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你只要努力一生,就能夠徹底的把無始的生死解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你只要努力一生,就能夠徹底的把無始的生死解決!
淨界法師

    這次學人很歡喜,有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跟諸位共同的學習《印光大師文鈔》。在我們正式講到課程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

    在《法華經》當中,佛陀告訴我們,所謂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整部《法華經》,它就是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的: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而出現於世。佛陀所說的教法當中,開出來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一個教法都有它相應的因,跟相應的果。到了法華會上,就把這個五乘的功德,作一個攏總的會歸。佛陀說:弟子們,佛陀出世說法,我究竟的目的,並不是要你們生天的,也不是要你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的。 佛陀之所以出世, 是為了一個重要的目的, 「一大事因緣」,什麼因緣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來啟發我們的佛性,使令我們內心佛的功德,能夠開展出來,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華會上,所謂的《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他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揚《法華經》是怎麼弘揚呢?他就是用禮拜的方式為眾生授記。他看到四眾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們頂禮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普遍的為一切眾生授成佛的記。在古德的批注當中,解釋這個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的大義,「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基於這個理由,就是整個大乘修行的目的。雖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但是每一個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個成佛的過程,道綽大師在《安樂集》把它分成二個法門:第一個就是聖道門;第二個是淨土門。

    聖道門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就是說,我們要用自己的這一念的自力,發起菩提心。持戒為本,止觀雙運。先把戒波羅蜜持清淨,使令我們的身業、口業,能夠如法如律;在這個持戒清淨的基礎之下來修止修觀。由這個禅定的幫助來修我空觀、法空觀,把我們無始的無明,有次第的給消滅,這個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這種情況,蕅益大師他說:事難而功漸。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從無明妄想的當中,要建立戒波羅蜜的功德,禅定波羅蜜的功德,般若波羅蜜的功德,這個事相是很困難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漸次的。從外凡而內凡,由內凡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到成佛。它有一個明確的次第。這個是我們選擇聖道門的辦法,事難而功漸。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識、天台、華嚴,所有的法門都是聖道門所收攝。

    另外一個特別的法門就是淨土門。這個淨土門,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就是說,佛陀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他在因地的時候,許下了一個願力,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陀在面對十法界眾生,發下這個願以後,他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這個願總算成就了,這個願就存在這個法界,永遠不消失掉,他的功德力,晝夜六時加被了一切眾生。

    但是我們怎麼跟這個願力接觸呢?我們的「信願持名」,眾生的信願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願力是應。換句話說,我們要看《阿彌陀經》很清楚的想到一個觀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一個淨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換句話說,是一個正念分明的情況,把我們的信心、把我們的願力、把我們的佛號,三種功德很清楚的表現出來。

    這個時候,你的信願持名跟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就是這樣接觸了。我們這一念的信願持名跟阿彌陀佛十八願一接觸的時候,佛陀的化身就顯現了,顯現了以後,佛陀就放光照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乃至於五逆十惡,都是佛陀所收攝的根機。到了極樂世界,那當然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在那一個生命而能夠成佛。

    所以淨土法門可以說是一個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乃至於一生。你就在你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夠徹底的把無始的生死解決,你只要你這一生就夠了,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很難相信。這個法門的特色,就是你怎麼能夠達到臨終的心不顛倒,這是關鍵。

    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的主題,就是針對這個而設計,我們如何透過平常的熏習,能夠從平常的正念,而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是我們課程的一個主題。當然,我們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會自然出現,也不是那一個菩薩會送給我們,是我們平常的栽培。但是怎麼栽培呢?我們這學期的《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我們希望透過印光大師的開示,能夠指引我們一條道路出來,指引一條淨土法門的道次第。我們真正能夠:第一步怎麼走,第二步怎麼走,真正能夠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透過這個修持,都能夠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是我們研究《印光大師文鈔》課程的一個目的。

 

上一篇:賴永海教授:佛性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下一篇:賴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陸王心學與佛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