沒有什麼內涵的人,他有點優點馬上就張揚出來,這種人一接觸多了大家就知道他裡面並沒有東西。所以一個人一定要“卑以自牧”。
  古人都很厚道,自己有十分的優點,最多說自己有三分。
  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一樣了,現代人可能只有三分的長處,他可以把它說到十分。現在是一個包裝的時代啊,把自己包裝得富麗堂皇,他的頭銜什麼什麼一大堆。所以現在想找幾個平淡一點的、謙卑一點的人,可是不好找了。每個人一說起來,我有這個本事,我有那個本事,我這樣那樣,都是這樣炫耀的。所以要教小孩“卑以自牧”。
  再就是務須敬惜字紙。這些都是古人之風,在現代社會談這句話好像聞所未聞。對有字的紙,你要去愛惜它,把它收藏好,不能隨便丟到垃圾桶裡。字為世間之至寶,聖人造字,我們要尊重這個字,尊重這個字的人就會有智慧。如果亵渎這個字,他就慢慢地沒有智慧了,到下輩子可能就不認識字了。所以有字的紙一定要把它收撿好,然後統一處理,最好用一個干淨的爐子焚化,然後把灰裝好,送到大江大河裡面去。這是表明你在敬惜字紙。
  彭紹升居士曾經介紹過一個幫他做事的看門人,說他原來是一個很貧賤的人,基本上到了討飯為生的程度。但是他有個優點,就是常常去撿那些有字的紙,把它撿起來保護好,所以就常常被人稱贊。彭紹升居士正好有一個精捨要修行,精捨要找一個看門的人,就把他找來了。找來後,他也就跟著念佛——一方面做他的事,一方面念佛。他原本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這樣過了三年之後,慢慢地他識字了,而且慢慢地還能作詩了。你看他敬惜字紙,當生就得到了智慧。
  所以這一點要從大人自身做起,以身示教來教育小孩。
  愛惜五谷。這些五谷糧食,一定要愛惜不能浪費,浪費這些糧食就是暴殄天物,那是最損福報的。
  所以即便你是億萬富翁,你再有錢,你也沒有資格去浪費糧食。這在我們華人是要注意的了,我們華人也許是好客,也許是為了面子,一請客就是很多很多菜,實際上又吃不了多少,最後都浪費了。我們以後不要這樣,一定不能浪費,如果吃不完的要把它打包回去,繼續吃完它。
  現在有些高校,那些大學生,有時候吃饅頭,吃一半他就不吃,就往泔水桶裡面扔,讓人看了很痛心。
  要愛惜五谷,愛惜衣服。要常常想哪怕一件衣服一頓飯都來之不易,還有各種資生用具,都要愛惜它,要使它用的時間長久一些。
  現代社會是一個新潮的社會,很多人穿衣服已經不是從御寒的角度,而是從他的那種新的款式、流行色等方面考慮穿著。今天流行這個流行色就趕緊追這個流行色。所以他的衣櫃裡面有很多的衣服,有時候一些貴婦人的皮鞋都是幾百雙、幾千雙。你看看這些都不是愛惜啊,這都會損福報。
  護惜蟲蟻,就是愛惜生命。昆蟲、螞蟻,你都不能去踐踏它,要愛護它,這都是很細微的道德觀念。一個人從小對昆蟲螞蟻都能夠去愛惜,他就有慈愛之心,就絕對不會去犯上作亂,也絕對不會去殺人放火。他連昆蟲都那麼愛護,他怎麼會對人產生一種歹意惡心呢?
  這些都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我們在報紙雜志上會看到,現在有一些對小孩的教育,比如吃螞蚱,說生吃昆蟲有營養,甚至把小孩吃這個東西作為廣告來宣傳。你說那小孩從小就為了一點營養生吃蟲蟻,這是一種怎樣殘忍的心。如果這一念給他放大,那以後就可怕了。
  還有,現在創作一些卡通片,讓青少年去創作那些武俠卡通片,特別是那些暴力性的片子,小孩有時候還創作得津津有味。這些都是很不吉祥的,一定要從培養小孩護惜昆蟲螞蟻開始,培養小孩一種仁慈的心,不忍的心。
  但有時候我們會對那些護惜昆蟲螞蟻的人嘲笑。像東郭先生,走路都怕踏著螞蟻,就有人會嘲笑他,好像走路踩死螞蟻才是正當的。這些觀念都要改變,如果能救螞蟻,自己就能增福報。
  佛門有一則公案:
  有一個沙彌,他的師父是證阿羅漢果的,他觀察他的這個沙彌弟子,七天後他的壽命就到了,他想不能讓他死在寺院,讓他回家。就跟那個沙彌說,你去看望一下你的父母,你就到第八天的時候回來。這個小沙彌不知道師父吩咐他回家干什麼?但也聽話,他就回家。
  回家走在路上的時候,正好決堤,水沖了一個螞蟻窩,很多的螞蟻在那裡即將被水淹死,這個沙彌一看,趕緊就進行搶救,脫下衣服把那個洞堵住,然後把螞蟻從水裡全都引出來,救了很多螞蟻。這事情他也沒有當回事,救完之後他就回家了。
  回家到第七天他並沒有什麼事,然後第八天就回來了。他的師父很奇怪,就入定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因緣,原來小沙彌救了千萬條生命。由於救千萬條生命的功德,就把他定業要死的這個命給轉過來了。所以護惜蟲蟻能夠延長我們的生命,你去殘害這些螞蟻昆蟲,會縮短我們的壽命。要護惜,這也是在培植我們的仁愛之心。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我們看到這些祖師的話,就好像是在說現在了。現在很多家庭給他的小孩吃很多零食,吃得一個個都是胖子,肥胖的小孩很多啊,這一胖什麼毛病都來了。所以不要吃那些零食,你一日三餐把它吃好,就很不錯了。你如果讓小孩培養出貪嘴之心的話,他以後種種的問題也會出來,如果你不給他錢,他就會偷,就會去搶,就會想出很多歪點子,貪心就出來了。所以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你看印祖這麼小的事他都在這兒講,實際上它是點明現代很多家庭的小孩身上出現的問題,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能這樣教育小孩,那麼這樣接受教育的孩子長大成人了,決定就成為賢善君子,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梁之材。於他自己,於家庭,於國家都有利益。
  出了一個國家棟梁之材,光宗耀祖,父母臉上也有光。現在父母最感自豪的就是有一個出息的小孩,別人常常誇獎他,你的小孩很出息,這時候可能就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候了。
  如果你的小孩蹲進了監獄,那做父母的就沒有臉見人了。但如果小時候你不進行這些教育,放縱他的那種劣根性,一概不教訓他,那這種人長大了之後,不是平庸之輩,就是匪類,做土匪做賊了。這些匪類那都是社會的敗類,國家法律要制裁的。到了成了匪類的時候,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你做父母的這時候要後悔,也悔之晚矣!
  所以古人說,教育,要從最基礎的、最早的時候開始。
  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媳婦,你要教育她,她剛一來,你就得教她,以後她就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兒嬰孩,在嬰兒的時期,就要開始教育,你進行善的教育,他就養成一種善的習性、習慣,從一開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開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以後等他形成了邪惡的習慣,這時候再去矯正它,那都不容易。
  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就得謹慎地教育。這樣的家庭兒童教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它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治亂,你教育好了小孩,國家、天下就大治;你小孩沒有教育好,都是匪類,都是那種惡心殘暴之人,那麼,天下也就大亂了。所以國家的興衰,天下的治亂,首先是從家庭教育是否搞好開始的。
  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經在現在的大中小學占的比例愈來愈微薄。
  所以這一點每個做家長的要清醒地看到,學校的教育可能更多地側重在知識技能的教育上,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你還不能太放棄,你在自己家庭就得承擔起這樣的一種教育。
  現在的家長就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績:你考得怎麼樣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麼又低了幾分吶。他天天就關心這個。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他的老師關心的。你要關心你的小孩的這種德性、人格。這是學校教育可能不大關注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你作為父母,你對老人一點都不孝,天天對老人呼來喚去,然後自己住好房子,父母卻住在很差的房子裡。那好了,你的兒女也看在眼裡,等你老了的時候,你也住到很差的房間去。
  所以這個孝還不是口頭上講,你自己要做出來。
  現在家庭教育的糟糕,是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沒有以身作則,於是他就不知道怎麼教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然後又有望子成龍之心,於是給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負擔。給小孩學很多班,又是鋼琴班,又是英語班,又是電腦班,又是這個班那個班。現在家教都是知識技能的家教,可沒有哪個家長請一個有道德的人教他道德,大概很少了。
  我們每個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當中,盡量按照印祖的開示去做,讓小孩從小接觸聖人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讓他接觸,讓他背誦,這樣就在他的內心播下了一個聖人做人的標准、做人的種子,他就會一生受用無窮。
  然後對他加以因果的教育、輪回的教育,讓他相信,讓他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佛,在彌陀名號光明的護持之下,他人生的道路不至於走得太歪。如果他死心塌地成為念佛行人,你作家長的就放心了,他絕對是一個世間的善人。也許他不可能做驚天動地的事業,但絕對不可能做被關進監獄那樣的事情。
  
 
 

上一篇:徐文明教授:百丈懷海大師的心性思想
下一篇:徐文明教授:從唯心淨土、身中淨土到人間淨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