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二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頁,這個地方是講到甲二、捨此求彼疑。

前面的疑惑是講到菩薩慈悲跟智慧的問題;這個地方的疑惑,是講到菩薩在修行當中,理觀跟事修相互沖突的問題。

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是平等的,當我們觀察我空、法空真理的時候,我們思惟【心空如太空,豁然無可觸,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所以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是進入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說我們從一種對立的法界,回歸到一個一分法的平等法界,在這個法界當中,沒有娑婆世界可以厭離,也沒極樂世界好追求,也沒持戒跟不持戒的問題,這種對立的問題通通沒有,那是我們進入三昧的時候。

但是當我們從真如三昧出來的時候,我們又回到一個二分法的法界,持戒跟破戒的對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對立,這個時候就要善知取捨。所以我們不要用修觀的意境,來混濫現實的生活,理觀跟事修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你進入理觀的時候,那個法界是平等的;你從理觀出來的時候,現實是一個對立的世界:所以你要把理跟事弄清楚。

好,這個地方是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們看第二個別答,別答當中分成三小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

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

我們在修平等的真如觀時,我們會從一個對立的世界,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世界。這個不生不滅是二句話:不生是一句話,不滅又是一句話。一般來說,我們經常活在生,存在;滅,不存在。這個東西存在了,你的生命體存在、你的生命體不存在,什麼東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那你入了真如觀的時候,你是存在也不可得、不存在也不可得。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是從哪裡去體驗的呢?就是在這個生滅因緣當中,你看到一切法因緣的和合,它這個時候就不守在自性空的真理,就顯現如夢如幻的現象出來。雖然有它現象的作用,但是它自性的本體是不可得的,所以這個空性是從緣起當中觀空的,不能說離開緣起觀空。就是說什麼叫空?你看到它──生也沒有真正的生,滅也沒有真正的滅,所謂的生是因緣生,滅也是因緣滅,從本性來說它是不可得,這個道理叫做不生不滅。

好,第二段就詳細說明。【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

我們講不生不滅這個道理,我們要先看事相,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滅,你要了解什麼是生,什麼是滅。我們先看什麼是生?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剛剛我們上課的時候,維那師敲磬,大家聽到聲音的存在,聲音生起來。那為什麼會有聲音呢?諸法和合嘛,因為有這個磬,有能敲的磬槌,然後敲這個磬,二個和合,這個時候,這個聲音,從沒有當中,突然間生,本無今有,顯現出來。但是這個生,你怎麼知道它是生即無生呢?因為它無所從來。如果這個聲音,是有真實的自體,它一定有一個來的處所,它不會突然間來,它一定有它的處所。那你問說:剛剛我們沒有敲磬之前,聲音還沒有出來之前,它在哪裡?它潛伏在哪裡?找不到。既然它沒有一個來處,所以它是無生,它是自性空。

什麼叫不滅呢?【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你現在去聽磬的聲音,已消失掉了。那你說磬的聲音,剛剛還在啊?現在這個聲音跑哪裡去呢?找不到了。去無所至,所以我們講不滅。也就是說,生只是一個因緣的和合相,我們安立做生;所謂的滅是因緣的破壞相,我們叫滅:從本性來說,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可得。因為它都是一個因緣相,因緣的和合,我們安立做生;因緣的壞滅,我們安立做滅,是這樣子的。就是這個生滅的相,它是自性空的,所以安立做不生不滅,你不能離開因緣所生法來談真理,所謂的真理,是約著因緣所生法而安立的,就講這個道理。

以下第三段就簡別過非:【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所以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要切記不要離開因緣所生法,而另外追求一個不生不滅的理體,就是你把因緣所生法跟真理切開來,這樣是不對的。因為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二個是分不開的,一個是約諸法的本體,一個是約諸法的作用,所以你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作無生。你不求生淨土,你在娑婆世界,你也是一個執著。你說求生淨土是執著,那你在娑婆世界也是執著!

所以《維摩經》上說: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是看到清淨國土是空,眾生雜染的國土也是空,雖然看到諸佛的國土跟眾生的國土都是自性空;但是從因緣上,也不妨礙菩薩廣修淨土,成就自力的功德,廣泛的度化眾生,成就利他的功德。觀一切法空,但是不妨礙它的作用。你不妨觀娑婆世界是空,也不妨觀察極樂世界是自性空,但是你照樣求生淨土。為什麼?因為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作用不空,作用是不能講空的。你一個人空掉因緣、空掉作用,那是斷滅空,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體。

上次我們講文昌帝君的故事,文昌帝君他的生命有三個階段:你看他十七世做一個士大夫,一個知書達理的讀書人;十七世以後做一個尊貴的國王,到趙王如意的時候,一個人福報現前,就會跟人家產生瓜葛,有所求嘛,然後就跟呂後結下惡因緣,結果起了煩惱;第三生就變成一條大蟒蛇,就開始造惡業了,後來就招感全身是蟲來咬他的身體。文昌帝君現在可能是一個大菩薩,假設文昌帝君他現在是一個大菩薩,他回顧他的過去──自性空;但是在他的過去當中,每一個自性空當中,所留下的作用是不空的。他曾經做過十七世的士大夫,現在他回顧是畢竟空,因為去無所止,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但是他累積那些讀書的善根、智慧的善根不空,是不是?他曾經做過大蟒蛇,之後造的那些殺業也不空,他以後即使是一個聖人,也要為他的罪業付出代價。當然聖人在受果報的時候,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是一回事,只要你過去的殺業在,就算你是一個聖人,你照樣要受這個如夢如幻的痛苦果報,這個因果是不能空的。

我們要把空跟有分開來看,比如說你拜佛,你在拜佛的過程當中,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歎、意業的歸依,身口意這樣的造作,它是不是生滅變異的?你也可以說拜佛的本性是空,因為它是生滅法,你看你拜完佛以後,那個拜佛跑到哪裡去了?找不到,那個影像找不到。但是這個拜佛,在你的生命當中,累積了一種功能、一種潛伏的功能,那個功能不能講空,它會引導你的生命趨向安樂的果報,這種潛伏的功能你不能講空。比如說你造了殺業,你殺死一只螞蟻,你在殺的過程當中,是生滅法,剎那剎那生滅;但是你造完以後,累積在你心中的那個功能是不空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諸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地方你要清楚,你不能以理礙事。所以菩薩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菩薩他也知道淨土是自性空、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但是他還是熾然的求生淨土、熾然的廣度眾生,這二個沒有障礙的,理不障礙事,事也不障礙理。這個地方,大家要好好體會。這個地方,說明往生淨土是不違背二空真如之理的,因為一個是理、一個是事,這二個是沒有沖突的。

下一段就說明唯心淨土的問題,這當中有三小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這個地方是一個簡略的說明。說佛陀在解釋生命現象的時候,他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個是講真谛,一個是講俗谛。佛陀在解釋生命的時候,往往是把生命分成:一個是體性,一個是作用。所以我們在講體性的時候,要怎麼講呢?要不壞假名,而說二空之相。你說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你不能違背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因果是不空的,你這樣的空才是真實的空,空不能破壞因果的作用,就是你這個真谛不能破壞俗谛,這個真谛才是真的真谛。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看下一段,第二段就說明什麼叫做唯心淨土的道理:【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

從二谛圓融的角度,什麼叫做唯心淨土呢?說一個真實通達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熾然的求生淨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厭惡娑婆世界。為什麼呢?雖然生體不可得,但是作用,娑婆世界它所帶動的這些雜染的作用,這一部分是不空的,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生。

所以說,心淨故即佛土淨,這句話是說心淨則佛土淨。你想要到清淨的國土去,你一定要淨化你的內心,你想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不是你佛號念得很多就能感應道交,你的內心一大堆顛倒、妄想,你怎麼求生淨土呢?佛陀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顛倒的,這二個怎麼能夠感應在一起呢?本質不一樣嘛!所以為什麼往生淨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們不要求你的業跟佛陀的業完全一樣,這樣子強人所難,因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們才修多久!所以往生淨土,我們不強調業相同,但是強調你的念頭跟佛陀的念要相隨順,起碼!比如說我跟他心心相印,那你們二個本質不相應,能夠心心相印嗎?你的心是雜染的、顛顛倒倒的,佛陀是清淨的,這二個怎麼相應呢?你說!所以說你一定要心淨,你才能夠正念分明、才能夠感招彌陀的本願攝受,所以求生淨土。所以心淨故即佛土淨,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莫向外求。

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你說:诶,莫向外求,那我什麼都不求了。那你也錯了,它告訴你要求,但是向內去栽培你的信願行,向這個地方求,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所以唯心淨土的意思,不是說叫你不求生淨土,而是告訴你不要向外去追求,淨土在你的內心,你要把你心中的信、願、持名栽培好,你自然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要知道唯心淨土的意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

下面就簡別過非。一個愚癡的人,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有些人講求生淨土,就對因緣所生法產生執著了,聞生,看到因緣法就向外追求,這個人是執有。這個人會求生淨土,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佛號會念得很多,但是心中的煩惱顛倒,從來不對治,還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隨妄轉,他以為把佛號累積起來,就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了,這個錯了。感應道交,不是以佛號的多寡,是在於你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正念分明。所以說,執著有相的人,在有相上產生執著。

執著空性的人說:哦,莫向外求,那我什麼都不求了。那這樣子也不對,它沒有告訴你不求,它告訴你莫向外求,所以執著空的人,就什麼都不求。那這二個都偏一邊了,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佛陀講緣起,是因為它性空,所以緣起;佛陀說性空,因為它性空,所以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這個空跟有是一體兩面。這一段是簡別過非,第三段就說明邪見產生的過失。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嗔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我們一個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觀跟事修加以調和,只是一味的執著空性,來否定事相上的對治,這樣子就錯亂整個四聖法界的清淨緣起,看到別人求生淨土加以譏嫌,這種的過失,結果變成謗法罪人,因為你辜負阿彌陀佛依止大悲心創造淨土的一片苦心,你也喪失讓眾生得度的一個好因緣,那這樣子就是邪見外道,自誤而誤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華經》,你會對《法華經》裡面的一段經文印象深刻──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要消滅心中的無明妄想,一定要悟入真實相,一個要明白道理才能夠消滅顛倒。

我們都喜歡真實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門。所以你看《法華經》二十八品,智者大師親口說:《法華經》最重要的是〈方便品〉。他說:沒有〈方便品〉,所有的開權顯實通通沒有意義。

〈方便品〉當中廣說整個修學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話講得最感動:【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看這個佛法的方便!一個人,他一生從來沒有學佛,他經過一間寺廟,他還是散散亂亂的,他看到佛塔的莊嚴、看到佛像的莊嚴,合掌,稱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他未來就會因為跟三寶結緣,生生世世生長在有三寶的地方,然後受持三歸五戒,然後受持菩薩戒,然後修習空觀、或者念佛到淨土去,最後成佛。你今天看到他成佛,當初他為什麼成佛?他剛開始就是因為來到寺廟,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說他沒有這個過程,他會有這個結果嗎?所以智者大師說:我們不要老是在那邊講真實相,重點是──誰能夠掌握一個殊勝的方便門!你沒有掌握方便門,你根本沒有辦法進入真實相。

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在盧山東林寺做住持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經行,有一個讀書人,這個讀書人是飽讀聖賢之書,在儒家是相當有名的讀書人,他來到寺廟大殿,古時候的讀書人他也讀佛法、看禅宗的語錄,非常憍慢。他看到慧遠大師說:佛門講諸法皆空,你們安立這些佛像干什麼?慧遠大師說:沒有這些佛像,你就沒有辦法悟入空性;沒有住持三寶,你就沒有辦法進入到理體三寶。

慧遠大師這句話,剛好跟《法華經》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相符合。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禅師(又叫做夢東禅師),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二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他感到世間無常,覺得追求功名富貴沒有意思,二十二歲因為病的因緣就出家了。出家以後,這個人不得了,看傳記上說,這個人可以說是宗乘教義兩融通,宗門當中,他廣泛的參訪臨濟宗的大師;教門當中,他通達唯識、天台、楞嚴、法華。在他四十歲左右,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是臨濟宗的大師)往生了,就把寺廟交給他做住持。後來他將近五十歲的時候,遇到了淨土法門,他除了念佛以外,帶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後他決定要離開臨濟宗的道場。他離開的時候,他的師兄弟就不滿說:師兄啊,當初師父把這個禅宗的法脈交給你,你要弘揚禅宗啊,你現在要離開這個地方,那我問一個問題,你能回答,我就讓你離開。他師兄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娑婆世界是夢幻泡影,極樂世界也夢幻泡影,那你有什麼好取捨的?你離開娑婆世界也是夢幻泡影,極樂世界也是夢幻泡影,那你為什麼要捨此求彼呢?

徹悟祖師說:是的,這二個生命體都沒有離開無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當中,但是這二個夢是不一樣的。他說:極樂世界是好夢、娑婆世界是一場惡夢,極樂世界是醒夢、娑婆世界是添夢。說你現在求生淨土,另外一個不求生淨土,二個人經過了一千年的時間──二個人都在做夢,是的;但是這二個夢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個人在極樂世界的一千年當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的夢都是安樂的夢境;你在娑婆世界的夢境都是痛苦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在極樂世界所做的夢,他夢境出現的都是諸佛菩薩,它有醒夢的作用、有對治夢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夢,都是跟那些苦惱的眾生,愛憎取捨、恩恩怨怨,不是報恩就是報怨,報恩的讓你產生貪愛、報怨的讓你產生嗔恨,結果你在三界當中輪回,愈輪回愈糊塗了。同樣的是如夢如幻,但是這二個夢幻產生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我希望我們修學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剛剛講那句話──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方便門雖然不是真實相,但是你棄捨了方便門,你進不了真實相,這個就是為什麼要捨此求彼的原因。因為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這二個因緣法,對我們產生的引導作用是不同的。那這個地方是破除第二個疑惑,理跟事。從理來說,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理體是沒有差別的;從事相上來說,這二個國土,對我們產生的染淨、苦樂的作用,是千差萬別。

好,我們再看第三個疑惑:二甲三偏念一佛疑

乙一、征問

我現在知道求生淨土對我很重要,因為我沒有這個方便門,我還真的進不了真實相;但是這個淨土很多,我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西方淨土呢?這當中的道理在哪裡呢?說我想求生淨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感覺上不是唯一的選擇,為什麼要偏念一佛?我們看征問,請合掌:【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淨土對一個凡位的菩薩來說是太重要了,我們從前面的學習,見佛聞法、親近善知識,對我們的確是很重要。這樣子講,在十方諸佛的清淨心,依止大悲願力所創造的國土,有很多很多,這麼多的淨土它的法性是平等的,它對我們產生滅惡生善的引導也是沒有差別。你說阿閦佛淨土也很好、藥師佛淨土也很好,你只要到那個地方去,都能夠使令我們滅惡生善,這個功德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我們修行者在因地的時候,應該要廣泛的、普遍的,來憶念一切諸佛的功德;所以在果地的時候,才能夠普遍的受生在一切的淨土,這樣功德才圓滿:在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淨土,剛好跟佛陀的功德圓滿相隨順。那麼現在西方淨土的傳承,卻是要我們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淨土,感覺上跟平等的法性相違背了,那這樣子怎麼能夠求生淨土呢?這個地方就提出這個問。

乙二、釋疑

【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這個釋疑當中,其實有三段:第一段是約著能念的心,約著眾生能念的心來解釋;第二段約著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異;第三段作總結。首先我們看為什麼要偏念一佛,這當中約著能念的心來說。理論上來說,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從法身所變現的;既然是法身所變現,它當然是平等的。但是約著眾生的心念來說,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為我們眾生的特性,根機愚鈍。什麼叫根機愚鈍呢?簡單的說,就是濁亂者多,就是我們內心不是污濁就是散亂,污濁指的是貪嗔的煩惱,散亂指的是胡思亂想。眾生這個濁亂的心,本身的問題、障礙就很多,假設在因地的時候,不能夠攝心專注在單一的所緣境,你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藥師佛、後天念普光佛(如果你已經成就三昧了,那就不講了),你本身的心就很難專注,經常被濁亂心所干擾,這個所緣境又不斷的變化,結果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

所以說,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子叫做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說,它整個修行理論的基礎,就是以一念來抵萬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據一個法、一個念頭來對治就好。

我們一般來說,多貪眾生不淨觀、多嗔眾生慈悲觀,每一個法有它的對治;但是淨土法門這個一相三昧,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障礙,歸依阿彌陀佛,這樣一個以一念來抵萬念的法門,它的特點就是容易專注,容易專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亂,就容易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得生彼國。也就是說,我們能念的心是這個的濁亂,你要廣泛的念一切佛,你實在是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你倒不如專心念一尊佛,你能夠因為一心歸命,反而能夠成功。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公案是出至於《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個居士叫錢翼山,這個錢翼山居士,他在城裡面開一間酒店,賣酒也賣肉(殺雞殺鴨),每天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殺了很多眾生。後來接觸佛法,也開始念佛,就感到這個殺生不好,就把酒店賣掉,做其他正當的生意,也很虔誠的念佛。念了幾年以後,突然間他最小的兒子死掉了,大家就譏嫌:你看,說造殺業不好,你看你造殺業的時候沒事,你現在開始念佛以後,你兒子死掉了!這個世間上哪有什麼感應道、哪有什麼佛菩薩可言!這個錢翼山他念佛,兒子雖然死掉,但是處之泰然,完全念他的佛,完全不為逆境所動,照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了第二年,又念了一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在書上說奉佛如故。他太太死掉,對他的打擊很大,但是他不改變他對彌陀的歸依,他對佛號的所緣境,照樣的歸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生病了,這個病還吐血,可能是內出血吐血,書上說念佛益厲,念佛更加的專注、更加的熾盛。後來,到了臨命終之前,他突然間神識昏昧,他覺得沒有辦法專心,他本來念得不錯,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神識昏昧。他本來想燃指供佛,消自己的業障,但是旁邊助念的善知識說:業障現前,這個不是色身有問題,是你心中有殺業罪業,你倒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好好的忏悔、發願,你在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之余,兼修忏悔法門、兼修發願法門來得實際,比你用這個燃指供佛更為實際一點。他就聽善知識的話,他在念佛之余,又忏悔、又發願。诶,果然他神識昏昧的情況,就慢慢的消失掉,就像烏雲,太陽一出來就消失掉。後來他在大家的助念當中,突然間打開眼睛說:【吾已游淨土,見無數蓮華,吾坐其中,樂不可言!】他說我在念佛當中,已經神游淨土,我現在這個身體在這個地方,我的神識已經神游淨土,而且看到蓮華了。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時候,看到佛陀的正報、看到淨土的依報,特別是看到蓮華,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發現自己在蓮華當中,而且樂不可言,結果就往生了。你說這個錢居士是一個濁亂眾生,他一生當中還造了很多的殺業,中年以後才開始念佛,你說他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地藏王菩薩,他今生肯定沒有成就的!他為什麼成功?就是他專一,他願意把他剩余的精神體力,專注在一個佛號上,所以他成功了。

所以為什麼要‘專念阿彌陀佛’?從能念的心來說,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亂,而成就一心不亂是臨終跟彌陀感應的一個重要條件。你這個所歸依的境,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後天一個,我保證你腳踏二條船,一事無成!所以這個地方是第一個,約著能念的心,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亂。當然約著所念的佛,也有不同,關於這一點,我們下次再說明。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

我回答三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什麼叫【即眾生心,投大覺海】?請舉例說明。

答:【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句話是印光大師在描述眾生的心跟佛的心感應道交的一種狀態。這個要舉例子不容易,因為這是不思議境。我們勉強用日常生活來加以譬喻,說眾生的心是苦惱的,佛的心是功德的,這二個心感應在一起。諸位你做廚房的時候,使用過電鍋吧!電鍋一定要有電,才能夠產生煮飯的功能,但是電鍋本身沒有電的,你要把電鍋的插頭插在插座上,才能夠招感電。電鍋的插頭插上電力公司的插座,我們講電力公司是一個很大的能量,沒有錯吧!電鍋是沒有能量的,它沒有能量你就不能煮飯,你必須仰仗電力公司的加持,它是一個很大的能量,那這中間要有一個橋梁,就是插頭。這個插頭就是佛號,電鍋就是我們眾生的心,電力公司就是佛大威德的心,這樣的譬喻,你體會一下就會知道。诶,我的心是苦惱的,佛的心是功德的,那你要靠這個佛號的橋梁,才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個即就是說:就著眾生的心,直接進入到功德的大海,是這個意思。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就著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克期取證,提前往生?

答:這個我們剛剛有說過了,你要能夠提前往生,那你要淨業成就。我們一般的往生,是隨念往生,那是不能提前的。你今生活八十歲,你還得把八十歲受完,才能夠走;你是活七十歲,你七十歲才走。如果你是淨業往生,那你今生的業不一定要完全受完,你可以把它褫奪過來。這個公案很多的,你看在《高僧傳》講到一個出家眾,他持戒修福非常精進,後來他起了一個非常上品的嗔心,他從今生人的果報,直接轉成一條蟒蛇,沒有經過死亡,就以一個人的身體,直接變成一條蟒蛇的身體,因為他蟒蛇的業太強了,他今生人的業還沒有受完!諸位學過唯識學就知道,業力的起現行,是強者先牽,不是先來就可以起現行,看哪一個力量強,各憑本事的。雖然你現在釋放人的業力,但是如果你創造另外一個業力,這個業力超過你之前的業力,它馬上把它取代過來。這個就是阿賴耶識在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業在得果報的時候,是看哪一個業力強。你今生創造一個強大淨土的業力,你前生雖然生死業力還在,但是那個業力已經羸弱了,你可以提前走了。在《念佛法要》中很多的念佛人,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古德在當中注解說: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念佛三年往生?剛好他的壽命都是三年嗎?不是的,因為他淨業成就了,他剛好三年淨業成就。祖師大德說:一個人長時間住在廁所旁邊,聞到臭穢的味道,你現在要引導他到王宮裡去住,他恨不得早點走(呵──)。雖然你淨業往生,你也可以選擇我不要急著走,也可以,但是大部分都會提前走,這是人之常情。你在廁所住久了,你總是早點離開早點好,你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你等於是浪費時間嘛!第一個,你也不能親近十方諸佛;修善法也有限。你倒不如到淨土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親近十方諸佛。所以大部分淨業往生的人,都會提前先走,娑婆世界的生他不要了、他放棄了,但是那得要淨業成就。我們這種隨念往生的,就只好等到最後一天了,先培養正念。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提到,初地的菩薩要用智慧引導慈悲,初地以後的菩薩以慈悲引導智慧,可否舉例說明。

答:一個是智慧的引導,一個是慈悲的引導。在座的諸位應該每一個人都受過菩薩戒,換句話說,你心中的願力有三個:【誓斷一

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斷惡、修善偏重智慧,這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是屬於智慧、屬於上求佛道所收攝;這個誓度一切眾生,是大悲所收攝。我不知道諸位遇到事情,是如何取捨的,但是一般來說,如果你出家時間不是很久,你遇到度化眾生的因緣,剛好有人來請你講經、有人請你做什麼事,有利他的事業,到底你要不要答應?你在佛前發願要誓度一切眾生,但是我這件事情做了以後,妨礙到我斷惡修善,我要不要做?你會成就功德,但是你也會產生過失,你要不要做?根據我對《瑜伽菩薩戒》的理解,如果是初心菩薩,你要拒絕。

初心菩薩偏重在自利,理性的成分多一點。如果這個利他不影響我自利利他,不影想我自利的可以。如果是老參就不同,他有一點點自在力了。所以這個菩薩道,說實在的就是一個取捨的問題。有些事情是牽涉到對錯,這樣子做絕對是錯、這樣子做絕對是對;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很難說對錯,就是你取捨的問題。根據我的觀察,我自己有這樣的體驗,我們講現在的台灣佛教,有人間佛教跟淨土佛教(呵呵)。一般來說,淨土佛教的大德,相對來說比較保守,你看忏公師父、廣欽老和尚,特別到晚年的時候都非常保守,幾乎都是息諸緣務,為臨終的正念做最後的沖刺。其實不是只是現代,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亦復如是,蕅益大師五十七歲往生,我記得他往生前三年就上山了,然後就沒有下來,往生前三年就做最後的沖刺。人間佛教因為沒有往生的壓力(哈哈),反正他來生要繼續輪回,所以你看它的事業就做得很大,它的道場蓋得也多,它跟眾生結的緣也廣。那它為什麼敢這麼做呢?因為他沒有臨終要跟彌陀感應道交的壓力,反正我來生是准備要輪回的,我今生要趕快積集資糧,他的重點不在培養正念。我們不能夠說誰對誰錯,這個成佛之道就是你的取捨。但是正常情況,初學者要偏重智慧是對的,因為你不重視智慧,你這個的大悲心夾雜愛見煩惱,你在造善業的時候,你夾雜著愛見煩惱,你就很難避免不產生過失,很難避免。所以這個果報現前安樂的時候,你也要付出一些痛苦的代價,就帶一些罪業,而且你不求生淨土,也有退轉的危機。所以說,到底你是要用智慧來引導,或是用慈悲來引導?以現在的佛教界是各走各的,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如果你要求生淨土,你有志於求生淨土,一般來說,到晚年的時候,你要開始收心了。前面的幾年好好的學習;中間幾年好好的利他,做執事也好、講經也好;到晚年的時候,愈到臨終的時候,你愈要小心,這個時候一定要低調收心,因為你臨終的正念是不能有差錯的,所以一般求生淨土的人,到晚年的時候他非常小心。就是說,你所設定的目標,會影響到你今生的布局,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你到底希望你來生怎麼樣?如果你來生是要到淨土去,那你晚年不收心,你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你到晚年的時候,愈用愈復雜,跟眾生的緣愈結愈深,那你就完蛋了,這件事情麻煩就大了,那跟你往生的正念相沖突、跟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相沖突了。所以到底該怎麼做,就看你的目標在哪裡。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上一篇:賴永海教授: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發展
下一篇:賴永海教授:論六祖革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